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文言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01)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视)…孰与…、…与…孰…、…何若…、…何如…

翻译: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与…相比,谁更…”。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02)表示选择的习惯说法

1、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无宁),

一般译作“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不…则、不…即

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03)表示疑问语气

1、如(奈、若)…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拿太行、王屋怎么办?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 译:三老不回来报告,把他们怎么办?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3、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分别译为“怎么”、

“怎么办”、“怎么样”或“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4、“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例:“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译: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5、“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译:董生自勉啊!

6、何…为、何(奚)以…为、何(奚、曷)…,

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译: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再向南飞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7、“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8、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04)表示反诘语气

1、安…乎(哉)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

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4、不为…乎

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不亦…乎

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6、得非…与、岂非…与

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7、独…耶(哉),表示疑问,可译为“难道…吗”。

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8、非…欤,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9、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何…哉”,译为“怎么…呢”。

11、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表反问,可译为:“有…呢?”“有什么的…呢”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2、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13、况…乎(欤)、而况…乎(欤),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4、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15、其…乎、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

1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17、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过,责备;尔是过,倒装,过尔)18、庸…乎、其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哪里…呢”“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05)表示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

可译为“多么地(何等地)…”“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③妇啼一何苦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4、“亦…哉”,译为“也…啊”。

5、岂…乎(哉)

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06)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07)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欤)、毋乃…乎(欤)

表揣度,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得无…乎(耶、邪)

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父辈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08)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2、“若其”,相当于“假如”“倘使”。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译: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10)表示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7、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译: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11)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人、物、事)”“是什么”。

例: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女亦无所思。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译: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有逃脱的办法而死。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2、有以…、无以…

可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手段、工具等)”“没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手段、工具等)”

例: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译: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译: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5、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译: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2)其他

1、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译: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2、非惟…抑亦,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3、其…乎(也、耶)

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译:(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5、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7、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译: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8、为所、为…所,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9、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译: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10、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11、以…为,表判断,相当于“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

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2、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3、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译:(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4、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译: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译: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文: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文: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 . 2 3 (二) (三) (四) 1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 8 9 10 (七) 1 2 (八) 1 2 3 4 5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 7 8 下也 9 10 11 ( ( 1 (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总结大全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当中常用一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者,……也” 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这也” 连用放在句尾。例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非”表否定判断,例如: 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直接表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判断。例如: 秦,虎狼之国 刘备天下枭雄 【二】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例如: 谁为哀者?(疑问代词,谁)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疑问代词,何)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 壮士,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疑问语气词,欤)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疑问语气词,耶) 【三】被动句 文言文当中常用介词表被动,不同的介词用来引导主动者或被动者。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导进行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皇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表被动,或者“……为所……”。“为”引出的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直接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2012年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二)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以是)“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1)安……哉:难道……吗?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比及、及、洎…… :等到……的时候如:洎牧以谗诛(3)不亦……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曾不:连……都不如:曾不盈寸 (5)得无……乎:恐怕、莫非……吧如:得无异乎? (6)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吧,不是……吗 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惟手熟耳 (8)庸……乎、宁……乎、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 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 如:何陋之有?夫子何命焉为? (10)何哉、何也:为什么呢如:哉而此独以钟名,何? (11)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如:何以知之 (12)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②何(奚)……为:为 什么要……呢,怎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4)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如:何其哀也 (15)何者、何则(表设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 故也。 (16)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忆固定句式的类型。2、会翻译各类型的例句。 一、表示疑问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 2、奈何……若何……如何…… 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 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译文: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 译文: 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译文: 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 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 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 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戈U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 “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 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 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 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 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 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 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