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心理复习

运动心理复习

运动心理复习
运动心理复习

运动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和锻炼心理学(大众健身)各自的侧重点

1)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测量、心理选材、心里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

2)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的。

3)大众健身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围绕曹家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

二、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正是体育运动实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促成的。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选材:心理选材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指标和方法,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人选入运动员训练体系的过程

第二编运动员的动力来源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分类:(1)成就需要(2)内部动机(3)目标定向(4)外部动机

二、了解动机的三个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它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指向方面的差异。成就需要受早期父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与工作目标的选择、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业绩有关。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选择适中难度的目标,从事风险大、责任大的职业,工作业绩好。成就需要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认知评价理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性功能和与能力感相关的信息性功能;外部奖励如果能够提高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加强内部动机;外部奖励如果降低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损害内部动机。

目标定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认为,目标定向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指向活动本身并以自身进步为参照的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指向将自己同他人进行能力比较的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下降。

三、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的原则

1)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2)正确运用强化手段。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4)经常改变教学与训练的环境,保持训练和比赛的趣味性和启发性,间接激发动机。

5)给予运动员更多自主权,培养运动员的责任心。

6)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一、应激: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

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二、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

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三、竞赛焦虑: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

三种成分。

四、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区别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五、简述内驱力理论

最初是由赫尔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的技能操作的,后来得到了斯潘斯等人的修正。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 = D ? H

公式P = D ? H意味着,在D (内驱力或者唤醒水平)提高时,P (操作成绩)是提高还是下降,取决于H。如果H为正(习惯是正确的),则P提高;如果H为负(习惯是错误的),则P下降。

六、简述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答:前苏联学者汉宁在80年代以现场研究即在赛前赛后对状态焦虑的测量为基础提出;

主要观点: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

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水平较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强调个体差异。

七、简述多维焦虑理论。

答:1982年,马腾斯等人提出可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

认知状态焦虑: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认知到某种危险或威胁情景时的担忧。

躯体状态焦虑: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状态自信心: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多维焦虑理论提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可能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影响,教练员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运动员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特别是认知焦虑,由于它与运动成绩呈现负相关,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尽量降低认知焦虑。

八、简述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来自最初的耶克斯-多得森定律,是人们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讨论得最多得理论。倒U 型假说预测,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倒U形假说还预测,遂于需要精细肌肉协调性的复杂运动任务而言,最适宜唤醒水平可能较低一些。

九、突变模型

1987年,哈迪和法基在突变理论的数学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关于操作成绩的突变模型。哈迪和法基的突变模型预测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形状似一条柔和的倒U型曲线;认知焦虑较高时,生理唤醒提高倒一定程度时,操作成绩会呈现突然性的大幅度下降。

十、焦虑方向理论

20世纪90年代,琼斯和斯万在多为焦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焦虑方向理论。琼斯和斯万的焦虑方向理论认为,运动员竞赛焦虑体验的强度不是最好的运动成绩相关变量,相比之下,竞赛焦虑体验的方向和频率对于运动成绩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第四章运动活动的归因

一、习得性无助:指由于无法控制某事件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

二、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三、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维纳等人认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是第二个重要问题。

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有以下4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这就是最初的归因模型。

四、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凯利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时仅凭一次观察难以推断他人行为的原因。因

此,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下作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个人或是情景的归因。人们要横跨三种不同的范围来检验因果关系,即客观刺激物(存在)、行为者(人)和所处情境(时间和形态)。因为这个理论涉及上述三个独立的方面,故称为三维归因理论。

五、如何归因有助于训练比赛

1)进行积极反馈】

2)增加成功体验

3)合理建立成败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合理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7)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8)坚持实事求是

第五章自信

一、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一项指定任务、达到一个预设目标或克服一个前方障碍的潜力或能力。

二、班都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都拉提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的形成受4种信息影响,即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与社会劝导和生理状态。这4种信息影响人的效能期望,效能期望进而影响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第六章运动员的智力

一、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第七章运动员的人格

一、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二、特质: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测定人格时常用的基本单位。

三、运动员的心理图像

以交互作用模式为基础,摩根等人提出了一个心理健康模型,他们认为,与不大成功的运动员相比,成功的世界水平的运动员一般来说具有更加积极的心理图像,即冰山图像,其主要特征是:优秀运动员在人格特质方面倾向于低焦虑、低神经质和偏外向,在心境状态方面倾向于低焦虑、低紧张、低抑郁、低气愤、低疲劳、低困惑和高活力。

第八章运动活力的感知过程

一、知觉:个体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多种感觉协同合作的结果。

二、运动知觉: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运

动知觉影响到运动员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控制和比赛中时机的把握。

三、专门化知觉的概念、特点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专门化知觉: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如水、空气)做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特点:1)综合性:往往依赖多种分析器的同时活动。

2)专项性:不同的分析器专项特点而在不同的专门化知觉中起不同作用。

3)动觉:是专门化知觉的主要因素。

测量时的注意事项:1)采取多种方法可能会比单一方法更为全面有效。

2)应当注意运动员知觉特征的个体差异。

四、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与运动活动的联系

1)运动活动与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形成清晰的知觉。主观状态的不同也会引起知觉的选择。

2)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整体性:刺激物在空间距离上接近或形状相似时,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3)运动活动与知觉的理解性:通过以前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它。

4)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恒长性:运动物体的大小总是保持稳定的。

第九章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一、热身损耗的概念、产生过程、启示

概念: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运动成绩下降现象叫热身损耗。

产生过程:1)热身损耗是遗忘的一种表现,休息期间,发生了原技能的遗忘过程

2)定势假说认为,技能水平下降是由某种暂时性的内部状态或定势受损阻引起的。

启示:1)上场前的准备活动,必须认真做,且准备活动的动作结构、频率等特征应尽量与所要求的的动作技能相似2)在比赛间歇过程中,如果利手,利脚需要放松休息,可利用非利手、非利脚在临赛前做热身活动,以保持利手、利脚的技能定势

3)当对手竞技状态极佳,势不可挡时,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打乱对方的定势,如要求暂停或故意拍球以推迟发球时间等。

二、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它反映运动动作在时间、空间和

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的表象。

三、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

视觉表象指在大脑中重现出的视觉形象;动觉表象指在大脑中重现出的肌肉运动形象。与其他表象形式(如听觉表象、味觉表象)相比,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在运动操作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在高水平运动阶段,动觉表象更为重要。因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应当更加重视动觉表象的培养和运用。

四、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

内部表象指表象自己正在做的各种动作,突出的是动觉表象;外部表象指表象时从旁观者角度看到表象的内容,突出的是视觉表象。

第十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一、运动直觉: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维。

特点:1)快速性:运动直觉经历的时间短,甚至是在瞬间完成。

2)直接性:运动直觉过程从现象直接到本质,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

3)或然性:由于以上两个特点,即运动直觉未经严格单位逻辑推理而在瞬间形成解决方案,因此,运动直觉所得结论或所做决策不必然真,也不必然假,具有不确定性。

4)情境性:运动直觉多出现于带有一定压力的、复杂的竞争情境。

5)信息受限性:在运动情境中,当先行线索不充分的时候,高水平运动员容易表现出运动直觉。

二、战术思维:是指解决战术问题的思维,包括了解对方和同伴情况、推测对方和同伴作战意图、选择和确定战术

方针等。

三、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的运用技术和战术的主动、自觉的心理活动,突

出的表现为在紧张激烈、复杂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间决策能力。

四、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和观点研究和结束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五、认知心理学对战术的研究思路

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现象特别是问题解决进行研究的思路。这种思路有三个重要特点:强调分离,强调实验,强调情境。

第十一章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

一、运动知觉的概念及特点

运动直觉: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维。

特点:

二、奈德弗的注意状态理论

奈德弗的注意方式理论将注意分解为两个维度:注意范围(狭窄到广义)和注意方向(内部到外部),并以此分为广阔-外部、广阔-内部、狭窄-外部、狭窄-内部4中注意类型。

三、心理不应期: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短,则第二个反应的

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叫做心理不应期。

第五编运动员的自我完善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

一、心理技能训练也称“心理训练”,

广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过程。

二、放松训练的种类

1)美国生物学家雅克布森首创的渐进放松方法。

2)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舒尔兹提出的自生放松方法。

3)中国传统的以深呼吸和意守丹田为特点的松静气功等放松方法。

三、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

能力的过程。

四、表象训练的符号学习理论概念

符号学习理论是解释表象训练作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之所以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是因为人在进行运动表象时对某任务各动作序列进行了符号练习。在练习中,可以排除错误动作,熟悉动作的时间空间特征,预见到动作的结果。

五、表象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当产生一种运动表象时,总伴随着实现这种运动的神经冲动,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就会兴奋,原有的暂时联系会恢复,这种兴奋会引起相应肌肉进行难以察觉的动作,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第十三章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一、参赛的角色定位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1)无论即将开始的比赛对手是谁,赛前都应对自己或全队的参赛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2)随着比赛进行中双方成绩的变化,运动员应本着必须“冲击”对手的原则及时调整比赛角色。

3)明确比赛过程的关键性指标,并对这些过程指标坚定必胜信心。

4)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赛后均应对自我和全队进行重新定位。

二、如何制定比赛方案、

赛前心理准备、制定比赛方案;

1.比赛技术准备方案;

2.比赛新闻采访准备方案

三、比赛心理定向的三原则

1.过程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

2.当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

3.主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指向自己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天气、裁判、比赛规则等难以控制的因素的认识倾向。

四、竞赛情绪调节的方法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为了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可根据具体情境和个人情况从三方面进行情绪调节,即身体调节、认知调节和环境调节。

情绪的身体调节:指通过改变身体状态调节情绪,包括表情调节、呼吸调节、活动调节和饮食调节等;

情绪的认知调节:指通过改变认识来控制情绪,包括表象调节、暗示调节、宣泄调节、情志转移、激化调节等;

情绪的环境调节:指通过改变环境来控制情绪,包括音乐调节、颜色调节和气味调节等。

第十七章运动团队的凝聚力

一、团队凝聚力的定义及其特征

答: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团体成员对团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从而把团体成员积极地组织到团体活动中去。

主要特征包括(影响团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目标整合性、志趣一致性、心理相容性、成员互补性、外界压力、内部竞争、团体规模大小、团体稳定性等。

第十九章观众效应与主场效应

一、观众效应:是指有他人在场时,操作成绩产生的变化。

二、主场效应:也称主场优势,指与比赛地点和比赛胜负有关的一种统计现象,即主场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取胜的

比例。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内心追求的成就目标取向。 3.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5.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8.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行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填、判、名解) 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具有稳定和弥漫的特征。 10.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 11.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现象(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2.专门化心理技能:通常指适合于某一专项所必需掌握的心理技能。 13.心理技能训练(PST):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14.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15.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6.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积极影响称正迁移,消极影响称负迁移。 1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18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9.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 20.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运动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心理学与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门类。 5.费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超我。 6.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与学习互相作用的结果。 7.最早提出人格结构理论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 8.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9.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0.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1.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4.Spielberger 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15.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 1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17.在掌握技术动作的练习阶段,应以固定练习为主。在开放性技能的练习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在技能熟练的运动员中,应多进行多样性练习 18.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帮助运动员掌握心理调控技能以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教育过程。 19.心理技能指的是心理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表象技能,目标设置技能,集中注意技能,心理能量控制技能,应激控制技能等。 20.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21.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22.心理机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环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23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认知控制技术,但是各种技术都是以认知取向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 24.催眠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它指在一定的情景中由催眠诱导的暗示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状态。 25.能够使运动员产生心理激活的方法被称为:心理动员 26.身体锻炼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包括心理耗竭和锻炼迷瘾两方面。 27.库德-罗斯关于运动损伤心理反应的理论是:悲伤反映理论。上述理论认为受伤者受伤后经历的情感反应阶段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和重新振作。 28.康复目标要从一开始就进行评估和定期调整。 29团体的凝聚力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 30.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准则。

体育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训练概述试卷(含答案)

体育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训练概述试卷(含答案)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技能是通过____________形成的能影响本体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的心理操作系统。 2.运动员心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心理技能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与运动员运动技能表现有关的一般性心理技能主要有五种,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常用的心理技能测量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心理技能训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 行的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技能训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 7.依据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根据心理技能实施的复杂程度,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9.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10.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方式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六个阶段。13.心理技能训练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4.心理技能训练的全面系统方式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三种方法。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一、我国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发展概况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通常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其目的在于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用心理实验与测验作为对运动员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保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重要手段。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是研究运动员心理现象的测试,是测量运动 员心理状态数量化的手段,即是通过有目的控制或改变运动员心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从而引起和改变运动员某种心理活动,以揭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发展规律。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身体与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以及合理战术地运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基础。因此,多学科应用于体育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心理实验和测验作为很有实用价值的评定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在体育运动科研领域广泛采用。运动实践证明,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可以选拔优秀运动员,辨别具有哪些心理特点的人从事某运动专项具有较大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就提高了人材选拔的效率,减少淘汰率。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还可对运动员心理潜在机能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进行评定,并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他们心理方面的优缺点,预测参加比赛获得成功的把握程度。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有助于及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测试指标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系统测试指标共分八大类:个性特征、 竞赛情绪、注意特征、感知觉能力、比赛动机水平、意志品质、自信水平和中枢神经疲劳。 1、个性特征测试指标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 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 注意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8、中枢神经疲劳主要是运动员自我感受的测试。 本系统包括四个功能模块:1、多项心理测试2、速度知觉测试3、赛前动机测试、4心理因素测试 1、多项心理测试可以对运动员的多项心理能力及水平进行测量和诊断。本部分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测试:(1)运动员注意力水平测验:包括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转移等四项注意品质测验。(2)运动员意志品质测验(YZP-1):该测验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主动性五个维度意志品质进行测验,完成测验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doc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运动》心得体会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心方面的男女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2、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哪些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

活动,会加强残疾人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心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与选材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揭示了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 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 o l 30N o 1J a n 2006 护理与康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刘 娅 浙江省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绍兴 312000 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分析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509(2006)01 0087 02 P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L iu Ya P E and S p or ts S chool of S haox ing City ,Zhej iang P rov ince (312000) Abstract:PE exer cise and psy cho log ical health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field o f spor t psy cho log y study.T hroug h analy sis,it t races back so me import ant r esear ch fr uits at home and abr oad o n the eff icacy o f PE ex ercise and psy cho lo gical health,explo res the sta tus quo ,ex isting pr oblems and future dev elo pment in the field.Key words :P E ex ercise,psycholog ical health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这己为许多人所熟知。当一些人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不佳时,除服药打针外,他或她会考虑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然而,当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长期低沉,或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时,他或她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脑半球,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 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它是研 究者们用来检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包括短期情绪效 应和长期情绪效应。 2 1 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 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良好。体育运动可以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但锻炼后即刻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锻炼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 2 2 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 H avden 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人心率的60%~75%)的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2 3 体育锻炼的应激效应 M org an 等人研究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80%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降低应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国内学者朱健民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30卷第1期

运动心理训练的概念与应用

運動心理訓練的概念與應用 『如果您不知道自己要去那裡,所有的道路又有何用』 雲林科技大學周文祥 壹、前言 一、運動訓練科學化的金三角(心理、體能、技術)。 心理競技能力(psychological competitive abilities, PCA)是指運動員在運動競賽情境環境中,能夠應用心理技能及心理特徵以因應情境要求與挑戰的能力。 心智 peak performance 身體技術 二、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目的 描述診斷瞭解運動員心理能力強弱 解釋 預測 控制 矯正處置發揮與訓練應有的心理能力 貳、高峰表現時的心理狀態 一、高峰經驗、高峰表現、流暢的意涵 ◎高峰經驗(peak-experience)--是馬斯洛首創的概念,用以代表個人生命中最快樂和心醉神迷的時刻與經驗,這種經驗有助於開啟和展現個人的最佳層面,因而馬斯洛將之稱為自我實現的片刻而這種自我實現所體驗到的是一種臻於頂峰,而又超越時空與自我的心靈滿足感與完美感。 ◎高峰表現(peak-performance)-- 高峰表現是指運動員的行為,超越原先被合理預期的表現水準,通常這些行為是優於人類潛能的表現型態。 ◎流暢(flow)--流暢是指個體一種內在的樂趣狀態,而流暢的發生大都是在個體知覺到本身的能力與情境需求間,可以平衡的狀態下產生,也可以說是達到忘我的境界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

二、高峰表現時的心理特徵 (一)高度的信心(supreme confidence) (二)集中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 (三)不會在乎比賽的結果(lock of concern with outcome) (四)知覺的改變(perceptual changes) (五)沒有費力的感覺(effortless) (六)內在自我的體驗(autotelic) (七)清楚的目標 (八)控制感 參、心理技能的內容 一、目標設定:一個行動的目的(個體企圖要達到或完成的行為) (一)目標的屬性 1.目標難度 2.目標明確性 3.目標來源--自定、指定、參與 4.目標種類--表現目標(任務取向),結果目標(自我取向) (二)目標設定的應用--(smart原則) 1.目標明確性(specific) 2.可以測量(measurement) 3.可達到(achievement) 4.合理(reasonable) 5.截止時間(time) 二、建立運動信心 (一)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人在預期情境中(prospective situations ),執行此一行動並達到此一行動的能力判斷(Bandura,1977,1982,1986)。更進一步說自我效能是一種特殊情境的自信心。 ↗效能水準 ↗狀態運動信心(SC-state) →自我效能 運動信心↘效能強度 ↘特質運動信心(SC-trait) →效能強度 圖1 運動信心的區分圖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心理选材 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超群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遗传优势和极大的生理潜能。而且还需要有运用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机能,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是身体运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进行的,而心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并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成绩的发挥,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科 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科学选材是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具有优越先天性竞技能力,并具有巨大竞技潜力者作为训练对象,以求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其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

面显现着遗传的性状,运动员的气质、反应、个性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性的强烈影响。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科学理论依据:遗传机制、年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可变性与稳定性。遗传因素为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可能。遗传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运动员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运动员心理选材问题上,遗传因素是根本,而后天环境及科学系统的训练则是促使其成为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条件。在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方面,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对人的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在生理(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的心理本质与活动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揭示,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条件。 《发展心理学》《儿童少年年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不仅在机能、形态、素质等方面有其年龄发展的心理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年龄心理特点,如时间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 制定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技能训练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并且完成必要的工作内容。 1.个人评估和明确起点水平 运动员个人评估包含问卷、交谈、统计、自我检验及运动项目分析等,以便了解运动员个体的缺点所在、心理技能起点水平、生涯规划以及运动项目所需的特殊生理条件、技术、心理等特征信息或相关资料等。运动员心理技能起点水平最好是数量化的指标(如可用肌电反馈仪测定放松和表象能力),自我报告的量表形式(如可用马斯滕表象量表测定表象能力)虽也能进行前后对比,但客观性较差,需要运动员认真、如实、准确地填写。明确起点水平的目的,一是为将来检查心理技能训练效果;二是在训练过程中能使运动员不断地获得“逐步提高”的反馈信息,强化运动员坚持练习的动机。 2.确定训练任务与目标 在运动项目分析和个人评估后,分析运动员个体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以及提供一个概念的架构,并与教练员、运动心理学家进行讨论,就可确定需要致力于改进的一些不合适的习惯和有效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即需要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心理技能。 训练目标也可以以要达到的具体参数为指标。如放松训练的指标

有:第一,放松深度绝对值降低,如果某一运动员的起点水平是肌电2.4μV,经过放松训练,要求该运动员能最后放松到肌电值为1μV;第二,放松时间缩短,如起点水平是20~30 分钟做到完全放松,目标可定为系统训练后能在3 分钟以内做到完全放松;第三,个体自我觉察能力,系统放松训练后,自我评价的放松水平与实际的放松水平间的差距比训练前减小。 3.制定具体内容 对于运动员来说,要想持续地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就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技能训练计划。在制定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影响运动成绩的各个心理因素,并且遵循一定的工作顺序。训练步骤越具体越好,应包含训练任务、时间安排、练习的内容与要求、如何与技术训练结合、心理咨询与指导等。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都应围绕技术训练和比赛发挥这两个目标,系统式单一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是“学习——练习——应用”的过程。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东莞市常平中学罗凯雍 [摘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并提出了锻炼方法。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也带来了拥护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有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这种快节奏、高强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 是抓不抓的问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

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增强,但是锻炼身体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规律,才能收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 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 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结构主义把心理区分为三个心理要素,即感觉,表象和情感。 3.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4.美国的格里菲斯博士被认为是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先驱,他是第一个系统地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亦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5.心理学,体育科学与体育运动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认为是运动心理学的科学方向、学派体系和职业化的基本要素。 6.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7.心理内核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认为的自我。 8.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向性和神经质,后来又加入了第三种特质:精神质。 8.阿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归纳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0.人格的各种特质都是先天和后天环境与学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12.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3.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4.成就动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一种是获得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4.维纳于1972年提出了归因的二维模式,这两个维度是稳定性和控制点。 15.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注意的两个方向。 16.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17.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18.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19.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 20.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制焦虑两种。 21.个体在赛前出现的竞赛状态焦虑被称之为赛前状态焦虑。 22.倒U曲线理论是解释唤醒与运动表现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假设之一。这一理论假设源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3.最佳功能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汉宁提出来的。 24.构成运动技能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认知要素和运动要素。 25.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闭锁回路理论和图式理论。 26.一般把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 27.评价学习的效果,应该吧着眼点放在保持测试或者迁移测试。 28.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是身心统一的运动。 29.根据心理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临赛心理训练。 30.根据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可将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分为心理过程训练和心理状态综合训练。 31.心理技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学习阶段,练习阶段和应用阶段。 32.一般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发表时间:2009-05-20T15:22:16.937Z 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易强[导读] 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现代竞技运动及其训练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而运动训练科学化已明确的把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摘要】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现代竞技运动及其训练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而运动训练科学化已明确的把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心理选材;遗传因素;注意;心理诊断Sportsman's mentality is selected a suitable person and the mentality is diagnosed Yi Qiang 【Abstract】21 centu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by leaps and bounds , and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 the gym scientific research is more and mor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each country of the world , and modern sports campaigns and his are trained more and more to turn towards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he modernize development. And sports sportsman's mentality that to train to popularize science clear and definite is selected a suitable person and the mentality is diagnosed to regard a very important indispensable content. 【Key words】The mentality selected material;The heredity factor; caution;The mentality diagnosis1心理选材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超群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遗传优势和极大的生理潜能。而且还需要有运用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机能,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是身体运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进行的,而心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并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成绩的发挥,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科学选材是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具有优越先天性竞技能力,并具有巨大竞技潜力者作为训练对象,以求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其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面显现着遗传的性状,运动员的气质、反应、个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性的强烈影响。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科学理论依据:遗传机制、年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可变性与稳定性。遗传因素为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可能。遗传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运动员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运动员心理选材问题上,遗传因素是根本,而后天环境及科学系统的训练则是促使其成为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条件。在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方面,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对人的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在生理(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的心理本质与活动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揭示,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条件。 《发展心理学》《儿童少年年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不仅在机能、形态、素质等方面有其年龄发展的心理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年龄心理特点,如时间知觉(视觉、听觉、动觉的时间差)、空间知觉(时间判断)、反应时、操作思维、深度及远度知觉、综合反应等,而且儿童、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为运动员心理特点的评定提供了可能。 人的心理如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心理表现也不同。但同时,这些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心理特征都有其相的稳定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活动的主体,其心理活动的量和质有其规定性。如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所注意客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即注意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的记忆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性质的数量的信息,记忆的速度、质量和数量是有规律的。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人的操作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案和最快时间也有一定客观反映。人们的气质、性格类型既可以从长期观察中解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诊断和预测。 为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遗传因素的优势加上良好的早期训练形成的高起点和科学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心理选材是从遗传优势和高起点两个方面进行工作的。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等主要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可认为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体验。人不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还有达到一定的目的,因而自觉地采取行动作用于现实,这种行动就称为意志行动。在意志行动中,确定行为目的,下定行动决心,选择行动的方法,为克服困难制定计划等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就叫做意志过程。知、情、意三种过程是统一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在认识过程方面,包括运动员感受性的敏锐度、知觉的准确度,运动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反应的迅速性、选择性、准确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实效性、,运动记忆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运动员的想象力和注意力等的方面的心理机能。有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研究。至于运动员的意志和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点,既可定量地测定和分析,也可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个性心理特征时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的总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由各种心理过程的参与,而且还表现出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个性也是可以改变的。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表现在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气质的生理机制神经类型,是可以用生理学和其他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的,气质类型也由多种测试方法。而运动员的意志性格特征、运动员的兴趣以及运动能力某些表现,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内容与方法.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内容与方法 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是身体运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进行的,而心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并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成绩的发挥,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材内容: 关于心理选材的内容,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来看,应包括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可认为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体验。人不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还有达到一定的目的,因而自觉地采取行动作用于现实,这种行动就称为意志行动。在意志行动中,确定行为目的,下定行动决心,选择行动的方法,为克服困难制定计划等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就叫做意志过程。知、情、意三种过程是统一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在认识过程方面,包括运动员感受性的敏锐度、知觉的准确度,运动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反应的迅速性、选择性、准确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实效性、,运动记忆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运动员的想象力和注意力等的方面的心理机能。有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研究。至于运动员的意志和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点,既可定量地测定和分析,也可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时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的总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由各种心理过程的参与,而且还表现出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个性也是可以改变的。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表现在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气质的生理机制神经类型,是可以用生理学和其他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的,气质类型也由多种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