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博览》2011.01礼乐含藏着活泼的人性_访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团长周纯一老师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6
2023年尔雅课堂《音乐鉴赏》备考题库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哪一种方式可以描摹人类情绪的变化:()A.文学B.语言C.音乐D.美术2.创新活动以及我们创新性培养的内在心理依据是:()A.顺从规律B.求异规律C.期待规律D.趋同规律3.声音是通过下列哪一种表现机制来表现各种情感的:()A.音量B.音强C.音长D.联觉4.人们知觉能力决定其通常不喜欢下列哪一音乐:()A.舒缓B.活泼C.清新D.紧张5.下列哪种情景不是《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所描述的:()A.昏暗B.宁静C.曙光D.紧张6.下列哪一项不是“南朱北李"中的“南朱”朱蓬博老师的作品:()A.《红珊瑚》B.《刘三姐》C.《年轻的朋友来相会》D.《社长的女儿》7.一般情况下人类对哪个音域不敏感:()A.低音B.中音C.中高音D.高音8.根据形式与体裁的经验音乐的美丽不包含以下哪一方面:()A.节奏B.旋律C.音长D.音色9.音乐审美能力不包括下列哪一个基本要素:()A.能力B.天赋C.习惯D.经验10.我们之所以能够听懂音乐是依靠下列哪种方式:()A.听觉B.视觉C.联觉通感D.解说11.审美偏好是依据下列哪一项为标准:()A.客观事物B.主观集体C.客观集体D.主观个人12.《鲍列罗舞曲》是哪位作曲家的著作:()A.拉威尔B.亨德尔C.巴赫D.莫扎特13.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和普通的演奏家真正的区别是在于:()A.技术B.注意力专注的程度C.音乐的感受能力D.理解的深度14.复调的音乐要求更多的注意力的哪一项能力:()A.专注B.保持C.分配D.停滞15.下列那哪部作品是青主先生的音乐专著:()A.《乐话》B.《大江东去》C.《我住长江头》D.《清歌集》16.听众很多情况下不能正确理解音乐不是因为:()A.听众音乐素养的限制B.音乐表达的主观性C.音乐表达的模糊性D.音乐表达的不确定性17.下列哪一项不是我们在创作音乐时遵循的基本准则:()A.新颖B.独创性C.有个性D.忠于原作18.紧张度最低的乐器是下列哪一种:()A.长笛B.短笛C.小提琴D.长号19.通常来讲,整个欧洲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下列哪一部著作。
新玉文艺53(6)主席报告纪念孔子之意义(7)演讲(8)唱孔子纪念歌(9)奏乐(10)礼成在蒋介石的饬令下,国民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祭孔法规,以更好地促进祭祀孔子活动。
1934年8月27日,孔诞纪念在山东曲阜举行,观看祭孔仪式的人员在祭坛下的杏坛内,人数高达几千余人,场面空前热闹。
从此,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举行,全国各地活动氛围高涨。
(三)“大同乐会”雅乐复兴与古乐器制造1920年郑觐文在上海创办了大同乐会,使其成为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国乐社团,郑觐文擅弹古琴、琵琶等乐器,青年时期便通读经籍,爱好雅乐研究,他在1918年(民国七年)出版了《雅乐新编初级》一书,书中表达了他对西洋音乐的引进“忧之有年”,对“徒习外风,以移易国性”感到痛苦和惋惜。
要“发明雅乐之真理,提倡雅乐为宗自”,要“复兴雅乐,保存国粹”。
国立礼乐馆礼制审议会议记录中乐典组工作计划关于考制乐器部分,记载道:“甲、征集国内古今乐器加以研究改进;乙、设厂制造古今乐器,清代乐律多亟应究正惟其乐器形制尚未完成而自经变乱亦大半不存,设厂制造实属必要。
”6郑觐文主张复兴雅乐的思想也成为大同乐会的主要宗旨。
郑觐文曾从事过文庙祭孔古代乐器的保管工作,也协助过古乐专家制造古代乐器,他发现这些古乐器音律不大协调,于是致力于制造册套古乐器,以求协调音律,便于与西洋乐器沟通。
他曾亲自带领早期入会的年青会员到各地搜集、或购买古代乐器、民间乐器,以为蓝本,并请乐工绘图,精心制造。
1930年已制造出古代和少数民族乐器达一百六十余种,分为金、石、土、木、丝、竹、革、匏、虺、茄、鬃、贝、苇等十三大类(其中有编钟等)。
7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同乐会拟在孔子诞辰日用《中和韶乐》祭孔,因国府所颁布的仪式中无祭礼事样,遂于二十七日上午至文庙在孔子纪念会前后参加奏乐(郑觐文改编的中和韶乐)。
上文提到的大同乐会古乐器制作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制作的古乐器都用于此次的祀孔仪式的奏乐环节中。
礼乐文化的解读与建构作者:曾亚英来源:《高教探索》2017年第14期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校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励学、明德、扬美、崇善”为校训,以“启蒙养正、修身立德”为校风,围绕素质教育体系,致力开展“礼乐文化”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礼乐文化”教育的起源1. “礼乐文化”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乐崩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
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掌握。
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认为,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是通过学诗能告往知来,还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浸润于诗中,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立于礼”是通过学礼、用礼,成就一个有德之人,成就一所有德的学校;“成于乐”是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广泛猎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使学生体悟前人的修身之道,从而修缮自己的德行。
2.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激发了“礼乐”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传承工程,它应该是具有文化之根的,现代中国的教育尤其需要文化之根,现代教育人也尤其需要文化担当。
我们认为,只有正面历史,才能摆正自己,也才能正面未来,弘扬礼乐文化的教育理念正基于此。
学校教育应当承担传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二、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礼乐气息1. 校园文化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题,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礼乐文化”内涵长廊。
通过环境熏陶,让学生感受“松、竹、梅”独立刚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格,鞭策学生爱国廉政、不怕苦、谦恭礼让,努力做像“松、竹、梅”一样品格的人。
2. 开辟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阵地,并定期更新内容。
季札观周乐的文化意义季札是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他对周乐的观察与理解让人们深感敬佩。
季札对周乐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音乐的独到见解,更体现在他对音乐的深情理解与传承。
周乐是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它是一种集合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在周乐中,季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以和谐、庄严和尊敬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季札认为周乐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周乐以自然界万物的声音为基础,通过乐器的演奏和人声的歌唱,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这种和谐的关系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和声和旋律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上。
季札认为,周乐的这种和谐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季札认为周乐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够传递人类情感和价值观。
周乐的曲调和歌词都富有情感,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这些曲调和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等。
季札认为,周乐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世,让人们从中获得思考和启示。
这种情感传递和价值观传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季札认为周乐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团结。
周乐是古代宫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周乐的演奏和欣赏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情感和目标,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形成。
季札认为,周乐通过音乐的力量,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个人的私利转向社会的整体利益,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季札对周乐的观察与理解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周乐的文化意义。
周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它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递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团结。
季札对周乐的独到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也为我们认识和传承周乐的文化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华夏风在耳宝岛今细聆——周耘教授应邀于台湾台南艺术大学讲学作者:刘夜应台湾台南艺术大学特邀赴台讲学为期一月的周耘教授,近日满载讲学、交流、考察的学者之获及宝岛师生的深情厚谊凯旋而归。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是台湾南部地区唯一以艺术教育为业,并“以培养专业的研究所学生为主”的非私立大学。
该校有许多学科均为台湾首设或独创,分设有音乐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文博学院、音像艺术学院、艺术史学系、建筑艺术研究所、造形艺术研究所、应用艺术研究所、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博物馆学研究所、古物维护研究所、音像纪录研究所、音像管理研究所、音像动画研究所及艺术创作理论博士班等集教育、研究为一体的学科机构。
该校放眼全球,聘揽一流专家学者的讲学项目,本次由我院音乐学家周耘教授以在民族音乐、宗教音乐、世界音乐等领域为学界瞩目的造诣而被敬邀,登入此资深讲席。
在对台南艺大研究生院、音乐学院讲学中,周教授以每周两场,每场3小时(计约30小时)完成了“中国民歌专题研究”、“佛教音乐文化专题研究”、“日本音乐文化专题研究”的讲解。
中国民歌风尚至深,仅从首部汉字典籍《诗经》即可见一斑。
周教授的中国民歌专题讲座分“中国民歌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大陆地区民歌风格区研究回顾”等。
他配以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地介绍了祖国各民族各地区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歌及音乐文化。
如关于汉族民歌风格区研究中就讲解了汉族民歌风格区的形成背景、民歌色彩区概念的发端、文化区域之上的民歌风格区划分,以及讲析者的民歌风格区划研究,并用音乐人类学、音乐考古学的研究视角,以他的研究成果《荆楚遗风——跳丧》等为例深入细致地讲析了楚音乐文化及现状。
随着“多元文化”学术研究的发展,以美国著名学者胡德“双重音乐能力”(Bi-Musicality)等成为当代民族音乐学国际主导性观念,即全面而直接地学习体验于研究对象的文化实践之中,从心理到感知都各以研究者母语文化与对象本土文化两相独立而并重地认知各地区民族音乐①。
论周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以先秦儒家阐释为视域王齐洲【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3)002【摘要】周代礼乐文化经过先秦儒家的系统阐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礼乐文化之“乐”,古音读“洛”“岳”,二音分别出“喜乐”“音乐”二义.而音乐本于人心之喜乐,又是人心之表象,还以陶铸人心为目标.因此,“乐”文化不只是关于音乐的文化,更是关于社会和谐和个人快乐的文化,其旨趣在喜乐,目的是“和同”.而“礼”的依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所维持的是区别社会等级的资源分配,故强调“辨异”,其旨趣也包含喜乐.正如“音”“乐”是“声”的高级形态,“喜”“乐”则是“心”的和谐表达,如果概括为一种精神,那就是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是为宗法政治服务的,为了保证这些分封诸侯服从周天子的权威,于是以宗法来确定等级名分,以礼乐来加强等级名分,使得在这一体制内的人们能够以喜乐之心接受宗法.由于宗法制度存在君主与贵族分权共治的政治结构,且周人保留有原始家族内部的民主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礼乐文化在配合宗法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既重视等级维护,又强调情感融通,因而可以培养出快乐精神.周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众幻想有政治的王道乐土,始终不放弃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学者自觉修养乐学之心,形成中国学术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受其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乐天风格.【总页数】15页(P74-88)【作者】王齐洲【作者单位】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论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之十2.先秦儒家思想与爱国主义精神——先秦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课题研究之二3.中国经典诗学的现代科学阐释——读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4.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5.中国儒学和文化精神的新阐释——读《先秦儒家哲学新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琴史上的里程碑作者:傅暮蓉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傅暮蓉[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后,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尊孔读经”和“五四新文化”思潮的运动后,变得成熟而理性。
他们希望通过“复兴古琴与雅乐”来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礼乐兴国”和“音乐救国”的梦想。
査阜西“对准时代的要求”的思想开拓了一个新琴学时代,成为了中国古琴历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査阜西/古琴/新琴学/里程碑中图分类号: J6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3)04-0074-7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与文艺思潮的特殊时期。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尊孔读经”和“五四新文化”思潮的运动后,变得成熟而理性,他们思考并且探索着一条兴国之路,希望通过“复兴古琴”、“恢复雅乐”来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礼乐兴国”和“音乐救国”的梦想。
査阜西、彭祉卿、张子谦所创立的“今虞琴社”是众多琴社、琴人中最出色的,査阜西在这个时期对琴学发展的想法及其观念开拓了一个新琴学[2]时代,他带领“今虞琴社”所作出的琴学成就,是古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一、古琴史上的里程碑1927年,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至“九一八”抗日运动的兴起,中国政治形势进入了一个民族矛盾相互交错,社会生活日益动荡的局面。
中国的文化则进入了一个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之间对立交融的时期,此时的古琴音乐也同样呈现出这一特点。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市民、群众自发组成各种民族乐团,开展声乐、器乐、戏曲、曲艺活动。
在古琴方面,一些公务员、小职员、自由职业者和残存的职业琴人也逐渐恢复雅集、琴社活动,研究交流琴乐演奏和琴学理论。
这一时期活跃的琴社有北京的“岳云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等。
礼乐含藏着活泼的人性筅李勇刚———访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团长周纯一老师2010年5月,本刊曾专访有“台湾第一才子”之称的龚鹏程老师,谈到台湾南华大学的雅乐团。
半年之后,龚老师的文化公司策划某地文王祭祀大典,拟请南华雅乐团过来演示祭祀乐舞。
临近开幕,大典却因故暂缓。
此后,在朋友的大力引荐下,我们采访了本为筹备大典而来大陆的雅乐团团长周纯一老师。
访谈随意如聊天。
在周老师下榻的饭店,面对我们几个后生,谈到昆曲,他忍不住舞动双手,高声唱起《牡丹亭》里的段子;说起京韵大鼓,他一边用手在大腿上敲打着节拍,一边摇头晃脑地用好几个地方的版本唱同一个段子。
这位中文系出身的音乐教授,从小诵读“十三经”,31岁进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当过“陆委会”的官员,讲过十几年音乐和美学的课,教过十三年说唱艺术,写作的剧本三次拿过台湾“金钟奖”,精通中日韩及东南亚的宫廷雅乐和祭祀仪式……访谈到一半,我猛然发现,眼前这位,才气似乎不输于“第一才子”龚老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难怪他们是那么多年的好朋友。
说起自己的“手艺”,周老师毫不掩饰,主动说“我会什么什么呃”。
若换作他人,我定认为那是显摆罢了。
但周老师周身透出的厚重,让我丝毫生不出如此想法,只觉那是一种率真和真诚的自然流露。
回头交换意见,同事也如此想。
一起在一家酒楼吃午饭。
不出所料,周老师对美食也如数家珍。
饭毕,周老师要付钱———他是真的较着劲要付钱。
无奈,建议用给他的访谈费好了。
他却连访谈费都不要。
推辞半天,方从之。
临别,虽初次见面,竟如家人般不舍。
他拱手作揖,我们行礼如仪。
那天风很大,这一揖,热乎乎暖在心头,一时间似胜过他那“十八般武艺”带给我们的知见上的震撼了。
10--师承末代桐城派学习博览:周老师,网上关于您的介绍并不多。
咱们就从您小时候的事儿开始说起吧。
周纯一:我1955年出生在台北,父母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先父是常熟人,四川西华大学毕业,会九国外语。
但他小时候读经,他的塾师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商承祚。
我从小也读经。
除了国文课,我们还有文化教材,主要就是“四书”。
从小学到高中,“四书”都读熟了。
先父教我外语,但他很严厉,会打耳光,所以我不喜欢外语,考大学填的志愿全部都是中文系。
学习博览:一种叛逆的选择,好像也不太坏。
您上大学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当时是什么情况?周纯一:我在台中的中兴大学读了四年中文。
那个学校乍一看没有什么名师,可我们的国文老师是最后一代的桐城派。
像王礼卿老师,没有学历,但道德文章很好。
全部用桐城派的办法教,每次考试都考古文背诵,整整背了三年,背得头晕眼花。
还教写文章,教文学批评。
我当时研究《尚书》,就把29篇的今文《尚书》都背下来了。
我听过六个老先《诗经》的课。
读《诗经》对于我,就跟吃饭一样。
还有“三礼”,《春秋》三传,现在大家觉得好伟大、好深奥,对我们而言就是信手拈来的东西。
毕业后我去金门当兵两年,回来后想考台湾大学的研究所,还去台大听了两年古声韵学、古文字学、古音学的课。
我们这代台湾人学习博览:深入地学习古代的东西,除了知见上的增长外,您觉得还有哪些意义?周纯一:“经”里面有一套内在的意义系统,能够在生命里面形成一个非常强大的流。
以前的教育机制是要把人训练成通儒的。
读书人要参加科举,十七八岁就能通好几部经。
在他生命力和求知欲最旺盛的那段时间,他不需要去学别的科目,他就读最大的学问,那就是“经”。
那里面有礼,有乐,还有典章制度和各种思想。
后来我教了十几年美学,跟学生谈荣格、黑格尔,洋东西我也能谈得很好。
我不需要掉书袋,完全是自然流露。
以前读过的经典,让我在21世纪的环境中生活得非常自在,没有变成东郭先生。
学习博览:你们这代台湾人如此自然地学习和运用经典,也得益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吧。
周纯一:一个战败的政府到了台湾,带上了一批那个时代最好的文人,像胡适之先生、董作宾先生,都是赫赫有名的,我们都亲眼见过。
台湾当时的进步表面上看是工商业的,但文人发挥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
我毕业后在学生书局工作,担任编辑部经理,经手出版过《唐君毅全集》、《宗教丛书》和《善本戏曲丛刊》几种大部头的书籍。
牟宗三先生就住在学生书局对面,我经常去看他。
我还跟钱穆先生签结过版税。
这些现在看来神话般的人物,当时就实实在在地在我们周围。
只有耳濡目染,才能打开眼界。
我们也没经过运动,完全没有所谓“政治警觉性”。
像我这个年龄的台湾人,有人专心在玩甲骨文,有人专门玩金文,还有人专门搞古音学,各行各业都出过很多好手,当然很多人也加入玩政治的行列。
“中研院”里小年轻学习博览:您前面提到当时要考台大的研究所,后来怎样?周纯一:我考台大,第一年差10分,第二年差0.5分,没考上,但是那年我进“中央研究院”了。
我是文哲所建所的第一个研究员。
学习博览:这事情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周纯一:“中研院”当时有15位院士,必须全票通过才能进去。
任何一位认为这个人有问题,就不用。
当时有四十多个博士去面试,结果我进去了。
我当时只是个本科生。
学习博览:您怎么敢想去那里呢?究竟凭什么?11 --周纯一:不是我要去,是他们的筹备主任打电话叫我去的。
我当时在学生书局当编辑部经理,写过一些东西。
可能他们觉得这个年轻人以后会不错吧。
去了以后,站在胡适像前,我自己都傻了:我怎么来这里了?但去了一年我就出来了,在那里面早晚等死而已,没有意思。
学习博览:那些院士会不会觉得看错人了呢?从那么厉害的地方出来,您又能去哪里?周纯一:也不是这样啊。
出来后我就到刚成立的陆委会,给当时正在里面工作的龚鹏程先生当秘书。
学习博览:您一个大研究员给人家当小秘书,会不会觉得屈就呢?周纯一:怎么会呢,都是好朋友嘛。
去了之后,觉得官不聊生,我也不是有心做官的人,一年后就又离开了,到香港中文大学念学位。
念了三年回来,龚鹏程先生正好办南华大学,我就进南华大学,组建了这个雅乐团。
始于昆曲终雅乐学习博览:您现在可以说是专门在玩雅乐了,怎么从学中文转到弄音乐去了?周纯一:我小时候就会吹笛子,大学时在学校的国乐社当社长。
大二的时候,我们系主任孟瑶(扬宗珍)教授请来一位笛师,说要恢复昆曲,组建了昆曲社。
这位笛师后来成为我的昆曲老师。
我从此就给昆曲曲会吹笛子伴奏,每次从下午两点吹到六点,一吹就吹五六十人。
大学毕业我去金门当兵两年,把笛子带去吹了两年,回来继续在台北的曲会里吹。
正好当时台湾中央大学和文建会有一个项目,出钱让我们到大陆普查昆曲的现状,所以我1988年就来大陆了。
我们做过一两百人的口述史,用摄像机拍下来。
几乎所有一流的昆曲名家我都访谈到了,包括郭汉城、黄集思这些大师级的人物。
学习博览:为什么没有接着玩昆曲呢?我觉得您的人生一直在“转身”。
周纯一:一方面,当我访完这些昆曲名家后,感觉到他们几十年的遭遇可谓“一团血泪史”,想起来心情都很沉重。
另一方面,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得知有个叫张世斌的老师,是留学日本专攻雅乐的,他去世后留下的数据都放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音乐数据室。
我经常去读这些数据,越读越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
海峡两岸,包括香港、新加坡,通通没人搞雅乐。
只有韩国、日本等地还保留着一些。
学习博览:日韩那边应该能够给您提供某种借鉴吧?周纯一:嗯,我跟他们极熟。
韩国音乐分三部分。
跟唐朝学的叫“唐乐”,他自己的音乐叫“乡乐”,还有“雅乐”,指的是跟宋徽宗学的“大晟乐”。
“大晟乐”作好后,当时韩国派使臣来求,学了两次才学会。
学完他们就一直在太庙演,很成功。
后来徽钦二宗亡国,乐人没有一个逃脱的。
现在有的地方要搞北宋乐,你不跟韩国学行吗?我还弄到一本唐代的筚篥谱,是日本人到唐代首都长安抄回去的,抄写人的名字还在上面。
他们吹筚篥的,从平安朝一直吹,吹一千年,肉肉相续。
你的儿子不能学别的,只能学这个。
我们这个民族却为什么不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延续一个古代的文化?吾国音乐关天人学习博览:但是,只因为没人做,就需要做么?雅乐本身的价值何在?这可能是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吧。
周纯一:中国古代的音乐不只是音乐,它背后有一整套宇宙论,有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比如《吕氏春秋》里的旋宫理论就提到,春天一定要用角调,夏天用徵调,秋天商调,冬天羽调。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季节演奏,连调都不一样。
不仅是随季节变调,甚至还需要逐月换律。
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人的生命感受是不一样的,表现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上也就不一样。
采用特定五行的音乐,可以帮我们达到内在的平衡。
给皇12 --帝演奏,要考虑皇帝出生的干支,五行中多的要消除掉,不足的要补。
比如你在很多金的时候不舒服,需要用火来烧,我就用火多的音乐来平衡你。
学习博览:这套讲法听起来有些玄,真的靠谱么?周纯一:我们现在思维太简单了。
你看古代求雨的时候要雩祭,要用最好的礼、最好的音乐让老天感动,有时候三天三夜都在奏乐,祭到下雨为止。
你都想象不到那个场面有多么惊天动地!很多人像你一样提这问题,对很多自己以前没看到过的东西,老觉得没什么。
你想想,你一出生下来没有人教你,但你听到某种声音就会很讨厌,另外一种却会很喜欢,完全是自然反射,为什么?难道跟你个体生命的特殊性无关?干支不过是对这种特殊性的描述。
学习博览:您讲的用音乐来平衡人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音乐治疗吧?周纯一:我曾在国际自然医学学术报告年会上讲过,中国的音乐系统是跟医疗有关的。
但中国的音乐其实远不止这些,还有歌舞、仪式、礼节等,还会随着时空进行调整,是一个非常立体的体系。
民乐框架自西来学习博览:我们现在的民乐,不就是从中国古代的民族音乐中脱胎出来的么?周纯一:民乐是用西方交响乐的精神来改造中国音乐,用西方的七平均律、大小调的观念来处理古代音乐。
但实际上,我们有一套自己的民间七律。
为什么不能回到每个朝代原有的语境去演奏呢?学习博览:那您觉得中国古代音乐消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周纯一:一百多年来,我们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吓怕了,觉得西方文明就是好。
所有的文化领域都受到冲击,音乐所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因为几乎没有人懂中国音乐。
还不只是没人懂,是中国音乐根本就不学。
看起来有很多人学,其实都是笼罩在西方观念下,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大陆音乐1949年后以苏联为学习对象,改革开放后又学习英美,雪上加霜。
学习博览:台湾的情况是不是不太一样?周纯一:差不多。
台湾过去的音乐家基本上都是二三流的。
本来有一批一流的音乐家,渡海的时候船被击沉了。
阴差阳错。
后来台湾的音乐教育一直是西方的,所有的音乐博士几乎都留过洋,回来再教洋东西。
学习博览:我不解的是,昆曲、京剧之类,也属中国音乐,您却讲没人搞中国音乐。
周纯一:这些都只是民间的力量,但真正的大乐都是政府力量主导的。
现在才隔一百多年的时间,清朝的宫廷雅乐荡然无存,太平天国的大乐不见踪影,更不用说明朝的宫廷乐了。
宫廷里的雅乐,那种感觉和气势太不一样了。
我们这个民族真要反思我们的“摧毁力之强,保存力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