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近几年的幼儿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在4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0%;有争夺玩具行为的幼儿约有57%;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打人,踢人的幼儿约有5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数是大人们宠着他,在家一个人玩的。家里是“六宠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宠一个小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处处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不会与他人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幼儿意识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设计了此课题。

研究目标:

对于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确立分享的目标是:

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

2、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2、文献研究法: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研究过程: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

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在《纲要》的“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 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著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

“你们都想当经理,没人当员工,玩不成了,怎么办?”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

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b.温馨的家庭氛围。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

3、选择多种内容与手段,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1) 关于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

a.事先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

b.根据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班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将专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与日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

c.选择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如: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成分享快乐与共担忧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中班第一学期主要安排物质分享方面的内容,如:语言活动《佳佳真快乐》意在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很快乐”的道理。在第二学期则安排精神分享的内容,如故事《忧伤鸟》,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体游《两人三足》、《网鱼》、美术《手拉手、去郊游》、计算《欢乐的相邻数》等教学内容都很好地结合了合作与分享的目标!

(2)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a.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a)正式教育活动包括语言、音乐、常识、美术、计算、体育等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有: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幻灯片、VCD等。如:幻灯故事《大狮子与小老鼠》,幼儿被“看小电影似的”这样一种

形式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从而得出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

(b)非正式教育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结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又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b.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a)集体教育的作用: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而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如:在主题游戏“大家齐Happy”中,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我们动手做果汁”、“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b)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是促进

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施个别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观察在先

个别教育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例如:有位叫文文的小朋友,虽能说会道,却有攻击性行为,不会合作、不爱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

因人施教

幼儿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要求、方法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幼儿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例如:根据对文文的观察,发现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因此,我们把培养文文的重

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这一层次上。

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幼儿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反复的指导和强化,对幼儿巩固积极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良好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常帮助文文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一方面鼓励他带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久而久之,他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一致性

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这既包括教师间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教育。我们的老师对文文的教育就经常交流,取得一致的认识。

同时,还争取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分享能力,经常把孩子的同伴邀请到家中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也十分支持孩子将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3)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

a. 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了。因此,我们在这一环节中也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如:在常识活动《认识花生》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熟花生,孩子们既合作剥花生,又共同分享,品尝了花生的美味。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b. 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幼儿园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结合重阳节,我们的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并为老人做一些捶腿敲背等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孤老们一张张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露出了天真灿烂的微笑,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人关心”的幸福滋味。

c. 在其他活动中实践

在自由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数量有限,新旧不等的玩具和

图书,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学会合理分配图书、玩具,轮流分享。在三八节的亲子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既与妈妈增强了合作伙伴关系,又与妈妈共同分享了游戏的快乐。

研究成绩:

总之,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工作,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1、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物质环境。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分享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

2、家长改变了传统的育儿观,增强了科学育儿的意识,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能为幼儿园的活动提供一些社会资源。如:提供当地的农场作为活动场所,家长与孩子共同合作植一棵“爱心树”,并能将买树的钱捐给灾区的失学儿童。家庭与家庭之间也能建立起“友好小组”,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保障。

3、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孩子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区角活动、角色游戏等一些活动中,孩子们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生病或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孩子,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本人所撰写的课题论文《浅谈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在2009年度铜山县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存在问题:

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在边摸索边实践中进行的,有着许多不成熟的想法与做法。由于人的心理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细致地去做好个案方面的工作,

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幼儿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先是接触社会的小单位——家庭,以后圈子逐渐扩大,由托儿所或幼儿园,乡镇或大都市,省,最后扩大到国家和整个世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同别人相处、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都要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行为。 幼儿阶段是社会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够重视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具备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他们表现出来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等。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中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对小班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研重点 1、创设自由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引发孩子在模拟想象的社会性游戏中经受磨练,建立规则意识。 2、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引导幼孩子积极思考有序的规则意识的形成将会让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3、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成人社会的社会准则,在参加大团体活动中守规则、讲秩序、懂文明。 4、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2.区域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材料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促使儿童用行动积极去响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 2 学习纲要。重点是社会部分 3 结合《多元能力》《五大领域》教科书开展社会领域眼的研究。 4 课题组教师上研究课,根据不同年级组的主题进行。 十月份: 1 反思教学活动,老教师与新教师展开讨论。 2 学习社会行为规则的专题文章。 3 确定同一课题,各年级组围绕课题自行设计 4 相互观摩,评课,反思。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新整理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从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 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优良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危机。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优良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 二、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解放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过程: 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胡雪娟概述:本文分析并阐明了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使之入小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详细论述了教师实践中采取的有效措施:1、开展各种活动,有:加强值日生工作,明确其主要的任务;大带小活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图示活动教会幼儿完成任务的方法;各种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布置口头任务,及时检查,培养幼儿的持久性。2、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3、拓展评价的方法:由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多种人员的参与评价,有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及家长。全文有四个部分构成:一、问题的提出简单分析了幼儿入小学的不适应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必要性; 二、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可行性从政策性理论、心理学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综述了实施的可行性;三、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目标;四、教师采取的具体措施:详实而操作性强。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平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较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智力上投资,让幼儿熟练地运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组织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当然这些做法很有心要的,但是不够全面,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初入小学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纳为两个方面。 1、幼儿自身方面: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晚期的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显著特征,而且要求自己独立活动,成为活动主人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幼儿分享行为

毕业论文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姓名: 准考证号: 专业: 指导教师: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摘要: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考察呼和浩特市、临河市某幼儿园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著性别差异;儿童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著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增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分享观念,分享行为, 4—5岁儿童,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2、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前儿童还带有某些先学前期的特点,4岁以后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4—5岁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的多。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制教育,使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让幼儿去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第一,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第二,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 第三,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87132

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期,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生。为了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制定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幼儿期年龄阶段的一般特点以及各年龄班不同的侧重点,将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分为总则和分则两个部分,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安全意识四个方面。 总则部分 一、生活习惯 1.文明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会正确使用餐具,保持桌面、地面、碗和衣服整洁,餐后擦嘴,用温水漱口,会收拾餐具。 2.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能根据自己需要喝水。 3.养成饭前便后、手脏时自觉洗手的习惯,正确地洗手、洗脸,不玩水,保持盥洗室地面清洁。 4.养成每日按时大、小便的习惯。大小便时能自理,不随地大小便。 5.能安静地进寝室,有正确的睡眠姿势;独立、迅速、有序地穿脱衣裤和鞋袜,整理好后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整理床辅。 6.爱清洁,讲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会捂住嘴巴。 二、学习习惯 1.理解并遵守学习游戏常规,与同伴友好地一起活动,不打扰和影响他人。 2.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好提问,勤动手,有自信心。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乐于参加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乐探究,尝试各种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养成轻拿轻放的好习惯。 6.注意坐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文明礼仪 1.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升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 2.爱父母,爱老师,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欢幼儿园,爱小朋友,遵守集体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乐 于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4.礼貌待人,能问候别人,会使用礼貌用语,能注意倾听别人讲 话,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5.会听从劝告,不随意发脾气,乐意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同伴, 懂得礼让,不争抢、吵闹。 6.懂秩序,守规距,起坐轻便,离座时,桌椅、物品要归位,轻开门窗。 7.诚实、勇敢、不说谎,未经允许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8.能友好地与同伴一起活动,不打扰和影响他人。 四、安全意识 1.认识各种安全标志,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2.学会保护自己,不玩火,不玩电,不玩危险游戏,不跟陌生人走。 3.懂得自然灾害中逃生的基本方法。 4.有急事时会拨打自己家的电话和119、112、110等紧急电话。 5.了解饮食起居方面的安全常识,防止异物入体及预防中毒等意外事故。 分则部分 一、生活习惯 ——进餐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 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关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阶段性总结的范文

关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阶段性总结的范 文 3⑹岁少儿自我服务意识开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经过调查,一个班上的孩子从穿衣服到吃饭85%都是大人给帮忙,大人们还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教的那个功夫,我都帮他做了,既浪费时间又花费耐心。”,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自我服务在这样一种制约下被禁锢起来,而变成了包办和替代,这显然是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本领,不能不说是个倒退的做法。以致于后来有那么多的高智商的孩子因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最终成为我们教育的失败案例。 自东城第一少儿园在大班第一学期9⑴0月开展了少儿自我服务的活动动后,我们发现孩子不但会自我服务,而且在自我服务意识开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少儿园教育纲要》目的中“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指导幼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目前在班级中开展洗碗、擦桌椅整理床铺这些个点点滴滴劳动内容是有成效的,而且孩子们由刚开始的不会到一学期以后的熟练的掌握一些动作要领,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辛苦,也没有让教师觉得是承担。我们在少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领会到自我服务的乐趣。 ⑴通过平常活动中的故事、歌曲让少儿理解自我服务的意义。像 1 / 3

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劳动最光荣》,童话故事《灰故娘》等,让让孩子懂得财富和成功要靠劳动付出才换得回来的道理。用粗浅易懂的语言讲述社会当中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的劳开工作。在班级中教师打扫卫生整理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少儿来观察、讨论:如擦窗户、桌子,整理教具柜、洗毛巾、环境创设。让孩子亲身经历,明白生活中的整洁、干净,轻松的环境都是教师的辛苦付出换来的。 ⑵在区角活动当中参与自我服务,在角色游戏中模仿自我服务:如“农家乐”中厨师、服务员;“医院”中的护士;“娃娃家”中的妈妈做家务、照顾小宝宝;“水果超市”中的售货员卖水果等。 ⑶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少儿睡前自己脱衣,睡醒之后的穿衣整理被褥、枕头,自己穿鞋。开展早中晚餐餐后自己洗碗的活动,让孩子养成餐后洗碗的劳动习惯。 ⑷搞环境卫生时适当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擦自己坐过的小椅子,擦区域角中的桌子,或整理和摆放使用完的玩教具。 ⑸获得家长的认可支持,做到人人参与。 通过这阶段的实践活动,我们感到孩子们自己能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始末,其手指精细动作的开展也更完善,他们乐意帮助大人拾掇物品,如挂毛巾、清洗碗杯、摆放碗勺。对于成人的劳动指令不但不推辞而且会欣然接受,并很快地完成任务。 总之,少儿年龄小,在自我服务中也常常会受经验和能力的影响2 / 3

班级讲座:任务意识的培养

童星幼儿园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讲座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年级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独立性、坚持性,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做好大班幼儿入小学前各种能力准备的重要目标之一。家园合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让家长们有效地配合教育,做到家园互动非常关键,实践中我们是这样与家长合作的。 一、留给幼儿的任务要向家长“保密” 教师不定时地把任务直接留给幼儿,向幼儿交待清楚应做的事情,完成的时间,鼓励幼儿自己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教师要向家长保守任务具体内容的“秘密”,当家长询问时,引导幼儿亲自把任务告诉家长。如:一天雨后,孩子们在操场游戏时发现了很多蜗牛,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并在离园前留给幼儿一项任务:回家后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第二天交回。第二天,那些未完成任务的幼儿的家长看到有小朋友交画,自然就会询问。这时,教师请这些幼儿自己把任务内容告诉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进行回忆,鼓励他们在次日完成任务。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鼓励幼儿自己向家长交待并完成任务。任务的“保密”减少了幼儿过多依赖家长的心理及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公示的统计结果要“有所保留” 建立一张“幼儿完成任务统计表”,这是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和肯定幼儿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将幼儿点点滴滴的进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时进行口头表扬。对于统计的结果教师会有所保留,只向全班幼儿公布按时完成任务的小朋友的名字,进行表扬。在向家长介绍幼儿每次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时,也只介绍全斑幼儿按时完成任务人数及百分比。对于没有或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要多加关注这些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每次留下任务后特别加以提醒。当家长询问到幼儿完成任务情况时,教师都会婉转地告诉家长,您的孩子哪几项任务是按时完成的,比以前有怎样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对于统计表的“保留”,使教师和家长不断看到的是幼儿的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三、家园之间的信息要相互速递

《幼儿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1)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学法守法,依法执教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2、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3、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5、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6、尊重家长,热情服务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7、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

家园合作共育大班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研究 3-29(2)(1)

论文题目: 家园合作共育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

一、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6+1”模式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加上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倍受家长的疼爱。许多爸爸妈妈虽然有时会对孩子进行高要求指导,但由于工作的各种原因,无法自己照顾孩子,一般由家中老人代为照看。中国有句俗语叫“隔辈亲”,家中长辈的溺爱,习惯性的包办代替,许多事情孩子们本可以自己来完成的却失去机会导致幼儿形成以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服务的能力。《指南》指出,“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促使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目标。 从幼儿小班入园起,身为老师的我们就开始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及能力,而真正体现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升华是在大班。因此我认为,大班幼儿,应逐渐改变老师时时处处呵护,提醒的方法,要充分培养其自我服务的能力,从中扭转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家庭才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的许多习惯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家长的教育习得的。在整个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存在观念、方法以及要求上的差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是需要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共同支持才能让幼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的,家长和学校老师要增强互动,共同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努力。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就是以幼儿(3至6岁)为主体,减少依靠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游戏、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幼儿自我的思考和设计,独立照料自己生活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如独立洗漱、饮食、起居、如厕等。 2.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主要是指由幼儿园和幼儿的家庭、社区一起作为幼儿教育和发展的参与主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经常听到家长交流,孩子回去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特别是大班的孩子即将上小学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任务意识尤其重要。在本学期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现在社会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因此,在班上我们通过值日生,每天轮流让孩子担当值日生,让孩子帮助发放碗、收拾学习用品、排放桌椅等等,在通过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受到很好的效果。 幼儿任务是否完成,与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始时,我们一般当场分配任务,指定当场完成,老师也随即检查评价,如个别幼儿的任务委托(到邻班去借、还东西、让孩子去拿东西等)这样的任务日常生活很多很多,经常反复要求,加强练习,有助于好习惯的养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逐渐延长布置任务与执行任务之间的间隔时间。如:晚上回家把新学的儿歌说给家人听、把小手工和家长一起做一遍……布置这样简单的“家庭作业”,同时对于个别爱忘事的幼儿再多嘱咐几遍,或者是悄悄把任务告诉家长,督促幼儿完成任务。对于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幼儿,会多加提醒,明确告诉幼儿老师要按时检查,一直到任务完成。这样可以让幼儿意识到: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而且必须是按时完成。对于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小小的奖励。久而久之,让孩子逐渐形成任务意识。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渴望有“任务”,以至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例如:在科学活动中记录气温,此活动需要四周的时间,我们通过让孩子每天回家收看天气情况,并及时记录,刚开始的时候,总有部分孩子会忘了,这时候,我们会多加提醒,渐渐地孩子每天都有了记录气温的习惯。再如:在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知道每天早上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植物的变化等等。渐渐地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有了任务意识,有时候相互之间还会提醒别人去做。 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多方面的配合,让孩子逐渐养成任务意识。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够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幼儿分享行为方面国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期对目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individual, sharing behavior is a common social behavior. Culture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can make children adapt to social life, and comple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soci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make children better with others to help children, bas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lay a solid. Because of this,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defini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教论文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学校:实验小学 姓名:李菊花 时间:2017年5月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当孩子调皮的时候,才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他才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有益于他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而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规则,他则容易“为所欲为”,难于管教。因此,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孩子应遵守的规则 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很多,总的来说有3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这些规则可以从道德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来说明,也可以具体分为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社会交往规则和保护环境规则等。 1.生活规则 生活规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应遵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规定,包括安全规则、卫生规则等。比如说,不能玩火、不能到野外玩水、不能摸电源插座、饭前便后洗手等等。这些规则是最基本的规则,孩子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这些规则可能会有很多,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和遵守,家长可以以时间或地点的形式罗列出来。 2.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涉及到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

问题、先做作业再玩、作业字迹端正、做完作业要检查、自己收拾书包等等。这些规则如果能使孩子明确,孩子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指的是孩子在于他人交往或在公共场所中应具备的规则,比如学会文明礼貌、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人诚实、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公共场所要有秩序排队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解人意,也能显示出孩子的教养,让孩子交到很多好朋友,也初步为孩子建立了社会化秩序,打好了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4.保护环境的规则 人生活在环境中,与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家庭教育应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规则有: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孩子需要学习的规则有很多,有些规则孩子很容易明白,也乐于遵守,但有些规则,孩子则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形成习惯。 (二)当前家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我执教的学校,我发现,许多家长还不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意愿,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专题小结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专题小结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专题小结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专题小结 我园本学期一直致力于3到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专题研究,这项专题研究凝聚着园所每一位老师的心血,都是从实地的调研、考察、问卷以及分析等环节中总结 出来的。分年龄段,分班级 ,每一位老师在日常教学 中积极观察,并第一时间查找资料,适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便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及家庭教育等,以求最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观察、了解、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分享现状:中班幼儿存在分享现象,但有着主动分享和被动分享的区别。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幼儿年龄;幼儿性别;分享物的数量;家庭教育环境;分享行为引导等。在幼儿同等年龄的条件下,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进行分享;分享物数量较多,幼儿也会偏向于易于分享。同时家庭环境及教育也起到很大作用。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较不易分享,但同等条件下如果父母或养育孩子的人,在分享方面多多教育和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则更加突出。 原因分析:一般情况下,同等年龄的女生比男生脑部思维发展超前,因此表现在分享行为上,女生较男生更易于进行分享体验;同样,在分享物数量差异的

前提下,分享物的多少也表现为和幼儿分享行为同比增长的现象;独生子女家庭,幼儿成为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集全家的宠爱于一身,长辈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过度的爱与娇惯放纵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做事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习惯于自己独享,忽视别人的存在和需要,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因此在分享的意识和体验上较为缺少,所以在集体活动中,独生子女家庭的幼儿其分享行为较非独生子女家庭略少。当对同是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了解或研究时发现,父母及养育者对幼儿存在分享教育或是分享教育多的,幼儿表现出的分享性行为则多些。 分享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是资源的共同享有,当幼儿进行集体生活时,分享行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现,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分享可以帮幼儿得到玩伴的信任,在与玩伴的玩耍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寻找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分享行为较为突出的幼儿,能较好的解决呢交往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的帮助他人,分享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