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网络标准化

第1章 网络标准化

第1章 网络标准化
第1章 网络标准化

第一章
网络标准化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许多研究机构,计算机厂商和公司都大力发展计算机网 络。这种自行发展的网络,在体系结构上差异很大以至于它们之间互不相容,难 于相互连接以构成更大的网络系统。为此,许多标准化机构积极开展了网络体系 结构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的开放 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OSI 参考模型最终成为研究如何开放式系统(即为 了与其他系统通信而相互开放的系统)连接起来的标准。
1.1 .
ISO 的 OSI/RM
成立于 1947 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个多国团体,专门为一些国际 标准达成世界范围的一致。 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系统 互联参考模型)是由 ISO 创建的一个有助于开发和理解计算机的通信模型,OSI 七层参考模型作为一套普遍适用的规范标准在网络世界中广泛应用, 因此又被称 作“网络世界的法律” 。它最初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问世的。 OSI 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使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地通信, 而不管它们底 层体系结构是什么样子; OSI 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使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地 通信,而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软件的逻辑。OSI 模型并不是协议,它是对了 解和设计灵活的、稳健的、可互操作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有用模型。 OSI 模型是设计网络系统的分层次的框架,它使得所有类型的计算机系统 可以通信。OSI 模型包括 7 个分离的但又,相关的层次,在其中的每一层都定义 了通过网络传送信息的一些过程。掌握了 OSI 模型的基本概念后,就有了更深 入学习网络的基础,而且对于网络中故障的排除也极具帮助。
1.1.1 . .
层次化体系结构
OSI 七层参考模型把网络结构自下而上地分成 7 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 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见图 1-1) 。每一层均有自己 的功能集,并依赖于近邻自身的上层和下层完成网络信息的交互。在最上层,应 用层与计算机用户的软件程序进行交互。 OSI 七层参考模型对网络中两节点之间 交互的过程进行理论化的描述。图 1-2 表示设备 A 将一个报方发送到设备 B 时 所涉及到的一些层。位于中间的节点一般只涉及到 OSI 模型中的下三层。 在开发这个模型时,设计者提取了发送数据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他们找 出了与一些用途相关的联网功能,将其分成为一些不同的组,然后再构成这些层 次。每一层定义了一族功能,并和其他层的功能族不同。这样定义功能和使功能 局部化,设计者就创建了既有丰富功能又很灵活的体系结构。最重要的是,OSI 模型使得本来是不兼容的系统变成完全可互操作的。 在单台网络设备中,每一个层调用紧挨着它的下一层的服务。例如,第 3 层使用第 2 层提供的服务,同时向第三者层提供服务。网络设备之间则是在一个 网络设备中的第 X 层与另一个网络设备的第 X 层通信。这种通信是由一些协议 来控制的,而协议就是事先都同意的一组规则和约定。在每一个网络设备的某个 给定层上进行通信的进程称为对等进程。因此,在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就是使用 某个给定层的协议的对等进程之间的通信。

1.1.2 . .
对等进程
在物理层的通信中是直接的:在图 1-3 中,设备 A 将二进制位流发送给设

备 B。但在更高的层,通信必须先通过设备 A 的各层向下移动,到了设备 B 后 再经过各层向上移动。在发送的设备的每一层要在它从紧挨着的上层收到报文 时,添加上本层的信息,然后将整个包装好的报文提出,提出报文传递给紧挨着 的下层。
图 1-3 数据的传送 在第 1 层整个的报文包要转换成可向接收设备传送的形式。在接收机器 上,报文要逐层被打开,每一个进程接收数据,然后取出对该层有意义的数据。 例如,第 2 层把对第 2 层有意义的数据单元取走后,把其余部分传递给第 3 层。 第 3 层把对它有意义的数据单元取走后, 再把其余部分传递给第 4 层, 依次类推。 1. 层间的接口 . 在发送设备中数据和网络信息通过各层向下传送, 而在接收设备中这些数据 和信息能过各层向上传送。这样做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在各层的每两个相邻 层之间有一个接口。 每一个接口定义了一个层必须向它的上层提供什么信息和服 务。定义清楚的接口和层功能使得网络可以模块化。只要一个层向它的上层提供 了预期的服务,则这个层的功能的特定实现就能够被修改或替换,而不需要对其 他的一些层进改动。 2. 各层的组织 上述 7 个层可看成是属于 3 个组。第 1、2 和 3 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 网络层)是网络支持层;这些层的任务是在物理上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 个设备(例如,电气规约、物理连接、物理编址、以及传输的定时和可靠性) 。 第 5、6 和 7 层(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可以看成是用户支持层;这些层使

得一些无关的软件有了互操作性。第 4 层是传输层将上面两个组链接起来,使得 低层所发送的是高层可使用的形式。OSI 的上三层总是用软件来实现的;而下三 层则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但物理层除外,它的绝大部分是硬件。 图 1-4 给出了 OSI 各层的概貌。L7 表示第 7 层的数据单元,L6 表示第 6 层的数据单元,等等。进程从第 7 层(应用层)开始,然后按下降的顺序从一个 层移动到另一个层。在每一层(第 7 层和第 1 层除外)都要在数据单元上加上首 部。 在第 2 层还要加上尾部。 当这样格式化的数据单元通过物理层 (第 1 层) 时, 将转换为二进制信号,并根据不同的传输链路表现为不同有形态,再沿着物理传输 链路被发送出去。
图 1-4 应用层 当信号达到目的的端时,信号进入第 1 层,并转换回到它的数字形式。然 后数据单元就向上通过 OSI 的各层。当每个数据块到达上一层时,在相应的发 送层所加上的首部和尾部就被移云,然后这层就进行相应的处理。当数据块到达 第 7 层时,报文就变成为应用层所需的形式,然后交给接收者使用。
1.1.3 . .
OSI 模型中的层次
下面章节将由上而下地对 OSI 模型的每一层次及其作用进行介绍,理解掌 握每一层的作用并将其贯穿起来,对我们掌握 OSI 模型的整体概念具有重大意 义。 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 ) 应用层位于 OSI 模型的最顶层,即第 7 层。应用层的作用主要是为应用 软件提供接口,从而使得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我们这里的应用并不是单 独指向某个特定的程序的执行,例如打开一个 Word 文档、建立一个 Excel 表单 等。应用层提供了文件的传输、管理以及电子邮件信息的处理。假设我们在网络 上访问一个文件服务器,在文件服务器上打开一个 Word 文档,其请求将由应用 层作起点传输到网络中。 在应用层在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协议, 运行在应用层上的大部分协议提供的服

务是直接面对用户,例如最常用的协议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 是 我 们 享 受 WWW 服 务 的 基 础 。 此 外 常 用 的 协 议 还 包 括 FTP,Telnet,DNS,dhep,SMTP,pop3 等。 图 1-4 表示的是应用层同用户及表示层的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使用 FTP 传输 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层不对传输的数据增加首部或尾部。 2.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 表示层位于应用层的下方,即第 6 层。表示层考虑的是两个系统所交换的信 息的语法和语义。图 1-4 所示的是表示层与会话层及应用的关系。 表示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编码和解码。两个系统中的进程(运行着的程序)所交换的信息的形 式通常都是字符、数字等。这些信息在传送之前必须变为位流。由于不同的计 算机使用不同的编码系统, 所以表示层的责任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编码方法之间 提供转换的可操作性。 在发送端的表示层将信息从与发送端有关的格式转换为 一种公共的格式, 在接收的机器上的表示层将此层公共格式转换为与接收端有 关的格式。
图 1-5 表示层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为了安全起见,要对数据在发送前进行加密处理,在 数据到达目的端后,网络另一端节点的表示层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密,变 成用户能识别的信息。 ↘数据的压缩和解压。数据压缩就是对信息中所包含的位数进行压缩。在传 输多媒体信息(如文本、声音和视频)时,数据压缩就特别重要。 所以说,表示层是各节点应用程序、文件传输的翻译官。 3.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位于表示层的下方,即第 5 层。会话层的作用主要是在网络中不同用 户、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护通信通道,同步两个节点之间的会话,决定通信是否被 中断以及中断时决定从何处重新发送。 例如从互联网中载文件, 就与我们想要下载的文件所在地 (提供下载的网站) 建立了联系,也就是说建立了一个会话,这个下载的通道是由会话层来控制的, 载的时候网络由于某种原因断掉了,等网络恢复正常后,仍然可以通过会话层的 控制执行断点续传,所以业内人士形象的把会话层比喻为网络中的“交通警察” 。

会话层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话控制。会话层允许两个系统进行对话。它允许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按 半双工 (在某个时刻单向通信) 或全双工 (在某个时刻双向通信) 的方式进行。 例如,终端与所连连的主机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半双工的。 ↘同步。会话层允许进程将若干个检查点(同步点)插入到数据流中。例如, 如果某系统要发送 2000 页的文件, 那么可以在每 100 页的后面插入一个检查 点 ,这样就保证了每 100 页的单元独立地接收和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在情况下,如果在传输第 523 页时计算机崩溃了,那么在系统恢复后需要重 传的只是 501~2000 页。图 1-6 表示了会话层与传输层及表示层关系。
图 1-6 会话层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 ) 传输层所处在位置在七层中的第 4 层,作为承上启下的一层,是 OSI 模型中 重要的一层。传输层负责将报文能准确、可靠、顺序地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端 到端,end-to-end) ,但这两个节点可以在同网一段上,也可以在不同的网段上。 网络层监督单个分组的端到端传输,但并不考虑这些分组之间的关系。网络 层独立地处理每个分组,就好像每个分组属于独立的报文那样,而不管是否真的 如此。但传输层要确保整个报文原封不动地按序到达,监督从源端到目的端这一 级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图 1-7 表示传输层与网络层及会话层的关系。

图 1-7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负责以下功能: ↘服务点编址。计算机往往在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程序。因此,从源端到目的 端的传输并不仅是从某个计算机传输到下一个计算机, 同时还指从某个计算机 上的特定进程(运行着的程序)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上的特定进程(运行着的 程序) 。因此,传输层的首部必须包括一地址,叫做端口地址。网络层将每一 个分组送到正确的计算机;传输层将完整的报文送到该计算机上的正确的进 程。 ↘分段与重组。一个报文要划分尤其中干个可传输的报文段,每个报文段应 包括序号。这些序号使传输层能够将报文在它到达目的的端时重组起来,对在 传输时丢失的分组能够识别并替换为正确的分组。 传输层能够智能地根据网络 的处理能力把一些大的数据包强制分割成小的数据单元, 然后为每个数据单元 (也称数据段)安排大序列号,保证数据单元到达接收方的时候能够正确的排 序。 ↘连接控制。为了加强端到端传输的可靠性,在传输层还增加了差错控制。 发送端的传输层必须保证整个的报文到达传输层时没有差错的(即无损失、 无丢失、无重复) 。纠错通常通过重传来实现。在网络中,如果接收方正确受 到了信息,那么接收方的传输层会发送一个 ACK(应答)来通知发送方;如 果数据出现了错误, 接收方的传输层也会发消息给发送方要求重新发送数据; 如果发送方传输数据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被应答,发送方的传输层也会认为数 据丢失从而重新发送数据。注意,传输层的差错控制也是端到端的意义上实 现的。 图 1-8 说明了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

图 1-8 报文可靠的端到端传输 5.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 ) 网络层位于 OSI 模型的第3层,网络层主要负责将分组从源端传输到目的 端,这可能要跨越多个网络(链路) 。传输层负责将完整的报文进行端到端的传 输,而网络层则确保每一个分组能够从它的源端到达目的端。 如果两个系统连接在不同的网络(链路)上,而这些网络(链路)是由一些 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的,那么通常需要网络层来完成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图 1-9 表示网络层同数据链路层及传输层的关系。
图 1-9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负责以下任务: ↘逻辑地址。如果分组穿过了网络的边界,就需要一种编址来帮助我们区分 开源系统和目的系统。网络层对从上层来的分组添加首部,其中包括发送端 逻辑地址和目的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将在后面的章节讨论。 当许多独立的网络或链路互联在一起组成互联网或组成更大的 ↘路由选择。 网络时,这些连接的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就要使用可选择路由或使用交 换方法,把分组送交到它们最后的目的端。网络层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这种 路由选择机制。 网络层通过综合地考虑网络拥塞程度,数据发送的优先权,服务质量(包括传输 时间、链路抖动、网络延迟等情况) ,以及所有可选择的到达目标的路径开销等 情况来决定网络两节点通信的最佳路径。 在网络中,确定数据传输路径的工作(即路由功能)在网络层中完成,而 路由器这种网络设备通过对网络编址方案以及网络可达性的判断, 指引数据的发 送,所以网络设备路由器属于三层设备。 图 1-10 说明了网络层的端到端的传输。
图 1-10 网络层的端到端传输 6.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位于 OSI 模型的第 2 层,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把从网 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可以被物理层传输的帧, 数据链路层直接控制着网络层

与物理层的通信。 帧是一种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帧的构成类似于火车的结构,一些车厢 负责运送旅客和行李(相当于数据) ,车头、车尾保证了列车的完整性(帧结构 的完整)还有一些车厢完成其它的工作(对帧信息的校验、标识目的地址和源地 址等) ,图 1-11 描绘一个简化了的帧结构。
图 1-11 简化的帧结构 如图 1-12 给出了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及物理层的位置关系。
图 1-1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以下任务: ↘组帧。数据链路层把从网络层收到的位流划分成可以处理的数据单元,即 帧(Frame) 。 ↘物理编址。如果这些帧需要发送给网络上的不同系统,那么数据链路层就 要把首部加到帧上,以明确帧的发送端或接收端。如果这个帧是要发送给在发送 端的网络以外的一个系统, 则接收端物理地址就应当是将本网络连接到下一个网 络的连接设备的物理地址。 ↘流量控制。如果接收端接收数据的速率小于发送端产生的速率,那么数据 链路层就应使用流量控制机制来预防接收端因过载而无法工作。 ↘差错控制。数据链路层增加了一些措施来检测和重传损坏或丢失的帧,因 而将物理层增加了可靠性。它还采用前导机制来防止出现重复帧。差错控制通常 是在帧的最后加上尾部来实现的。 ↘ 接入控制。当两个或更多设备连接到同一条链路时,数据链路控制层 (Logical Link Control, 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 , MAC) 。表 1-1 描绘了数据链路层在以太网中自身划分的两个子层。 表 1-1 数据链路层在以太网中自身划分的两个子层
数据链路层 LLC 层 MAC 层

图 1-13 数据链路层节点到节点的传输 MAC 层管理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物理地址也被称作 MAC 地址。MAC 地 址有 48 位比特构成,前 24 位是分配给厂商的代码,后 24 位是唯一设备代码, MAC 地址是在设备出厂的时候烧录到设备的固件中的,这就使得 MAC 地址不 能修改,从而标识设备的惟一性。 LLC 层主要负责对各种网络协议进行封装,使得协议能在物理线路上传输。 LLC 帧在传输不同网络协议的时候是需要(Service Access Point,服务访问点) 来区分的, 例如某个节点同时运行着 TCP/IP 和 IP/SPX 两种协议, 数据帧到达时, 数据帧到达时,接收都需要知道将数据帧交给那个协议来处理。此外,LLC 层 为上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公共接口,进行流控制。 7.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位于 OSI 模型的最底层,即第 1 层。物理层协 调在物理媒体中传送 bit 流所需的各种功能。物理层涉及到接口和传输媒体的机 械的和电气的规约。 它还定义了这些物理设备和接口为所发生的传输所必须完成 的过程和功能。图 1-14 画出了物理层与传输媒体及数据链路层的位置关系。

图 1-14 物理层 物理层关心的是以下一些内容: ↘ 接口和媒体的物理特性。物理层定义在设备与传输媒体这间的接口的特 性。它还定义传输媒体的类型。 ↘位的表示。物理层的数据由位流组成(0 和 1 的序列)而不需要进行任何 解释。要发送时,位必须经过编码变成信号——电信号或光信号。物理层定义编 码的类型,即 0 和 1 怎样变为信号。 ↘数据率。传输速率(即每秒发送的位数)也在物理层定义。换言之,物理 层定义位的持续时间。 ↘位的同步。发送端不仅要使用同样的位速率,而且还要在位级进行同步。 换言之,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必须是同步的。 ↘线路配置。物理层要考虑到设备与媒体的连接。在点对点的配置中,两个 设备通过专用链路连接在一起。在多点配置中,若干个设备共享一条链路。 ↘物理拓扑。物理拓扑定义设备是如何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的连接方法可 使用网状拓扑(每个设备都和每一个其他设备连接) ,星状拓扑(各设备都通过 中央设备连接) ,环状拓扑(每一个设备连接到下一个设备而形成环) ,或总线拓 扑(每一个设备都连接在公共链路上) 。 ↘传输模式。物理层还定义在两个设备之间的传输方向,单工、半双工或全 双工。 在单工模式下, 一个设备只具备接收或者发送数据的功能。 半双工模式下, 设备都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但不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但在全双工模式下,设 备则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发送和接收数据。
1.1.4 各层间的联系 . .
OSI 七层模型以完整的理论分析了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每一时段, 每一步的 状态,为我们理解计算机网络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 1-15 总结了 OSI 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每一层的功能。 图 1-15 OSI 各层功能总结 数据的封装及拆封 (1) 数据传输的封装及拆封机制。

网络世界中数据的传输可以通过 OSI 七层模型来解释其全过程,数据在 发送过程中通过各层的时候,均被附加一些该层的信息,我们把每一层在数据上 附加该层信息的过程理解为各层对数据的封装,当接收方接收数据的时候,只要 在各层上打开对应的封装,获得本层需要的数据,这个把封装逆向的过程我们理 解为拆封。封装及拆封的过程主要在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来实 现。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为亲朋好友寄信为例子来理解数据传输的封装及拆封 的过程。写好了信的内容,然后将其装入到信封里,在信封的表面写好了收信人 的邮政编码、通信地址、收件人姓名和我们自己邮政编码、通信地址、寄件人姓 名。我们要对信件进行邮递了(数据完成,传输层确定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要 求发起一个连接) 。我们把信投递到邮局,邮局负责信件的传输。 邮局根据收件人的地址为信件选择了一条合理的舆路线(网络层确定了源 和目的之后,为数据进行选路) ,邮局把信件投递到收件人的所在城市,所在区 域或者所在单位,收件人收信的时候必须是本人来取本人的信件(数据链路层确 定了网络设备的准确地址) 。信件的传输工具可以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交通工具(物理层传输数据) 。收件人得到信件,打开阅读,知道你信件的内容。 图 1-16 描绘了数据的封装过程 图 1-16 数据封装过程 (2) 数据传输的封装及拆封过程。 我们用发送电子邮件和接收电子邮件仔细讨论数据阐述的封装及拆装的 过程。当写好电子邮件后,提出一个发送到远程邮件服务器的请求,应用层 会识别你的请求,并将请求(APDU,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传递到表示层, 表示层要判断是否格式化,符合格式化,是否加密来自应用层的请求。 接下来表示层将加入需要转换的代码信息,并将请求(PPDU,表示层协 议数据单元)传递到会话层。会话层接收到表示层处理过的请求后,会在该 请求上赋给一个数据标记符,这个标记符的指示你有权限传输数据。 之后会话层把数据(SPDU 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传递到传输层。在传输 层,数据(包含上层加在数据上的控制信息)将被子分割成可以被管理的数 据段(segment) ,并在每个数据段的头部添加 TCP 报头(包含源端和目的 端的端口号,实现端到端的连接) 。传输层的数据到达网络层后,网络层啬 地址信息,在 TCP 报头前面添加 IP 报头(包含源地址和目的地地址) 。 这时候我们称数据为数据包(packet) ,数据包到达数据链路层后,先 进入 LLC 子层加工厂 LLC 头部和一个 FCS(帧校验序列)的尾部,然后进 入 MAC 子层头部和一个 FCS(帧校验序列)的尾部,数据包在数据链路层 被打包成单个的帧。 数据帧被传输到物理层后,物理层不作任何解释,也不再添加信息, 把数据帧发送到传输介质通过位流的形式传输。 在数据到达远程服务器的物 理层时,服务器的数据链路层开始解析你的请求,并反向执行上述过程。图 1-17 描绘了数据的拆封过程。 图 1-17 数据拆封过程
1.2 TCP/IP 协议栈 .
1.2.1 OSI 与 TCP/IP 体系结构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既复杂又不实用,但其概念清楚,体系价格低 廉,理论较完整。TCP/IP 的前身是由美国国防部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远景研究 规划暑网络(ARPnet)而开发的。由于低成本和可以在多个平台间通信的可靠 性,TCP/IP 的协议现在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但它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 系结构。 TCP/IP 协议栈得名于两个重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orl Protocol, TCP)和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这是官 方的 Internet 标准文档中使用的术语。在本节中,我们将用 TCP/IP 表示整个协 议栈。图 1-18 描绘了 TCP/IP 协议栈。 TCP/IP 在 OSI 模型之前就开始开发了。因此,TCP/IP 协议栈层次无法准 确地和 OSI 模型对应起来。TCP/IP 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它包括应用层、传 输层、互联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 但从实质上讲,TCP/IP 只有三层,即应用层、传输层和互联网络层,因为 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因此在有些参考资料中往往采取折衷 的办法,也就是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原理体系结构,它只有五 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它的下四层与 OSI 的下 四层相对应,提供物理标准、网络接口、网络互联以及传输功能。然而 OSI 的 上三层在 TCP/IP 中则用应用层来表示。
图 1-18 TCP/TP 协议栈 在本书中我们将采用 TCP/IP 的四层体系结构来介绍,并主要介绍应用层、 传输层和互联网络层这三层,见图 1-19。

图 1-19
TCP/IP 各层次与 OSI 七层模型各层次对应
1.2.2 . .
TCP/IP 协议栈—应用层 协议栈—
TCP/IP 协议中的应用层对应 OSI 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应 用层由使用 TCP/IP 进行通信的程序所提供。一个应用就是一个用户进程,它通 常与其他主机上的另一个进程合作。在这一层中定义了很多协议。例如 FTP(文 件传输协议) 、TFTP(普通文件传输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等。所有的应用软件通过该层利用网络。
1.2.3 . .
TCP/IP 协议栈——传输层 协议栈——传输层 ——
TCP/IP 协议中的传输层对应 OSI 模型中的传输层。传输层提供了端到端 的数据传输,把数据从一个应用传输到它的远程对等实体。传输层可以同时支持 多个应用。这一层包括两个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 UDP(用户数据报文 协议) 。负责将数据报文传输过程中端到端的连接,并负责提供提供流控制、错 误校验和排序服务。 TCP 提供了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送、重复数据抑制、拥塞控制以及流 量控制。UDP 提供了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尽力传送(best-effort)的服务。 因此,如果用户需要的话使用 UDP 作为传输协议的应用必须提供各自的端到端 的完整性、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通常,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传输的机制并能容忍 某些数据丢失的应用,可以使用 UDP。
1.2.4 TCP/IP 协议栈——互联网络层 协议栈——互联网络层 ——

TCP/IP 协议中的互联网络层对应 OSI 模型中的网络层。 互联网络导也称为 互联网层(Internet 层)或网络层(Bnetwork Layer) 。这一层包括 IP(网际协 议)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GMP|(网际组报文协议)以及 ARP(地址 解析协议) 。IP 是这一层最核心的协议。这是一种无连接协议,不负责下面的传 输可靠性。IP 不提供可靠性、流控或者错误恢复。这些功能必须由更高层提供。 IP 提供了路由功能,它试图把发送的消息传输到它们的目的。IP 网络中的消息 单位为 IP 数据报(IP Datagram) 。这是 TCP/IP 网络上传输的基本信息单位。
1.2.5
常用的 TCP/IP 协议
1.网际协议(IP) IP(网际协议)位于 OSI 模型的网络层,TCP/IP 模型的 Internet 层。IP 是一 种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报协议,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IP 不提供任何校验, 但是在 TCP/IP 协议栈中有更高层的协议可以确保 IP 信息的正确传输。图 1-20 给出了 IP 在这个协议栈中的位置。
图 1-20 IP 在 TCP/IP 协议栈中的位置 IP 是一种不可靠的协议,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就像邮局尽最大努力传递 邮件,但并不永远成功。如果一封非挂号信丢失了,那只能由发信人或预期的收 信人来发现丢失,并采取补救措施。邮局本身不对每一封信进行跟踪,也不通知 发信人有关信件的丢失或损坏情况。IP 假定了底层是不可靠的,因此尽力而为 将数据报传输到目的端,但没有保证。 IP 也是一种无连接协议,它是为使用数据报的分组交换网而设计的。这就 表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进行处理,而每一个分组使用不同的路由传送到终点。这 表明如果一个源端向同一个目的端发送多个数据报, 那么这些数据报有可能不按 顺序到达。有一些数据报也可能丢失,而有些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损伤。这 时,IP 要依靠更高层的协议来解决这些问题。当可靠性很重要时,IP 必须与可 靠的协议(如 TCP)配合起来使用。 在 IP 层的分组叫做数据报或数据包(Packet).。图 1-21 给出了 IP 数据报 的格式。数据报是可变长度分组,它由两部分给成:首部和数据。首部可以有 20~60 字节, 包含有关路由选择和交互的重要信息。 习惯上在 TCP/IP 中都是以 4 字节段来表示首部。

图 1-21 IP 数据报格式 IP 报文结构为:IP 协议头+载荷,对 IP 协议头部的分析是分析 IP 报文的主 要内容之一,这里给出了 IP 协议头部的一个结构。其中: 版本 Ipv4 。 ↘ 首部长度 单位为 4 字节,最大 60 字节。 ↘ TOS IP 优先级字段。 ↘ 总长度 单位为字节,最大 65535 字节。 ↘ 标识破 占 3 比特,只用到低位的 2 比特。 ↘ ● MF(More Fragment) ● MF=1,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包。 ● MF=0,分片数据包的最后一个。 ● DF(Don’t Fragment) 。 ● DF=1,不允许分片。 ● DF=0,允许分片。 段偏移 分片后的分组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总共 13 比特,单位为 ↘ 8 字节。 寿命 TTL(Time to Live)丢弃 TTL=0 的报文。 ↘ 。 协议 携带的是何种协议报文。 ↘ ● 1 ICMP。 ● 6 TCP。 ● 17 UDP。 ● 89 OSPF。 头部检验和 对 IP 协议首部的校验和。 ↘ 源 IP 地址 IP 报文的源地址。 ↘ 目的 IP 地址 IP 报文的目的地址。 ↘ 2.地址解析协议(ARP)和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互联网是由许多物理网络和一些如路由器和网关的联网设备所组成。 从源 主机发出的分组在到达目的的主机之前,可能经过许多不同的物理网络。 在网络层,主机和路由器通过逻辑地址来标识自己的身份。逻辑地址的作用

范围是全局的,并且在一个物理网络中也是惟一的。之所以叫做逻辑地址是因为 逻辑地址是用软件实现的。每一个与互联网络打资产的协议都需要逻辑地址。在 TCP/IP 协议栈中逻辑地址也叫做 IP 地址,它的长度是 32 位。 但是,分组都要通过物理网络才能到达这些主机和路由器。在实际物理链路 传输时,主机和路由器用它们的物理地址来标志。物理地址是本地地址。它的管 辖范围是本地网络。之所以叫做物理地址是因为物理地址通常(并非永远)是用 硬件实现的。物理地址的示例是以太网和令牌环中的位 MAC 地址,它被写入装 在主机或路由器中的网络接口卡。 这就表示把报文转发到主机或路由器需要两级地址: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我们需要能够将逻辑地址映射成为相应的物理地址,反过来年映射也中需要的。 完成这样的映射可使用地址解析协议(ARP)和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第 一个协议将逻辑地址映射为物理地址;而第二个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为逻辑地 址。 ARP 和 RARP 使用单播和广播地址。 1-22 给出了 ARP 和 RARP 在 TCP/IP 图 协议栈中的位置。
图 1-22
ARP 协议在 TC/IP 协议栈中的位置
ARP 操作 在任何时候,当主机或路由器有数据报要发送给另一个主机或路由器时, 它必须有接收端的逻辑地址。但是 IP 数据报必须封装成帧才能通过物理网络。 这就表示,发送端必须有接收端的物理地址。因此需要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 映射。 此时, 它发送 ARP 查询报文, 这个报文包括发送端的物理地址和 IP 地址, 以及接收端的 IP 地址。因为发送端不知道接收端的物理地址,查询就在网络上 广播。 ARP 的操作过程如下 (图 1-23) : ↘ IP 请求 ARP 产生 ARP 请求报文,填入发送端的物理地址、发送端的 IP 地址以及目标地址、目标物理地址字段则填入 0。 ↘ 这个报文发送给数据链路层,在这一层它被封成帧,使用发送端的物理地 址作为源地址,而将物理广播地址作为目的地址。 ↘ 每一个主机或路由器都收到这个帧。因为这他帧使用了广播目的地址,所 有的站都把这个报文送次给 ARP。除了目标机器外,所有的机器都丢弃这个报 文。目标机器识别这个 IP 地址。 ↘ 目标机器用 ARP 回答报文进行应答,这个报文包含它的物理地址。报文 使用单播。 ↘ 发送端收到这个回答报文。它现在知道了目标机器的物理地址。

↘ 携带发给目标机器的数据的 IP 数据报现在封装成帧,用单播发送给目的 站。 使用 ARP 的 4 种不同情况: ↘ 发送端是主机,希望将报文发送给同一个网络上的另一个主机。在这种情 况下,数据报首部中的逻辑地址即目的 IP 地址必须映射为物理地址。 ↘ 发送端是主机,希望将分组发送给另一个网络上的另一个主机。在这种情 况下,这个主机要查找自己的路由表,要找出到这个目的端的下一个(路由器) 的 IP 地址。若这个主机没有路由表,它就要查找默认路由器的 IP 地址。这个路 由器的 IP 地址就是必须映射为物理地址的那个逻辑地址。 ↘ 发送端是路由器,它已经接收到了数据报,该数据报要发送给另一个网络 络 上的主机。它先检查它的路由表,找出下一个路由器的 IP 地址。这个 IP 地址就 是必须映射为物理地址的那个逻辑地址。 ↘ 发送端是路由器,它已经收到了数据报,该数据报要发送给同一个网络上 的一个主机。数据报的目的 IP 地址就是必须映射为物理地址的那个逻辑地址。 图 1-24 使用 ARP 的四种情况 3.Internet 控制信息协议(ICMP) IP 提供了不可靠的和无连接的数据报发送机制。IP 协议没有差错报告或 差错纠正机制。 如果出了一些差错将会发生什么问题呢?如果路由器因找不到可 以到达最后目的的端的路由器,或都因生存时间字段是零而必须丢弃数据报时, 会发生什么问题呢?如果最终目的主机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不能收到所有的数 据报分段,因而必须把一个数据报的全部分段都丢弃时,又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这些是一些情况的示例,都是出现了差错而 IP 协议没有内置的机制可以通知发 出该数据报的主机。 IP 协议还缺少一种用于主机和管理查询的机制。主机有时需要确定一个 路由器或另一个主机是活跃的。 有时网络管理员需要从另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得到 信息。 ICMP 就是为了补偿上述两个缺点而设计的。它是配合 IP 协议使用的。图 1-25 给出了 ICMP 的位置,以便看出和网络层的 IP 协议以及其他协议的关系。 图 1-25 ICMP 在 TCP/IP 协议栈中的位置 ICMP 本身是网络层协议。但是,它的报文不是如设想的那样直接传送给 数据链路层。 实际上 ICMP 报文首先要封装成 IP 数据报, 然后再传送给下一层(图 1-26)。 图 1-26 ICMP 的封装 在 IP 数据报中的协议字段是 1,表示其 IP 数据是 ICMP 报文。 ICMP 报文类型 ICMP 报文分为两大类:差错报告报文和查询报文。 差错报告报文报告路由器或主机(目的端)在处理 IP 数据时可能遇到的一 些问题。 查询报文是成对出现的,它帮助主机或网络管理员从一个路由器或另一个 主机得到特定的信息。例如,节点能够发现它们的邻居。此外,主机能够发现和 知道在它们的网络上的一些路由器的情况, 而一些路由器能够帮助一个节点改变 报文的路由。表 1-2 列出了每一类的 ICMPO 报文。 表 1-2 ICMP 报文

4.传输层协议 TCP/T[协议栈为传输层指明了两个协议: UDP 和 TCP。 1-27 给出了 TCP 图 和 UDP 在 TCP/IP 协议栈中的位置。IP 是负责主机到主机的通信。作为网络层 协议,IP 只能将报文传送给目的计算机。但是,这是一种不完整的传输。这个 报文还必须送到正确的进程。 这正是像 UDP 或 TCP 这样的传输层协议所要做的 事情。UDP 就是负责将报文转发给适当地进程。图 1-28 给出了 TCP 和 UDP 所 作用的范围。
图 1-27
TCP 和 UDP 在 TCP/IP 协议栈中的位置
图 1-28 TCPT UDP 所作的范围 端口号 一个远程计算机在同一时间可支持多个服务,正像许多本地计算机可以在 同一时间运行一个或多个客户程序一样。 对通信来说, 我们必须定义: 本地主要、 本地进程、远程主机、远程进程。 本地主机和远程主机是用 IP 地址来定义的。要定义进程,我们需要第二个 标识符,叫做端口号。在 TCP/IP 协议栈中,端口是 0~65535 之间的整数。 客户程序使用端口号定义它自己,这个端口号由运行在客户主机上的 UDP 软件随机选取。这种端口号叫做短斩端口号。 服务器端的应用储蓄进程也必须用一个端口号来定义自己。但是这个端口 号不能选取。如果在服务器端的计算机运行服务器程序,并指派了一个随机数作 为其端口号, 那么在客户端想接入到这个服务器并使用其服务的进程将不知道这

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

网络中心机房 建设标准 目录 1、第一章适用范围和参考依据 2、第二章中心机房场地技术指标 3、第三章中心机房装修工程 4、第四章中心机房供配电系统 5、第五章中心机房综合布线系统 6、第六章中心机房设备配置指标 7、第七章中心机房信息安全配置指标 8、第八章中心机房安防系统 9、第九章中心机房空调系统 10、第十章中心机房防雷系统 11、第十一章中心机房档案管理 12、第十二章其它 (1)机房装修 建筑装修是整个机房的基础。它主要起着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及保证机房环境达标的作用。对机房平面作整体规划,并进行相应的装修设计。机房装修不同于普通装修,要求防尘、防水、防静电、防鼠、保温、防结露、阻燃并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场干扰性。 (2)机房电气系统 机房的供配电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是机房高可用性的保证。电子信息设

备投入服务后如无一个长期稳定可靠的供电系统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包括低压配电柜、在线扩容的模块化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照明系统、辅助供配电、电缆线路敷设等。 (3)机房空调新风系统 机房空调新风系统是机房运行环境的保障。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高精密的电子设备,对机房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湿度和洁净度。即是所谓的三度要求。 主机房配备行级水冷式空调系统及VRV吸顶式空调,并配备相应的新风、排烟系统。 (4)机房消防系统 机房火灾自动报警与气体灭火系统能自动捕捉监测区内火灾发生时的烟雾或热气,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具有“联动”功能,即通过控制线路将消防给气设备,按照规定的要求动作,指挥各种消防设备在火灾时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投入工作。 气体消防区域主要为主机房、配电间。 (5)机房接地和防雷系统 机房防雷接地系统是整体机房安全运行的保证。机房设施的雷击过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通信线路畅通、设备安全运行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 (6)机房环境监控系统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保障机房的安全可靠,实现机房控制的高度自动化,它要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一、简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ISO成立于1946年,当时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于是,ISO这一新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ISO于1951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工业长度测量用标准参考温度。 二、ISO的组织结构 ISO的组织机构包括全体大会、主要官员、成员团体、通信成员、捐助成员、政策发展委员会、理事会、ISO中央秘书处、特别咨询组、技术管理局、标样委员会、技术咨询组、技术委员会等。 ISO技术工作是高度分散的,分别由2700多个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承担。在这些委员会中,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界代表、研究机构、政府权威、消费团体和国际组织都作为对等合作者共同讨论全球的标准化问题。管理一个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责任由一个ISO成员团体(诸如AFNOR、ANSI、BSI、CSBTS、DIN、SIS等)担任,该成员团体负责日常秘书工作。与ISO有联系的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都可参与工作。 三、国际标准的形成过程 国际标准由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经过六个阶段形成: 第一阶段:申请阶段;第二阶段:预备阶段;第三阶段:委员会阶段;第四阶段:审查阶段;第五阶段:批准阶段;第六阶段:发布阶段。 若在开始阶段得到的文件比较成熟,则可省略其中的一些阶段。

关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分析

关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分析 【摘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受到电子信息时代的洗礼。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工厂企业,都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的洪流中。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特网就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代表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特别是在1983年,成为因特网真正诞生的时间。目前,因特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开放的并由多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更好的使网络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也为了使网络更好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标准化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1.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组织 为了建立网络标准化,进一步确保网络设备有统一完整的标准方面,许多美国和国际的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组织包括: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这个组合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大型网络标准化的制定。 (2)国际通信联盟(ITU)。它负责对广域网连接的电信网络标准的定义。 (3)INTERNETE架构委员会(IAB).主要负责对各种因特网的定义。 (4)电子工业联合会(EIA)和先关的通信工业联合会(TIA)。它定义了网络线缆的标准以及线缆的布放标准。 (5)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硬件组织上的网络主要是由这个网络标准化组织提供的,它使不同硬件产品的生产厂商相互连通,并定义形成了一个协议族。 (6)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它是由公司和政府以及奇特组织成员资源组成的,它定义了光线分布式接口的标准。 2.网络标准化的建设 现代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必然会要求网络具备一个十分良好的运营环境,能够接收不同的动态演变的媒体资料等。因此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工作就不得不开展,具体包括: 2.1对操作系统进行标准化

04-5G多连接网络架构及标准化进展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生活
5G多连接网络架构及标准化进展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 2017年9月4日

内容
1 2 5G多网络融合需求 LTE中的多网络融合技术 5G多网络融合研究和标准化进展
3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2>

内容
1 2 5G多网络融合需求 LTE中的多网络融合技术 5G多网络融合研究和标准化进展
3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3>

5G业务和运营需求(1/2)
5G下多网络共存日趋突出 5G下更高的业务和运营需求
EPC
5G?Core
LTE
5GNR
WLAN
? 传统不同网络间无法灵活调度,带来资源浪费 ? 传统不同网络间互操作复杂,时延较大 传统不同网络间互操作复杂 时延较大 ? 传统不同网络需独立维护,部署和运营成本高
? 更多样化的业务和场景需求 ? 更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覆盖需求 ? 更低的业务中断时延和能耗需求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4>

5G业务和运营需求(2/2)
用 户 体 验 需 求 网 络 运 营 需 求
? 高用户体验速率 ?无缝的网络覆盖 ?低业务中断时延 ?低功耗,低资费
多接入技术融合
?充分激活现有网络资源,提升 现有网络利用率 现有 络利用率 ? 面向未来网络演进,实现5G 网络的快速部署 ?多网络间流量与覆盖互补,显 著提升用户体验 ?简化终端在网络间的切换与互 操作流程 ?降低资费与运营成本,全面提 升运营水平
?统 统一运营商多RAT共存,包 运营商多RAT共存,包 括LTE、WLAN、5G ?多种无线制式、频谱利用和 覆盖范围的复杂现状 ? 现有多RAT控制面位于核心 网 网络协同能力有限 网,网络协同能力有限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5

网络建设规范

网络建设规范管理 1 目的 为适应公司网络建设的自主性和规范性,建立适用于公司的网络建设规范,明确网络设备选型和连接标准,提高流程与工作效率,制定本办法。 2 范围 2.1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及下属各单位的所有网络建设项目; 2.2 本标准重点对网络建设过程中的设备选型、网络结构和布线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不包括项目过程管理; 3 引用标准 无 4 定义 无 5 管理内容 5.1 管理原则 5.1.1 网络管理采用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方式; 5.1.2 公司网络汇聚层(含)以上设备和连接标准由公司IT管理部统一规范; 5.1.3 公司网络汇聚层以下设备和连接标准由公司IT管理部统一规范; 5.1.4 对紧急、重大网络事件须上报相关领导及IT管理部负责人; 5.2 组织体系 5.2.1 IT管理部是公司网络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公司网络整体使用规范、建设与管理; 5.2.3 除IT部门和网络供应商外,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在公司范围内自行架设网络。5.3 公共网络 5.3.1 网络规范管理

a) 公共网络典型结构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 网络设备,包括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防火墙等; --传输线路,包括光纤、网线、数字电路等; --基础服务器,包括DHCP、病毒、上网代理等服务器; b) 必须针对不同的用户或者区域,划分Vlan,并且部署DHCP、上网代理、病毒等基础服务器; c)汇聚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应直接连接,受条件限制不能直接连接时,由汇聚交换机开始,至接入层交换机级联层数不能超过4层; d) 接入交换机的级联带宽,条件许可时,建议使用千兆及以上连接的带宽(光纤或者网线),但最少不能低于100兆带宽(数字中继线路除外); e) 出于安全保密的要求,不允许在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之间使用无线传输; f) 公共网络的无线网络可视情况设置瘦/胖AP,组建无线网络,推荐使用瘦AP; g) 公共网络会议室的无线网络,必须单独设置,与有线网络在物理及逻辑上分离,不允许访问美的内部资源,可直接连接外网,无访问密码要求; h)公共网络办公室的无线网络,可以连接有线网络,无内部访问限制,但访问密码的破解难度不得低于WPA方式; l) 典型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公司服务网络形象标准化建设管理办法

**服务网络形象标准化建设管理办法 一、目的 通过**服务网络形象的标准化建设,对外树立高度统一的、可辨识的用户服务品牌形象,规范服务过程,提高用户服务满意度,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下属各驻外**机构、**二级机构、**三级机构。 三、定义 **服务网络形象标准化建设是指对**服务网络硬件形象(门头门面、接待室背景墙、企业产品展示墙等)、软件形象(电话接听、现场服务等)进行的标准化统一设计、管理、建设。 四、**服务网络硬件形象要求 1、门头形象要求 1)**服务网络单位必须有统一的门头形象,有“**公司***级机构”字样的显著标示 2)门头形象位置必须清晰可见,无明显污迹,无遮挡 3)门头形象必须保持干净整齐,并视情况不定期进行维修更换 4)门头所显示服务站地址和24小时服务电话务必保持准确、畅通 2、用户接待室背景墙及产品宣传墙要求 1)**服务网络必须设用户接待室,接待用户、受理服务电话。 用户接待室必须有醒目的背景墙,背景墙必须体现“**公司”、“公司宣传语”字样 2)用户接待室或服务站大厅墙面必须设置**公司产品展示宣传板,宣传公司产品、公司发展及服务理念。 其中公司产品宣传板不低于4块,公司发展宣传板不低于1块,服务理念宣传板不低于1块。对于公司额外制作或特殊要求的展板必须保证优先、提前上墙。 3、服务名片要求 1)服务站必须有统一、专用的服务名片,用于针对于**公司产品的服务,以及和对应经销商、用户交流沟通时使用。在**公司产品相关业务时,各服务单位必须使用**公司服务专用名片。名片由各服务网络自行印刷(常态数量不低于两盒),**公司**科负责模板设计。 2)名片设计要求:名片正面最上面必须有**公司专利LOG0、“**公司***级机构”字样,其次是服务站信息(包含服务站站序号,服务站名称、站长姓名、联系电话、24小时服务热线、服务传真号)最后是服务热线*****。 名片背面必须有“宣传语”LOGO、服务理念(**)、**公司网址。 3)名片印刷要求:名片印刷必须严格按我公司提供的设计模板以及设计要求进行信息添加和印刷,严禁私自更改名片设计形式及文字内容。印刷必须保证字迹清晰可见,电话号码准确无误,纸张质量良好。

信息化机房建设标准化文件

信息化机房建设标准化文件

内容CONTENTS 1标准定义目的3 2 标准范围3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标准定义5 3.1基础环境要求5 3.1.1 机房面积及布局要求5 3.1.2 机房设备布置要求6 3.1.3 机房内环境条件6 3.2 机房设备的要求7 3.2.1 市电及UPS的要求7 3.2.2 机房空调的要求8 3.2.3 机房新风设备的要求 (可选) 9 3.2.4 环境监控设备的要求 (可选) 9 3.2.5 地板的要求9 3.2.6 机柜的要求10 3.3 弱电系统要求10 3.3.1 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10 3.3.2 机房安防系统的要求10 3.4 消防系统要求10 3.5网络标准11 3.5.1 广域网标准11 3.5.2 局域网标准13 3.5.3无线局域网标准18 3.6服务器及备份设备标准19 3.6.1设备标准19 3.6.2文件服务器容量规划21

1标准定义目的 本文件将定义信息化基础设实施中将采用的关键数据标准、各子系统特殊定义及和所需的相关资源要求。 *本标准中所有表格及内容为相关系统数据标准,如: 该表格定义了机柜数量1~4台情况下,新建机房面积应在10~15 m2; 2 标准范围 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机房基础架构标准 机房基础建设 市电 空调 UPS

消防 综合布线(包括机房内外) 安防 网络标准 广域网标准 局域网标准 无线局域网标准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标准 服务器硬件标准 文件服务器规划

3标准定义 3.1基础环境要求 3.1.1 机房面积及布局要求 小型机房: 中型机房: 大型机房: 如机柜内设备密度较高或采用刀片式服务器时,机房的承重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重点考虑。 其中的机柜数量应包括现有机柜标准化时新增的2~3个机柜,如机房内机柜数量在10个以上,则应该上报进行机房面积设计。

综合布线标准化组织

综合布线标准化组织 一、国外标准化组织 各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由来自本地生产商和运营商的人员,以及本地标准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等组成。国际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是由各个参与国委派的代表组成,一般由参与国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挑选人员参加。标准是各个标准化委员会公布和发行的基于多数人意见的文件,它将在国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被应用。以下介绍几个对布线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多媒体通信协会(MMTA) 美国通信工程协会(TIA) 美国电子工程协会(EIA) 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 1946年10月14日至26日,中、英、美、法、苏的二十五个国家的六十四名代表集会于伦敦,正式表决通过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1947年2月23日,ISO章程得到1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的认可,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告正式成立。参加1946年10月14日伦敦会议的25个国家,为ISO的创始人。ISO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甲级咨询组织和贸发理事会综合级(即最高级)咨询组织。此外,ISO还与600多个国际组织保持着协作关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

IT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I T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IT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前言 为了满足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集团网络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特制定本标准。集团及各子公司均按该标准执行,以此提高集团网络的稳定性及运行效率。 1、设备及材料选型标准 网络系统建设所使用的设备及材料必须按照《网络设备及材料选型标准》要求选型和使用,具体配置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而定。 网络设备及材料选型标准

2、网络建设与改造技术标准 、网络可采用双骨干双核心、双骨干单核心、单骨干单核心三种网络架构。

、机房采用双骨干双核心架构,主干网络及生产、控制车间部门使用双骨干单核心架构,但是必须配备至少2台备用交换机,一般工作区域采用单骨干单核心架构。

、机房及主干网络中的交换机设备连接必须使用自身的光接口或者千兆电口进行连接,不允许使用光纤收发器等外置设备连接。但是,对于某些局部的只有几个且不涉及生产的信息点,网线无法达到必须使用光纤的,为节约成本可以使用光纤收发器配低端交换机。 、接入设备应优先考虑采用高密度端口设备,并单独直接连接到汇聚设备上,如骨干线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堆叠连接方式,无法实现堆叠连接的设备则采用星形结构级连方式,不允许采用超过两级的串接和环形连接方式。采用堆叠或级连的接入设备应采用双链路捆绑上连至园区核心交换机。 、所有网络设备均必须粘贴好设备资产标签,标签须粘贴在设备显眼且不影响设备通风散热的位置。 设备标签示例 、无线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如区域内无线AP数量少于5个,无线网络采用胖AP设置固定管理IP的架构,如无线AP数量大于等于5个,则无线网络采用DHCP分配IP,无线控制器+瘦无线接入点的集中式管理技术架构。为规避信号干

IT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IT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前言 为了满足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集团网络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特制定本标准。集团及各子公司均按该标准执行,以此提高集团网络的稳定性及运行效率。 1、设备及材料选型标准 网络系统建设所使用的设备及材料必须按照《网络设备及材料选型标准》要求选型和使用,具体配置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而定。 网络设备及材料选型标准

2、网络建设与改造技术标准 2.1、网络可采用双骨干双核心、双骨干单核心、单骨干单核心三种网络架构。 2.2、机房采用双骨干双核心架构,主干网络及生产、控制车间部门使用双骨干单核心架构,但是必须配备至少2台备用交换机,一般工作区域采用单骨干单核心架构。

2.3、机房及主干网络中的交换机设备连接必须使用自身的光接口或者千兆电口进行连接,不允许使用光纤收发器等外置设备连接。但是,对于某些局部的只有几个且不涉及生产的信息点,网线无法达到必须使用光纤的,为节约成本可以使用光纤收发器配低端交换机。 2.4、接入设备应优先考虑采用高密度端口设备,并单独直接连接到汇聚设备上,如骨干线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堆叠连接方式,无法实现堆叠连接的设备则采用星形结构级连方式,不允许采用超过两级的串接和环形连接方式。采用堆叠或级连的接入设备应采用双链路捆绑上连至园区核心交换机。 2.5、所有网络设备均必须粘贴好设备资产标签,标签须粘贴在设备显眼且不影响设备通风散热的位置。 2.6、无线网络建设技术标准 如区域内无线AP数量少于5个,无线网络采用胖AP设置固定管理IP的架构,如无线AP数量大于等于5个,则无线网络采用DHCP 分配IP,无线控制器+瘦无线接入点的集中式管理技术架构。为规避信号干扰,无线AP射频使用非重叠信道,相邻AP间使用不同的信道。在无线网络覆盖预定的区域内,任何位置均能接收强度不小于

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络体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络体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是() A.SNA B.DNA C.TCP/IP D.OSI/RM 2.下列传输介质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信号衰减最快的是() A.粗同轴电缆 B.细同轴电缆 C.双绞线 D.光纤 3.EIA组织为双绞线电缆规定五~七类标准,符合使用第五类D级电缆的网络标准是() A.10Base5 B.10Base2 C.1000 Base-FX D.100 Base-TX 4.网卡具有一组配置选项以保证能于其他部件协同工作,这些选项不包括() A.IRQ(中断请求) B.网卡的出厂(ID)地址 C.I/O地址 D.远程引导芯片的基地址

5.不支持路由选择的协议为() A.IP B.IPX C.AppleTalk D.NetBEUI 6.在OSI模型中下列各层,属于通信子网范围的是() A.应用层 B.数据链路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7.一间实验室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A.PAN B.MAN C.WAN D.LAN 8.Extranet主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Intranet构成,而Intranet网络的核心协议() A.ISP/SPX B.PPP C.TCP/IP D.SLIP 9.用100BASE-T标准构建的局域网,其传输介质和网卡采用下列那一种接口标准() A.AUI B.BNC

C.RJ-11 D.RJ-45 10.在因特网中,一台主机必须() A.拥有IP地址 B.是小型机 C.带有很多终端 D.运行服务器程序 11.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是() A.SNA B.DNA C.TCP/IP D.OSI/RM 12.下列传输介质,那种不可能产生串扰()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 C.光纤 D.微波 13.EIA/TIA组织为双绞线电缆规定了五~七类标准,其中第五类D级电缆符合的网络标准类型是 () A.10Base5 B.10Base2 C.1000 Base-TX D.100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视频及网络监控技术参考标准

.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视频及网络监控技术方案

前言 (3) 1、省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通用技术规范 (4) 1.1范围 (4)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1.3术语和定义 (4) 1.4系统构成和主要功能技术规范 (5) 1.4.1系统总体结构 (5) 1.4.2传输网络 (5) 1.4.3监控中心 (5) 1.4.4用户终端 (6) 1.4.5前端系统 (6) 2、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功能建设技术参考标准 (6) 2.1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建设组网模式 (6) 2.2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省级)设计参考标准 (7) 2.2.1省级考务指挥中心设计参考 (7) 2.2.2省级视频巡查室设计参考 (8) 2.3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省辖市/扩权县)设计参考标准 (8) 2.3.1省辖市(扩权县)考务指挥中心设计参考 (8) 2.3.2省辖市(扩权县)视频巡查室设计参考 (9) 2.3.3省辖市(扩权县)保密室巡查完善及升级设计参考 (9) 2.4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县/区级)设计参考标准 (10) 2.4.1县(区)级考务指挥中心设计参考 (10) 2.4.2县(区)级保密室巡查完善及升级设计参考 (11) 2.5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考点) 设计参考标准 (11) 2.5.1考点管理中心设计参考 (11) 2.4.2考点视频监考室设计参考 (12) 2.4.3考点前端设计参考 (12) 附录A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省辖市/扩权县)技术参数参考 (13) 附录B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县级)技术参数参考 (22) 附录C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考点)技术参数参考 (28) 附录D 《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技术规范》节选 (30)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探讨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 (2006年3月7日~3月27日) 摘要本文从信息化与标准化入手,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的层次结构,描述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架构,并对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中各子标准体系涵盖的标准范围进行了论述,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标准化体系 1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概述 1.1 信息化与标准化 (1) 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GB/T 20000.1—2002 2.3.2)。 ●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GB/T 20000.1—2002 2.1.1)。 (2) 信息化与信息化之标准化 ●信息化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

信息化之标准化标准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过程中保障 和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安全以及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化标准化是围绕 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活 动。 1.2 标准化体系组成 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应该涵盖标准以及标准制定、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因 此,标准化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标准本身)、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体制。 (1) 标准体系:由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2) 管理体制:制订和贯彻标准应遵循的标准化管理方针、原则、组织制度 和标准体制。 (3) 运行机制:制订和贯彻标准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标准体系是针对技术开发、 信息产品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制订的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 供标准和技术依据,是指导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3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1) 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 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涉 及信息化的国家和国际标准浩如烟海,内容非常庞杂,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为

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标准化项目解决方案

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标准化解决方案

海康威视系统技术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 设计背景 (1) 1.2 需求分析 (1) 1.3 设计原则 (2) 1.4 设计依据 (2) 第二章系统设计 (4) 2.1 总体结构设计 (4) 2.2 前端子系统设计 (5) 2.3 传输网络设计 (6) 2.4 监控中心设计 (7) 2.4.1 存储设备 (7) 2.4.2 显示大屏 (9) 2.4.3 解码拼控管理 (11) 第三章系统功能介绍 (15) 3.1 系统管理功能 (15) 3.2 系统业务功能 (18) 第四章系统优势分析 (21) 第五章应用举例 (24) 5.1 需求描述 (24) 5.2 系统设计 (24) 5.3 配置清单 (28)

第一章概述 1.1 设计背景 从模拟到网络,从标清到高清,随着安防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监控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监控系统的视频图像分辨率低、存储可靠性差、视频上墙显示复杂及系统管理性能差等方面的问题,海康威视从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经济性、扩展性等方面出发,推出了一套集前端采集、后端存储、上墙显示及应用管理于一体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标准化解决方案。1.2 需求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安防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提高防控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前期视频监控产品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视频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业务的整合,限制了防控体系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结构复杂:系统管理、解码、拼控、上墙等功能实现非常复杂,涉及多个设备,占用较多空间,不便于部署和维护。 系统运行维护:系统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不利于快速部署,增加了故障几率;缺乏对前端设备故障的自动侦测与预警,无法及时掌握前端摄像机损坏情况。 系统组网性能:模拟监控系统的组网和应用受地域限制的影响较大,管理性和资源共享性较差;另外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较差,不利于远距离传输。 系统智能化:传统视频监控系统难以对事件提前防控和及时响应,事后对海量存储信息的检索采用纯人工方式,效率低下。 视频成像质量:由于缺乏系统性考虑,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在采集、传输、存储及显示中的某些环节容易出现高清化瓶颈,导致最终显示质量不高,只能解决“看得见”,无法实现“看得清”,降低了视频资源的使用价值。 视频码流:视频码流高,占用较大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预览时容易出现卡、顿等现象,存储成本较高。

标准化机房建设解决方案

公用事业局机房建设 解决方案 长春市同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整体标准化机房建设解决方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它不仅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网络中心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计算机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阻。在此我公司推出了整体标准化机房建设解决方案。 一、机房工程整体建设 机房工程整体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布线、抗静电地板铺设、UPS电源、专用恒温恒湿空调、接地系统、门禁、监控、消防系统等。 一般机房的主要技术指标参考: 温度:22℃±1℃ 新风量:40m3/小时へ60m3/小时 湿度:45%へ65% 机房照度:≥300勒克斯尘埃度:<18000粒/升(≥0.5μm) 应急照度:≥5勒克司 噪音:≤68分贝 计算机直流、交流地:≤1欧姆静电电压:≤1000V 交流地的电位差:≤1V 二、防静电地板铺设及天花板处理 机房工程的技术施工中,机房地面工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房地板一般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具有可拆卸的特点,因此,所有设备的导线电缆的连接、管道的连接及检修更换都很方便。抗静电地板安装时,同时

版本:1.0要求安装静电泄漏系统。铺设静电泄漏地网,通过静电泄漏干线和机房安全保护地的接地端子封在一起,将静电泄漏掉。 活动地板主要由两部分组成。A)抗静电活动地板板面;B)地板支承系统,主要为横梁支角(支角分成上、下托,螺杆可以调节,以调整地板面水平)。地板规格主要为600*600毫米。 地板下,我们一般要涂防尘漆,并考虑粘贴福乐士保温层,以做到保温绝热。 另外对天花板及墙体进行防尘处理,刷防尘漆,确保天花板及墙体不起尘。 三、UPS不间断电源 计算机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机房监控系统,这部分供配电系统称为“设备供配电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要求较高的机房项目中,UPS不间断电源可采用直接并机技术;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测试设备等,其供配电系统称为N+1冗余并机技术。“辅助供配电系统”,其供电由市电直接供电。 机房内的电气施工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插座应分为市电、UPS 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注明易区别的标志。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高级灯具。 机房供配电系统是机房安全运行动力保证,机房往往采用机房专用配电柜来规范机房供配电系统,保证机房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合理。 四、精密空调系统 机房精密空调系统的任务是为保证机房设备能够连续、稳定、可靠地运行,需要排出机房内设备及其它热源所散发的热量,维持机房内恒温恒湿状态,并

国内物联网标准化组织

国家物联网标准组织 一、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 在各技术委员会以及行业协会的协同下,中国正在努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制定的标准,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单方面地接受国际标准。高科技是未来国际贸易战争中的滩头阵地,中国已经充分意识到标准是这场竞争中的重中之重。2003年1月17日,NPC(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标准被正式颁布,标准名称为《GB 18937-2003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标识代码编制规则》,2003年4月16日实施,定位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3年11月25日,国标委下发高新[2003]30号文,正式批复成立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其任务是负责起草、制定中国有关“电子标签”的国家标准,使其既具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与目前国际的相关标准互通兼容,促进中国的电子标签发展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2004年1月30日,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宣告成立,工作组由信产部、国标委、代码管理中心牵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国内60多家电子标签的大型企业共同参与。2004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部发布了《关于暂停“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电子标签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机构之间工作重复,为保证电子标签技术和管理规范有序,确保正在制定中的相关标准之间协调一致,要待重新整合后再开展工作。”它的出台让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胎死腹中”。 为促进我国电子标签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速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研究机构、高校的作用,经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批准,2005年12月2日,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电子标签标准体系的研究,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该工作组是由组长、联络员、成员、专题组和秘书处构成。专题组包括7个,分别是总体组、知识产权组、频率与通信组、标签与读写器组、数据格式组、信息安全组和应用组。成员分为全权成员和观察成员。

网络标准及通信协议

网络标准及通信协议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网络标准化组织; ?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 ?掌握IP地址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名在网络中的作用; 教材重点和难点: ?掌握IP地址的基本概念; 课时:2 教学过程: 一、网络通信标准 1、理解网络标准化的含义: 举例:计算机中不同网卡或使用不同的网线,或者使用不同的网络结构,他们之间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为网络制定标准的国际化组织有: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OSI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了IEEE802系列标准 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暑;制定了TCP/IP 完成活动1 二、认识网络通信协议 1、网络通信协议的概念: 协议是网络设备正常通信的一套规则。教材6页 网络协议是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义、语法与时序。 2、网络相关标准 OSI通信协议 IEEE:802系列标准

重点是:802.3以太网 802.11无线局域网 802.5环型网络 完成活动3 TCP/IP:日前使用最广泛的标准,特点是在Internet网中,基本上所有的Internet网计算机都使用TCP/IP协议; 三、网络中计算机名的作用 1、网络中的计算机名具有唯一性; 2、计算机的设置方法: 活动4 3、IP地址在网络中也具有唯一性,用来标识某个网络当中的某台计算机; IP地址是由32位二进制组成,每8位一个段,用点分结构分开,为了方便书写,习惯把IP地址用十进制来表示,如:192.168.100.6或:200.166.159.3等 十位记数时:每个段的理论取值范围为:0~255,可以通过二进制算一下。 如IP地址写成192.168.2.300,是错误的写法; 局域网中有专用的IP地址段: A、10.0.0.0~10.255.255.255 B、172.16.0.0~172.31.255.255 C、192.168.0.0~192.168.255.255 4、子网掩码的概念 子网掩码是用来区分一个IP地址的网络号与主机号,网络代表特定的一个网络,主机号代表在某个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 例如:IP地址:192.168.100.6 子网掩码:255.255.255.0 表示:192.168.100是网络号,6是主机号; 如不需要特殊设置,子网掩码不需要更改,就使用系统默认设置; 5、IP地址的设置方法: 活动5 知识点小结: 1、网络协议的概念; 2、国际上知名的标准化组织:ISO、IEEE、ARPR; 3、计算机名与IP地址在网络中的作用; 4、计算机名与IP地址的设置方法;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标准化技术文件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标准化技术文件 地下区间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风险控制 建设指导意见 STB-DQ=010002 (试行)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说明 当前上海地铁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应清醒地认识到上海地铁所面临的地质条件与环境条件正在变得极为复杂,设备超负荷运转,施工难度加大,技术人才紧缺,风险与挑战仍十分严峻;根据近年来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建设中发生事故的态势来看,上海地铁建设风险也不应乐观。各单位对此应有新的认识,对存在的困难与风险应有充分的估计。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稀释”严重:目前,上海在建及即将建设的盾构隧道区间将达到几百公里,预计高峰期在地下同时掘进的盾构机台数将可能达到80-90 台;有经验的项目经理、盾构司机及其他辅助技术岗位缺乏,目前在岗大多数为盾构机新手; (2)技术难点及新问题大幅增加;大量盾构隧道将高难度穿越已运行的地铁、磁浮、高速铁路、城市重要生命线以及城市密集居住区等;同时,上海地铁向深层发展导致盾构穿越的土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原来30 米以内的软土向硬粘土和承压水砂性地层发展,这对是现有盾构的适应性提出了较大挑战,且一些风险在硬土埋深较浅的地段已经暴露出来; (3)风险管理要求更高、难度加大;环境变形控制要求由以往的【+10,-30】mm 变为小于10mm 的毫米级范围,这种极其苛刻条件下的施工,是对施工技术、装备、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等施工各要素的严峻考验。常规施工条件下可被忽略的风险,在这种条件下转化为显著风险;常规施工条件下的一般设备缺陷也可能导致工程失败。该类工程实践是对施工队伍的高标准检验,同时,在这种精细化严密控制过程中,可以摸索到以往不曾注意或

标准化机房建设最新版

整体标准化机房建设解决方案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它不仅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网络中心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计算机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阻。在此我公司推出了标准化机房建设解决方案。 一、标准化机房建设 机房改造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墙板和棚板铺标准化安装、综合布线、抗静电地板铺设、UPS电源、专用恒温恒湿空调、接地系统、门禁、监控、消防系统等。 二、墙板和棚板铺标准化安装 机房用金属墙板有防静电、防火、隔音、隔热、防尘、屏蔽等功能。机房金属墙板墙体内设夹层可配管、配线,综合造价合理。并且机房专用墙板的墙体厚薄可自由选择,增加建筑使用面积;而且隔音可拆墙板具有空间划分灵活、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便于用户日后的维修、更换、改建等工程的实施,使用户节约成本;机房钢面墙板具有环保、节约资源、高效的特点,并且较小的影响用户的工作和生活。施工完成后,机房美观、清洁、舒适,现场完工即可迁入,不污染环境。 金属吸音棚板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防腐、防震、防水、防火、吸音性能,表面光滑。金属吸音棚板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装饰材料,它具有轻质、耐水、不吸尘、抗腐蚀、易擦洗、易安装、立体感强、色彩柔和美观大方等特点。 三、防静电地板铺设 机房工程的技术施工中,机房地面工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房地板一般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具有可拆卸的特点,因此,所有设备的导线电缆的连接、管道的连接及检修更换都很方便。抗静电地板安装时,同时要求安装静电泄漏系统。铺设静电泄漏地网,通过静电泄漏干线和机房安全保护地的接地端子封在一起,将静电泄漏掉。活动地板主要由两部分组成。A)抗静电活动地板板面;B)地板支承系统,主要为横梁支角(支角分成上、下托,螺杆可以调节,以调整地板面水平)。地板规格主要为600*600毫米。地板下,我们一

标准化组织介绍

标准化组织介绍 本文档为个人总结了国际上主要的标准化组织。 有助于全面了解标准化组织的组成,标准分类等。 希望能对读者有帮助。 分类: ?国际标准化组织 ?地区性的标准化组织 ?专业性的通信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EC/ISO/ITU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的宗旨是促进电工、电子领域中标准化及有关方面问题的国际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为实现这一目的,出版包括国际标准在内的各种出版物,并希望各国家委员会在其本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国际标准。IEC的工作领域包括了电力、电子、电信和原子能方面的电工技术。现已制订国际电工标准3000多个。 IEC对于电磁兼容方面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承担研究工作的主要是电磁兼容咨询委员会(ACEC)、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和TC77。 IEC与通信有关的技术委员会主要有:

TC1 名词术语; TC3 信息结构、文件和图形符号; TC46 通信和信号传输用电缆、电线、波导、RF连接器和附件;TC48电子设备机电组成和机械结构; TC77 电器设备(包括网络)之间的电磁兼容性; TC81 雷击防护; TC100 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系统与设备; TC103 无线电通信的发射设备; TC 108 视频、音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领域内的电子设备安全;CISPR 无线电干扰国际特别委员会; ISO/IEC JTC 1 ISO/IEC信息技术联合委员会; ISO/IEC JTC 1/SC 6 系统间电信和信息交换; ISO/IEC JTC 1/SC 25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 JTC 1/SC 27 IT安全技术; JTC 1/SC 29 视频、图象、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的译码; JTC 1/SC 36 学习、教育和培训用信息技术。

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

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BS 7799(ISO/IEC17799):即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体系,2000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有关信息安全的国际标准ISO17799,这个标准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认证两大部分,是参照英国国家标准BS7799而来的。它是一个详细的安全标准,包括安全内容的所有准则,由十个独立的部分组成,每一节都覆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区域。 体系标准: BS 7799(ISO/IEC17799):即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体系(ISO 17799/BS 7799 Information Security Certification) 目录 1 BS7799标准产生的背景及其产生 2 BS7799-1与BS7799-2的关系 3 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内容介绍 4 BS7799-2:200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内容介绍 5 BS7799-2:2002的特点 6 BS7799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开展的现状 7 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方面采取的措施 BS7799标准产生的背景及其产生 由英国标准协会(BSI)编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 7799-Part 1 (ISO 17799) 及BS 7799-Part 2为各种机构、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这一套‘姊妹对’标准

引导机构、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进行动态的、以分析机构及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为起点对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动态的、全面的、有效的、不断改进的管理,并强调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持机构及企业业务的连续性不受信息安全事件的破坏,要从机构或企业现有的资源和管理基础为出发点,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不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使机构或企业的信息安全以最小代价达到需要的水准。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机构或企业营运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BS 7799-2: 2002是最完整的参考依据,它以“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模式,将管理体系规范导入机构或企业内,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贸易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信息系统在商业和政府组织中得到了真正的广泛的应用。许多组织对其信息系统不断增长的依赖性,加上在信息系统上运作业务的风险、收益和机会,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越来越关键的一部分;在很多的场合,它已经成为一个组织生死存亡或贸易亏盈成败的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信息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家、机构、组织、个人都在探寻如何保障信息安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也纷纷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试图来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在组织的决策者想方设法保障本组织的信息安全的同时,破坏方总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数不胜数的计算机病毒、防不胜防的电脑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