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唐1
- 格式:ppt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85
十首最好的七律古诗本文是七律专题,分享10首富有诗情画意的七律给朋友们欣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点评:无需多言的伟大作品,将天地万物之萧瑟、苦闷、悲愤、衰病之态写到了极致。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名气实在是太大。
说实话,写的也是真好。
3、《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点评:貌似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其实相信每个人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反复吟咏,总会被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4、《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点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5、《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同是吟咏诸葛亮,李商隐的《筹笔驿》其实也不遑多让,但老杜更悲凄感人,末联犹催人泪下。
6、《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点评:全诗无一句不经典。
诗歌专题训练------同题诗歌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②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读书陆游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注释①课:阅读。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B.“摩腹”,摸揉着肚子,形象夸张地写出了古人古书让诗人无法忍受不能认同的情形。
C.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田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4.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专题一:字斟句酌,读懂诗歌【古代诗歌体裁】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古体诗的句数无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一、抓标题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其蕴含的关键信息有:①时间、地点、对象、事件;②诗歌内容的概括;③写作缘由或目的;④表明诗歌题材,暗含诗歌表达技巧;⑤情感或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对点训练】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二、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对点训练】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根据你了解的陆游的情況,填空。
陆游生活于始终主张,虽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他矢志不渝。
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
【对点训练】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一1153),宇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三、抓意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黄庭坚)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元明韵寄子由黄庭坚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①?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注】①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
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人认为半辈子的交情和亲情都如同流水般逝去,有谁的画像能被画在凌烟阁上永垂不朽呢?B.颔联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风吹雨落,花开花谢,江北江南,波浪滔天,无一字涉情,但令人感到兴象高妙,情深无边。
C.颈联转入议论,以虚词领句,以作转折。
一方面表示自己对苏轼的人品仰慕,并恰到好处地进行颂扬,一方面又表明自己的心意志向。
D.这首诗中间两联,一写景,一议论,写景时流丽绵密,议论时疏朗有致,轻重虚实,对比分明。
2.“凌烟阁”在黄庭坚的这首诗中具体代表了什么意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注]黄庭坚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
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
[注]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放逐在蜀中已近六年的黄庭坚遇赦,从江安登舟,顺长江下三峡出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两个问句:“何处是”即“是何处”,“几许愁”实形容愁多。
B.上片以君王与文臣对举,虽是说古事,却不无现实的寓意。
C.六年的放逐给词人留下了太深的伤痕,故他仍自称“羁人”。
D.这首词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情感深沉。
4.这首词词人情感抒发较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寄上七兄①黄庭坚学得屠龙长缩手,炼成五色化苍烟。
谁言游刃有余地,自信无功可补天。
1.《竹里馆》诗文鉴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
2.写作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时期。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早年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
加之他早年就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
二、原文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四、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五、赏析1.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和文气也有了。
2.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3.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深意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摇曳的“竹影”与潺潺的“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道理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质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关杜荀鹤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
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
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
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青云”“莫更疑”表达对友人的祝愿与鼓励,希望他坚定志向,不要怀疑自己。
B.诗人在第二句中告诫友人,只有入关取士、出人头地,他的才能与品行才能为人所赏识。
C.颔联写友人虽出身寒门,但恰逢朝廷搜罗贤才,这正是取士的好时机。
D.颈联诗人借“通鹤信”期待今后收到友人的音信,“与龙期”暗含着对友人美好的祝福。
4.请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一联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青山吊李翰林①杜荀鹤何为先生死,先生道②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③,来此作吟邻?[注]①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李白墓地在此。
诗人刘长卿的诗歌鉴赏专题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
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我在此整理了刘长卿的诗歌鉴赏专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刘长卿的诗歌鉴赏专题11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唐代〕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此诗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达了的悲愤愁苦之情。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
全诗将惆怅与孤独的心情含蓄地贯注到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笔致清婉,其画面之生动,传情之深远,耐人回味,显示出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
2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刘长卿〔唐代〕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
“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
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唐代〕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刘长卿的诗歌鉴赏专题21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唐代〕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
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①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
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
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
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
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由兴亡之变发出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文叹老、送老、别友之事。
B.上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落魄的形象。
C.结尾实写了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的情景,又饱含伤时忧国之情,有“沉郁”之风。
D.“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
2.这首词的起承转合意脉不断,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鲍防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诗歌专题训练----意蕴丰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诗①[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的青年时期。
“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好友。
②骁腾:健步奔驰。
1、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2、“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此三句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鹅湖寺道中①辛弃疾一榻清风殿影凉。
涓涓流水响回廊。
千章云木钩辀②叫,十里溪风䆉稏③香。
冲急雨,趁斜阳。
山园细路转微茫。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④忙。
【注】①本词作于淳熙十三年词人闲居时。
②钩辀(gōu zhōu):鹧鸪鸣叫声。
③䆉稏(bàyà):生长于江南的一种稻子。
④底:如此,这样。
3、结尾两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何九于客舍集①王昌龄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②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
②罍(léi)觞:酒器。
4、诗末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吏①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专题01 长恨歌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本诗取材于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两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3.给加点字注音:回眸.() 骊.宫( )鼙.鼓()马嵬.坡()临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 凝睇.() 钗擘.()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准确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姊妹弟兄皆列土..光彩生门户..,可怜不见玉颜空死处...云髻半偏新睡觉..雪肤花貌参差..是1.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秦中吟》《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
诗歌专题训练----以景结情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炀帝行宫【唐】刘沧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1、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
”结合全诗,请分析本诗结尾是如何“以景语结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2、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黄几复①【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宋】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黄几复,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科出身。
②三折肱:三次折断手臂,比喻多次失败。
后用“三折肱”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③作个:这个。
3、两首诗的结句都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但所抒发的情感却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①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杭州属县之一,在杭州西南。
此诗为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时所作。
②钲:古代乐器,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
③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4、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