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论禅定解脱

不论禅定解脱

不论禅定解脱
不论禅定解脱

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

禅宗虽以禅名宗,但从其主旨而言,实际上并非以大乘佛教六度中的“禅那波罗蜜”为中心,而以“见性”为宗。禅宗之禅,非“禅那”的简称,而专指“见性禅”。《坛经》中,禅过六祖慧能说,其师弘忍“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明示其学不以禅定为宗。

慧能常称见性为“般若”。般若属大乘佛教六度中的“般若波罗蜜”所摄。这种般若,非指一般属知识范围内的智慧,据称即是佛心,亦即是佛内心的体验。故禅宗中人又称自家为“佛心宗”。《佛学大辞典》禅宗条说:“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

禅宗以见性得慧为主旨,但见性得慧,亦不离禅定。不过这种禅定,与小乘、大乘佛教从止入观的一般禅定不同,强调定慧一体,止观不二。《坛经。定慧品》即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按这种说法,则见性之时,其慧必在定心中,不过这种定有其特殊性,慧能名之为“般若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这几种三昧之名,都出自大乘佛经,大体皆以“系念法界”为门,契证真如为要,即《大乘起信论》所说“真如三昧”。慧能所说三种三昧,就其哲学含义而言,实际上也都惟定心真如为中,未出大乘经中所说这类三昧的本义。还过慧能直指真如为人的“本心”、“本性”、“自性”,本心、本性、自性即《起信论》所说:“心真如”,大乘佛经中所说“心性”,实际上与真如、法性同义。就心性的实践意义及

契证的方法而言,慧能所说,较大乘佛经中所说真如三昧、一行三昧更为深入。《坛经》解释本宗的禅定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由此而言,禅宗之禅,无疑不属禅定一类,不过不是一般的禅定,而是大乘佛教经论中“一行三昧”等的发挥和深化。它与天台宗的“圆顿止观”,都可归入九种大禅中的“自性禅”。

禅宗南派中人为强调禅宗之禅与佛教一般禅定的不同,把佛教经论中所说诸禅定能称“如来禅”------即释迦牟尼口说的禅。而本宗之禅称“祖师禅”------即达摩禅宗祖师“心传”的禅。其实,“如来禅”本出于初期禅宗主要所依的《楞伽经》,原义为唯佛所内证的禅。,用来称禅宗之禅,实际上最符合其本义,但禅宗中入团不重经论,对“如来禅”一语从字面上作了别解故称为教外别传。禅宗南派之禅虽不拘坐禅的形式,但实修也多以坐禅为主,后来发展到参究、看话禅、默照禅,也未曾离佛教禅定摄心入定的通途。参禅过程中,也往往深入四禅八定;即禅宗所标榜的“自性定”,也会出现身心上的气功效应。禅宗之禅既属禅定的一种,虽然与现代各种气功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共通点,包括气功的内容。对气功界所称“开慧”来说,禅宗之禅尤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坛经》为不少气功师所推崇。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中心口号,也为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等大乘佛教宗派所共唱。心指人心,“性”指不变不动的本性、共性或未被人的意识所掩盖、歪曲的“本来面目”。…….修行,达到初

地菩萨位时,始能见性,实证真如,禅宗提出的当念见性成佛。禅宗的这种“顿悟”说,在大乘佛教经中也可以找到根据。

…….

按禅宗著述中的说法,神秘的开悟、见性,在实践上相当简单,无非是教人离一切概念分别,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特殊心态下获得对自心的了悟。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禅宗开悟,粗略地说,乃是在“无意识”或“纯粹意识”下地直觉。……..禅宗著述中对这种神秘经验的描述,大致不出空寂与了知两个方面。空寂,指无任何要领,无时空、主观、自他、物我之别,无任何情绪,如《坛经》慧能偈所说:“本来无一物”。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了知,指这种无任何概念及情绪的空寂心,非如土石无知中,非同睡眠昏昧,而是“了了知常”、“昭昭灵灵”。这种空寂寂照心境,对一般人来说确实神秘,但对参禅有素者来说,虽然未必有很多人实际体会,但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可能有的、或是禅宗人编造的。

…….知成佛之道,世界观、心理结构从而发生质变。若保持这种超越了小我的绝对心,当然会超越一般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处事待人的态度会发生根本变化。性为体,念为用,体用不二,故若见性之时,并非仅仅是沉沦于无意识的空白心境,而是心心念念,都成真如之用,所谓“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坛经.行由品》)。不妨随缘应物,办事用心,乃至日理万机。对于彻悟者来说,主观客

观的对立完全打破,宇宙万物,都看作自己真心的显现,所谓“物物是,头头是”,我一不是真心妙用。

禅宗说一念之间顿然见性,仅属“悟”的范围,悟后还须“保任”,念念不迷失,达到“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坛经》的境地,才能真正称为“见性”或“见道”。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2016.7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陈兵,1945年生,著名佛教学者,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 届政协常委。著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多部专著,历年来发表百余篇论文,培养了70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佛学总结佛教徒修行的经验,具体阐述了修禅入定的心路历程、身心变化、定心的层次和种类以及检验标准,描绘了定心迥异于散心的奇妙功用,论述了修习禅定路途中的种种问题。这些内容,是佛教徒建立信仰的重要依据,修行的必要指针,对研究现代心理学甚少涉足的超常心理,及开发人类潜能,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一般说来,各种三昧的证得,必须循序渐进,经历由散而定、定心逐渐加深的进程,这一进程依各人的根器、机缘和修习的勤惰,长短千差,然不论迟速,所历路径皆有一致性。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 关于初学修定,由散心渐入定境的阶梯,《六门教授习定论》依《阿含经》分为九个住心(心的状态): 1、初住(内住)。定少散多,乱心难制。修习者自觉杂念纷涌,有如奔腾的洪流,难以遏止,心所专注的境界,每每被杂念打断,或则昏沉瞌睡,难以振作。杂念的涌现,或由所专注的对象及周围的境物、声音的干扰而引起联想,或因心理上的不安或事务、工作的负担而自然生起,或因阿赖耶识中的积习而无端生起。这是多数人修禅定时必然遇到的困扰。然能自觉到杂念纷涌和昏沉沉没,不似常人虽然时常杂念纷涌而不自觉察,已经是自觉摄心的一种表现。 2、正念住(续住、等住)。杂念掉举逐渐被制服,系心于一境的正念成为主人,能数分钟乃至二三十分钟专注所缘境而不散不沉。但杂念仍然不时露头,此时定心,喻如涧溪流水,时隐时现。 3、覆审住(安住)。定力增长,专注所缘境片段入定的时间较前延长,虽然仍有散乱、沉没现起,而现起时能较快觉察,运用技巧及时对治,摄心还住所缘境。此时心态定多动少,基本安定,较前放松。 4、后别住(近住)。定力更增,接近于寂定,虽然仍有掉举、沉没生起,但较前能更快地觉察,及时摄心住所缘境。修习者自觉心如潭中之水,多时寂定不动,但有时还是会被散乱、昏沉之风吹动,不能离对治沉、散的干扰。 5、调柔住(调伏住、调顺)。散乱、调举、昏沉、沉没的干扰逐渐减少,可以在较长时间(半小时以上)专注所缘境而安然不动,尝到入定的甜头,因而自然形成修定的习惯,乐于打坐。 6、寂静住。沉、散已不再干扰定心,此时若贪著禅定所生喜乐而起分别,会由之生起散乱掉举,灭除对禅定喜乐的贪著分别,其心寂静不动。 7、降伏住(最极寂静住)。定力继续增长,能自主情绪,降伏所有已生、未生之烦恼妄念的干扰,定心更为寂静。 8、功用住(专注一境)。入座之初用意摄心,便能很快入定,于一座之中专注所缘,不令沉、

禅定的具体修法

禅定的方法是什么? 禅定的结果是什么?很多人想为什么修禅定. 上一堂课说过禅定是佛家最无上的法门, 是成佛见性的法门 .所修的一切法门都不离禅定. 禅定是所有法门的中心和目标 ,我们修的法门是围绕这个目标所修的, 所以禅定在佛教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他是中心, 也可以说它是所有法门的心法. 念佛可得念佛三昧 ,禅定可得禅定三昧, 拜忏可得拜忏三昧 ,一切法门皆可证得三昧 ,证得本性. 我们修行, 只是还原本性的过程. 法门可为我们找到方便, 能否得禅就看我们能否找到这些方便. 有一天可以感受禅定的奇妙明白禅的意思掌握实践就成就了. 禅定很简单, 就看每个人所悟的多少 . 禅定是无法用语言说的. 禅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理念 .这种理念要实践领悟需要很多智慧. 关于智慧请结合上次讲座. 禅能带给人什么?从文字理解, 禅不过是没有思想没有意识. 依照这种思想我们修禅就会变成木头, 木头不可能有智慧 .我们只是用现有的智慧去衡量, 这是不能衡量的. 禅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理念, 不能用现有的智慧现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衡量. 如果去衡量, 那就是佛经中的我知我见, 也就是说这是出于自己的见解而非佛的见解. 佛告诉我们这种至高无上的理念只能不断去实行, 在不断的实行不断地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 所得到的东西才很明显, 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接下来说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法门有很多, 包括呼吸法门。所谓呼吸法门, 也就是专注于守气,一呼一吸这一瞬间 ,专注于每一念之间而形成一种定性. 这种定性并非真定. 为什么说它并非真定呢? 因为还有杂念. 何为杂念? 就是一呼一吸间微细的杂念. 但它相比我们平常大脑里的一些现象已经显得很微细了。等这种杂念在不断净化提纯, 提纯到连观想守气得念头都没有的时候心就清净了. 安住在这种清明的状态下, 没有一丝妄我杂念. 达到这种境界就可证得本性. 但是这种境界很难达到. 很多人认为一呼一吸守气很简单, 但是如果性子没有磨练下来,还是那么散漫暴躁, 那么三十分钟都很难静下来.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的说呢? 就是因为心性还没有磨练出来, 这个时候修禅定也许只能尝试几分钟. 在这几分钟后意识就已经飞到天上去了, 脑袋里就会生出很多杂念.就在想该吃什么该喝什么,想上厕所啊,一坐下来这些杂念就在脑袋里面打转。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

Vegas Pro 8 入门教程 视频编辑

导入素材后,就可以开始编辑了,看到VEGAS的界面,是不是有种简洁的感觉呢?相对PREMIERE和EDIUS来说显得太简单了,怎么看也不象个专业软件,以至于有兄弟说它不强大。其实,它没沿袭其他专业软件的设计思路,而是自成风格,操作便捷是VV的一大优点。 (一)放大和缩小素材(时间线) 我们有时要把素材放大或缩小,例如,编辑到帧时就需要把素材放大。 方法:用鼠标点一下要放大或缩小的素材,让指针“落在”素材上,滚动鼠标的中间滚轮。 鼠标只有两个按钮没有中间滚轮那就看下图: (二)裁剪素材 1、截断法。把播放指针放在要切断的位置(用鼠标点一下,或者用键盘的左右方向键移动),按键盘S键。截断后,想去掉哪一部分就用鼠标点一下素材按键盘的DELETE键。或者对着要去掉的素材右键选“删除”。 2、拖动法(去掉素材开头部分或后面部分) 把鼠标放在素材开始或结束线上,鼠标变成左右双向附带四方框时拖动。从开始线向后拖动相当剪掉前面部分;相同,从结束线向前拖动相当剪掉后面部分。

注:素材内容循环。如果从开始线向前拖动或从结束线向后拖动,素材进入循环播放。在素材的上方有两个凹陷点分别代表原素材的开始点和结束点。 若想去掉循环部分,用“裁剪素材”的截断法或拖动法把素材的开头线和结束线弄到两个凹陷点上即可。怎么弄?复习上面的“裁剪素材”内容。 由“拖动法”,我们知道,剪掉的素材部分可以轻易恢复----在素材的开始线或结束线上拖一下就行了。 3、遮罩法 下图中预览只看到A片段的内容,C片段被上轨A遮掩了没有显示,只有当指针走到A 和B之间的空白处C内容才被显示出来。这样的效果就相当于C段的前面和后面部分被剪掉了。

禅定破五蕴的细节(整理)

一念不觉,明上加明起妄念,令清净本心真妄和合,因而生出阿赖耶识。 生出能见之能后,欲有所见,于是,现出顽空之相;顽空之相则生具空性;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转变化,痴迷相续不息,因而世界生起。 一念妄动,迷认如来藏性为识性,识蕴生成。有识则有幽隐深微之行相(行蕴),动而取境就有想(蕴),能取的见分就是受(蕴),所取的相分就是色(蕴)。一念妄动,便成五蕴重叠浑浊相。 照见五蕴皆空,先灭从色除:若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性自灭,之后由粗而细,受、想、行、识依次而灭。五阴生起,如人穿衣自内向外而穿,五阴消灭,如人脱衣自外向内而脱。 若明白五阴都由妄想而来,当体即空。一念顿悟,便消除五重妄想;就事来讲,世间一切所有,都是妙明真心显现。但无量劫以来,我执太深,法执更坚,色心诸法,都有微细种子,潜藏于八识田中,不能一念顿灭,须次第扫除。故用戒定慧修持力,由浅而深次第扫除,恢复本来清净。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禅定中,照见五蕴皆空之细节,如下。 色蕴:有相为色,无相为空。 色蕴未破之特征:尚有色空。 生因:坚固妄想。被心取著,其力甚强,坚固而不可分解。 色蕴中定:当妄念销尽,离念之真性在一切时、一切处皆得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朗朗澄莹,外境一切动静之相不能移转其精明,于忆忘之间明觉如一。依此明觉之性入定,如明目人处于幽暗之室,虽见六精性妙明净,然心未发出本有之光,犹为色阴覆故。 破色蕴时:发本明耀,心光发明,照彻内外十方洞达,悉皆光明,无复幽黯障碍,此为色蕴销尽。超越之后,回观劫浊与色阴生起之因,乃知自己坚执欲有所见之妄念,故顽空中结暗为色,空见相织,为生起之根本。 受蕴:取著为触,厌舍为离。 受蕴未破之特征:尚有触离。 生因:虚明妄想。有受无体,虚有所明。 受蕴中定:色阴不再覆盖,得见本妙觉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十分明晰。然而,虽于觉心之本体有所证得,却未能发自在用。犹如身著魇魅之人,手足不缺,眼亦能见,耳亦能闻,心亦不迷惑,明明白白,因心触制于邪魅,不能动弹,此为本心被受阴区拘狭之相。 破受蕴时:如魇魅休歇,心得离身,且能返观其面,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返观受阴起因,全由领受前境后所生之虚明妄想(故虽明明有苦受、乐受、舍受等之觉受,但受阴之体虚妄不可得;其体虽明显而实虚妄,纯是妄想颠倒所成)。

禅定

禅定之门 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这是定和慧。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修时,乐、明、无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你在那个瞬间,你一定会经验到乐、明、无念。你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在引吭高歌的瞬间,你的意识突然那么宽广无垠的那个瞬间,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离念的。而你有一种内在的清明,一种不是高兴的喜悦,这就是乐、明、无念三个特征。你在这种状态下,这三个特征一定同时会有。 总结来说,它这个乐,也不是外因所起的。你可以不需要群山,不需要音乐,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最初的那口新鲜空气,如果你真的知道怎样切入这个浩瀚,你随时可以切进去,不需要任何外缘,外缘的帮助几乎没有任何必要。当然第一次你是通过外缘达到的这个体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出了,你就不需要任何外缘的推动了。所以这个乐是没有客体的乐。当你在这个浩瀚里,没有任何的客体。它是纯粹的空,但它

却是真正的乐。 如果你被那个乐深深地迷住了——我们以前提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人:玛司特,即神醉者,他们被那个乐给迷住了,开始忘掉所有的外在世界,忘掉了身体,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几个月,因为他们连身体都忘掉了,神醉在那个乐里面。如果你强烈地被那个乐吸引,你将会步入欲界的范围。因为那个乐最终指向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性高潮,一个最终欲望的极乐。 如果你眷恋那个明,你将会进入色界的范围。色界比我们物质世界要高一层,欲界是指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看到的桌子、石头、木头这都是欲界的范围。色界的范围就类似于音乐的世界,它是非物质的,音乐的天堂。你如果眷恋那个,你就会进入色界的范围:有美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陶醉的声音,令人无限神醉的香气……颜色、香味这都属于色界的范围。 如果你眷恋无念的状态,一个深深的空,完全的安静,彻底

视频剪辑入门

视频剪辑入门 视频剪辑入门随着游戏越来越电影化同时个人电脑的多媒体处理性能不断增 强随手做一个MTV已经是十分方便的事情了。相信很多人都曾想过用自己喜欢的音乐配上自己喜爱的游戏动画做一个或唯美动人或激情澎湃的MTV可能那些绚丽的色彩和跳跃的音符已在你心中存留了许多时间但苦于对视频基础的缺乏所以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教程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入到视频DIY的行列中来用我的经验让大家尽量少走弯路。要知道视频这东西还是很毫神的。一、帧、分辨率和制式什么都得老老实实从基础开始耐心一点你不会吃亏的。帧Frame。视频动画的最小单位是“帧”读音同“正”也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一连串静止的画面连在一起快速变化便会产生动态的效果。帧速率Frame Rate即一秒钟里出现的画面的数量。帧速率根据视频制式的不同而不同。单位是“帧每秒”fps 分辨率Frame Size不用多解释也就是横纵象素的数量。不同的制式也会带来不同的分辨率。制式。中国和英国、欧洲等国使用的是PAL制、而日本、美国等国使用的是NTSC制法国用的是SECAM制。所以用日/美版的主机在老式电视机上玩的话常常会出现黑白、画面闪烁等不正常现象就是因为制式不同的原因。如果你用电视卡来录游戏动画也要让电视卡的制式和主机的制式相符合。而不同的制式也会带来不同的视频规格。 PAL - 720x576、25fps、1.067 NTSC - 720x480、29.97fps、0.9 这里提到的都是以Microsoft DV格式为标准的一般DVD的分辨率和制式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后面的1.067和0.9是指的象素宽高比Pixel Aspect也就是每个象素的长宽比例。在电脑显示器上的象素宽高比为1.0。一般如果分辨率是4:3的如640x480象素宽高比就设1.0好了。如果是1.0象素宽高比PAL是768x576、NTSC是640x480 二、编码解码器Codec - Compressor Decompressor 所有的编码方式都是对视频进行压缩的因为不压缩的视频体积实在太过庞大720x576、25fps的不压缩视频每

戒定慧三学入门

戒定慧 戒定慧(佛教解释)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持戒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1] 。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戒,也叫做“学处”,即学习规范、训练规则。戒可以分为出家人的学处和在家人的学处。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学处就有227条,其他细小的行为规范则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相对来说,在家人的学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不过五条,称为“五戒”(pacasatilde;la)。这五条学处是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这五条学处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有些人也许不理解遵守这五条学处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认识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premiere 影视后期制作,视频剪辑制作教程

premiere影视后期制作,视频剪辑制作教程 第一节Premiere概述 1.1概述 Premiere是Adobe公司出品的一款用于进行影视后期编辑的软件,是数字视频领域普及程度最高的编辑软件之一。对于学生媒体而言,Premiere完全可以胜任日常的视频新闻编辑,而且由于Premiere并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现在很多对视频感兴趣的人往往电脑里都装了这一款软件。Premiere视频学习教程可以百度搜: 晨晨pr视频剪辑教学视频,20分钟学了它你就可以做出你的视频大片了。是一个特别适合新手快速入门的教程。 1.2基本操作界面 图1-2-1 Premiere基本操作界面

Premiere的默认操作界面主要分为素材框、监视器调板、效果调板、时间线调板和工具箱五个主要部分,在效果调板的位置,通过选择不同的选项卡,可以显示信息调板和历史调板。 第二节Premiere的基本操作 2.1新建项目 双击打开Premiere程序,使其开始运行,弹出开始画面,如下图2-1-1 图2-1-1 Premiere加载画面

图2-1-2 Premiere开始界面 在开始界面(图2-1-2)中,如果最近有使用并创建了Premiere 的项目工程,会在“最近使用的项目”下,现实出来,只要单击即可进入。要打开之前已经存在的项目工程,单击“打开项目”,然后选择相应的工程即可打开。要新建一个项目,则点击“新建项目”,进入下面的配置项目的画面(图2-1-3)。 图2-1-3 配置项目 在图2-1-3的界面下,我们可以配置项目的各项设置,使其符合我们的需要,一般来说,我们大都选择的是“DV-PAL 标准48kHz”的预置模式来创建项目工程。在这个界面下,我们可以修改项目文件的保存位置,选择好自己的保存地点之后,在名称栏里打上工程的名字,为了方便理解和教学,我们新建一个“新

简单的视频制作快速入门

简单的视频制作快速入门 本教程软件:Corel VideoStudio 12 简体中文版 本教程有两种不同的截图,是因为时间关系,一会在家里写作,一会在办公室所以截图不一样。 提示:在采集视频的时候,建议使用“按场景采集”。虽然这样采集到的视频文件数量很多,但是有利于后期的编辑制作。另外,大家不要担心采集的时候文件很庞大,例如:一个1小时时间的视频,采集后可能为10G,不要紧,在编辑制作后,我们可以压缩在1G左右,如果是制作高清的,可能在3G左右。 一、视频制作准备工作 1、我在F盘建立“绘声绘影制作”这样的一个文件包,文件包内又建立以下文件包,如下图片: 2、将要制作的视频素材放入“视频素材”文件夹内,按照您的意愿编好号,如下图: “编号”的目的是便于我们按顺序将视频素材批量导入到绘声绘影里去。

3、启动绘声绘影,如下图:

4、选择“绘声绘影编辑器”,进入绘声绘影界面,如下图: 工具栏介绍: (1)捕获 主要用来采集摄像机里的视频。 (2)编辑 我们的工作都在这里完成。 (3)效果 举个简单例子:在相片与相片之间插入什么样的效果,相片就以什么方式显示在视频里,例如擦除显示方式、卷边显示方式等。

(4)复叠 简单理解就是制作“画中画,视频中的视频”的意思。 (5)标题 制作视频标题,在视频中加入文字 (6)音频 就是在视频中加入音乐或旁白 (7)分享 就是制作完毕后,视频以什么格式压缩输出,例如输出为MP4,或是720高清的MPEG 5、三个模式按钮介绍,如下图: (1)最左边的是“故事版视图” 主要用来导入视频、某个视频的单重修改、某个视频的多重修改 (2)中间的是“时间抽视图” 我们常常停留在此位置,特别是,如果您也爱好电影字幕制作,他是多么的重要 (3)最右边的是“音频视图” 主要用来编辑视频中录到的声音大小,或是编辑配音音乐的大小,这里指编辑声音音量的大小,不指声音文件的大小裁剪 6、选中(点击)故事版视图,切换到故事版视图,如下图: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 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 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

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涩滑相,一般是入息滑,出息涩。冷暖相,是有变化的,功夫深了,入息暖,可以暖遍全身。初始,应细心体察自身的出入息的冷暖相,不用追求与别人相同。 观息数息,都为了达到心依于息的境地,使心不散,就为禅定创造好条件了。从观息开始,人人可行,但又不可轻视,因为这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我辈凡夫,更应坚信此理,恒行此法,必然会有收效的。 一二步之所以分观,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意念不过重,不易疲劳,能持久,身心处于比较适度的松紧状态。因系入门初步,故宜如此。 三步:观息长短(修欲界定) 这一步是出入息俱观,需要掌握明白以下状况。 1.观心静与息长短之关系。若心定时,会感觉到入息长,出息短。心定则住于内,息随心入,所以感觉入息长。心不外驰,所以感觉出息短。 2.观心粗细与息粗细之关系。如果息长,则心细,息短则心粗,心细息就会细,绵绵之息,从鼻到脐,微缓而显长相,出亦如此。心粗则息粗,出入均如此。 3.如心已转静,情况就变了。息短觉心细,息长觉心粗。这时,入息从鼻至咽喉就知息尽,出息从脐至胸即尽,因为心进入较好之定境,所以感觉到息短。所以,心细则息短,相反,心粗则仍明显感觉入息从鼻至脐,清晰绵长,出息亦然。 4.短中觉长则定细,长中知短则是粗。《释禅波罗密》卷七说:“如息从鼻至胸则尽,此行处虽短,而时若大,久久方至脐,此则行处短,而时节长也。若就此而论,短中觉

业力的六种分类

业力的六种分类 业力的内容,可以分作六门来说。 (一)业力的发动 从发动上说业力,便有所谓身、口、意三业。 1.身业 就是身的动作,也就是我们的一切行为,如举手投足等,这又分二:(1)身表业______显然动身而有所表示于外者。 (2)身无表业____表示已终报应未至之间一种隐秘之招果符契。 2.口业(或称语业) 就是口的动作,也就是我们的一切言音,如爱语欺诳等,这又分二:(1)语表业————显然发语而有所表示于外者。 (2)语无表业———表示已终报应未至之间一种隐秘之招果符契。 3.意业 就是意的动作,也就是我们的一切思惟,如审虑决定等,这又分二:(1)意表业————显然作意而有所表示于内者。 (2)意无表业———表示已终报应未至之间一种隐秘之招果符契。 进一层说,业的发动虽然可分为三(身、口、意),而实则只是以一个意业为主。因为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必先由我们的意,审虑此事应做否,次乃决定此事应做,然后才动身发语。这便是意业的三种思:一是审虑思,二是决定思,三是动发胜思。所以身、口、二业实应摄于意业之中。像这样由审虑、决定二思以至于动身发语所造的业,便谓之“故思业”,否则谓之“不故思业”。 (二)业力的德性 从德性上说业力,便有所谓善、恶、无记三业。 1.善业 就是一种白善的业。这又分十,并且各有上中下三品。 (1)救护生命———不杀生 (2)布施资财———不偷盗 (3)勤修梵行———不邪淫 以上是三种身善业。

(4)说诚实语———不妄语 (5)作利益语———不绮语 (6)善言安慰———不恶口 (7)和合彼此———不两舌 以上是四种语善业 (8)常怀舍心———不贪 (9)恒生慈念———不瞋 (10)正信因果———不痴 以上是三种意善业。 2.恶业 就是一种黑恶的业。这又分十,并且也各有上中下三品。 (1)杀害生命———杀生 (2)不与而取———偷盗 (3)非法行淫———邪淫 以上是三种身恶业。 (4)作虚诳语———妄言 (5)作杂秽语———绮语 (6)作粗恶语———恶口 (7)作离间语———两舌 以上是四种语恶业。 (8)贪欲无厌———贪 (9)时生瞋恚———瞋 (10)常怀邪见———痴 以上是三种意恶业。 3.无记业 就是一种非善非恶的业,不能记为善或为恶,又不能记受苦果或受乐果。除前两业之外,都属于此。 进一层说,上面所说的善、恶、无记三业,只是就平常的散心境界而言,实则还有一种定心境界,就是那些修世间禅定的人所造的业。所以散善业之外,另有一种禅定业(禅定业有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视频剪辑imove入门教程

视频剪辑imove?入?门级教程 声明:本教程来源于本?人的操作实践,并没有参考其它教程,是百分百原创。其次,因为本?人在使?用过程中完全属于?自?己摸索,并没有看过任何教程,所以可能我的操作习惯或者解释并不和官?方的相同,如有错误疏漏,请批评指正。 imove简介: imove是苹果公司出的?一款轻量级的?非线性视频处理软件,??目前只?支持Mac系统,imove属于苹果软件ilife中的?一个,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适合毫?无视频 处理经验的?人?入?手。 教程:?首先打开软件,在菜单栏中点击?文件,选择新建项??目, 填写名称,在项??目主题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默认的是?无主题,其余的默认就?行,然后点击创建,这样,你就创建了?一个imove项??目了。接着,在?文件中选择新事件(事件是?用来存放你的原“材料”的),然后给事件命名。这样,准备?工作基本就结束啦。

在?文件中选择导?入,导?入中选择影?片(其它三项不做介绍),选择你要导?入的视频的路径,导?入即可(有点慢,?一般要?几分钟)。 在下?面的编辑框中,选择你要的视频?片段,(通过调整?黄?色选择框的?大?小要调整视频?长度,调整好后)直接将所选视频拖?入上?方的项??目编辑框中即可。 在项??目编辑框中,我们就可以对视频?片段进?行处理啦。(图?片素材不需要导?入事件,可直接拖?入项??目编辑框中的) 下?面我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操作: 图?片中的这五个选项,从左开始,第?一个是选择?音乐,点击后能够打开你的?音乐库,你可以将?里?面的?音乐拖?入项??目编辑框中,(我?一般都是直接将?音乐从桌?面拖?入项??目中,哈哈...) 第?二个是打开iphoto等图?片软件,我从没有?用过,上?面也说过,我们可以直接将照?片拖?入项??目中;第三个可以给视频添加字幕

悟觉妙天禅师《禅修英语-禅的境界》

悟觉妙天禅师《禅修英语-禅的境界》 坐禅要参禅Sitting Meditation Is To Realize Zen 什么是禅?一般人可能认为静坐或打坐就是禅,其实这只是禅的外表形式而已,最早的禅是从印度引进中国的,它的原名叫做「禅那」,是「静虑」的意思,意指「安静的思虑」;但这样的解释还是很模糊。 What is Zen? Generally people would consider sitting practice Zen. In fact, sitting practice is only the appearance of Zen. Zen was initially introduced to China from India. Its original name is ‘ dhyana ’, which means ‘to meditation quietly’. This interpretation still sounds vague. 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用这智慧来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这就是「禅」。 What exactly is the meaning of meditation quietly ?Actually, the meaning of Zen is to attain the highest wisdom in deep medit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reality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with the highest wisdom. 我们常听人说:打坐要参禅。「参」什么?就是要参智慧,参事实的真相与实相,而不是在那里枯坐,如果光坐着不动,那么树木也是直立不动的,难道它也在坐禅?因为它不能参禅,所以不是在坐禅。 We always hear people say:”Sitting meditation is to realize Zen.” To realize what? To realize wisdom and the reality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Just sitting quietly and motionlessly doesn’t make any sense. The trees are always motionles s. Are they sitting Zen meditation? As they are unable to realize Zen, they are not sitting meditation. 坐禅离不开参禅,要参无上的智慧,来印证事实的真相与真理。 Sitting medit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realizing Zen,realize the highest wisdom in order to witness the reality and truth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禅是一种智慧,是宇宙的真如实相,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十多年前,我曾有一段时间不吃饭,每天只吃水果,有一天,当我禅坐时,如果那阵子常吃木瓜,就会在定中看到木瓜的影像,如果是吃桂圆,就看到桂圆,吃西瓜也一样。后来,我发现一个真理,当水果的形体越小,它的叶子也越小,反之则越大。 Zen is the highest wisdom and the reality and truth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I would like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Zen further with my own personal ezperience. More then ten years ago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 didn’t eat anything expect for fruit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one day while sitting meditation, I found that the fruits I had eaten such as papaya, longan and watermelon all appeared in my vision. Later on, I found that smaller fruits have smaller leaves and by the same token, bigger fruits have larger leaves.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叶子大,吸收阳光的面积也大,供应的养料也比较多,

修行的不同层次境界

修行的不同层次境界 修行,可以被分为几种层次的修行。分别是:1.【人天 善法乘】,通过积善累德,中正身心,将自身的频率调在中 正的水平上,不做任何偏歧的身心行为,养成作为一个人该有的中正素养习惯,不会目光短浅的因为种种六尘欲望而造作种种不善的事业,令身心频率绝对中正,不偏不斜。如此,就可以在人世间活的更好,乃至于来生可以继续做人,而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能投胎成为人,就是因为这份中正的业力习气,素养习惯。因为,这才是人,不是吗?而如果,失去了这份中正的素养习惯,虽然这一生还是人,但已经等同于非人。这一生投胎做了人,是因为前生的素养习惯还是人,所以让你这一生做了人。而如果你这一生的素养习惯偏离了人,那来生你就不会再成为人。身心的习惯像什么,你就会去做什么。生灵的轮回转世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很简单的原理。身心的习惯,就是你身心的生理机能运行的模式惯性。你之所以现在长成了人的样子,拥有人的基因,就是因为你拥有了相应的身心习惯模式,这个习惯模式造就了你的基因序列如何排列。而如果,你的身心机能运行的惯性模式变了,等同于你的基因就会发生改变。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变异。肥胖慵懒的跟猪一样饥不择食。好了,你下辈子指定会投胎做猪。恶毒凶狠的跟狼一样择人

而噬。好了,你下辈子指定会投胎做狼。一切极端偏执的身心习惯,都会让人不能再做人。因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人,都是来源于身心运行的机能惯性模式里比较像人。所以,六道轮回,做人,做鬼,做畜生,下地狱,还是成为天人,看的就是你的身心业力习惯的不同比重。哪个多一点,你就会去做什么。而【人天善法】这一层的修行开始,就是为了修的更像人,拥有一个【人】该有的中正素养习惯。那怎么样才能拥有一个【人】该有的中正素养习惯呢?它的标准是什么呢?(1)身心调柔,理性,拥有慈悲心,不害物伤慈,不会很容易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生起害人伤物的嗔恨心。自然也就不会恶口伤人,挑拨是非等。(2)身心中正,不偏邪,不会畏上欺下、浮言糜语、对人谄曲、小人姿态等等。不会虚妄言辞,不会不劳而获做掩耳盗铃之事。懂得控制自身对六尘境界的欲望,不偏不倚。(3)不是因为有这个规矩,畏惧惩罚而中正,而是自心显发,自我要求的中正素养。因为知道,这才是人与畜生的区别之所在。想做人,而不想再回去做畜生。能够修好这些,就是修好了【人天善法】。而不是整日为了贪求功德福德,而放生,做火供,放焰口,拜经忏。妄想习气毛病,自私自利,妄语虚狂等贪嗔痴却是丝毫未改变。福德做了,却不知道怎么【做人】,那来生顶多做一个富人家的猫狗。一样是吃喝不愁,住豪宅,坐豪车。不过,上述的是【人天善法】中的欲界善法。做

大禅定(壹)精进

大禅定(壹)精进 修行,要脚踏实地。无论讲多少理论,不去实修,没有用的,我们人类是最现实的。过去佛陀说,三界六道当中的人类,是刚强众生,是堪以忍受很多苦难的人。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到现在为止,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是可以忍受很多苦难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整个人的修行过程就是以正知见破除所知障的过程。什么叫所知障呢?就是你的意识分别形成妄念相续 , 观念汇聚成为记忆,记忆结合心意取受,形成了思维过程,攀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 身心相续与色尘世界发生互动 , 因果缘起而成生死轮回 ; 而思维和意识的源头,皆是心灵深处见性所现。 佛陀讲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皆为心所幻化出来的境界虚妄。山河大地,宇宙微尘皆是妙明真心之所现,身心世界皆为自心现量。《楞伽经》中所讲的自心现量,只有证到十地菩萨法王子的地方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但是连法王子都不能够完全解脱心尘之束缚。只有到达完全圆觉的如来实地,才能够离舍觉性彰显自性之明空觉照,身心寂灭 , 理事无碍 , 才能了知自心现量真正的含义,证无余涅槃 ; 不可说不思议 , 无穷尽无有边 , 浩瀚宇宙无量众生皆是一念妄想而显发自性妄动。 修行,就是用正法的标准,用正法对于人世间、宇宙,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态度、角度、观念去代替我们在人世间形成的,

通过自然学科、通过科技所认识到宇宙的所有现象,转变思维角度的同时 , 也就从心灵深处扭转了我们的觉受体验。举个例子,我们认为活在人世间应该有所作为,就应该对世界有所贡献:我们要学习,要工作,要奋斗,要拼搏,我们要竞争,要建立好人际关系,要学很多的知识技能,为了生活得更加滋润。这实际上就已经被妄想牵引 , 堕落在相续的因果当中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用来看待世界的这个思维,用来感受体验生命的心灵,是在人类社会中 , 俗文化遗留下来的价值观念与认识标准形成的概念聚合。 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佛陀的教育: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仅仅是因果相续的兑现,本质缘起性空,身心世界本无永恒存在的自我,我们所谓的我执色身皆是妄念因缘的相续 , 因为这一世的贪爱执着而生,因为这一世的攀缘染着而死。而生命本质是无所生无所灭,圆觉无漏 , 遍满十方,无染色尘,如如不动,我们的原始自性与如来一性,只因妄想攀缘而流浪生死。从小就灌输这些知见观念的时候,那么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如果说在人世间从小给我们灌输:你遇到每一个人都是前世所遇到的缘分,无论是恶缘、无论是善缘都是我们自己生命的过去,妄念相续而体现出来的色尘因果。可能就会在我们这一生的社会活动中,用心关爱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 , 宽恕别人罪恶的行为 , 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