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课标》中也多处提出 : “小

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来,习惯

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使人终生受益。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不仅仅可以巩固识字,也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训练,

它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培养学习态度、习惯的过程。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可见抓好写字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何等重要!良好的书写

习惯包括认真读帖、规范书写的态度,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等。从一年级开始,每周每学期都有写字课,从读帖到练习、从基本笔画到汉字基本结构、从书法欣赏到规范书写,每节写字课前我们首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结构,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再教给学生行笔,运笔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做到“练字先练姿”。为使学生养成“提

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学生做其他作业时,先抽查学生的写字姿势,以继续强化,还要

从严、从实、从点滴抓起,逐步养成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齐,篇篇洁净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让看作业的老师赏心悦目,正确的写字姿势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抓住小学

生写字的最佳时期,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

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一读、二圈、三写、四记、五读背、六疑思”是简单实用的小学生预习方法。“一读”就

是读预习的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二圈”就是圈出学会和会认的生字,“三写”既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摘抄并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四记”即想各种办法记下生字词,在词语库记下好词语。“五读背”即在读课文时背下好句段。“六疑思”即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想办法解决。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再为学生创设一个

缤纷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现预习成果,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在识字量不是

很大的情况下,请家长每天给孩子念一个故事或一首儿歌听,或放一个故事、儿歌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们学会了拼音,就让他们自己借助拼音阅读儿歌,寓言,童话,每天坚持二十分钟,并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到学生三年级时,让他们制定阅读计划,除了在学校每天的阅读课和古诗文诵读时间,在家每天至少阅读三十分钟,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到学生五年级时,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名著,如《爱的教育》、《绿山墙的安妮》、《鲁滨孙漂流记》等,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为了使书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读书成为学生们最好的学习习惯。每学期应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汇报活动,如:诗歌朗诵、“书香伴我行”演讲、经典作品活动展、故事会、作文竞赛等形式,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童年因读书而快乐。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崔峦老师说:“要重视背诵,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积淀了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使人受用终身。”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 也是大量积累知识材料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 提高学

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吟。背诵一直是古人学习、积累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 , 教师要强化背诵训练 ,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 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佳词妙句、古诗韵文、精彩片段的习惯和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生各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同时还要求扩大阅读面 , 努力积累各种语言材料。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面对如此高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好习惯。如:①积累记忆:每日“三个一”背一首古诗、记一则名言、懂一个成语故事。当然,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调节。②培养兴趣:对小学生而言,背诵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可以利用比赛背诵、想象背诵、对比背诵来调动学生的

背诵兴趣。③理解记忆:抓文章的要点,如运用的写法和主要内容。④换位记忆:把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揣摩体会原作的思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

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

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积少成多 , 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只有“会学”才能学好。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从课题上质疑、从课文遣

词造句的妙处质疑、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从矛盾之处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写作手法上质疑。学生仅仅掌握质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会解疑。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解疑”这一任务,也应交给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

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学

生只有思考,才能解疑。一般性的问题,由中差生回答;思考性较强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式,也可以是小组式或邻座式。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让他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寻找到真正的答案。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前教师要检查学生使用工具书预习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工具书多角度地理解内容,补充课文。比如有些同学在《新华字典》中查到“邺”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安阳。

也有同学在《史记》中找到,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时期,离现在有 2000 多年。课外阅

读时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也自己动手查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让学生掌握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提醒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不懂的都可以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

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复习。①在课堂教学中点滴渗透复习方法的指导。新课中,关注课前的复习铺垫,设计好复习。再通过课堂小结中的方法提炼,练习中的知识回顾,进行即时复习。练习和复习课中,以学

生为主体,以问题引导为主线,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对某个知识块进行总结归纳、对比分析,从中提示规律,提升认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②定期复习与阶段复习相结合。每周一节复习课(或每课、每单元一节复习课)给学生创造自主复习的空间,开设“复习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交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的方法。写单元反思(“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并与同学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布置实践作业。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培养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初期)低段针对各学习环节的不同特点给学生适量布置听、说、读、写、背方面的作业,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游戏式、趣味化。(中期)中段教给方法,以概括要点、回顾交流为主要形式。(后期)高段整理知识,形成网络,建构知识体系。

良好的习惯,就是孩子们成长的春天里一朵朵娇艳的鲜花,孕育着未来,孕育着希望。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