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
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2016学年度第1学期

教育学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国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方向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张睿波

学生学号:20130712310043

年级专业: 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

成绩:

摘要:哲学应是人们为了认识自身与世界而生的学说,本质在于“认识”。无论人在历史

中如何用自我的头脑编织出神、妖魔、天使或者精神的幽灵,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符合人的且是具体的人的才能切实的引导人。任何脱离具体历史的,都将在自我构建的狭小中死亡。而人类自我引导和发展的关键便在于“认识”。尤其是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出现问题、精神文化即丰富又混乱的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人和社会走出困境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特质社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问题,还关系到人自身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哲学方向、认识论研究

前言

“幸福才是目的,哲学只是一种工具”——维尔·杜兰特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历经多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本体论学说;中世纪的欧洲哲学苟活于神的阴影下;近代欧洲,哲学转变为认识论学说,而在德国古典学派黑格尔那里哲学则是方法论。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人所用拥有的最珍贵的宝石,是一切科学学说的始母。但是,和所有母亲一样,当自己的孩子长大吸收完养分后便会扭头离去、甚至还会反加鄙视,这便是哲学的现状。有人说哲学死了,死在它本身的宿命里。当我们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当我们企图去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时,于是哲学誔生了,然而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和无力时,当我们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视域时,哲学就无可避免的死了。我们只能活在我们的世界。固然,哲学有其双重性,来源于人,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学说。但是当人类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未知、或者面对康德“不可知”的鸿沟时,人类深深的为自己经验的局限与狭小所挫败,那么哲学追求的是什么?

引用《哲学的故事》中的一句话“幸福才是目的,哲学只是一种工具”。当尼采、维特根斯坦解决了所谓的“哲学问题”时候、他们实质上只是推翻了哲学问题,推翻了分析哲学以及形式的哲学。为了“哲学”而变得愈发自我晦涩,构建出一个只有他们这个小圈子才能看懂的术语,这样的“哲学”也许才是“哲学已死”的原因。只有回归到链接人自身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回归对人现实认识的指导,这样的以人为本的“认识”的哲学才是人和社会所长久需要的,才能够为人提供正确的认识指导。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传统的认知开始发生改变。“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后,中国知识界否定了以前经院派哲学的做法,放弃了固有方法论来演绎“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不仅是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同样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冲击。市民社会层面,人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被冲击的支离破碎,面对世界学术思想的涌入和思想枷锁的进一步废除,国内学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学科分化。固然学术的百家争鸣、民众面对新思想是好的,但是精神领域的混乱动荡却越发的明显恣肆起来。必须明确,自由不等于混乱;选择自由不等于放弃秩序、放弃阵地,任何脱离自身具体情况的浪漫空想都有着混淆精神引导的危险。“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体现的核心是一样的,无论如何学术解释,都不应忽略的是具体的人与社会。实现对人的指导,引领人民走向幸福才是哲学出现的目的,而不是空洞的勾画蓝图。面对自改革开放至今的精神混乱现象,政治方式的阵地守旗一样需要认知清晰明确的旗手。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观角度的革新,带却意料之外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详尽的认识论。这使得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存在理解和解释上的困难

和风险,这种困难不仅仅体现在用其他的知识结构来增补性的解释,还出现在容易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源性角度的理解。面对当前时代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信仰模糊的情况,每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应有符合其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的认识指导来引导民众的精神走向和精神价值的自我满足。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认识论引导,我们有理由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并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解,而不是变成一种政治形式的旗帜束之高阁。

正文

人是自然界所孕育的物种之一,但又区别于其他物种。从人肉体组织、生理特征以及所处的自然条件等角度来看,人与其他动物是等同的。人这种生物的意识自觉为“认识”并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的活动中中,创造了“人类”以及人类的历史。这种使人成为人的意识——“认识”,便是人在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行成的,使“人”脱离于自然性的区别。

认识起源于哲学意义上“人”的出现。当“人”从自然界中苏醒并分离出来时,“人”区别于自然的本质性的类存在便体现为非自然性,是无自然的。而认识作为从“人”意识的非自然世界到自然界的非人世界的过度、联系,必然成为“人”从自然和自身获取知识的来源。因此,于“人”而言,认识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其他一切活动的必由之路。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结果——知识,与认识的过程的学说。对于认识论的研究陈述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现,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认识论从单纯精神的、抽象的领域拉回到了具体的人间;打破了原有的抽象孤与立,树立了辩证联系的观点。一、国内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

(一)传统的苏联体系——反映论

关于反映论当前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反映论仅仅是恩格斯和列宁所提出并不断强调的,是恩格斯和列宁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而不是马克思本意。另一种则认为反映论是马克思自身意思的表达。两方各有论证,在此不进行论述。

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列宁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何等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同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表达了哲学家和普通人的观点是现实的表达、反映等意思。综上,反映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概念、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客体的反映。

那么什么是反映?有很多种解释,《辞海》说: “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模写”。原苏联方面的解释是:“反映是人的意识、感觉对现实事物和现实过程的复写”。定义的共同点在于把反映定义为主体对客体的复写、模写。但是不能被忽视的是反映论的能动性’。“观念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可见反映过程,即观念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人对移入人脑的客体信息的加工改造,而不是对客体的单纯的机械化的复制刻录。

这种认识论范畴的反映,我们所必须确定的前提是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认识,即对观念的能动性改造。如果单纯的复刻、模写就像镜子成像一样简单机械的复写,这一点大多数动物都能做到甚至更复杂一些。但是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反映论,对人而言能动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加工改造上,更重要的是创造。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所反映于人脑的观念进行加工和创造,这一过程不只是对客观信息的改造同样也创造了人自身。这种反映有以下的特点:(1)客观性:反映的内容来源于客体。(2)主体性:客体以内容或观念出现在人脑的过程中是经过人主观能动改造的结果。(3)实践性:认识和反映都不是

孤立的机械的,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直接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的。(4)互动性:作用是相互的,人脑在对信息进行改造的同时,客体的信息也在改变着人脑以及认识方式。(5)符合性:即反映所形成的主体观念与客体和规律的同一性或一致性。正确的反映结果,即正确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一致、错误的反映则相反。符合并不是机械的一致,而是在人的主观改造后的认识仍符合原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这里所提到的符合实际是指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问题,不同的认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二)中国早期的认识论观点

基于早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及武装革命的历史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直接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早期党内许多领导人均有苏联留学背景,深受苏联理论影响,如李立三、瞿秋白、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因此,在中国革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范式均是完全来自于苏联。建国后,新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依旧有着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影子,延续列宁的思想坚守反映论的观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及苏联的变化的新局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出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与选择。认识论包含众多领域又十分复杂,近代哲学很多都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哲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认识论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不少学者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完成了有自己研究特色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式,颇有自成一家之感。其较为典型,有系统影响的有科学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微观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和实践关系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等。

认识论研究发展第一次转折的政治意义更为明显,要大于学术意义,其目的是“拨乱反正”。在这文革结束和四人帮粉碎政治事件的背景下,全国的认识情况急需通过认识论上的引导来实现“拨乱反正”。但在之后的“真理与标准”这次讨论中虽然正确实现了引导,但是实际上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关于认识论的相关学术结论,但确实的“解放思想”的观点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讨论同样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判断实践正确性、评判的标准又如何判断,这也引发后来一系列热点问题。认识论研究的另一次迅速发展发生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前后),研究重心从客体转向主体。这一趋势与中国早期反映论重视对客观事物研究的重视相关,既然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研究好客观事物后自然也就能够把主观的的认识。但是事实随着社会多领域的变化、认识论自身的僵局、现代西方的研究理论的传播,我国认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也随之而来

1.科学认识论。以舒炜光及部分学者组成的学术联合为代表。这种认识论立足于当代的科学知识、仪器和技术手段,将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高级形式和典型形式用以区别于传统的认识论研究。对这种以自然科学范式的认识形式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系统总结,就是科学认识论。他们把科学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相区别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研究其性质、结构、价值和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1。

2.社会认识论。欧阳康等学者提出了“社会认识论”,认为它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社会认识论以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认识、社会自身的总体认识和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对社会的认识和社会自我认识这种特殊认识活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2

3.微观认识论。研究微观认识论,有着许多学者如李晓明、王天思、丛大川等。他们对微观认识论的对象的看法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分歧。微观认识论认为以往的认识论是宏观的粗线条的,物质—精神-物质;实践-认识-实践等一般认识过程研究,而忽视了认识在物质世界不同层面阶段的细节研究。以往的认识论多以宏观的视角只研究人的意识与外界的关系,而

1《认识论研究二十年综览》徐梦秋

2社会认识论刍议》欧阳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大工14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2、3及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1-10 B B C B C B A C A C 1-10 AB ABCD BD ABCD BC ABCD BCD CD ACD ABCD 1-10 B B B B B B B A B A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的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对立统一规律 2.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D. 规律 6. 列宁是从物质与()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D. 事实 7.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 物质范畴 B. 精神世界 C. 科学技术 D. 意识 8.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A. 度 B. 质 C. 量 D. 矛盾 10.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对我生活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上我自觉的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内涵、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变革就是批判和超越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旧哲学,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实在在的人,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从人间升到天国”,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众多缺点的要害是“直观性”,对事物不能限于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再有把实践作为一个把握历史观的范畴并以实践的历史观去统摄认识论,并且把生产实践提升为唯物史观逻辑体系的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否定和抛弃了本体的、实体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自身出发去理解人进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从现实出发去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从具体历史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关系。 2、简述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及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则反之。 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变更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地、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自觉斗争的成果。 第三,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自身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先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 第四,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先进分子组成,是民主性的政党。 第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实现的手段不外乎武装斗争和和平过渡,或两者相互配合; 第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要经历时间长短不一的过渡时期。 4、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第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 第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识史实践精神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后,重点说明其产生的伟大变革作用,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一,对马克主义价值观的初认识 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那时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论述。我们主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其次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最后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一是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重点掌握的部分,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限,到了大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对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再认识。 在大学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价值观的学习上主要是讨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该部分内容。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的现象的本质概括。当客体能够满足主题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样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优质简介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功能书上给予了很详细的说明。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首先,价值评价是不断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的发展的导向因素,他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行态的本质体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地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研究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 2、《列宁选集》。 3、《毛泽东选集》。 4、《邓小平文选》。 5、《江泽民文选》及近年来党的重要文献。 6、《陈先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孙伯鍨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1-3卷)。 8、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林元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版。15、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西方译著部分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3、本尼迪克特:《文化的模式》有多种译本。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多种译本。 5、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 6、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7、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8、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 9、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多 种译本。 12、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 13、巴比:《社会研究方法论》(上、下),华夏出版社。 14、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党宣言 雇佣劳动和资本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怎么办?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法的要素 谈谈辩证法问题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国家与革命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论粮食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一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但学界在对该问题域的理解与研究几经嬗变之后,似乎陷入了“长期的沉寂”。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这段坎坷的认识论之旅时,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科书经常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之前或其之外的认识论成果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独特核心逻辑进行“危险的增补”(德里达语)。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现成存在的认识论,所以反而没能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托于对传统认识论的历史观革命,才摆脱传统唯物主义和近代哲学的影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极为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需要我们重新还原与再度发现。 一、认识论的回顾 认识论问题成为新时期伊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呈现出三个亮点:第一,把作为过渡环节的认识论突出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导结构,使其从部门哲学上升为总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从本体论主导到认识论转向的新体系。第二,与原先第一性、第二性的等级不同,把传统教科书中思维—存在的反映论模式转变为突出人的主体性、实践的根基性的,以主客体辩证统一为主轴的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融为一体的哲学逻辑。第三,通过大量引进苏联哲学界和“二战”后西方心理学、认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受李泽厚先生的康德主体哲学研究以及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影响,实现了从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意识论向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主要借鉴的建构认识论的转变。其间,涌现出一批颇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以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最为著名。在这部被时人评价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1]的哲学教材中,作者们参考苏联东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打破传统自然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历史观的等级制、条块式的分割,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分立、转化和统一的辩证方法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亦可说是人化自然本体论)、主客体统一辩证法和主体建构客体与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论和历史观。当然,这部理论深度在当时无出其右的教科书由于受成书时间、团队成员等多种因素影响,也留有遗憾与发挥余地:它还未来得及完全突破苏东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窠臼,也未能完全克服或消解传统教科书中隐性的近代唯物主义基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构建新的统一体系的强制性(“夹生性”)特点。自然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所代表的主客体统一的认识论哲学,也就逐渐被追求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所取代,直至最后变成了人学诉求。作为高清海先生的学生,孙正聿先生继往开来,他所主张的前提反思性哲学理论其实已经彻底突破了苏联教科书体系,而开创了一条通过回归德国古典哲学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之路。高先生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孙正聿先生则自称是“离经而不叛道”。他在《哲学通论》及其他相关著作中,通过重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反映论推进至反思论,指出晚年恩格斯所强调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两种实体相互作用或决定—反作用的模式,而是反思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命题,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思想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二个经典范式是以从笛卡尔到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主 1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有的国家过渡完毕,有的正在过渡。那时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五彩缤纷,但是就大的类别来说无非是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列宁指出:“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基本上同我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以西斯蒙第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显著区别,就是由于它汲纳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社会科学——德国古

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及书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6]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7]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9]马克思:《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 [10]马克思:《资本论》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 [1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19]毛泽东:《实践论》 [20]毛泽东:《矛盾论》 [21]毛泽东:《论持久战》 [2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二、马克思主义类书籍: [1]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2]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3]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萧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萧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5]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