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1.文献概念
①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者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照郑玄的注解,“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宋代的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训为“贤”。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②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③.《文献学辞典》“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传世文献
古典文献如果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世文献,即地上的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另一类是出土文献,主要是近现代以来地下出土的文献。
文献学含义:
3.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学的发展。
先秦(起源)
训诂学萌芽(原因:古书始有注解)
*注释产生的原因:⑴年代久远
⑵语言之别
⑶典章之异
⑷文献增多



②孔子整理六经
两汉(奠基)
①刘向校理群书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分条列出该书目的篇名目录,摘录其中(有关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学术源流等)内容大意,写成叙录而把它呈报给皇帝。
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一书,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了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其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著《七略》,创始“六分法”,开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先河。刘歆是目录学创始人。
②马融(郑玄老师)
③郑玄遍注群经,他是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
④许慎著有《五经异义》和《说文解字》,《说文》的书证释义,开创了汉语文献文字学的广阔道路。
魏晋(变迁)
①训诂学进一步(联系原因记忆:魏晋政权更迭,动荡不安,文人避谈政治,转投对古人古书如经史子集的解释研究)
表现:魏晋玄学兴起(三玄:《周易》《老子》《庄子》),玄学文献的注释整理繁荣。
代表作: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裴駰《史记集解》
②刊刻正式石经
③校理汲冢竹简
④目录的变革:至此,经史子集四分法成为中国古典目录的主流。
⑤首创类书体例
⑥总集应运而生 南朝萧统《昭明文选》
⑦方志的出现 《华阳国志》常璩——我国现存最早地方志。
唐五代(发展期)
南朝 陆德明《经典释文》 是对儒家经典字音,字义作解释。
《五经正义》: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和诸儒共同编写《五经正义》(所谓

“正义”或“疏”,就是不仅要解释经典的原文,还要给所选定的古注或旧注进行疏解)
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两者所著二书《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裴駰的《史记集解》合成为《史记》三家注,流传至今。
宋代(强盛)
王安石《三经新义》《字说》
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郑樵《通志?校雠略》是我国目录学的理论专著,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献学理论专著。
元明(中衰)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
①《永乐大典》——我国古代大型类书
1403 ,明成祖命解缙等人始修书
1404 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1408 重修完成,改书名为《永乐大典》
清代(恢复和鼎盛)
四库全书
四库七阁的名称、所在地以及情况:
北方四阁——⑴北京皇宫文渊阁: 20c40年代被国民党带到台湾,现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⑵圆明园文源阁: 经战乱毁于英法联军。
⑶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从承德移藏北京图书馆。
⑷沈阳故宫文溯阁: 1966年因战备需要移于甘肃图书馆。
南方三阁——⑴扬州文汇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被焚毁
⑵镇江文宗阁: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焚毁
⑶杭州文澜阁: 散失严重,金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③乾嘉流派:“乾嘉”是清代文献考据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氛围以下几个流派。
一是吴学,主于墨守,以惠栋为代表;
二是皖学,主于求是,以戴震为代表;
三是扬州之学,主于通贯,以汪中、焦循为代表。
4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大板块。
1目录学
㈠目录学的功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㈡目录学的作用:
⑴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艺术的盛衰。
⑵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
⑶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㈢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书名: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书名项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织部分。
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渊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类序: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

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㈣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
六分法: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始于《七略》。
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七略》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学术体系分类的。
通过分类,可以看出学术的概况和发展流变,显示了中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也开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先河。
②《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
《七志》
⑴经典志
⑵诸子志
⑶文翰志
⑷军书志
⑸阴阳志
⑹术艺志
⑺图谱志
③四分法
郑默《中经》
荀勖 因《中经》更著《中经新簿》。四分法雏形:与后世四分法基本一致。
李充后来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布者,实本于此。
《中经新簿》 《随书?经籍志》
甲 经
乙 史
丙 子
丁 集
《隋书?经集志》:证实确立经史子集四部内部名称,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自唐迄清,沿用一千数百年之久。唐代正式确立的四分法,是目录学史、分类学史也是文献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2 版本学





㈠广义的版本

㈡版本的类别
① 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② 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分类复杂。
③ 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④ 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排印的版本。
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㈢纸书的装帧形式
①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配合牙签使用: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检,一般要在卷轴一端悬挂标签,称为“签”。标签一般用牙质的,故名“牙签”。不同类别的图书,则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牙签来区别。
“邺侯家多术,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便是说牙签在藏书中的作用。
卷轴装缺点:阅读和翻检繁难,容量小;舒卷难,卷轴展开后很难平复展开。
②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

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一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优点:书页两面书写,只有一空条粘裱在卷底上,这样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便于翻检,优于卷轴装。
缺点:舒卷难,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③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叶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板上圆孔,再逐叶穿过每叶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阅读时从首逐叶翻阅,穿绳总要摩擦叶孔,故叶孔常有磨痕。收紧时,勒紧一头,再绕过上下两板捆紧。这种装帧由于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中国人把它称为梵夹装。
④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梵夹装。
优点:便于诵读,成为中国佛、道二教经典的主要装帧形式。
缺点:折扣容易断裂,断裂后书本成了散叶,容易散乱和丢失。
⑤蝴蝶装:古代文献的一种装帧形式,由经折装演变而来。所谓的蝴蝶装,是将有蚊子的纸面朝里对折,以版心中线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浆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颇似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
缺点:由于“版心向内,单口向外”,而当时印刷书叶均只印一面,另一面无字,翻书时有时翻到柚子的一面有时翻到无字的一面,阅读起来颇觉不便。
⑥包背装: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即把印好的书叶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
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劳苦使用过多浆糊容易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
《永乐大典》残本和清纂《四库全书》都是包背装。
⑦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但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用包背。
㈣版式

㈤文献的体裁
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金石:金,指青铜器;石,指石刻文字
简牍: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缣帛:即丝织品。

3校勘
原因:①流传和形式中的错误②图书亡佚
校勘的资料:
稿本:一般

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据。
抄本:手抄的书籍
拓本:为了使某些文献能够长期保存,人们便将它们刻在石头上。为了使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资料能够广泛流传,人们又用纸将它们摹拓本=下来,于是便成了拓本。
印本:包括刻本和活字本。
注本:附有注释的文献即注本。
选本:按照一定标准,将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作家部分作品编辑在一起的文献称为选本。
校本:凡经校勘的书叫校本。
校勘的主要方法:
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错位的方法。
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称他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