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课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音乐课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音乐课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音乐课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音乐课研究文献综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秦洪正

小学生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可塑性强,培养范围广,小学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课改的传达应用,德育教育贯穿小学教学始终,渗透于教学各个方面,小学音乐作为培养审美与情操的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有美的旋律、感染心灵的词句、丰富的内涵,更有利于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品质道德的力量。小学生的年龄在7 ~ 12 岁之间, 正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生理素质看, 7 ~12 岁的儿童, 正是大脑机能发育的最佳阶段, 良好的刺激有利于脑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 也是儿童的骨骼和大小肌肉群迅速发育时期。骨骼的弹性较成人大, 大肌肉群的发育先于小肌肉群, 儿童手部的腕骨和小肌肉发展较迟缓。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童动作的精确性和坚持性较差, 进行纯知识技巧训练, 容易疲劳。从心理上讲, 7 ~ 12 岁期间, 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 也是儿童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发展、提高的时期, 他们活泼好动, 对外界事物敏感,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孩子们记忆力好, 正是学习知识和各科技能, 开发潜能的黄金年龄。将“乐”字引进音乐课的教学中, 在减轻学生负担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日本小学的音乐教育

首先,日本的小学音乐教育重视儿童的参与

和兴趣的调动,通过多种手段加深儿童对音乐和相关事物的理解,并使其主动参与到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同时充分利用舞蹈、游戏、模仿、想象、描述、绘画、竞赛等多种手段,提高儿童的综合音乐素质和整体素质。这样,既可刺激儿童的好奇心,增加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也有助于儿童综合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巧妙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技巧,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音乐理解、音乐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以使儿童对节奏和音高的认识形成一个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的音乐教学体系。第三,强调儿童个性的培养,启发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例如,在发声和歌唱学习方面,强调的不是科学的发声,更不是灌输给儿童某种理想的标准,所强调的是每一个儿童的独有的声音特征,无论他的声音多么嘶哑或暗淡,都会得到老师的鼓励,这里所强调的是人世间

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声,这样可使学生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儿童的自信心充分建立起来的基础上,再以科学的方法逐渐引导儿童的

发声。而对于音乐的理解,绝对不追求同一化和凝固化,充分尊重儿童对音乐的独特解读和创造。

德国中学音乐课教学目的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使学生对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和对音乐欣赏活动产生兴趣。学生能即兴写出一些小曲, 也可以演唱、演奏, 培养他们探索音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开朗性格。

二学生通过音乐活动, 可以学会怎样与周围人相处, 如在合唱团和乐队中需要与别人配合, 共同创造出美好的音乐。宽容精神还指对其他人其他文化价值体系应具有宽容和善于吸收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一切表现形式和它们所起的作用采取一种坦诚的、自觉的以及有独立判断的态度。

对音乐的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要在大脑中储备大量的信息,这样才能在接触音乐时,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应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听了蜀僧睿公弹琴后,写下了“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诗句。这与他在森林中曾有过听松涛声的生

活体验是分不开的。其实,生活中许多关于事物的想像与创新都离不开生活体验。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吏部尚书张英一日微服私访,走到田间见一农夫正在收秧,张英便和农夫闲聊了起来。农夫随口说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让张英对下联,张英想了好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张英把这副对联说给夫人听,被侍女听到了,侍女说:“那有什么难的,下联是‘竹蓝装笋母怀儿’吗!”论学问侍女远不如张英,可张英对不出的对联却被侍女对出来了。张英从小生活在官宦世家,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可侍女却不同了,竹蓝装笋就是她的生活经历,对出这样的对联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刚刚开始,这就需要他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去认识社会;通过日常接触到的具体、鲜明、生动的客观事物,对自己构成情感体验通过各种学习增加知识积累。平时注意聆听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注意观察景物的形状和动态,观赏影视节目,阅读文艺作品等,都有助于扩大和深化学生的认识领域,促使音乐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比如,下雨了,引导学生观察雨的声音、速度以及自然界的情景,启发他们想像创造节奏,许多学生都拍着小手说出了许多漂亮的句子。

参考文献

韩燕玲. 谈音乐小学视唱练耳教学.[EB/OL].(2010-03-23)[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王丽莉.谈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EB/OL].(2010-08-18)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万展.浅谈小学音乐课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EB/OL]. (2010-07-28)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李凤莲,王军. 浅谈日本小学的音乐教育(2010-11-28)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罗晓慧.民国音乐教育价值观在及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体现(2012-11-08)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肖玉兰.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透析(2014-01-05)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张巍.转制中的元培学校:转型中的音乐教育体制与课程观念(2013-08-13)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路宇珍.用新理念创设小学音乐课堂(2009-03-26)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陈桄,胡清芬.音乐辅助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2008-11-23)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管文锦.一个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笔记(2013-08-16)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赵一玲.小学音乐课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探究(2010-06-17)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夏宗贵.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想象与创新(2008-11-29)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李燕茂.小学音乐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2012-10-01) [2014-10-28].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文明之邦”闻名于世。“礼仪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道德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而且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一)东西方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道德融合东西方伦理观,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历来都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分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

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东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公民道德教育与道德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及社会责任心;道德教育注重多样化全面渗透性,不允许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东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国家忠诚教育,重视东方道德传统、观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追求单纯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质;系统教育管理体制显示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大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保证道德教育严格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二)国外道德教育方式的研究国外对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普遍非常的重视,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就当前来说,世界各国对少年儿童的文明道德教育虽然方式各异,但都相当重视。例如,与我国颇有渊源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从小学就开设“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来进行的,日本则实行

《“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回归》文献综述

《“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回归》文献综述 默认分类2007-11-24 15:29:28 阅读61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笔者主要通过检索国内翻译的外文资料及书籍等途径进行查阅,发现国外对于“数学化”教育思想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于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且这样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与深化,现概述如下: (一)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深化: 数学,其英文是mathematics,这是一个复数名词,“数学曾经是四门学科: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处于一种比语法、修辞和辩证法这三门学科更高的地位。”自古以来,多数人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又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数学既可以来自现实世界 的直接抽象,也可以来自人类思维的劳动创造。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人们对数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深化。“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最显著的例子是非负整数。”欧几里德的算术来源于普通常识中的非负整数,而且直到19世纪中叶,对于数的科学探索还停留在普通的常识,另一个例子是几何中的相似性,“在个体发展中几何学甚至先于算术”,其“最早的征兆之一是相似性的知识,”相似性知识被发现得如此之早,“就象是大生的。”因此,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经验科学,因为那时的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非常密 切。 随着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19世纪中叶以后,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在布尔巴基学派的研究中得到发展,他们认为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一切数学都建立在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之上。与这种观点相对应,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许多人认为数学是研究模式的学问,数学家怀特海在《数学与善》中说,“数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数学对于理解模式和分析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最强有力的技术。”1931年,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宣告了公理化逻辑演绎系统中存在的缺憾,这样,人们又想到了数学是经验科学的观点,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就认为,数学兼有演绎科学和经验科学两种特性。 对于上述关于数学本质特征的看法,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实际上,对数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随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数学源于分配物品、计算时间、丈量土地和容积等实践,因而这时的数学对象(作为抽象思维的产物)与客观实在是非常接近的,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这样,人们自然地认为数学是一种经验科学;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非欧几何、抽象代数和集合论等的产生,特别是现代数学向抽象、多元、高维发展,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抽象对象上,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数学证明(作为一种演绎推理)在数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出现了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物,是研究量的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是关于模式的学问,等等观点。这些认识,既反映了人们对数学理解的深化,也是人们从不同侧面对数学进行认识的结果。正如有人所说的,“恩格斯的关于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法与布尔巴基的结构观点是不矛盾的,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来源,后者反映了现代数学的水平,现代数学是一座由一系列抽象结构建成的大厦。”而关于数学是研究模式的学问的说法,则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水平的角度对数学本质特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文献综述 国学对 小学教育影响

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 一、文献综述 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好习惯对一个人有多重要。那么习惯从哪里来?人的一生很多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能否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并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还影响其能力、性格、身体等各项素质的发展和塑造。我研究学生学习习惯问题,主要是想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研究现状 1.关于学习习惯包含内容的研究 学习习惯内容十分之泛,几乎涵盖学习的各个方面。涉及听课、记笔记、阅读、做作业等学习形式,涉及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考试等学习过程,它涉及注意、记忆、思考、情感、意志、动力等学习心理。所以,对学习习惯的分类标准及内容也持有很多不同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学习习惯包括三部分:基本学习习惯,拓展学习习惯,个性学习习惯。另一些人将以上习惯统称为学习习惯,创造性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也有人提出了更具体的学习习惯,如姿势

正确的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自学的习惯。 (二)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习惯培养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校也开始对于喜欢的培养方面的课题进行探索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与学习习惯培养相关的已有理论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我认为在以下问题研究上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致观念,需要进一步研究。 1.从研究内容上看 学习习惯的领域广阔,据我了解,目前没有对学习习惯一致的统一的分类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借鉴其他研究的分类方式,学习发生的时间上将小学生学习习惯分为课前行为习惯,课中学习习惯和课后学习习惯。 2.从研究重点上看 已有相关研究中,在理论解释,阐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方法的一般分析方面教育专家和研究者比较重视,但是对小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实际教育生活的研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弱。有很多习惯训练的方法并不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各种训练方法较孤立,操作性和实用性也有待实践检验。应针对小学低年级这一特定群体,研究考察适用和有效的发罚钱,并将这些孤立的方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任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任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任德育论文 -班主任论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仸德育论文 关爱学生是班主仸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班主仸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新理念 現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呾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开展的各项工作中,班主仸老师应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真正在首要位置,要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支配呾小规的对象;改变过去工作中无规学生的人格尊严,工作残暴简单的错误作法,彻底改变观念。老师不学生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让学生在心灵的沟通不碰撞的良好师生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仸,愿接受老师的教育呾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学生有了缺点,以及犯了错误,班主仸呾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班主仸老师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再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求得较为满意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呾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呾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规。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二、真诚关爱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仸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都应一规同仁。,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发自内心,纯出天然。班主仸教师要用严父慈母之爱,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从无法计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

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

小学德育文献综述

移民区小学德育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移民 “移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迁移到外地或外国落户的人”①,显而易见,移民有国内移民与跨国移民之分.然而因对国内移民的研究甚少,所以造成了人们对“移民”即指“跨国移民”的错觉。其实《辞海》对于国内移民早有界定:“在一国内部、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人口迁移有特定的含义,即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迁移,没有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流动。”① 2、德育 ⑴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⑵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国内外对移民区小学德育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E.Barenes)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M.Schallengberger)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本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Maoaulay)和瓦金斯(Watins)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Hartshorne)、梅(May)以及马勒(Maller)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几点思考 文张水玲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这样就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最终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材 现在的教材已经由原来的不可捉摸、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和文字题,转变为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现实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但是,学生的地区差异性,教育背景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等,造成了教师必须进一步地思考如何让日常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改编教材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使情境更接地气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更新速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为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 活经验,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 起来,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 思考、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的过程中,课本中为我们提供了南京长江大桥这 样的情境,我们完全可以变为生活中兰州黄河大桥,这样让学生有种身临 其境的感觉,变日常生活为课堂内容,加深学生的认识。 又如,教学集合这种思想方法时,我提供了本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 小组的调查表,学生积极性很高,利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轻松 地将抽象的集合思想变为具象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就建构了数学模型。 二、变虚拟的生活情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课堂内容更具生活性和 操作性 教材提供的素材,常常把生活情境直观地以图示的方法呈现在学生的 面前,不能以主人公的形式让学生亲力亲为。 所以数学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感知生活,关注课前,经历生活实际,感 受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场、超市调查各 种商品的标价,选择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绘制成价目表。 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 常高,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代币制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3期.杨欢.孙锦明. [2].谈中小学教育管理行政化问题. 《赤子》.2014年6期.远小红. [3].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4期.丁龙. [4].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探析. 《亚太教育》.2015年4期.于博. [5].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思考和对策. 《亚太教育》.2015年14期.毛晶晶. [6].论乡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赤子》.2013年12期.徐桂华. [7].国内外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及启示. 《东方教育》.2013年6期.谢达飞. [8].美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权限与教师资格. 《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5期.谢建罗. [9].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建议. 《山东审判》.2014年4期.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10].论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年12期.范文君.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云南省文山州跨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初探——与越南的比较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何艳.教育管理云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2].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杨珺.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03(学位年度) [3].我国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研究——以湖北省为表述对象. 作者:肖运红.行政管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4].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阎莉.教育管理天津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5].“启智”专家系统工具的设计及其教育应用.被引次数:2 作者:梁灵辉.教育管理浙江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6].中小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的教师评价问题初探.被引次数:2 作者:阮茜.教育管理广西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7].初中学生公民思想道德素养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某中学为例. 作者:李力坤.中小学教育管理天津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8].盘锦市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分析.被引次数:5 作者:李琳琳.中小学教育管理辽宁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9].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万国强.中小学教育管理辽宁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10].措美县中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廖海南.教育西藏大学2015(学位年度)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学校发展策划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金东海,2009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10次学术年会 [2]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研究综述. 龙娟娟,2013北京市区县教育科研人员第六届(2013)学术年会 [3]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区域教育管理重心转移. 李永清,2009北京市区县科研人员第二届(2009)学术年会 [4]用心做实"交心教育"品牌倾力打造"水文化教育"特色乡镇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李绍超,2014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13届学术年会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献综述概要

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自 2001年开始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英语教学在小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整体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出现了师资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学生学习问题、以及外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且这些问题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这影响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对策 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以来,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课程总体现状、小学英语教学对象特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小学英语学习现状和教学的外部资源现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并力求从中寻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新切入点。 一、课程总体现状 尽管国家教育部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2001年秋季,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 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在许多地区, 区县城所在地的小学几乎是从三年级开设的, 而中心校及其以下的农村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较少。有的学校英语虽然排上了课程表, 但实际没人上课; 有的学校刚开学时有英语课, 不久就停了; 有的是班主任兼课; 有的即使是乡镇中心小学也至今未开英语课。 1 袁长清在宣城市区小学调查发现小学英语课时数不够,结构不合理。每周只有 2课时,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都是 40分钟长课时,教学频率低,学生遗忘率高,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2. 此外,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情况的文献资料的研究中发现, 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课时开设严重不足, 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英语课开设情况差于城市小学。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正在城乡全面展开, 镇乡级小学 3一 6年级大部分开设了英语课, 但许多课时得不到保证, 有些周课时能保证在 3节,每周 2节、 1节的占大多数,有的 1节英语课也未开。 3. 朱必前在其调查的县城中 80%的农村小学英语

体验教育文献综述

体验对学生具有培养情感、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道德感生成等多种教育价值。 体验的亲历性分为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实践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 是从身体参与和行为发出的, 是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意义有所感受和感悟; 心理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 包括对他人和事物的移情性理解和感受, 是体验主体对间接经验的真实理解, 对他人经历的切实感悟及对事物意义的理解[1] 。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 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的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 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2]。 [1] 刘惊铎. 道德体验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6. [2] 童庆炳. 现代心理美学[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体验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 它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 与以往的灌输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由于它是新事物, 人们还不十分熟悉, 需要认真研究它, 认识它, 明确其教育价值, 把握实施关键,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教育反思的逐步深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不应依靠灌输, 而要注重学习主体的内化、建构、生成。于是, 体验教育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并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研究, 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从实践层面上看,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2000 年10月开始的,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起的少先队员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符合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 让青少年儿童体验我能行。它突出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 采取追随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形式, 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逐步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著者对体验、道德体验教育作了系统论述,给体验下了新的定义:我把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 其中不仅含有混沌的直觉领悟, 也含有理性的反思; 它是符号、文字、语言串行信息和行为、图像、情境并行信息综合作用的融通式思维; 它源于生存实践而又超越生存实践, 穿越和贯穿具体生活经历的场景, 透视生存实践的意义。[ 2] ( P65 ) 指出了体验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的生理机制:其生理机制既不单纯是主要依靠左脑的抽象思维, 或在脑的形象思维功能, 而是左右脑多种功能模块交互作用状态下的融通式思维, 是图景信息在大脑中的转换和创生。[ 2] ( P67) [ 1]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 用体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N]. 中国教育报, 2001- 06- 15. [ 2] 刘惊铎. 道德体验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 3] 刘惊铎, 刘慧. 新德育体系: 回归生活世界, 促发道德体验[ N]. 中国教育报, 2003- 1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word版

第一篇、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 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 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5f7689064.html,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工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期.胡吉丹.胡吉省.章连娣. [2].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3期.孙有福. [3].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权的法理探讨.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4期.翁莹秀. [4].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 《师道:教研》.2012年9期.李巧儿. [5].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分析. 《教育学术月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1期.张宝灵. [6].对中小学教师权益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王德勇. [7].基于宁夏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资源库建设的构想.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期.马瑞芳. [8].基于行动跟进的论文写作. 《上海教育科研》.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郑明理. [9].不断深化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建议. 《才智》.2011年28期.姜涛. [10].公众对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教师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4期.李琼.韦小满.杜亮.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有效实施策略研究.被引次数:7 作者:周新.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文献综述范例

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探讨”的 文献综述 前言 当全国上下涌现出一股物流热的时候,有一个物流的“角落”却没有被足够地重视,那就是农产品物流。按行业来分农产品物流只是物流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点使得农产品物流具有有别与其它行业物流的特征。虽然中国现在号称是“世界工厂”,工业蓬勃发展,但是8亿农民的存在昭示着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解决好农业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民生还是对于执政党都有重要的意义。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较严重,理论界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也相对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 一、物流的概念起源发展 农产品物流概念的定义是起源于对物流概念的争议和讨论,探讨农产品物流的概念,我们应首先从物流本身的概念入手。 物流的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物流科学的历史很短,如果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方后勤部门的科学部门的科学研究结果开始的,这被称作物流科学概念的萌芽阶段。当时,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是属于物流科学的发展阶段。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日本则被称为“流通技术”,后称之为“物的流通”。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CLM 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