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吴晓泉(全国混凝土协会技术发展部)

以国家“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结合我国入世(WTO)后国际工贸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申办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成功(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西安等城市)今后5~7年的建设高潮;配合2001年企业资质申报、审定和建设部提出的“管理年”等中心工作,审时度势,梳理并探索进一步优化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改造并重振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发展和完善混凝土建筑砌块企业之路,迈上新台阶,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1 历史回眸

1.1 专家点评

1981年,[英]悉尼.明德斯(Sianey Mrndess)、[美]J.费朗西斯.扬(J.Erancis.young),在合著《混凝土》一书首页上写道“混凝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各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混凝土。”

1987年,美国专家来华透露,联邦已拨款几十亿美元,ACI正在研究月球开发用混凝土。不久混凝土将成为太空建设材料。

1992年,清华大学冯乃谦教授写道“作为一门经验技术,混凝土技术目前已进入高科技行业,它远远超过传统建筑业的潜在用途。”

1996年,我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认为“今后30~50年水泥基材(包括各种混凝土和制品)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1998年,国内著名专家写道“混凝土在工程领域发挥着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文明的基石。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

2000年,我们协会专家这样赞誉“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混凝土在闪光。”

1.2 水泥起源

混凝土一词源于拉丁文术语“Concretus”,其意思是共同生存。“水泥”是一个一般术语,亦适用于所有胶结材料。当涉及到非波特兰(我国称硅酸盐)水泥时,应冠以定语,例如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环氧树脂混凝土等。

1976年,[英]杰姆斯.帕克(James Parker),用含有粘土的不纯石灰石球,烧制成天然水硬性胶结材。

1813年,[法]维卡V(icat),用石灰石和粘土的合成物,经煅烧制成了人造水硬性胶结材。他还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维卡针,用以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

1824 年,[英]利兹的一个施工人员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Aspdin)提出“波特兰”水泥的一个专利。它是由煅烧某些磨细(粉状或弄碎成糊状)的石灰石,掺入分别磨细的粘土,再将混合物在窑内煅烧至CO2被分解逸出。最后将烧成物磨细制成水泥应用。因为硬化后的水泥酷似英国波特兰石场天然建筑石料,故而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尽管阿斯普丁并未达到起码的烧结温度[1845年,伊沙.约翰逊(Isaac Johnson)提出的 9000C~10000C],其水泥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波特兰水泥,但因为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被后人确定为水泥的发明人。

初时波特兰水泥是用立窑生产。1886年开始用回转窑生产,1909年[美]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布一系列回转窑专利。1836年德国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试验。1900年,水泥的基本试验大部分标准化。我国1889年开始创建水泥工业,印象中生产大古牌水泥。

1.3 混凝土技术的变革

自从1824年波特兰水泥获得专利之后,各种水泥混凝土陆续问世。在短短177年间共发生

四次变革。

1.3.1第一次变革——理论基础时代

1850年[法]郎波特(Lambot)用钢筋网造了一条小型水泥船。标示了钢筋混凝土(RC)时代的开始,也是RC预制工业的萌芽。

1887年,[英]M.科伦(MKoenen)首发了RC结构计算方法。

1918年,[美]D.A艾布拉姆斯(D.A.Abrams)建立了水灰比(W/C)强度公式。当混凝土充分密实时,其强度与W/C成反比。

1930年,[瑞士]鲍罗米(Belomey)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纳入了水泥强度因素后,提出了混凝土强度与水泥实际强度及W/C之间的关系。确认了混凝土强度取决于水泥石性能,而水泥石性能又取决于自身的孔隙率。

因为鲍罗米公式中没有考虑水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泥水化程度,水化时温度、含气量变化及泌水形成的裂缝等因素,后来鲍尔斯(Powers)又确立了混凝土强度增长与胶空比的关系,即已水化水泥浆体积与已水化水泥浆体积加毛细孔体积加气孔体积之和的比值。进一步反映了混凝土强度与毛细空隙的关系。可见减少空隙,增加胶空比,能够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鲍罗米与鲍尔斯公式的一致性。

1.3.2第二次变革——预应力和干硬性混凝土时代

1928 年,[法]E.弗列辛涅(E.Freyssinet)提出了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理论。采用了高强钢丝并研制了锚具,为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中应用奠定了基础。预应力混凝土系从外部对混凝土改性。因为依靠机械张拉钢筋,因为之称为机械预应力混凝土。20年后,前苏联依靠膨胀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膨胀能,通过与钢筋粘结力和末端锚固张拉钢筋而产生预应力,称之为化学预应力混凝土。

1934年,美国发明了振动器。从此高标号混凝土飞速发展。前苏联根据W/C理论开发了干硬性混凝土,并研制了许多高效重型设备。

1940年,[日]吉田德次郎配制了W/C<0.22的混凝土,经加压与振动处理又施高温养护,获得了28d抗压强度>100Mpa的成果。但后来逐步认识到,配制>50Mpa干硬性混凝土十分困难,并很不经济。

1.3.3第三次变革——干硬性混凝土向流动性混凝土转变时代

1937年,[美]E.W斯克里彻取得了用亚硫酸盐纸浆废液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强度和耐久性的专利,拉开了现代外加剂之幕。

1913 年,[美]柯尼尔.开(Cornell kee)设计出曲轴机构传动的立式缸混凝土泵,并取得专利。1927年[德]弗得茨.海尔(Fritz Hell)亦设计同类型混凝土泵,并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应用。1932年,[荷兰]库依曼将立式缸改为卧式缸,制造了库依曼型混凝土泵。

1936 年,保尔(Bell)提出了可泵性问题。随后格莱(Gray),波波维茨等人对可泵性作了不同的解释。现在浒的是按宾汉姆流体特征表达。我国学者简言:“可泵性实则就是拌合料在泵压下管道中移动磨擦阻力和弯头阻力之和的倒数。”阻力越小,可泵性越好。通俗讲,可泵性是拌合物在泵送过程,不离析,粘塑性好、磨擦力小、不堵塞、能顺利沿管道输送的性能。

1962年,[日]服部健一等将萘磺酸甲醛高缩合物(聚合度n≈10核体)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964年花王石碱公司作为商品出售,名为“麦地”(MT-150)高效减水剂。几乎与此同时(1963年)前联帮德国研制成功三聚氰氨磺酸盐甲醛缩聚物,随后出现的还有环氧树脂(NO89)。上述减水剂减水率高达20%~30%,前联邦德国首先用三聚氰胺“美尔门脱(Melment)”研制成功坍落度18㎝~22㎝的流态混凝土。标示了流动性混凝土时代的开始。

我国前华北窑业公司于1948年引进美国文沙引气剂样品,1949年研制成功松香热聚物为主要成份的引气剂。产品名为长城牌引气剂,在天津新港应用效果显著。我国20世纪50年代

开始大量生产使用外加剂,主要产品有松香热物和松香皂类的引气剂、纸浆废液(木质素磺酸钙)、氯盐防冻剂等。1970年,国家建材院、清华大学、江西水泥制品研究所率先推出萘系和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 70~80年代是我国发展高潮时期,高效减水剂与日本的差距只有10年,而前于苏联5年。1999年全国拥有外加剂骨干企业482家,总产量达123.5 万吨,已居世界前列。

1.3.4 第四次变革——高强混凝土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萌发时代

1.3.4.1高强混凝土(HSC)是混凝土技术的高科技,高性能混凝土(HPC)是混凝土技术的前沿。

1918年,[美]建造的陶粒钢筋混凝土载重7000t海船,半浸海水之中,至今(80余年)仍很完好。

1929 年下水,1942年搁浅于挪威海岸,名为Crete Joist的钢筋混凝土船,历经数十年海潮和严寒考验,经取芯测定和电位测试,其混凝土强度可达 75MPa~120 Mpa,除有少数裂缝外,未见明显腐蚀,钢筋绣蚀亦很缓慢。可见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HSC和HPC。

HSC在不同历史阶段涵义不同。20世纪30年代前全界用体积配合比,强度10 MPa~30 Mpa。二战后各国不断提高,强度25 MPa~40 Mpa。我国建国后以北京为先导改为重量配合比,强度11 Mpa、14 Mpa、20 Mpa。50年代HSC强度为35 Mpa,60年代为 40 MPa~50 Mpa,70年代为60 Mpa。时下采用现代技术配制的HSC强度早已超过了结构设计所采用的强度。例如使用优质天然骨料能够生产 230 Mpa的混凝土,使用优质陶瓷骨料可以得到460 Mpa 的混凝土,甚至使用轻骨料亦可配制>100 Mpa的轻质混凝土。

美国混凝土学会(ACI)和国际预应力混凝土联合会(FIP)与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1990年、1992年公布报告都将HSC的强度界定为≥41 Mpa,且不包括应用特种材料和技术制备的混凝土。其理由是超过40 Mpa的混凝土性能与生产工艺都会开始变化。一些国家的标准和规范,均在抗压强度40 MPa~50 Mpa试验基础上制定的,但不限制≥41 Mpa的混凝土。HSC的强度低限,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目前抗压强度≥50Mpa或60Mpa 通常被认为是HSC。

HSC的技术发展走过三个阶段。没有减水剂前,靠低W/C、振动加压和高温养护制备为第一阶段;以高效减水剂为主开创了HSC发展的第二阶段;采用矿物质细粉料和高效减水剂双掺,以普通工艺制备(亦是当前配制HSC技术路线的主要特征)为第三阶段。现在HSC技术有以下四个档次:

设计强度(按新标准,下同)为60Mpa,采用目前市售材料和标准可以生产与施工;

设计强度为80Mpa,市售材料和标准尚有怀疑,仅以预拌商品混凝土中试点应用;

设计强度为100Mpa~120Mpa,市售材料已不适宜,技术标准也要重新制订,处于试验室配制阶段。

设计强度为140Mpa~150Mpa,必须开发新材料,处于攻关研究阶段。

HSC 的技术经济效果十分明显,国内外经验表明:用60Mpa代替30Mpa~40Mpa,可减少40%混凝土、39%钢材用量降低工程造价20%~35%。若用于构件生产,每提高强度10Mpa,养生能耗减少标准煤13㎏/m3。当强度由40Mpa提高到80Mpa,其构筑物体积、自重均缩减30%。众所周知,混凝土属脆性材料,强度越高脆性越突出。其抗拉强度不与抗压强度同步成比例增长。研究微观结构,强度达到一定值的HSC为共价键,破坏时突然崩裂,并伴有巨响。要通过掺入纤维或高分子材料等途径改性解决。

世界许多国家HSC在工程上应用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67年,[美]芝加哥建成最早应用HSC的高层建筑Lake point塔楼,70层总高 197m,底桩使用C65混凝土。同时期还有用C70混凝土修建核电站的报导。1968年,[日]旭化成工业(株)通过离心法成型生产抗压强度80Mpa 高强钢筋砂浆桩。1970年小野田水泥公司和日本混凝土工业公司开发了90Mpa

桩用混凝土,86m跨公路桥用了C70混凝土。1973年,[挪威]建成北海油田ф27m,深70m,面积2英亩钻井平台。我国HSC现浇最早的是1998年在沈阳建成的18层62m高的辽宁省工业技术馆,12层以下柱子用了 C60混凝土。1990年,广州68层国际大厦,在200m高的顶部直升机坪中用了掺粉煤灰的C60混凝土;北京西客站、电教中心、联合广场分别用了 C60~C80混凝土。北京财税大楼设计强度等级C110,实际达到124Mpa~131Mpa。1999年统计,我国已建成超过150m的超高层建筑已有100栋,其中一批使用了C60泵送混凝土。1.3.4.2 高性能混凝土

HPC是 High Perfomance Concrete的缩写。1968年以来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并用于一些重要工程。1990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ACI201委员会定名为“HPC”。此举否定了过去太偏重强度的发展道路,引导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译为“高性能混凝土”。1991年初我协会成员单位上海建筑构件研究所译出“加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一文,为上海市的 HPC事业拉开了序幕。HPC原定义这种混凝土耐久性是能抵抗气候的作用、化学侵蚀、腐蚀以及其他方面的劣化作用。美国学者认为:HPC是一种易于浇注、捣实、不离析,能长期保持高强度、高韧性和体积稳定性,在严酷条件下寿命很长的混凝土。ACI认为HPC并不需要很高的抗压强度,但仍要≥50 Mpa,日本学者认为:HPC是一种高填充能力的混凝土,新拌阶段不需振捣能完成浇注,水化、硬化早期阶段水化热低、干缩少,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加拿大学者认为:JPC是一种具有高弹性模量、高密度、抗侵蚀、低渗透的混凝土。可见美加学者侧重于硬化后的性能,特别是耐久性。日本学者则重视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和自密实性。我国学者及行业专家(综合了诸国学说)认为:高性能应体现在工程设计(力学概念)和施工要求(非力学概念)及使用寿命(经济学概念)综合的优异技术、经济特性上。其技术特性是高密实性,具体体现在:

高抗渗性:杜绝水分及有害离子侵入的第一屏障,耐久性之关键性能。研究表明,采用氯离子渗透试验(AASHTO227),混凝土6h渗透值≤500库仑,可以结论为不渗透。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只是收取少量整理收集费用,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公司现状分析报告

XX公司现状分析报告

4、目前我司明星产品(2017年上半年销售额前5)有哪些?平均利润率 5、公司目前品质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客诉问题类型前5), (1)防锈油盐雾时间达不到; (2)脱模剂卡模; (3)清洗剂味道大; (4)切削油过敏; 6、新开发产品平均试样周期天。 四、品牌市场定位及目前市场发展现状: 1.2016年经典案例客户(年度交易额前5名或单笔交易超过30万的客户)是1.精 艺2.智诚3.海亮集团4.皓月5.建大. 2.目前在交易客户总数 410 家,历史累计客户总数 370 家,客户流失率 9.7% 。 其中战略客户(年交易200万以上) 6 家。 3.2014年总业绩0.8亿,2015年总业绩 1亿,2016年总业绩 1.2亿,年均增长 率 20% 。 五、管理现状: 1、财务管理: (1)没有年度预算机制。 (2)现金支出审批没有设定明确的把关标准及节点 (3)没有根据管理岗位的职责大小设定报销审批权限及标准。 (4)缺乏“通过精确的财务管理,预防系统性风险”的意识,没有资产、负债整体情况的盘点。对现金流进出规律及未来预测、利润分析,成本分析等有基础, 但没有比例上的分析,也没有从过去的变化中发现规律,预判未来,导致公司 领导无法做精准决策。 2、事务管理: (1)部门之间协作不够,衔接有零散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但没有清晰界定的工作内容、标准、时限、权责划分。出现不配合现象需要高层亲自干预。 (2)干部关注业务,不关注管理。注重部门利益,不关注整体利益。 (3)中层执行不力,乱执行,执行方向不明确,有矫枉过正的现象。 3、质量管理现状: (1)主要检测设备名称及数量? (2)我们的质量检测人员总人数 5 个,工程师 3 个。 (3)我们的品质在主要原料入厂检测、在研发以及小试阶段、新产品试生产阶段、常规生产的中间过程控制和最终产品检测在发挥品质管理和检测功能? (4)我们目前运用了ISO9001管理体系进行精细化工生产和质量科学化管控,哪些质量管理工具?或者我们的质量管理方法GB、HG、SH等标准是

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趋势 ()

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趋势 提要:介绍了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概念,对其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阐明了该结构必将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体系;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钢材产量的逐年增加和高强度、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的大量生产,我国已进入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新时期。目前,普通钢结构建筑的受力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已比较成熟,轻型钢结构和普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也处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阶段,而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还比较少[1,2,3]。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由冷弯薄壁型钢和薄壁钢管与混凝土组合而成的新型结构体系。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轻钢结构的优点,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而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并增强了结构的防火性能。 二、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一)竖向承重结构 结构竖向承重主要以薄壁钢管混凝土柱为主。由于冷成型薄壁钢管的管壁较薄,管内部混凝土可防止钢管发生局部屈曲,还可根据其稳定性要求在管内纵向设肋[4],从而提高钢管的局部稳定承载力。同时钢管对混凝土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轴向抗压强度,因此,薄壁钢管混凝土柱

的承载力高于钢管和混凝土的承载力之和。由于在钢管内浇筑了热容量较大的混凝土,发生火灾时能够吸收热量,从而延长了钢管的耐火极限[5,6]。圆钢管轴向受力性能较好,其受弯性能及与其它构件的连接不如方钢管,但方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能力较差[7]。因此可考虑采用六边形及八边形钢管[8,4],以便为梁﹑柱连接提供方便和保证(如图1所)。 (二)楼面结构 轻钢-混凝土组合建筑可选用多种楼面结构形式。它要求楼板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同时应使楼板自重轻﹑厚度小,并提高施工速度。楼面结构可选用如下形式: (1)压型钢板和混凝土组合楼板; (2)密肋轻钢─混凝土组合楼板; (3)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 (4)混凝土预制叠合楼板。 其中优先选用1﹑2类型。其主要优点是: (1)省去楼面模板支撑,节省投资,施工速度快; (2)压型钢板与轻钢密肋中可布置设备管线,减少吊顶高度; (3)平面刚度大,房屋有较强的整体性,抗震性能好。主﹑次梁可采用矩形钢管﹑双槽钢﹑冷弯U型卷边槽钢或H型﹑I字型焊接或热轧型钢。I字型钢可以是实腹的也可是空腹的,也可选用卷边槽钢-混凝土组合梁。梁板组合结构通过栓钉及剪力连接件形成整体,共同来承担楼面荷载。目前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面结构在国内发展已比较成熟。

混凝土结构概念及发展与应用概况备课讲稿

混凝土结构概念及发展与应用概况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1.1 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统称为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是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工程中广泛使用的结构形式 混凝土和钢筋是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则很低;钢筋的具有很高的抗拉和抗压强度,但在一般的环境中易于锈蚀,耐火性差,细长的钢筋容易被压屈。若在混凝土中配置钢筋,用抗拉强度高的钢筋承受拉力,用抗压强度较高混凝土承受压力,使两者性能得到优化,可充分发挥两者的强度,同时放置在混凝土中的钢筋受到混凝土的保护,则不易锈蚀,提高了耐火性能。试验表明,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荷载作用下能共同变形;其次,钢筋和混凝土具有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钢筋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2×10-5/0C,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10-5~1.5×10-5/0C,),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使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在实际工程应用最普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它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由于其有效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和构件的刚度因,此在实际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素混凝土结构是由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本课程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着重讲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其中部分内容中将涉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很多,除了能合理地利用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特性外还有如下优点: (1)可模性好:新拌和的混凝土是可塑的,可根据需要设计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或构件。 (2)整体性好: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较好,设计合理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抗爆和抗振动的性能。 (3)耐久性好: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耐久性。正常使用条件下不需要经常性的保养和维修。 (4)耐火性好: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相比具有较好的耐火性。 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 (5)易于就地取材: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比重较大的砂、石材料易于就地取材,且可有效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有利于保护环境。 (6) 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 (7) (1)自重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较相应的钢结构大,所以自重大,不利于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及抗震; (8) (2)由于自重大,使材料运输量增大,给施工吊装带来困难。 (9) (3)抗裂性能较差: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时往往是带裂缝工作的;对一些不允许出现裂缝或者对裂缝宽度有严格限制的结构,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提高工程造价。 (10) (4)隔热、隔声性能较差; (11) (5)施工比较复杂:施工受环境、气候条件的限制,雨季、冬季施工以及高温干燥情况下施工,均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建造耗工较多,进行补强修复也比较困难; (12) 上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但是,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缺点已经或正在逐步得到克服。例如,采用轻质高强混凝土以减轻结构自重;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以提高结构的抗裂性;采用预制装配结构或工业化的现浇施工方法等加快施工速度,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 1.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应用简述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以在工程中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各种板、梁、柱和拱等简单的构件为标志,但所采用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都较低,钢筋混凝土的计算理论尚未建立,内力计算和构件截面设计都是按弹性理论进行的,采用容许应力的方法。20世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产品和技术国内外现状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产品与技术国内外现状 学号:2009792504.. 班级:机械0904班姓名:。。 引言:搅拌站主要用于混凝土工程,主要用途为搅拌混合混凝土,也叫砼搅拌站。搅拌站主要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和控制系统等5大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由于搅拌楼骨料计量与搅拌站骨料计量相比,减少了四个中间环节,并且是垂直下料计量,节约了计量时间,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同型号的情况下,搅拌楼生产效率比搅拌站生产效率提高1/3。 关键词:混凝土搅拌站、市场、技术参数、国际形势 摘要:随着混凝土搅拌站(楼)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搅拌主机必然向大容量方向发展。 对于采用大容量搅拌主机(2000L以上)的混凝土搅拌站(楼),应考虑到大容量搅拌主机卸料时给用户带来的影响。大容量搅拌主机卸料速度快,而搅拌输送车的进 料速度慢,因此容易造成预拌混凝土外溢现象,这是采用单机的混凝土搅拌站(楼)生产率提高的一个极大障碍。在搅拌主机下方设置成品混凝土储料斗,不仅可以节 省搅拌输送车的等待时间,而且可以解决大容量搅拌主机卸料速度快与搅拌输送车 进料速度慢的矛 一、国内目前搅拌主机市场的整体情况 目前国内搅拌机的主流产品为JS型,容量为0.5、1.5、2.0、3.0m3。 上海华建目前在生产的混凝土搅拌机的产品品种为JW500型、JW1000型、JW1500型、JS1000b型、JS2000b型、JS3000b型、JS4000型。JW型主要是用于干硬性的混凝土,用户对象多数为混凝土制品厂,以主机销售为主,年产30台左右。JS型主要是用于搅拌楼站配套为主,用户对象为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商和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年产60台左右,主要容量为2.0m3、3.0 m3。 国内在生产搅拌主机的企业有10多家,还有两家为外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产能可达到4000台/年。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达到1400台/年左右,尤以珠海仕高玛主机产量为主。包括部分有搅拌机生产能力的企业,在用户的要求下,也生产配置珠海仕高玛主机的搅拌楼。因此,在100m3/h生产能力以上的搅拌站配置珠海仕高玛主机的比例较高,而50~80m3/h 生产能力用于施工现场的搅拌站大部分都为国内企业所占有。 国内搅拌机生产企业都有搅拌站(楼)产品,但搅拌站(楼)的生产企业不一定有搅拌主机的产品。早在80年代初期,中国商品混凝土市场进入了发展期,国内50m3/h以上的搅拌站还没有企业批量生产,产品可靠性不高。因此,大量国外的混凝土搅拌站进入市场。如:在上海是德国ELBA、LIEBHERR原装产品;在北京则是德国和意大利公司的产品。随之,STETTER、SICOMA等国外公司的产品也相继进入。到90年代,国内许多企业也随之而上,开始生产搅拌楼站产品。 在这些国外企业中,意大利SICOMA公司瞄准中国混凝土搅拌站制造企业,以其价格低、可靠性好的主机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之后则以中国搅拌机制造厂的产品价格为竞争目标,在国内投资进行搅拌机的生产,巩固了其搅拌主机的市场份额,06年搅拌机产量达到了1000台。此外,德国BHS公司也在天津独资建立了工厂生产2.0m3以上的搅拌机,年产也在200台以上。

环保型溶剂油的生产现状与生产分析预测

环保型溶剂油的生产现状与生产分析预测 2.1 环保型溶剂油生产现状及预测 溶剂的用途广泛,几乎所有的制造业和加工业都使用溶剂。 国外环保型溶剂油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几家国际著名的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且多以直馏汽油为原料,经加氢脱芳、脱硫及精密分馏而得。 2.1.1 我国环保型溶剂油的发展 环保型溶剂油(脱芳溶剂油)属于特种溶剂油的范畴,2000年以前一般只有特种溶剂油的概念,区别于6#、120#、200#溶剂油以外的溶剂油而称之为特种溶刺油。国内较早进行特种溶剂油研究的是中国石化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无味煤油和沧州炼油厂开发的铝板铝箔轧制油。 … 由于我国环保型溶剂油原料供给相对偏紧,部分企业停产以及装置检修等影响,我国环保型溶剂油厂家开工率一直低位徘徊。有资料称,2010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产销量在-吨。2011年我们估计产销量在-万吨左右。 表2.1 2007~2011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产能产量情况表 图2.1 2007~2011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产能产量走势图 2.1.2 我国环保型溶剂油生产现状分析 回顾我国特种溶剂油的开发和批量生产已有近20年,特别近10年来,国家颁布建筑装饰行业对芳烃等组分限量的强制性标准(如GB18581-2002和GB18582-2002),以及对挥发性有毒物质(VOCs)排放采取限用政策等,在研究和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开发出质量稳步提高,品种系列化的环保型溶剂油。开发和应用的品种历经灯煤、航煤、无味煤油、Dx系列脱芳溶剂油等。而且根

据需求可分馏馏程较窄(10℃左右)的各段馏分油。 目前我国环保型溶剂油生产厂家与生产能力统计情况见表2.2。 表2.2 我国环保型溶剂油生产厂家产能情况表 单位:万吨/年 2.1.3 我国环保型溶剂油生产预测 国内百万吨级乙烯裂解装置纷纷建设投产,石化也积极准备将乙烯装置改扩建为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副产品C9、C10、C11以上重芳烃产量增加较多,乙烯副产重芳烃主要指C9、C10、C11以上芳烃,含有甲苯、二甲苯、偏三甲苯、甲乙苯、苯乙烯、茚、萘等几十种芳烃及其衍生物。这些物质是生产耐热增塑剂、耐热高温树脂、抗氧剂、维生素E、麝香中间体以及高沸点芳烃溶剂油的原料。我国新建或扩建环保型溶剂油原料供应后继有保障。 新的环保型溶剂油的工厂开工或立项上马在即,如鄂尔多斯、茂名、漳州等地,势必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我国环保型溶剂油生产企业有-家,产能达到-万吨,未来几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还将有新的装置投产,预计到2015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产能达到-万吨/年。 表2.3 2012~2015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产能产量预测表 图2.2 2012~2015年我国环保型溶剂油产能产量预测图 2.2 我国主要环保型溶剂油生产/经销企业概况 1、沧炼特种油有限责任公司 沧炼特种油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北郊,沧州炼油厂西院。公司始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现状与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现状与发展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摘要】本文按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常用的结构型式来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上的应用与发展;分析了这些结构型式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还分析了影响其运用和发展的相关因素,以促进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更进一步发展。【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型式运用与发展结构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the writing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common structure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bridge ;and analyz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structure typ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At the same time,the article also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factor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Key Words】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typ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ucture 【正文】 一、前言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从西欧迅速发展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理论、材料、工艺到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部分预应力概念的逐步成熟,突破了混凝土不能受拉与开裂的约束,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已成为国内外土建工程最主要的一种结构材料,而且预应力技术已扩大应用到型钢、砖、石、木等各种结构材料,并用以处理结构设计,施工中用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发展迅速,应用数量庞大。我国近年来在土木工程投资方面,建设规模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预应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上的应用与发展。 二、公路板式桥

公司现状分析报告

XX公司现状分析报告一公司发展历史及目前产能规模公司200年发展以来,经个阶段第一阶段200年201年此段以销售为主的公司201年开始,正式转入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体的制造业公司公司目前产能规模:公司拥3条生产线,有各型号反应个个丙类储罐,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生产过程管道化传递。年万吨 二人力资源状况 部门设置:1个部门,销售部,人事部,财务部,技术部,生产部,品质部,储部,综合管理部,采购部,工艺设备部 管理岗位:公司层面:副总个(技术副总,综合管理部副总),总秘1个管理层面:部门总监岗个(昆个销售总监),经理岗个(昆山、无锡上个 201平均人人201平均人人201平均人80人,人员规模长,年均流动 现有人员状况目前在80人其中技术人8人生产人人销37人内勤及管理支2人。管理团队本科以4人,其中硕人(研发),管理队平均年3周4岁以人管理团队平均工作年10年平均司4~5 201年人均产150万元左右201年平均人力成7万元左右单位人工成2元 培训情况201年销售、技术、管理岗位的培训总时。人均时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管理团队经验不足,普遍缺乏领导力 薪酬体系与公司发展战略关联度不够精确,比较模糊 没有清晰可测评的干部胜任力标准 对于部分管理岗位权、责、利不匹配,如权力大,责任小。权力小,责任大利益小。等,难以调动干部积极性 干部整体缺乏长远发展和持续自我学习的意愿 三技术现状 、品油性、水性、脱模大类,细分产品型255种201年总交易量超20万的产品6种,占,全年交易额低万的产种, 、研发设备情况:安捷伦液相色谱,气相色谱GC-M气质联用,红外色谱仪Karl 滴定,专利Fisher 。3、研发项目管理方式20174、目前我司明星产品(年上半年销售额前5)有哪些?平均利润率5),5、公司目前品质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客诉问题类型前防锈油盐雾时间达不到;(1)脱模剂卡模;(2)清洗剂味道大;3)(切削油过敏;4)(天。6、新开发产品平均试样周期 品牌市场定位及目前市场发展现状:四、 精1.30万的客户)是2016年经典案例客户(年度交易额前5名或单笔交易超过1. .建大皓月5.2.智诚3.海亮集团4.艺

混凝土发展前景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混凝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人造材料。混凝土以其良好的抗水性、优越的可塑性、优异的耐火性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性而成为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在今后几十年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仍将会是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之一。近年来,我国混凝 土年产量已占世界混凝土年产量的50%以上,是世界生产和消费水泥混凝土最多的国家。 无论是混凝土工程规模,还是混凝土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都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社会在发展,而混凝土自身的进步,也令世人“惊艳”。 进入21世纪后,现代的混凝土不再是水泥、水和骨料的简单混合物。根据ASTMC125和ACI116委员会给出的定义,现代混凝土由骨料、水泥、水和外加剂4种组分组成,这里的外加剂包括各种矿物成分、化学外加剂及纤维等材料。从水泥消耗来看,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超过20亿吨,如果简单乘以3的话,相当于60亿吨左右的混凝土,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约2.4吨重计算,即每年要消耗140多亿吨的砂石、水泥等天然及人造资源,这是一个 令人惊讶的“天量”。而从能够消纳各种工业废弃物的功能来评价,现代混凝土产业又是目前能够科学利废的最大产业之一。混凝土产业兼具建设功能和利废功能,这使得现代混凝土的产业地位又有了新的社会高度。 如何推进混凝土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政策与市场成为最大推手。近几年来,国家对发展预拌混凝土高度重视,且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规章,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保 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全国已建成预拌混凝土站(厂)6000多家,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实际产量14亿多立方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沈阳、大连、常州等城市应用的预拌混凝土量已达到该城市混凝土总用量的60%以上,接近经济 发达国家的水平。 预拌混凝土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建设蓬勃发展时期,伴随着全国各地正在大兴基本建设工程,我国的预拌混凝土产量逐年提高。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拉动预拌混凝土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基础建设。大量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大型水利、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相继开工,也为近几年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水泥企业加快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正逢其时 混凝土产业事关国计民生中的两个重要基点即“安全”与“节约”,因此,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实属情理之中。借助政策规章建设提速的东风,预拌混凝土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在我国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大型水泥企业与混凝土产业“联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目前,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产业既有市场需求又有政策“红利”,既有优势又有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完整版)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建工二班:刘朝鹏 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

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78166

高性能混凝土地研究与发展现状 摘要: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地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地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地国内外地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地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定义;耐久性;存在问题高性能混凝土(,)是世纪年代末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地一种全新概念地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年以上地使用寿命.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地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地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地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地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地发展方向.高性能混凝土产生地背景传统地混凝土虽然已有近年地历史,也经历了几次大地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地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地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地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地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地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年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地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地.万座桥梁中,大约有.万座处于不同程度地破坏状态,有地使用期不到年,而且受损地桥梁每年还增加.万座.年在提交美国国会地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地费用需投资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亿美元.美国现存地全部混凝土工程地价值约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地费用高达亿美元.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地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亿美元.在英国,调查统计了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占%,环境氯盐锈蚀占%,内部氯盐锈蚀占%,混凝土冻蚀%,混凝土磨蚀%,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硫酸盐化学腐蚀%,其他各种不常发生地腐蚀破坏%.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建设部于世纪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地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年后即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地建筑物使用寿命仅~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年.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地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据年全国公路普查,到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座,公路危桥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亿元,而实际到位仅亿元.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座码头调查地结果,有%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地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地时间有地距建成仅—年.()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地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地使用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传统混凝土地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水泥,大概需要.以上地洁净水,砂、以上地石子;每生产硅酸盐水泥约需.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而大气中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地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昆凝土所消耗地能源和造成地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地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地砂石.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地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因此,未来地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地再生利用,未来地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地,尤其是耐久地.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地.高性能混凝土地定义与性能对高性能混凝土地定义或含义,国际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地理解,各个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

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腐蚀调查问卷

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 腐蚀调查问卷 “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项目组编制 2015年9月

项目研究意义 腐蚀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遍及所有行业。它悄无声息的进行着破坏,不仅会缩短结构物的使用寿命,增大维修维护成本,严重腐蚀还会造成建筑物结构坍塌、有毒介质泄露以及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 腐蚀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1949年,美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腐蚀调查,2001年美国发布了第七次腐蚀损失调查报告,表明1998年美国因腐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7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1%。其他国家像英国、德国、印度、法国、原苏联也都做过类似的调查,由腐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都在3-5%左右,这比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还要多。 腐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将加大对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行业、生产制造及水环境等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这更需要我们了解材料的腐蚀数据和相关技术,来保证这些重大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基于这一背景,中国工程院设立了年度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腐蚀调查,旨在获取我国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水环境、生产制造及公共事业等领域的腐蚀成本及防腐策略数据,全面摸清我国的腐蚀状况,为国家领导人、企事业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该项目的开展,还有助于节约资源,保障工业生产装置及重要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减少腐蚀带来的的经济损失,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选材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腐蚀防护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腐蚀调查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学术研讨、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借此机会,我们真诚的邀请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公益性活动。您的参与对于我国腐蚀防护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前景1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前景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按预定性能设计和制作混凝土,研制轻质,高强度,多功能的混凝土新品种。利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工艺、新设备;广泛利用工业废渣作原材料等,都是今后需要不断解决的课题。 现代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商品混凝土 摘要] 商品混凝土是以集中予拌、远距离运输的方式向施工工地提供现浇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现代混 凝土与现代化施工工艺的结合的高科技建材产品,它应包括:大流动性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 土、自密实混凝土、防渗抗裂大体积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等。为了使商品混凝土性能稳 定、经济、性价比高,必须严格选择所需的原材料和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实践证明,现代混凝土配合 比全计算法设计为此提供了简单快捷和可靠的技术途径。 商品混凝土是指以集中搅拌、远距离运输的方式向建筑工地供应一定要求的混凝土。它包括混合物搅拌、运输、泵送和浇筑等工艺过程。严格地讲商品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的工艺和产品,而不是混凝土的品种,它应包括大流动性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防渗抗裂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等。因此、商品混凝土是现代混凝土与现代化施工工艺的结合,它的普及程度能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混凝土施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集中搅拌的商品混凝土主要用于现浇混凝土工程,混凝土从搅拌、运输到浇灌需1~2h,有时超过2h。因此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合理的供应半径应在l0km之内。随着商品混凝土的普及和发展,现浇混凝土成为今后发展方向。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都在一百个以上,其规模和工艺水平不亚于发达国家。许多中小城市也在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 一. 概述 流态混凝土用作商品混凝土时,对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流动性损失的控制要更严格。因为运距较长,交通堵塞等因素,要求坍落度损失小,2h(有时超过2h)内混凝土应保持流动性,浇灌时要求泵送。用后掺法虽然能解决坍落度损失和泵送等问题,但是增加了搅拌时间或次数,这样影响商品混凝土的产量,并且使搅拌操作复杂。即使这样在泵送前掺超塑化剂,在搅拌运输车中快速搅拌3min,也不能充分发挥超塑化剂的分散作用,拌合物均匀性差。因此,至少在我国,后掺法不易推广,还是采用同掺法好。这就要求研究新的超塑化剂,保证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持在2h或2h以上,而不影响硬化混凝土的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 我国商品混凝土中,约70%是标号C25~C40,C50~C60 在一些重要工程中应用,个别特殊情况采用C70~C80。为了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以及提高硬化混凝土性能,特别是耐久性,应当掺用粉煤灰。这样在掺10%~25%粉煤灰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单位水泥用量10%~20%。计算表明,基准混凝土中掺20%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10%情况下)可节省能源10%。基准混凝土掺超塑化剂(减少水泥用量15%时)配制流态混凝土可节省能源15%。当粉煤灰和超塑化剂同时掺用时可节省能源25.5%。因此,将粉煤灰和超塑化剂同时掺用配制流态混凝土是最节能的,并且在性能和节能两方面都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流态混凝土由于掺超塑化剂使拌合物流变性得到改善,即屈服值减小、塑性粘度降低和滞后圈变小,因而几乎接近牛顿型流体。这样就增加了流态混凝土的可泵性。基准混凝土中掺0.4%~0.8%(最好是0.75%)超塑化剂所得到的流态混凝土,其泵送压力降低25%一35%。

气相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高国

第27卷第期2007年8月 JournalofChineseSocietyforCorrosionandProtection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Vol.27No.4Aug.2007 1前言 金属制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由于大气温度和 湿度等条件的变化,金属表面会形成一层水膜而遭受腐蚀。据文献[1]统计,我国每年因大气腐蚀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经济的2.5%。为减缓金属的腐蚀,人们采用很多方法来保护金属,其中添加气相缓蚀剂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气相缓蚀剂一般分子量较小,在常温下能自动挥发出具有缓蚀作用的粒子,只要它的蒸汽能够到达金属表面就能使金属得到防护。由于气相缓蚀剂粒子的自由度较高,所以无论是金属制品的表面,还是内腔、沟槽甚至缝隙部位均可得到保护。同时,还能保持金属材料原来的机械性能不变,被保护的金属在使用前表面通常不需经过处理[2]。所以,气相缓蚀剂要比使用涂层、垫衬以及防蚀涂料应用更为广泛。目前,气相缓蚀剂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机械、电子、仪表、汽车、军工等领域,成为防止大气腐蚀的主要方法之一。 2国内外气相缓蚀剂的发展与现状 1993年考克斯最早将乙二胺和吗啉用作锅炉 腐蚀抑制剂,这成为气相缓蚀剂研究与发展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气相缓蚀剂成功地解决了武器军械封存的锈蚀问题,使气相缓蚀剂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猛发展。 亚硝酸二环己胺和碳酸二环己胺是开发较早的商品化气相缓蚀剂,这两种化合物对黑色金属有着优异的气相缓蚀性能。然而,由于其毒性问题,应 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气相缓蚀剂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曾占据着主导的位置,1976年美国NIOSH检查出亚硝酸钠和有机胺 盐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亚硝酸钠被禁用。最近美国歌德公司研究和生产的10多个系列200多种高效且无污染的气相缓蚀剂技术和产品,包括含有气相缓蚀剂的金属切削液、防锈剂、气相防锈纸和气相防锈片剂等,这些产品获得美国军方、药物及食品管理总署(FDA)的认可,并在70多个国家广泛推广应用。 60年代初,人们证实苯骈三氮唑对Cu及铜合 金具有优良的缓蚀性能外,对Ag、 镀银层、镀锌层、镀镉层等金属也有较好的缓蚀效果,从而打开了气相缓蚀剂保护铜基材料的大门。日本最近报道1,2, 4-三唑及其衍生物对多种金属有良好气相防锈效 能,这种气相缓蚀剂无毒、在水中溶解度大,对Fe、Cu、Al、Zn等多种金属及其合金均有良好防锈作用。 湖南大学研制了一种毒性较低的高效气相缓蚀剂—1-羟基苯三唑,在中性或碱性水溶液中不仅对黄铜、紫铜有良好的缓蚀性能,对铸铁也有较好的缓蚀作用。Quraishi等[3,4]通过巯基三唑和芳醛进行缩合反应,合成出一系列三唑衍生物,这些三唑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3个氮原子的三唑环、巯基和甲亚胺基等多个吸附中心,可以通过这些活性中心吸附于金属表面,从而显示出良好的缓蚀性能。张大全[5]等采用模拟大气腐蚀水薄层电解液下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对苯甲酸吗啉盐的气相缓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物质缓蚀性能优良,属于多金属通用型气相缓蚀剂。杨耀永[6]研究毒性较低的哌嗪类化合物的气相缓蚀性能,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气相缓蚀性能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且性能稳定。齐勇[7]通过在植酸中加入氨水后不同pH 气相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 国1 梁成浩1,2 (1.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 2.大连海事大学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大连116026)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气相缓蚀剂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气相缓蚀剂的作用原理、应用形式及评价方法,对气相缓蚀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气相缓蚀剂作用原理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TG17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537(2007)04-0252-05 定稿日期:2006-11-22 作者简介:高国,1980年生,辽宁人,博士,主要从事金属腐蚀 防护及电化学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李彬 200919040626 水利水电0903班 摘要: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为人认为发明于1848年。1868年一个法国园丁,获得了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正文: 1、钢筋混凝土发展经历阶段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1872年美国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1906年特纳

国内外防水工程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防水材料发展概况 刚性防水技术是指以水泥、砂、石为原材料,掺入少量外加剂或高分子聚合物,通过调整配合比,改善孔结构,增加各原材料界面的密实性,或通过补偿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防渗能力等方法,使混凝土构筑物达到防水的技术。其特点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简单、方便,造价较低,易于维修,防水耐久性好。所以,在土木建筑中,刚性防水占相当大的比例。刚性防水的主要基材是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这些水硬性胶凝材料的抗渗性和防水耐久性都是较好的,所以,国内外许多防水工程都采用水泥作为胶结材料。然而,由于水泥的抗拉强度低,变形小,易于收缩开裂,往往会破坏结构的整体防水。而且,水泥配制成混凝土后,内部形成许多毛细孔缝,成为渗水的通道。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国内外科技人员研究出许多无机防水剂,如三氯化铁、无机铝盐、三乙醇胺等等。通过加入这些防水剂,提高水泥砂浆的密实性或改善砂浆的抗裂性,从而达到防水抗渗的目的。 7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把抗裂防渗结合起来的新型防水外加剂——混凝土膨胀剂。目前,我国的膨胀剂品种已有10多个,年销量近30万吨,其中UEA占80%。UEA、SRS和EA-L均属硫铝酸钙型膨胀剂,它们掺入水泥中水化形成膨胀性结晶体——钙矾石。这种针状和柱状结晶填充于混凝土的毛细孔缝中,改善了孔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由于它的膨胀作用,可在钢筋和邻位的约束下,在结构中建立0.2~0.7MPa预压应力,大致可以抵消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从而防止混凝土结构产生干缩开裂,同

时,补偿一部分后期产生的温差应力。所以,混凝土膨胀剂是具有抗裂和防渗双重功能的防水剂,可以说,膨胀剂是我国刚性防水材料的突破性发展。近年来,为适应泵送混凝土的发展,我国开始生产多功能复合膨胀剂,它是以膨胀剂与化学外加剂复合而成的,集膨胀、防水、缓凝、减水、防冻、早强于一体,投料单一,使用方便,颇受用户欢迎。 柔性防水方面,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发展迅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防水材料形成了沥青及沥青改性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共四大类几百个品种,已经形成品种门类齐全,低、中、高性能档次齐全的材料体系。其中仍以沥青油毡为主,年产量稳定在8亿平方米左右,占整个防水材料的80%,就数量而言,可基本满足建筑业使用的要求,但品质和质量上还不能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传统产品一直占绝大多数,新型防水材料尚处于研究、开发与试用阶段。 2.结构自防水技术的发展 结构自防水技术就是把承重结构(或围护结构)和防水结构合为一体的技术。在不少防水工程中,如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桩板基础、逆作法与半逆作法地下空间、各种水工和海工构筑物、隧道和管沟等,采用柔性防水施工既困难,防水寿命又只有10~20年(与混凝土寿命100年以上不同步),更适合采用结构自防水技术。 60年代,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总院等提出了富砂浆防水混凝土技术,他们经研究认为,水泥砂浆的质量是决定混凝土防水能力的关键,提出混凝土中的灰砂比为1:2~1:2.5,砂率为35%~40%,石子粒径不大于40mm,水灰比不宜超过0.6,加强早期养护,养护期不少于14d。这种防水混凝土技术突破了集料连续级配的苛求,在冶金建筑等大型防水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