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一、血型相容性检测

二、ABO血型正反定型型不一致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三、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

四、意外抗体筛选的意义和检测方法

五、弱D检测的的意义和检测方法

一、血型相容性检测

1、受血者和供血者AB0血型是否相容。

2、受血者和供血者RhD血型是否相容。

3、主次侧交叉配血是否相容。

4、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临床有意义的意外抗体。

二、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一)原因

1.实验者操作技术的错误:

导致假阴性的有:①未加入抗体或血清。②未识别溶血。③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

④离心速度或时间不够。⑤使用失效或错误试剂。⑥实验结果记录或解释错误

导致假阳性的有:①离心速度过大或时间过长、②使用了受到细菌污染的试剂、③试验器皿不干净、④实验结果记录或解释错误

2、红细胞标本问题:①患者近期接受了大量ABO血型相容但不同型的红细胞,如骨髓移植患者,或非O型人接受O型红细胞

②某些ABO基因变异的个体或ABO亚型红细胞,一些白血病或其他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ABO抗原太弱,应用抗-A、抗-B试剂未能出现预期的凝集反应

③红细胞获得性或遗传性的异常,如获得性B抗原红细胞或Tn/T多凝集红细胞,人血清抗-A、抗-B试剂可能与这些异常的红细胞反应

④使用未洗涤的红细胞标本,其表面黏附的血浆或血清中含针对抗-A、抗-B 试剂中染色剂或其他成分的抗体,出现假阳性反应

⑤患者血清中高活性、高浓度冷自身抗体严重致敏(包被)自身红细胞,以至自发地发生凝集,而不是抗体试剂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

⑥红细胞表面包被IgG类抗体

3、血清标本的问题:①小的纤维蛋白凝集的红细胞凝块被误认为是血液凝集,如使用血浆标本或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的血清标本时。

②免疫抑制疾病患者血清中ABO抗体减少或消失。老年人ABO抗体减弱

③4-6月龄内婴儿血清中ABO抗体阴性或很弱,一般只测正定型

④血清中不正常浓度和比例的蛋白质成分或高分子蛋白增多可引起非特异凝集,如缗钱状红细胞的非特异凝集

⑤血清中含抗-A、抗-B以外的其他红细胞抗体,如抗-M、抗-I等。

⑥患者接受了ABO血型不同的骨髓移植

⑦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红细胞保护剂的抗体

⑧大量C 1分子由于异常高效价的补体结合抗体抗-A、抗-B作用,结合到红细胞膜上,遮蔽了A、B抗原位点,不发生凝集

(二)、分析和处理

基本程序:1.重新采集标本,以避免采集、标记、污染等错误

2.查询患者既往病史、输血史、用药史、骨髓移植史

3.彻底洗涤标本或试剂红细胞

4.应用抗-AB、抗-A1、或抗-H检测红细胞

5.分析抗筛结果,确定结果是否受同种异型或自身冷抗体干扰

6.室温孵育30min后,离心观察结果,以检测弱的抗原抗体反应

7. 做自身红细胞做对照,以确定自身抗体的干扰

ABO正反定型型不符的分类:

1.抗原表达减弱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

2.抗-A、抗-B血清的意外反应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

3.意外的血清学反应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

1.抗原表达减弱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

①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的常见原因:

↑ABO亚型红细胞

↑白血病或其他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ABO抗原太弱,应用抗-A、抗-B试剂未能出现预期的凝集反应

↑新生儿

②抗原表达减弱所致ABO正反定型型不符的处理:

↑将抗-A、抗-B和抗-A,B试剂与洗涤过的红细胞在室温或4℃孵育30min,以增强抗原、抗体的结合

↑用木瓜酶、无花果酶和菠萝蛋白酶处理红细胞,以增强抗原、抗体的结合

↑应用抗-AB、抗-A1、或抗-H检测红细胞

↑用人血清抗-A、抗-B进行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弱A、B抗原,但不是所有单克隆抗体试剂都适宜做吸收放散试验,单克隆抗-A、抗-B必须经过系统验证,且同时要做O型血吸收放散试验作对照

↑检测唾液中A、B和H血型抗原物质

2.抗-A、抗-B血清的意外反应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

①引起抗-A、抗-B血清意外反应的因素:

获得性B红细胞:获得性B红细胞(特征)

↗常出现在有肠道细菌进入血循环的疾病,也可发生在正常人

↗通常只有A 型人能出现获得性B抗原

↗常伴有T和T n多凝集红细胞出现(细菌感染时)

↗自身抗-B不与自身获得性B抗原反应(无自凝现象)

获得性B红细胞(鉴定)

↗调整人血清抗-B试剂pH至6.0时,即不与获得性B细胞反应

↗分泌型者唾液中无B血型物质

↗乙酸酐处理能明显减弱其反应,但正常B细胞不受影响

获得性类A抗原

↗ 造血干细胞的体细胞突变可造成部分红细胞持续性Tn抗原激活,类同A抗原

↗ Tn和T一样属隐蔽行院抗原,激活暴露后与所有血型的血清和人血清血型抗体出现凝集反应(全凝后多凝)

↗蛋白酶能降解Tn分子,消除与抗A凝集反应性,而正常A抗原不受影响,也可通过AB血清证实

混合视野凝集

↗非O型人近期输用O型血

↗骨髓移植后

↗A3细胞与抗-A呈典型的混合视野凝集现象

↗单合子的镶嵌红细胞后双合子的交移体红细胞

抗体包被红细胞

↗患HDN婴儿,存在自身免疫或同种异体免疫的成人,其红细胞严重包被IgG 抗体分子

↗与含一定蛋白质浓度的试剂(抗-D、抗-A、抗-B)产生凝集

↗45 ℃放散后,抗体解离,即可准确定型

3.意外的血清学反应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

引起意外血清学反应的因素

↑抗体太弱或消失

↑非正常高浓度的抗-A、抗-B可引起前带现象

↑A2、A2B或其他ABO亚型人血清中可能有抗-A1

↑患者血浆蛋白浓度过高或静脉输用了大量大分子药物等原因,可发生类似凝集现象,如缗钱状凝集

↑冷自身抗体,如抗-I、抗-IH、抗-IA等

↑自身免疫性温型抗体

↑同种抗体/意外抗体

意外的血清学反应所致的ABO正反定型型不符及其处理

▼抗体太弱或消失,如新生儿、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应注意患者的年龄和诊断

▼非正常高浓度的抗-A、抗-B可引起前带现象,导致假阴性,将血清稀释或用EDTA(2.5%)处理可消除

▼A2、A2B或其他ABO亚型人血清中可能有抗-A1, 抗-A1只凝集A1型红细胞而不凝集A2、O型红细胞

▼患者血浆蛋白浓度过高或静脉输用了大量大分子药物等原因,可发生类似凝集现象,如缗钱状凝集,将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3倍或用盐水替换技术可消除

▼冷自身抗体,如抗-I、抗-IH、抗-IA等(自凝),

a.所有试剂及细胞37℃孵育,37℃下判读结果

b.将冷自身抗体吸收

c.将血清用0.01mol/L DTT处理和再定型

▼自身免疫性温型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血清中可有温型自身抗体

↑37℃反应比室温强

↑血清能凝集自身和其他各型红细胞

↑若红细胞上吸附有这种自身抗体,在自身或他人血清中均可出现凝集

▼自身免疫性温型抗体

↑正定型被误认为AB型,反定型被误认为O型:用递增温度(22℃,37℃,45℃)洗涤红细胞后再做血型鉴定

▼同种抗体/意外抗体:室温下抗-P、抗-M、抗E等,可能出现意外反应,干扰ABO血型鉴定,抗体特异性抗体鉴定,选择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做反定型

应用举例

多发性骨髓瘤致ABO血型鉴定困难1例

多发性骨髓瘤(MM):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大量分泌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 蛋白) ,影响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状态,血清蛋白浓度和比例异常, A/G比例失调,红细胞呈缗钱状非特异性聚集,给血型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

病情简介:患者,女,38岁,因骨痛、贫血 2个月入院;Hb 65 g/L ,WBC 6.4 ×109/L,PLT 90×109 /L, 尿本周蛋白阳性,BUN、Cr 均异常;骨髓象示:浆细胞37%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有既往输血史。

血型血清学检查:正定型: A型,RhD(+),反定型: O型,直抗:(-),抗筛:(+)

处理:1.吸收试验:6次洗涤后的患者RBC+等量的抗-A、抗-血清(1:128),4℃孵育1h →离心,取上清,测吸收液的抗-A、抗-B效价→抗-A降低明显,抗-B 1:128

2.放散试验:吸收后的患者RBC用NS洗涤6次(彻底洗涤)+等量的NS56℃孵育10~15min →放散液与5%标准 A、B型RBC反应→ Ac:++, Bc: -

吸收放散试验证明:患者RBC上有A抗原,无B抗原,为A型

3.将患者血清用O型标准RBC吸收:等份血清+等份O细胞,室温振荡15~30min →离心,取上清,转移到另一等份O细胞中→吸收后的血清与标准A、B红细胞反应→ Ac: -,Bc: ++(患者血清中有抗-B,无抗-A)

患者血型最终确定为A型 RhD(+),输注2U 经过筛选的A型悬浮RBC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三、交叉配血试验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

交叉配血原则:

R 除非极为紧急情况,输血前患者与献血者必须进行交叉配血

R 受血者血清中无即刻或迟发性地凝集和(或)溶解所输入的红细胞的抗体

R 献血者血清中无即刻或迟发性地凝集和(或)溶解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交叉配血方法:

A: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只能检出IgM类抗体(主为ABO血型系统抗体),无法检出IgG,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只能在受血者血清中不含临床有意义抗体的情况下进行。

B:检测不完全抗体的交叉配血:

①临床最常见的迟发型输血反应——ABO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如Rh)的IgG类抗体导致的血型不相容

②有输血史、妊娠史或血清中有意外抗体的患者必须进行不完全抗体的交叉配血试验

③包括抗人球蛋白法、蛋白酶法、促凝剂法等

C:抗人球蛋白法: 鉴定不完全抗体最可靠的方法,传统的抗人球法不能成为临床输血的常规检验。1986年, Lapierre发明的微柱凝胶抗球蛋白试验准确、可靠、不需洗涤,可方便的应用于抗体筛检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不相容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A:血型鉴定错误:出现问题最多的是受血者、献血者红细胞ABO血型不相容,其次才是技术错误。复查血型

(责任错误)

B:患者存在冷反应自身抗体:采用自身对照和37 ℃水浴以及递增盐水温度洗涤患者红细胞等方法排除非特异性凝集的干扰

C:患者存在温反应自身抗体: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后取患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和同型的洗涤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

D:血清蛋白紊乱及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引起的假凝集:如多发性骨髓瘤、肺癌、肝癌患者等。多表现为主侧凝集

E:ABO 以外的其它血型系统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常发生于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产生主侧凝集。如抗-D、抗-E 、抗-C 、抗-c、抗-I、抗-e和抗-Fyb等,用经筛选的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即可消除。

F:献血者红细胞DAT阳性:大约万分之一健康人包被了IgG或补体的红细胞,不应输用此类细胞。

G: 献血者红细胞是多凝集红细胞:正常人血清中可含有非红细胞刺激而产生的自然发生的抗体,如抗-T、抗-Tn等。应筛选低水平抗-T、抗-Tn的血液

四、意外抗体筛选的意义和方法

意外抗体:是指除ABO血型系统抗体以外的其他抗体,如抗-D、抗-E等。主要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人群检出率为0.3%~2.0%,是引起迟发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

临床有意义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者使输入的红细胞存活期减少的、在37℃反应的同种异型抗体。(IAT阳性!)

临床无意义抗体:室温或低温反应的抗体,但抗-Vel,抗-P等,在体内引起明显的红细胞破坏。

筛选方法要求:1.选择敏感的技术检测出受血者血清中非常低水平的临床有意义抗体。高度注意!即使受血者血清中抗体对输入的不相容红细胞抗原呈弱反应,但也能够发生快速的强的回忆反应,增加抗体产生,破坏红细胞

2. 每一试剂瓶中只能有一人份的试剂红细胞,不可将多人份红细胞混合,以避免红细胞混合后对弱抗原红细胞的稀释。

FDA对试剂红细胞抗原表达的要求:D,C,E,c,e,M,N,S,s,PI,Le, Le a, Le b,K,k,Fy a,Fy b,Jk a, Jk b.

筛选方法实验方法:1.盐水直接凝集试验:是最简单的血型血清学方法,紧急情况下可在室温下立即离心。可检出室温或低于室温反应的临床意义不大的抗体如抗-M、抗-N、抗-P、抗-Le a等

2.球蛋白试验:可检出绝大部分临床有意义的不完全抗体,抗球蛋白试剂要有多特异性抗球蛋白抗体,其中含有抗-IgG和抗-C3d。含抗补体的球蛋白也能够检出结合补体的无临床意义的冷抗体,如抗-I、抗-HI等

3.其他试验:蛋白酶试验、聚乙二醇试验、LISS和微柱凝胶试验等

各种试验都有其本身的特点,适用不同范围,实验室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实验室常规试验程序和规程

抗体特异性鉴定:血清标本,EDTA抗凝(避免补体体外致敏红细胞)血浆标本

病史:输血、妊娠、用药

试剂:谱细胞、增强介质,抗人球蛋白试剂

自身对照

对谱细胞的要求A:不少于8人份的O型红细胞

B:血型系统包括: Rh,Kell,Duffy,Kidd,P,Lewis,MNS

自身对照的意义:阴性:血清只与试剂红细胞反应,只有同种抗体存在

阳性:有自身抗体存在,或与同种抗体并存

自身吸收后鉴定同种抗体!

抗体筛选的意义

A:发现临床有意义的抗体

B: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C:有利于免疫溶血性疾病的诊断

D:有利于提前选择和准备相合的血液

E: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时、有效

1.抗体筛选阴性,盐水介质交叉配血不相容

A:供受血者ABO血型不相容

B:受血者A2或A2B亚型,血清中抗A1与供血者A1或AB型红细胞凝集

C:存在室温反应的同种抗体,如抗-M等

D:献血者是多凝红细胞,隐蔽抗原T、Tn等暴露

2.抗体筛选阴性,检测不完全抗体的交叉配血不相容

献血者是红细胞DAT阳性万分之一健康人红细胞表面包被IgG或补体,不应该输此类红细胞

#抗体与低频抗原反应人群1%血清中含有针对低频抗原的抗体

筛选细胞一般缺少低频抗原

3.抗体筛选阳性,交叉配血相容

A:自身抗-H, O型红细胞含有大量H抗原,而A1、A1B含量很低。室温反应,37℃无反应,无临床意义

B:献血者红细胞正好不含对应的抗原

C:抗-Le bh只与O型Le(a-b+)反应,不与A1、A1B Le(a-b+)反应,室温反应,37℃无反应,临床意义不大

4.抗体筛选阳性,交叉配血不相容

①、同种抗体存在,自身对照阴性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血做交叉。如抗体是抗-M、抗N、抗-P1、抗-Le a等就无须确认对应抗原缺失,但需37℃交叉配合

②、同种抗体存在,自身对照阳性

↑近期(2-3月)接受过输血的患者体内的同种抗体可引起自身对照阳性

↑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可引起自身对照阳性

↑区别两者很重要(很难),因选择红细胞程序不同

↑可用对应抗原阳性的细胞做吸收放散实验来证实同种抗体存在

↑患者血清中的同种抗体可与输入的红细胞起反应

↑如是有意义的抗体,应选择抗原阴性红细胞输血

↑37度抗人球交叉配血相合是必须的

③、冷反应自身抗体

↑强反应冷抗体(疾病)引起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临床意义不大

↑37℃抗人球交叉配血相合是必须的

④、温反应自身抗体

↑抗体筛选阳性,交叉配血不相容

↑必须分析血清中是否含有有意义的抗体

↑造成输血困难,可经放散后配血

↑37度抗人球交叉配血最低血清学不相容原则

病例讨论

病人,女,83岁,因消化道出血住院,有既往输血史(AB),入院后发现有自身溶血,Hb20g/L,DAT,IAT均阳性。

血型:见图(无法复制图形),有自身凝集。

抗体筛选:凝聚胺(-)卡式法(4+)

抗体鉴定:未完成

交叉配血: 10单位 AB,O洗涤红

结果:

五、弱D检测的意义和方法

D抗原的分类:(1)D:正常D抗原

(2)弱D:抗原数量减少,表位基本完整,D抗原只是量的减少,无质的改变

(3)表位不完全型D(部分D):抗原数量正常或增加,缺失部分表位

(4)表位不完全型弱D:抗原数目减少,缺失部分表位

(5)增强D:D抗原数量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临床输血中检测弱D的意义

献血者为弱D的意义:D抗原表达弱的红细胞可能刺激D阴性受血者产生抗体;受血者血清中已有抗D时,切不可输用弱D型红细胞,因为该受血者血清抗-D 会快速破坏输入的弱D型红细胞;弱D型献血者必须以D阳性者看待。

受血者为弱D的意义:如果弱D表型是由于该D抗原缺失1至多个D抗原表位所致,则该弱D表型受血者可能被输用的D阳性血所免疫,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弱D型受血者应视为Rh阴性,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弱D的检测方法:盐水法初筛(-)→IAT确认(-)→IAT阳性为弱D;IAT阴性做吸收放散试验→吸收放散试验阳性为Del型,吸收放散试验阴性是Rh阴性.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包括: 一、血型相容性检测 二、ABO血型正反定型型不一致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三、交叉配血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 四、意外抗体筛选的意义和检测方法 五、弱D检测的的意义和检测方法 一、血型相容性检测 1、受血者和供血者AB0血型是否相容。 2、受血者和供血者RhD血型是否相容。 3、主次侧交叉配血是否相容。 4、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临床有意义的意外抗体。 二、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一)原因 1.实验者操作技术的错误: 导致假阴性的有:①未加入抗体或血清。②未识别溶血。③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 ④离心速度或时间不够。⑤使用失效或错误试剂。⑥实验结果记录或解释错误 导致假阳性的有:①离心速度过大或时间过长、②使用了受到细菌污染的试剂、③试验器皿不干净、④实验结果记录或解释错误 2、红细胞标本问题:①患者近期接受了大量ABO血型相容但不同型的红细胞,如骨髓移植患者,或非O型人接受O型红细胞 ②某些ABO基因变异的个体或ABO亚型红细胞,一些白血病或其他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ABO抗原太弱,应用抗-A、抗-B试剂未能出现预期的凝集反应 ③红细胞获得性或遗传性的异常,如获得性B抗原红细胞或Tn/T多凝集红细胞,人血清抗-A、抗-B试剂可能与这些异常的红细胞反应

④使用未洗涤的红细胞标本,其表面黏附的血浆或血清中含针对抗-A、抗-B 试剂中染色剂或其他成分的抗体,出现假阳性反应 ⑤患者血清中高活性、高浓度冷自身抗体严重致敏(包被)自身红细胞,以至自发地发生凝集,而不是抗体试剂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 ⑥红细胞表面包被IgG类抗体 3、血清标本的问题:①小的纤维蛋白凝集的红细胞凝块被误认为是血液凝集,如使用血浆标本或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的血清标本时。 ②免疫抑制疾病患者血清中ABO抗体减少或消失。老年人ABO抗体减弱 ③4-6月龄内婴儿血清中ABO抗体阴性或很弱,一般只测正定型 ④血清中不正常浓度和比例的蛋白质成分或高分子蛋白增多可引起非特异凝集,如缗钱状红细胞的非特异凝集 ⑤血清中含抗-A、抗-B以外的其他红细胞抗体,如抗-M、抗-I等。 ⑥患者接受了ABO血型不同的骨髓移植 ⑦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红细胞保护剂的抗体 ⑧大量C 1分子由于异常高效价的补体结合抗体抗-A、抗-B作用,结合到红细胞膜上,遮蔽了A、B抗原位点,不发生凝集 (二)、分析和处理 基本程序:1.重新采集标本,以避免采集、标记、污染等错误 2.查询患者既往病史、输血史、用药史、骨髓移植史 3.彻底洗涤标本或试剂红细胞 4.应用抗-AB、抗-A1、或抗-H检测红细胞 5.分析抗筛结果,确定结果是否受同种异型或自身冷抗体干扰 6.室温孵育30min后,离心观察结果,以检测弱的抗原抗体反应 7. 做自身红细胞做对照,以确定自身抗体的干扰 ABO正反定型型不符的分类:

交叉配血和定血型的注意事项

交叉配血和定血型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技术错误(最常见) 二、红细胞标本问题 1、未加入抗体或血清 2、实验温度(37℃凝集会下降) 3、未识别溶血 4、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 5、离心速度、时间不够 6、使用失效或错误试剂 7、实验结果记录、解释错误 8、离心速度过大、时间过长 9、使用了受到细菌污染的试剂 10、试验器皿不干净 11、实验结果记录、解释错误 患者近期接受了大量ABO血型相容但不同型的红细胞,如骨髓移植患者,或非O型人接受O型红细胞 某些ABO基因变异的个体或ABO亚型红细胞,一些白血病或其他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ABO抗原太弱,应用抗-A、抗-B试剂未能出现预期的凝集反应 红细胞获得性或遗传性的异常,如获得性B抗原红细胞或Tn/T 多凝集红细胞,人血清抗-A、抗-B试剂可能与这些异常的红细胞反应

使用未洗涤的红细胞标本,其表面黏附的血浆或血清中含针对抗-A、抗-B试剂中染色剂或其他成分的抗体,出现假阳性反应患者血清中高活性、高浓度冷自身抗体严重致敏(包被)自身红细胞,以至自发地发生凝集,而不是抗体试剂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红细胞表面包被IgG类抗体 三、血清标本的问题 小的纤维蛋白凝集的红细胞凝块被误认为是血液凝集,如使用血浆标本或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的血清标本时。 免疫抑制疾病患者血清中ABO抗体减少或消失。老年人ABO 抗体减弱 4-6月龄内婴儿血清中ABO抗体阴性或很弱,一般只测正定 血清中不正常浓度和比例的蛋白质成分或高分子蛋白增多可引起非特异凝集,如缗钱状红细胞的非特异凝集。 血清中含抗-A、抗-B以外的其他红细胞抗体,如抗-M、抗-I等。 患者接受了ABO血型不同的骨髓移植 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红细胞保护剂的抗体 大量C 1分子由于异常高效价的补体结合抗体抗-A、抗-B作用,结合到红细胞膜上,遮蔽了A、B抗原位点,不发生凝集 四、分析和处理 1、重新采集标本,以避免采集、标记、污染等错误 2、查询患者既往病史、输血史、用药史、骨髓移植史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实验目的]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学习ABO血型鉴定方法,掌握血型鉴定原理。 [实验原理]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存在的凝集原决定的。存在A凝集原的称为A血型,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血型。而血清中还存在凝集素。当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B凝集原与抗B 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一般A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红细胞凝集称为同族血细胞凝集作用。不同动物的血液互相混合有时也可产生红细胞凝集,称为异族血细胞凝集作用。对于动物的天然血型抗体了解不多,而且免疫效价也很低,所以同种动物第一次输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第二次输血就必须进行交配试验,才能决定是否能相互输血。 [实验对象] 正常人。 [实验药品] A型B型标准血清。 [仪器器械] 双凹玻片,采血针,竹签,75%酒精棉球,干棉球,玻璃蜡笔(记号笔),尖头滴管,显微镜。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BO血型的鉴定: (1)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A和B,中央标记受试者的号码。 (2)在A端和B端的凹面中分别滴上相应标准血清少许。 图6.9-1 ABO血型鉴定示意图 (3)75%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端,用采血针刺破指端,用消毒后的尖头滴管吸取少量血(也可用红细胞悬浮液,见下述),分别与A端和B端凹面中的标准血清混合,放置1~2 min后,能肉眼观察有无凝血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 (4)根据凝集现象的有无判断血型(图6.9-1)。

2.交叉配血实验: (1)分别对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消毒、静脉取血,制备成血清和红细胞悬浮液。红细胞悬浮液是将受检者的血液一滴,加入装有生理盐水约1 ml的小试管中,即为2%的红细胞悬浮液。加盖备用。 (2)取双凹玻片一块,在两端分别标上供血动物和受血动物的名称或代号,分别滴上它们的血清少许。 (3)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浮液吸取少量,滴到受血者的血清中(称为主侧配血,图6.9-2);将受血者的红细胞悬浮液吸取少量,滴入供血者的血清中(称为次侧配血),混合。放置10~30 min后,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如果两次交叉配血均无凝集反应,说明配血相合,能够输血。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说明配血不合,不论次侧配血如何都不能输血。如果仅次侧配血发生凝集反应,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有可能考虑是否输血。 [注意事项]

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 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见表4-3-1-1)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见图4-3-1-1)。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前者叫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也叫直接配血),后者叫交叉配血的次侧(也叫间接配血)。只有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才能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方法以及交 叉配血方法。 1.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2.器械采血针,消毒注射器,双凹玻片,小试管,竹签,棉球,腊笔。 3.药品标准A血清,标准B血清,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

(一) ABO血型鉴定 1. 玻片法 (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 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 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 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2. 试管法 (1)取试管2只,分别标明A,B字样,分别加入相应标准血清2滴,各管加入受试者的红

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步骤.doc

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步骤 一. 1. 血型鉴定 排管并标记患者红细胞悬液管、患者血浆管、患者ABO正定型试管、患者ABO反定型试管、患者RhD定型试管。 2.标本准备分离患者的血浆,取一滴压积红细胞,三次洗涤,制备患者 2%-5%红细胞悬液。 3.加样 ABO正定型: 1 滴( 50ul )抗 A、抗 B 试剂加 1 滴( 50ul )患者红细胞悬液。 ABO反定型: 1 滴( 50ul )患者血清加 1 滴( 50ul )反定型试剂红细胞。 RhD定型: 1 滴( 50ul )抗 D 血清加 1 滴( 50ul )患者红细胞悬液。 4. 二. 结果判断 离心( 2 档):轻摇试管,肉眼观察有无凝集,记录ABO、RhD血型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生理盐水法+凝聚胺法) 1.排管标记 01、 02、 03 及自身对照管 2. 加样各试管分别加入相应的患者血清 2 滴( 100ul )及筛选细胞 1 滴( 50ul )。 3.结果观察 离心( 2 档),观察结果 先看上清液有无溶血,轻轻混匀,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结果判断并记录。 各试管分别加入低离子介质,轻轻混匀(参照试剂说明书) 各试管再分别加凝聚胺溶液 2 滴( 100ul )混匀,离心 先观察上清液有无溶血 弃去上清液,留约,轻轻混匀 肉眼观察有无凝集(凝者继续试验,否则查找原因并重复试验) 各试管分别加入重悬液 2 滴( 100ul ),轻轻混匀 肉眼观察凝集是否在1min 内消失 显微镜检查 三. 交叉配血试验(生理盐水法+凝聚胺法)

1.标本准备 分离供血者血浆与红细胞 三次洗涤,制备供血者 2%-5%红细胞悬液 2.排管标记 排管,主侧、次侧及自身对照管 3.加样 各试管分别加入相应的备检血清 2 滴( 100ul )及 2%-5%备检红细胞悬液 1 滴( 50ul )4.结果观察 离心( 2 档),观察结果 先看上清液有无溶血 轻轻混匀,肉眼观察有无凝集 结果判断并记录 各试管分别加入低离子介质,轻轻混匀(参照试剂说明书) 各试管再分别加凝聚胺溶液 2 滴( 100ul )混匀,离心 先观察上清液有无溶血 弃去上清液,留,轻轻混匀 肉眼观察有无凝集(凝者继续试验,否则查找原因并重复试验) 各试管分别加入重悬液 2 滴( 100ul ),轻轻混匀 肉眼观察凝集是否在1min 内消失 肉眼观察阴性者,显微镜检查 记录交叉配血结果 A、 B、O试验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1)(1)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 理流程(1)(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 一、正反定型不一致 1、重复试验(严格正规操作)。 2、重新取血(以纠正污染或弄错标本造成的不符),溶血标本不能用于合血。 3、洗涤红细胞后进行以下试验(正反定型凝集低于2+的,应首先怀疑是由于亚型或抗原 抗体活降低引起。) 1)、用自身血清、红细胞做定型对照,检验自身有无完全抗体。 2)、用O型红细胞做反定型对照,确认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完全抗体。 3)、用抗A、抗AB、抗A1和抗H进行正定型: ①A亚型细胞与抗A、抗AB的凝集强度低于A1细胞,但与抗H的凝集强度高于A1细胞(3+ 以上); ②A亚型(特别是A2中约有1-8%会产生抗A1),与抗A1基本不发生凝集。 ③用抗AB(O型血清或血浆)是因为它的抗A效价较高,与弱A和弱B抗原亲和力强。 4)、分别用A1型和A2型红细胞反定型检查血清中有无抗A1存在(A亚型中有部份会产生抗A1,能与A1发生凝集,但不与A2凝集。) 5)、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是由于病人抗体缺失或减弱引起反定型错误,可延长反应时间,或用灵敏度更高的血型卡做反定型。 6)、被检红细胞做直抗(观察有无被抗体致敏的情况),若为阳性,应将细胞放散至阴性后再定血型。 4、若还不能确定血型,应增加血型物质的检测(如唾液等)。 二、交叉配血不合 (一)主侧端不相合 1、血型鉴定不正确,重新鉴定血型。 2、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3、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4、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子聚 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 5、试验系统被污染。 (二)次侧端不相合 1、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2、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抗筛阴性,而次侧不合多由自身抗体引起(此是抗人球配血不合,而聚凝胺配血通过可 输血)。 (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 1、血型是否正确。 2、是否有自身抗体。 3、是否有同种异体抗体。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 一、正反定型不一致 1、重复试验(严格正规操作)。 2、重新取血(以纠正污染或弄错标本造成的不符),溶血标本不能用于合血。 3、洗涤红细胞后进行以下试验(正反定型凝集低于2+的,应首先怀疑是由于亚型或抗原抗体活降低引起。) 1)、用自身血清、红细胞做定型对照,检验自身有无完全抗体。 2)、用O型红细胞做反定型对照,确认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完全抗体。 3)、用抗A、抗AB、抗A1和抗H进行正定型: ①A亚型细胞与抗A、抗AB的凝集强度低于A1细胞,但与抗H的凝集强度高于A1细胞(3+以上); ②A亚型(特别是A2中约有1-8%会产生抗A1),与抗A1基本不发生凝集。 ③用抗AB(O型血清或血浆)是因为它的抗A效价较高,与弱A和弱B抗原亲和力强。 4)、分别用A1型和A2型红细胞反定型检查血清中有无抗A1存在(A亚型中有部份会产生抗A1,能与A1发生凝集,但不与A2凝集。) 5)、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是由于病人抗体缺失或减弱引起反定型错误,可延长反应时间,或用灵敏度更高的血型卡做反定型。 6)、被检红细胞做直抗(观察有无被抗体致敏的情况),若为阳性,应将细胞放散至阴性后再定血型。 4、若还不能确定血型,应增加血型物质的检测(如唾液等)。 二、交叉配血不合 (一)主侧端不相合 1、血型鉴定不正确,重新鉴定血型。 2、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3、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4、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 引起假阳性。 5、试验系统被污染。 (二)次侧端不相合 1、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2、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抗筛阴性,而次侧不合多由自身抗体引起(此是抗人球配血不合,而聚凝胺配血通过可输血)。 (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 1、血型是否正确。 2、是否有自身抗体。 3、是否有同种异体抗体。

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交叉配血 1、疑难血型鉴定 疑难血型就是一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正反定型不一致)得现象,多由血型抗原减弱形成亚型、疾病原因引起抗体减弱或部分血型系统罕见表型等原因引起。因此,疑难血型鉴定主要从弱抗原、弱抗体与特殊抗原或抗体检测角度出发,结合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而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主要就是对抗体种类与特性进行研究,尤其就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同时存在多种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进行分离鉴定,从而较为准确得分析患者血清抗体得特异性。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与处理:(1)分析可能存在得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得原因,主要包括抗原类影响因素与抗体类影响因素,抗原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ABO亚型、血液病、骨髓移植等,抗体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不规则抗体、药物抗体、先天抗体缺失、丙种球蛋白过低、冷凝集素等。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疑难血型鉴定流程见流程图1。 流程图1 疑难血型鉴定流程

2014年1月,在工作中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样本一例,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该患者为P1Pk血型系统得p表型,经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初步推断A4GALT 基因第3外显子得903C>G突变就是患者p表型形成得分子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与深度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临床军医杂志》与《中国输血杂志》论文各一篇,并由此逐步展开疑难血型鉴定。在此之后得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自修学习,鉴定出Am、Bm、B3等血型亚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得疑难血型鉴定思路与流程。 2014年2月与2015年10月,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例反复进行输血治疗得患者,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此两例患者均因多次输血治疗而产生多种不规则抗体,该研究成果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临床军医杂志》。在后期工作中,通过对解放军174医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对厦门地区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得分布特征有了较为清晰得了解,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得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流程。 2、疑难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就是确保安全有效输血得最重要环节,只有交叉配血真正相合(相容)才能保障临床输血治疗得安全性。现一般进行供者与受者ABO、RhD同型配血,只有配血相合时才能输血(特殊情况例外),当出现配血不相合时,则视为“疑难配血"。目前,输血科常用得交叉配血得方法主要包括聚凝胺法、卡式法与抗球蛋白法。当遇到异常得配血实验结果时,应以抗人球蛋白法为准,但任何一种实验方法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得可能。因此,需在不同得情况采取不同得检测技术,建立适合本实验室得血液免疫学检测流程。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配血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与处理: (1)分析可能存在得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得原因,交叉配血不合包括主侧配血不合与次侧配血不合,其产生原因主要如下:①主侧配血不合:患者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自身抗体、冷凝集素、药物抗体、血浆蛋白紊乱等因素;供着红细胞直抗阳性(相对少见).②次侧配血不合:患者红细胞黏附免疫球蛋白或抗体,直抗阳性,全凝集或多凝集;供着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自身抗体、冷凝集素、药物抗体、血浆蛋白紊乱等因素(相对少见)。 (2)设计实验进行配血疑难配血流程见流程图2.

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

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 1.疑难血型鉴定 疑难血型是一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现象,多由血型抗原减弱形成亚型、疾病原因引起抗体减弱或部分血型系统罕见表型等原因引起。因此,疑难血型鉴定主要从弱抗原、弱抗体和特殊抗原或抗体检测角度出发,结合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而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主要是对抗体种类和特性进行研究,尤其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同时存在多种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进行分离鉴定,从而较为准确的分析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异性。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处理:(1)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抗原类影响因素和抗体类影响因素,抗原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ABO亚型、血液病、骨髓移植等,抗体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不规则抗体、药物抗体、先天抗体缺失、丙种球蛋白过低、冷凝集素等。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疑难血型鉴定流程见流程图1。 流程图1 疑难血型鉴定流程

2014年1月,在工作中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样本一例,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该患者为P1Pk血型系统的p表型,经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初步推断A4GALT 基因第3外显子的903C>G突变是患者p表型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临床军医杂志》和《中国输血杂志》论文各一篇,并由此逐步展开疑难血型鉴定。在此之后的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自修学习,鉴定出Am、Bm、B3等血型亚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疑难血型鉴定思路和流程。 2014年2月和2015年10月,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例反复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此两例患者均因多次输血治疗而产生多种不规则抗体,该研究成果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临床军医杂志》。在后期工作中,通过对解放军174医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对厦门地区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流程。 2.疑难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保安全有效输血的最重要环节,只有交叉配血真正相合(相容)才能保障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现一般进行供者和受者ABO、RhD同型配血,只有配血相合时才能输血(特殊情况例外),当出现配血不相合时,则视为“疑难配血”。目前,输血科常用的交叉配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聚凝胺法、卡式法和抗球蛋白法。当遇到异常的配血实验结果时,应以抗人球蛋白法为准,但任何一种实验方法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因此,需在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检测技术,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血液免疫学检测流程。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配血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处理: (1)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交叉配血不合包括主侧配血不合和次侧配血不合,其产生原因主要如下:①主侧配血不合:患者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自身抗体、冷凝集素、药物抗体、血浆蛋白紊乱等因素;供着红细胞直抗阳性(相对少见)。②次侧配血不合:患者红细胞黏附免疫球蛋白或抗体,直抗阳性,全凝集或多凝集;供着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自身抗体、冷凝集素、药物抗体、血浆蛋白紊乱等因素(相对少见)。 (2)设计实验进行配血疑难配血流程见流程图2。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人体解剖学实验讲义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主编:王永录 2008年9月

目录 实验一小白鼠、大白鼠及兔的解剖实验 (1) 实验二人体解剖学实验 (2) 实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4) 实验四心音听诊 (9) 实验五人体心电图的记录 (12) 实验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16)

实验一小白鼠、大白鼠及兔的解剖实验 【目的】:掌握小白鼠、大白鼠及兔的基本解剖结构。 【实验对象】小白鼠、大白鼠、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乌拉坦、手术台、手术器械(止血钳、手术刀、动脉夹、手术剪、手术镊等)、注射器、手术线、纱布、脱脂棉等【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取实验动物,乌拉坦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解剖。观察以下组织器官,注意与人体组织结构的区别。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间脑、脑干。脊髓。 2.骨骼肌:肌肉的构造和形态。 3.皮肤:表皮、真皮结构。皮肤的附属器,汗腺、毛发、指甲、皮脂腺。 4.消化系统: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胰腺、肝及胆囊。 5.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及胸膜腔。 6.循环系统:心脏(心壁、心腔、瓣膜、乳头肌、腱索、冠状血管)。 7.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8.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雄性生殖系统: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射精管。 【思考题】 小白鼠、大白鼠及兔与人体结构的区别?

实验二人体解剖学实验 【目的】: 1.了解人体主要系统器官的概貌。对人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掌握人体各个系统主要器官的基本结构。 3.重点掌握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实验对象】 1 人体各组织器官模型标本。 2 人体实物标本。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观察以下组织器官: 1.骨骼系统:骨的基本形态构造,骨连结的形式,关节的基本构造,骨骼组成,颅骨、脊柱、胸廓及骨盆的组成。上肢骨,下肢骨。 2.骨骼肌:肌肉的构造和形态。肌肉的连结与肌肉的作用。头面肌群、胸腹肌群、腰背肌群、上下肢肌群。 3.皮肤:表皮、真皮结构。皮肤的附属器,汗腺、毛发、指甲、皮脂腺。 4.消化系统: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胰腺、肝及胆囊。 5.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及胸膜腔。 6.循环系统:心脏(心壁、心腔、瓣膜、乳头肌、腱索、冠状血管)、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体循环、肺循环、淋巴循环。 7.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8.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男性生殖系统: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射精管。 9.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间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10.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垂体、下丘脑、松果体。

最新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1)(1)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 1 2 一、正反定型不一致 3 1、重复试验(严格正规操作)。 4 2、重新取血(以纠正污染或弄错标本造成的不符),溶血标本不能用于合血。 5 3、洗涤红细胞后进行以下试验(正反定型凝集低于2+的,应首先怀疑是由于亚型或抗6 原抗体活降低引起。) 1)、用自身血清、红细胞做定型对照,检验自身有无完全抗体。 7 8 2)、用O型红细胞做反定型对照,确认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完全抗体。 9 3)、用抗A、抗AB、抗A1和抗H进行正定型: ①A亚型细胞与抗A、抗AB的凝集强度低于A1细胞,但与抗H的凝集强度高于A1细胞(3+ 10 11 以上); 12 ②A亚型(特别是A2中约有1-8%会产生抗A1),与抗A1基本不发生凝集。 13 ③用抗AB(O型血清或血浆)是因为它的抗A效价较高,与弱A和弱B抗原亲和力强。 14 4)、分别用A1型和A2型红细胞反定型检查血清中有无抗A1存在(A亚型中有部份会产生15 抗A1,能与A1发生凝集,但不与A2凝集。) 16 5)、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是由于病人抗体缺失或减弱引起反定型错误,可延长反应时间,17 或用灵敏度更高的血型卡做反定型。 18 6)、被检红细胞做直抗(观察有无被抗体致敏的情况),若为阳性,应将细胞放散至阴性19 后再定血型。 4、若还不能确定血型,应增加血型物质的检测(如唾液等)。 20 21 二、交叉配血不合

22 (一)主侧端不相合 23 1、血型鉴定不正确,重新鉴定血型。 24 2、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25 3、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26 4、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27 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 28 5、试验系统被污染。 29 (二)次侧端不相合 30 1、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31 2、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32 33 4、抗筛阴性,而次侧不合多由自身抗体引起(此是抗人球配血不合,而聚凝胺配血通34 过可输血)。 (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 35 36 1、血型是否正确。 37 2、是否有自身抗体。 38 3、是否有同种异体抗体。 39 (四)交叉配血不合常见原因分析

生理实验二--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生理实验二------ABO 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 1.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学习ABO 血型鉴定方法,掌握血型鉴定原理。 [实验原理] (一)ABO 血型的分型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ABO 血型系统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即A 抗原、 B 抗原。而血清中还存在对应的两种抗体,即抗A 抗体和抗B 抗体。ABO 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 抗原和B 抗原将血液分为A 、B 、AB 和O 型四类。 A 抗原与抗A 抗体相遇或 B 抗原与抗B 抗体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当给人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可发生血管内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表1 ABO 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血清中的抗体 A 型 A 抗 B B 型 B 抗A AB 型 A+B 无 O 型 无 抗A+抗B (二)ABO 血型的鉴定---正向定型 常规ABO 血型的定兴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 1.正向定型是用抗A 抗体和抗B 抗体检测未知红细胞上有无A 或B 抗原;反向定型是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有无抗A 或抗B 抗体。 表2 ABO 正向定型 正向定型 血型 B 型血清 (抗A ) A 型血清 (抗 B ) O 型血清 (抗A ,抗B ) - - - O 型 + - + A 型 - + + B 型 + + + AB 型 一般A 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 抗体,B 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 抗体,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抗体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三)ABO 血型的遗传由三个等位基因控制

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由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出现上述三个基因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方各遗传给子代。三个基因可组成六组基因型。由于A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故血型的表现型仅四种。血型相同的人,其遗传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见表3 表3 ABO血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思考题:A型、B型的父母,子女可能的血型? 利用血型遗传的规律,可推知子女可能有的血型和不可能有的血型,可从子女的血型表现型来推断亲子关系。必须注意的是,法医学上依据血型来判断亲自关系时,只能做出否定的判断,而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 (四)正常人的血量 约占体重的7~8%,可分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 (五)失血量对机体的影响 <10%,不出面明显的临床症状; 20%时,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血压,就会出现一些列临床症状。 >30%,可能危及生命。 (六)安全输血的原则 输血是抢救伤员生命和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输血不当,会给病人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坚持同型输血 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接受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特别要注意Rh阴性受血者产生抗Rh抗体的情况。 2.即使ABO血型相同,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为保证输血安全,即使已知ABO血型相同,还必须分别将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称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测受血者的血浆有无使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抗体,

血型及交叉配血检验

红细胞血型 血型: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它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所控制。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血型系统。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抗原有400余种,被归纳为27个血型系统。其中发现最早,且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现知ABO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A基因的产物是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它能把α-N-乙酰半乳糖分子接到一个前身物糖蛋白上,产生A抗原决定簇;B基因的产物是半乳糖转换酶,它能把α-D-半乳糖接到前身物糖蛋白上并产生B抗原决定簇;O基因不编码酶,因此是一个无效等位基因,故O型又被称为缺失型(nun type);AB杂合子分别由A 和B基因产生AB两种酶。 不同个体红细胞膜抗原经上述某种遗传基因作用,形成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它们的分型原则是: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的为A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的为B型;红细胞上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 和抗B的为AB型;红细胞上没有A和B抗原,血清中却有抗A和抗B抗体者为O型,H 抗原存在于ABO各型红细胞上,称为H物质(基础抗原),但以O型最多。ABO血型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血清中就不存在对应的天然抗体。反之,血清中含有某种天然抗体,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其对应抗原,此规律是Landsteiner在1900年首先发现的,故称Landsteiner定律。根据此规律用标准抗血清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被检者血清中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血型。 ABO血型鉴定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 (1)在输血中寻找合适供体; (2)在皮肤及肾移植上的供体选择; (3)在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研究中的应用; (4)ABO血型检测还可用于亲子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等的鉴定,以及与某些疾病相关的调查等。 另外,在ABO血型系统中尚存在一些变异型,简称之为亚型。如A型中的A2、A3、Ax、Am等;在B型中的B2、B3、Bx、Bm等。它们共同的规律是红细胞上的抗原较弱,少数个体尚存在有不规则的同种抗体。有些亚型抗原甚至弱到与抗血清的反应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地步,必须用吸收和放散的方法证实其抗原抗体反应的存在。 了解亚型的重要性在于: (1)易造成误定血型,可使配血不合; (2)有额外抗体(如抗A、抗B)者常使同型间配血发生困难; (3)误输入不相合的亚型血(抗原),可使缺乏此抗原的受血者产生免疫性血型抗体,造成溶血的潜在威胁。 Rh血型系统 Rh血型常见的抗原(又称因子)有5种(理论上推测有6种),分别是D、C、E、c、e(d 未能证实)。尚有一些变异型,如Du、Cw、En等。目前能识别的Rh系统抗原共4 3种。与ABO系统不同的是此系统很少有天然抗体,大部分抗体均由免疫刺激产生。 Rh系统中D抗原的免疫性最强,正常D阴性受血者接受一次D阳性红细胞输血后,产生抗体的机率>50%。因此,临床上往往以D抗原的存在与否定为Rh阳性或阴性。我国汉族人D阴性的比率较低,约占人群的0.2%~0.4%。因而Rh系统抗D所致的溶血反应与新生儿溶血病的比率远低于白种人,但输血和妊娠中不相合抗原所致的抗E、抗C、抗Ce、抗cE并非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的进展 医学界在输血治疗手段出现之初,曾发生过无数血的教训。1492年,首例输血由于使用的方法很原始,没有成功病人死亡;1667年法国国王御医Jean用羊血治疗精神病患者,偿试将动物血输给人导致死亡,这一严重事故使以后150多年没人再敢尝试输血治疗。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James Blundell首次用人血输治患者,取得一定效果。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及Rh血型系统,增加了人类对血型系统的认识。直到1907年,Hektoen建议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才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Reuben Ottenberg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开启了现代输血医学的新纪元职称论文。 输血前试验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其中交叉配血是关键[1]。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血型测定是否有误,以及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这一试验对于未进行红细胞血型抗体筛选的患者尤为重要,红细胞血型抗体有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完全抗体为分子量较大的IgM抗体,可在盐水介质的交叉配血中与相应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不完全抗体指ABO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为分子量较小的IgG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虽然能够结合红细胞上的抗原,但不能使红细胞凝集,必须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致敏红细胞发生凝集。根据红细胞血型抗体的特性,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方法在不断产生,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1盐水交叉配血法

盐水法配血时,用生理盐水配制红细胞悬液,红细胞膜上由于唾液酸中的羧基离子而带负电,此负电荷形成的排斥力(Zeta 电位)使单个红细胞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其与血清相配合时,血清中的大分子完全抗体,能在相应红细胞之间搭桥,使其发生凝集,通过观察凝集或溶血来判断配血结果。盐水法是交叉配血的必做项目,能简便快速的检测IgM型抗体,发现血型是否错误或判断是否发生溶血,但不能检出不完全IgG型抗体[2,3],不能有效的防止免疫性溶血性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单用盐水法配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2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法(AGT) 1908年Carlo Moreschi利用分子搭桥的原理记录了抗人球蛋白试验。此法又称Coombs试验,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最经典、最早用于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方法,是目前交叉配血的金标准。本法灵敏,但是传统的抗人球方法,操作繁杂、反应时间较长、结果不易判断和统一、试剂效期短,不能满足输血检测及时准确的要求,因而未被国内广泛采用。 3 酶介质交叉配血法 酶法是采用蛋白水解酶(如菠萝酶、木瓜酶等)进行配血的方法。酶可以破坏红细胞表面带电荷的唾液酸,从而降低红细胞表面电荷,使其得以靠拢,因而能使具有特异性的不完全抗体与经酶处理的具有相应抗原红细胞发生凝集。此法的特点是操作较为简便,经济,但较难质控,时间长,实验重复性较差,而且酶可能部分的改变红细胞结构,使某些隐蔽的抗原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