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1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1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1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1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

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降低行刑成本,加强人权建设,有利于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在正常的人文环境中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性力量,起到尽可能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作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对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市委、市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上海自2002年起率先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已进入第6个年头。几年来,本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需要我们及时梳理、提炼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探索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律;同时,需要我们思考上海社区矫正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继续为全国的社区矫正试点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为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指导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市司法局组织力量编写了《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这本指导手册凝聚了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智慧,体例结构合理而完整,信息量大,兼具操作性、探索性、前瞻性。希望它能成为广大社区矫正工作者具体开展工作的“好帮手”,更希望大家以此为新的起点,开拓奋进,积累更多鲜活的经验,不断丰富指导手册的内容,为上海的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也为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推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7年1月

修订说明2007年1月,在市司法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直接推动下,我们编印了《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指导手册》),深受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欢迎,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化发展。

一年多以来,随着本市社区矫正工作的稳步推进,尤其在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个性化教育矫正、心理矫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新的经验,因此,《指导手册》已不能完全适应本市社区矫正工作实践的需要。为了更

好地指导和推动本市社区矫正工作深化发展,我们决定对原《指导手册》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把握两条原则,一是原《指导手册》的基本框架保持不变;二是及时补充完善以科学矫正方法为重点的新的经验、新的做法,确保修订后的《指导手册》能充分反映上海社区矫正工作的新发展。

基于以上修订原则,本次修订,主要对以下内容作了补充完善:

(一)社区矫正基本工作内容与方法。充实心理矫正的内容与方法,新增信息化管理、补偿性公益劳动、关爱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活动,补充心理诊疗工作室、社区服刑人员技能培训中心、青少年社区矫正中心、中途驿站等社区矫正设施(项目)建设内容。

(二)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充实了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的内容。(三)评估与奖惩的运用。修订社区矫正质量评估表,规范奖惩程序和材料,提高了奖惩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其他。对社区矫正有关表式进一步梳理、统一。

由于水平有限,我们觉得修订后的《指导手册》仍然需要实践检验并充实完善。因此,修订后的《指导手册》下发施行后,热忱欢迎工作在社区矫正第一线的全市司法行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对修订后的《指导手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使《指导手册》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真正成为全市司法行政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

修订工作小组

2008年6月

目录

第一部分工作职责1

一、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职责3

二、区(县)司法局职责4

三、街道(乡镇)司法所职责5

四、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职责6

五、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职责7

第二部分工作流程9

一、接收11

二、矫正17

三、终止18

第三部分基本工作内容与方法23

一、日常管理25

二、教育学习29

三、心理矫正33

四、公益劳动35

五、帮困解难39

第四部分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41

一、分类矫正43

二、分阶段分级矫正51

第五部分评估与奖惩的运用59

一、风险评估61

二、矫正效果评估63

三、日常行为奖惩和司法奖惩65

附录75

第一部分工作职责

一、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职责

1.负责指导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

2.负责规划、协调与推进全市社区矫正工作;

3.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政策、制度,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4.检查和考核各区(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情况;

5.按规定审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行为奖惩,审核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奖惩建议;

6.做好与政法各部门及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7.负责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评估及经费核定、申请;

8.负责各区(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理论与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专业化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

9.监督、指导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组织的工作;

10.负责社区矫正相关宣传与对外交往工作;

11.其他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

二、区(县)司法局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要求;

2.负责与区(县)综治办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通报工作情况,协调需要解决的问题;

3.指导、监督、检查街道(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

4.按规定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行为奖惩,初审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奖惩建议;

5.全面掌握本区(县)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收集、汇总并上报有关统计报表;

6.开展本区(县)街道(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

7.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帮困、社会保障等工作;

8.监督、指导并评估本区(县)有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9.其他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

三、街道(乡镇)司法所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及帮困解难等工作;

3.动员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对参与本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出相关的工作要求,定期对社会工作者作出评估,关心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帮助其改善办公条件;

5.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四、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职责

1.接受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的指导,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能;

2.负责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招聘、管理、考核等工作;

3.按照社会组织的运作规律,改进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自主运作能力;

4.组织社工开展相关工作理论与实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工的帮教服务能力;

5.领导区(县)工作站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及帮教服务工作;

6.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矫正工作;

7.开展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创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品牌,提升专业化水平;

8.根据政府购买服务要求完成社区矫正的其他工作。

五、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职责

1.接受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的指导,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服务工作;

2.负责社会帮教志愿者的登记注册、管理与绩效评估等工作,积极发展单位会员,增强社会帮教的合力;

3.指导区(县)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开展帮教服务工作;

4.组织开展社会帮教志愿者业务交流、培训、督导活动,帮助社会帮教志愿者掌握帮教技能,改进帮教方法,不断提高帮教效果;

5.与社区服刑人员结对帮教,了解其思想动态,指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帮助其妥善处理就业、升学、交友、家庭责任等问题,早日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6.完成与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有关的其他工作。

第二部分工作流程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分为接收、矫正、终止三个主要环节。

一、接收

接收是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缓刑假释前征求意见、接收法律文书、矫正开始宣告三项工作。

(一)缓刑、假释前征求意见

1.目的

缓刑、假释前征求意见,是为法院的判决、裁定提供参考,有利于增强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及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合力,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与配合,促进工作对象教育改造、回归社会、保持社区和谐。

2.依据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实行缓刑前征求意见。相关法院可以征求区(县)司法局意见,区(县)司法局可指导相关街道(乡镇)司法所开展有关调查。司法所一般应在收到《情况调查表》后的4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并通过区(县)司法局向相关人民法院反馈意见。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市监狱管理局与市矫正办会签下发的《关于试行监狱(所)上报假释前征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意见的通知》及《上海监狱推进假释工作的实施办法》,监狱(所)上报假释案件前,须征求罪犯原实际居住地的区(县)司法局意见,区(县)司法局可指导相关司法所开展调查,司法所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区(县)司法局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相关监狱(所)反馈意见。

3.途径

(1)街道(乡镇)派出所;

(2)居(村)委会;

(3)被告人或罪犯的家庭、亲属;

(4)相关的社区居民,与被告人或罪犯有交往的人;

(5)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庭、被害单位);

(6)其他有关的部门或人员。

4.内容

(1)被告人或罪犯的基本情况(受教育情况、工作与生活情况及对未来的态度和计划等);

(2)犯罪情形(犯罪原因、主观恶性、认罪表现);

(3)家庭状况(家庭结构完善与否、履行家庭责任的情况、家庭成员关系是否

和谐);

(4)在社区的表现(或入狱前在社区的表现)、社区居民的态度。

5.反馈

街道(乡镇)司法所接到《判处缓刑意见征求表》或《办理假释意见征求表》后,应按要求对犯罪被告人或罪犯的综合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基础上,对是否适用缓刑或假释出具意见,区(县)司法局对司法所出具的意见进行审核把关并在规定时间反馈至征求意见方。

对于可能裁判缓刑、假释的人员,司法所应做好矫正前期准备工作。

(二)接收法律文书

法律文书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依据,在社区矫正开始宣告前,必须收集齐全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复印件)。

1.种类

对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必须接收的法律文书有:

(1)被判处管制的:生效判决书、执行通知书;

(2)被宣告缓刑的:生效判决书、执行通知书;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①法院判决的:生效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

②监狱(公安)机关批准的:生效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证明书、暂予监外执行延长通知书。

(4)被裁定假释的:生效判决书、假释裁定书。

(5)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①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生效判决书、执行通知书;

②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生效判决书、释放证明书、其他改变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裁判文书。

2.途径

(1)一般情况下,由公安派出所提供法律文书(复印件);监狱、看守所决定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的或人民法院宣告裁定假释的,由监狱、看守所直接交付或送达司法所。

(2)法律文书收集不全的,司法所可从以下途径协助收集:

①从区(县)检察院收集;

②从区(县)公安分局收集:适用于公安机关批准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公安看守所释放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

③从原判法院收集:适用于法院判决管制、缓刑的人员,裁定假释的人员,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

④从市监狱局(或原押监所)收集:适用于监狱机关批准的保外就医人员,监狱刑满释放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

(3)由外省市法院或执行机关裁决的,发函向所在省市的原判法院、原决定机关、原押机关收集法律文书。外省市监狱局批准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可通过市监狱局收集法律文书。

(4)收到法律文书和有关手续应认真查验,发现法律文书和有关手续不齐全或有误的,应立即通知人民法院或执行机关补正。

(三)矫正开始宣告

矫正开始宣告,标志着社区服刑人员正式接受社区矫正。司法所应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社区矫正执行开始宣告会。

1.责任部门

宣告会由公安派出所组织召开。

2.宣告地点

一般在公安派出所进行。

3.参加人员

公安派出所通知司法所派员参加,司法所应通知社工一并参加,可邀请居(村)委干部、社区居民代表、社区服刑人员家属参加。

4.宣告程序

(1)公安民警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必须遵守的有关规定,并接受司法所的日常监管、接受社工的帮教和服务。

(2)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关规定,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按规定参加个别教育、集中教育、公益劳动等日常管理活动,并按时上交个人活动情况书面报告。

(3)社工向社区服刑人员介绍社工的职责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

(4)帮教志愿者参加宣告会的,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工向社区服刑人员介绍帮教志愿者,签订帮教协议书,并介绍志愿者帮教的相关内容。

(5)公安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宣告书》上签名。

二、矫正

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具体内容,详见第四部分“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

三、终止

终止是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分为期满终止和非期满终止。(一)期满终止

1.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期满鉴定

(1)在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届满前一个月,指导社区服刑人员完成自我鉴定。(2)召开由公安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参加的评议会,对矫正期届满的社区服刑人员服刑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结论,填写《社区服刑人员期满鉴定表》。

(3)对矫正期届满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的除外),公安派出所审核《社区服刑人员期满鉴定表》后,签发《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解除管制通知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

(4)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期届满前1个月,由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经公安机关审核后,由原决定机关签发《暂予监外执行监督考察期满通知书》。

2.召开矫正期满宣告会

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期满鉴定结果,对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提出要求,标志社区服刑人员刑罚执行完毕。

(1)宣告地点

通常在社区服刑人员实际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进行。

(2)参加人员

公安派出所通知司法所、社工参加,可邀请居(村)委干部、社区居民代表、社区服刑人员家属参加。矫正期满宣告会由公安民警主持。

(3)宣告程序

①司法所宣读社区服刑人员期满鉴定意见,发放《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

②公安民警对社区服刑人员宣布矫正期满,并发给《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解除管制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

③社区服刑人员在期满宣告书和相关法律文书上签字。

期满宣告会开始后,一般应由社区服刑人员宣读自我鉴定。

3.对刑期未满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办理

刑期未满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监外执行期满,应当作出期满鉴定,并及时与原执行机关联系,办理收监手续。

4.与安置帮教工作衔接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后,与安置帮教工作衔接分三种情况:

(1)管制、缓刑、假释人员期满后,纳入安置帮教;

(2)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刑期期满的,纳入安置帮教;

(3)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在社区矫正的期限未满五年的,进入安置帮教。(二)非期满终止

1.因死亡终止

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死亡的,居住地公安机关应及时书面通报当地人民检察院、原判人民法院或原押监狱、公安看守所,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社区服刑人员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自然终止。

2.因重犯或收监终止

对依法决定撤销缓刑或假释而收监执行以及因重新犯罪被依法惩处的社区服刑人员,自作出收监决定或判决之日起,其社区矫正即告终止,公安机关应及时向司法所提供因重新犯罪而收监执行的法律文书。

社区服刑人员涉嫌重新犯罪的,在刑拘未决、取保候审期间期满的,暂不宣告,待处理结果出来后,判决有罪的,其社区矫正自然终止;判决无罪的,进行延期宣告并说明延期宣告的理由。

第三部分基本工作内容与方法

社区矫正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五个方面。

一、日常管理

(一)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档案

1.要求

对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建立矫正档案。矫正档案应当正确反映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社区矫正的类型和期限;应当全面反映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过程,客观评价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状况,评估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效果。

街道(乡镇)司法所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的建立和归档工作。接受矫正期间的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应当存放在司法所,社区矫正期满后的社区服刑人员档案按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有关规定办理。

2.内容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

(2)法律文书(复印件);

(3)社区矫正开始、期满宣告书;

(4)分级矫正文书;

(5)社区服刑人员季度、年度考核表;

(6)社区服刑人员奖惩审批表;

(7)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活动情况报告;

(8)社区服刑人员期满鉴定表;

(9)其它需要归档的材料。

(二)社区矫正工作台帐

1.要求

社区矫正工作台帐是开展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工作台帐应及时准确地登记,客观反映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和状况。

2.内容

社区矫正工作台帐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日常管理工作情况;

(2)教育学习情况;

(3)开展心理矫正情况;

(4)组织公益劳动情况;

(5)帮困解难工作情况;

(6)志愿者开展工作情况。

社区矫正管理系统是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台帐的必要形式,包括网络版(区县适用)和单机版(街镇适用)。社区矫正工作台帐主要内容应当通过管理系统进行记载并保存。无法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的工作资料,由司法所按台帐分类要求进行保管。

(三)社区服刑人员报告活动情况

1.报告内容

包括工作、生活、学习、思想及社会交往等。其中,本人或家庭有重大变故,住址、电话变更等情况必须报告。

2.报告形式与次数

社区服刑人员报告活动情况的形式与次数,按照分类矫正规定执行。

(四)外出请销假与迁居的审核

司法所应当认真审核社区服刑人员(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除外)因事暂时离开本市及改变居住地的申请,申请符合条件的,应出具书面意见报公安机关批准,并告知社区服刑人员遵守当地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销假等相关手续。对迁居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认真审核其迁居的理由,并提交公安机关审批。

对经司法所审核、公安机关批准外出务工的社区服刑人员(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除外),司法所应主动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或司法所的联系,依托当地公安机关或司法所落实监管措施。

(五)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

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实际居住地管理,并按规定办理转递、接收手续,落实矫正措施;对尚未查明现住地的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由户口所在地司法所先行管理,并落实矫正措施;转递和接收手续未按规定完成之前,现管理部门应当继续履行管理职责,不得造成脱管。因管辖发生异议的,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六)考核奖惩的实施

1.日常行为奖惩的种类

日常行为奖励包括表扬、记功、社区矫正积极分子;日常行为处分包括警告、记过。

2.司法奖惩的种类

司法奖励包括减刑、缩短考验期、缩短剥权期、对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假释或减刑;司法惩处包括重新判决、收监执行等。

二、教育学习

(一)常规教育学习

1.集中教育

(1)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其它动态教育等。

(2)形式

可采用授课、座谈、讨论、咨询、参观等形式。

(3)要求

区(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职能部门制定年度教育计划,司法所应认真组织落实,督促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集中教育,应认真做好集中教育学习记录,重点记录教育主题和内容,并通过适当形式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反应。

社区服刑人员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集中教育的,应书面请假并经司法所批准;因主观原因不参加集中教育的,视情进行个别教育、日常行为处分直至提请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处置。

2.个别教育

(1)主要内容

认罪服法教育、社区矫正告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法制纪律教育、思想文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生活辅导、期满总结教育等。

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不同的矫正阶段、不同的表现,个别教育内容各有侧重。(2)形式

主要通过个别谈话、家庭走访等形式进行,电话方式仅限于特殊情况下使用。(3)要求

应主要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问题。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执行方式、案由、年

龄、矫正阶段开展个别教育;结合集中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应有连贯性,清晰、全面、客观地反映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全过程的思想、表现变化情况。

个别教育时间每次一般不少于半小时,应当做好个别教育记录,包括教育主题、教育内容、拟采取的工作措施、教育效果初步分析等。对故意逃避个别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予以日常行为处分直至提请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处置。

(二)个性化教育矫正

1.适用对象

(1)经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评定为高风险度的人员;

(2)违法犯罪恶习较深,有2次以上(包括2次)犯罪前科或劳动教养处罚记录,现实矫正表现起伏不定的;

(3)经心理量表测试或经诊断为存在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症状明显,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疾病治疗,可能重新违法犯罪的;

(4)受到日常行为处分和司法惩处的;

(5)有事实或行为证明有明显偏执或缺乏自控能力,严重影响其接受社区矫正的;

(6)社会交往或家庭环境不良,影响其接受社区矫正,有重新违法犯罪危险的;(7)社会矛盾、家庭矛盾或个人问题尖锐特殊、影响其接受社区矫正,有重新违法犯罪危险的;

(8)其他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矫正的对象。

2.主要环节

(1)选择确定对象;

(2)设置预期工作目标;

(3)落实工作措施及跟踪评估;

(4)撰写结案报告。

3.措施

(1)强化日常管理;

(2)加强常规教育;

(3)主动帮困解难;

(4)培养文化素养;

(5)实施心理矫正;

(6)提高自助能力;

(7)注重亲情辅助;

(8)动员社会力量;

(9)进行科学激励;

(10)及时跟踪评估。

4.应把握的要领

(1)仔细筛选,以现实表现为主,合理确定个性化教育矫正对象;

(2)准确把握对象存在的问题症结,重点了解对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谁对其最有影响力等,设定主要措施与辅助性措施;

(3)根据对象现实表现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措施;

(4)撰写结案报告时,评估要客观,着重总结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

三、心理矫正

(一)目的

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和手段,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与行为,促进其个体身心健康,消除其融入社会的心理障碍。

(二)基本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

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整体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服刑人员的集中教育,通过心理学讲座、小组心理辅导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心理咨询

利用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依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心理测试报告,开展门诊咨询、专栏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

3.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治疗

对存在心理疾病症状的、有严重行为偏差的、经过测试存在心理危机的,甚至影响到其正常工作、生活的社区服刑人员,由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医生进行危机干预

处理或临床心理治疗。

(三)工作资源

心理矫正应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既注重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心理学专业培训,又大力发动心理学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加入志愿者队伍,加强与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机构的合作。

(四)心理矫正项目建设

心理矫正项目建设,是指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心理问题预防、评估、诊断与治疗活动,是心理矫正工作的拓展与深化。心理诊疗室是现阶段心理矫正项目建设的主要形式。积极建立和发展心理诊疗室,目的是要以心理诊疗室为专业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心理矫正中协调、指导与心理治疗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心理矫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身心和谐,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四、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是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刑罚执行的性质,是增强社区服刑人员在刑意识,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对社会作出补偿,提高社区矫正效果的重要手段。公益劳动分为常规性公益劳动和补偿性公益劳动。

(一)常规性公益劳动

1.适用对象

凡男不满70周岁、女不满65周岁并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保外就医人员、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除外)均应当在社区矫正执行宣告后1个月内开始参加公益劳动。

2.劳动场所

公益劳动场所须具备以下条件:

(1)签订公益劳动协议书;

(2)确定联络员负责日常管理和考核;

(3)有符合国家劳动安全规定的公益性劳动项目。

3.劳动项目

(1)在公共场所从事清洁、环保、看护等辅助性劳动;

(2)在公益劳动场所从事由签约双方认可的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活动;

(3)在工作单位从事非本岗位性、非赢利性、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工作;

(4)其他适宜社区服刑人员从事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劳动。

(二)补偿性公益劳动

补偿性公益劳动是指在征得被害方或被害人家属同意的前提下,由社区服刑人员主动地、积极地采用向被害方或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补偿劳动或服务,争取修复被社区服刑人员犯罪行为所破坏的与被害方或社会正常关系的一种公益劳动方式。

1.适用对象

按社区矫正规定必须参加公益劳动,且自愿提供补偿性劳动或服务的社区服刑人员。

2.劳动类型

补偿性公益劳动可分为修复谅解型、社区服务型和经济补偿型三种类型。

(1)修复谅解型。其内容包括为被害人或其家庭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补偿劳动或服务;为被害人或其家庭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物质或经济资助;为被害单位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为被害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发明,并取得一定效果。

(2)社区服务型。在征得被害方或其亲属的同意,可以选择向社会进行补偿劳动或服务等方式,其内容包括担任社会公益场所或社区敬老院义工;为社区居民或敬老院的老人免费提供各类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发挥自身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等。

(3)经济补偿型。经济补偿是辅助性的补偿性公益劳动方式,应当在完成一般公益劳动的情况下,可以为社区困难家庭、贫困学生或老人提供资助;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助;为社区敬老院捐款捐物;参与其它爱心帮困活动并提供资助等。(三)劳动管理

1.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应在指定的公益劳动场所参加公益劳动。特殊情况,经本人申请,司法所同意,工作单位愿意接受,可允许个别社区服刑人员在本单位参加公益劳动(处于“一级矫正”阶段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不准安排在本单位参加公益劳动)。

2.司法所为社区服刑人员落实公益劳动场所时,应当由司法所、公益劳动场所、社区服刑人员三方签订公益劳动协议。内容包括劳动项目、劳动时间、劳动区域、

劳动纪律、公益劳动场所应当负有的管理职能、司法所的教育职责及违反劳动协议应负的责任。

3.长期在外省市工作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落实当地公安机关监管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依托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落实公益劳动,不能在当地落实公益劳动的,应当要求每季度回沪参加10小时的公益劳动。

4.公益劳动场所的联络员负责对公益劳动的考核和管理,记录劳动内容和时间,并及时将劳动情况反馈司法所或社工。

5.因病或身体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按规定可不参加公益劳动的社区服刑人员,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区级以上(含区级)医院(或专科医院)的相关证明或相关法律文书,报区(县)司法局批准。

6.社区服刑人员参加补偿性公益劳动,应当由司法所、被害方、社区服刑人员三方签署补偿性公益劳动协议书,并明确补偿性公益劳动或服务的内容、时间、区域范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纪律。司法所应将补偿性公益劳动的开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及时向被害方反馈。

五、帮困解难

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帮困解难是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顺利建立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的良好互动关系;消除社区服刑人员服刑的后顾之忧,改善其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其与社会的对立,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可充分发挥社区在矫正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体现社区矫正的亲和力,丰富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

(一)内容

1.对社区服刑人员中存在的户口、就业、居住、生活、学习、教育等特殊问题或困难,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2.联系落实技能培训,实现助人自助。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制定就业技能培训计划,联系当地劳动部门为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

3.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培养和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责任和家长意识,帮助修复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支持系统在矫正过程中的作用发挥;降低父母服刑对未成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防止社区服

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

(二)途径

1.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挖掘政府部门自身掌握的资源,帮助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存在的相关困难或问题。

2.司法行政部门动员和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相关的困难或问题。

3.社工依托社区,发动志愿者,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相关的困难或问题。

(三)帮困解难项目建设

1.社区服刑人员技能培训中心

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是社区矫正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社区矫正工作除刑罚执行以外的社会关爱和人性化帮教的性质,是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其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凸显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2.中途驿站

中途驿站是社区矫正帮困解难工作的重要设施,主要为无家可归、无亲可靠、无生活来源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并帮助上述“三无”人员解决暂时性困难。

第四部分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

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是总结几年来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实践、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探索。其中,分类矫正是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不同的年龄、案由确定不同的矫正内容,是加强社区矫正措施针对性的基础,是当代许多国家的重要实践;分阶段矫正是明确各个矫正阶段的法定程序与主要任务;分级矫正是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不同的现实表现,确定不同的矫正内容和措施,是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与效果的关键和必然途径。

一、分类矫正

(一)目的

社区服刑人员包括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及剥夺政治权利等5种罪犯。根据几年来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为加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必须结合

不同的年龄与案由作进一步的分类。

(二)根据年龄与案由分类

社区服刑人员可按年龄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1.青少年犯罪类人员;

2.非青少年犯罪类人员。

对非青少年犯罪类人员,根据案由作进一步分类:

(1)暴力犯罪类人员;

(2)侵财犯罪类人员;

(3)涉毒犯罪类人员;

(4)其他犯罪类人员。

根据年龄与案由进行上述分类,有利于合理配置工作力量、确定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类型社区服刑人员的特征,制定并实施不同的矫正计划,落实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各类社区服刑人员的特征与分类矫正措施

1.青少年犯罪类人员

指25周岁以下的社区服刑人员。

对青少年犯罪类人员的矫正,以帮教成为身心健康、生活态度积极、人际交往良好、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就业技能,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青少年为工作目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要在全面落实现有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性文件基础上,以严格管理为基础,以关爱为主导,以惩罚为辅助,以分类、分阶段、分级管理为主线,加强教育管理力度。

(1)特征

①心智不成熟,思想不稳定。抵御外界诱惑、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难以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②缺乏法律意识。犯罪的动机容易受外界诱因而引起,较为简单且少预谋,易走极端,偶发性犯罪居多,有暴力倾向的犯罪居多,群体性犯罪比较明显。

③家庭功能不完善。家庭亲情教育和稳定性弱化,使青少年在经济、精神生活上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缺损,身心受到伤害。

④以强烈的自我满足为主,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满足个体感官刺激,大多具

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保证我州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按照《云南省(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具体步骤和时间 从XX年1月起,全州十县(市)和所辖乡(镇)全部列入社区矫正范围,按三个阶段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一)动员阶段(XX年1月1日——1月31日) 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动员部署社区矫正工作。 (二)启动阶段(XX年2月1日——2月28日) 建立县(市)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摸清矫正对象底数,协调矫正对象的衔接接收工作。 (三)实施阶段(XX年3月1日开始) 乡(镇)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网络,调整充实工作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培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立矫正对象个人档案和相关台账;全面实施社区矫正。

二、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是户籍地和经常居住地在本州,或者户籍地不在本州,本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州定居,且长期在本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下列五种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三、社区矫正工作任务 (一)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二)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思想和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在就学、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促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 四、社区矫正组织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维稳委牵头,司法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大力支持,社

社区矫正每周工作计划 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汇报 精品

社区矫正每周工作计划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汇报,使接收的社区服刑人员未一例漏管、脱管,未一例重新犯罪 注重人性化管理.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分散,大多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无固定休息日、文化素质低的农村人,以务农和打工为主要生活,管理难度大.特点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到所里报到的都定在月初的前3天,由社区服刑人员自行,既了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的,又了社区服刑人员能按时到所里报到.公益劳动由改为与分散相的.即由社区服刑人员所在村级帮教社区服刑人员早、晚两头的业余和不的休息就近安排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使公益劳动预期的目的和.特殊时期,管理,在2019年奥运、2019年60周年国庆等重大时期,司法所制定措施,强化安保工作,制定了《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实施方案》,与社区服刑人员签订了书,各村帮教填写、核实了《社区服刑人员情况表》,监控,本辖区秩序安全稳定. 注重每个教育环节.每月组织学习教育一次,内容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社区矫正文件精神、公民道德等.并将区司法局印制的社区矫正知识手册、明白卡发到每个社区服刑人员手中,要求业余自学,多种教育内容和,遵纪守法意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注重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谈话教育,运用面对面的谈心教育,每月不地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陈某是我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当中年龄最小的,2019年入矫时刚满15岁,因交友不慎,法律意识淡薄,因抢劫罪被判二年缓三年,在上门走访中,到陈某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次的错误现在辍学在家,与陈某的交谈,到他还有求学的愿望,并表示要是能够再上学的话好好学习法律知识.得知此人情况后,立即与其父母和沟通和,帮助陈某了上学的梦想. 注重帮困解难.注重社区服刑人员的帮困解难工作.在工作中,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思想、生活状况,以帮助解决和问题,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不失控,并安心改造,最大限度的预防其重新犯罪.团瓢村的王某在聚众斗欧过程中失去右手,定为伤残,父母均无工作,以务农为主要生活,家庭生活,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经情况后,为其了低保. 四是注重个性化矫正.分类施教,因人施教,的悔罪意识、自新意识,转变的思想观念是教育社区服刑人员的方法.教育过程中,注重正面教育,使其正面认识社会,迷途知返,并一人的教育转化以点带面、的作用.今年2月22日,双塔山镇司法所接收3名社区服刑人员,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郭某被判受贿罪,心理过大,加之年岁已高(现年75岁),疾病缠身,在签订社区矫正帮教协议书时,嘴里不停地念

社区矫正工作操作手册

- 1 - 社区矫正工作操作手册 社区矫正操作流程简图 分三步实施: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 → 社区矫正的执行 → 社区矫正的终止解除 1、审前社会调查 2、矫正人员签具矫正保证书 3、送达法律文书 4、矫正人员报到 5、办理交接手续 6、宣布实施矫正 1、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档案 2 、成立矫正工作小组,签订监护协议书 3、制定矫正个案 4、日常监管和教育 5、考核奖惩 6、社区矫正人员几种情形的处理方法 1、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2、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3、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4、社区矫正人员死亡 5、被决定收监执行 6、被判处监禁刑罚 社区矫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1、实施汇报制度 2、组织教育学习 二、社区矫正的执行 三、社区矫正的终止解除 一、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

(一)第一阶段:社区矫正人员接收 1、审前社会调查。(责任单位:司法局、司法所) ①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在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委托市司法局进行审前社会调查评估,由市司法局指派被告人或罪犯居住地司法所实施。 ②司法所根据委托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 ③反馈评估意见。市司法局决定最后评估意见后,应当在接到委托调查函起5个工作日内向法院提交《审前社会调查意见反馈函》。 2、签具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责任单位:法院、看守所、监狱) 法院、看守所、监狱对适用社区矫正的人员,在判决、裁定或作出决定时,应向其当面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见附一),告知其到市司法局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同时应责令社区矫正人员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见附二),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社区矫正人员系未成年人的,则应由其监护人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 3、送达法律文书。(责任单位:人民法院、看守所、监狱) 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决定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判决、裁定生效后,应当于生效起3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送达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同时抄送市检察院监所科、市公安局户政科。 社区矫正科在收到法律文书后,应认真查验文书材料的种类是否齐全(见附三),文书材料齐全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文书材料不- 2 -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刑法修正案八对刑事处罚新增了一个社区矫正,对于被判管制的罪犯,一般就要进行社区矫正。而为了配合各地社区矫正的实施,我国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在下文中了解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第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第五条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

社区矫正流程1.0

社区矫正基本流程 一、审前评估 工作人员只有7天时间(包括节假日)来完成审前评估任务,故接到审前评估任务后,要立即通知被评估对象的本人携带身份证、户口簿并与家属、村干部一同到司法所进行调查,并按笔录范本做好调查笔录;起诉书中有被害人的,工作人员要同被害人进行联系,并做好笔录(重点为是否谅解);在“审前评估”的文件夹内有给公安机关调查的《审前评估意见书》,工作人员要将它打印出来,交与被评估对象让其与所辖区的段警进行联系,并填写好该表。 在所有调查笔录、意见书都收集完毕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制作《审前调查评估报告》,并给所长审定。《审前调查评估报告》第一页需盖司法所章,倒数第二页需评估人员签字,最后一页需所长签署意见并盖章,注意要盖骑缝章。 审前评估交给司法局一整套的材料有:《审前调查评估报告》正本一式三份,调查笔录及《审前评估意见书》正本一份。 司法所留存《审前调查评估报告》及调查笔录的复印件一份。 二、社区矫正人员接收环节 (一)社区矫正人员携带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刑事裁定书(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犯)来司法所报到时,工作人员要为其办理入矫手续,具体有:1.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2.社区矫正宣告书; 3.社区服刑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 4.矫正小组协议书; 5.接受手机定位监管承诺书; 6.入矫谈话笔录; 7.走访笔录; 8.报告登记表; 9.教育登记表。 社区矫正人员提供:1.身份证、户口本等复印件一份;2.一寸相片一张;3.亲属一人,村干部一名作为矫正小组成员 注意:1.所有要求社区矫正人员签名的地方都要签名盖章; 2.身份证、户口本等复印件都要签名盖章; 3.基本信息表的基本情况由社区矫正人员填写;

社区矫正人员须知

社区服刑人员须知青龙县司法局茨榆山司法所编制

前言 1、为了准确执行刑罚,规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工作实际,使社区矫正对象尽快熟知相关规定制定本手册。 2、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 3、司法所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 青龙县司法局茨榆山司法所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社区服刑人员应知应会内容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帮助下,在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 1、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管理; 2、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范教育; 3、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4、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每月安排不少于12小时的社区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三、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主要包括下列5种犯罪: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⑴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⑵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⑶生活不能自立,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四、社区矫正对象可以享受的权利: 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 一、报到登记 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后,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2、矫正对象每周向司法所报告一次,汇报上周活动情况。报告可以用电话形式。 3、矫正对象每月到司法所汇报一次,并递交书面情况汇报。无书写能力的,可以口头汇报。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视身体状况,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递交书面情况汇报。 二、监督 1、司法所在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7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督人,组成监督考察小组,与监督人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长乐镇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非监禁刑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教育矫正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行为恶习和犯罪心理,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要坚持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力度,预防重新犯罪,为实现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环境。 二、工作原则 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原则,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坚持以“矫正为本”的原则,教育矫正转化每一名矫正对象。 三、主要任务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转化工作,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帮助他们认罪悔罪,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热情。 4、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由主管政法的武装部长周光担任组长,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由司法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力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派出所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与司法所密切配合,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民政办法要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之中,指导村(居)委会积极参与。 妇联要组织社会志愿者与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教对子,重点

司法所矫正工作指南

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指南 一、打开内网“手机定位系统”(账户密码11)查看所有定位人员是否存在关机违 规情况,如有关机的及时电话联系对象保持开机状态。 二、打开宣城市司法局网站查看首页及社区矫正科页面新闻及通知,打开绩溪县司法局内网 查看首页通知公告及社区矫正股页面新闻,了解工作方向并及时处理县局通知要求。 三、处理日常工作,整体上分为七类:1报表类2评估类3入矫类4管教类5解矫类6宣传 类,(其中评估类详见对应工作说明及文书模板)。 (一)报表类(此大类工作建议均在月底前完成) 首先,每个月20日前报送:1、在册社区矫正人员花名册2、社区矫正人员奖惩情况3、社区矫正人员违规刷证情况并于20日前通过“内网oa邮箱”报送至县局矫正股所有成员oa邮箱为:密码) 其次,每个月1号和2号两天报送“社区服刑人员情况”,每个季度1号、2号两天报送“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报送通过外网“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平台”,用户名:密码:)再次,每个季度1号、2号两天报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情况统计表(通过外网“司法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账户:密码:—继续点击输入账户:密码:) 再次,每个月28号前完成刑释解矫信息核查工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进入“全国刑释解矫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后:(1)找到“信息查询”中的“服刑劳教信息查询”模块,点击进入,在最后一栏“是否有回执”中选择“无回执”后进行查询,将出现本地尚未进行回执的人员名单;(2)找到“人员管理”中的“等待本级核查列表”模块,点击进入,若出现待核查人员信息前往派出所请求户籍民警验证其具体信息是否一致,最后核实或修改并反馈)(二)宣传类 及时将主办、参与的活动、创新举措整理成信息,发布到司法所网站社区矫正股、基层股等栏目上(网站账户:密码:),同时通过oa邮箱报送至县局矫正股、基层股,另外还可通过外网邮箱报送至“外媒”(外媒投稿邮箱及奖励标准参见《绩溪县司法行政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奖励办法》) (三)入矫工作流程 1.司法所接收对象,尽量用word填写所级档案(便于留存电子档案),打印出来制作出纸 质工作档案(提醒要求复印身份证、户口本、留存指模笔迹毛发类证据)。同时注意档案扫描上传至“内网矫正管理系统”(账号:密码:),并填写“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手册”。 2.司法所在“内网矫正管理系统”(账号:密码:)中接收矫正对象档案,填 写完善(注意拍照),最后更新花名册,复印(基本信息表、身份证、户口本、指纹类材料、宣告书、责任书)送至“社区矫正中心”。 (四)管教类 1、每个月记录并检查电话汇报情况; 2、每个月记录并检查书面汇报情况; 3、矫正对象来办公室汇报时,为其办理刷证报到手续(具体进入内网“所级社区矫正管 理系统”(账号:密码:),点击“责任人工作区”,进入“矫正执行栏目” 中监督管理,点击刷证汇报,将身份证置于“读取器”,点击身份证验证即可。 4、矫正对象来办公室汇报时,与其一对一谈话,了解近况,教授法律、法规、政策等知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全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全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第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

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1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第五条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一、收到法律文书或矫正对象报到。 1、法院应告知矫正对象必须在判决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判决书,抄送司法所 2、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 3、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寄送法律文书起7日内要求矫正对象本人到司法所报到。 二、接收登记。 当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应当首先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情况、生活、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情况,联系方式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 础。同时,填写好《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输入《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纳入管理。 三、建立档案。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有关要求,给每一位矫正对象建立个人矫正工作档案,档案内初步 内容有: 1、社区矫正对象刑事判决书及相关法律文书 2、《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 3、《社区矫正宣告书》 4、《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 5、《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 6、《社区矫正方案》 7、《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

8、《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 9、《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四、第一次宣告。 对矫正对象的第一次报到后(或者公安把矫正工作移交之后) 的宣告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宣告及谈话我们可以了解矫对象对犯罪的认罪态度,以及今后接受矫正工作的服罪态度,而且通过宣告及谈话,可以促进矫正对象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矫正机构开展工作。 所以,宣告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今后矫正期内的工作。宣告工作可以在司法所、管理处或村办公室中进行。 l、对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使矫正对象明确需接受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共同管理,以及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矫正期,遵守所执行刑罚类别对应的法律法规。 2、谈话教育(个别教育),告知矫正对象需遵守矫正工作中的各项规定。如思想且汇报,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同时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 3、确定每个矫正对象的管理人员,包括司法员和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员,同时告知矫正对象平时的日常管理具体负责人,相互保持日常联系。 4、签订帮教协议。 5、签订监护协议。 五、制订矫正方案 通过与矫正对象的第一次宣告、谈话教育,对矫正对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矫正对象个人情况,同时结合矫正工作的常规性工作,制订矫正对象个人矫正方案,进行个案矫正。因五种矫正对象犯罪原因不同,刑罚种类不同,生活工作情况不同,各自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等,在日常矫正工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因人施矫”。在具体矫正方案的制订实施中,要按照矫正工作要求,既要落实常规性的矫正内容,又要区别对待,从实际情况出发,

司法矫正手环管理平台操作说明

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平台操作说明书 版本号:1.1.4 北京华星北斗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2019.2.1

目录 ?登录 (3) ?首页 (4) 监控地图 (5) 信息中心 (8) ?管理平台 (10) 人员管理 (10) 绑定管理 (13) 文书管理 (15) 外出管理 (17) ?监管平台 (19) 轨迹回放 (19) 围栏设置 (22) 告警管理 (24) 未处理告警信息 (24) 已处理告警信息 (26) 指令设置 (26) 媒体资源 (31) ?档案中心 (33) 在矫档案 (33) 解矫档案 (34) ?数据中心 (36) ?系统管理 (37) ?登录账号管理 (37) ?行政区域管理 (39)

该平台建议使用火狐浏览器或IE9以上浏览器访问效果最佳(正在努力兼容低版本IE浏览器) 以下是其详细功能操作介绍: ?登录 操作人员用户通过登录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进入社区矫正监管平台。

?首页 刚进入平台如果有未处理的告警信息会弹出红色告警框,并响起报警声音,如下图 点击弹框的确认按钮关闭弹框展示首页界面,如下图:

监控地图 在首页的监控地图上可以看到该监护社区所有监护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最新定位坐标。绿色坐标点表示正常坐标,红色表示越界坐标,灰色表示托管,鼠标点击坐标点可以查看该坐标的详细信息(包括人员信息,照片,位置信息),如下图: 在监控地图的右上角有几个切换地图的功能,最右边的方框中通过点选可以切换地图是显示标准图,路网图,还是卫星图;切换谷歌按钮可以将地图切换成谷歌的;切换热力图按钮可以将坐标点切换成热力图的方式显示坐标区域;如下图:(显示的是标准图的热力图)

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实施方案.docx

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行、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推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社区矫正执法体制,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开展,根据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立党为公、执法为民高度,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充分认识推行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活动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本实施方案的要求,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和健全社区矫正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和社区矫正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认真落实推行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基本目标。进一步明确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基本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社区矫正执法监督体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努力实现“一强化两提高”目标。一强化,即: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严格监管,使得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两提高,即:执法监督机制基本完善,执法监督效能大幅提高;执法人员依法执法观念得到增强,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职责 (一)组织领导。建立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活动年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社区矫正和法制工作的局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社区矫正办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矫正办。 (二)工作机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活动方案的实施,研究处理社区矫正执法中的重要问题,监督指导推行社区矫正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实施社区矫正执法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年活动的范围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司法局具有社区矫正执法职能的机构,包括社区矫正办以及各司法所。 (二)实施要求。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诚实守信,依法追究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的法律责任。严格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依法行使的法定职能

社区矫正工作内容

拟定矫正个案的方法和内容 1、矫正工作责任人。司法所所长对矫正个案的建立和实施负第一位责任。其职责为指定本所矫正工作人员专案专办,组织全体矫正工作人员集体研究和确定矫正个案,领导、检查、督促个案的落实。 被所长指定为个案责任人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调查研究,起草矫正个案,矫正个案确定后负责矫正个案具体组织和执行,对矫正个案的落实负直接责任。 2、起草矫正个案的准备。起草矫正个案应做好走访调查和综合分析评定两项准备工作。 ⑴走访调查: ①目标定位。摸清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个性化因素,为实施个案矫正奠定基础。 ②主要内容: 一是基本情况。调查需要掌握矫正对象以下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罪名;矫正期起止;原关押单位或判决机关;民族;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原职业; 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爱好及特长;宗教信仰。 二是犯罪成因调查。主观因素:通过对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的掌握,判断矫正对象犯罪的罪错形态。客观因素:通过对矫正对象家庭环境、生活状况、学校教育、工作环境的了解,判断导致其犯罪的客观动因。 三是心理特征调查。通过心理测试或对矫正对象心理档案进行分析,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特征(胆汁质、多血质、粘质质、抑郁质等)。 四是受害人态度调查。对矫正对象与被害人生活在同一社区的,要了解被害人对矫正对象在社区执行刑罚的态度,及时化解矛盾,避免对矫正对象接受矫正造成不利影响。 五是矫正难度调查。违法犯罪史:通过了解矫正对象犯罪及头版刑罚的次数及种类,受到治安处罚的次数及种类,判断其恶习深浅。犯罪性质:对犯罪手段、犯罪持续时间、危害后果进行调查,同时根据犯罪侵害的不同社会利益如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性质,确定罪行的恶劣程度。在监狱(看守所)改造表现情况:通过掌握矫正对象接受刑罚处罚及教育改造的表现情况,判断其对教育矫正可能的接受程度。认罪态度:通过掌握矫正对象是否认罪、是否准备或正在申诉等情况,判断其对自身罪错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及作用:矫正对象与他人共同实施故意犯罪的,应掌握矫正对象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掌握,判断矫正对象的犯罪能力及主观恶性。 ③工作方法 一是基础档案调查。通过查验矫正对象接收时的基础档案资料,了解掌握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是个别谈话调查。与矫正对象见面并办理登记以及家访、电话交流等方式,了解核实矫正对象有关情况。 三是走访调查。向矫正对象原关押机关、工作单位或学校,监护人、近亲属、邻居、居委会(村委会)进行走访,了解掌握、核实、矫正对象相关情况。 四是信函调查。在不便于直接调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向矫正对象原关押机关、工作单位或学校邮寄信函,了解核实有关情况。 五是测试调查,通过心理测试、体检等方式,了解掌握矫正对象的心理特征及健康状况。 ⑵综合分析评定 ①目标定位。找准矫正对象犯罪和可能影响矫正的症结所在,确定矫正重点和主攻方向。 ②主要内容

[精品]社区矫正人员手册

社区矫正人员 手册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社区矫正…………………………………… 2、社区矫正的对象有哪些…………………………………… 3、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4、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什么………………………………… 6、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 7、社区矫正工作由哪些人员和部门承担…………………… 8、社区服刑人员“五不准”………………………………… 9、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级管理……………………………… 10、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应办哪些手续…………………… 11、社区服刑人员可以享受哪些权利………………………… 12、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3、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接受社区矫正时应履行哪些手续…………………………………

14、社区矫正的奖励有哪些…………………………… 15、社区矫正的惩处有哪些…………………………… 16、矫正期满的解除及程序…………………………… 前言 社区矫正人员必须接受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人员手册》是社区矫正人员必须了解和遵守的内容。 《手册》摘录了与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希望你在社区里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和社区各项制度;希望你回到社区后,能与家人和睦相处,与邻里搞好关系、与同事团结友爱;希望你回到社区后,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社会,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公益劳动,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在矫正中不断改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希望你能与街道矫正办保持密切的联系,多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尽力为社区多做有益的工作,努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回报社会!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

浅谈当前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这种新的服刑方式在缓解监所压力,减少交叉感染,节约犯罪改造成本的同时又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采取的一种治病救人的人性化举措,能够让他们更早更快的地回归社会。随着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通过实际工作及基层调研我们发现中间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下面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的权威不足。 社区矫正是一个新事物,社会上的百姓并不了解社区矫正,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宣传来向老百姓具体说明。事实上,宣传与告知的工作,我们做得非常欠缺。笔者曾为找某镇司法所而向老百姓打听具体地址,多数老百姓问笔者是不是就是法庭,他们知道法庭在什么地方,但不知道司法所在什么地方,甚至有些老百姓回答笔者,他们没有听说过他们那儿还有司法所。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们曾经期望通过有作为而后有地位,但是在我们努力作为之后,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我们仍然没有争到多少地位,社区矫正管理权威不足。笔者在与被矫正对象谈及周围人对他被处以社区矫正刑罚后看法时,一些人反映,老

百姓不懂得社区矫正,他们只知道犯了罪要进监狱,否则就是没犯罪。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老百姓并不是十分配合,甚至有个矫正对象在被要求每月汇报时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还这么麻烦。”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的权威不足还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难落实。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本意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但公益劳动毕竟是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必须有组织有管理才能正常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组织开展公益劳动时,最初曾想组织集中性公益劳动,后来发现这样的要求不现实,调整为根据要求,保证每月不少于12小时的公益劳动,劳动的场所不强调在同一个地点,每次劳动的具体时间不强调统一,由社区矫正对象自由安排。然而,即使这样也不现实。因为社区矫正对象中,有不少人在当地没有工作,他们必须到外地去打工,接受罪犯打工的用人单位,他们并不一定认同这种做法,他们采取不放人的措施,让罪犯要么长时间回不来,否则就再也回不去。这又迫使罪犯不得不放弃公益劳动。 2、队伍不稳,缺乏专业人员,工作质量没有技术支撑。 我县不少乡镇的司法所的人员本来就不多,一般都在3名成员以下,而且很少能专门单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常规工作包括了民事调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以及与政府配合的信访综治工作等,还经常会被地方上的领导指派去从事其他如计划生育、房屋拆迁等与司法所工作职责并不一定相称的工作。 社区矫正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由司法所具体负责管理和教育方

刑释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灵秀社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作 领导小组实施方案 灵秀社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鹿城镇党委政府,鹿城镇综治我中心的领导下,以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为首要标准,以构建和谐平安灵秀社区为目标,以政府主导下的“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为工作方针,以“衔接帮教有效、齐抓共管有序、保障措施有力”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特订立以下领导小组工作实施方案: 一、切实加强管理,做好排查工作,有效减少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1、进一步推动安置帮教信息工作管理,尽快实现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化管理。 2、做好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排查清理工作,对下落不明,对见档不见人的刑释人员核对摸排,逐一对照落实。 3、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实现重点帮教,必要时与公安机关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甄别。 4、建立完善社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档案,提高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切实做好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好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长期而 艰巨的任务,是需要全社区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协调好刑释解教人员、矫正人员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1、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活动,对他们真正落实“四个一”帮教措施。 2、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推动帮教工作实现向监所、向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和向社会的延伸。 3、严格落实责任帮教制度。进一步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制度、跟踪回访制度、定期谈话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委托帮教制度。加强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帮教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4、进一步壮大帮教工作力量。把帮教工作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作用,扩大热心安帮工作的社会支援者队伍,广泛动员职工、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帮教工作。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刑法修正案(八)及相继出台的关于社区矫正工作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初步形成了现有的监外执行检察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体系。 一、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 (一)、联席会议未形成制度化。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牵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参加的联席会议。达不到联席会议所规定的要摸清监外执行罪犯基数、各部门信息互通、机制通畅、提出建议的效果。如监狱、公安机关、看守所交付执行不规范,人民法院判决书等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人民检察院监督不到位,社区矫正法律政策更新掌握不细,社区矫正水平停滞不前。 (二)脱管失控人数较大、时间较长。全年脱管失控65人(初步统计),占监外执行总人数的16%,脱管失控人数较大;百分之八十以上监外罪犯脱管半年以上至一年,脱管时间较长。 (三)职务犯罪脱管现象较严重。职务犯罪监外执行罪犯脱管失控人数达13人,占脱管失控人数的20%。其中一名脱管失控是县处级缓刑人员,至今未纳入社区矫正,造成刑罚执行不平等的影响。 (四)矫正力量严重不足。全县24个乡镇司法所,有近半所人员少,矫正力量不足,因而大部分矫正人员只是建立了矫正档案,

监管、教育、帮教、改造措施落实存在很大漏洞。 (五)矫正机构基础薄弱。由于基层所经费保障不够,绝大多数基层所没有对矫正人员组织学习和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 (六)异地矫正有规定但未实行。矫正人员外出打工的较多,由于异地委托矫正法律程序不明确,造成矫正人员的矫正费用增大,同时也加大了矫正成本。更是导致脱管、漏管因素之一。 (七)监外罪犯减刑程序没有启动。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而没有达到依法减刑。历年来没有启动减刑程序,也不清楚减刑程序的法律规定,监外罪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八)监外罪犯应当依法收监而没有收监。历年来没有启动收监执行程序,也不知道如何启动收监执行程序。对那些违法犯罪的、脱离监管二次经警告拒不改正的、受到治安处罚仍不改正的、保外就医期间拒不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的、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逝后刑期未满的等种情况,没有依法收监,严重影响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九)矫正人员入矫措施不规范。对入矫人员缺乏督促入矫措施,没有与公安派出所加强和规范入矫协查和通报制度。普遍形成误区即对入矫人员建档必须见人和见材料缺一不可的片面认识,因而造成了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的脱管失控现象时有发生。 二、形成原因及缺憾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缺憾,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组织领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关于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一直是困扰政法各部门的难题,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型的刑罚执

招标项目说明

招标项目说明 1、项目说明及建设目标 根据司法部《“十三五”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司法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现状和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化领域中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 建设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日照市公共法律服务网建设 构建覆盖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日照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办事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构建并完善日照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为百姓办事提供方便。 2.行政业务系统 逐步建立、推广、完善司法行政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一是建设日照市智慧调解系统管理平台;二是建设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系统,实现法律顾问工作全方位有效管理,深度开发到岗服务、留言通话服务、普法讲座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多方位考核机制,达到一键式操作,表格自动生成,提高效率,切实为基层法律顾问减负;三是建设司法内部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工作的监督管理。 3.司法内网维护租赁费,完善司法局与区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等网点的联网。 2、技术要求 2.1软件架构及数据共享要求 根据目前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平台的架构需要采用完全B/S或者C/S结构,系统要求使用主流编程语言开发,采用开源框架,对性能或交互性要求比较高的功能点,允许在HTML 页面中嵌入ActiveX控件,以便充分利用客户端的机器性能,控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自动下载并能自动进行升级,构造可靠、稳定、实用、方便的具备行业领先标准的平台。保证软件至少在5年内满足需要,在系统更新时,数据可以通过迁移转入新的系统中。 2.2开发技术 平台应完全基于业界成熟的架构进行开发,应采用主流编程技术开发及组件式安装。

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下列罪犯:(一)被判处管制的;(二)被宣告缓刑的;(三)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四)被裁定假释的。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积极做好协助工作,发现被剥夺政治权利罪犯有违反《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 第四条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一)依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教育学习,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三)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利于其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第五条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确方向。(二)坚持社区矫正工作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性质,不断完善刑罚执行制度。(三)坚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四)坚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效果。 第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人民法院禁止令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人民法院依照职能履行下列职责:(一)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根据需要委托相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二)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三)依法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工作;(四)对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减刑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以及收监执行建议,依法作出裁定;(五)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