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关于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关于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关于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衔接与连贯的研究综述

摘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历程,概述了衔接与连贯的定义和区分,归纳了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衔接;连贯;关系;发展趋势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Many linguists have thus far made considerable investigations into this area of study from varied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firstly attempt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n sets out to illustrate the author s views on how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concepts, and pu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is aspect at last.

Key words: cohesion, coherenc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trends

一、引言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篇章的角度不同,他们对这一对术语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以连贯为例,Crystal(1992)从语篇本身的特征出发,把连贯定义为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the underlying functional connectedness)”。而Petofi(1990)在对语篇进行形式分析时认为,语篇连贯是语言外的联体(relatum)在头脑中的映像。如果读者能够给某段话语配上一个义体(sensus),从而使读者能够重新构造出一个联系着的、完整的世界映像,那么这段话语对读者来说就是连贯的。国内一般认为,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是形式的;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得到的效果。在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学家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Halliday & Hasan(1976)认为,衔接是创造语篇性(和连贯很相似的一个术语,下面将谈到)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而Widdowson(1979)则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本文拟从衔接和连贯的来源及发展着手,分析各种定义,并从语篇产生和理解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对术语之间关系的看法。

二、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回顾

Jakobson(1960)对文学语篇中由句法结构和重复而形成的排比现象的分析被认为是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Traugott and Pratt,1980:21)。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在文学语言的研究方面,Gutwinski(1976)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角度对文学语篇的衔接现象进行了分析。一般认为Halliday 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Halliday和Hasan对语篇衔接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他们(Halliday,1985;Halliday and Hasan,1985)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衔接理论(朱永生,1985:36)。可以说Halliday和Hasan (1976)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内研究学者也对衔接现象作了深入研究,做得最好的要数张德禄,他(2000)扩大了衔接的涵盖范围,增加外指衔接机制,即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去寻找其所指项的显性衔接机制和隐性衔接机制。

与衔接相比,连贯作为专有名词则出现的相对晚一些。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一方面,德国篇章语言学家Harweg(1968)对语篇中由各种替代手段(substitution)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所做的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较早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研究的还有Bellert(1970)、van Dijk(1972,1977)、Widdowson(1978,1979)、Kintsch(1974)、Halliday和Hasan(1976)、Conlthard (1977)、Enkvist(1978)等。其中凡·代克(Van Dijk:1977)认为连贯由两个层次的概念组成:线性或序列性的局部连贯和宏观结构。莱因哈特(Reinhart,1980)认为连贯由三个要素组成:连接(connectedness)、一致(consistency)及关联(relevance)。80年代是连贯理论发展的高峰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有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Brown和Yule(1983)、Graig和Tracy(1983)、Stubbs(1983)、van Dijk和Kintsch(1983)、Tannen(1984)、van Dijk(1985)、Halliday和Hasan(1985)、Blakemore(1987,1988)等。90年代是连贯理论向纵深发展的时期,比较引人注目的研究有Ehrlich(1990)、Tsui(1991)、Blakemore (1992)、Martin(1992)、Schiffrin(1994)、Gernsbacher和Givon(1995)等。

三、衔接与连贯的定义和分类

由于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篇,他们对衔接与连贯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Brown和Yule(1983)、Stubbs(1983)、Tannen(1984)、Richards et al.(1985)、Crystal(1985,1992)等都把衔接看作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而连贯则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关系。也就是说,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而连贯则是通过句子或语段(utterance)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

Halliday & Hasan(1976)是专门研究英语中的衔接的,书中多次提到,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的关系。衔接不见得存在于句子之间,句内也有衔接关系。Hasan依其定义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或衔接结(Cohesive ties),即: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和词义衔接(Lexical cohesion)。

Halliday和Hasan(1976:23)认为,语篇的连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语篇

在语境方面是连贯的,因而在语域上是一致的;语篇自身是连贯的,因而是衔接的。这两条标准在语篇的连贯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语域一致性指的是构成语篇的句子或语段都属于同一情景语境,即语篇是按同一个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展开的。除此之外,语篇在语义上必须是前后衔接的。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中,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于语域和衔接也都属于语义的范畴,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Halliday和Hasan所说的连贯也应是一个语义概念。

Petofi对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比较引人注目。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严谨的术语,从形式的角度分析篇章。他把篇章的特征称作载体(vehiculum),载体的语义组织称为义体。篇章所描写的事物为联体。篇章的连贯是关于语言之外的联体,是联体在头脑中的映像。如果话语解释者能够给一段话语某个义体,从而使他能够在大脑中重新建立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世界状态(state-of-affairs)的组合,那么这段话语对他来说就是连贯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如果一个解释者能够理解一段话语,那么这段话语对他来说就是连贯的。Petofi把衔接分列在义体之下,说明他和Crystal一样,把衔接看作是篇章本身结构上的特点。Petofi认为,衔接分为两种,一种是篇章衔接,指的是话语结构,同一语义场的词语的再现等。前者相当于Halliday & Hasan(1976)指出但未加以研究的语篇宏观结构,后者相当于词汇衔接。另一种是组合衔接(compositional cohesion),指的是交际主题、连接、互指、主题化等所引起的衔接。主题和主题化属于信息结构,它与连贯的关系胡壮麟(1994)有专章论述。

由于衔接和连贯分别涉及不同的语篇特征,所以大部分语言学家对这两个概念做了区分,但也有人未对二者做严格区分。例如,van Dijk(1977:126)认为连贯是语篇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于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它句子的解释之间的关系,而衔接则是连贯的一种具体类型。后来,van Dijk(1985:108)对语义连贯(semantic coherence)和表层结构衔接做了区分,但仍把表层结构衔接看作是语义连贯的表达系统。van Dijk和Kintsch(1983:149)把衔接看作是用来解释深层语义连贯的语法表现形式(grammatical representations),并把衔接归于句法连贯(syntactic coherence),即表达语义连贯的句法手段。除句法连贯和语义连贯外,van Dijk和Kintsch还同时区分出了语体连贯(stylistic coherence)和语用

连贯(pragmatic coherence)。语体连贯指的是说话者或语篇运用同一种语域,相当于Halliday和Hasan(1976)的语域一致性;语用连贯指的是言语行为序列的连贯关系,即语篇在语言功能上的连贯性。

四、街接与连贯多层次的认识

Dixie Lee Spiegel & Jill Fitzgerald(1990)在《儿童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一文中指出了连贯的多层次。其中认为除了衔接结之外,句子的结构条件也可保证文章的连贯。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1996)也曾专门撰文对衔接的多层次模式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看法。他分析了传统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提出了表达衔接意义的其它功能范畴,论述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性。他提出了五个层次:(一)社会符号层,其中包括了语境和语用学以及意识形态;(二)语义层,其中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其实质是通过逻辑连接构筑各个过程。(三)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四)词汇层,主要以词汇搭配为主,也包括了照应和指称性。(五)音系层,其中包括了语调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孙晓乐(1996)在指出Halliday & Hasan所列举的衔接结并不是唯一的同时,列举了其它衔接段,如时间、地点判断(Time & Place Relator),时态和语态辨别(Tense & Aspect),还有平行结构(Parallel Construction)。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一)运用语境(Using Context of situation);(二)运用世间知识(Using Knowledge of the World);(三)运用想象(Using Imagination)等为实现连贯的方法。他认为连贯的特点,既明显又暗含是因为它的实现手段既可以部分通过语法、词语等衔接手段实现,亦可通过语境推理、想象、运用世间知识等手段实现。衔接手段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连贯手段是语言深层的、意义上的连接。虽然他提出衔接与连贯有层次性,但似乎在衔接与连贯之间多加了一个概念—连贯手段。没有明确说明连贯的实现手段与衔接手段是何等关系,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总之,衔接与连贯多层次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至今没有什么较为权威的看法。

五、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争论的焦

点是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Halliday和Hasan(1976,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94)。持类似观点的还有Reinhart(1980:161)和Ehrlich(1990:29),二者将语篇的连贯性分为显性连贯(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两大类。具有显性连贯的语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衔接、一致性、相关。一致性指的是语篇中的句子在语义上必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事态中都是真的;相关指的是语篇中的句子跟语篇的主题和语境都是相关的。在语篇缺乏显性连贯的情况下,如果语篇接收者能够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语篇的内在连贯性,那么语篇就具有隐性连贯。虽然上述观点都坚持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但Reinhart和Ehrlich在观点上显然要比Halliday 和Hasan要委婉一些,并且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的分类似乎说明了衔接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连贯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几乎是针锋相对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语用知识在解释语篇连贯性中的作用,并指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Enkvist(1978)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Tsui(1991)认为,在会话语篇中,不管是否存在衔接关系,只要一个语段能够满足其前面语段的言外意图或者与其语用预设有关,那么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可构成连贯关系。Brown 和Yule(1983:197)认为,在把一段文字作为语篇解释时,受话者和读者力图使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形成一幅连贯的画面,把这些事件连成一体,而不是只看是否有语言上的连接。Brown和Yule(1983:225)还进一步强调了含意(implicature)对解释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语篇接收者在理解话语含意时所运用的三种语用策略:交际功能的运算、社会文化知识的运用、对所要做出的推理的确定。

第三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可以看作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持这一观点的人大都承认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但他们更注重从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在于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Gernsbacher和Givon(1995)指出,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而不是语

篇或社会语境的特点。其实,这种观点在Brown和Yule(1983)以及Stubbs(1983)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Brown和Yule(1983:199)指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者或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这一看法是与Stubbs(1983:96)的观点不谋而合:是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在这一方面,Beaugrande 和Dressler(1981)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他们在语篇研究中采用的是心理操作法(procedural approach),语篇研究的中心就是确定语言系统在运用时所涉及的心理操作或运算过程并寻找这些操作的动机和策略。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84)把连贯看作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语篇所描绘的事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Brown (1997:42)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由此看来,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涉及语篇接收者将语篇世界中的概念和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心智活动或认知推理。就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而言,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71)认为,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presupposed)连贯性基础之上的,重复、省略、替代、连接等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语篇在表达上和理解上的简易性(efficiency),即增强语篇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用起来省力。Blakemore(1987,1988,1992)在Sperber和Wilson (1986)的关联理论基础之上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所做的探索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Blakemore认为,连贯性产生于听话人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对关联性的寻求,而衔接手段的目的在于制约话语的关联方式,从而减少听话者在对关联性的寻求过程中所付出的认知努力。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对语篇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虽然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还有些问题需要做更深入、具体的研究,有些问题要进一步搞清楚。

(一)连贯概念没有理论化

我们对连贯概念的理论化做的不够,总是想当然的把它预设为已知的概念,这就容易引发分歧和误解。虽然韩礼德对连贯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但对什么叫连贯却从未下过明确的定义。威多逊曾对语篇连贯概念进行了理论化尝试,他的理论虽然系统、清晰,但理论框架具体化程度不够。

(二)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没有理清

我们对语篇有关的因素研究比较多,包括控制语篇连贯的因素和体现语篇连贯的因素即衔接,但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都以什么方式来影响语篇连贯研究很少。

(三)总体理论框架没有形成

由于对与连贯有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所以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和明确的理论研究框架。大家研究基本都局限于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的语篇连贯有关的因素上,但没有明确这些因素在语篇连贯中起多大作用。其实,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还很多,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使在其他方面都连贯的语篇失去连贯性。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语篇连贯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明确各部分的功能。

(四)具体化程度不够

虽然大家都对与语篇连贯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单独研究,但研究的精细度和具体化程度还不够,对一些更精细和具体的方面还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根据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断语篇连贯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要继续对连贯概念的研究,理清其理论定位,使语篇连贯研究向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由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向理论的应用研究方向发展,如外语教学、翻译、文体学等领域。

参考文献

Beaugrande, R. de & Dressler, W. U.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Longman.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UP. 1983.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Hasan, R. 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68.

Stubbs, M.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1983.

Tannen, D. (ed.) 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 Norwood, N.J.: Ablex.

1984.

Van Dijk. T. A. & Kintsch, W.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Orlando, Florida: Academic Press. 1983.

Wid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UP. 1978. Widdowson, H. G. 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UP. 1979.

苗兴伟. 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 外国语, 1998, (4): 44- 49.

孙晓乐.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J]. 外国语学习, 1996, (1): 24- 28.

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 外国语, 1997, (1): 31- 35.

王红孝. 衔接手段与连贯[J]. 国外外语教学, 2000, (1):44- 47.

张德禄, 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朱永生. 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 1995, (3): 36- 41.

朱永生. 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1): 20- 24.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工程地质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围岩稳定性评价是地下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维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稳定性评价结果的正确是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作为岩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围岩稳定性评价经历了“经验判断—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的发展过程[1],,有关方法已在地下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尤其是围岩破坏的判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新的、实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是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永恒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学习,首先介绍目前国内外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对影响地下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工程案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隧洞开挖围岩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 1 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隧洞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洞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解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 1.1围岩整体稳定性评价 (1)解析法 解析法是指采用数学力学的计算取得闭合解的方法[28],计算围岩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及位移从而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4]。对于规则的圆形断面和均质、各向同性的隧道围岩,解析解较为精确,参数也容易确定;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给出了均质、含有单一(或一组)软弱结构面围岩及顶拱围岩中简单结构块体稳定性的解析分析方法;蔡美峰等得出了特定形状巷道(如轴对称圆形巷道、一般圆巷道、椭圆巷道等)围岩应力状态的解析解。其他形状的洞室可通过复变函数法求取近似解。于学馥、刘怀恒应用复变函数对围岩应力状态及变形进行求解,得出了解析解。运用复变函数进行非圆形洞室分析的前提是获取洞室的映射函数,因此如何求取简单合理的映射函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钱伯勤推导出单孔无限域应力函数的通式,王润富提出了一种保角映射法并编制了相应的微机程序,范广勤等应用三个绝对收敛级数相乘法求解非圆形洞室的外域映射函数,吕爱钟,提出了应用最优化技术求解任意截面形状巷道映射函数的新方法,朱大勇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求解任意形状洞室映射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复杂形状洞室围岩应力的弹性解析分析[22]。解析方法可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十分有限。但是,通过对解析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往往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2)工程地质类比法(围岩分类法) 经验类比法是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在勘测资料较少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更能发挥其作用[8]。其中,围岩分类法简单、明了,从而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工程地质类比方法。国外的地下洞室围岩质量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普氏岩石分级法,随后,Terzaghi 根据阿尔卑斯山公路隧道支护施工的经验,从描述各种岩层的特征入手最早提出隧道围岩分级;随后,Lauffer 提出了隧道有效跨度的稳定时间这一概念,主要以毛洞稳定时间为指标进行分级;1969 年,Deer提出了RQD分类法,随后RQD 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的RMR 分类法、Q 分类法等综合分类法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得到广泛应用。1973年,Bieniawski 基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不连续面间距、RQD、不连续面条件、地下水条件等基本参数对岩体进行分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岩体分类方法RMR 法。1974 年,Barton 等学者在分析研究大量的地下工程开挖实例的基础上,把工程要素与岩石质量指标统一起来,以节理组数、节理粗糙度系数、节理蚀变影响系数等为基本参数,提出了隧道指标方法Q 分类法[12]。1979年,国内学者谷德振等提出Z 系统分类法;1980 年王思敬等人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2】 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 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 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4) 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王后玉的《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秦志敏的《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15】。 5) 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张宏的《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陈景凡的《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王雅明的《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等认为幼儿园师资薄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很少对幼儿发展进行探讨和沟通【10】。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论文的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21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NO.36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阶段儿童的断层问题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基础,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2解决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2.1遵循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阶段不同,特点也不同。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衔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此外,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具有“未分化的心理特性”,即仍保留着幼儿期儿童的某些特点,诸如游戏活动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心理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等心理形式仍占优势地位,兴趣和爱好跟儿童的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等等。因此,入学儿童很难适应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按照规定的坐姿坚持40分钟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活动上。由此可见,改进课堂教学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 途径。 2.2提高教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说明,要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幼小衔接的成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一切教育目标的保证,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所以,幼儿园及小学都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3搞好课程衔接 要搞好幼小课程衔接,必须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五方面人手,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衔接方式。一是课程目标小步子化。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子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二是课程内容生活化。应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生活世界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儿童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三是课程组织统整化。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特质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决定了幼小衔接中课程组织应统整化。四是课程实施活动化。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内部心理活动,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获得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五是课程评价多元化。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机制、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多元化的理念。2.4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的习惯,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可 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形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不断传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①更新教育观念。②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③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④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增强幼儿的信心。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5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使幼儿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与节奏逐渐协调起来,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请小学生到大班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 其次,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该多方采取手段,积极的与学生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访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家长也要与幼儿园及小学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玉珍.新纲要下的幼小衔接[EB/OL]. http://xbyx.cersp.com/yjzc/ztyj/200608/633.html. [3]www.xsjs.cn/UploadFiles/2007-5/ 514936111.doc 48K 2007-5-14. [4]陈梅兰.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分 析与思考[EB/OL].学前教育资源网.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付瑞华 (成都医学院后勤处 成都 610083) 摘 要: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师资力量、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遵循规律, 组织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搞好课程衔接;重视家长工作;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等。旨在为相关教师及学者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小学 家长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12(c)-0211-01

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写 (2011-05-22 16:48: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5931-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岀、课题界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1)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立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 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为《指南》的全而贯彻落实创造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2)园所示范辐射促进教冇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园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更要承担起幼儿园的引领作用。本课题将从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入手,总结本园经验,针对毕业幼儿跟踪调查和分析,深入开展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研究出来的策略可以帮助更多的园所开展幼小衔接相关工作。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遏制家长追求小学化教育现象的需要 目前国内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部分公办园、民办园大班生源流失严重、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报名火热等等现象,已经让幼小衔接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不断挑战幼教工作者的职业和&业,且有从农村转移到城区的趋势……系列问题的严峻性也无不说明幼小衔接研究的急迫性。 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对幼儿园全体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及周边小学教师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幼儿园教育“超前化”,小学教冇“片而化”,家长观念“陈旧化”。幼教不幼, 小教不小,很多幼儿园一左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是主要问题。 ①过分重视知识的储备,忽视幼儿情感、态度和体验。部分家长、社会人员甚至教师较狭隘的认为入学前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学习拼音、数学会更好的为上小学做好准备,而有些小学也存在入学时进行知识方而的选拔,更有甚者在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拼音的内容全部学完造成家长的压力。 ②教师的教学方式轻过程、重结果。在教冇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说教为主,违背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指南》精神。 ③幼儿园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片面诉求,没有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向小学内容靠拢, 衔接的端口出现偏差、错位:衔接的方式被动。 2.课题界泄 (1)学习品质:《辞海》里关于学习品质的左义:指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且以学习为乐。国家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如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心理学方而的界左:当儿童热情而又投入地学习时,他的身心是愉悦的、快乐的、充满激情的,儿童对学习的渴望、获得成就感的愿望也都在这种学习中获得满足,因而,学习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是未来儿童进一步进行主动学习的起点,也是儿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它对儿童的影响是贯穿儿童未来整个生命的。(2)幼小衔接:《辞海》里关于学习品质的左义幼小衔接:幼儿恫与小学教冇的衔接,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恫教冇指导纲要(试行)》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本课题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3)实践研究:以教师课堂实践为主,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构想放置教学实践的具体课规划课題、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尤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衔接。幼儿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阶段的特点,具有唯一性、顺序性和连续性,每个发展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经历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好坏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幼儿教育中如此重要的阶段,对其发展现状有充足的了解,有利于对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一、现状介绍 1.幼小衔接的教材与教学 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师对其教育的主要媒介是教材,以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来影响幼儿的思维和心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教材的研究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应在小学教材中充分考虑幼儿衔接过渡时期的特殊性,针对性的编入适合初步进入小学课堂的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放低起点、激发其自主学习性。于此同时,幼儿处于幼儿园阶段时,其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处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玩是其天性,所以在衔接期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天性因素,教学过程多融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发展到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从美术、音乐等艺术方向进行教学引导,发掘幼儿的天赋,使其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还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幼儿衔接期的儿童,对其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所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小衔接期的儿童十分重要。专家指出:家长应转变和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家长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中,应扮演好生活合作者、教育引导者和能力培养者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对孩子只是方面的教授,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引导。 3.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与世界先进国建仍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国外有好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对于其中适合国内幼小衔接期儿童教育的经验,摒弃种族差异,积极引入,促进国内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的引入,从中总结出(1)社会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应加大其研究投入;(2)社会课程内容相对单调古板,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不足,应加强社会课程内容的研究,丰富其内容的形式,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3)国内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脱节,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各顾各的教育,没有考虑到有效衔接期的过渡教育问题,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会,使幼儿园教师知道孩子到小学后接触的内容、发展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小学教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学科概论综述

学科概论综述 经过各个学院的教授和院长在短学期的介绍,我对所有相关专业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动化专业,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信息工程,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是我院的强势学科,而且跨电子、计算机两个专业,兼有两门课程的优点,综合性很强,需要的动手及应用的能力也很强。 生物医学工程,此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该专业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学科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课程体系注意理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学生主要修学内容:电路基础、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信号与系统、电子电路基础、微机系统与接口、电磁场理论、固体物理基础、半导体物理、现代光学基础、信息电子技术中的场与波、光电子物理基础、电子器件、VLSI设计基础、显示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毫米波电子学、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概论等。 仪器科学与工程专业,仪器科学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形成了“以军工为主、军民两用、亦军亦民”的学科特色,开创了教育部部属高校负责国防重点型号项目的先例。本学科在导航定位与惯性技术、微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机器人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意义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面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 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 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 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 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 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 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 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 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 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