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工程学教案

交通工程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1.1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人、车、路和环境之间的合理关系,使人和物有效而安全地移动达到快速、经济、通行能力高,交通事故少,能源消耗低,与环境协调,无公害的目的。

§1.2 交通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交通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

步行交通时代马车时代自行车(1817年)汽车时代(1885年)交通事故(1897年)

接二连三发生交通事故,1906年死亡400人,90年代每年约死亡30万,中国约6万人左右。

1885年德国人卡尔·奔驰发明了汽车改变了人类历史,汽车具有动力装置驱动,不需要轨道和架线就可在地面上行驶。因此汽车机动性能好、高速、使用方便,可以完成门到门的交通服务。

汽车的上述优点使得汽车现有量急剧增长,交通事故也随之直线上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于是开展研究的一门门学科应运而生,这就是交通工程学。

1921年美国首先实行交通工程师制度,1930年美国成立交通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简称ITE学会,70年代ITE改称为交通与运输工程师学会。

§1.3 交通工程学在中国的发展

到2000年12月31日,全国公路总里程167.98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31.59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9453公里(不包括港澳台),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山东(2077公里)、河北(1565公里)、广东(1500公里)、湖南(1020公里)。全国公路密度为17.5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两纵两横三条公路”。 1980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正式成立。

自1980年以来我国在交通工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交通基础数据的收集包括流量、流速、交通组成、空间时间分布,客、货运量等数据的收集。

2.交通规划

3.研究交通法规

4.交通控制研究

5.交通安全研究

6.交通心理研究

7.汽车工程研究

8.立体交叉研究

9.驾驶员培训、教育的研究

10.综合运输网的规划

§1.4 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与特点

一.相关学科

1.道路工程(基础设施)

例:测设、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通道、立交、隧道等。

2.汽车工程学(交通工具)

3.运输工程学(管理与调度)

4.人机工程学(人、机组合)

5.社会经济科学(经济对交通的要求和影响)

6.计算机科学等等。

二.主要内容

1.交通特性

(1)人的交通特性:行人、驾驶员、乘客与交通有关的生理、心理等特性。

(2)车的特性:车辆的技术性能,交通流量、密度、速度等之间的关系与参数。

(3)路的特性:路网结构、线形,路基路面的质量及安全,附属设施等对车辆的影响。

2、交通调查方法

3、交通流理论

4、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

6、道路交通管理技术

7、交通安全技术

8、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9、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

10、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三、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

1、系统性---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组织部分

2、综合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五大支柱(五“E ”科学):a .法规 Enforcement;b .教育 Education;c .工程 Engineering;d .环境 Environmente .能源 Energy

3、交叉性---多学科交叉

4、社会性---对社会的影响

5、超前性---超前考虑未来交通的需求

6、动态性---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交通实时变化

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

§2.1 道路交通三要素

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为:

人——交通主体,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自行车骑车人、交警等。

车——交通载体,即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路——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叉口、立交及相关设施。

一.驾驶员交通特性

1.驾驶任务:完成客货运输,要求安全、快捷、经济

感知阶段

判断阶段反应阶段

秒(均值) 1.5 秒 (均值) 0.66 依据

驾驶知识、经验、法规

兴趣、情绪、欲望、身体条件(酒精疾病疲劳)

结 果

正确 正确 正确 安全通过

正确 正确 失误 交通事故

正确 失误 失误 交通事故

失误 失误 失误 交通事故

3.驾驶员条件

(1)、视觉特性:要求视力良好、视野开阔、色感好

(2)、心里特性:注意力、情绪、个性

(3)、反应特性

制动距离=感知时间+判断时间+制动时间+安全距离

最小车头时距=0.9秒 + 1.5 秒 + 0.66秒=安全时距

知觉—动作反应(感知、判断、反应)时间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的最重要因素。

(4)、驾驶疲劳

指由于驾驶作业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疲劳以及客观测定驾驶机能低落的总称。

二.乘员特性

1.交通需求

要求交通省时、省钱、省力、准时、安全、方便、舒适

2.乘车反应

路面平整度,路线线形(平曲线半径,是否设缓和曲线等),汽车性能,沿路景观等对乘员生理和心理都有影响。

3.出行容忍时间

城市居民:就业45min ~60min ,理想10min ,超过60min 就不能忍受。

见教材P 14表2-2,表2-3

4.社会影响

交通影响 个人情绪 社团影响 社会影响

三.行人交通特性

步行速度

国外1.03~1.28m/s 之间,平均值为1.16m/s

国内0.99~1.20m/s

V man >V woman

四.车辆交通特性

(一)、汽车分类及性能

1、汽车分类

按汽车运输用途,车辆通常可分三大类:汽车(汽油车、柴油车)、牵引车、挂车。

牵引车是指具有牵引行走能力,不能载货(客)的车辆。

挂车是指只能载货(客),不能自行行走的车辆。挂车和牵引车都不能单独完成运输任务。

汽车与挂车,牵引车与挂车的组合称为汽车列车。

若按车辆用途,可分为轿车、客车、载货汽车和专用汽车。

专用汽车是指具有特殊结构,用力完成特定作业的车辆,如消防车、清扫车、洒水车、救护车、工程车、邮政车等。

2、汽车性能

1)、汽车的动力性

汽车的动力性是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受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a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的最高车速(km/h )、汽车加速时间(s )和汽车所能爬上的最大坡度(i max )来评价。

最高车速:指在水平、良好的路面(沥青混凝土)上汽车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汽车加速时间:表示汽车的加速能力,它对汽车的平均行驶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汽车的上坡能力:指满载汽车在变速器档挂Ⅰ档时的最大爬坡度。

b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沿汽车行驶方向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驱动力与行驶阻力,进而建立汽车行驶方程式。

汽车行驶的方程式:

F t =∑F=F f +F i +F w +F j

式中:F t ——汽车的驱动力;

∑F ——汽车的行驶阻力之和;

F f ——路面的滚动阻力(轮胎与路面的变形、路面的不平引起的冲击以及由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滑移引

起的阻力);

F i ——路面的坡度阻力;

F w ——空气阻力;

F j ——加速阻力;

2)、汽车安全性

汽车安全性是指汽车以最小的交通事故概率和最少的公害适应使用条件的能力。汽车安全性是汽车主要性能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以及汽车和运输货物的完好。

汽车安全性是汽车一系列结构性能的综合,主要包括:

·制动性;

·稳定性;

·驾驶员座位的视野性;

·发生事故时的安全性;

·防火安全性;

·防公害的安全性。

3)、汽车通过性

汽车通过性是指不用其它辅助措施能以足够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各种路面(潮湿、冰、雪)、无路地段和越过各种自然障碍的能力。通过性主要取决于汽车的支承——牵引参数及几何参数,也与动力性、平顺性、稳定性、视野等密切相关。

4)、汽车的机动性

汽车机动性是指车辆在最小面积内转向和转弯的能力。

(二)、自行车交通特性

1、基本特性

⑴、短程性;⑵行进稳定性;⑶、动态平衡;⑷、动力递减;⑸、爬坡性能;⑹制动性能。

2、自行车流的交通特性

⑴、群体性;⑵、潮汐性;⑶、离散性;⑷、赶超性;⑸、并肩或并排骑行;⑹不易控制。

五.道路特性

道路服务性能的好坏体现在量、质、形三个方面,即道路建设的数量,道路结构安全度、路网布局限性、道路线形、交通规划等。

1.路网密度

(1)定义:一个区域的路网密度等于该区域内道路总里程与该区域总面积之比。

即r=L/A (km/km 2)

L :区域内道路总里程

A :区域内总面积

r :区域内路网密度

(2)公路网 km/100km 2

(3)城市道路网 km/km 2

现在路网密度 车道×公里/km 2

城市干路路网密度体现在间距大,则交通通行能力小;间距小,密度大,则交叉口多,建筑布局不合理。

纽约曼哈顿岛的间距60~70m

华盛顿市区的道路间距100~200m

荷兰、俄罗斯市区的道路间距800~1000m

道路间距的确定原则:兼顾交通与生活居住等各方面要求,并结合相宜管理方式,综合考虑确定。 一般认为路网密度以3~6km/km 2,

道路间距约为400~800m ,

2.道路结构

包括路基、路面、桥涵及附属设施

3.道路的的线形

平、纵、横的几何形状

4.道路网布局(在第六章里讲《路网规划》)

城市中心区路网密度最大,内层区较密,外围区较小,应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进行规划。

§2.2 交通量的基本特性

一.定义

交通量是指选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选定时间:1h ,24h ,1m ,1y ,1w 。

断面:双向全断面,单向车道.一般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指的是机动车全断面流量。

按实体分类:有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自行车、三轮车、畜力车)交通量和行人交通量。 交通量是一个随机数,它随时间、地点、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交通量的单位 人(辆)/h 、d 、y 、m 、w

一般是混合交通量 Passage Car Unit PCU/h 、d 、y 、m 、w

城市道路:标准小汽车

标准车型

公路道路:中型车(60KN 左右)

平均交通量(时间上平均意义)X=N 1∑=n n i Q

1

其中Q i :各规定时间段内的日交通量(Pcu/d )

n :各规定时间段内的时间(天)

按平均值所取的时间段的长度计,常用的平均交通量有:

1、平均日交通量(AADT )→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

AADT=∑=36513651i i Q

(Pcu/d )

2、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 MADT=∑=月

月1

1i i Q = 一个月的日交通量总和/本月的天数 (Pcu/d ) 3.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 WADT=∑=7

1

71i i Q (Pcu/d ) AADT 在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控制指标,用作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等的依据。

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

(一)月变化

月变化图见教材P 23 图2-4 纵坐标为月

k 1=MADT/AADT ×100% 横坐标为月份 1.月变化系数月K

∑∑====k i i i i Q k Q MADT AADT K 1

365

113651月 K :31、30、28、29 AADT 可简称为:AADT=∑=12

1

)(121i i MADT 根据月k 可绘制出月交通量变化图

2.月变化基本规律

a.月变化在乡村公路上比城市道路上变化更为起伏,波动大

b.观光、旅游道路的变化幅度大

c.长期工作性出行的和各种公务定向进行的月变化较低小

(二)周变化

用周变化月k 表示交通量的周变化规律,周变化又称日变化

1、周变化系数月k 的计算

1)调查数据少时

k i i Q Q K ∑===71

71观测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周 K :观测日

2)调查全年某周的数据齐全时

∑==531

531i I Q AADT K 周 例如:∑==531531i I Q AADT K 一一

周 2)计算实例

讲解P 24 [例2.2]表2-13 图2-5

3)绘周变化图 以周

k 1为纵坐标,以周日为横坐标,绘制交通量周变化图 2.周变化基本规律

a.在主要干道街道以及环城街道上日交通量/AADT 为1.0左右的天数较多

b.旅游观光道路日交通量/AADT 为1.0左右的天数较少

(三)时变化(用于城市道路)

一天24小时中,每个小时的交通量亦在不断变化

1.交通量小时变化图

纵坐标为小时交通量占日交通量的%比,横坐标为小时。

2.交通量小时变化规律

a.早高峰

b.晚高峰平峰

c.低谷

d.早高峰:离开城市越远的断面则越早来到。

e.中国人的早高峰交通量>晚高峰的交通量(对长沙市62个交叉口统计晚高峰>早高峰)

美国的早高峰交通量<晚高峰的交通量

f.白天12小时交通量=24小时交通量×70%∽80%

3.高峰小时流量比Peak Hour Flow Rate (PHFR )

高峰小时流量占全天交通量之比称之为高峰小时比,以%表示,它反映了高峰小时交通量的集中程度。 PHFR=⨯小时交通量

通量小时中最大高峰小时交2424100% 我国一般公路的高峰小时流量比为9%∽12%

城市道路PHFR=7%∽9% 长沙7%∽8%

且在白天12小时交通量中PHFR=10%

4.高峰小时系数 Pear Hour Factor (PHF )

将高峰小时时段分成每

一段, 共4段,将4段中最大的那段交通量乘4,扩算为小时交通量,称之为扩大的高峰小时交通量,而实际高峰小时交通量与扩大量之比,

就是高峰小时系数,右图例中。

高峰小时交通量=75+90+80+75=320(辆/小时)

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90×4=360(辆/小时)

则:PHF=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度高峰小时交通量=360

320=0.889 一般而言,t 可选5,6,10,15min ,无论如何,

PHF t =()()t PT t

t PHF =60通量时段内统计所得最高交高峰小时交通量 PHF 越小表示交通量在短时间内愈集中

PHF 越大表示交通量在短时间内均匀分布

三.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交通量随空间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称之为空间分布

(一)城乡分布

一般而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比乡村公路交通量要大

(二)路段分布

路段道路等级,使用性质,功能不同,在同一时间内分布不同,一般是用路网交通量分布图来表示。

(三)方向分布

一般而言,一天之中一条道路往返两个交通量是不平衡的,常用方向分布系数K D 来表示这种方向

不平衡性。

K D =%100⨯双向交通量

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 上下班路线K D =70%,主干道K D =60%

市中心干道50%,城市出入口K D =60%~70%

以上所指均为一般性规律

(四)车道分布

交通量不大时,则右侧车道交通量偏大

交通量增大时,则左侧车道交通量偏大

但左、右两侧交通量同步增长或减少

四.设计小时交通量

一年有365×24=8760小时,用哪个小时的交通量做为设计小时交通量是有讲究的,在这8760个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排序,绘成曲线,不能选最大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这样就成浪费不经济,也不能选最小的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这样会造成交通拥挤,根据美国的研究认为第30小时交通量是最适合,原因为下:

1).30小时交通量与AADT 之比的K 值较稳定,不同道路类别,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K 值稳定分布在12%~18%之间。

2).一年中只有29个小时会产生交通阻塞,几率为876029≈0.34%

1、K 值的计算——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Designel|d Hour Volume Factor ) (DHVF ) K=AADT 位小时交通量第30

2、设计小时交通量(Designed Hour Volume )(DHV)

DHV=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 车道数n=C

DHV 路幅宽度w=w1×n

w1:一条车道宽度

30K =AADT DHV 30K AADT ⨯=

3.在方向不平衡的情况下的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DDHV (主车流方向)。

D K K AADT DDHV ⨯⨯=30 D K :方向不均系数

22⨯⨯⨯=⨯=D K K C

AADT C DDHV n 单 China 的城市道路标准: 30K =0.12∽0.15之间(92年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规定)

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应用

1)、对于多车道,可确定车道数和路幅宽度。

2)、对于双车道,可计算不同时间的高峰小时交通量;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使用品质。

§2-3 行车速度特性

一.定义 物理定义:t

s v = 1.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瞬时车速,反映不同断面的车速。

当t ≤2s 行程,s :20~30m 测得的车速

2.行驶车速

行驶车速=有效行驶时间

行驶路程 km S 5min = 3.行程车速

行程车速=实际总行驶时间

行驶路程 4.临界车速:道路通行能力达到最大时的车速。

5.设计车速: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性几何设计标准。

6.运行车速:中等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下、实际道路情况和交通条件下所保持的安全车速,用于评价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状况。

二.车速统计分布特性

(一)车速频率分布图

行车速度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情况下,乡村公路与高速公路车速呈正态分布,而城市道路和匝道呈偏态分布。

正态分布 偏低速 偏高速

对称分布 偏态分布

(二)车速特征图(P 29图2-10c )

1.50%位车速(中位车速)

在正态分布情况下的车速累积频率分布图上累积频率为50%时的车速,该车速表明大于与小于该车速的车辆次数相等,不是正态分布则不一定相等。

2.85%位车速

小于该车速的车辆数占总数的85%。交通管理部门一般以此车速高限。

3.15%位车速

小于该车速的车辆数占总数的15%。以此车速做为高速公路和快速干道的低限。

4.车速分布的标准方差

()07.2V %1585%V S -= 反映车速波动幅度

三.时间平均与区间平均速度 1.时间平均车速

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各车辆的点速度,这些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则是该断面的时间平均车速。反映某段时间内,某路段速度的特征值。

∑∑====n

i i i n i i v f n V n V 1

111

i V :第i 辆车的地点车速(h

km )

n :单位时间内观测到的车速总数 2.区间平均车速——行驶速度的平均值

在某一瞬间,道路单位长度上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算术平均值,单位长度路段:2~5km 。

∑∑====

n

i i

n i i

s t

ns

V n V 1

11

11

上式后一个表达方式即为定义式,即路段的长度S 除以所有车辆经过该路段所花的平均行驶时间

n

t

n

i i

∑=1

==

∴n

i i

s n

t s

V 1

3.的关系与S t V V

1)若车辆都以同一个速度行驶,则S t V V = 2)若速度不同 a. S t V V 推算由

t

t t S V V V 2

σ-

= t σ:时间平均车速的均方差

b .t s V V 推算由

s

s s t V V V 2

σ+

= s σ:区间平均车速的均方差

从a 、b 两个关系可以看出t V ≥s V c .计算示例(讲解例2-4 P 31)

4、影响车速变化的因素 1)、驾驶员对车速的影响 2)、车辆对车速的影响

3)、道路对车速的影响:⑴街道类型及等级;⑵平、纵面线形;⑶车道数及车道类型;⑷视距;⑸侧向净空;⑹路面。

4)、交通条件对车速的影响:⑴交通量;⑵交通组成;⑶超车条件;⑷交通管理;⑸交通环境的影响。

§2.4交通密度特性

1.定义

单位道路长度一条车道上车辆在某一瞬时的分布数。

单位:公里辆 L

N

K =

2.用车头间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s h 来表示 :s h K 1000=

3.用车头时距h t =连续两辆车通过某一断面的时差 计算式为Q

h t 3600

= 交通量=Q

4、h d 与h t 的关系

h s =6

.3v h t

K 的大小反映了一条道路上的交通密集程度。

本章要点

1、道路三要素—人、车、路的交通特性。

2、交通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城乡、路段、方向、车道分布;交通量的基本特性。 3、速度的定义及特性:点、行驶、行程、临界、设计,t V 、s V 等车速。 4、交通密度、车头间距、车头时距的关系。 作业:

思考题 1、3、4、5、6 习题1、2、3、4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它是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定理来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一门边缘科学。

§4.1 交通流特性

交通流由单个驾驶员与车辆组成,以独特的方式在车辆间、公路要素以及总体环境之间产生影响。

定量描述交通流,一方面是为了理解交通流特性的内在变化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定交通流特征的合理范围。

一、交通设施种类

交通设施从广义上被分为连续流设施与间断流设施两大类。这些设施与交通流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交通流要素控制着沿线设施的大体特性。

连续流设置下,无内部因素会导致交通流周期性中断。连续流主要存在于设置了连续流设施的高速公路及一些限制出入口的路段。在连续设施下,交通流是由单个车辆之间及车辆与公路几何

特征和总体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间断流设施是指那些由于外部设备而导致了交通流周期性中断的设置。导致间断流的主要装置是交通信号,它使车流周期性中止运行。其他设置,如停车或让路标志,也会中止交通。在间断流设施下,交通工程师必须注意车流经常性的停车和重新启动。车流不仅受车辆与道路环境的相互影响,也受着周期性信号的影响。

二、连续流特征

1.基本关系 K V Q s = (1)

特征变量: (1)、极大流量Q m 。

(2)、临界速度Vm:流量达到极大值时的速度。 (3)、最佳密度Km:流量达到极大值时的密度。 (4)、阻塞密度Kj:车流密集到无法移动时的密度。 (5)、畅行速度V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阻时的平均速度。 2.的关系K V S -

1933年,格林希尔茨提出以下公式

⎪⎭⎫

⎛-=j f S k k V V 1 (2)

3.的关系K Q ~ 联立①②式解得

1933年,格林希尔茨提出以下公式

⎪⎭⎫ ⎝

⎛-

=j f K K KV Q 1 (2)

对于二次曲线,有最大值,其最大值应该满足dk dQ dv =

,则当f K K 2

1

= Q 有最大值m Q ,m K :最佳密度

当K

当K >m K 时,Q 值随K 的增加而减少,处于拥挤区 4.Q V S ~的关系

由①②可得

⎪⎪⎭

⎫ ⎝⎛-=f j V V V K Q 2 当Q 从0 m Q 时,V 随Q 的增加而增加,处于拥挤区. 当Q 从m Q 0时,V 随Q 的下降而增加,处于畅行区.

三、间断流特征

1、信号间断处的车流

任何间断流设施,其最重要的地方是用于信号灯交叉口。在这些点上,瞬息万变的交通

受到周期性的干扰,然后再从某一方式接着运行。从绿灯信号开始到第一辆车的前保险杠穿过停车线的时间定义为第一个车头间距。由于司机在看到信号转为绿灯后,还有一个反应时间和一个加速进交叉口的时间,所以第一个车头间距相对较长。测量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在各自前保险杠穿过标志线的时间作为第二车头间距,这一时间比第一车头间距略短,这是由于第二辆车的司机对绿灯的反应时间与第一位司机的反应时间有所重叠。第三车头间距比第二车头间距更小一点,如此类推。

车辆启动过程所造成的影响随着后续车辆的到来,逐渐减弱,直到某一时刻车辆在穿过 停车线时已完全加速。这一时刻,可以观察到大小接近的车头间距。

2.关键变量及其定义

在一列稳定移动的车队中观察获得的不变的车头间距被称为饱和车头间距h s=3600/h

饱和交通量比率S ,指在一个信号为绿灯的单个车道上,进入交叉且不停的车辆数量。

但是,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总会受到周期性的阻隔。当交通流开始移动时,前几辆车耗时均大于h 。将前几辆车的超时(即消耗的大于平均车头时间h 的时间)加在一起,称为启动损失时间(Start —up losttime)。

∑=i

i t l 1

3、停车、让路处的车流

空档是指车辆连续横过交通流中一条行车路线时形成的时间间隔,等于车头时距减去车辆驶过自身车长所需的时间.

间隙是指要穿越另一行车路线连续车流的车辆,其到达时间与被穿越车流中下一辆车到达时间之间的间隔,主要街道的总容量、方向分布、车道数都将影响可利用的间隙数。

4、有效指标---延误

停车延误,指车辆横穿道路所消耗的停车总时间。

运行延误,指预先决定的最优条件下的理想运行时间与实际运行时间的差值。

§4.2 概率统计模型

交通流理论大概有两大类:第一类为自由流理论,即交通密度很稀,车头间距大,车与车之间完全不受约束,每辆车可自由行驶,车速为随机变化,不受其它因素制约,对于这种交通密度低,车头间距大,车辆处于自由行驶状态的交通流称之为自由流;此时自由流中的每辆车的到来都被看成随机事件,故可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此种交通现象。

第二类为限制流理论(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即对交通密度很大,车头间距小,后续车受到前引车行驶限制的状态称之为限制流,不能用概率论解决(非随机事件),后车与前车运动具有函数关系,前人研究了三种类型的理论:

1.跟踪理论 2.排队论 3.交通波理论 一. 交通流统计分布的含义与作用

观测(如车辆到达、车头时距、车速变化、etc ) 分 析 分布特征(随机变量的分布)和分布规律。

例1: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预测某一信号周期内车辆到达的规律(分布概率) 时间分布规律

例2:在一定长度路段上车辆的分布数 有两种随机分布规律

1.离散型分布规律——数字呈离散型整数 例1:在一定长度路段上车辆的分布数 例2:在一定时间内闯红灯的车辆数

2.连续型分布规律——数字是连续型的有理数 例1在一定时间内车辆到达的时间间隔分布。 例2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可穿越空格分布。 二.离散型分布 (一).泊松分布

()t k k

e k t P λλ-=!

式中:k P :在计数间隔t 内到达or 分布k 车辆的概率 λ:车辆平均到达率(分布率)s 辆,m 辆 t :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长度)(s )(m )

e :自然对数的底

若令m=t λ,为计数间隔t 内到达(分布)的车辆数,则m 又称之为泊松分布参数,则m

k k e k m P -=!

递推公式

m

e

P -=0, 0!P k m P k k = k k P k m P 1

1+=+ 泊松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t D M λ== 适用条件:(1)车流密度不太大,处于最佳密度附近,车辆间相互影响微小,无外界干扰,车流是随机的。

(2)D M ≈ [例4.2的解]:P 91

m t 400= 辆400060

=λ 辆64000

60

400=⨯==t m λ

0025.060==-e P 0149.01

6

01==

P P 0446.02612==P P 0892.036

23==P P

()1512.043

0==∠∑=I i P P

()()144=≥+∠P P Θ 完全事件的概率=1 ()()8488.0414=∠-=≥∴P P

辆车到达的分布概率为小于K ∴: ()∑=-=∠k

i m

i i e m K P 1

!

分布均值M=方差D (不开方)=t λ

[例4.3] P 91

交叉口信号灯周期C=97S ,有效绿灯时间g=44S ,在有效绿灯时间g 内车流量为900辆/h ,有时称之为900辆/绿灯小时。

设信号交叉口上游车辆到达率q=369辆/h ,

绿灯时间44s

问:吃两次红灯的车辆概率有多大?

解:一个信号周期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为:

辆113600900

44=⨯=S

V S A 当一个周期到达的车辆数N>11辆时,则(N-11)辆车必须等于二次红灯。 在一个周期内平均到达率:辆9.9973600

369=⨯==S t m λ

在一个周期内无车达到的概率为

000045.09.90===--e e P m

1辆车到达的概率00454.09.901==P P 2辆车到达的概率002270.02

9

.902==

P P ……… ()∑===≤∴11

71.011i i P K P

()()11111=>+≤K P K P Θ

()()29.011111=≤-=≥∴K P K P 完全概率事件

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M >D ,不能用泊松分布,必须用二项分布,它是泊松分布的特例。 (二).二项分布

1.适用条件:①车辆比较拥挤,K 运用超过最佳密度,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②D

2.基本公式:k

n k

k n

k n t n t C P -⎪

⎭⎫ ⎝

⎛-⎪

⎝⎛=λλ1

通常记n

t

P λ=

,表示在任一次试验中成功的概率(出现的概率)

p -1:任一次试验中不成功的机率(不出现的概率).

则 ()

k

n k

k n k P P C P --=1

其中 k P :在计数间隔t 内到达、分布K 辆车的概率 λ:平均到达率(分布率) t :每个计数间隔持续时间(s )或长度(vn ) n :正整数,相当于饱和车流量 3.递推公式

k k P P

P k k n P -+-=+1*11

4.二项分布的均值M 和方差D 分别为

np M = ()p np D -=1 且M>D

5.通过观测数据估算,p 、n 、M 、D 等参数,样本均值为m ,方差S 2,则

m s m P 2-= p m s m m n =-=2

2 ()∑=--=N i i

m X N s 122

11 ∑==x

i X N m 1

1

[例4.4]P 92

4-1

均值 计数间隔

469.764

478

===

∑∑i

i

i f

k f m

方差:()

()∑∑---=

=22

21111i i i

i k f N N k f N S D ()

999.31646447816438222=---=

1535.0469

.7999

.3<==∴M

D

故可用二项分布,二项分布需要拟合的参数为n 和p

465.0469.7999.3469.72

=-=-=∴m

s m p

535.0465.011=-=-=p q 08.16465.0469

.7===

p

m n 取整16=n 饱和车流

拟合的结果为

k k k

k C P -⨯⨯=1616535.0465.0

()00475.03210=++=

二.连续型分布 1.负指数分布 1)适用条件

用于描绘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为连续实数变量)。 2)基本公式

()t e t h p λ-=≥

其中:()=≥t h p 到达的车辆车头时距h 大于t 秒的概率,

λ :车流的平均到达率(分布率)(s v ) m v ) 负指数分布基本公式推导:

由泊松分布推导而来:

()m

k e k m k P -=!

当0=k 时,()m e P -=0,t m λ=

0=k ,为在具体间隔时间t 内,如无车辆到达,则上一次车到达和下一车到达之间,车头时距至少有t 秒,换而言之,P (0)也是车头时距等于或大于t 秒的概率。即

()t m e e O P t h p λ--===≥)( ()m e t h P t h p --=≥-=<11)(

3)应用范围

计算横穿交通流所需的安全间隔。

设a 为次要道路车辆横穿主要道路车流所需求的最小间隔,即当a t ≥时,才能横穿主要道路车流。 又设a 0为次要道路车辆连续通过的最小车头时距,λ为主干道车辆的平均到达率(S 辆),又Q

为主干道交通量(h 辆),Q 次为次要交通道路车辆横穿主干道的交通量(h 辆)。

()3600

t

Q t

e

e

t h p 主--==>∴λ

其中:3600

Q =λ

Θ利用负指数分布可求得下式

1a a

e

e Q Q λλ---=

主次(h 辆)

其中:a e λ-:具有大于a 秒车头时距的概率。 a e λλ-:具有大于a 段间隙的次数(s 次) a e Q λ-主:具有大于a 段间隙的次数(s 次) 01a e λ--:具有小于或等于a 0秒车头时距的概率。

2.移位负指数分布

1).适用条件

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和车流量低的车流车头时距分布,克服负指数分布当t 很小时P 值较大的缺点。

当t e P λ-= t 0时,则P 1,而车头时距3min =h s 2) 公式

)()(i t e t h p --=<λ )(最小时距i t ≥

3) 均值与方差

t M +=λ1 21λ

=D

本章要点:

1、交通流三要素的关系;

2、泊松分布;

3、二项式分布;

4、负指数分布;

5、连续(间断)交通流的特性分析。 思考题:1、2、4。 习题: 1、2、5、

6、7

第五章 道路通行能力

§5.1 概 述

一、通行能力的种类及其定义

确定道路通行能力的种类主要考虑两点:一是通行能力分析必须与运行质量相联系;二是需要有一种具体公路均能与之对比的基本参照通行能力。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测量学教案-第7讲

第7讲 教学目标:了解线路施工测量的内容,掌握路基边坡放样的相关计算和实施方法。 重点难点:趋近法边坡放样 4—5 线路施工测量 线路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及时测设作为施工依据的各种桩点,包括标志线路中心位置的中桩和标志路基施工边界的边桩。线路施工测量的内容包括:线路施工复测、设置护桩、路基边坡放样和路基竣工测量。 一、线路施工复测 铁路施工复测时,复测与定测成果不符值的限差规定如下: 水平角: 30″; 距 离: 钢卷尺 1/2000, 光电测距 1/3000; 转点点位横向差:每100m 不应大于5mm ,当点间距离大于400m 时,亦不应大于20mm ; 曲线横向闭合差:10cm (施工时应调整桩位); 水准点高程闭合差:30K (mm ); 中桩高程:10cm 。 二、护桩设置 置护桩时将经纬仪安置在中桩上,选好方向后,先在远点打桩钉钉,由远到近用正倒镜定出各护桩的点位,写名桩号,然后测量方向线与线路的夹角,并量出各桩之间的距离。护桩的位置应绘制草图并用文字予以详细说明,如图14–18。 三、路基边桩测设 路基边桩测设的目的,是根据路基的设计横断面和中桩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路基填挖边界,即路堤的坡脚线和路堑的坡顶线,以便根据边桩确定路基填筑或开挖的范围。 1. 计算法 如图14–19,如果地面平坦,中桩到边桩的距离为 H m b D ?+=2 (14–19) 式中: b 为路堤顶面或路堑底面(含侧沟和平台)的宽度;

m 为路基边坡系数; H 为路基填挖高度。 2. 图解法 3. 试探法 )1(21h H m b D -?+= (14–20) ΔD =D 1′–D 1 (14–21) )1(21h H m b D +?+= (14–22)

交通运输类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类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学”课 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寓价 值引导于知识传授。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学为例,结合课 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课程思政引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途径,实施“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法为主,多样化地创造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方法, 为同类型工科专业课以育人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工程学”;思政教学体系 引言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面向交通运输专业 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讲授基本知识、原理和工 程思维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初步形成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的 交通运输工程师自豪感和职业素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 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 效应。每门课程都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前沿阵地,都应发挥好育人作用。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课程在传授专业 知识的同时必须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 1理念下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交通运输工程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及国家意识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融入 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运用反向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要求需要覆盖工程教育

交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交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交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100409 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48 上机/ 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开课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教材:杨晓光.交通工程(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周商吾.交通工程(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饭田恭敬(日).交通工学.人民交通出版社.W. S. Homburger (美).交通工程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以道路交通为主体,从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交通环境等方面系统地讨论影响交通安全、交通通畅性和效率性的交通参与者、交通设施以及交通工具等要素间的定量和定性关系、基础理论和方法,还包括伴随着高新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交通科技及其理论。本课程将主要以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教学对象,讲述交通工程的全貌,包括: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进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由人、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共同构成的交通系统的基本特征调查、分析方法,交通模型构筑基本理论与方法,交通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交通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交通系统控制、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交通系统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等新交通科技相关的新交通工程理论和技术概述等。试图培养学生了解交通工程基本知识,掌握交通工程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从事交通工程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第一章概论 1.1 理解交通工程的定义 1.2 了解交通工程与运输工程的关系 1.3 了解交通工程的发展第二章交通系统及其基本分析 2.1 理解交通系统基本概念 2.2 理解交通系统基本框架 2.3 理解交通系统基本特征及其调查分析 2.4 理解交通问题及其基本对策论 2.5 了解交通系统描述与模型化第三章交通规划及其基本理论与方法 3.1 理解基本概念 交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2 理解交通需求分析 3.3 理解交通供给分析 3.4 理解基于交通需求的交通规划方法 3.5 了解引导性交通规划方法 3.6 理解交通网络设施布局规划 3.7 理解交通枢纽规划 3.8 了解交通规划方案评价与优化 第四章交通设计及其基本理论与方法 4.1 理解基本概念 4.2 了解基于功能需求的交通系统设计

第十六章(08)路基路面工程教案

课题: 沥青路面设计 目的要求: 掌握车辆荷载作用;环境因素对路面设计的影响;柔性路面设计的计算理论;柔性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我国现行柔性路面厚度设计方法;设计弯沉为指标的厚度设计法;了解结构层的剪拉应力计算;旧路改建设计。 教学重点: 车辆荷载作用;环境因素对路面设计的影响;柔性路面设计的计算理论;柔性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我国现行柔性路面厚度设计方法;设计弯沉为指标的厚度设计。 教学难点: 柔性路面设计的计算理论;柔性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我国现行柔性路面厚度设计方法;设计弯沉为指标的厚度设计法。 教学课时: 6h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16.1概述 1.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路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结构。

2.沥青路面设计任务:确定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使之能承受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并满足承载能力、耐久性、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 3.路面设计的内容:原材料的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设计参数的确定(与测试),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计算,路面结构的方案比选等。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还应包括路缘带、硬路肩、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场面设计以及路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对其它公路应包括路肩加固、路缘石和路面排水设计。 4.目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①以经验或试验为依据的经验法; ②以力学分析为基础,考虑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为依据的理论法。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以弹性层状体系统理为基础。弹性层状体系是由若干个弹性层组成,上面各层具有一定厚度,最下一层为弹性半空间体。 §16.2 行车荷载 汽车是道路的服务对象,也是使道路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分析汽车的特性及其人对路面的作用,路面设计要考虑的车辆因素: 1、车辆作用于路面的法向力,切向力的大小和特性; 2、不同类型和轴载大小的车辆在路面使用年限内的变化情况和

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raffic Planning 课程编号:0900400学分:2 学时:32 一、课程教学对象(宋体小三号字)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宋体小三号字) 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必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交通规划框架设计、资料采集与交通调查、城市活动区位建模、城市交通交通需求预测等理论方法,为今后从事交通系统工作打下基础。 三、对先修知识的要求(宋体小三号字)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工程。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2)

注:知识点中粗体字部分为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 (按照本课程知识体系列出知识模块及知识点,其中重点或难点用粗体字标注;要求按“了解(C)”、“熟悉(B)”、“熟练掌握(A)”三个层次描述学生对知识点应达到的要求;学习方式可分为课堂讲授、自学辅导、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等;课外学习要求可按照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提出撰写专题论文、调研报告、完成综合性作业或设计等要求,一般性的课外作业不在此列) (五号字)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宋体小三号字) 1.理论课教材: [1] 邵春福. 交通规划原理[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2] 毛保华. 城市轨道规划与设计[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2.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炜.城市交通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陆化普. 交通规划[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六、课程考核方式(宋体小三号字)

交通运输教案

交通运输教案 【复习】 1、什么是水资源?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于哪里? 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3、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是什么?(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华北地:工农业集中、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 4、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是什么?(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对我国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解决(水旱灾害频繁——影响农业、人们生活用水、航运等;时——修建水库,空——跨流域调水) 6、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对此该采取什么措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保护水资源) 【新课导入】 【情感激励】播放“天路”歌曲。 【提问】 ①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天路) ②“天路”是指什么?(青藏铁路。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

③歌词里的“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我家乡”是指哪个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④为什么那么“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因为西藏自治区是在西部地区经济有待进一步的发展,而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过渡)那么,我国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 【新课讲授】 一、交通运输的概念与方式 1、概念 【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让学生结合实例谈生活中的交通,引起学生探讨兴趣,活跃气氛) 【学生回答】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厂里的接送专车等。 【启发思考】各种车除了拉人外,还可以拉什么呢?(拉货)能拉人拉货的工具还有哪些呢?(飞机、轮船等)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都要借助这些工具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农民收粮食用拖拉机、游长江三峡坐轮船、商店进货用卡车、到外地出差坐火车、外国与中国间运包裹用飞机等) 【启发思考】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或物发生了一种怎么样的改变。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人或物的位置随交通工具在变)

《交通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交通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引言 作为交通工程学的学习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交通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是以研究和探讨交通系统的设计、规划、建设、运营和管 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学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交 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在这 门课程中,除了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划、设计原理和技术知识外,我们 更需要深刻地体会到交通工程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其中蕴含的人 文思想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交通工程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成果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交通工程学对城市规划、土地利 用和交通系统建设的影响。通过分析某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引导 学生思考交通工程学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如何优化 交通网络来改善城市的发展。 2.人文关怀与交通工程学 交通工程学不仅仅是技术和规划,更蕴含着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

思考。在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人文案例,如交通事故中的人道主义关怀、城市交通不便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程学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公众的出行权益。 3.可持续交通与生态文明 随着全球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交通成为交通工程学的重要方向。在课程中,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程学如何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的未来。通过探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让学生意识到交通工程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交通工程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希望在今后的交通工程学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注重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个人观点:交通工程学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前沿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工程人才。交通工程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

《道路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道路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24 总学分数:1.5 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交通工程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任务: 《道路工程施工》是交通工程专业了解公路、城市道路施工基本知识的一门选修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道路施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基本要求: 1、了解路基施工的准备工作; 2、掌握土质路基施工技术; 3、掌握石质路基施工技术; 4、掌握特殊路基及附属工程施工技术; 5、掌握基层施工技术; 6、掌握沥青面层施工技术; 7、掌握水泥面层施工技术;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路基施工的准备工作 1、路基施工的基本程序、内容及基本方法; 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测量、场地准备、放样。 (二)土质路基施工技术 1、土质路堤施工技术; 2、路堑开挖施工技术; 3、机械化施工技术; 4、土质路基压实标准及其应用。 (三)石质路基施工技术 1、爆破原理及工程爆破的应用范围; 2、爆破施工技术; 3、石质路基填筑施工技术。 (四)路基防护与加固技术 1、路基防护与加固施工技术; 2、挡土墙施工技术; 3、软土地区路堤施工技术。 (五)特殊季节施工技术 1、雨期施工技术; 2、冬期施工技术。 (六)路基整修施工技术 1、路基整修施工技术; 2、路基检查及验收施工技术。 (七)路基排水设施施工技术

1、地表排水设施施工技术; 2、地下排水设计施工技术。 (八)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1、石灰稳定土基层施工技术; 2、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技术; 3、石灰工业废渣基层施工技术。 (九)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1、沥青路面施工准备; 2、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 3、沥青表处、封层、粘层施工技术; 4、施工管理及检查验收。 (十)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 1、施工准备工作; 2、混凝土拌和物的搅拌与运输; 3、混凝土路面的铺筑施工技术; 4、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无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 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查课,考核方式为开卷。 2、习题: 每章节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 3、能力培养要求: 《道路工程施工》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城市交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城市交通实习 (Urban traffic internship) 课程代码:04460012 学分:2 学时:2 周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 适用专业:交通工程 教材:无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城市交通实习是交通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比较城市内的多种交通方式以及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让学生充分了解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并逐步掌握其设计特点和方法,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及综合设计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方面 1.1巩固、印证先修《交通工程专业导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 1.2加深、扩展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积累相关的工程背景知识。 (2)能力与素质方面 2.1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理解多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及组织方式,能理解交通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熟悉多种交通方式的运营管理、技术特点、控制方式等基本情况;熟悉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方式和方法,并逐步培养交通工程师的应具有的能力和责任;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如下: 1. 毕业要求指标点3-3: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健康、安全、法律等综合因素。 2. 毕业要求指标点7-1:了解国家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要求,理解交通工程实践对该方面的影响和重要性。 3. 毕业要求指标点8-3:在交通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实践中,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理解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 二、实习内容与要求 (一)实习内容 (说明具体的专业实习内涵) 1.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实习 主要了解城市公交网络的规划方法、公共汽车的站点设置原则、车辆的调度及新技术在公交车辆上的应用; 2.城市轨道交通实习 主要了解轨道交通的线路布局,运力的安排和确定,站台的布设方法,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3.非机动车交通方式实习 主要了解非机动的特点,城市道路网中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原则,非机动的停放管理及布局,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补充作用; 4.行人交通实习 主要了解行人交通的特点,平面交叉口行人交通的管理及控制,行人配套交通设施的设计

《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04410010 学分:2.5 学时:40(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 先修课程: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运输认识实习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 教材:《交通运输工程学》,于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概括介绍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系统阐述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现代化基本运输方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管理和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运输方式的主要内容、特点、组织方法、管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熟悉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载运设备及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了解交通运输系统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储备必要的交通运输基础知识,同时为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开拓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1.1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 1.2熟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主要设施、设备以及载运工具; 1.3掌握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客、货运输组织和管理方法、基于多式联运的货物运输组织过程、集装箱运输组织过程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及组织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2.能力与素质方面 2.1具有综合运用交通运输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2具有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运输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04Z2505 课程名称: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课英文名称:I ntroduction to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对象:交通工程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工程地质学》、《土质学与土力学》、《交通工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主要介绍路基路面的构造及其设计原理,公路路线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类桥梁的基础构造和设计方法,提高道路桥梁的专业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学会查阅与本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规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 本课程较全面介绍道路、桥梁工程的基本特点、结构分类和结构型式、主要力学和构造特征、设计,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基本知识,了解桥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相应设计和施工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在道桥专业方向上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 1.交通运输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2.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3.道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章道路的几何构成与设计 1.道路的几何构成及设计 2.道路几何设计新技术 3.现代高速公路道路几何设计 第三章道路路基路面的构与设计 1.道路路基路面工程的构成与特点 2.路基的基本特点 3.路面的种类与特点 4.路面的使用性能及其评价 5.中国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及其评价 16.国外路面结构及其评价 7.路基路面新技术第四章城市道路工程及道路立体交叉 1.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分类及其特点 2.城市道路分类与分级 3.城市道路几何设计基本参数 4.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5.道路建筑限界 6.道路平面交叉 7.道路立体交叉 8.城市道路景观

《交通工程CAD》教学大纲

《交通工程CAD》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813165401 课程名称:交通工程CAD 学时/学分:16/1 关联课程:工程制图;道路勘测设计 适用专业:交通工程、土建工程 开课教研室:交通工程 一、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 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选定CAD概述、绘图基础、精确绘图设置等8部分内容,共16学时,1学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程论文、设计作品、在线测试、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课程论文、设计作品、在线测试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40%,期末考试占评价权重的60%。 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

二、课程资源库 1.参考书 (1)蔡志理.交通工程CAD.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08. (2)董满生.金灿.道路交通CAD基础与实例.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12. (3)郑益民.公路工程CAD.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5. (4)陈健.Autocad与3DSMAX精确效果图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焦仲秋.房艳波.工程CAD绘图基础.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03. 2.期刊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筑技术》《建筑节能》《工业建筑》《四川建筑科

学研究》《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ournal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Research》《Ageing & Society》 3.网络资源 (1)东大远航{AutoCad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2)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精品CAD课程 (3银符考试题库.新乡学院,党政机构,图书馆,电子资源,教辅资源库,银符考试题库.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1学时 第一、二章 CAD概述、绘图 基础 1.课前准备 (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 (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 (5)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ppt、教具等; (6)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参观考察的项目的前期联络。 1.1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分析 交通工程CAD基础教程是交通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形处理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生成、组织、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2学习对象分析 (1)在知识基础方面,作为大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精确概念及术语的理解还不够,应加强该方面的强化与训练;

交通工程专业课程

交通工程专业课程 篇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 交通运输学院 本科专业大纲汇总 (交通工程专业规划设计与施工方向) 二o一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 (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及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场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8) 《技术创新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0)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2) 《道路交通法规与安全事故》课程教学大纲 (15) 《电工与电子技术c》课程教学大纲 (18) 《高速公路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6) 《工程cad》课程教学大纲............................................................................ .. (29) 《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教学大纲 (32) 《公共交通运营非政府》课程教学大纲 (35) 《公路工程质量监测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8) 《公路网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 (42) 《公路养护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46) 《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0) 《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教学大纲 (53) 《交通安全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58) 《交通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61) 《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67) 《交通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70 《交通工程概预算及施工非政府》课程教学大纲 (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