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河南体育局

河南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河南体育局

附件: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送审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体育强省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提升我省体育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发挥体育产业在挖掘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豫政〔2015〕44 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河南省建设体育强省规划纲要(2013—2020年)》(豫政〔2013〕49号)精神,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体育事业成绩斐然,体育产业乘势而上,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日益高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民健身计划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迅速,居民体育消费迅速增长,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规模领域不断拓展。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竞赛表演业与职业体育在改革探索中进步,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在全国三大球联赛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体育培训业稳步发展,登封市武术培训规模在全国独树一帜。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形成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信阳自行车赛、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等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成南阳市体育中心、焦作太极体育中心、周口市体育中心、三门峡市文化体育中心、驻马店市体育中心、中原网球中心等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达8.2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超过1.4平方米;大型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成效明显,体育系统大型体育场馆均已对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市场运营效益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登封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21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体育彩票业实现跨越发展,体育彩票发行量增长迅速,“十二五”期间共实现销售额329亿元,为中央和我省财政筹集公益金92亿元。体育用品制造逐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本土体育产品制造企业,安踏、舒华等知名体育企业入驻河南建立生产基地。体育用品销售保持火热,销售额逐年提高。体育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与旅游、文化、卫生融合发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伞、武术影视等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

全省体育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十三五”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机遇和挑战

总体来看,我省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010.25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人均消费支出17154元,为体育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在联接东部、带动中部、辐射西部、影响周边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具备发展体育产业的有利条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省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关口和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体育产业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纳入服务业、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重要内容,体育健身消费扩容行动被列入国家“十大扩消费行动”。河南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批准设立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体育改革步伐加快,

在继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适应市场经济、扩大体育供给和消费提出了新要求,激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另一方面,我省体育产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省经济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人均收入不高,体育消费能力不足。体育产业总量不足,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比,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服务业比例偏低,体育用品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知名体育品牌少,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体育场馆总量不足,设施设备落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理念滞后。政府推动体育产业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尚未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将全民健身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体育产业体系,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扩大体育产

品和服务供给。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优化升级,加快形成多元主体的市场格局。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强省,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各行业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加快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指导、扶持、协调作用,扩大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市场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体育产业规模与效益、结构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注重统筹协调。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统一与特色的关系,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处理好体育改革与发展、产业和事业的关系,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注重示范引领。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通过“外扩内联”,建设一批创新性强、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示范项目。突出中原特色。充分利用河南省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条件,打造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市县自然、人文、经济的禀赋特点和优势,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产业,形成“一地一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体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比较完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1.8平方米;体育公共服务日趋完善,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0万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体育示范项目特色鲜明,培育和打造10个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建成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1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项目、40个以上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初步建立结构合理、供给丰富、消费活跃、富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发展布局

(一)完善产业结构

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值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培育、支持一批本土体育制造品牌做大做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体育制造业转移,鼓励国内外知名体育制造企业落户河南;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推行先进标准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健身器材、可穿戴式体育设备。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产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智慧体育平台,推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健康服务、健身、竞赛、

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提档升级。

(二)优化产业布局

与国家“中部崛起”、“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衔接,突出功能特色,分类发展,错位竞争,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功能区,形成适应河南资源禀赋特点、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带、集群或基地。依托郑州市、洛阳为代表的大中城市,发展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健身休闲、体育高新技术产品制造、职业体育等为重点的产业。依托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山水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中原山地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产业带。依托郑州登封、焦作温县等地传统体育资源优势,打造少林武术和太极拳产业基地。依托各地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开发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健身养生等产业,形成特色明显、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表1:

四、发展任务

(一)围绕重点体育项目,突出发展体育核心产业

注重发挥体育重点项目发展基础好、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核心作用,大力发展体育重点项目产业。积极发展球类项目,统筹各方面力量制定“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规划。改革足球协会,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根据市场条件逐步在“三大球”领域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校园足球进程与后备人才梯队化培养,改进足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完善“三大球”职业俱乐部制度,支持河南建业男子足球俱乐部发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产业链。鼓励地方政府选择建设三大球项目特色球类城市。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原足球劲旅和一流的篮球、排球队伍,保障我省在国内“三大球”职业联赛中有一席之地。加快河南省青少年少林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发挥登封习

武青少年集聚优势,探索推动足球与武术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田径、游泳、自行车、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群众喜爱、普及率高的项目,鼓励发展网球、滑雪、射击、射箭、攀岩、马术、赛车、航空运动等体育项目。

(二)适应健身需求趋势,重点发展健身休闲业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推进体育健身休闲业加快发展,夯实我省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积极开发和引进健康有益、趣味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支持各类健身俱乐部、业余俱乐部、体育培训学校、训练营等健身机构发展,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市场化体育健身休闲服务网络,鼓励健身俱乐部连锁经营,培育发展中原健身品牌。加快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河南省国民体质监测暨运动康复中心(河南省体育医院),支持各类机构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健康咨询、运动康复等服务,推动体育健身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落实体育领域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加强体育安全生产监管和体育服务论证,对高危险性运动项目严格实行强制体育服务标准,鼓励一般健身健美俱乐部、运动项目俱乐部、体育场馆等经营场所采用推荐服务标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和推广。鼓励面向城市社区的体育服务和指导工作。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混业经营,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相关产业配套经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打造品牌赛事,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

充分认识和挖掘体育竞赛表演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体育产业载体作用,大力开发赛事经济。通过赛事活动举办,丰富体育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观赏、休闲、旅游等消费需求。通过赛事活动参与,营造健身氛围,激发群众健身热情,扩大运动项目普及,带动项目发展。通过赛事活动运作,促进体育场地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带动交通、广告、电信、印刷、新闻、会展、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赛,鼓励企业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合作双赢。开发体育赛事活动的电视、网络和户外媒体的转播权,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策划推广水平,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实现办赛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赛事运营市场化,逐步形成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

构建省、省辖市、县市区、乡镇和行业、企业集团等多层次体育赛事活动体系。省辖市结合实际培育发展至少一项品牌赛事活动,县(市)和有条件的乡(镇)结合实际开展特色赛事活动。办好全国“三大球”职业联赛河南主场比赛,将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中国排球联赛的河南主场赛打造成“上座率高、经济效益好、影响力大”的精品赛事,扩大球类消费,拉长产品链条,促进球市繁荣。重点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信阳自行车赛、新乡万仙山攀岩节、郑港国际徒步大会、“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三山同登”群众健身登山大

会等本土赛事,打造一批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鼓励各地创设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提高办赛水平和规模。鼓励各地申办和承办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举办和承办高水平赛事活动。

表2:

(四)依托文化自然资源,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重点发展武术产业。加快建设登封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打造以登封为核心的世界功夫之都,推动登封武术培训提档升级,形成1-2所世界一流的武术教育集团。探索推进少林武术与青少年足球运动深度融合,打造少林足球新品牌。支持焦作市建设太极拳产业孵化和推广基地,形成1-2个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培训品牌。深度挖掘太极拳的健身、文化、养生价值,加大太极拳宣传推广力度,将太

极拳培育成为各类人群喜爱的健身项目。继续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支持“武林风”等武术文化项目做大做强。规划建设河南省武术馆暨中国武术博物馆,打造国际一流的武术训练、竞赛和文化交流平台。推进武术展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武术用品制造、武术动漫、武术影视娱乐等业态发展,拉长武术产业链条。加强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做好青少年武术普及工作。

加快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加强规划引领,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依托以“三山两河”(“三山”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两河”即黄河、淮河)为代表的名山大川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登山、漂流、滑草、滑雪、探险、攀岩、滑翔伞、山地越野、野营露宿、户外拓展、公开水域等户外体育休闲产业,在绿水青山蓝天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打造豫西伏牛山综合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豫南环大别山和泛淮河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充分利用豫北太行山嶂石岩独特地貌资源发展滑翔伞、攀岩运动,打造国际一流的林州市林滤山滑翔伞基地和辉县市万仙山攀岩基地。充分利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契机,积极发展冰雪运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兴办冰雪运动培养机构。规划建设河南省冰上运动馆。支持省辖市和社会力量承办冰雪项目专业运动队。加快洛阳市栾川县等我省西部市县冰雪产业发展,打造我省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冰雪运动休闲基地。

大力发展航空体育产业。主动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和河南通航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校机场、

省航空运动管理中心郑州上街机场的空域、专业人才和运动项目管理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跳伞、航模、动力伞、热气球等航空运动,加快发展通航培训、公务飞行、急救、飞播、灭虫、航测、航拍、广告、旅游等通航服务、积极发展航空器、飞行器和航空运动训练器材制造和维修产业,将安阳和上街打造成为以航空体育产业为特色的国内有影响力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五)立足省情优势,加快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

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鼓励各地结合本地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开放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现有产业优势,规划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积极利用豫京战略合作、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先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支持国内外知名体育制造企业落户我省,设立生产、研发基地或管理总部、分部。发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地位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体育用品研发制造,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总部经济。支持商丘市梁园区、长葛市等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特色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形成集聚、规模优势。支持体育用品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美誉度。鼓励企业创新,不断增强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坚持扩大体育用品制造业扩大规模与调整结构的有机结合,在扩大规模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提升。注重培育、引进新技术、绿色、

低碳、环保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研发生产“互联网+”体育产品和可穿戴健身设备。

(六)加快体育场地建设,积极发展场馆服务业

进一步扩大体育场地数量,增加体育场地供给,提升开放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身场地需求,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注重体育场馆功能设计,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前期规划论证,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场馆赛事功能需要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发等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提高场馆利用率,提升场馆产业开发潜力。将场馆规划建设与城镇化、城市功能布局、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互结合,以体育场馆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或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支持各地大中型体育场馆在保障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拓展保健、文化、餐饮、休闲娱乐、体育用品销售等服务,增强复合经营能力,实现最佳运营效益。鼓励有条件的管理公司、职业俱乐部、赛事公司、运动协会等参与场馆运营。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

结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集全民健身、高端赛事、体育产业、专业训练为一体的河南省体育综合体,依托河南省体育综合体规划建设河南省体育产业大厦,发展体育产业总部经济,打造体育产业发展高地。推进省辖市加快建设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开封市体育中心、新乡市平原体育会展中心、许昌市体育中心、

信阳市羊山体育中心、周口市游泳馆、商丘市体育场等一批大中型体育场馆。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建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提升河南省体育中心、洛阳体育中心、焦作太极体育中心、南阳体育中心、平顶山体育村、漯河体育中心、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周口体育中心等现有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加快足球场地建设,全省足球场地数量力争达到6000块,普遍建成多功能运动场、灯光球场,同步建设一批篮球和排球场地。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体育运动主题公园。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并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城市周边、沿水、沿山区域健身运动基础设施开发,在城市道路、绕城公路沿线、河流湖泊沿岸以及旅游道路两旁,大力建设城乡生态绿道和登山健身步道,连接城乡居民聚居区、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名乡古镇等,构建居民健身休闲绿道网络;结合全省空间布局,鼓励各地探索建设城市间贯通绿道。加快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设运动休闲基础设施建设。

(七)扩大发行规模,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

坚持国家公益彩票的基本定位和依法治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制度。巩固完善省垂直管理体制,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省中心管理团队、

分支机构业务团队和培训师团队建设。加强发行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实体渠道,积极发展非实体渠道,巩固扩大彩民群体。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挖掘市场潜力,巩固和扩大概率、竞猜、即开三大类型彩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销售规模,保持彩票销量持续稳健增长势头,为体育事业发展募集更多资金。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提高使用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

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要求,稳步推进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改革。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公开赛事举办目录,推进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建立完善体育、交通、安保、转播、通信、水电等政府各部门保障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的有效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举办体育赛事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发展。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PPP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对社会资本投资、提供公益服务的体育场馆,政府可给予补助。建立完善国有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逐步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运营效益。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将适合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鼓励具备市场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独立性、自治性的职业联盟,充分发挥职业体育俱乐部在职业联赛决策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表3:

(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引导社会投资

落实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要加大投入,安排投资支持体育设施建设。统筹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发挥好省级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邓亚萍体育产业基金作用,扶持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各省辖市、直管县(市)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到新三板市场和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加强对我省体育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引导支持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增强发展动力

落实国家和河南省相关税费价格政策,保证体育类组织、企业,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享受水、电、气、热价格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体育场馆用于体育活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各类企业和个人向公益性体育事业单位或组织捐赠财物,向贫困和农村地区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等,依法享受税前扣除政策。

(四)挖掘发展潜力,鼓励创业创新

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精神要求,鼓励各类企业、组织、个人开办体育企业。进一步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加强再就业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创办体育经营实体。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体育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研究和推广科学健身的新项目、新器材、新方法,制定完善行业标准,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五)做好基础工作,推进规划实施

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发展改革、体育、宣传、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卫生、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多部门参与的体育产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体育行政部门内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运作、体育项目管理等部门具体业务和体育产业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省体育产业研究专家库,提高体育产业理论研究水平。完善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产业工作机构,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建立完善联系点制度,发挥好洛阳市、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和各地体育产业联系点作用,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跟踪发展情况,推广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建立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建立完善体育产业常态化统计机制和评价监测机制,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