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简析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简析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简析

周奇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生前在病榻上对来访的《咬文嚼字》主编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老人的忧虑溢于言表。

造成“语言文字全面混乱”的原因很多,新闻媒体没能在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发挥榜样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5月,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联合中国逻辑学会等单位,开展了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征集活动,征得病例14883件。接着,征集活动组委会从众多应征者中选出24位挑错能手,集中对当年7月14日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级报纸的1~8版挑错,共挑出病例1289件,平均每种报纸有错46处,平均每版有错5.8处。

笔者仅就手头有限的资料,对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类型及出错原因,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第一:文字错误

新闻媒体上的语言文字错误中,文字错误居多,有错字、别字、脱字、衍字、错简、错繁等,其中别字出现频率最高。

一、错简和错繁

错简即使用非规范的简体字。错简的原因主要有二:

1.没有注意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恢复的4个字。叠、覆、像、囉(类推简化作“啰”)4个字恢复原字原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可是报刊上常见“重叠”错作“重迭”,“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好像”错作“好象”,“啰唆”错作“罗唆”。

2.没有注意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里,对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做了说明性注释,例如: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蕴藉、狼藉的藉仍用藉;餘简化作“余”,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餘年未多”),餘类推简化作馀;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zhǐ)不简化。

错繁指繁体字报刊简转繁因对应错误而误用别字。简化字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简化字是“一对多”的。因为“一对多”,简体转换为繁体就必须对应准确。

二、形似字混淆致误

汉字使用出错有三条基本规律:形似字混淆致误;音同字混淆致误;义近字混淆致误。

汉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一批汉字是象形字,隶变之后,越来越脱离象形,越来越笔画化。现代汉字基本笔画只有横、竖、撇、点、折五种。成千上万个字,都由这五种笔画构成,形体近似的概率就很大。《咬文嚼字》杂志发表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中,不少别字就是形似字混淆致误的。例如:

1.“全文一气呵成,言简意骇,虽不足五百字,却堪称小品中的上佳之作。”

“意赅”错作“意骇”。赅,含义是包括、完备。“言简意赅”的意思是: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2.“灯光下面,人头攒动。这条街上陈列的,其实大都是膺品,但还是热闹非凡。”

“赝品”错作“膺品”。赝,由雁和贝组合而成,义为“伪造”。“赝品”即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

报刊上常见的“形似致误”的别字还有:“井冈山”错作“井岗山”,“汩汩”错作“汨

汩”,“唾手可得”错作“垂手可得”,“佼佼者”错作“姣姣者”,“沽名钓誉”错作“估名钓誉”,“玷污”错作“沾污”,“修葺”错作“修茸”,“宣泄”错作“渲泄”。

三、音同字混淆致误

清代学者赵翼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陔余丛考》)现代报刊里同音字误用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例如:

1.一天,英王乔治六世拜访萧伯纳,因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不同,两人寒喧之后很快沉默无言。

“寒暄”错作“寒喧”。寒,冷也;暄,暖也;寒暄,直译就是冷暖。寒和暄都是形容词,但“寒暄”却是动词,即“问寒问暖”。朋友相见,相互问好,在书面语言里称作“寒暄”。有些人不知“寒暄”的含义,以为寒暄就是说话,于是误作“寒喧”。喧,义为“大声说话”,引申为“吵闹”,如“喧哗”,无“问好”义。

2.中国排球协会的领导人亲临观战,希望女排姑娘乘胜追击,再接再励,拿下最后一仗。

“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便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各自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脱口而出两句诗: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再接”,再斗;再砺,再磨砺。磨砺是准备再斗。“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人们不知厉字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

3.人无信不立。一诺千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朋友交当坚守一个信字。

“一诺千金”错作“一诺千斤”。诺:承诺。成语“一诺千金”有个典故:西汉时楚人季布,为人豪爽仗义,说到做到,楚地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这句谚语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比喻做人信用极高。“千金”表示的是价值;“千斤”表示的是重量,两者的内涵完全不同。

4.只作一些小修小补,甚至默守成规,一成不变,那是很难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市场关系的。

“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墨守”即墨子之守。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前去劝阻。楚惠王不听劝阻,墨子便当场与鲁班较量攻守。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将木牒当攻城器械,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报刊上常见的音同致误的别字还有:“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前仆后继”错作“前扑后继”,“走投无路”错作“走头无路”,“真知灼见”错作“真知卓见”,“泱泱大国”错作“央央大国”,“坐落”错作“座落”,“向往”错作“响往”,“奋发”错作“愤发”,“姗姗来迟”错作“跚跚来迟”,“青睐”错作“亲睐”,“简练”错作“简炼”。

四、义近字混淆致误

汉字里有些字含义接近,往往让人分辨不清,因而混淆误用。报刊上的别字,这类字占的比重不小。容易混淆的常用义近字有:(成)分和(成)份,(制)订和(制)定,作和做,采和彩,度和渡,记和纪,凸(显)和突(显),(品)位和(品)味,依和倚,沿和延,帐和账,长和常,连和联,(化)妆和(化)装,词和辞,粘和黏,添和填,象和像,的、地、

得(都读de,都做结构助词时)。

第二:词语错误

一、错用词语和堆砌词藻

错用词语的现象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词义或误解词义。例如:

1.错用“阑珊”

“DKNY秋冬系列自纽约的阑珊灯火中汲取设计灵感,喧嚣的街道、迷幻的灯影、闪耀的霓虹混杂着城市的激情,弥漫整个夜空。”

阑珊:用作动词表示“将尽、衰落”,用作形容词,表示“暗淡、零落”。唐诗有“南斗阑珊北斗稀”的名句,宋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大都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2.错用“喋血”

某报标题:伊逊尼派亲美领袖喋血街头

“喋血”本作“蹀血”,含义是:杀人很多,血流遍地,以致踏血而行。通常用于形容大屠杀或战场。《史记》:“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喋血阏与。”《汉书》:“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两个句子里的“喋血”,都是形容“杀人很多,血流遍地”。

3.错用“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莘莘:众多。“莘莘学子们”中的“莘莘”与“们”是同义词。

4.错用“词汇”

“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

“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

错用“词汇”在报刊上极为常见,京城某报甚至辟了一个栏目:流行词汇。词: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词语:词和词组(两个或更多的词的组合)。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滞胀”是词,“行云流水”是短语,流行的是词语而不是词汇。

5.错用“首当其冲”

“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冲:冲要。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是“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

6.错用“豆蔻年华”

“经过选择,66名正值豆寇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大门,成了名副其实的警花。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22岁,平均身高1.69米。”

央视节目《幸运52》某期出了一道题目:“请问,豆蔻年华是指多大年纪的少男少女?”

“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正含苞待放。“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用来比喻警花显然不合适,用来比喻“少男”就更离谱了。

7.错用“料峭”

“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冬日,我们身上穿着大衣,还是冷得瑟瑟发抖。”

“料峭”是形容“微寒”的,通常用于形容初春乍暖还寒,唐朝陆龟蒙《京口》诗:“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料峭”不能用来形容隆冬寒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他们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批评两种文风:一种是故作高深,“作者要炫弄他的才能,故意用一些‘高深’的词语,弄得读者不知道说的是

什么”。另一种是堆砌词藻,“一句话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总喜欢嵌上许多‘漂亮’词语,装点成一座七宝楼台,让人看了,只觉得眼花缭乱,扑朔迷离”。文章里的词语错误,不少是这种不良文风造成的。

二、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成语有两个特点: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定型性,是说成语的结构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不可随意拆开或改动。意义的完整性,是说成语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概括带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质,能表现十分丰富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用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有如下三种情况:(1)将成语的构成成分拆开(如将“求全责备”拆开改作“不因求全而责备”);(2)擅改成语的构成成分(如将“明日黄花”改作“昨日黄花”);

(3)望文生义错用成语。后一种错误最为常见。例如:

1.错用“炙手可热”

某报标题:《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

某报标题:《清华学子炙手可热》

“王董事长看到沈滔的自荐信很感兴趣,觉得他能够放弃炙手可热的公务员职位,一定是想干出一番事业。”

“炙手可热”这句成语,在媒体和出版物中使用频率很高,成了时尚词语,但十有八九用错,把贬义词误作褒义词,把“炙手可热”比喻行时、走红、抢手,完全误解了“炙手”的含义。“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在诗中用“炙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大势盛,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行时、走红、抢手不相干。

2.错用“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

“那林立的奇石,千姿百态,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舞台上的演员,个个表演得栩栩如生。”

惟,古汉语助词;妙,好;肖,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奇石是天然景物,是自然生存的,不是人工模仿的,不能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它。

“栩栩如生”作为成语,形容文学作品和绘画、雕塑在描摹、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逼真,人物像活的一样。清代文人吴趼《发财秘诀》:“那小人做得才和枣核一般大,头便像一颗绿豆,手便像两粒芝麻,却做得须眉欲活,栩栩如生。”秦牧《艺海拾贝·虾趣》:“这些画里的虾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传神已经到达了极高境界的缘故。”上述两段引文的“栩栩如生”,前者形容雕刻,后者形容绘画,用得恰到好处。而演员表演,是活人表演,是不能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的,倒是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

3.错用“七月流火”

“在七月流火的日子里,工人们踩着滚烫的土地……”

把“七月流火”误解为盛夏烈日热浪。语源:《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先秦历法的七月;流,运行;火,大火星。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先秦七月的天象:到了七月,大火星便偏西向下运行。此时的华夏大地,已是夏末秋初,暑热尽退,秋凉已至,哪来的“滚烫的土地”?

三、褒贬错位

褒贬错位,是说由于用词错误,造成欲褒实贬或欲贬实褒与说话人意愿相反的效果。例如:

1.错用“始作俑者”

某报提倡创新的文章的标题:《要当始作俑者》

欲褒实贬。“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同梁惠王讨论王道,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接着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手!’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的观点很鲜明,他用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作比喻,孔子反对用俑殉葬,只是因为俑太像人,认为这种行为不仁,何况置民饥而死于不顾。后世把“始作俑者”用作成语,比喻某项坏事的开例者或恶劣风气的倡导人。用作比喻创新当然不合适。

2.错用“不孚众望”

“见小伙子一表人才,悟性不错,张绍林决定让他试试男主角。没想到艾尔曼果然不孚众望,在镜头前有板有眼,和女主角的扮演者潘雨辰配起戏来十分默契。”

“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都是褒义词,将“不负众望”错作“不孚众望”,褒义词便都变成贬义词。孚,孵的本字,引申为“信”。《说文解字》解释说:“鸡卵之必为鸡,人言之信如是矣。”所以古代学者认为:“诚信曰孚。”“深孚众望”的意思是:深得大家的信服和敬佩。负,由人贝合体,表示身背财货有恃无恐,本义“恃”(自负),引申为“依仗、凭借”。后更多地表“背”义,如“背负”、负重”,引申为“承担”(身负重任)、“享有”(久负盛名)等。“不负众望”的意思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意思正好相反。

3.错用“高谈阔论”

“与会者围绕这部著作的神话原型,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历史演变,以及其作者、主题、语言等方面,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有明显的贬义。例如:“高谈阔论者可以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地像连珠炮一样说长道短。”把讨论会上“各抒己见”说成是“高谈阔论”是不恰当的。

四、近义词混淆错用

汉语词汇里,有许多词含义接近,有些读音还相同,有些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些词容易混淆错用。

例如:学历─学力,权力─权利,成心─诚心,不肖─不孝,服法─伏法,辩证─辨证,分辩─分辨,利害─厉害,必须─必需,截止─截至,以至─以致,质疑─置疑,事实─事态,期望─希望,保障─保证,界限─界线,通信─通讯,交纳─缴纳,问世─面世─应世,期望─期待─期许,毛贼─蟊贼,蒸气─蒸汽,文萃─文粹,反应─反映,汇合─会合,记事─纪事,吸取─汲取,含义─含意,监察─检察,胜地─圣地,布置─部署,原因─缘由,佚事─轶事─逸事,解密─揭秘。

吕叔湘先生针对这类词特别指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其间的区别往往很细微,但这正是我们的语言的丰富与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就应该经常注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细致地加以选择。”由于选择不当而误用义近词的现象,在报刊上极为常见。

第三:语法错误

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言失范”,主要指语法错误,即书面语言违反语言结构规律。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是由词组成的,把词组成句子是有严密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语法。语法解决的是文章通不通的问题,修辞解决的是文章好不好的问题,文章通不通是好不好的前提条件。本文开篇所述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中,相当数量的病例就属于语法错误。报刊上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如下8类: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

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功能不同,用法也不同,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语病。例如:

1.测试仪器、仪表是度量机电工程质量的工具……

“度量”是名词,不可用作动词,应改为“检测”。

2.他由于顶不住压迫而丧失原则。

动词误用作名词。“压迫”是动词,不能当名词用,可以改用名词“压力”。

3.她止不住鼻子一酸,伤心地哭了起来,泪水湿润了她的前襟。

形容词误用作动词。“湿润”是形容词,义为“潮湿润泽”,不能当动词用,可以改用动词“浸湿”。

二、数量表达混乱

数量关系是事物的基本关系,因此,对情况和问题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数量表达混乱最常见的3种情况:滥用倍数;计算倍数没有减去原数;定数与概数不明确。例如:

1.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镁比现代正常蛋壳低三十倍左右。

误用倍数。倍指跟原数相等的数,因此倍数只能表示数量增加,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比。

2.该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元,今年人均收入增至3600元,增长了三倍。

倍数计算有误。计数倍数应减去原数,再除以原数。3600-1200=2400÷1200=2,增长两倍。

3.她花了整整一周左右时间,才审读完这部书稿。

定数、概数混用。“整整”是定数,“左右”是概数,两者混用,数量就不明确了。

三、指代不明

代词主要用于指代,指代的对象一定要明确,否则就会给理解带来困难。例如: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排斥商品经济的,但在他的晚年还是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

上句讲的是两个人(列宁和斯大林),下句却是一个人(他),上下句脱节了。问题出在主语“他”指代不明。分析文意可知,“他”指斯大林,全句说的是斯大林对商品经济认识的转变。因此,可将上句改为:斯大林最初和列宁一样,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排斥商品经济的。

四、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副词、介词、连词都是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语法错误。例如:

1.新班主任同以前的班主任一样,更会关心学生。

副词“更”使用不当。“更”,表示程度增加,用于表达比较的意义。而句中两个班主任是“一样”关心学生的,没有比较的意思。

2.对于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

介词“对于”使用不当。“对于”用于引进对象,“这个问题”本来可做引进对象,但后面有个“上”字,引进的对象就没有了。可以删去“上”,让“对于”直接引进对象“这个问题”。

3.美好的爱情固然令人神往,正因为如此,它令古今中外许多人如痴如醉、始终不渝地追求。

连词使用不当。连词“固然”的用法近乎“虽然”,常与“但是、可是、却、也”等配合,而不能与“因此”配合。应删去“固然”。

五、搭配不当

一个句子里的各种成分是互相配合的,这种互相配合在语法上叫做“搭配”。搭配不当指句子相关成分在意义上或语言习惯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是最常见的语法错误,在报刊上出现频率很高。搭配不当有多种情况,例如:

1.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2.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总是蒙着一层温润的泪水。

主谓不搭配。1句中的“笑容”和“歌声”是联合主语,谓语是“回响”,“歌声”可以“回响”,“笑容”却不能“回响”。 2句中的“目光”指视线或眼神,不是实体,因而没有办法“蒙着”泪水。可蒙着泪水的应该是“眼睛”,但是,眼睛蒙着泪水,又不可能“炯炯”有神。

3.……在文科方面,要弄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明确基本概念,还要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写作能力。

动宾不搭配。“掌握”能跟“基础知识”搭配,而跟“写作能力”不搭配。

4.“法国电影周”的上映,必将促进中法文化的交流。

中心语与修饰语不搭配。中心语“法国电影周”与修饰语“上映”不搭配。

5.对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言,其战略估量的对错,大体上有两个相关的判据:一是要切合社会主义进程的实际,二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

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句中前面的命题是“对错”,是两面的;后面的判断依据是“一是要、二是要”,是一面的。可以将两个“要”改为“是否”,变成“一是是否、二是是否”。“对错”与“是否”都是两面的,就可以搭配了。

六、成分残缺或多余

根据结构和表达的要求,应该有的成分不能缺少,缺少了是语病,叫做“成分残缺”。不应该有的成分一定不能有,有了也是语病,叫做“成分多余”。

1.光明派出所接到报案后,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将犯罪嫌疑人控制。

2.……洞庭湖风情将不复存在,这个名噪一时的淡水湖正以每年六十四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亡。

成分残缺。1句缺主语,“派出所”不能做主语。2句“每年”后缺修饰语“缩小”。

3.我久久伫立在楼前,默默地辨别原来三间平房的位置。

4.前面不远处是一道两山之间的峡谷,两条锃亮的铁轨从峡谷中伸出来。

成分多余。3句中的“伫立”即长时间站立,没有必要再用“久久”来修饰。4句中的“两山之间”多余了。“峡谷”当然处在“两山之间”。

还有报刊上常见的“凯旋归来”、“亲眼目睹”、“提出质疑”都犯了成分多余的错误。“凯旋”即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归来”或“而归”多余。“目睹”即亲眼看到,“亲眼”多余。“质疑”即提出疑问,“提出”多余。

七、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失当而造成的语病。例如:

1.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剧作家个性和精神生活。

“丰富多彩”是形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应移至“剧作家”后面。

2.这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虽然没有在写作技巧上有新的开拓,但它涵盖的独特的生活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写作技巧上”要移到“没有”前面,同时将“有新的开拓”中的“有”删去。

八、句式杂糅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要根据语境精心选择,一经选定使用某种句式,就不能中途改变,中途改变了,就会造成“句式杂糅”的毛病。句式杂糅指不同句式(句子结构形式)捏合在一起而造成的的语病。例如:

1.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播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均设有……”,“……应有尽有”两个句式杂糅了。选用其一即可。

2.幕启,天幕上映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几个大字扑入眼帘。

存在两个句式:天幕上映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几个大字。天幕上“庆祝香港回归祖

国”几个大字扑入眼帘。这个句子把两个句式杂糅了。

3.一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就使我内心不安。

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而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主语。两个句子,一是“一想到昨天发生的事,我就内心不安”,“我”是主语;另一是“昨天发生的事,使我内心不安”,“昨天发生的事”是主语。选用哪个句式都可以。

还有一种另类杂糅:把相同词语的两个联贯的分句硬给紧缩为一个句子。例如:

该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是《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这本书收集了茅盾解放前撰写的作家作品评论大部分散见于解放前的各种报刊。

句中的“评论”既作前一部分的宾语,又兼作后一部分的定语,造成句式杂糅。可以改为“……评论,这些评论大部分散见于解放前的各种报刊”。

第四:逻辑错误

有些句子结构完整,符合语法规则,但在事理上讲不通。这种错误就是逻辑错误。例如:国庆五十周年,电视晚会上赫然一行标语:欢庆祖国50华诞。从语法上分析,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在事理上讲不通,因为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历史,已经五千岁了。错在哪里?错在概念误用。“祖国”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祖籍所在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没有历史阶段的划分。50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岁数。

再如在报刊上常见的“最好水平”,不违反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法规则,但从逻辑上讲是讲不通的。“水平”只有高低,无所谓好坏。

逻辑揭示的是思维活动的规律,语法揭示的是运用语言遣词造句的规则。逻辑和语法,虽然分管不同领域,但语言表达必然受到思维活动的支配。所以,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朱德熙指出:“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还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的。”

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概念明确,用词才能确切;只有判断准确,语句表达才能顺畅;只有推理合乎逻辑,议论才能具有论证性和说服力。逻辑思维有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说话、作文不能违反这三条基本规律。但是,出版物上常见概念错误、判断错误、推理错误以及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例如:

1.每一本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应当让孩子多读点书。

判断失真。“每一本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这个判断是不真实的。

2.有关部门表示,今后一定要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误用否定。本想表达的意思是“今后要杜绝此类事件再发生”,由于误用双重否定(杜绝……不再),表达的意思变成“还要发生”。

3.南沙美丽,200多个岛礁如同无数颗珍珠串起。

自相矛盾。前句已经肯定“200多个”,虽不够精确,但有数量范围,而后句却说“如同无数颗珍珠”,主项目“200多”和谓项目“无数”自相矛盾。

4.国际旅游小姐赛事在郑州的频繁举行,将进一步确立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大省地位。

推理错误。推理过程省略了一个大前提,即:“如果国际旅游小姐赛事在中部一个省会频繁举行,那么就将进一步确立这个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大省地位。”然而,这个大前提是不真实的,其结论自然不能成立。

5.一位中国记者感叹:“记者也都是…势利眼?啊!球队没名气就不来了。”

误用全称判断。“都是”即所有的记者无一例外,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但这个判断是与事实不符的,长“势利眼”的是少数记者,至少发出“感叹”的中国记者本人不是“势利眼”。

6.团中央、教育部、广电总局等六部委早就共同发文,要求各地重视电影的育人作用。

概括不当。“部委”是国务院所属的部和委员会的合称,是国家行政机关,而“团中央”

是群众团体,不属于“部委”,将“团中央”概括为“部委”是不恰当的。

7.一些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过于集中,而另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相对较差。

划分不当。“办学条件”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前者和后二者是属种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家张志公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辨别语言文字正误优劣”的问题。正误,说的是语言文字使用的对错,这是记者写作和编辑加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优劣,说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巧拙,这是对记者写作和编辑加工的高层次要求。吕叔湘先生也主张首先解决文章通不通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文章通不通是好不好的前提条件。因此,他们都反复告诫我们,记者、编辑要养成一种鉴别优劣、正误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原校对研究委员会主任)

英语写作的常见错误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一.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 例1.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 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二.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例1.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 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 er. 四.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例如:At the a 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 改为: 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高考语文作文常见失分错误分析

高考语文作文常见失分错误分析 1卷面不整 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过不了书写关,本来字迹就不好,加上潦草,甚至连标点都标不清楚,还有很多涂抹涂改的现象,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考生的态度,这么重要的考试,你怎么这样对待呢?当然一些学生字迹真的不好,可要认真书写,字里行间里也能让人觉得你的态度是很认真的。高考中,考生卷面如果不整洁,很难得高分,绝大多数人都是2类以下的分数。42分就成为大多数考生的宿命。 告诉大家一个实用技巧:如果写了错别字,怎么办?只要在旁边加上很小的“x”,或者用小括号括起来,千万不要一个劲涂黑,生怕老师看不到这是个错别字。 另外,尽量不用涂改液,一两处无妨,多了,就是做标记的违规硬伤了。 2标题浮夸 新材料作文,如果你的文章标题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那么中规中矩点也可以,千万不要用大话、“假哲学”的文章,例如“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类的标题。 例如:“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类的标题,就不如“擦亮眼睛,洞悉本质”“抹去现象的浮尘”,来得新颖别致。 例如:以梦为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类标题本来很不错,但太多人用了,被用得泛滥了,你就要慎用。

例如:承担使命,报效祖国;志存高远,为国为民;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青春不老,我们不散。要么太空太大,假得可以,要么太文艺范,华而不实。 3开头注定了“结局” (1)照抄材料作文 第一段几乎把材料抄一遍,你还觉得这是引用或者是联系材料,岂不知哪个阅卷老师不知道材料的内容是什么?需要你用长篇大论来叙述,如果你真的打算用一段话甚至超过30个字把材料叙述一遍,阅卷者一定会这样想:“就几百字的文章,你都敢用这么多字数来描述标题,你的文章还能写好?至少是凑字的嫌疑,并且是不慎重的态度…”于是你的文章得分就…、 (2)观点偏激 开头的观点就存在争议,让阅卷老师觉得你偏激,看问题不全面,一个偏激、看问题不全面的学生能写好什么文章?例如说2013年的北京卷,一个学生开头就说“手机和每个人都已经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每个人都爱它…”,2009年高考作文“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每个人”这个词,也太笼统了,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隐形的翅膀就好了。 例如,2016年全国卷1的漫画作文,是有关于教育现状的,我们可以批评唯分数论,但不能将现在的教育一棒子打死,有考生开头就对高考制度苦大仇深:“这幅漫画反映了高考制度的罪恶,只有取消高考制度才能改变这种现状。”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你是个不理性的小愤青,而且多半是“考场不得志”、成绩不太好的那种,抬手就给你打40分之下了。

高中语文语言运用题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代指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案: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一幅小患者和医生相互鞠躬道谢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 三岁的军军因高烧导致意识模糊,被父母送进医院治疗,杨医生迅速进行了救治并把手指伸进军军嘴里以防他咬伤舌头。杨医生虽然手指被咬得发麻,但一直坚持到救治结束。军军康复后,父母告诉他要向杨医生表示感谢,军军便向杨医生深深鞠了一躬。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医生被孩子这样的表达方式深深感动,也随即鞠躬答谢。 此照片一经传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和人们诸多方面的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参考立意 1.从军军和父母角度: (1)知恩、报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的美德;知恩、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2)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从杨医生角度: (1)爱岗敬业、急人之难是一种职业操守。 (2)只有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3.从父母、军军、医生三方面综合角度: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技巧写作篇(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检查主要针对四个重点部位:1)是否切题它又分三个层面: 一是整篇文章内容是否切合文章标题要求; 二是段落主题句的内容是否与各段落提示句内容相一致; 三是段落内部的内容是否与段落主题句的表达相一致。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层面不切题,应尽可能弥补,删除那些多余的或不切题的地方;增添残缺的、语义表达不足的地方。由于时间所限,删的内容一定要精,要切中要害,切忌动“大手术”。 2)是否连贯检查上下文是否连贯,句子衔接是否自然流畅,检验的标准主要是句子是否通顺,该用连接词的地方用了没有,以及所用的连接词是否合适。 3)是否有语法错误主谓是否一致,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的使用是否正确,词组的搭配是否合乎习惯。为避免不必要的语法错误,对把握性不大的词组、句型绝不要用。而应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词组、句型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4)是否有大小写、拼写、标点错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谨慎细心地处理,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在检查、改错的过程中,切忌乱涂乱抹。保持卷面清洁,无疑会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英语写作常见错误 一、不按提纲写/ 不切题 一、不切题英汉不同的语篇思维模式是造成不切题的直接原因。一些外国人认为东方人写作善用迂回法,也就是总绕着主题的外围转,而不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汉语语篇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人们认为这种方式含蓄、委婉,容易使人接受,而英美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的叙述主题;所以我国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时,由于受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不能紧扣主题进行写作,致使文章主题不明确,观点不够鲜明。我们来看一篇以"Trees"为题目的作文:Trees are man's friends. 1. We can see trees everywhere. 2. We plant trees every year. 3. We can make tables with trees. 4. Trees also give us fruits to eat. 5. I like to eat fruits very much. 再来看改写后的段落:Trees are man’s friends.1.They provide man with timber, fruits and seeds. With timber, man can build houses and make furniture. 2. Fruits are the food, which is necessary to us every day. 3. As for seeds, they can be used to extract oil. 这样就克服了前面所犯错误,紧紧围绕了主题句来展开,算是一篇好的作文。 二、语言表达的错误 从题目或给出的关键词中照搬,不注意单词在句中所做的成分及大小写 忽视第三人称单数 忽视被动语态的用法 三、语言表达的错误重点分析。 1.句子结构混乱,出现句子不完整或句子成分多余2.词性误用3.主谓不一致 4.根据中文逐字硬译5. 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的误用 6.介词to和不定式符号的混淆7 .动宾搭配不当 8. 词组搭配错误 9.综合性语言错误: 有诸如时态,语态,标点符号,大小写等方面的错误 1.句子结构混乱,出现句子不完整或句子成分多余。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There ar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die from the disasters.

中考英语作文常见错误分析附答案

中考英语作文常见错误分析附答案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 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从平时的课堂学习一点一滴抓起,持之 以恒。 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在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应是一个统 一体,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质量。然而,很多考生在写作中或者由于粗心大意,或者由于基本功不扎 实而经常出现名词不变复数、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前后不一致,以及时态语态、句子完整性等方面的错误。 1. 审题不清 如2004年中考作文要求写一项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有 些考生将作文的主题定位为“我最喜欢的活动”,偏离了“一项、课外活动”这一主题。依据作文的评分原则,若文章内容不切题,则不管语言如何规范、用词如何准确,都会被判为 零分。 2.拼写错误 拼写是考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但在考生的作 文中却经常能发现很多拼写错误。有拼写错误的作文肯定会 被酌情扣分,而且有大量拼写错误存在的作文不仅体现出语 言基本功差,同时也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通常会降低作文

的档次。 3.名词单复数问题 误my father and my mother is all teacher。 正my father and my mother are both teachers。 4.缺少动词 在汉语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是允许的,但英语中每个完整 的句子都必须有动词来构成,如:“我累了。”这个句子没有动词作谓语,而用形容词,但英语形容词不能作谓语,一 定要写成:i’m tired。 误i happy i can come to beijing zoo。 正i am happy i can come to beijing zoo。 。 误the apples cheap. i’ll take some 。 正the apples are cheap. i’ll take some 5.缺少介词、冠词等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没有熟练掌握介词或者冠词的用法, 不了解中英文语言习惯的不同,也会出现明显的错误,造成 丢分现象。 ting。 误because heavy rain we can’t hold the sports mee 正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 we can’t hold the sports meeting。 6.代词的误用 英语中代词的形式很多,包括主格、宾格、物主代词、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与分析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与分析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与分析 下面我们对一些在英语写作中典型的病句实例逐一加以剖析. 一.不一致(Disagreements)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改为: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二.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例1. 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例

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 四.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改为: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例1. To do well in college,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剖析:句中不定式短语“to do well in college” 的逻辑主语不清楚.改为:To do well in college, a student needs good grades. 五.词性误用(Mi suse of Parts of Speech)“词性误用”常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例1.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剖析:negative 系形容词,误作动词。改为: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高一语文语言运用题(含答案)

高一语言运用题 1.填入下面一句话空缺处最恰当的短语是() 这是人们都知道的:_______________因为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他愤发读书,终于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司马迁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的作者。 B.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的《史记》作者司马迁。 C.史界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实录、信史”。 D.史界称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实录、信史”。 答案:B 2.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儿子,拾金不昧是一种好品德,应该加分表扬。但分多次上交这是骗取分数,骗取表扬,这就不是好的品德了。 3.下列句子中语体色彩恰当的一项是() A.小王在课后捧读小说。 B.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

代表中国政策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C.老师们正在商谈有关评选三好学生的问题。 D.阿山和我一样也是种田郎,他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南山区的一个村子里。 答案:属语言的得体问题。选B。A“捧读”是文言语体,C“商谈”是书面语体,D“种田郎”与“夫人”连在一起不好。 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没得到的总比拥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5.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填写 下面的表格,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 课文 题目 推荐理由(不超过50个字):

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郝建平 本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错误分析与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为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对于基础英语教育和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甚至对于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英语教研员以及英语教材的编者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工作。 人在说话和写东西的时候会出现错误(errors)。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说,要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有错必纠”这句话,用到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上,曾经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在语言教学材料的设计和编制上,这个道理似乎也曾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近三十年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者们却在大量的语言错误分析的基础上否定了这个“天经地义”的道理,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学习语言习得理论的过程中,笔者对语言错误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意识到,进一步作这方面的调查分析工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对所作的调查素材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语言错误的分类、语言错误的原因、语言错误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一、课题的设计与实施 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在专家的指导下笔者与合作者先后对4人进行了语言错误调查。调查对象依次是:学生A和学生B,均为大学二年级女生,中等水平,口语表达A略优于B;学生C,初中二年级,中等水平;学生D,高中二年级,中等偏上。四次调查大体上采取了以下10个步骤: 第一步与调查对象进行谈话(汉语或英语)。谈话内容包括家庭基本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学习环境、学前的语言经验、口语和笔语的特点、个性特征、语言学习习惯、语言学习倾向、语言学习兴趣、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英语教师的个人关系情况、母语学习的基本情况、母语学习习惯等。 第二步制定调查方案并准备调查所用的材料。 第三步进行调查项目A:1)调查对象阅读一段涉及实际生活内容的英语材料,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同时录音。2)调查对象听一段涉及实际生活内容的英语材料,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同时录音。 第四步进行调查项目B:按照准备好的话题方案与调查对象进行自由交谈,同时录音。 第五步记录两个调查项目的录音材料。 第六步摘出录音材料中的全部语言错误。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英语写作中常见错误与分析及技巧 下面我们对一些在英语写作中典型的病句实例逐一加以剖析。 一、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 例: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二、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例: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 四、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一、标题常见问题分析 公文标题是公文内容的摄要,在发挥公文效能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文标题时常出现一些毛病,现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并作粗浅分析。 (一)要素不全 完整的、规范的公文标题,一般应具备“三要素”,即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文种发文。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作出明确规定:“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事由)并标明公文种类(文种),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省略标题中的一至二个要素,但不可随意省略,要相对规范,否则,将毛病百出。 常见的病例有三种: 一是随意省略事由。如《××县人民政府决定》,由于省略事由,受文者看不出标题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事项和基本观点,不利于学习、贯彻、领会、落实文件精神。除一些非重要的、极其简短的通知、通告和特殊机关发出的特定公文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司法部门发出的国务院“公告”、“主席令”、“布告”等),一般情况下不得省略事由。 二是随意省略发文机关。如:一份没有版头的文件标题《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报告》,待上级看完文件后,才从落款处知道文件是哪个机关发出的,既不庄重,也不严肃,更不利于公文运转和办理。具有重大决策和事项的下行文不得省略发文机关;没有版头的下行文、上行文均不得省略发文机关,但有版头(发文机关标识)的,也可不标明发文机关。 三是随意省略文种。使受文者不得要领,失去公文的严肃性。如《××乡人民政府关于召开春耕生产会议的有关事宜》。 (二)乱用文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混用文种。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县乡换届选举问题的请示报告》,这里把“请示”、“报告”两个不同的文种混淆在一起使用,不论是已经废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还是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都没有“请示报告”这一文种,明显不妥。从该“请示报告”的内容看,应使用批转式“报告”这一文种。 二是错用文种。有的该用“请示”的,却用了“报告”,而该用“报告”的反而用的是“请示”;有的该用“函”的却用“通知”;有的把没列为文种的公文种类作为文种使用,如“条例”、“规定”、“办法”、“总结”、“计划”等,以上这些,都不可作为文种使用,不可直接行文。《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所确定的公文文种共有15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除此之外,均不可直接行文,但可作为“印发”、“颁发”或“通知”的“附件”行文。 三是生造文种。如《关于调整工资的补充说明》、《关于机构改革中有关问题的解释》等,这里的“补充说明”、“解释”均不应作为文种使用,以上两个标题可修定为《××(发文机关)关于印发调整工资补充说明的通知》、《××(发文机关)关于印发机构改革中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还有的把“安排”、“要点”、“细则”这些既不是公文文种又不是应用文体种类的东西常常作为公文文种直接行文,是错误的。 (三)隶属不清 不该用“批转”的,用了“批转”;该用“批转”的却用了“印发”、“转发”,分不清三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和词性。如《××县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市长在××会议上讲话的通知》,这里的“批转”使用不当,应该使用“印发”或“转发”。因为“批转”具有“批准转发”之意,是上级对下级报告的认同并转发下去贯彻落实的。下级对上级机关的文件和上级领导同志的讲话、批示等不可使用“批转”,否则将混淆了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四)提炼不精。主要表现在标题冗长上。如《×××(发文机关)关于招收退休退职职工子女就业,进行合理安

英语专业学生 写作中语言表达错误个案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语言表达错误个案分析 摘要:采用错误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某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语言表达错误进行了个案分析。首先结合理论分析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错误类型,然后统计了各项错误所占比率情况。研究显示:语内语言错误率85.1%,远远高于语际语言错误,其所占比率是14.9%。语内语言错误中,词的用法错误率最高,占30.5%,其中词性错误占18.1%,其次是句法结构错误率25.1%,再次是搭配错误,占10.3%,其它的错误率比如时态、语态、语篇错误等都较少。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更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语言表达错误个案分析 1.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学术语言综合素质、检验学生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指标,是科学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大纲要求,毕业论文必须用英文撰写,字数一般在3,000-5,000个单词之间,并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在我校,由于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指导老师没法看懂学生毕业论文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很多指导老师除了在论文写作思路上进行指导外,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修改语法错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的毕业论文虽然能按时完成,但费时、低效。总之,毕业论文写作反映出部分学生并不能系统地了解英语语言现象、把握语法规则,从而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学生写作难,教师评阅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研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语言功底差,写作错误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刘向红,2008)。为了更能了解学生英语语言表达的错误类型,针对性地纠正错误,本文采用错误分析理论对英语专业某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错误进行了个案分析。 2. 错误分析理论 Pit Corder 最早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系统地阐述了错误的性质、意义和分类,并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进行错误分析的方法。Corder认为,学习者的错误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这些错误为研究者提供了学习者学到了什么程度的信息;二是这些错误为研究者提供了学习者如何学习的依据;三是学习者通过犯错误学习语言。对于英语教师来说 ,只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深入研究,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

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分析及指导

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分析及指导 一、立意 首先,表现为审题不清。许多中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不能做到看清题意、咬文嚼字,看到题目就不加思索,急忙下笔,加上平时的积累少,语文素养低,因而行文时不能紧扣题意,或偏题或甚至与作文要求背道而驰。 其次,立意欠深刻新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如何立意,立何意,至关重要。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急于完成作文,匆忙审题,轻视题干,或经验主义,审题浮光掠影,自然难深刻,四平八稳,老生常谈,这些都会造成立意平淡、雷同。 再次,重点不突出。缺少全盘把握的能力,抓住一点,不顾其他;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那么,如何解决立意上存在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作文题,一般都包含两部分:题干和要求,所以审题可分两步走:审题干和审要求。 题干的内容是作文题的核心,行文前应逐字逐句的看清楚,真正做到咬文嚼字,弄明白写作的中心、材料的范围等问题。例如:《我终于笑了》,在审题时就要注意:“我”表明只能写我的事,以第一人称写作;“终于”表明经历了一番努力之后;“笑”指经历这件事后很高兴;“了”表明这件事已经发生。只有这样,才可能既审题准确,又能出新意。 另外,作文题一般都有几点具体的要求,这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为的是让考生在具体的构思过程中少走弯路。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要求。 比如下题:作家刘心武在《为你自己高兴》一文的最后写道:“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 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相信你也有作家笔下所写的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你还有作家没写到的高兴事,那么,请拿起你的笔,以“我真为自己高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你自己高兴的事写出来。基本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3)600——800字。 这道作文题分两部分。引题部分引用了一段话,这段话绝不能忽视,因为它提出了值得高兴的几个方面,对考生选材有很大的启发。正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提醒考生不要受引题几个方面的限制;二是写什么,这最核心——写自己的高兴事。就这一句话,就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写自己,不能写别人;要写的必须是件事,而且是值得高兴的事。不符合这两个要求,就会偏题。再看“基本要求”。第一点三层意思个个重要:既是写事,内容就得具体,前因后果必须交代清楚;既是写自己的事,就必须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没有感情谈何高兴;既是作文,就应该有作文的规矩,结构完整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是审题。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 (1)立意要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那些健康的思想、全新的思想,才会把人引领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语文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及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及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收获如潮好评,九年级(5)班也开展了“教材经典咏流传”活动。 (1)【语言之妙我来赏】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思考并写出节目组所取名称中“咏”字的内涵。 (2)【教材经典我推荐】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适合传唱的教材经典(诗、词、文皆可)向节目组推送,请从课本的经典作品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并仿照示例写出推荐理由(至少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 示例:《大道之行也》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道路。 【答案】(1)“咏”字一语双关,既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又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2)推荐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对偶) 【解析】【分析】(1)“咏”,本义是唱,声调有抑扬地念。这个字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另外,“咏”和“永”谐音,永远的意思,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2)能从教材中推荐一篇适合传唱的经典文章,诗、词、曲、短小的散文等皆可,推荐理由可从思想感情方面考虑,注意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推荐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对偶) 故答案为:⑴“咏”字一语双关,既点明了节目“和诗以歌”的形式(即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又传达出节目组希望传统经典诗词永远流传的意思。 ⑵推荐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推荐理由:豪情满怀奇男子,心系国家伟丈夫!(对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节目名称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实际分析节目名称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⑵本题既考查对经典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要认真学习,积累字词、文学及文化常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把经典篇目的内容或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2.学校举行“悦读文化周”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二进贾府,受到款待,家席上,“凤姐手里本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二镶银箸,按席摆下”,“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同学们发现“筷子”的称呼有变化,于是做了一番探究,以下是同学们的两个发现:一是称呼的变迁。“筷子”最早称为“箸”,因“笔”与“住”、“蛀”同音,江浙皖一带的船民担心船被停住、被蛀,于是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二是筷子的形状、构成、长度很有文化内涵。筷子一头圆,象征天,一头方,象征地,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及改错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与分析 一.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 例1.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另有WE和YOU 上下文混用的问题。 二.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例1.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 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 radio ,and newspaper. 四.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 例1: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 改为: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五.措词毛病(Troubles in Diction) Diction 是指在特定的句子中如何适当地选用词语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紧迫,教师平时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往往极其有限,影响了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推敲,斟酌的习惯。他们往往随心所欲,拿来就用。所以作文中用词不当的错误比比皆是。 例1.The increasing use of chemical obstacles in agriculture also makes pollution. (农业方面化学物质使用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污染。)

雅思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雅思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雅思写作是一项比较难以提高的的项目,主要是由于词汇语法和逻辑思维都有所差异,那么有哪些写作方式是比较常见的错误呢?下面就和大家分享雅思写作常见错误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雅思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中式英文 Topic 1-The happiest moment in your life In our life, there are always some moments which make your heart flower opened angrily…… Topic 2- The population problem The population problem is a very big problem. For example, in the city centers of Shanghai, we can always see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there. Topic3- Is there fairness in today’s business world? I think i n today’s society, there is no fairness in the business world. For example, I always chopped when I go out buy things……

Topic 4-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 nice person Being a nice person have many advantage. I believe if a people always do bad things, h e will get “baoying”. 观点模糊态度暧昧 Topic-Should college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et married? I think this topic is very hard to say. Because I am still very little,only 17, and not married, so this topic is very difficult for me…… 偏离主题 Topic-It is said that nowadays one can not acquire the qualifications and quality essential to success through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雅思真题) I think to success, we must have a lot of important qualities. To have these important qualities, we must learn a lot of things, for example, English,music tools, and etc. We can learn these qualities from our teachers, our friends and from books. All in all, we can learn from many places. 语法错误惨不忍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