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几何例题及讲解

立体几何例题及讲解

立体几何例题及讲解
立体几何例题及讲解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棱柱、棱锥、棱台和多面体

棱柱是由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面围成的几何体: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棱柱按底面边数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棱柱性质: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棱锥是由一个底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所围成的几何体.棱锥具

有以下性质:①底面是多边形;②侧面是以棱锥的顶点为公共点的三角形;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和底面是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等于从顶点到截面和从顶点到底面距离的比.截面面积和底面面积的比等于上述相似比的平方.

棱台是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一个平面所截后,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由棱台定义可知,所有侧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继而将棱台还原成棱锥.

多面体是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多面体有几个面就称为几面体,如三棱锥是四面体.(2)圆柱、圆锥、圆台、球

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半圆以它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圆锥、圆台、球

圆柱、圆锥和圆台的性质主要有: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②过轴的截面(轴截面)分别是全等的矩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③圆台的上底变大到与下底相同时,可以得到圆柱;圆台的上底变小为一点时,可以得到圆锥.

2、空间几何体的侧面积、表面积

(1)棱柱侧面展开图的面积就是棱柱的侧面积,棱柱的表面积就是它的侧面积与两底面面积的和.

因为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等高的矩形,所以它的展开图是以棱柱的底面周长与高分别

为长和宽的矩形.如果设直棱柱底面周长为c,高为h,则侧面积S ch

=

侧.

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则其表面积

2()

S ab bc ca

=++

表.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矩形的宽是圆柱母线的长,矩形的长为圆柱底面

周长.如果设圆柱母线的长为l,底面半径为r,那么圆柱的侧面积

S rl

=

侧,此时圆柱

底面面积

2

π

S r

=

底.所以圆柱的表面积

2

22π2π2π()

S S S rl r r r l

=+=+=+

侧底.

(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以其母线为半径的扇形.如果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

为l,则侧面积

π

S rl

=

侧,那么圆锥的表面积是由其侧面积与底面面积的和构成,即为2

πππ()

S S S rl r r r l

=+=+=+

侧底.

(4)正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n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正棱锥的周长为c,斜高为h',

则它的侧面积

1

2

S ch'

=

(5)正棱台的侧面积就是它各个侧面积的和.如果设正棱台的上、下底面的周长是

c c'

,,斜高是h',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1

2

S ch'

=

(6)圆台侧面展开图是以截得该圆台的圆锥母线为大圆半径,圆锥与圆台的母线之差为小圆半径的一个扇环.如果设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 r

',,母线长为l,那么它

的侧面积是

π()

S r r l

'

=+

侧.

圆台的表面积等于它的侧面积与上、下底面积的和, 即

2222

π()πππ()

S S S S r r l r r r r r l rl ''''=++=+++=+++侧上底下底.

(7)球的表面积2

4πS R =,即球的表面积等于其大圆面积的四倍. 3、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棱柱、圆柱)的体积等于它的底面积S 和高h 的积,即

V Sh

=柱体.其中

底面半径是r ,高是h 的圆柱的体积是2

πV r h

=圆柱.

(2)如果一个锥体(棱锥、圆锥)的底面积是S ,高是h ,那么它的体积是

13V Sh

=

锥体.其

中底面半径是r ,高是h 的圆锥的体积是

2

1π3V r h

=

圆锥,就是说,锥体的体积是与其同底

等高柱体体积的1

3.

(3)如果台体(棱台、圆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S S ',,高是h ,那么它的体积

1()3V S S h

=

+

+台体.其中上、下底半径分别是r R ,,高是h 的圆台的体积是

22

1π()3

V r R r R h

=

++圆台.

(4)球的体积公式:3

34

R

V π=

. 4、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1)中心投影:投射线均通过投影中心的投影。 (2)平行投影: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 (3)三视图的位置关系与投影规律

三视图的位置关系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方. 三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为:

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 5、直观图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规则:

(1)在空间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 轴和y 轴,两轴交于O 点,再取z 轴,使xOz ∠=90°,且yO z ∠=90°.

(2)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 '轴、y '

轴和z '轴,它们相交于O ',并使

x O y '''∠=

45°,x O z '''∠= 90°。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y 轴或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y '

轴和z '轴的线段.

(4)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和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相等;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取一半. 6.平面

(1)对平面的理解

平面是一个不加定义、只须理解的最基本的原始概念.

立体几何中的平面是理想的、绝对平且无限延展的模型,平面是无大小、厚薄之分的.类似于我们以前学的直线,它可以无限延伸,它是不可度量的. (2)对公理的剖析

1)公理1的内容反映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公理1的条件“线上不重合的两点在平面内”是公理的必要条件,结论是“线上所有点都在面内”.这个结论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整条直线在平面内;二是直线上所有点在平面内.

其作用是:可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点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中的“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要准确理解.这里的“有”是说图形存在,“只有一个”是说图形唯一,确定一个平面中的“确定”是“有且只有”的同义词,也是指存在性和唯一性这两方面.这个术语今后也会常常出现,要理解好. 其作用是:一是确定平面;二是证明点、线共面.

3)公理3的内容反映了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它的条件简而言之是“两面共一点”,结论是“两面共一线,且过这一点,线唯一”.对于本公理应强调对于不重合的两个平面,只要它们有公共点,它们就是相交的位置关系,交集是一条直线.

其作用是:其一它是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只要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就可以判定这两个平面必相交于过这点的一条直线;其二它可以判定点在直线上,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线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交线,则这点在交线上. 7. 空间直线.

(1)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

(2)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3)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

8.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1)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2)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3)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4)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9.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

(1)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

(2)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哪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4)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二:如果一个平面与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5)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0. 空间向量.

(1)a.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亦称平行向量,指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c b a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c

z b y a x p

++=.

推论:设O 、A 、B 、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 , 都存在唯一的

有序实数组x 、y 、z 使

OC

z OB y OA x OP ++=(这里隐含x+y+z≠1).

(3)a.空间向量的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 轴是横轴(对应为横坐标),y 轴是纵轴(对应为纵轴),z 轴是竖轴(对应为竖坐标). ①令a =(a1,a2,a3),),,(321b b b b =,则

)

,,(332211b a b a b a b a ±±±=+,)

)(,,(321R a a a a

∈=λλλλλ,3

32211b a b a b a b

a ++=? ,

a

∥)

(,,332211R b a b a b a b

∈===?λλλλ3

32

21

1b a b a b a =

=

?

332211=++?⊥b a b a b a b a 。

2

2

2

3

2

1

a

a

a

++==

(用到常用的向量模与向量之间的转化:

a a =??=)

O

A

B

C

D

空间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2

3

22212

32

22

13

32211|

|||,cos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

(a =

123(,,)

a a a ,

b =

123(,,)

b b b )。

②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2

122

122

12)

()

()(z z y y x x d -+-+-=

.

b.法向量:若向量a 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α,记作α

⊥a ,如

果α

⊥a

那么向量a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c.用向量的常用方法:

①利用法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定理:如图,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平面α的一条射

线,其中α∈A ,则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为

.

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

C D n d n ?=

(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

12

,l l 上任一点,d 为

12

,l l 间的距离).

③.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

||

||

A B n d n ?=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

A α∈).

④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 ||||A B m

arc A B m β?=

(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

⑤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理:设21,n n 分别是二面角β

α

--l 中平面βα,的法向量,

则21,n n 所成的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大小(21,n n 方向相同,则为补角,

21,n n 反方,则为其夹角).

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cos ||||

m n

arc m n θ?=

cos ||||

m n

arc m n π?-

(m ,n

为平面α,β

的法向量).

三、考点剖析

考点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内容解读】了解柱、锥、台、球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能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几何体的不同表示形式。会画某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与视图主要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通过观察几何体的模型和实物,总结出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会用材料制作模型,培养动手能力。

【命题规律】柱、锥、台、球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而三视图为新增内容,一般情况下,新增内容会重点考查,从2007年、2008年广东、山东、海南的高考题来看,三视图是出题的热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也有出现在解答题里,如2007年广东高考就出现在解答题里,属中等偏易题。

例1、(2008广东)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A B C ,,分别是GHI △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解:在图2的右边放扇墙(心中有墙),可得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视图中的左视图,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2、(2008江苏模拟)由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中正方体木块的个数是

解:以俯视图为主,

因为主视图左边有两层,表示俯视图中左边最多有两个木块,再看左视图,

可得木块数如右图所示,因此这个几何体的正方体木块数的个数为5个。

点评:从三视图到确定几何体,应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情况分析,再结合左视图的情况定出几何体,最后便可得出这个立体体组合的小正方体个数。 考点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内容解读】理解柱、锥、台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及其对计算侧面积的作用,会根据条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理解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把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立体几何中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

E F

D

I

A H G

B

C E

F D A

B C

侧视 图1

图2 B

E

A .

B

E

B . B

E

C .

B

E

D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题。

【命题规律】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公式为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体积公式不要求记忆,只要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即可。因此,题目从难度上讲属于中档偏易题。 例3、(2007广东)已知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图5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主 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称左视 图)是一个底边长为6、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 (1)求该几何体的体积V ; (2)求该几何体的侧面积S

解: 由已知可得该几何体是一个底面为矩形,高为4,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矩形中心的四棱锥V-ABCD 。

(1) ()186464

3

V =

???=

(2) 该四棱锥有两个侧面VAD. VBC 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且BC 边上的高为

1h =

=, 另两个侧面VAB. VCD 也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AB 边上的高为

25

h =

=

因此

112(

685)402

2

S =????=+点评:在课改地区的高考题中,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问题经常与三视图的知识结合在

一起,综合考查。 例4、(2008山东)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A .9π

B .10π

C .11π

D .12π 解:从三视图可以看出该几何体是由一个球和一个圆柱组合而成的简单几何体,

其表面及为:

2

2

411221312.S ππππ=?+??+??=,故选D 。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视图与几何体的表面积。既要能识别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又要掌握基本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5、(湖北卷3)用与球心距离为1的平面去截球,所得的截面面积为π,则球的体积为( )

A. 38π

B. 3

28π C. π28 D.

3

32π

解:截面面积为π?截面圆半径为1,又与球心距离为1?

俯视图

正(主)视图 侧(左)视图

所以根据球的体积公式知

3

43

3

R V π=

=

球,故B 为正确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球的一些相关概念,球的体积公式的运用。 考点三: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内容解读】理解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四个公理及其推论;空间两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异面直线的定义及其所成角的求法。

通过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实现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飞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证明共点、共线、共面的问题。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不大。

例6、如图1,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点E 、H 分别是边AB 、AD

的中点,F 、G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C F

C B =C G

C D =2

3,则( )

(A )EF 与GH 互相平行 (B )EF 与GH 异面

(C )EF 与GH 的交点M 可能在直线AC 上,也可能不在直线AC 上

(D )EF 与GH 的交点M 一定在直线AC 上

解:依题意,可得EH ∥BD ,FG ∥BD ,故EH ∥FG ,由公理2可知,

E 、

F 、

G 、

H 共面,因为EH =1

2BD ,F G

B D =2

3,故EH ≠FG ,所以,EFGH 是梯形,EF 与GH 必相交,设交点为M ,因为点M 在EF 上,故点M 在平面ACB 上,同理,点M 在平面ACD 上,即点M 是平面ACB 与平面ACD 的交点,而AC 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由公理3可知,点M 一定在平面ACB 与平面ACD 的交线AC 上。 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理2和公理3的应用,证明共线问题。利用四个公理来证明共点、共线的问题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难点。

例7、(2008全国二10)已知正四棱锥S ABCD -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E 是SB 的中点,则AE S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A .1

3

B

.3 C

.3 D .2

3

解:连接AC 、BD 交于O ,连接OE ,因OE ∥SD.所以∠AEO 为异面直线SD 与AE 所成的角。设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等于2,则在⊿AEO 中,OE =1,AO =2,AE=3122

=

-,

于是

33

3

11

32)

2(1)3(cos 2

2

2

=

=

??

-+=

∠AEO ,故选C 。

图1

点评: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般是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与另一条相交构成三角形,再用三角函数的方法或正、余弦定理求解。

考点四: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内容解读】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能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会用性质定理解决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问题。

通过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证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及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推理的能力。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线线、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形式出现,解答题中多以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为主,属中档题。

例8、(2008安徽)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底面ABCD 四边长为1的菱形,

4A B C π

∠=

, OA ABCD ⊥底面, 2OA =,M 为OA 的中点,

N 为BC 的中点

(Ⅰ)证明:直线MN OCD

平面‖;

(Ⅱ)求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 方法一:(1)证明:取OB 中点E ,连接ME ,NE

M E C D M E C D ∴ ,‖AB,AB ‖‖

又,NE OC MNE OCD ∴ 平面平面‖‖

MN OCD ∴平面‖

(2)C D ‖AB,

MDC ∠∴为异面直线AB 与M D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作,A P C D P ⊥于连接M P

⊥⊥平面A B C D ,∵OA ∴CD MP

,4

2A D P π

∠=

∵∴DP =

M D ==

1cos ,2

3D P M D P M D C M D P M D

π

∠=

=∠=∠=

所以 AB 与M D 所成角的大小为3π

N

B

(3)AB 平面∵∴‖OCD,

点A 和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相等,连接OP ,过点A 作 A Q O P

⊥ 于点Q ,,,,AP CD OA CD CD OAP AQ CD ⊥⊥⊥⊥平

面∵∴∴

又 ,AQ OP

AQ OCD ⊥⊥平

面∵∴,线段AQ 的长就是点A 到平面OCD 的距离

2

O P

=

==

=

∵,

2A P D P ==

223

2

O A A P A Q O P

=

=

= ∴,所以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2

3

方法二(向量法)

作AP CD

⊥于点P ,如图

,分别以AB,AP ,AO 所在直线为,,

x y z 轴建立坐标系

(0,0,0),(1,0,0),(0,,0),

(,0),(0,

0,2),(0,0,1),(1

0)

2

2

2

4

4

A B P D O

M N --,

(1)(1,1),(0,

,2),(2)

44

2

22M N O P O D =-

-=-=-

-

设平面OCD 的法向量为

(,,)n x y

z =,则

0,0

n O P n O D ==

2022022

y z x y z ?-=???

?-

+-=??

z =

,解得(0,4,n =

(1,,1)(0,0

44

M N n =-

-=

MN OCD ∴平面‖

(2)设AB 与M D 所成的角为θ,

(1,0,0),(1)

22A B M D ==-

-

1c o s ,23A B M D A B M D

π

θθ==

=? ∴∴ , AB 与M D 所成角的大小为3π

(3)设点B 到平面OCD 的交流为d ,则d 为OB

在向量(0,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由 (1,0,2)

O B =-

, 得23O B n d n ?== .所以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为2

3

点评:线面平行的证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到直线的距离,既可以用综合方法求解,也可以用向量方法求解,后者较简便,但新课标地区文科没学空间向量。 例9、(2008江苏模拟)一个多面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M 、N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G 是DF 上的一动点. (1)求证:;AC GN ⊥

(2)当FG=GD 时,在棱AD 上确定一点P ,使得GP//平面FMC,并给出证明.

证明:由三视图可得直观图为直三棱柱且底面ADF 中AD ⊥DF,DF=AD=DC (1)连接DB ,可知B 、N 、D 共线,且AC ⊥DN 又FD ⊥AD FD ⊥CD , ∴FD ⊥面ABCD ∴FD ⊥AC

∴AC ⊥面FDN FDN GN 面? ∴GN ⊥AC

(2)点P 在A 点处

证明:取DC 中点S ,连接AS 、GS 、GA G 是DF 的中点,∴GS//FC,AS//CM ∴面GSA//面FMC

GSA GA 面?

∴GA//面FMC 即GP//面FMC

点评:证明线面平行,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的直线平行,是证明线面平行的关键。 考点五: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内容解读】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能用判定定理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会用性质定理解决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问题。

通过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及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推理的能力。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线线、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形式出现,解答题中多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为主,属中档题。 例10、(2008广东五校联考)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O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M

BB1的中点,求证:

(1)D1O//平面A1BC1; (2)D1O ⊥平面MAC. 证明: (1)连结

11

,BD B D 分别交

11

,AC A C 于

1

,O O

在正方体

1111ABC D A B C D -中,对角面

11BB D D

为矩形

1,O O 分别是11

,BD B D 的中点

11

//B O D O ∴

四边形

11BO D O

为平行四边形11//BO D O

1D O ?

平面

11A BC ,

1BO ?

平面

11A BC 1//

D O ∴平面

11

A BC

(2)连结MO ,设正方体1111

ABC D A B C D -的棱长为a ,

在正方体

1111

ABC D A B C D -中,对角面

11BB D D

为矩形且

1,BB a BD ==

,O M 分别是1

,BD BB 的中点

,2

2

a B M B O O D ∴=== 12

B M B O O D

D D

=

=

1ODD Rt MBO Rt ??? 1B O M D D O ∴∠=∠

在1

ODD

Rt ?中,

1190

D D O D O D ∠+∠=

190

B O M D O D ∴∠+∠=

,即

1D O M O

在正方体1111

ABC D A B C D -中

1D D ⊥

平面ABCD

1

D D A C

∴⊥

又AC BD ⊥ ,1DD BD D = AC ∴⊥平面11BB D D

1D O ?

平面

11BB D D

1

A C D O ∴⊥

又AC M O O = 1D O ∴⊥平面M AC

点评:证明线面垂直,关键是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由线线垂直推出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有时要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例11、(2008广东中山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 PA ⊥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AB ⊥AD , CD ⊥AD ,CD=2AB ,E 为PC 中点.

A

B

C

D

E

P

(I) 求证:平面PDC ⊥平面PAD ; (II) 求证:BE//平面PAD .

证明:(1)由PA ⊥平面ABCD ?

??

?

?

?

=?⊥⊥A AD PA CD PA )AD (CD 已知

?

?

?

?

?⊥PAD CD PAD CD 面面

?平面PDC ⊥平面PAD ;

(2)取PD 中点为F ,连结EF 、AF ,由E 为PC 中点, 得EF 为△PDC 的中位线,则EF//CD ,CD=2EF . 又CD=2AB ,则EF=AB .由AB//CD ,则EF ∥AB . 所以四边形ABEF 为平行四边形,则EF//AF . 由AF ?面PAD ,则EF//面PAD .

点评:证明面面垂直,先证明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先证明线线垂直.

例12、(2008广东深圳模拟)如图,四棱锥ABCD S -的底面是正方形,⊥SA 底面ABCD ,

E 是SC 上一点.

(1)求证:平面⊥EBD 平面SAC ;

(2)设4=SA ,2=AB ,求点A 到平面SBD 的距离; (1)证明: ⊥SA 底面ABCD BD SA ⊥∴ 且AC BD ⊥ ∴S A C 平面⊥BD

∴平面⊥EBD 平面SAC

(2)解:因为

ABD

-S SBD -A V V =,且

2

3222

1S SBD ??=

?,

可求得点A 到平面SBD 的距离为34

点评:求点到面的距离,经常采用等体积法,利用同一个几何体,体积相等,体现了转化思想.

考点六:空间向量

【内容解读】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从而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几何问题向量化);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夹我

E

D

C

B

A

S

A B C

D E

P F

有等问题(进行向量运算);

(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回归几何问题).

【命题规律】空间向量的问题一般出现在立体几何的解答题中,难度为中等偏难. 例13、如图1,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

C A

C B ==,

90B C A ∠=°,棱12AA M N

=,,分别是111A B A A ,的中点.

求B N

的长;

11

cos BA C B ,的值.

解:如图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1)依题意, 得

(010)(101)

B N ,,,,,

B N =

=

(2)依题意,得11(102)(010)(000)(012)

A B C B ,,,,,,,,,,,, 11(112)(012)

BA C B =-= ,,,,,∴.

11113BA C B BA C B ===

,,∴·

111111

cos 10B A C B B A C B B A C B ==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坐标运算的基本知识,考查了空间两向量的夹角、

长度的计算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恰当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准确地表示点的坐标 例14、如图2,在四棱锥-P

A B C D

,底面A B C D 为矩形,PD ⊥底面A B C D ,E 是AB 上

一点,P E

E C

.已知122

P D C D A E =

==

,.

求:(1)异面直线PD 与E C 的距离;

(2)二面角E P C D

--的大小.

解: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并设D A a =

,则

1(00)(20)(020)(000)(0002A a B a C D P E a ??

?

??,,,,,,,,,,,,,,,,.

(1)P E C E ⊥∵,

0P E C E =

∴·

,解得

2

a =

0D E C E =

∴·,即D E C E

⊥,

又DE PD ⊥,故D E 是异面直线PD 与E C 的公垂线. 而

1

D E =

,即异面直线PD 与E C 的距离为1.

(2)作D G P C

⊥,并设(0)G y z ,,,

(0)(2)D G y z

P C == ,,,,,∵,且0

D G

P C =

·,

z =,∴

可取

(01D G =

再作E F

P C

⊥于F ,并设(0)F m n ,,,

1

22E F m n ??=-- ? ??? ,∵,且0E F P C = ·

,则2

n =-

∴又取

1222E F ?=- ???

,,

由D G P C ⊥,E F P C

⊥,可知D G

与EF

的夹角就是所求二面角θ的大小,

c o s 2

D G

E D G E

F θ==

·∴,即所求二面角为π

4.

点评:向量法求二面角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因为它不但是传统方法的有力补充,而且还可以另辟溪径,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求二面角问题.

向量法求二面角通常有以下三种转化方

式:①先作、证二面角的平面角A O B ∠,再求得二面角的大小为

arccos O A O B

O A O B

·;②先求二

面角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12,n n (注意法向量的方向要分布在二面角的内外),再求得二面

角的大小为1212

arccos

n n n n ·或其补角;③先分别在二面角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垂足不重

合),又可转化为求两条异面直线的夹角.

例15、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D 是A C 的中点,求证:1AB ∥平面1D BC .

证明: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设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 ,侧棱长为b ,

则11(000)0(0)0022222a a

a A B B

b C a b D

?????

?? ? ????

????

,,,,,,,,,,,,,,,

122a A B b ??= ?

???

,,∴

100022a B D D C b ????

=-= ? ?

????? ,,,,,.

设平面1D 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则102

02B D a D C y bz ?=-

=????=+=??

,··n n 所以0.2x a z y b =??

?

=-??,

不妨令2y b =,则n (02)

b a =-,,.

由于1AB

·n 0

ab ab =-=,得1A B ⊥

n

又1AB ?平面1D BC ,1AB ∴∥平面1D BC .

点评:平面的法向量是空间向量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解决立体几何的许多问题中都有很好的应用.

四、方法总结

(一)方法总结 1.位置关系:

(1)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

证明方法:①证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为90o;②证明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③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相互垂直。 (2)直线和平面相互平行 证明方法:①证明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相互平行;

②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

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相互平行;③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3)直线和平面垂直

证明方法:①证明直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②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都垂直;③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平行。

(4)平面和平面相互垂直

证明方法:①证明这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o;②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③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2.求距离:

求距离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和两个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1)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求法:利用公式法。

(2)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法:①“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②等体积法。③向量法。3.求角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求法:①先通过其中一条直线或者两条直线的平移,找出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去求得;②通过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所成的角来求得,但是注意到异面直线所

成角得范围是

]

2

,0(

π

,向量所成的角范围是]

,0[π,如果求出的是钝角,要注意转化成相应

的锐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求法:①“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②向量法,先求直线的方向量于

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α,那么所要求的角为

α

π

-

2或2

π

α-

(3)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求法:①“一找二证三求”,找出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再来证明我们找出来的这个角是我们要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后就通过解三角形来求。②向量法,先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为α,那么这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α或π-α。

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从命题形式来看,涉及立体几何内容的命题形式最为多变 . 除保留传统的“四选一”的选择题型外,还尝试开发了“多选填空”、“完型填空”、“构造填空”等题型,并且这种命题形式正在不断完善和翻新;解答题则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此类考题往往以多面体为依托,第一小问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后面几问考查空间角、空间距离、面积、体积等度量关系,其解题思路也都是“作——证——求”,强调作图、证明和计算相结合。

2.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①考查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这类试题一般难度不大,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②计算角的问题,试题中常见的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这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和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通常要把它们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③求距离,试题中常见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与直线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要特别注意解决此类问题的转化方法;④简单的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问题,解此类问题除特殊几何体的现成的公式外,还可将侧面展开,转化为求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⑤体积问题,要注

意解题技巧,如等积变换、割补思想的应用。⑥三视图,辨认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三视图与表面积、体积内容相结合。

3.从能力上来看,着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即空间形体的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要求是“四会”:①会画图——根据题设条件画出适合题意的图形或画出自己想作的辅助线(面),作出的图形要直观、虚实分明;②会识图——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想象出立体的形状和有关线面的位置关系;③会析图——对图形进行必要的分解、组合;④会用图——对图形或其某部分进行平移、翻折、旋转、展开或实行割补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探索能力。

高中立体几何典型题及解析

高中立体几何典型500题及解析(二)(51~100题) 51.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BC=CD=DA=DB=AC,M 、N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 求:AM 及CN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析:(1)连接DM,过N 作NE∥AM 交DM 于E ,则∠CNE 为AM 及CN 所成的角。 ∵N 为AD 的中点, NE∥AM 省 ∴NE=2 1AM 且E 为MD 的中点。 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 则NC=21·23= 4 3且ME=2 1MD= 4 3 在Rt△MEC 中,CE 2=ME 2+CM 2= 163+41=16 7 ∴cos ∠CNE= 324 3 432167)43()43( 2222 22-=??-+=??-+NE CN CE NE CN , 又∵∠CNE ∈(0, 2 π) ∴异面直线AM 及C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 2. 注:1、本题的平移点是N ,按定义作出了异面直线中一条的平行线,然后先在△CEN 外计算CE 、CN 、EN 长,再回到△CEN 中求角。 2、作出的角可能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可能是它的邻补角,在直观图中无法判定,只有通过解三角形后,根据这个角的余弦的正、负值来判定这个角是锐角(也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钝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邻补角)。最后作答时,这个角的余弦值必须为正。

52. .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AD 上的点,已知AB=4,CD=20,EF=7, 3 1 ==EC BE FD AF 。求异面直线AB 及CD 所成的角。 解析:在BD 上取一点G ,使得3 1 =GD BG ,连结EG 、FG 在ΔBCD 中,GD BG EC BE = ,故EG//CD ,并且4 1==BC BE CD EG , 所以,EG=5;类似地,可证FG//AB ,且 4 3 ==AD DF AB FG , 故FG=3,在ΔEFG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cos ∠ FGE= 2 1 5327532222222- =??-+=??-+GF EG EF GF EG ,故∠FGE=120°。 另一方面,由前所得EG//CD ,FG//AB ,所以EG 及FG 所成的锐角等于AB 及CD 所成的角,于是AB 及CD 所成的角等于60°。 53.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c ,AB=a ,AD=b ,且a >b .求AC 1及BD 所成的角的余弦. A B C D E F G E D 1 C 1 B 1 A 1 A B D C O

立体几何题经典例题

D E A F B C O O 1 M D C A S 15.如图,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已知AB =1,D 在棱BB 1上,且BD =1,则AD 与平面 AA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6.已知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棱长为2,底面边长为1,M 是BC 的中点. (1)在直线1CC 上求一点N ,使1AB MN ⊥; (2)当1AB MN ⊥时,求点1A 到平面AMN 的距离. (3)求出1AB 与侧面11A ACC 所成的角θ的正弦值. 7. 如图所示,AF 、DE 分别是1O O ⊙、 ⊙的直径.AD 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8=AD .BC 是O ⊙的直径,AD OE AC AB //,6==. (1)求二面角F AD B --的大小; (2)求直线BD 与EF 所成角的余弦值. 8.如图,正方形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 、ABEF 互相垂直.点M 在AC 上移动,点N 在BF 上移动,若 a BN CM ==)20(<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矩形ABCD 与正三角形AED 所在的平面 互相垂直, M 、N 分别为棱BE 、AD 的中点, 1=AB ,2=AD , (1)证明:直线//AM 平面NEC ; (2)求二面角D CE N --的大小.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 2 π = ∠=∠ABC DAB ,且22===AD BC AB , 侧面 ⊥PAB 底面ABCD ,PAB ?是等边三角形. (1)求证:PC BD ⊥; (2)求二面角D PC B --的大小. 15、(北京市东城区2008年高三综合练习一)如图,在直三 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BB 1,直线B 1C 与平面ABC 成30°角. (I )求证:平面B 1AC ⊥平面ABB 1A 1; (II )求直线A 1C 与平面B 1AC 所成角的正弦值; (III )求二面角B —B 1C —A 的大小. 52、(河南省濮阳市2008年高三摸底考试)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AE ⊥面ABC ,BD ∥AE ,且AC =AB =BC =BD =2,AE =1,F 为CD 中点. (1)求证:EF ⊥面BCD ; (2)求面CDE 与面ABDE 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 A B C D M N 第18题图

高一必修二经典立体几何专项试题

高一必修二经典立体几何专项试题

作者: 日期:

高一必修二经典立体几何专项练习题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一一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 a a来表示 a a a Aa =A a //a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符号表示: a B => a // b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 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 示:

// b //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 用定义; (2) 判定定理; (3)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 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 □ Y =a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亠 1 注意点: 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2、 ] a // b //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如果直线L 与平面a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 面a 互相垂 直,记作L 丄a ,直线L 叫做平面a 的垂线,平面a 叫做直线 L 的垂

立体几何大题练习题答案

立体几何大题专练 1、如图,已知PA ⊥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分别为AB 、PC 的中点; (1)求证:MN//平面PAD (2)若∠PDA=45°,求证:MN ⊥平面PCD 2(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E F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 (1)求证://EF 平面PAB ; (2)若平面PAC ⊥平面ABC ,且PA PC =,90ABC ∠=?, 求证:平面PEF ⊥平面PBC . P A C E B F

(1)证明:连结EF , E 、F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 //EF AB ∴. ……………………2分 又?EF 平面PAB ,?AB 平面PAB , ∴ EF ∥平面P AB . ……………………5分 (2)PA PC = ,E 为AC 的中点, PE AC ∴⊥ ……………………6分 又 平面PAC ⊥平面ABC PE ∴⊥面ABC ……………………8分 PE BC ∴⊥……………………9分 又因为F 为BC 的中点, //EF AB ∴ 090,BC EF ABC ⊥∠=∴ ……………………10分 EF PE E = BC ∴⊥面PEF ……………………11分 又BC ? 面PBC ∴面PBC ⊥面PEF ……………………12分 3.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C ,点D 是AB 的中点。 (1)求证:BC 1//平面CA 1D ; (2)求证:平面CA 1D⊥平面AA 1B 1B 。 4.已知矩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P ,PA ⊥平面ABCD ,E 、F 分别是 AB 、PC 的中点. (1) 求证:EF ∥平面PAD ; (2) 求证:EF ⊥CD ; (3) 若∠PDA =45°,求EF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的大小.

高中空间立体几何典型例题

高中空间立体几何典型 例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侧面对角线AB 1,BC 1上分别有两点E ,F ,且B 1E=C 1F. 求证:EF ∥平面ABCD. 证明 方法一 分别过E ,F 作EM ⊥AB 于M ,FN ⊥BC 于N ,连接MN. ∵BB 1⊥平面ABCD , ∴BB 1⊥AB ,BB 1⊥BC , ∴EM ∥BB 1,FN ∥BB 1, ∴EM ∥FN. 又∵B 1E=C 1F ,∴EM=FN , 故四边形MNFE 是平行四边形,∴EF ∥MN. 又MN ?平面ABCD ,EF ?平面ABCD , 所以EF ∥平面ABCD. 方法二 过E 作EG ∥AB 交BB 1于G , 连接GF ,则B B G B A B E B 1111=, ∵B 1E=C 1F ,B 1A=C 1B , ∴B B G B B C E C 1111=,∴FG ∥B 1C 1∥BC , 又EG ∩FG =G ,AB ∩BC =B , ∴平面EFG ∥平面ABCD ,而EF ?平面EFG , ∴EF ∥平面ABCD . 2 已知P 为△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G 1、G 2、G 3分别是△PAB 、△PCB 、△PAC 的重心.

(1)求证:平面G 1G 2G 3∥平面ABC ; (2)求S △3 21G G G ∶S △ABC . (1)证明 如图所示,连接PG 1、PG 2、PG 3并延长分别与边AB 、BC 、AC 交于点D 、E 、F , 连接DE 、EF 、FD ,则有PG 1∶PD =2∶3, PG 2∶PE =2∶3,∴G 1G 2∥DE . 又G 1G 2不在平面ABC 内, ∴G 1G 2∥平面ABC .同理G 2G 3∥平面ABC . 又因为G 1G 2∩G 2G 3=G 2, ∴平面G 1G 2G 3∥平面ABC . (2)解 由(1)知PE PG PD PG 21 =32,∴G 1G 2=32DE . 又DE =21AC ,∴G 1G 2=31 AC . 同理G 2G 3=31AB ,G 1G 3=3 1BC . ∴△G 1G 2G 3∽△CAB ,其相似比为1∶3, ∴S △3 21G G G ∶S △ABC =1∶9. 3如图所示,已知S 是正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SA =SB =SC ,SG 为△SAB 上的高, D 、 E 、 F 分别是AC 、BC 、SC 的中点,试判断S G 与平面DEF 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 解 SG ∥平面DEF ,证明如下: 方法一 连接CG 交DE 于点H , 如图所示.

高考立体几何大题经典例题.

N M P C B A <一 >常用结论 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 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 2.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 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 3. 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 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 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 4.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 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 5.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

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 6.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 3、如图,在正方体 1111ABCD A B C D -中, E 是 1AA 的中点, 求证: 1//AC 平面BDE 。 5、已知正方体 1111ABCD A B C D -, O 是底 ABCD 对角线的交点 . 求证:(1 C1O ∥面 11AB D ; (21 AC ⊥面 11AB D . 9、如图 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 , PA PB CB =⊥平面 PAB , M 是 PC 的中点, N 是 AB 上的点, 3AN NB = A D 1 C B D C D D B A C 1

立体几何典型例题精选(含答案)

F E D C B A 立体几何专题复习 热点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例1.(2014,广二模理 18) 如图,在五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EF ∥平面ABCD , 1EF =,,90FB FC BFC ?=∠=,3AE =. (1)求证:AB ⊥平面BCF ; (2)求直线A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切值. 变式1:(2013湖北8校联考)如左图,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2,1,5,DB DC BC === 2.AB AD ==将左图沿直线BD 折起,使得二面角A BD C --为60,?如右图. (1)求证:AE ⊥平面;BDC (2)求直线AC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余弦值. 变式2:[2014·福建卷] 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B =BD =CD =1,AB ⊥BD ,CD ⊥BD .将△ABD 沿BD 折起,使得平面ABD ⊥平面BCD ,如图1-5所示. (1)求证:AB ⊥CD ; (2)若M 为AD 中点,求直线AD 与平面M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热点二:二面角 例2.[2014·广东卷] 如图1-4,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D⊥平面ABCD,∠DPC=30°,AF⊥PC于点F,FE∥CD,交PD于点E. (1)证明:CF⊥平面ADF;(2)求二面角D-AF-E的余弦值. 变式3:[2014·浙江卷] 如图1-5,在四棱锥A-BCDE中,平面ABC⊥平面BCDE,∠CDE=∠BED=90°,AB=CD=2,DE=BE=1,AC= 2. (1)证明:DE⊥平面ACD;(2)求二面角B-AD-E的大小. 变式4:[2014·全国19] 如图1-1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点A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D在AC 上,∠ACB=90°,BC=1,AC=CC1=2. (1)证明:AC1⊥A1B; (2)设直线AA1与平面BCC1B1的距离为3,求二面角A1 -AB -C的大小.

立体几何空间直角坐标系解法典型例题

立体几何坐标解法典型例题 1、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 (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 (Ⅱ)求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 (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 2、如图,在Rt AOB △中, π6 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的直二面角.D 是AB 的中点. (1)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 (2)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A B C D

3.(2010·上海松江区模拟)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C =AA 1=2,∠BAC =90°,E ,F 依次为C 1C ,B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 1B 、EF 所成角θ的正弦值; (2)求点B 1到平面AEF 的距离. 4.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 ⊥底面ABCD .已知45ABC =o ∠, 2AB = ,BC = SA SB == (Ⅰ)证明SA BC ⊥;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的大小. D B C A S

5.如图,点P 是单位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异于A 的一个顶点,则AP →·AB → 的值为( ) A .0 B .1 C .0或1 D .任意实数 5.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为A 1B 1和BB 1的中点,那么直线AM 与CN 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 A.32 B.1010 C.35 D.25 <二>选择题辨析 [注]: 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 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 ③若直线a 、b 异面,a 平行于平面,b 与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 ⑦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则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注]: ①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 (×) 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相交,则与平面相交. (×) ③若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行. (√) ④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 (×) ⑤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⑦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则∥.(×) [注]: 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αααb a ,b a =b a ,a αa αa αa αa ααa l αβαβ

专题一立体几何经典练习题

2 专题一 立体几何 班级: _____ 姓名: _____ 学号: _____ 一、选择题(4 分×10=40 分) 1.直线 l , l 和 α , l // l , a 与 l 平行,则 a 与 l 的关系是 1 2 1 2 1 2 A .平行 B .相交 C .垂直 D .以上都可能 2.若线段 AB 的长等于它在平面内射影长的 3 倍,则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 1 3 B . 2 2 2 2 C . D . 3 3 3.在正方体 ABCD-A 1B 1C 1D 1 中,B 1C 与平面 DD 1B 1B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A .15 B . 30 C . 45 D . 60 4.有下列命题:①空间四点共面,则其中必有三点共线;②空间四点不共面,则其中 任何三点不共线;③空间四点中有三点共线,则此四点共面;④空间四点中任何三点 不共线,则此四点不共面.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5.有一山坡,倾斜度为 300,若在斜坡平面上沿着一条与斜坡底线成 450 角的直线前进 1 公里,则升高了 A . 250 2 米 B . 250 3 米 C . 250 6 米 D . 500 米 6.已知三条直线 a , b , l 及平面 α , β ,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 若b ? α , a // b , 则a // α B .若 a ⊥ α , b ⊥ α ,则 a // b C . 若 a ? α ,α β = b ,则 a // b D .若 a ? α , b ? α , l ⊥ a , l ⊥ b , 则 l ⊥ α 7.已知 P 是△EFG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 PE=PG ,则点 P 在平面 EFG 内的射影一定在△EFG 的 A .∠FEG 的平分线上 B .边 EG 的垂直平分线上 C .边 EG 的中线上 D .边 EG 的高上 8.若一正四面体的体积是18 2 cm 3,则该四面体的棱长是 A . 6cm B . 6 3 cm C .12cm D . 3 3 cm 9.P 是△ABC 所在平面α 外一点,PA ,PB ,PC 与α 所成的角都相等,且 PA ⊥BC ,则 △ABC 是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3 10.如图,在多面体 ABCDEF 中,已知 ABCD 是边长为 3 的正方形,EF//AB ,EF= ,EF 2 与面 AC 的距离为 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E F A .2 B .4 C . 2 2 D . 4 2 D C 二、填空题(4 分×4=16 分) A B 11.空间四边形 ABCD 中,AB=6,CD=8,E 、F 、G 分别是 BD ,AC ,BC 的中点,若异面直

精选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a a OA a PO a PO a AO ?⊥?⊥⊥?⊥αα 在内射影则 面面垂直判定 线面垂直定义 l a l a ⊥??⊥? ??α α 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 αβ αββα⊥=?⊥?⊥??? ? ? b a a b a , αγβγαβ γ⊥⊥=?⊥? ?? ? ? a a 面面垂直定义 αβαβαβ =--?⊥? ?? l l ,且二面角成直二面角

面面∥面面平行判定2 线面垂直性质2a b a b //⊥?⊥??? α α a b a b ⊥ ⊥???? αα// a a ⊥⊥?? ?? αβα β // αβα β//a a ⊥⊥? ?? a 4. 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 唯一性结论: 1. 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θ≤90° (3)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 三类角的求法: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立体几何经典题型汇总

1.平面 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 ,推出点在面内), 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2).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3).证共面问题一般先根据一部分条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也在这个平面内,或者用同一法证明两平面重合 2. 空间直线. (1). 空间直线位置关系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无公共点 [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 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相交 ③若直线a 、b 异面,a 平行于平面α,b 与α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α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 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 ⑦b a ,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b a =,则b a ,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⑧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 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2).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右图). (直线与直线所成角]90,0[??∈θ) (向量与向量所成角])180,0[ ∈θ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 (3). 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段的长度. 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 [注]:21,l l 是异面直线,则过21,l l 外一点P ,过点P 且与21,l l 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21,l l 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1L 或2L 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1L 与2L 平行的平面)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角典型例题求法总结

线面角的求法 1.直接法 :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常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例1 ( 如图1 )四面体ABCS 中,SA,SB,SC 两两垂直,∠SBA=45°, ∠SBC=60°, M 为 AB 的中点,求(1)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2)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B M H S C A 解:(1) ∵SC ⊥SB,SC ⊥SA, 图1 ∴SC ⊥平面SAB 故 SB 是斜线BC 在平面SAB 上的射影, ∴∠SBC 是直线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60°。 (2) 连结SM,CM ,则SM ⊥AB, 又∵SC ⊥AB,∴AB ⊥平面SCM, ∴面ABC ⊥面SCM 过S 作SH ⊥CM 于H, 则SH ⊥平面ABC ∴CH 即为 SC 在面ABC 内的射影。 ∠SCH 为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sin ∠SCH=SH /SC ∴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7/7 (“垂线”是相对的,SC 是面 SAB 的垂线,又是面 ABC 的斜线. 作面的垂线常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其思路是:先找出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然后一面内找出或作出交线的垂线,则得面的垂线。) 2. 利用公式sin θ=h /ι 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 是 垂线段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求垂线段的长。 例2 ( 如图2) 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 , AB=3 ,BC=2, A 1A= 4 ,求AB 与面 AB 1C 1D 所成的角。 A 1 C 1 D 1 H 4 C B 1 23 B A D 解:设点 B 到AB 1C 1D 的距离为h ,∵V B ﹣AB 1C 1 =V A ﹣BB 1C 1 ∴1/3 S △AB 1C 1 ·h= 1/3 S △BB 1C 1 ·AB,易得h=12/5 ,

数学竞赛之立体几何专题精讲(例题+练习)

数学竞赛中的立体几何问题 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是每年的全国联赛的必然考查内容.解法灵活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竞赛数学当中的立几题往往会以中等难度试题的形式出现在一试中,考查的内容常会涉及角、距离、体积等计算.解决这些问题常会用到转化、分割与补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求角度 这类题常以多面体或旋转体为依托,考查立体几何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或二面角的大小 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 ,根据已知条件准确地找出或作出要求的角. 立体几何中的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三种.其中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找到表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再构造一个包含该角的三角形,解三角形即可以完成;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则要首先找到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般来讲也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办法得到,其角度范围是[]0,90??;二面角在求解的过程当中一般要先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三种方法:①作棱的垂面和两个半平面相交;②过棱上任意一点分别于两个半平面内引棱的垂线;③根据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另外还可以根据面积射影定理cos S S θ'=?得到.式中S '表示射影多边形的面积,S 表示原多边形的面积,θ即为所求二面角. 例1 直线OA 和平面α斜交于一点O ,OB 是OA 在α内的射影,OC 是平面α内过O 点的任一直线,设,,.AOC AOB BOC αβγ∠=∠=∠=,求证:cos cos cos αβγ=?. 分析:如图,设射线OA 任意一点A ,过A 作 AB α⊥于点B ,又作BC OC ⊥于点C ,连 接AC .有: cos ,cos ,cos ;OC OB OC OA OA OB αβγ=== 所以,cos cos cos αβγ=?. 评注:①上述结论经常会结合以下课本例题一起使用.过平面内一个角的顶点作平面的一条斜线,如果斜线和角的两边所成的角相等,那么这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定会落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利用全等三角形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②从上述等式的三项可以看出cos α值最小,于是可得结论: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所有直线所成的角中,斜线与它的射影所成的角最小. 例、(1997年全国联赛一试)如图,正四面体ABCD 中,E 在棱AB 上, α O C B A E A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典型例题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典型例题 一、选择题: 1.(2008全国Ⅰ卷理)已知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1A 在底面ABC 内的射影为ABC △的中心,则1AB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 C ) A . 13 B C D .23 1.解:C .由题意知三棱锥1A ABC -为正四面体,设棱长为a ,则1AB = ,棱柱的高 1 3AO a ===(即点1B 到底面ABC 的距离),故1AB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13 AO AB =. 另解:设1,,AB AC A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为空间向量的一组基底,1,,AB AC A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的两两间的夹角为0 60 长度均为a ,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111133 OA AA AB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11AB AB A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211112,,33 OA AB a OA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1AB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1 1 13OA AB AO AB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二、填空题: 1.(2008全国Ⅰ卷理)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 有一公共边AB ,二面角 C AB D -- 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EM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6 1 . 1.答案: 1 6 .设2AB =,作CO ABDE ⊥面, OH AB ⊥,则CH AB ⊥,CHO ∠为二面角C AB D -- cos 1CH OH CH CHO ==?∠=,结合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 可知此四棱锥为正四棱锥,则AN EM ==11(),22AN AC AB EM AC AE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11()()22AN EM AB AC AC AE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12 故EM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1 6 AN EM AN EM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另解: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则点(1,1,0),(1,1,0),(1,1,0),A B E C ----,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 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a c //)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线面平行性质 a a b a b ////αβαβ?=???? ? ? 面面平行性质1 αβαβ ////a a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高中立体几何经典题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练习题精选试卷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 说明: 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填在答题框内,第Ⅱ卷直接答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设直线l,m和平面α,β,下列条件能得到α∥β的有() ①l?α,m?α,且l∥β,m∥β; ②l?α,m?α且l∥m; ③l∥α,m∥β且l∥m. A.1个B.2个C.3个D.0个 2.一个四面体中如果有三条棱两两垂直,且垂足不是同一点,这三条棱就象中国武术中的兵器--三节棍,所以,我们常把这类四面体称为“三节棍体”,三节棍体ABCD四个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为A(0,0,0)、B(0,4,0)、C(4,4,0)、D(0,0,2),则此三节棍体外接球的表面积是() A.36πB.24πC.18πD.12π

3.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90°,它的表面积为a,则它的底面积为()A.B.C.D. 4、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长和底面边长均为4,且侧棱AA1⊥底面ABC,其主视图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则此三棱柱的侧视图的面积为() A.16B.2C.4D. 5.三棱锥P-ABC的侧棱PA,PB,PC两两互相垂直,且PA=PB=PC=2,则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的体积是() A.2πB.4πC.πD.8π 6.在正方体ABCD-A′B′C′D′中,过对角线BD‘的一个平面交AA′于点E,交CC′于点F.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四边形BFD′E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②四边形BFD′E有可能是正方形 ③四边形BFD′E在底面ABCD的投影一定是正方形 ④四边形BFD′E有可能垂于于平面BB′D.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平面BCD,BC⊥CD,若AB=BC=CD=1,则AD=()

高中简单立体几何体(附例题详解)资料讲解

2. 简单几何体 知识网络 简单几何体结构简图 画龙点晴 概念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称为棱柱。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两个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和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两个顶点的连线叫做棱柱的对角线,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棱柱的高. 棱柱的分类: 按侧棱与底面的关系,棱柱可分为: 斜棱柱: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斜棱柱. 直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 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 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可分为: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我们把这些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棱柱的表示法: 棱柱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或者用棱柱对角线的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五棱柱 可表示为:棱柱ABCDE-A /B /C /D /E /,或棱柱AC / . 棱柱的性质: (1)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对角面)是平行四边形; 直棱柱的性质: 直棱柱的侧棱长和高相等,侧面及经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矩形。 平行六面体: 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叫做平行六面体. 长方体: 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做长方体,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的平方和. 正方体: 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公式 棱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直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底面周长C 与高h 的乘积, 即Ch S =直棱柱, 斜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直截面(垂直于侧棱并与每条侧棱都相交的截面)的周长C 1与侧棱长l 的乘积, 即l C S ?=1斜棱柱侧, 棱柱的全面积等于侧面积与两底面积的和. [活用实例] [例1] 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A 1B 1C 1D 1中,已知AB=5,AD=4,AA 1=3,AB ⊥AD ,∠A 1AB=∠A 1AD=3 π, (1)求证:顶点A1在底面ABCD 的射影O 在∠BAD 的平分线上; (2)求这个平行六面体的表面积.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 【例1】如图,在△ABC 中,∠ABC = π4 ,O 为AB 边上一点,且3OB =3OC =2AB ,已知PO ⊥平 面ABC ,2DA =2AO =PO ,且DA ∥PO. (1)求证:平面PBD ⊥平面COD ; (2)求直线PD 与平面BD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OB =OC ,又∵∠ABC =π 4, ∴∠OCB =π4,∴∠BOC =π 2. ∴CO ⊥AB. 又PO ⊥平面ABC , OC ?平面ABC ,∴PO ⊥OC. 又∵PO ,AB ?平面PAB ,PO ∩AB =O , ∴CO ⊥平面PAB ,即CO ⊥平面PDB. 又CO ?平面COD , ∴平面PDB ⊥平面COD. (2)解 以OC ,OB ,OP 所在射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OA =1,则PO =OB =OC =2,DA =1. 则C(2,0,0),B(0,2,0),P(0,0,2),D(0,-1,1), ∴PD →=(0,-1,-1),BC →=(2,-2,0),BD →=(0,-3,1).

设平面BD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n ·BC →=0,n · BD →=0,∴???2x -2y =0,-3y +z =0, 令y =1,则x =1,z =3,∴n =(1,1,3). 设PD 与平面BDC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 ? ??PD →·n |PD →||n | =??????1×0+1×(-1)+3×(-1)02+(-1)2+(-1)2×12+12+32=222 11. 即直线PD 与平面BD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2211. 【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 第三步:求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坐标. 第四步:计算向量的夹角(或函数值). 第五步:将向量夹角转化为所求的空间角. 第六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 1B 1D 1-DCBA 中,四边形AA 1B 1B ,ADD 1A 1,ABCD 均为正方形,E 为B 1D 1的中点,过A 1,D ,E 的平面交CD 1于F . (1)证明:EF ∥B 1C . (2)求二面角E -A 1D -B 1的余弦值. (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 1B 1∥AB ∥DC ,且A 1B 1=AB =DC ,所以四边形A 1B 1CD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 1C ∥A 1D ,又A 1D ?面A 1DE ,B 1C ?面A 1DE ,于是B 1C ∥面A 1DE.又B 1C ?面B 1CD 1,面A 1DE ∩面B 1CD 1=EF ,所以EF ∥B 1C.

立体几何复习(知识点经典习题)

考点一,几何体的概念与性质 【基础训练】 1.判定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2)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为梯形的几何体叫棱台.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空间中,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一定共面。 C.过直线上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且这些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D.过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高考链接】 1.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 (2)若α外一条直线l 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 和α平行; (3)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 ,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 ,则α和β垂直; (4)直线l 与α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l 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2.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重合(B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D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考点二 三视图与直观图及面积与体积 【基础训练】 1.如图(3),,E F 为正方体的面11ADD A 与面11BCC B 的中心,则四边形1BFD E 在该正方体的面上的投影可能是 . 2.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0 45,腰和上底均为1的等腰梯形,那么原图形的面积是( ) A. 222+ B 122+ C 22 2 + D 123.在ABC ?中, 0 2 1.5120AB BC ABC ==∠=,, 若使其绕直线BC 旋转一周,则它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 A.9 2π B. 72π C. 52π D. 32 π 4. 已知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 236,,是 . 若长方体共顶点的三个侧面面积分别为3,5,15,则它的体积为 . 5.正方体的内切球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3 3: C.23: D. 33 6.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 ,它的棱长为2,则球的表面积是( ) A.2 8cm π B. 2 12cm π C. 2 16cm π D. 2 20cm π 7.若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是1:2: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 8.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为3、4、5,且它的8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25π B. 50π C.125π D. 以上都不对 9..半径为 R 的半圆卷成一个圆锥,则它的体积为 . 【高考链接】 1.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为( ) (A )2 (B )2 (C )2 (D )2 F E D1 C1 B1 D C B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