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的实质

(一)两种对立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朴素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的实质)

(二)对心理的实质的理解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物种起源的研究

----个体的发展史

----近代医学研究

(1)神经元结构与机能(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3)脑的结构与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物质的反映形式(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①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②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三、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理论意义:1.有助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有助于学好教育理论。

实践意义:1.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服务;2.可帮助个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可借助心理学知识理解他人,为个人的人际交往、生活、事业服务;

4.可帮助自己搞好心理调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概念: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客观性、方便性

3、缺点:1.研究人员的被动性2.被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复杂性3.难以重复,不利于学术交流4.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实验法

1.概念: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1.研究进程的主动性2.数字性材料——数理统计方法——易以概括材料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

3.精确度高

4.易重复,有利于学术交流

3.缺点:研究结果的人为性

(三)心理测验法

1.概念: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基本要求:测量表的科学性严谨性影响测试结果。

信度:效度:

(四)调查法

1.概念: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

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2、优点: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效率高。

3、缺点:精确性和可信程度略差,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区别:

(1)反映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质,而知觉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

(4)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简单,而知觉复杂的多,它还包括记忆、思维、言语等在内

2、联系:

(1)都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性阶段)

(2)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

(3)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知

(四)感知的重要作用:

1、感知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知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知觉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心理的正常进行。

二、感知觉的种类

根据信息的来源可把感觉分成两大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眼:视觉耳:听觉

鼻:嗅觉舌:味觉身: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冷觉

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状况。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正确知觉、错误知觉、幻觉

错觉—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能力是通过来感觉阈限测量的。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3、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

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对一种感官的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官的强刺激能降低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有限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

2)注意的选择性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3)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观察力、分析力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关键性的,代表性的,强化部分往往决定对整体的知觉

–接近、封闭、相似、连续等因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对象的特征影响知觉理解性

–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理解性

–言语指导和思维知觉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直观教学的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电化教学

(二)感知规律在制作直观教具时的应用

1、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

2、对比规律

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三)感知规律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应用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

2、以适当方式、在适当时候、适当位置呈现直观教具

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

4、把实物(标本)、图像的直观与言语直观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三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记忆的意义: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有了记忆,先后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从而

加深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实践活动的保证。

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简称表象,是在头脑中保留的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

2、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述性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2.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3.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对过去所做过的动作和运动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二)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指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应用

一、识记

1、识记的含义:识别并记住事物,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根据理解程度(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识记的方式方法(4)识记的情绪状态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

1、含义:保持是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2、保持质方面的变化规律: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

3、保持量方面的变化规律: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二)遗忘及其规律应用

1、遗忘的含义:

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遗忘的种类:1.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 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3、遗忘进程的规律性: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含义: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再认的条件:熟悉程度;相似程度

(二)重现(回忆)含义: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促进重现的方法:利用中介联想;利用再认;暂时中断追忆,使头脑放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追忆。

第三节记忆与教学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一)头脑清醒无疲劳感(二)要有能够“记住”的自信心(三)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四)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二)要注意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三)重视复述训练(四)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

(一)复习要适量(二)适度的超额学习(三)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第四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一、记忆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快、记忆的持久性牢

记忆的正确性准、记忆的备用性快

二、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的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1.意义理解和理解记忆、2.多通道协同记忆、3.记忆术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1.阅读与尝试回忆2.有效地进行追忆

第四章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是指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或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

2.综合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不同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的过程

(二)比较和分类

1.比较就是把各种实物和想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

思维过程。

2.分类是一种通过比较,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操作手段。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

事物中去。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

1.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系统的思维过程。

2.具体化则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思维过

程。

三、思维的分类

1.依据凭借物的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四、思维与语言

1、思维和语言的区别(共5点)

1)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2)生理机制不同。思维的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

3)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4)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不同。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5)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思维规具有全人类性。

2、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载体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第二节概念的获得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的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质。

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总和。即概念的量。

二、概念获得的途径:

概念的形成:是指通过同一类事物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念的同化:指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概念,通过对新概念的定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方式。

三、概念获得的条件

(一)正确对待已有的经验(二)正确使用变式

(三)恰当使用概念否定的例子(四)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五)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三节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

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任务);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二)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二)定势的影响

(三)功能固着的影响(四)情绪与动机(五)人际关系

第四节创造与想象

一、创造

?创造:是指提供了新颖的、首创性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

?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在规定时间内给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少。

灵活性或变通性: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

独特性或独创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二、想象

(一)定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种类

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无意想象。

第五节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

一、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四)思维的逻辑性

二、中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的特点(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的特点(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的特点(四)思维的逻辑性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的特点(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的特点(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的特点(四)思维的逻辑性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A、选择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B、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

2、跟踪和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预定目的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一)无意注意及其规律

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强烈的、新异的、活动变化着的、对比悬殊的。

主体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与身体状态、期待的事物。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

1、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

(1)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2)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

(3)维持好课堂纪律(4)教态得体

2、教学方法防止单调呆板,教学内容忌枯燥无味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引发学生兴趣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2、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3、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4、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二、注重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

(一)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激发间接兴趣

4、培养学生干扰与分心的意志力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目的任务、并使学生理解其意义

2、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

3、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

三、两种注意交替在教学中运用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注意的广度

1、含义: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因素:(1)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1、含义: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对象的特点(2)人对活动的态度

三、注意的分配

1、含义: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注意可以相对维持在不同的对象上。

2、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对活动的熟练程度(2)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四、注意的转移

1、含义: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构成:

1、态度体验(主观上的感受:喜怒哀惧)

2、生理反应

3、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面部肌肉的变化。

体姿表情: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身体和四肢的不同的动作或姿势。言语表情:人们在不同情绪情感状态下语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2、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区别:认识活动是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联系:

(一)认识过程对情绪情感具有重要影响

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前提

2.对刺激情境的认识决定着情绪情感的性质

3.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弱

(二)情绪与情感水平和性质反过来又影响认识过程

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能激励感知的主动性,改善记忆活动的各项品质,增进思维和想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的效率;而消极的不良情绪情感会干扰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认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对认识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二、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按情绪的性质分:喜怒哀惧

(二)按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三)按情感的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点:弥散性。

原因: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环境的影响、过去的片断回忆、无意识的浮想等,但主要与一个人的认识相关,如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一是激动性,二是冲动性;三是是短暂性

原因: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般说与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关,对立的意向冲突(自己这么想,偏偏那么来)和过度的抑制都会引起。

3、应激:是出乎预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积极的状态,它使人精力旺盛,活动激化,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准确,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另一种是消极的状态,它使人出现不必要的动作,语无伦次,情绪紧张,同时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判断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出现错误,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情况。

1、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2、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探求真理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三、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与培养

(一)情绪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二)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3、情感逐渐深刻、4、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三)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远大的志向2、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3、都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术

第七章意志

一、什么是意志

(一)定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区别:三者含义不同

2、联系:(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分析

(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2.确定目的;3.选择方法,制订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中心环节)

1、按正确目的行动;

2、制止不符合要求的行动

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良好不良的

1、自觉性盲从性、独断性

2、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3、坚持性动摇性、顽固(执拗)性

4、自制性任性、冲动

(二)意志的培养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发展健康的情感

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1、定义: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生理需求:食物、睡眠、婚配、育幼、防御

社会需求:劳动、生产、工作、交往、学习、道德、秩序、文化等

2、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发展性

3、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1、定义: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需要和诱因

需要(强度,诱因)---动机(目标选择)---行为

3、动机作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调节和维持三种功能

4、动机类别:

–(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一般、概括的动机与特殊、具体的动机

–(持续作用时间)长远的与短暂的动机

–(动机所起作用的主次、大小)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引发动机的因素)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学习动机是推动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

1、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能强化学习行为本身。

2、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学习或工作。

成就动机:为了维护个人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自觉努学习或工作,以取得相应的成就。求知欲: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3)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适当开展竞赛(5)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6)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三、兴趣

1、定义——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2、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中心兴趣、效能

第九章个性心理特征

第一节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影响知识技能掌握的速度和深度。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能力的种类

类型(倾向性)

一般能力:指人在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能力(注意、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指在人的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这种专业活动获得高效率的能力。(数学、音乐、绘画、戏剧、文学能力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五、如何促进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形成发展需要什么条件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4、个人努力

(二)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

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

第二节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动力特点: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1、体液说

多血质:春天、胆汁质:夏天、粘液质:秋天、抑郁质:冬天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正确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第三节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二、性格的基本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性格与气质和能力的关系

(一)性格与气质

区别:1、气质主要受先天遗传影响,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2、气质形成较早,而性格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3、气质无好坏之分,而人格有好坏之分

联系:

?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性格特征也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消极的特征。

(二)性格与能力

区别

联系

?性格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能力的弱点。

四、性格的类型

1、倾向性说

2、机能说

五、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1、家庭影响:(1)父母的教育方式;(2)家庭成员的关系;(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

2、学校教育:(1)班集体(2)学校风气(3)教师(教师的教育风格、品德和言行、教师的对学生的期待)(4)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劳动和体育活动)

3、社会实践与自我教育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 100分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100分 60' 08''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5-29 23:59 提交试卷 一、单选题 1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大量的追求快乐和()的本能倾向。 ?A、 避免痛苦 ? ?B、 解决痛苦 ? ?C、 实现目标 ? ?D、 追求财富 ? 我的答案:A 2 一份英国调查表明,无论现在幸福值是高还是低,人对未来幸福预期值与现在相比()。 ?A、

更低 ? ?B、 更高 ? ?C、 一样 ? ?D、 都有可能 ? 我的答案:B 3 消除消极故事的方法包括()。 ?A、 置之不理 ? ?B、 倾诉 ? ?C、 争论真假 ? ?D、 积极幻想 ?

我的答案:C 4 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A、 外在价值 ? ?B、 社会价值 ? ?C、 他人价值 ? ?D、 内在价值 ? 我的答案:D 5 情绪知觉包括图案、故事和()。 ?A、 庆幸 ? ?B、 孤独 ? ?C、

羞愧 ? ?D、 音乐 ?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 ?A、 主观性 ? ?B、 比较性 ? ?C、 稳定性 ? ?D、 整体性 ? 我的答案:B 7 Tal Ben-Shahar的幸福模型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忙碌奔波型

? ?B、 幸福型 ? ?C、 享乐主义型 ? ?D、 快乐型 ? 我的答案:D 8 幸福的人与愁眉苦脸的人相比,()被别人选做朋友和信任对象。 ?A、 更容易 ? ?B、 更难 ? ?C、 同等程度 ? ?D、 都不容易 ? 我的答案:A 9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 1观察者对他人行为易做()。(1.0分)1.0分 ?A、内归因 ?B、外归因 ?C、自我贬损 ?D、防御归因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2有些人既不为现在生活考虑也不考虑未来生活,这属于本·沙哈尔提出的幸福模型中哪种类型的人?()(1.0分)1.0分 ?A、幸福型 ?B、忙碌奔波型 ?C、享乐主义型 ?D、虚无主义型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3《梦的解析》的作者是()。(1.0分)1.0分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4关于国外幸福感研究处于描述性阶段的是()。(1.0分)1.0分

?A、20世纪90年代至今 ?B、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9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5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1.0分)1.0分 ?A、内在价值 ?B、外在价值 ?C、社会价值 ?D、他人价值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6在大脑中,放大恐惧性情绪主要是()工作的结果。(1.0分)1.0分 ?A、下丘脑 ?B、海马体 ?C、杏仁核 ?D、视丘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7以下哪位心理学家发现了很多遗传性的特征。()(1.0分)1.0分 ?A、戴维·吕肯 ?B、塞利格曼 ?C、米哈里 ?D、狄纳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8以下哪本书可以了解罗素的幸福观。()(1.0分)1.0分

?A、《幸福心理学》 ?B、《被遗忘的幸福密码》 ?C、《幸福之路》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9认知的改变从()开始。(1.0分)1.0分 ?A、发现 ?B、行动 ?C、接收 ?D、学习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0人面对问题的策略包括控制策略和()。(1.0分)1.0分 ?A、战斗策略 ?B、逃避策略 ?C、麻痹策略 ?D、转移策略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11关于解构神话爱情故事,不正确的描述是()。(1.0分)1.0分 ?A、这些故事中的男主角往往很软弱 ?B、这些故事带有男权主义色彩 ?C、这些故事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今天的社会已是男女平权 ?D、这些故事的女主角大多符合了男性的幻想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2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民众情绪没有得到疏解,而派去的警察引发群众更大的恐惧感,造成暴力引起暴力,从心理学上看这属于()。(1.0分)1.0分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整理_

习题 普通心理学(上)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和如何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 3、行为 4、观察法 5、实验室实验法 6、自然实验法 7、个案法 8、心理测验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 10、精神分析 11、人本主义心理学 12、脑成像技术 1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6、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能不能把对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的研究割裂开来?为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有那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6、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5、神经回路 6、皮层的言语区

7、突触传递 8、反射 9、条件反射 10、大脑半球的单侧化 11、脑功能的模块论 12、均势原理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4、脑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5、大脑皮层可分为哪几个叶? 三、论述题 1、神经是怎样进化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它与心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试述大脑皮层几的主要的语言区及其功能。 3、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4、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机能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关系如何? 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第三章感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感觉的编码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差) 5、特征觉察器 6、视觉感受野 7、适宜刺激 8、三色说 9、对立过程理论 10、视敏度 11、感觉的适应 12、闪光融合 13、视觉掩蔽 14、声音的掩蔽 15、联觉 16、频率理论 17、共鸣理论 18、行波理论 19、神经排射理论 20、韦伯定律 21、对数定律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