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胜利会师观后感

长征胜利会师观后感

长征胜利会师观后感

长征胜利会师观后感1 相信大家肯定听过毛爷爷的一首《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历史的车轮回到82年前的今天,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转战十四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行程达到了二万五千里,红军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路上不仅有艰苦卓绝的战斗还曾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胡老师就跟大家分享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谢益先的故事。红军大部队过草地时,谢益先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了饿倒在路边的母子三人,他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全给了他们,而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永远留在了草地上。直到后来母子三人还来这一只绣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全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宁愿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之后,嘴

角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虽然我们未曾经历艰难的长征路,但红军战士们传递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

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

长征胜利会师观后感2 当十月的阳光洒向神州大地,我们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67岁华诞。此时此刻,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诉说着新中国67年风云激荡的光辉岁月,见证着一个文明古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昂扬气概。

刚刚过去的激情九月,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举办g20峰会,天宫二号飞出地球打造“太空之家”,中国高铁等189项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为共和国生日献上一份份厚重的贺礼。正在走来的金秋十月,我们又将召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的起点,新的长征,宣示着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未来。

时间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把视野拉开,更能感知共和国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回首过去,从“一穷二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越“开除球籍”之危,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67年来一代代人激情燃烧的接力长征,

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放眼今朝,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动,“一带一路”奏出合作共赢新乐章,我们伟大的国家,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这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站在这个新起点,我们深深知道,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站在这个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党和人民选择的道路,我们正从现代化的跟跑者跨入并跑者领跑者行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这场迈向复兴的伟大长征并未结束,接下来的路途绝不是“愉快的郊游”。经济从大到强的结构性转型,发展由量向质的根本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决胜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无不要求我们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走好新长征路,需要在不忘初心中激发信仰伟力。只有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才算繁荣富强;只有人民挺起胸膛,国家才会充满力量。“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

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不管我们的事业推进到什么阶段,都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不管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如何强大,都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道路的本质所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对人民的承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将以更辉煌的业绩告慰先烈、泽被后人。

走好新长征路,需要在继续赶考中保持奋斗动力。半个多世纪的“赶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考试还在继续,新起点上的中国,正攀行在登顶前那段最险峻的上坡路。深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发展方式的转变怎样实现?创新驱动的引擎如何点燃?“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脱贫硬仗如何打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改革,以爬坡过坎的意志奋力转型,以登高望远的胸怀走向世界,我们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中交出优异答卷。

走好新长征路,需要在振奋精神中焕发中国力量。67年艰苦创业,38年革故鼎新,无不印证一个道理:用共同理想凝聚民族意志,振奋亿万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昂扬斗志,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实现伟大梦想。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过,还有许多雄关天险要闯。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淬炼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发扬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展现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以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我们将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冷静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67年后的六盘山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着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夺取新长征的胜利。

长征胜利会师观后感3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

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

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

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

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一个普通人无法说得清楚,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在我们在我们的下一代世代相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