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地理学教学、实践大纲(杨洪)

植物地理学教学、实践大纲(杨洪)

植物地理学教学、实践大纲(杨洪)
植物地理学教学、实践大纲(杨洪)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院《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2版)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0705012105

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Plant Geography)

二、学时及学分

学时:5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8 学分:3分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期:第3学期

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课程性质: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表面分布规律的科学,隶属于自然地理学,同时与生态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课程目标和任务: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植物地理学所讲授的内容是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也是学习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保护以及有关自然地理是应当具备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介绍研究热点及其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植物地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技术上的革新、创造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课程讲述中,应该学生说明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的产生对本领域研究的贡献。

3.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应该适当布置一些小论文,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在教材之外去深入研究相关的问题,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布置小论文进行讨论。

4.为了让学生查阅外文资料,课程讲述过程中,注意专业术语的介绍。

5.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堂安排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认识校园内常见的植物。

五、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及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及技巧。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了解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1.1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学时)

1.1.1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1.2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3植物地理学的内容与基本任务

1.1.4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1.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0.5学时)

1.2.1生物圈

1.2.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3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0.5学时)

1.3.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1.3.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阶段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难点: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共1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常见器官的形态结构。掌握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和命名。了解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关系。掌握植物各主要植物类型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

2.1 植物的细胞(1学时)

2.1.1细胞的概念

2.1.2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2.1.3细胞的增值

2.2 植物的组织(1学时)

2.2.1植物组织的概念

2.2.2植物组织的类型

2.2.3组织系统

2.3 植物的器官(8学时)

2.3.1根

2.2.2茎

2.3.3叶

2.3.4花

2.3.5果实

2.3.6种子

2.3.7植物的繁殖及生活史

2.4 植物的类群(6学时)

2.4.1植物的种系发生和主要类群

2.4.2藻类植物

2.4.3菌类植物

2.4.4地衣植物

2.4.5苔藓植物

2.4.6蕨类植物

2.7.7裸子植物

2.4.8被子植物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器官以及演化趋势;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难点:植物器官的演化趋势和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植物区系地理(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区系的概念。理解植物区系研究的意义。掌握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了解植物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了解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了解世界植物区系划分与区域分异。了解中国植物区系概述、岛屿植物区系分析。了解栽培植物。掌握生物入侵。

(二)教学内容

3.1 植物分布区(3学时)

3.1.1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3.1.2分布区的制图

3.1.3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

3.1.4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3.1.5分布中心

3.1.6大陆上早期植物的分布

3.2 植物区系(3学时)

3.2.1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3.2.2植物区系分析

3.2.3植物区系区划

3.2.4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3.2.5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3.3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2学时)

3.3.1栽培植物的分布

3.3.2生物入侵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分布区的概念、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植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难点: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其成因;植物区系分析和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和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第四章植物生活与环境(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掌握温度、水分、光强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理解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

(二)教学内容

4.1 环境与生态因子(2学时)

4.1.1环境

4.1.2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4.1.3植物的适应

4.2植物与光的关系(2学时)

4.2.1光的生态意义

4.2.2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4.2.3植物的光合功能型

4.3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1学时)

4.3.1温度的生态作用

4.3.2温度胁迫及植物对其的适应

4.4 植物与水的关系(1学时)

4.4.1水的生态意义

4.4.2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4.5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

4.5.1土壤的生态作用

4.5.2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以及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其原理、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类型,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难点: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其原理;植物的适应及其类型。

第五章植物种群(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增长、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类型、种间竞争。了解化感作用、协同进化、生态对策的概念、生态对策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5.1 种群概述(1学时)

5.1.1种群的概念

5.1.2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5.1.3种群与物种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5.1.4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5.2 种群动态(1学时)

5.2.1种群密度

5.2.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5.2.3生命表

5.2.4种群的增长

5.2.5自然种群的数量波动

5.3 种内关系(1.5学时)

5.3.1种群的密度效应

5.3.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5.3.3通讯

5.4 种间关系(1.5学时)

5.4.1种间关系的类型

5.4.2种间竞争

5.4.3化感作用

5.4.4协同进化

5.5 种群的生态对策(1学时)

5.5.1生殖对策的概念

5.5.2植物的资源配置

5.5.3生态对策的类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命表、种群的增长、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类型、种间竞争、化感作用、协同进化、生态对策的概念、生态对策的类型。

难点:种群增长的规律;生态对策及其类型

第六章植物群落(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外貌和结构。了解植物环境。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和演替。了解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二)教学内容

6.1 植物群落概述(1学时)

6.1.1植物群落的概念

6.1.2植物群落的特征

6.1.3群落的性质

6.2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1.5学时)

6.2.1种类组成

6.2.2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

6.2.3物种多样性

6.3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1.5学时)

6.3.1植物群落的外貌

6.3.2植物群落的结构

6.3.3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6.3.4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因素

6.4 植物群落的植物环境(1学时)

6.4.1群落内部的光照

6.4.2群落内的温度

6.4.3群落类的水分

6.4.4群落内的空气

6.4.5群落内的土壤

6.5 植物群落的动态(2学时)

6.5.1群落的形成与发育

6.5.2植物群落的变化

6.5.3植物群落的演替

6.6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1学时)

6.6.1植物群落的分类

6.6.2植物群落的排序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外貌和结构、植物环境、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和演替;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难点:植物环境;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和演替;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第七章世界植被地理(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及非地带规律性;了解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了解中国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中国植物群落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7.1 植被的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2学时)

7.1.1植物分布的规律性

7.1.2植物区划

7.1.3植被制图

7.2 热带植被类型(1学时)

7.2.1热带雨林

7.2.2季雨林

7.2.3稀树草原

7.2.4红树林

7.3 亚热带植被类型(1学时)

7.3.1常绿落叶林与硬叶林

7.3.1荒漠

7.4 温带植被类型(1学时)

7.4.1落叶阔叶林

7.4.2寒温带针叶林

7.4.3草原

7.5 寒带植被类型(1学时)

7.6 隐域植被(1学时)

7.6.1草甸

7.6.2沼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及非地带规律性;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中国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中国植物群落的类型。

难点: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及非地带规律性;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中国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中国植物群落的类型。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地质学基础》、《土壤地理学》等课程关系密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地质学基础》课程后,与《土壤地理学》一起学习。

八、教学时数分配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54 学分:3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植物地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植物地理学》,马丹炜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目:

《植物地理学》(第四版),武吉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植物地理学》,张金泉主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

《植物地理学》,阎传海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植物地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技术上的革新、创造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课程讲述中,应该学生说明新方法、新思维的产生对本领域研究的贡献。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应该适当布置一些小论文,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在教材之外去深入研究相关的问题,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布置小论文进行讨论。

为了让学生查阅外文资料,课程讲述过程中,注意专业术语的介绍。

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综合成绩= 70%×卷面成绩+20%×平时成绩+10%×课内实践成绩

1.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70%);

2.平时成绩(20%):考勤(5%)、作业(5%)、课堂表现(5%)、课堂笔记(5%);

3.课内实践成绩(10%):考勤(5%)、实践报告(5%)。

平时考查以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与课程内容相关)为主,实验主要考查过程和实验报告,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题类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问答和论述等。

制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教研室:地理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杨洪审订人:

六盘水师范学院《植物地理学》实践教学大纲

(2012版)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0705012105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Plant Geograph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8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本科)开设学期:第3学期

四、实践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植物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渗透,极大地促进了植物地理学向着实验科学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地理学实验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实践课程的目标主要有: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植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的能力。

本实践课程的主要任务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实践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六、实践内容

实践一

【实践类型】验证性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了解根的基本形态和根系的类型;了解茎的基本形态;掌握叶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术语;了解根、茎、叶各种变态器官的形态特征;了解根和茎的主要区别。

【内容提要】

1.植物根和根系的形态观察

2.植物茎的形态观察

3.叶的形态观察

4.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植物根、茎、叶的标本;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染色液

实践二

【实践类型】验证性

【目的要求】

掌握花的基本形态,学会正确描述花的方法;通过对花组成部分的比较观察,理解花形态的多样性;了解果实的基本形态与特征;掌握各类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内容提要】

1.花和花序的形态观察,花程式的字母、数字、符号含义,花图式的表示方法。

2.果实的形态观察

3.种子的形态观察

4.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各种类型的花、花序、果实、种子的标本;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

实践三

【实践类型】综合性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和观察校园植物界各大类群主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植物界的进化发展;通过观察植物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事实,理解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初步掌握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方法和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的方法。

【内容提要】

1.植物界的多样性: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被的多样性,以及系统演化规律。

2.检索表的使用和编制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新鲜标本;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针、刀片、吸水纸;植物志、高等植物图鉴等工具书。

实践四

【实践类型】综合

【目的要求】

通过对校园周围植物的野外调查,使学生熟悉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认识区域常见植物,分析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特征。

【内容提要】

1.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种子植物的调查。

2.编制植物名录。

3.植物群落分析。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放大镜、镊子、铅笔、笔记本、计算器或计算机、检索表、植物志等。

八、所在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

(一)实验室名称:地理科学实验室

(二)主要仪器设备:植物标本、显微镜、铅笔、《植物志》、数码相机等。

九、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总成绩=40%×平时成绩+60%×实践报告

1.平时成绩(40%):考勤(20%),实践过程(20%);

2.实践报告(60%)

成绩考核采用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级记分制。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植物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教程》,马丹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二)参考书目:

1.《植物地理学》(第四版),武吉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植物地理学》,张金泉主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

3.《植物地理学》,阎传海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4.《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制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教研室:地理教研室

执笔人:杨洪审订人:

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一、专业实践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的目的要求 专业实践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在第2学期和第4学期的第17~18周开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室或实训室或社会运用学过的行政管理专业部分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实训,使学生掌握部分行政管理工作技能。 二、第2学期的专业实践课程 实训时间是第2学期的第17~18周。 (一)训练项目1:行政管理实务训练 1.实训内容:庆典活动模拟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按照庆典活动模拟训练方案进行现场操作 目的:(1)熟悉庆典活动的组织程序;(2)掌握拟写庆典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的方法、格式;(3)掌握所需物品的准备方法。 操作过程:(1)分小组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2)各小组组长根据任务总要求,把具体任务细分到每个组员。(3)组员按照要求进行现场准备。(4)教师现场指导,及时纠正错误。(5)各小组组员交换角色,完成庆典中的各项任务。(6)教师现场评论,按小组给出成绩。 2.实训内容:会议的准备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分小组练习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掌握装订文件的方法。 使用器材:电脑、打印机、复印机、装订机、档案袋、会议文件袋等。 操作过程:(1)分小组完成具体任务。(2)具体任务明细表发给各小组组长1份。(3)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检查完成情况。(4)各小组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完成会议的

准备工作。(5)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是否合乎要求。(6)现场指导,纠正错误,使其规范。 3.实训内容:会议的召开 地点:人文学院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分小组练习 目的:培养学生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会议能力,能有效控制会议进程。 使用器材:话筒、摄像机、照相机等。 操作过程:(1)把小组分为领导组、会务组、宣传组。(2)各小组扮演各自的角色承担任务。(3)各小组组员向本组组长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4)教师现场指导。(5)最后教师点评,给出此阶段的成绩。 4.实训内容:会议的善后处理 地点:中文系办公自动化实训室 指导教师:徐曼 学时:半天4学时。 要求:文件归档 目的:掌握回收文件的方法、归档的方法。 使用器材:档案盒、针、线、钉书机等。 操作过程:(1)教师先做示范。(2)教师对每一个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进行详细指导,提出要求。(3)每一个学生领取自己拟写的材料。(4)按照时间顺序,择优选择文件。(5)装入档案盒,填写相关内容。(6)教师现场检查,及时纠正错误。(7)学生按照纠正错误的要求规范地装订填写。 (二)训练项目2:社会不规范汉字调查 1.指导教师:靳古隆、吉玉佩、原云 2.调查目的:一是增强自己的汉字规范化意识;二是提高自己的书写规范汉字和不写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的能力;三是调查清楚焦作市街道、校园不规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69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etrics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学分:3.5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属性: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金融学应用统计学 参考教材: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 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Ramu Ramanathan 著,薛菁睿译:《应用经济计量学》(原书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美)古扎拉蒂著,张涛译:《经济计量学精要》(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简介和基本要求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面向金融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 内容涉及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经济计量学的基础知识及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一般的经济模型进行数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学习金融、财政、产业经济、贸易经济等专业课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使学生将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 实验要求: 1. 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上机习题;

《经济学基础学习知识》实训大纲

《经济学基础》实训大纲 一、实训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一)实训方式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经济学理论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不仅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主讲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采取的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让学生课下认真研读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提前为学生提供案例,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材料,做到对案例相关背景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案例所介绍的内容,尽量融入到案例的情景之中,为设身处地进行案例讨论打下基础。 第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对案例材料的理解和认识,交流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力求最大可能地对案例还原。在资料掌握的基础上,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经过适度的争论,形成初步的共同看法与认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各小组意见陈述。各小组在充分讨论后,应对本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并在班级内进行陈述交流。每一小组在陈述本组的观点后还应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这样能够使小组的意见观点逐渐得到补充和完善。 第四,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各小组陈述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分析得失,以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实践经验表明,成功的案例教学,既有赖于对案例的精心挑选,又有赖于学生课外的认真准备,更有赖于案例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设身处地,融入到案例情景中,真正能够尽量还原案例的背景,了解其实质内涵。教师的主要角色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头脑风暴 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解释一个经济现象或命题,教师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组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思考、表达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那些发散型的议题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通过头脑风暴,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火花,不仅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产生因创新思路的贡献而产生的成就感。教师在头脑风暴法中的角色是:一是提出头脑风暴的中心议题;二是鼓励学生发言,并准确对学生的发言作好记录,尽量用原话记录,不作任何解释;三是将每一条意见写出,去除完全重复的条目,并对相关意见归类与综合,从而形成对议题的看法与思路。四是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论证。 3、学生演讲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某一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广泛的知识收集整理后,让学生面对大家给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生讲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对学生的课堂陈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很好实现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认真选择学生讲授的题目,最好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话题。在学生讲授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讲授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讲课的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也能使其他学生受到借鉴和启发。 4、课堂讨论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其具体做法是:由教师选择并给出讨论的题目,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G050012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英文名称: College Chinese 课程性质: 通识课 总学时: 54 学分: 3 适用对象: 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人文性、文学艺术性、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把审美训练及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既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

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中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学好其它专业课程。 1、通过课堂学习,熟悉及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具体作家名篇名段的学习和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独立阅读分析现代文,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 3、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规范地使用字、词、句,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 4、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名句名段。 5、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实用文体知识,掌握常用文体的文本写作要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文学部分的八个单元和应用文体部分的四个部分。文学部分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和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重点、难点是第一至第五单元。应用文体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消息、求职信、求职简历、行政公文等实用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文体文本写作要领。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一 适用于机类专业 课程代码:JT001 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二、学分数:9学分(27天) 三、实践教学目标及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基础技术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实践中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的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认识,通过结合典型产品

的制造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制造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金属加工的主要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和工具,并有初步的操作技能。 2、了解现代工业生产先进制造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方法与应用。 3、对毛坯和零件加工工艺有一般的了解。 4、熟悉有关的工程术语,了解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文件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四、实践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内容分为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实践、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践、创新制作实践三大部分。 1、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运用铸造、焊接、热处理、零件表面处理等方法将材料制成毛坯或直接加工成零件;学习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等各种加工方法将毛坯或材料成形为高精度,低粗糙度的零件;学习钳工基本操作与装配技术将零件装配为机器;学习常用量具的使用和检测技术。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利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多种加工方法将毛坯或材料成形为高精度、低粗糙度的零件,学习中使学生受到设计、编程、加工一体化的训练。 学习利用“慧鱼”先进的工程教学模型进行部件、整机的搭建;机构创新;学习LLWIN 基本编程方法,进行部件整机的系统仿真,工程模拟; 3、创新制作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利用“慧鱼”先进的工程教学模型进行部件、整机的搭建;机构创新;学习LLWIN基本编程方法,进行部件整机的系统仿真,工程模拟;学习AutoCAD、Mastercam.8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 五、实践教学安排

初一上学期语文学科课程纲要

初中语文课程纲要(七年级上册) ●学校名称:济源市王屋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设计日期:2016/12/1 ●适用年级:七年级上学期 ●授课时间:70课时 一、育人目标 (一)学校育人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 (二)语文学科侧重育人目标 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生。 二、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具体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基础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拓展性目标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必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提升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本册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并运用学会人物描写方法,写人要抓住特点。 3.做到写作思路清晰,中心突出。 4.作文训练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展现自己的风采,学会观察,勇于表达,培养写作的兴趣。 2.“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 大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学院: 财经学院执笔人: 专业负责人:制定(修订)时间: 2014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基本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掌握: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本章重点】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本章难点】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思考拓展】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GDP的算法 【教学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5.名义GDP和实际GDP 【基本要求】 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理解: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本章重点】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本章难点】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思考拓展】 1.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2.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 【教学内容】 1.均衡产出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 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5.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基本要求】 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理解: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48课时大纲

淮阴工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1816251 学时学分: 48(3) 专业层次: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 制定日期: 2015年11月 版次: 4 归口单位:商学院

1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管理大类即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方法,拓宽学生经济学知识视野,获得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3 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建议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4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基本要求:掌握GDP、GNP、NNP 、NFP、NI、PI 等基本概念;熟悉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4.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内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论;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乘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熟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凯恩斯消费理论;了解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本要求: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熟悉投资的决定,IS 曲线的推导过程,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决定,LM曲 线及其推导;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及其调整。 4.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 掌握财政政政策效果与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 端情况和政策组合。 4.5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内容: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熟悉货币创造乘数,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了解总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 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编写原则 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 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无 二、课时计划

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2.电教欣赏是指针对一些较长较新、教材囿于篇幅和时限未能选录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电教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次数和时间安排,最多不超过2次,4学时。 3.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而吟诵是诗词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吟诵中把握思想、感受情感、得到审美的陶冶,基于此,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2个学时的配乐诗词朗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诗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执笔人:侯海霞审定人:李吉忠马少军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为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设计、传感器课程设计、通信系统仿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设计,结合课程中的大量实验,如单片机、EDA、数字信号处理等;为学生综合实践(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发创新能力。 二、全学程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三、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一)专业与公益劳动 1、目的要求 主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锻炼适应社会、胜任工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主要内容 劳动分公益劳动、专业劳动两种。公益劳动主要是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劳动活动,专业劳动主要是参加学院组织的与专业有关的劳动活动。 3、完成形式及时间 学生在1-4学期内,必须按照课程表安排,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参加劳动,具体要求见《莱阳农学院学生专业与公益劳动管理细则》。 (二)入学教育、军训 1.目的要求 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学院、专业、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确定奋斗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组织纪律性;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团结进取、遵纪守法、求实创新、身心健康等。 2.主要内容 由学工部(处)根据每年的工作要求进行组织,主要有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军事训练、内务整理等。 3.完成形式及时间 时间一般为1.5周。学生要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 (三)社会实践 1.目的要求 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让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探讨社会,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主要内容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三年制高职) 经济贸易系 2012 年9月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经济学基础》2011年7月第1版林秀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2010年6月第2版何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2004年9月第3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2004年1月第17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2002年8月第2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课时分配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

微观经济学实践大纲.doc

《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理论课的 同时,了解经济学调查实践活动的程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 象和供给需求等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实验教学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具 体要求,通过将理论与经济学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 握,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学实践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 能,增强其日后的就业竞争力。 基本要求:本实验教学环节,以学生到某消费群体和厂商群体实地调 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讨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要求学生弄清 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等基本问题的实际运行机制;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 问题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等业务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对消费者群体 和生产者群体的实际调查,学会基本的调查技巧,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五、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结合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日常经济生活的实际调查情况,提交分析报告;设计相关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经济问题基本信息,归纳总结相关经济学基本规律。考核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质量,调查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六、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善利,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金浩主编,微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实验一: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 一、实验名称与性质 所属课程微观经济学 实验名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探究 实验学时 4 实验性质综合 必做/选做必做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某消费者群体的日常收入与支出的经济活动,掌握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决策情况。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问卷调查,探究消费者群体的决策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三、知识准备 1、前期要求掌握的知识:微观经济学。 2、实验相关理论或原理: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 3、实验流程: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认知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根本规律,结合案例分析探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研究的基本问题。 四、实验内容 (一)设计问卷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格式,设计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包括消费者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收入状况、日常支出情况等。 (二)分发问卷调查 选定特定的消费人群,例如高收入者、工薪阶层、低收入者等,年龄结构层级也得考虑,性别也得平衡等。

《大学语文》课教学大纲(专科)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专科) 《大学语文》设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已有的高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养。教学内容要求如下: 议论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执行改革开放政策)。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论证法说理;运用假设性论据;运用设问修辞手法。2.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 (1)掌握在本文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新时期创业精神所具有的八个方面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完全归纳论证法的运用;语言准确,简洁、明了,极少运用修辞手法,较多地使用判断句式。 3.科学的春天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时代和科学需要既实事求是又异想天开的精神风采。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归纳、演绎、类比论证法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法的运用。 4.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从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施行“费厄泼赖”精神的前提条件,从而提出了“痛打落 水狗”即不对坏人心慈手软的重要斗争原则。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类比、归纳、对比三种论证法的运用;比喻、比拟、拟人、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 5.论气节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论证法的运用;注重判断与分析,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运用;对应词语的运用;哲理与浅显口语相结合。 6.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作者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法的运用(包括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归纳;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7.咬文嚼字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叙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论证法的运用;广征博引,实例充分;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8.散文创作谈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围绕着散文创作这一专题,论述了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这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养。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比较、归纳、演绎三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比喻(明喻、暗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9.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通过评论《水浒》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长处,指出:善于 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阐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 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结 构上的特征。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例证法的运用、类比法与例证法相配合;在论述中观点与具体事例、选用材料紧密联系;在例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10.论语十则 (1)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孔子这十则语录,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人应当“好学”。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 (2)掌握本文写作特点:通俗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反诘)的运用。1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论据充分,事实确凿;善于辩论,方法多样(演绎、归纳、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排比与反诘的修辞手法。 12.谏太宗十思疏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必须努力聚积德义。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善于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进行对比论证;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3.朋党论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澄清了朋党之说,希望君王能辨别真伪,权衡是非,退小人之朋,用君子之朋,以革新政治,振兴国家。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通篇采用对比法进行论证;以史实为论据进行阐述;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4.答司马谏议书 (1)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王安石从名实相符的原则出发,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指责,并表达了他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采用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说明文 15.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掌握本文说明的中心:本文简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体系,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特别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自然科学体 系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层推导、条分缕细的写法;多种说明方法(定义、举例、诠释、比较、比喻)的运用。 16.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1)掌握本文说明的中心: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这两种奇特现象的成因,并由此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总——分“的结构方式;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诠释说明法的运用; 比较方法与比喻方法的运用;成语的恰当运用。 17.桥的运动 (1)掌握本文说明的中心: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物理知识,阐释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形式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专业代码:081407W) 一、概述 为适应新世纪食品行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学好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特构建了作为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公益)劳动实践的接触,获得专业的感性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区情民情,在为基层进行社会服务、技术指导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此为社会实践教学的阶段;通过教学生产实习和专业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产品的质量和保证产品的安全,为将来就业更好地适应生产打下良好基础,此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阶段;通过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测定及实验室的操作技能,为将来就业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实验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课程论文(设计)的实习,为学生营造创新和研究的氛围,提供锻炼创新和研究(设计)的初步能力,学会如何撰写研究性论文(设计),为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通过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环节,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产结合起来,进行专业技术的具体训练,练习设计食品加工工艺中的HACCP,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践教学的技能提高阶段。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整个学程共分三个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分别是基础实践层次包括军事训练、专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层次包括教学生产实习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层次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和毕业生产实习或毕业论文2个环节,总计40学分。 二、实践教学总体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目标

(完整word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精编_推荐】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E21102 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0.5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实验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许多复杂的宏观经济变量,且各变量主要呈现出随机状态分布的特征,这对于完整而客观的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带来困难,实验和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学实验紧紧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对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量通过理论逻辑关系,建立经济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经验数据加以推证和检验,以体现和说明理论的正误,提高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实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实验,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类、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过模拟实验和相关的计量检验: 1、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通过学生的模拟和实验,强化理论理解,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感性认识。 3、熟悉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运用。 4、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的软件环境和操作平台的运用,学会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技术 模拟和实验经济参数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完整而清楚的陈述实验操作过程,要求理论逻辑和实验逻辑关系相一致,基 本结论明确,分析说服有力。 3、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体现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基本结论及相关 变量关系的详细分析。 四、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