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表面有能与肠粘膜细胞牢固结合的特异性物质,推测可能是脂磷壁酸或肽聚糖,或细胞蛋白,或者其中二者,或三者全部。这些特异性物质被称为粘附素,乳酸菌通过粘附素与肠粘膜紧密结合,在肠粘膜表面定植占位,是形成生理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屏障可以抵御外来细菌的入侵,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定植后的乳酸菌在体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道pH值降低。肠内处于酸性环境,对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低pH值有利于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产生的H2O2能抑制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长。双歧杆菌和某些乳杆菌产生的孢外糖苷酶,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由于这些糖是致病菌素的潜在受体,所以通过酶的作用,将其分解,阻止致病菌毒素对上皮细胞的粘附。不少乳酸菌产生细菌素如乳酸毒素、双歧杆毒素,对葡萄球菌、棱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有拮抗作用。此外双歧杆菌还可将结合的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游离胆酸对致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易位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易位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纵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位向周围转移,横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位向组织的不同层次转移[3]。正常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细菌发生纵向或横向转移,但在原籍菌的生物拮抗和宿主的免疫机制的作用下,不会引起微生态失衡。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者是滥用抗生素,使常驻菌的定植抗力下降,菌群的平衡失调,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增生,并不断向周围扩散,使转移的数量过大,易位成为可能,一旦易位发生,微生物屏障就遭受破坏、导致体内微生态平衡的失调、紊乱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易位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的,易位后反而成了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对人体有害。如肠球菌在肠道和口腔部位是正常菌群,但由于菌群失衡或宿主免疫功能下降,该菌可通过粘膜渗透,易位(纵向转移)于心脏、脑、尿道、胆道等部位则可分别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尿道炎及胆道炎等疾病。

乳酸菌可防止肠道菌群发生易位,其作用机理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乳酸菌直接参与构成肠道定植抗力,阻止病原菌的定植和入侵;第二,对肠道有营养作

用,有利于肠道屏障的修复;第三,能增强宿主巨嗜细胞的活力;第四,可间接抑制肠道革兰氏阴性菌的过度繁殖,调整菌群失调。如果因抗生素、化疗、年龄、饮食等因素引起体内菌群失调,通过口服乳酸菌制剂,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长期食用含乳酸菌活菌的食品,可使体内菌群的协调性增强,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

大肠菌群测定方法

大肠菌群及检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

作中。 二、大肠菌群检验方法:由于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因此大肠菌群的检测一般都是按照它的定义进行。目前国内采用的进出口食品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有国家标准和原国家商检局制订的行业标准。两个标准方法在检测程序上略有不同。 (一)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采用三步法,即:乳糖发酵试验、分离培养和证实试验。乳糖发酵试验:样品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乳糖胆盐发酵管。36±1℃培养48±2h,观察是否产气。分离培养:将产气发酵管培养物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36±1℃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证实试验: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36±1℃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报告:根据证实为大肠杆菌阳性的管数,查MPN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 具体操作参见GB4789.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 (二)原国家商检局制订的行业标准,等效采用美国FDA的标准方法,用于对出口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检测。本方法采用两步法:推测试验:样品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LST肉汤。36±1℃培养48±2h,观察是否产气。证

消化道菌群分布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构成具有空间特异性。纵向来看,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和结肠的细菌群落构成及菌量存在差异,各部位细菌数目分别为101~2、104~5、106~7、107~8和1010~12CFU/ml;横向来看,胃液与胃黏膜菌群、粪便与大肠黏膜的菌群构成及数量不尽相同。 消化道真菌群落虽然含量远远低于细菌群落,但同样是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粪便中真菌细胞数为10~103个/g,相应细菌群落含量较高,为1011~1012个/g。人类出生后数天或数周消化道内即出现真菌定植。早期基于培养方法的研究认为,70%健康人消化道内存在真菌,其中大部分为念珠菌和酵母菌等。因受到分类和鉴定方法的限制,有大量与人体相关的真菌仍然未知。 一、食管 早期基于细菌培养的研究认为,食管无菌或仅有少量暂住菌。目前少量针对食管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研究报道,正常食管菌群主要以链球菌属、普里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为主,多来自于口咽部的定植细菌;食管菌群构成虽复杂但相对稳定,大部分食管内细菌已知并可培养。 有学者将食管菌群构成分两型:Ⅰ型,见于正常食管黏膜,以链球菌属为主;Ⅱ型,见于食管炎和Barrett's食管,以普里沃菌属、拟杆菌属、嗜血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等革兰阴性厌氧菌/微需氧菌为主。Ⅰ型至Ⅱ型的转变可能导致食管炎症和肠化。 二、胃、十二指肠 胃酸的酸度很高(pH2-3),以前认为胃内基本无活菌。但是目前少量基于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的研究证实,胃内除幽门螺杆菌()之外仍有大量其他细菌种属,常见有链球菌、奈瑟球菌和乳酸菌属等。与胃内其他菌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属等益生菌种可以阻止在胃黏膜的定植、黏附和生长。十二指肠内的细菌与胃类似。 三、结肠、直肠 结肠和直肠则有大量细菌,主要是类杆菌(Bacteroide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大肠埃希氏菌、乳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Proteus)、梭菌(Clostridium)等。1克干粪含菌总数在4千亿个左右,约占粪重的40%,其中99%以上是厌氧菌。肠道菌群受饮食、年龄等因素影响很大。多食蛋白质的人,大肠埃希氏菌生长旺盛;以吃淀粉为主的人,乳杆菌较多。哺乳期婴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占总菌数的90%左右;随着成长,双歧杆菌下降,类杆菌、乳杆菌、梭菌等逐渐增多。婴儿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1-2小时后就有菌出现。开始时菌种和数量少,随后逐步增多。先定殖的是需氧菌,然后是厌氧菌。因前者生长繁殖需消耗周围微环境中的游离氧,这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此过程约1周左右。

肠道菌群研究的主要方法

肠道菌群研究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为了研究肠道菌群的成员及其功能,科学家们建立和发展了众多技术 手段。经典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细菌进行纯培养,然后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对细菌的生理活性进行研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对环境中的复 杂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时,科学家们越来越多地运用不依赖于培养的方法,全面分析 各种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 基于分离培养的方法 在肠道微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常使用一定的选择性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对 粪便或肠道粘膜、肠道内容物等样本进行培养和富集,并对培养得到的细菌种类进行分析。根据肠道细菌的特性,对肠道菌进行培养通常需要在厌氧的条件下进行,严格 的厌氧和培养基的选择对于肠道菌的分离和生长非常重要。但是,局限于纯培养的方法具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体外培养体系难以模拟微生物在肠道中自然生长繁殖的条件,因此绝大多数的肠道微生物都还不能通过纯培养的方法得到分离;其次,仅仅依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检测也不能对菌株进行准确的鉴定。因此,在研究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结合分离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感兴趣的细菌种类进行研究。 二.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分子生态学方法通常以环境中各种微生物的基因组核酸(DNA 或RNA)为研究 对象。在以肠道菌群为对象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研究者们最常使用核糖体小亚基 RNA 基因(细菌中的16S r RNA 基因)的全部或部分序列作为分子标签来代表物种,以基 因序列的多样性代表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对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细菌16S r RNA 基因具有广泛性、进化变异小、具备高保守区和高变区(V 区)等特点,同时序列还具有信息 量巨大且更新迅速的公开数据库,如Database Project(RDP)、SILVA 、Greengenes 等等,研究者们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研究中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类似的,为了对肠道菌群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类群进行检测,研究者们也建立了以功能基因片段为分子标签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分子生态学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基于DNA 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和基于DNA 测序技术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可用于实时定量的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也是常用的分析手段。DNA 指纹图谱技术依据分子大小、核酸序列等特征的不同,将代表微生物群落中各物种的 DNA 分子标记物在凝胶上进行电泳分离,使代表不同物种的分子标记迁移到胶上的不同位置,最终得到的电泳图谱用于显示群落的组成结构。DNA 指纹图谱的最大优点是方便、快速、直观,常用于检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或比较不同群落之间的结构差异。最常用的DNA 指纹图谱技术包括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等。 不同于指纹图谱技术,DNA 测序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直接获取序列核酸信息的方法, 对群落中各物种的进化地位作出判断。基于单克隆质粒、转化细胞构建和桑格(Sanger)双脱氧法测序的16S r RNA 基因克隆文库长期以来广泛用于研究群落中微生物组成的方法,已被多次应用于人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并获得了在物种检测深度和物种鉴定水平上均远远优于DNA 指纹图谱技术的结果 肠道菌群与健康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测定方法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测定(固体样品) 药品: 1、平板计数琼脂 2、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LST) 3、煌绿乳糖胆盐肉汤(BGLB) 4、氯化钠 设备材料: 烧杯、三角瓶、广口瓶、培养皿、刻度吸管、倒气管、玻璃 棒、试管、硅胶塞、洗耳球、棉花、布或报纸等。 一、准备工作 (指导书是按一个样品所需物品准备的,实验室可按样品量增加) 1、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准备----用于菌落总数测定 将三角瓶放在电子称上,去皮,按平板计数琼脂使用说明称量,加 200ml蒸馏水搅拌,放电炉上煮沸加热煮沸,充分溶解,盖上硅胶塞,用报纸或布包好,再用橡皮筋扎紧。 2、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用于大肠菌群测定 (a)将烧杯放在电子称上,去皮,按使用说明称量,加100ml蒸馏水搅拌,放电炉上煮沸,充分溶解。 (b)用10ml(毫升)的吸管分装到9支(18*180规格)试管中,每支试管加10ml的月桂基溶液LST (合计90毫升)。 (c)9支试管分别放入倒气管(开口向下),排气,盖上硅胶塞。

3、0.85%的生理盐水----用于样品稀释 将广口瓶去皮,称取氯化钠1.91g加225ml蒸馏水,摇匀,用报纸 或布包好,再用橡皮筋扎紧;同样配制第二瓶。 4、准备2个空试管,盖上硅胶塞----用于样品稀释。 5、准备8个培养皿,用布包扎好。 6、准备至少3支5ml和1支10ml带有刻度的吸管,用布包扎好(顶部可用棉球塞住,防止吸液时,液体不慎吸入洗耳球)。 7、准备操作的工具:剪刀1把、镊子1个、勺子等打开产品包装所需工具,用布包扎好。 二、使用灭菌锅灭菌 1、检查灭菌锅底部加热管水位是否正常,水位要高过加热丝。 2、将上面准备好的7步骤物品逐一放入锅内,注意:滴定管吸口向下,有棉球的向上。 3、盖上火菌锅盖子时,将排气管插到排气口内,注意从对角线开始拧紧螺丝,将排气阀打开(安全阀始终关闭),通电后,待排气阀放气3分钟后(锅内冷空气已经排完),关闭排气阀。 4、查看灭菌锅的压力表,当温度升到121°,压力升到0.1MP(兆帕)时,灭菌维持15分钟后(温度和压力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断电自然冷却到接近“ 0”度后,慢慢打开排气阀,再对角拧开灭菌锅。 三、无菌操作 进无菌室前的准备:放好工具(酒精灯,记号笔,消毒用75%酒精棉球,洗耳球,电子称),打开紫外线杀菌灯,杀菌30分钟后关闭,再等

常见SPF级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2019年4月第27卷一第2期中国实验动物学报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 April 2019Vol.27一No.2黄树武,闵凡贵,王静,等.常见SPF 级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9,27(2):229-235.Huang SW,Min FG,Wang J,et al.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in commonly used SPF mice and rats [J].Acta Lab Anim Sci Sin,2019,27(2):229-235.Doi:10.3969/j.issn.1005-4847.2019.02.016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30303024,2017B030314171,2017A070702001,2018B030317001)三 Fund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16A030303024,2017B030314171,2017A070702001, 2018B030317001).[作者简介]黄树武(1990 ),男,医学学士,研究方向:实验动物质量监测和微生物学研究三Email:hsw2015@https://www.doczj.com/doc/561330366.html, [通信作者]潘金春(1979 ),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实验动物质量监测和比较医学研究三Email:jcpan@https://www.doczj.com/doc/561330366.html, 常见SPF 级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黄树武,闵凡贵,王静,潘金春?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东省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一510663)一一?摘要?一目的一研究常见SPF 级小鼠和大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三方法一分别采集广东地区三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的C57BL /6二ICR二BALB /c 小鼠和Wistar二SD 大鼠的盲肠内容物样品,用细菌16S rDNA 通用引物扩增V4-V5 区域,采用Illumina Miseq 2?300bp 测序平台进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二Alpha 多样性分析与Beta 多样性分析三结果一对序列去杂优化后OTU 聚类分析,稀释性曲线说明本次测序的数据量合理;实验小鼠和大鼠肠道菌群共分成八个门,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二厚壁菌门(Firmicutes )占据主要地位,属水平上主要是拟杆菌属(Bacteroides )二Hungatella 二副杆状菌属(Parabacteroides )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等;样品间差异性分析显示相同设施来源动物的菌群组成相似性较高;Alpha 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同种设施的动物物种丰富度相近;Beta 分析显示相同设施动物的肠道菌群差异较小,但品系对肠道菌群差异性有所影响三结论一不同来源设施的饲养环境是动物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品系对肠道菌群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三 ?关键词?一小鼠;大鼠;肠道菌群;Illumina miseq ?中图分类号?Q95-33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5-4847(2019)02-0229-07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in commonly used SPF mice and rats HUANG Shuwu,MIN Fangui,WANG Jing,PAN Jinchun ?(Guangdong Laboratory Animals Monitoring Institute,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Laboratory Animals, Guangzhou 51066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PAN Jinchun.E-mail:jcpan@https://www.doczj.com/doc/561330366.html, ?Abstract ?一Objective 一To study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in commonly used SPF mice and rats.Methods The cecum contents of C57BL /6,ICR,BALB /c mice as well as Wistar and SD ra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experimental animal production units in the Guangdong area.The V4-V5region was amplified using 16S rDNA primers and sequenced by the Illumina Miseq 2x 300bp sequencing platform.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alpha diversity analysis,and beta diversity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by bioinformatics.Results 一In OTU cluster analysis after sequence removal optimization,the dilution curve indicated that the data quantity of the sequencing was reasonable.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mice an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eight phyla.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 phyla occupied the main position,mainly in the level of Bacteroides ,followed by the genuses Hungatella and Parabacteroides and then Lactobacillus.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amples showed that the flora composition of animals from the same facility,and that of the same strains from the same facility was also similar.Alph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richness was similar in animals from the same facility,and beta analysis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in intestinal flora of the same origin animals.Moreover,the strain had an effect on the difference of intestinal flora.Conclusions 一The origin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and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附mpn检索表)

实验六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一、概述 (一)大肠菌群的定义及范围 根据国家1994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大肠菌群(coliform bacteria)系指一群在37℃、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大肠菌群主要是由肠杆菌科中四个菌属内的一些细菌所组成,即艾希氏菌届、拘橼酸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及肠杆菌属,其生化特性分类见表5-4。 表5-4 大肠菌群生化特性分类表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表示多数阳性,少数阴性。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肠菌群中大肠艾希氏菌I型和Ⅲ型的特点是,对靛基质、甲基红、v-P和拘橼酸盐利用四个生化反应分别为“十十一一”,通常称为典型大肠杆菌;而其他类大肠杆菌则披称为非典型大肠杆菌。 (二)大肠菌群的测定意义 1、粪便污染的指标细菌 早在1892年,沙尔丁格(Schardinger)氏首先提出大肠杆菌作为水源中病原菌污染的指标菌的意见,因为大肠杆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的常见细菌。一年后,塞乌博耳德“斯密斯(Theobold.Smith)氏指出,大肠杆菌因普遍存在于肠道内,若在肠道以外的环境中发现,就可以认为这是由于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造成的;从此,就开始应用大肠杆菌作为水源中粪便污染的指标菌。 据研究发现,成人粪便中的大肠菌群的含量为:108个/g一109个/g。若水中或食品中发现有大肠菌群,即可证实已被粪便污染,有粪便污染也就有可能有肠道病原菌存在。根据这个理由,就可以认为这种含有大肠菌群的水或食品供食用是不安全的。所以目前为评定食品的卫生质量而进行检验时,也都采用大肠菌群或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细菌。当然,有粪便污染,不一定就有肠道病原菌存在,但即使无病原菌,只要被粪便污染的水或食品,也是不卫生的,不受人喜欢的。 2.粪便污染指标菌的选择 作为理想的粪便污染的指标菌应具备以下几个特性,才能起到比较正确

微生物制剂使用

池塘微生物制剂使用技术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 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用于动物的生 物活菌制剂。有时将其称为益生菌、益生素等。我国微生物制剂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 颇具规模,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一、水产养殖业应用微生物制剂的背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由于种质退化、池塘老化、饲料不当投喂等原因导致病害频繁发生,可以说,病害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防治疾病,用药量不断加大,尤其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不仅使一些致病菌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同时也影响了鱼虾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的正常生长,引起肠道内菌群生态的失调,从而影响鱼虾类的抗病能力。同时,大量使用药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2001年我国出口欧盟的冻虾仁产品含有违禁物质氯霉素便是敲响了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因为药物残留超标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水产养殖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答案只有一个:推行水产品无公害养殖技术。由于微生物制剂可通过调节养殖水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净化水质,达到提高养殖品种健康水平及改良养殖环境的目的,而且微生物制剂具有无残留、无耐药性、无污染等副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抗生素,为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 二、水产微生物制剂的种类及其特点 作为水产动物微生物制剂的主要菌种有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以复合型产品为主,如EM菌。 1、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较广泛的微生物制剂,它是一类能进行光和作用原核生物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内具有光和色素,可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其在养殖水体内,可利用硫化氢或小分子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同时也能将小分子有机物作为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国血液净化2019年9月第18卷第9期Chin J Blood Purif,September,2019,Vol.18,No.9 ·综述·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王小琪1李忠心1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4091.2019.09.017 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一直互利共存的,并在宿主的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以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物群菌群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肥胖、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补充益生菌可能对CKD 患者具有潜在的收益,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与CKD 的关系,综述如下。1肠道微生物群人类的肠道具有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超过1013的微生物细胞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即肠道菌群。通常成人的肠道中存在2种优势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其他的一些放线菌、变形菌则占较少的比例[1]。每种细菌在肠壁的特定位置定植,不同的细菌沿着肠道有不同的分布。肠道菌群的功能多样,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代谢活性的内生“器官”,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参与宿主代谢及免疫调控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参与了那些宿主不能独立完成的代谢活动,如代谢不易消化的植物多糖,合成特定的维生素,转化结合胆汁酸,降解草酸盐等[2]。更为重要的是,肠道菌群促进了免疫系统的发展与成熟,并降低了食物和环境抗体诱发的过敏反应[3]。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会使致病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增加。1.2构建肠道上皮屏障肠上皮细胞是指位于固有层表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肠腔与固有层间,这些柱状上皮通过紧密连接结合在一起,构成肠道上皮屏障,对抗体和病原体的转移具有隔离作用。在良好的健康状况下,肠道屏障非常有效,肠腔内的一侧被肠道细菌大量繁殖,而基底外侧则保持无菌状态。共生的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维持肠道功能的完整性,包括①恢复并维持紧密连接的蛋白结构;②诱导上皮细胞的热休克蛋白;③与致病菌竞争结合肠道上皮细胞;④分泌抗菌肽[4]。另一方面,肠道菌群通过降低肠道内炎症反应来维持肠上皮屏障。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由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组成,用于识别微生物的保守分子产物。肠道菌群通过细胞壁脂质酸激活TLR2来抑制肠道炎症,有效保 护了紧密连接,从而强化了肠道屏障[5]。 2CKD 与肠道菌群 最近,人们已经证明CKD 的发生及发展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有关,肠道微生物群和肾脏疾病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微生物菌群失调会增加肾脏疾病的易感性,并加重肾脏疾病的进展;而肾功能恶化也会加剧肠道菌群失调。 2.1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 由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很好地适应生物环境的 变化,因此早期CKD 的患者中就可以观察到肠道细 菌的定量和定性发生变化。在早期CKD 患者体内,小肠中的需氧菌和厌氧菌较正常人有所增加,而结肠内的变形菌、放线菌和厚壁菌属也有增加。在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十二指肠和空场的需氧菌和厌氧菌较正常人群均有明显升高,而乳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数量则明显减少。在透析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在细菌总 数上血液透析患者与普通人并无明显差异,但血液 透析患者体内的需氧菌约为正常人的100倍,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等明显增多;厌氧菌方面,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含量明显下降,产气荚膜杆菌 基金项目:潞河医院中心实验平台建设研究(KJ2019CX001-09) 作者单位:101199北京,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肾病中心 通讯作者:李忠心101199北京,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肾病中心Email:lymtics0327@https://www.doczj.com/doc/561330366.html, ?? 646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理论和基础 一、粪便直接涂片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设备简单 ②操作简单 ③时间短 ④形象直观,直接了解粪便菌群的“像”,熟练者对诊断菌群失调有较高的准确性。 2、缺点: ①检验者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否则易判断错误 ②主要是定性检查,确定分度较困难。 二、操作技术: 1、涂片将新鲜大便直接涂抹在洁净的玻片上,粪便不可稀释以防细菌变形。标本务求新鲜,涂片厚薄适宜。 2、外观肉眼检查外观颜色、形状(若含有膜状物的大便应补做艰难梭菌培养)。 3、镜检染色技术是诊断准确成功的关键,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要对比鲜明。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切不可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 三、检查方法:

1、细菌总数:观察菌群涂片首先要总览细菌总数。了解涂片上细菌的数量是增多还是减少,有无优势菌或真菌。细菌总数过多的情况较少见或不易引起重视。菌群失调时细菌总数多在正常、减少或消失。 细菌总数评定标准 每油镜视野细菌数评价 <10显著减少 11—100明显减少 101—500略微减少 501—5000正常 >5000增多 2、观察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 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球菌/杆菌)比率反映了粪便菌群的质素,它一般不受粪便稀释或浓缩的影响,所以较细菌总数有更大的意义,更能反映菌群的本质和预后。 选定有代表性视野中的部分区域作细菌分类计数,需要数100—200个细菌以求得比例。不同年龄的人的比例都不一样,一般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各年龄组细菌比率平均值的正常参考值(%) 年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1d30.7—61.538.5—60.90—2.20—0.01 2d60.0—71.634.8—36.93.0—3.50—0.01 3d66.9—82.716.0—31.41.3—1.60—0.05 4d79.2—86.212.4—19.21.4—1.70—0.1 5d85.5—87.511.0—12.81.4—1.70.08—0.4 6d—7d75.4—90.17.2—20.81.3—2.90.1—0.6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进入无菌室步骤 1.进入无菌室前应打开紫光灯进行灭菌,时间为0。5—1小时。 2.关灯后0?5小时后放可进入。 3.进入更衣间更换衣服,佩带口罩、帽子、鞋套 实验步骤 1,进入无菌室后,先把酒精灯点燃,然后在用酒精棉进行手部消毒。(酒精棉是用75%的酒精加入脱脂棉中制成) 2,准备双料管3根,单料管6根,培养皿7个。 3,直接从原液中吸取10ml放入双料管,(3根每根各10ml) 4,再吸取原液1ml放入单料管中(3根每根各1ml) 5,再吸取原液1ml放入培养皿中(2个培养皿各1ml) 6,再吸取原液1ml放入盐水管中制成-1梯度的样液 7,更换一根吸管,从-1梯度的样液吸取1ml样液放入单料管中(3根每根各1ml) 8,再吸取-1梯度样液1ml放入培养皿中(2个培养皿各1ml) 9,再把每个培养皿中到入营养琼脂平铺底部摇允(注另作3个培养皿:空气空白,把培养皿打开十分钟倒入营养琼脂平铺底部摇匀。琼脂空白,把培养皿中倒入营养琼脂平铺底部摇匀。盐水空白,吸1ml生理盐水放入培养皿中,倒入营养琼脂平铺底部摇匀。) 10,把全部作好的放入培养箱中,温度36C+-1×C,大肠24H+-2H,菌落48H+-2H,(待培养皿中的琼脂凝固后反转过来放入培养箱中) 11,梯度:-1梯度为1ml原液加入9ml生理盐水配成 -2梯度为1ml-1梯度样液加入9ml生理盐水配成 -3梯度-4梯度配制方法和-1、-2梯度的配制方法一样 12,如果大肠初发酵产生气泡,用接种笔沾一个产气的液在伊红美兰平板上画之字形然后放入培养箱中36C,24H+-2H 。(接种笔在每次使用前必须在酒精灯上消毒。所画之形不能划破伊红美兰琼脂表面) 13,取出后在用接种笔在伊红美兰平板之字形上挑菌,放入乳糖复发酵管中,然后再培养36C+-1C,24H++-2H。 14,再在伊红美兰平板之字形上挑菌,放到载玻片上作镜检。(方法见标准) 15,只有镜检成紫红色和乳糖复发酵管产气同时成立的情况下,才能断定这根管是不合格。16,清洗消毒这根试管前必须进行消毒霉菌,121C,0。5小时同时不能放气。

Gut综述用药需谨慎-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调节宿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与常用非抗生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和双向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可以受到药物的影响,但反之亦然,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通过酶促改变药物的结构并改变其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或毒性(药物微生物学)来影响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在癌症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间接影响个体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了解微生物群是如何代谢药物和降低治疗效果的,将开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以改善治疗的可能性。 一、肠道微生物与药物 许多常用的非抗生素药物会改变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还有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酶促改变药物的结构并改变其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或毒性,直接影响个人对特定药物的反应--这一现象现在被称为药用微生物(图1)。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一般免疫状态来间接影响个体在癌症治疗中对免疫治疗的反应。

图1 肠道微生物群和常用非抗生素药物之间不同相互作用的示意图概述 1.1 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内因和外因 基于人类队列的分析表明,肠道生态系统的动态性质反映了宿主与生活方式、饮食、生态和其他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数以百计的内在和环境因素影响着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包括饮食、药物、吸烟、生活方式、宿主遗传和疾病。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常用药物在肠道生态系统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1.2 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与常用药物的相关性研究

人类队列研究报告了特定药物的使用与改变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特征之间的关联。荷兰LifeLines- DEEP队列研究报告了42种常用药物中的19种与微生物的相关性。除了抗生素,许多人类靶向的非抗生素药物都与微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与微生物群相关的药物包括PPI、降脂他汀类药物、泻药、二甲双胍、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在比利时佛兰芒队列和TwinsUK队列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关联(表1)。 二、影响肠道菌群的常用药物 2.1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s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胃酸相关疾病,以及预防非甾体丙氨酸炎性药物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病和出血。尽管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对风险很低,但全球PPI使用者的高数量意味着ADR患者的绝对数量可能仍然很高。来自荷兰的大规模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PPI是与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减少和分类变化最相关的药物。这项分析表明使用PPI的人高达20%的细菌分类群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改变(或减少或增加)。在一项分析1827对双胞胎粪便样本的16S 数据的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多样性较低,肠道共生体的丰度也较低。 总体而言,PPI使用者粪便样本的分类变化显示,肠道共生菌数量减少,口腔细菌数量增加。另一项使用了宏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表明,PPI与24个分类群和133条路径显著相关。预测的功能变化包括脂肪酸和脂质生物合成的增加,发酵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代谢,L-精氨酸的生物合成和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的降解。PPIs引起的胃酸降低被认为是观察到的微生物变化的原因,因为它使口腔

肠道菌群与粘膜免疫系统

肠道菌群与粘膜免疫系统 Michael H.Chapman , Ian R.Sanderson 英国伦敦大学Barts & The London,圣玛丽医院成人及儿童胃肠病科, Turner Street, 伦敦 E1 2AD ,英国 前言 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因此成为人体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首要部位,甚至90%的微生物是通过胃肠道进入人体的。胃肠道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摄取营养和维持体液的平衡以驱除有害的微生物和其它一些毒素物质。我们就胃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病原微生物如何与其和肠道功能的其它方面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肠道的正常菌丛 出生时胃肠道的粘膜免疫系统的活性较低,与成年人比较淋巴细胞和Payer斑都较少。出生后经口菌群定植很快发生。肠道菌群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直到成年才变得稳定,且会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母乳中IgA水平在婴儿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的菌群总量是非常大的,近50%的粪便是细菌,约为1012/克。随着胃肠道的长度发生变化,其细菌数目和种类也不同。除口腔外,菌落随着胃肠道的延伸而逐渐增多,而胃和近端小肠却只有少量的以革兰氏阳性为主的细菌。菌群在小肠远端和结肠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微生物环境。这些区域也正是炎性肠疾病(IBD)最容易受累的部位,这使我们推测粘膜免疫系统对胃肠道菌群的无效或不正常的反应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胃肠道的菌群总量是非常大的,粪便中近50%是细菌,约为1012/克粪便 由于许多方面的原因定义正常的肠道菌群是非常困难的。已知有超过500种不同种类的微生菌群在肠道定植,在回肠末端及结肠部的主要定植菌群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1-2]。由于许多菌群无法在体外进行培养因而对其研究也一度受到阻碍,近来,借助于新的研究方法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利用菌群特异性探针对其进行组织定位)使对这些菌群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肠腔和其相关联的粘膜上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和类型也是有差别的[3]。粘膜相关菌

大肠菌群测定的操作细则(DOC)

大肠菌群测定的操作细则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该菌主要来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1 设备和材料 1.1 温箱:36±1℃。 1.2 冰箱:0~4℃。 1.3 恒温水浴:44.5±0.5℃。 1.4 天平。 1.5 显微镜。 1.6 均质器或乳钵。 1.7 平皿:直径为90mm。 1.8 试管。 1.9 吸管。 1.10 广口瓶或三角烧瓶:容量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径约5mm。 1.12 载玻片。 1.13 酒精灯。 1.14 试管架。 2 培养基和试剂 2.1 乳糖胆盐发酵管:按GB 4789.28中4.9规定。 2.2 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规定。 2.3 乳糖发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规定。 2.4 EC 肉汤:按GB 4789.28中4.11规定。 2.5 磷酸盐缓冲稀释液:按GB 4789.28中 3.22规定。 2.6 生理盐水。 2.7 革兰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规定。 3 操作步骤 3.1 检样稀释 3.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予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最好用均质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3.1.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3.1.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支1mL 灭菌吸管。 3.1.4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 3.2 乳糖发酵试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动物微生态制剂能有效补充畜禽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改善消化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抗病性、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疾病和促进生长等多重作用。微生态制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成本较低等特点,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益生菌进入动物肠道后,会与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会合,显现出共生、栖生、竞争或吞噬等复杂关系。因此,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综合国内外微生态的研究结论,宝来利来公司形成以下8大主流学说: 1、优势种群学说——当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占据优势地位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就处于良性的生态平衡状态,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被抑制住不能生长繁殖。 2、生物夺氧学说——一些需氧菌微生物制剂能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限制了有害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增殖,从而使失调的菌群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病促生长的目的。 3、定植抗力学说——有益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肠道外籍菌群中的致病菌,肠道内条件性致病菌有定植抗力作用,动物一旦缺乏定植抗力,动物肠道中的病原菌和潜在病原菌极易大量繁殖,并突破肠粘膜进入组织中,最终致全身感染,甚至因此而死亡。 4、生物拮抗学说——一些肠道益生菌通过产生细菌素、乳酸、丁酸、过氧化氢等物质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目的。 5、粘膜免疫学说——医学界目前已经公布了与粘膜免疫最相关的微生态菌种,包括5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以及12种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两岐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等。 6、肠道营养学说——肠道益生菌通过产生各种消化酶而几乎参与了全部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之所以动物换料会导致应激甚至腹泻,主要就是肠道益生菌因为饲料的改变而出现菌群失调或者优势菌群易位。动物在用药后导致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也是这个原因。 7、肠道酸化学说——肠道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在畜禽肠道中代谢产生乳酸、乙酸、丙酸、丁酸等酸性物质,降低肠道pH值,而偏酸性环境不利于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pH值每下降0.1,肉鸡饲料报酬可以提高3%。 8、清除毒素学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说:人体和动物90%的毒素产生于自己的肠道,引发内源性感染并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可以说,疾病和衰老始于肠道。

肠道菌群细菌的鉴定

肠道菌群细菌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革兰染色法。 2.掌握IMViC试验。 二、仪器与试剂 玻片,接种环,生理盐水,酒精灯,结晶紫溶液,卢戈氏染液,石炭酸-复红溶液,沙黄液,光学显微镜,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试剂(甲基红0.02g,95%酒精60mL,蒸馏水40mL),6%α-萘酚酒精溶液,40% KOH,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层析滤纸,正丁醇,甲酸,1.5%乳酸,1.5%乙酸溶液,3%溴甲酚蓝酒精溶液,层析缸,需氧血琼脂平板,厌氧血琼脂平板,七叶苷培养基,胆汁七叶苷培养基,65g/L NaCl血清肉汤,PYR试剂,DNA琼脂平板,1 mol/L盐酸,MRS培养基,X-Gal。 三、实验步骤 1.革兰染色法 (1)涂片:取玻片在火焰上稍微加温,以清洁纱布擦净,放置桌上,左手握培养皿,右手持接种环,用无菌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一滴,置于载玻片的中央,再用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取培养细菌少许与盐水混匀,直接取1~2环菌液作涂片即可,涂片应厚薄均匀。接种环采菌后,要通过火焰灭菌才能放下。 (2)干燥:目的是是菌体水分慢慢蒸发,固定菌形。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 干燥,必要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断续在弱火高处略烘,以助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以致标本烤枯,不堪检视。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火焰外层快速地来回通过三次,共2-3秒,以玻片反面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度。冷却后,染色。目的是杀死细菌,是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以及改变对染料的通透性,因活的细菌一般不能使许多染料进入细胞。 (4)初染:将涂片标本夹持于左手,滴加结晶紫溶液盖满涂抹面,染色1~3分钟,用流水缓缓冲洗(即将龙头打开使水缓慢流出,将玻片倾斜使水在玻片面上端沿玻片流下冲洗染液)直至无颜色流下为止。 (5)媒染:加卢戈氏染液4~5滴作用30秒到一分钟,再按上法冲洗,并将片上积水轻轻洒净。 (6)脱色:在95%酒精缸中脱色约3~5秒,拿出玻片使酒精由玻片流下,如此反复2~3次,直至流下酒精略呈淡紫色为止,现按上法以流水冲洗,并将玻片轻轻洒净。 (7)复染: 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液)复染半分钟后按上法冲洗。 (8)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染色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