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试分析中国半城市化现象

杨乃荣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半城市化随之出现。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半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腾飞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表现突出。具体为,农民工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来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他们在城市里有临时或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子女也在城市中上学,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高等教育以下)、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政治权利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本文认为,中国的半城市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和城乡差距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对半城市化的分析有助于消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阻碍因素,也有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半城市化二元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城乡差距

一、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的涵义

(一)城市化含义和特征

对城市化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半城市化,有助于寻找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源于英文,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Seula)于1867年提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各国学者对城市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科林·克拉克(ColinGClark)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社会学家的城市化定义,它强调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著名美国社会学家L.沃思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把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表现为:一方面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不断上升。

本文认为,城市化有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之分,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

2、城市化的特征

(1)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

(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

(4)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

加。

(二)半城市化的含义和特征

1、半城市化的含义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半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腾飞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表现突出。具体为,农民工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来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他们在城市里有临时或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子女也在城市中上学,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高等教育以下)、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政治权利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2、半城市化的特征

(1)半城市化的不正常性。半城市化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的现象,半城市化的出现使得城市化扭曲。

(2)半城市化是特定的产物。半城市化现象是计划经济时代户籍制度的产物,最终需要通过持续的城市化和相关的体制改革来消除。

(3)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城市病”,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住房、交通、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

(4)城市化了的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工同市民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平等现象;

(5)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出一个“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二、半城市化提出的背景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发布会和研讨会,会上提出,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半城市化时期”,起码要用20年时间才能解决。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资源和环境约束严峻等方面挑战。此外,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巨大的人口规模、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也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报告提出的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三、半城市化原因分析

(一)二元户籍制度及半城市化的产生

1、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分析

1958年1月9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历史地看,户籍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

因。它背后承载的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中国户籍制度彻底的改革,绝非改掉一纸户口所能解决。在追求“迁徙自由”的梦想之路上,还有很长的道路。

2、二元户籍制度:半城市化产生原因分析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其他国家通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同,一是将户籍性质分为城乡两类,二是把多项福利权益与户籍性质相连"这种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体系还被用来控制国内行政区域之间的人口迁移,尤其是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由此导致了中国僵化的城乡分割格局,并呈现出独特的人口迁移轨迹和城市化发展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地区多以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为支撑,外来人口的高流动性令城市的人口基础不稳,并且制约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城市功能难以完善,所以由于二元户籍制度制度所导致的移民限制是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可回避的特殊背景,是中国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与半城市化产生分析

1、我国城乡发展现状

我国城乡差距的表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城乡教育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城乡消费差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就业差距。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在制度、市场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分割问题,在城市内被认定为的公共产品,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具有了排他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个人收入。我国城

乡收入中对这部分个人收入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低估计的问题,城市较农村的低估计更大。

2、城乡差距:半城市化产生原因分析

由于城乡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开放,人们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很多农民工则跟随时代的脚步,和自己的家庭一同迁往城市,开始了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这就产生了城市化,同时由于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半城市化产生。

四、我国半城市化的解决

解决我国的半城市化的问题,要从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着手: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差距。

二元户籍制度使得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怪异的现象——半城市化,所以,改变我国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有助于解决我国半城市化的问题,改变我国二元户籍的现状,本文认为可以建立身份证电子管理系统,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码,可以把户口、档案(过去档案都是封闭的)都电子化,户籍的相关资料都放到身份证管理系统中来,包括个人纳税的情况、申领低保方面的情况,甚至作义工、慈善方面的纪录,还有信用情况、犯罪记录等。这样就可以消除我国目前二元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使得半城市化问题得到解决。

城乡差距是我国导致我国半城市化的间接原因,所以要解决我国半城市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具体如下:

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鼓励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创业,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医疗环境,加大医疗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农村的就业岗位,在当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以上方面来缩小城乡差异问题,为我国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五、解决半城市化的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也不断扩大。由于中国仍处于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都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半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异类现象,它的出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脚步,有效的解决半城市化,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我国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报/2012 年/5 月/25 日/第 005 版

[2]中国财经报/2010 年/9 月/28 日/第 004 版

[3]广东建设报/2012 年/7 月/10 日/第 A03 版

[4]曹宗平.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述评[J].改革,2005

[5]丁建兵.中国发展面临/半城市化0挑战[J].调研世界,2008

[6]宋嘉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D〕.东北财经大学,2006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城市化的利弊

城市化的利弊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subject of heated discussion for a long t ime.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while others are opposed. in my opinion, urbaniz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enerally, the 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can be listed as follow s. first,urbanization can quicken our pace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highly urbaniz ed. second, urbanization will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t will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employed. in addition, urb anization will free a great number of farmers from the fields, thus realizi ng the drea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inally, urbaniz ation can improve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of the migrants who move to t he urban area. however,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also obvious. to be gin with,administration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 might b 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more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crime rate, over crowding, might increase, since more people are concentrated in a relatively smaller pla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ther efore, i am in favor of urbanization.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的生活好比是在雍容华贵的天堂里享福,而农村的生活则好比是在满目疮痍的地狱里受罪。炎热的夏天,我躺在空调房里的转椅上,吃着冰凉的西瓜拼盘,玩着激动人心的穿越火线。没事了就到阳台上看看法国吊兰和仙人球。我想:这是多么惬意的城市生活啊!商店、学校、医院地下铁、立交桥就在小区周围。这是多么方便啊!相反的,在乡下寒冷的冬天,一大家子人都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火炉取暖,靠外一点的就冻得哆哆嗦嗦,还得时不时得加柴火。火炉里的火噼啪作响,不时跳到布满尘灰的棉鞋上形成一个一个焦黑的小洞洞。晚上上厕所也要小心谨慎。 漆黑的夜空上只有星星和月亮发出淡淡的光亮。手执蜡烛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向茅房。茅房在猪圈旁,一蹲下来便要和脏兮兮的黑猪鼻子亲密接触。一日三餐的生火做饭更是让我大为光火。先必须到水塘边洗锅,再然后添柴生火,还要摇鼓式风箱。做完饭后还要用沙子把火埋起来留一点火星,方便下次做饭。去一次县城必须赶上一日两趟的班车,过了时间只能坐乡下的拖拉机,坐上半小时准会疼死。 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几乎不用你操心,厨房灶台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收纳柜、侧吸式油烟机等应有尽有。我们生活

在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经济大都市里,自然避免不了受到富家子弟攀比、自大的熏陶。这里丝毫没有一点如农村孩子的朴实无华。乡下的人们淳朴憨厚,不会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撕破脸。不论是远是近,是亲是疏,大家都经常互相串门,走街串巷。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一起,就会互相打招呼,经常会停下来唠上两句。有了麻烦,大家都会站出来一起帮忙。既热闹又和谐在秋收春种的时候,大家都会不分彼此地奋力收割播种。嘻嘻笑笑地度过新年。 然而,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冷淡无味,面无表情。见面连一个招呼都不打。除了那些老大妈、老大爷之外,人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邻里之间甚至互不知姓名。楼上楼下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会去管一下。即使有人需要帮忙,也不会走过去帮一下忙。住在农村里可以夜不闭户,安安心心睡大觉。桌子上放10,000元钱,不怕偷,不怕抢。而在城市里,安全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许你到便利店买点东西回来,回来后笔记本电脑已经被偷了,也许你去散散步,回来后钱包已经被偷了,防盗门也被撬坏了。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城市化了,而乡下的失业者便动起了歪脑筋。现在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共存的时代,有些城市的旁边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一大片牧场,不少人还在城市里用拖拉机拖板砖。 在蜿蜒的麦田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所所廊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

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

英语作文 城市化的利弊(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nbanization)-精品

城市化的利弊(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nbanization)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subject of heated discussion for a long time.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while others are opposed. in my opinion, urbaniz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enerally, the 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urbanization can quicken our pace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highly urbanized. second, urbanization will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t will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employed. 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will free a great number of farmers from the fields, thus realizing the drea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inally, urbanization can improve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of the migrants who move to the urban area. however,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also obvious. to begin with,administration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 might b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more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crime rate, over crowding, might increase, since more people are concentrated in a relatively smaller pla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therefore, i am in favor of urbanization. 2019年12月21日

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班级建筑12 姓名卢亦格 学号 2110309019

前言 (3) 城市化 (4) 基本概念及演进过程 (4) 城市化的背景 (4) 积极意义 (5) 不利影响 (5) 三大标志 (6) 发展对比 (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7) 基本概况 (7) 中国城市化现状 (7)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8)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问题 (9)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 (10) 国外城市化模式 (10) 具体表现模式 (10) 国外城市化发展阶段 (11) 二战至今外国城市化发展特点 (11)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建议 (13)

本篇论文旨在针对国外部分国家城市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探讨。作者参考了诸多文献,对城市化整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讨论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并且归纳了城市化所给城市及环境等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建议。人类的发展是永无止尽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等社会发展至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化时代,但因为各国综合国力的良莠不齐,导致东西方国家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还是存在的。同时,人类的飞速发展,给世界环境也带来诸多压力。希望本篇论文关于国内外城市化模式等研究与探讨,用我自己的看法与角度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发表一些观点,能够给予相关学者和老师参考和帮助,谢谢! 卢亦格 2012.11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