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

感觉

主讲人:雷智慧

雷智慧:好,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普通心理学第三讲的内容,感觉。那么在感觉这一章我们主要进行两大板块的内容,就是感觉的概述,然后就是感觉的一般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感觉的概述。在感觉概述这一个板块主要跟大家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感觉的概念、感觉的作用和感觉的分类。

感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感觉它是什么意思呢?感觉它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那么在这个概念里面,我要求大家能够学会抓关键词,它的关键词最核心的关键词是个别属性。那么个别属性是第一大关键词,接着就是当前直接作用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那么感觉它的概念当中我们抓住了两个关键词,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在心理过程第一课我们要来学习感觉呢?我们来看一下感觉的作用。感觉它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它是一个最初级的认识过程。当我们要学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必须用眼睛看清楚这个事物长什么样,用耳朵听一听它有没有声音,用手摸一下它是什么样的温度,它是什么样的软硬程度,这些都是我们的感觉。这些感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个事物的基础,它就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是一个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一个起点,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这个上面这一句话对感觉的作用进行了一个概括,它又可以具体的分成下面三点进行讲述。

首先,感觉它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比如说外界环境我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听到了什么;内部环境就是我们产生饿的感觉,我们产生恶心的感觉等等这些都是内外信息。

那么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一个信息平衡,那么这些外部看到的、内部感受

到的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及时的信息让我们的机体来进行应对,那么这是一种机体的信息。

第三,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这个自不用说。

那么由此可以发现感觉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普通心理学章节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之一。

那么了解了它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下感觉,刚才我们提到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这些都是感觉。我们的感觉有哪些分类呢?我们可以根据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一个分析性的不同把我们的感觉分成外部的感觉和内部的感觉,而外部的感觉它就是指我们接受外部的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一些感觉。接下来我们会在下面的一张图上讲外部的感觉它又分成哪些。

相应的外部和内部是相对的,外部感觉如果反映的是外界事物的一些属性的话,那么内部感觉是指我们机体内部的一些自己反映身体的一些位置、运动和内脏感觉。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在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当中,外部感觉它又可以根据远近距离来分成近距离感觉和远距离感觉。那么近距离感觉是什么?当我们要感受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跟它的距离会比较近。而远距离感觉是即使这种事物离我们很远,我们也能感觉到。由这两个方面的区分又可以把味觉、嗅觉、皮肤觉,皮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等等这些含在近距离感觉当中。而远距离感觉就是十米开外发出一个声音,十米开外来了一辆车,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么这些就是远距离感觉当中的视觉和听觉。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内脏感觉。内脏感觉我们刚才说了体现了身体的位置、运动,还有身体的内脏等等。内部感觉它就包括三个板块,我们的机体觉、机动觉和平衡觉。那么机体觉、机动觉和平衡觉这些都是在内

部感觉当中,在这个板块当中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我们来看一下。

下面关于感觉说法错误的一项是,那么记住题干上要求我们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说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这个是对的,对不对?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是感觉的作用,也是对的。那么第三个:感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那么看到第一项,看到A和C之后大家仍然想在A和C当中一定有一项是错误的。既然我们知道感觉当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是个别属性,第一项肯定是对的,第三项就是错的。我们再来看一下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心理平衡,这个也是感觉作用当中的,所以这个题应该选择C。

第二: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什么?好,我们来看一下不属于,那么要抓住一个核心的词,不要一眼扫过去来个下面属于内部感觉的,把一个单选题做成了多选题。既然是不属于内部感觉,我们想想内部感觉刚才提出来包括哪些?包括机体学、机动觉、平衡觉。而我们的痛觉是属于什么?我们的痛觉是属于我们的近距离感觉当中的,对吧?所以它是外部感觉,而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都是属于内部感觉的。那么这是感觉的分类这一部分。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感觉这一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感觉的一般规律。在感觉一般规律当中我们主要跟大家讲解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第二部分是感觉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那么感受性它指的是什么呢?现在你手上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你不去看也不去听,你就是感受它的重量。如果仅仅是一粒尘埃,那么放在你的手上你是感觉不到的。如果是一个小小的泥块,你可能感受不到,这些是我们的感受性。那么感觉阈限它就是来衡量我们感受性的一个心理的数值。

我们来看一下感受性的概念是什么呢?感受性它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一个感觉能力,对适宜刺激的一个感觉能力。那么每个人的感受性

是不同的,一个小小的泥块放在你的手里面你可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而放在他的手里面他感受不到这个泥块的存在,每个人的感受性不同。而感受性的高低我们是用觉得阈限这个概念衡量,那么什么是感觉阈限呢?

感觉阈限是说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的刺激的临界值,大家记住它是一个临界值。那么这个地方有两个点,就是说一般我们可以感受到某个刺激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刺激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两种都涉及到感觉阈限。在后面我们会跟大家具体来讲这两种感觉阈限有什么不一样,那么感觉阈限它是衡量我们感受性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那么还用刚才那个例子一个尘埃一个小小的泥块它是两克重,两克重放在一个小小的幼儿里面他可以感受到。一个两克的泥块放在一个经常劳作的人粗糙的手上,然后他可能感受不到这个泥块的存在。那么这个就是感受性的一个差别。这个泥块是两克放在幼儿的手里面他感受得到,那么这是幼儿的感受性。那么放在经常劳作的手上,两克不够他感受这个重量,再给他加一克三克,这个时候他能够感受到,这个就是他的感觉阈限。那么幼儿的感受阈限是二,两克。那么经常劳作的人他的感觉阈限可能是三克,那么大家要记住我刚才说了,说这是一个临界值。那么临界值的意思就不是说放在这两克,一次放了两克他感觉到了,他的感觉阈限就是两克。而是说这个临界值它体现的是比如说我们放一百次两克,有五十次这个儿童感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把两克作为他的感觉阈限。跟大家这样讲解完了之后,大家需要了解一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它们的关系,我们幼儿两克的泥块就可以感受到,那么他的感受性是不是很强,那么他的感觉阈限是不是很低?好,那么这样就体现了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两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它们是呈反比的。感受性越高,他所需要的感觉阈限就越低。

那么刚才说了感觉当中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刚刚感觉到一个刺激的存在,另一个是感觉到刺激发生了变化。这两种临界值它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就涉及到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

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什么?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时候有两个关键词需要大家掌握。首先就是刚刚能引起的,比如说那个幼儿他能拿到两克他就能感觉到这个泥块存在。那么2.5克他已经完全能够感觉的,这个时候2.5克不是他刚刚能引起感觉的一个刺激量,而2克才是跟钢引起他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这就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50%的概率它能够体会到这个物体的存在,那么这就是刚刚能引起的一个最小刺激量的含义。

那么对于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我们把它叫做感受性,它的强弱是由绝对感觉阈限的阈值来衡量的。

那么同样的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它也是呈反比的关系,这个是我们刚才举感受性例子的时候跟大家举的。什么是说刚刚感觉以及最小刺激量呢?跟我们刚才在感觉当中跟大家提到的那个临界值的意思是相同的。它是要求在感受性上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要求我们平均值来实现。这是给大家拓展的一点知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量,不是说你这个人对重要的感受就是2克,OK,你就一直是2克,它是一个变化的模糊的界限。不同的状态下,你的感受性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而且同一种状态下,你一次能够感觉到,下一次不一定能够感觉到。这需要我们来求一个平均值。

那么差别感受性就是我们刚才在感觉概念当中提到的第二个,当你体会到刺激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的那个刺激的变化量。那么差别感觉阈限是说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再举一个例子。现在你手上有一个石刻的泥块,你右手上放了一个11克的泥块,这个时候你感觉不到左手和右手上面的泥块它的重量有什么差别?好,再给你加1克成为12克,12克再感觉还是感觉不到。再加1克到13克的时候你发现左手和右手的泥块重量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当你测量一百次,有五十次你发现13克真的有差别的时候,这个就是我们的差别感觉阈限。这个

时候的差别感觉阈限最小的差异量就是3克,那么用这个差别感觉阈限来体现我们的差别感受性,也就是对这种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同样的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它们也是呈反比的一个关系,那么这个是需要大家来注意的。那么在讲完了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之后,还要给大家进入一个概念,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在你们的选择题当中会出现,那么就是感受性的相关规律相关定律。在这个定律当中大家只要记住两个公式,并把它跟定义的名字对应起来就可以了。首先是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是说我们对一事物的感受性,差别感受的,那个差别感觉阈限和原来的标准刺激物它之间的比率是呈一个常数的关系。

费希钠定律它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当物理量是以几何层级增长的时候,心理量是以算术级的层级来增长的。

那么要记住这两个公式它分别是对应不同的定律的名字就可以了,大家只要记住这两个。如果说费希钠定律是用以下哪个公式来表示的,大家要记住是这样一个公式。那么这是在感受性当中最后要给大家补充的一个知识点,感受性的考题通常情况下也是以选择题的情况来出现,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那么看到这一句话之后大家就应该想到这是关于差别感觉阈限的一个定义,对吧?这道题我们应该选择B。

那么接着我们来进入感觉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板块,而在第二个板块当中也是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大家,有很多具体的概念需要大家去理解,运用这个理解知识答题。在感觉的相互作用当中我们给大家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那么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我们会讲到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等等。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当中的感觉适应。那么感觉的

适应是指什么呢?感觉的适应它指的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发生变化的现象,注意感受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可以使我们的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我们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适应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常见的,在我们不同的感官上它都有所体现。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最常见的是视觉适应。今天同学们有一个好朋友约你一起看电影,好,你们从月光照耀非常明亮的室外走进黑暗的电影院里面,这个时候我们要经历一个感觉适应的过程。这个时候的适应包括,这个时候的适应是什么呢?这个是暗适应,对吧?好,同学们你们经过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看完了电影,现在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这个时候是什么呢?这个是明适应。所以我们视觉的感觉适应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就是我们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这两个。那么明适应和暗适应是有一些不同的,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暗适应它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大概需要30—40分钟。而我们的明适应是非常快的,5分钟左右就完了。

在这个地方需要跟大家提示一下,暗适应如果他在暗处停留一个小时,我们对光的感受性大概会提高20万倍。这是视觉上的适应。

我们再来看一下听觉上的适应。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当你处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然后待了很久之后,你对一点点小的那种声音感觉不是那么敏感。更多的体现在我们听音乐上,大家最开始听音乐的时候你的MP3,你的声音可能40是满格的,你可能放在18、20就可以了,那个时候你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了。但是当你每天持续听音乐的时候,你发现你开的音乐会慢慢的变大,变成24、26、28,甚至30都有可能,只有在那种情况下你才能感觉到音乐足够的有那种乐感。这个就是我们在听音乐过程当中体现的听觉的适应。

同时比如说住在火车站附近一些居民经常听到火车轰鸣的声音,他们对于市场上小贩叫卖声音感觉不是那么敏感。

但是在视觉适应当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的听觉适应对人体来

说是相对有害的。但是我们长期让自己处在一个听觉适应过程当中会非常大的损伤我们的感受性,从而最终有可能导致我们听觉感受性的一个丧失就是听不见声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听觉的卫生,时不时能够让自己的耳朵休息一下,不要太多出现这种听觉适应的状况。

接着来看一下嗅觉。注意这两句话是我们经常在选择题当中出现

的:“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那么这句话体现的是我们的什么现象呢?感觉的什么现象呢?这个时候你应该说是嗅觉适应或者是感觉适应的现象。

那么嗅觉适应它体现的是我们嗅觉感受性的降低,降低的意思就是最开始我们进了兰芝之室能够闻到兰花的香非常的香,但是过了一会觉得这个香不是那么浓了。那么这就是感受性降低的一个过程。

味觉,相信大家也非常容易理解。一个你经常在一家餐厅吃饭,在这家餐厅吃饭吃久了之后发现越吃这家的饭菜越咸,为什么呢?厨师在做菜的时候他也会尝味道的习惯,他越尝,随着自己做菜经验的丰富,越尝自己的味觉感受性降低了,那么他做菜就会越做越咸。

那么触压觉,触压觉的适应是什么?相信我们现在有很多同学都戴眼镜,你戴眼镜最开始配上一副眼镜之后架在你的眼眶说,你老觉得鼻子上有一个东西觉得不舒服。但是戴久了之后,有的时候大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戴着眼镜找眼镜,那个时候你已经感觉不到你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了。这个也是我们触压觉适应的情况。牙套同样也是一样的。那么温度觉的适应。比如说我们夏天冬天的时候去游泳,最开始脚沾水的时候很凉不敢下水,等你噗通跳下水待了几分钟之后觉得这个水温很适宜,然后觉得很舒服。这些都是温度觉的适应。还有我们非常著名的一个实验温水煮青蛙,那么水从凉到慢慢的变温到变热,这个时候青蛙它已经适应了这个水温的变化,觉得很舒服。最后当水开的时候一瞬间它就跳不出来了,这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各种各样的感觉都有适应,这个时候大家肯定会产生疑问。哎,你说我们平时最怕的就是打针,最怕的就是被什么夹到了,那个痛,特别痛。你说我如果痛觉适应那该多好,这个时候跟大家提出的是痛觉能够适应吗?好,提示大家一下痛觉是在我们所有感觉当中最难适应的,基本不可能。这种不可能刚好为我们的机体体现了一种保护的作用,如果我们对痛觉产生适应的话,我们就不能对外界危险情境进行及时的反映,对我们个体的安全是非常有害的,所以痛觉是很难适应的。那么这是感觉,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既然有一个对比,肯定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感觉。我们的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那么同时对比是什么呢?同时对比是说这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所形成的那种感受性的变化。比如说在一块白色的背景上有一个灰色的正方形,你会觉得这个灰色的正方形略略显暗。如果是在黑色背景上有一个灰色正方形,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正方形还挺亮的。这个就是同样一个灰色的正方形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的明暗程度是有差别的。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背景不同所造成的这种感觉对比的差异。

继时对比是什么呢?继时对比是说两种刺激物先后呈现所形成的这种感觉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先吃了糖再吃葡萄,本来买的非常非常甜的葡萄,你第一天的时候觉得可甜了。第二天的时候你先吃了一块糖再吃这个葡萄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葡萄怎么这么酸,没有昨天的甜。这个就是继时对比的一个现象。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感觉后效。它也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后效是什么呢?它是说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保留的一个感觉的现象。感觉的后效我们又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是什么呢?大家回去之后可以做

一个实验,你回家之后打开你们家的灯,然后盯着那个灯盯上10秒、20秒、30秒的时间,然后啪把灯关了。你在这个黑暗的房间里面就会发现一个亮亮的点在移动,那么这个就是正后像。

那么负后像是什么呢?好,大家先看一下这幅图片。看得到吗?你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在这个屏幕上移动呢?一个单青色的光点,但是这个光明明是紫色的。这个时候你们看到的那个光点和它本来的颜色,视觉上它是属性相反的。这就是负后像。

以上我们讲了同一感觉相互作用里面的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那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不同感觉是说我们不同感受器之间的一个相互作用。就是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的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感觉影响、感觉补偿和联觉。

感觉影响是什么呢?感觉影响。比如说现在我拿着一个刀,然后在兹兹划这个玻璃,那么这个时候兹兹滑玻璃的听觉会因为那个刀非常锋利冷冷的感觉给你一种冰冷的感觉。那么这个冰冷的感觉就是一种温度觉,因为吱吱滑出的声音却给了你一种冰冷的感觉,这个就是我们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那么感觉补偿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家在你们周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说一个聋哑人,然后他听不见声音,但是他的眼睛却非常的明亮。盲人他看不见,但是他的耳朵却非常好使。这就是我们的感觉补偿当中的当你的一种感觉器官它的功能慢慢衰退或者丧失的时候,你的另外一些感受器它的感受性或者提高,它会更加敏锐。这个就是我们的感觉补偿。

而联觉更好理解了,为什么大家在冬天的时候要穿颜色鲜艳的红色的衣服呢?夏天的时候要穿白色的衣服呢?这就是因为红色的衣服能够给我

们非常温暖的感觉,而白色的衣服给人一种非常清凉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产生的联觉,就是在你颜色色觉上产生一种温度觉的感觉。

好,那么在这个板块当中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来出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从明亮处到黑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亮转到黑暗,转到黑暗之后我们要适应那个黑暗的环境。这个应该是什么?暗适应,对吧?

那么吃了山楂以后接着吃糖会觉得更甜,吃了山楂以后会觉得吃糖更甜。这个时候,大家大概一看ABCD感觉对比,好,感觉对比对了一半,但是不是最正确的答案。我们在吃了山楂以后吃糖感觉更甜,这个地方体现了一个以后,时间的概念,那么有时间的概念就会有同时和继时的区分,这个时候它就是一个继时的对比。

那么感觉这一章我们就基本上跟大家讲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在感觉这一章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概述,概述上我们讲了感觉的概念、感觉的作用和感觉的分类。接着我们讲了感觉的一般规律,在一般规律当中我们讲了感觉的感受性感觉阈限和感觉的相互作用。那么相互作用当中又以同一感觉和不同感觉进行了区分,了解了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等等这些内容。这个板块就是我们感觉这一章的内容。

好,这一讲完毕,谢谢大家!

—结束—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 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 1. 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 1. 古代教育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

心理学讲义

知觉 主讲人:雷智慧 雷智慧: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普通心理学的第四讲知觉。那么在知觉这一章当中我们主要学习两大块的内容,首先是知觉的概述,接着我们再了解一下知觉的特性。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知觉概述。在知觉概述这一章当中我们主要会了解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组织原则和知觉的种类。那么在第三讲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感觉,大家还能不能回忆起感觉的概念呢?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那么知觉就是什么呢?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那么在知觉的概念当中大家要核心掌握一个词就是整体这个概念。那么整体属性的反映,它跟感觉在概念上仅仅差了两个词。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感觉它是知觉的一个基础。 我们来对感觉和知觉进行一下辨析。 首先来看一下感觉和知觉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刚才我们从概念里面已经发现感觉和知觉它们的概念仅仅相差两个字,因此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的一个直接的反映。它们都属于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就是对事物的一个感性认识的阶段。那么感觉它是知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它们的联系。 我们来看一下区别。 感觉和知觉除了两个字上的区别之外,那么它们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除此之外他们在产生上还有一些感觉。 感觉的产生它主要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这个物体它是红色的,我们感觉到的就是红色。知觉它除了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之外,还取决于其他的心理成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精)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依据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试时限 90分钟 三、考试题型与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五)案例分析或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13分) 四、考试范围如下: 一、单项选择 1.对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演变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研究称()。 A.个体心理研究 B.群体心理研究 C.种系心理发展研究 D.动物心理研究 2.从初二年级起,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向理论型转变。 A.实践型 B.经验型 C.形象性 D.抽象性 3.一些教师严厉惩罚学生时,希望借此产生“杀鸡吓猴”的效果,却不知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 A.积极观察模仿学习 B.消极观察模仿学习 C.外部强化学习 D.自我强化学习 4.学生出于想要了解与理解知识、想去应用知识的愿望而醉心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这种

学习动机是()。 A.外部动机 B.辅助动机 C.内部动机 D.错误动机 5.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引发认知冲突具体策略的是()。 A.呈现与学习者的错误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者观点 B.对学习者所具有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 C.指导学习者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 D.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6.从问题解决的基本实践目标出发,可以把问题解决的教学大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A.基于目标的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以及基于技能的教学 B.一般性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研究性教与学以及创造性的教与学 C.启发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 D.策略性教学、任务性教学以及目标性教学 7.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 A.社会舆论良心 B.法庭 C.警察 D.监狱 8.下列属于心理不健康表现的项目是()。 A.适应中学学习与生活 B.乐于与同学交往 C.自尊自爱 D.仍像幼儿那样幼稚 9.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学生的差异属于()。 A.感觉通道差异 B.记忆类型差异 C.专门能力差异

华师心理学讲义第一章

心理学 欢迎大家进入心理学课堂 准备学习心理学 ?问题: 如果你的身旁有一位据说是心理学家的陌生人,你认为他是... 请在你准备的纸上写下你对他的猜想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 第四节心理学专业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 ?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 ?人怎么识别各种事物? ?人怎么能记住各种经验? ?人是怎样理解语言,又是怎样组织和表达语言的? ?人是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 ?所谓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 ?人的情绪和脾气又是怎么回事?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 ?人的意识是怎么回事?意识之外又有些什么?还有梦? ?人的智力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成分?如何测量?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成功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人会按照现在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 ?是什么使你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但为什么你又常常象其他人那样去行动? ?人是被遗传塑造还是在更大程度上其实是被个人经历塑造? ?攻击和利他、爱和恨、疯狂和创造性为何能在人身上同时存在?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这一定义意味着: ?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也研究动物。 ?心理与行为是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两者间有复杂的相互 关系。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的描述行为 ?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 ?预测——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 一、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程序 ?科学方法:就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完整版)民航服务心理学

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 第一章: 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一、--服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心理包括:(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2、--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旅客与服务人员 二、--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揭示旅客的一些心理规律 2、--揭示服务人员的一些心理规律 3、--揭示服务过程中旅客与服务人员交往时的一些心理规律学习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必要性: 1、--航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心理学 2、--民航旅客服务工作的性质需要心理学 二、--学习民航服务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安全、正常、服务好”的口号 2、--有助于掌握旅客服务心理,提高服务质量 3、--有助于了解自己 民航旅客服务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心理学以马克思想主义哲学为指导 二、--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为武器 三、--心理学以民航旅客服务实践为基础 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客观性原则:(1)心理活动都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2)心理活动都是有规律的 2、--联系发展的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方法 1、--观察法:(1)计划性(2)连续性(3)轮换性(4)隐蔽性

2、--调查法:(1)谈话法(2)问卷法 3、--实践法:(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 本章小结: 1、--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的对象是旅客与服务人员,其任务是要揭示旅客、服务人员服务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2、--民航旅客服务人员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答:民航旅客服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于服务工作离不开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要服务好每一位旅客就必须了解不同旅客的需求,这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另外,民航旅客服务工作的主体是服务人员,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服务人员的选择、训练等都需要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的指导。一句话:民航旅客服务工作需要旅客服务心理学。 3、--怎样正确理解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答: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形成学科与学科之音相互渗透的趋势。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也是如此,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武器,以民航旅客的实践为基础,它心这些学科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有哪些? 答:研究民航旅客与服务人员的心理必须遵循客观的原则,联系发展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最常用是观察法与调查法 第二章:民航旅客服务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 一、社会交往 1、--保健功能:在社会交往中能使个体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保障身心健康。 2、--调节功能:人际交往能使,团体和组织内部各个个体之间保持协调,实现共同目标 3、--整合功能:人际交往能使人们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社会整体的功能。 三、--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一般特点: 1、--具有互动性 2、--服务交往是双方共同活动的结果 3、--民航旅客服务交往有信息、思想、情感的沟通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影响→谁 (1)--信息的沟通:信息发信息者→沟通渠道→收信息者 反馈收信息者→沟通渠道→发信息者 (2)--思想情感的沟通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 目录解读 一、绪论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 1、认知: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 2、需要和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 4、能力和人格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 需要和动机 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意志

(完整版)消费心理学讲义-学生用

消费需求 人们的消费活动通常是由消费需求引起和决定的,消费需求是消费的先导,是消费活动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动力。即一般是有需求才会消费。 消费需求: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要求和欲望。 刺激也可以使人产生消费动机,而需要才是最基础的。即只有需要才最迫切。 而商业活动常常是通过刺激让本没有需求愿望的人产生需要的感觉。 一、基本特征: (一)多样性 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单纯的生理消费心理需求已 经很少了,常常是生理需求的同时伴随心理需求,甚至满足生理需求的消费时,心理需求反倒胜过生理需求。具体体现在: 1、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是指每个消费者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人们不仅需要吃、 穿、用、住,还需要娱乐消遣,欣赏艺术、体育等等。 2、由于各个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年龄、民族 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爱好和兴趣,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是各种各样的。人们不同的需求差异,就表现为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3、同一消费者对某一特定消费对象常常同时兼有多方面的要求,如既要求产品质量好,又要求其外观新颖、美观等。 (二)发展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或品种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一种需要被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总的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发展,不断地更换新换代,许多潜在需求不断地变成实际的消费行为。 (三)伸缩性 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内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本身需求欲望的特征、程度和货币支付能力等等。 外因的影响主要是商品的供应、价格、广告宣传、销售服务和他人的实践经验等等。 两个方面因素都可能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如从货币支付能力的角度看,现实生活中每个消费者都几乎同时具有多种消费需要,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多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消费者的需求只能有限地得到满足,并表现出一定的伸缩性,即消费需求并非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或者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百分之百地获得满足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层次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消费需要有很大的伸缩性,可多可少,可强可弱。当客观条件限制需要的满足时,需要可以抑制、转化、降级;可以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也可以以某种可能的方式同时满足几种不同的需要;在特定情况下,人们还可能满足某一种需要而放弃其他需要。一般来说,基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弹性比较小,而许多非生活必需品或中、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的伸缩性较大。 4、周期性 人的消费是一个无止境的活动过程,人的一生是一个不间断的消费过程。一些消费需求获得满足后,于一定时间内不再产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重新出现,并且有周期性。 消费需求的周期主要由人的生理机制运行引起,并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周期、商品生命周期和社会时尚变化周期的影响。 5、互补性和互替性 消费者的需求对某些商品具有互补性的特点,如购买棉鞋附带购买鞋垫,购买钢笔附带购买

2015复习提纲中学心理学题

一、填空、单选、多选 1.(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P1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P2 3.(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P3 4.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P3 5.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P3 6.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取向和选择。P3 7.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3 8.(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P4 9.(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P5 10.(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的程度。P5 11.(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的程度。P5 12.测验的种类较多,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P5 13.影响生理学人物的有(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P9 14.(赫尔姆霍兹)所倡导的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以及“无意识推理”理论,迄今仍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听觉现象以及知觉经验的重要理论根据。P9 15.(费希纳)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首创用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P9 16.(冯特)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P9 17.冯特的弟子(铁钦纳)发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注意心理学派。P9 18.(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P10 1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P10 20.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P11 21.完美注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P11 22.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费罗姆)。P12 23.人本注意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P12 24.对来访者提出(无条件地积极关怀)的是罗杰斯。P12 25.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坏系统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P23 26.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P25 27.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 桥脑和中脑)。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下丘脑) 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P25 28.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性激素和泌乳激素)三种 激素。P27 29.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 成。P28 30.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 件反射活动)。P29 31.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 神灵所集”。P29 32.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第一机 能系统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 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P30 33.(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听 觉区)位于皮层颞叶上缘。人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 回)。P31 34.(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 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 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认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 的生物的一切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P33 35.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P33 36.(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见梅子的时候会流口水, 是(条件反射)。P34 37.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闭锁 性、社会性)三个特点。P47 38.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识高涨)和 (反抗心理)。P52 39.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P66 40.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桑代克提 出三条学习定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P66 41.(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 的学习理论。P66 42.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P66 43.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P66 44.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 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 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P68 45.(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 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 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 种学习中去。P69 46.(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支持的 是(经验概况说),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觅食” 实验支持的是(关系转换理论)。P69 47.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三种形式。P73 48.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 和(智力技能)两种。P75 4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P80 50.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P82 51.前习俗水平对应(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 习俗水平对应(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P83 5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 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P86 5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个别 属性的反映。P101 54.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包括(平衡 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P103 55.(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每一 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P103 56.(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 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P105 57.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 P109 58.(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做直线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或做旋转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P117 59.(运动觉)为人体提供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的 感觉。(知觉)是对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整 体的反映。P118 60.运动知觉主要包括(真知动觉)和(似动知觉)两 种类型。P123 61.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P125 62.(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 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 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记忆 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P137 63.(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可以影响短 时记忆的容量。1分钟以内的记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P145 64.(再学法)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 保持量。(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 序。P149 65.(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 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 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6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P168 67.聚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发散思维包括思维 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的三个主要热的。P172 68.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 种。

中学心理学整理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5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8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9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 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 决实际问题) 10我国1980年出版的潘shu主编教育心 理学一书,我国出版的第一步教育心理 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教 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缪世成编写了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879年冯 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额建立第一所心理 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 志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 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①连 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 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就将环境因 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 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 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 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 化,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 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 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 的情境。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最近 发展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 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 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 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 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 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 一性的形成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 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 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 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 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 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 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 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 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 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 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 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 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 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 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 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 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3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 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 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 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 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 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3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 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 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 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 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 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4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 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 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 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 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 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 段。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 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 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 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 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 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 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 具体事物的支持。㈣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 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 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 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认知 发展的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3平衡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 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 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 渡状态。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 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 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 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 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 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2、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 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 殖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基本 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儿童早期 (自助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勤奋感对 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 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 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 我调整对绝望期的冲突)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 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 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 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 成)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 计划和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 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 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 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 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 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 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 影响和干扰。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 国)4立法行,执法型和司法型 学习风格差异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 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 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 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 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 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 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 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 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 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 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 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 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 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 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霍尔德。加德纳提 出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 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 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 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 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 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 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辽宁省中学心理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16.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17.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的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18.自我效能感:由美国的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19.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含了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20.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21.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称为正迁移。 22.组织者: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把这些知识称之为“组织者”。由于组织者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要学习的材料,又把它称为“先行组织者”。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和比较性两种。 23.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5.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