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统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理念

标准要求: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正式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因此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非正式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例题1。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的经验,这些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上册学生对统计的体验只是数数、涂格,还没有系统地感悟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甚少,对统计的方法也比较陌生。本设计以突出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为教学主线,安排三个统计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读懂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信息中提出问题,体会统计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能根据所描述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一套水果图片,学生每组一盒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一段动画片《蓝猫》的主题曲,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哼唱起来。

师:同学们这么熟悉刚才的音乐,老师猜你们一定特别喜欢蓝猫。想知道它最近的消息吗?

(课件出示场景1配画外音)“蓝猫我改行做水果店老板了。”

师:瞧瞧它的柜台,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会觉得蓝猫把各种水果堆在一起太乱了,需要分类摆放。

[意图: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以学生熟悉又喜爱的《蓝猫》主题曲吸引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为组织教学做好了准备。“蓝猫改行做水果店老板”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问题的提出,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

二、整理数据

1.师:如果这个盒子里的图片就是蓝猫柜台上的水果,你们愿意帮助他整理一下吗?

四人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预设:有的小组可能是把水果分成了四堆,教师肯定他们分类的思想;有的小组可能会分成了四排或四列,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并认识到这种方法不仅分了类还便于计数。]

[意图:学生对分类和数数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提供一盒水果图片让学生整理,便于操作,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适时指导,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这是统计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活动中感悟统计的方法,体验统计的过程。]

2.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学生互相评价。

一年级数学教案

思考:这样做好在哪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把一堆水果分一分、排一排,很快就变成了这幅整齐漂亮的画面。(板书:分一分、排一排。)其实你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数学中常见的一项工作——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意图:一个简单的教具垫片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象形统计图两种不同的摆放方式,既省时又明了。学生会觉得便于计数,能清楚地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便于比较,能直观地看到水果的多与少。同时象形统计图的生成也为条形统计图做好了过渡准备。]

3.师: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个统计结果保留在纸上。想一想:怎样利用这幅图表示统计结果呢?

让学生在方格上涂色分别表示每种水果的数量,并把相应的数量填在括号里。然后和同桌交流:你在方格上是怎样涂色的?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从这幅图上能看出什么?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首先说到的是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随即贴图片并板书相应的数量;如果学生说不出表外的信息,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谁比谁多、多多少等数学问题。]

4.师:为了使蓝猫看得更方便、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将收集的数据这样进行的整理。教师画出表格线,帮助学生认识表格的第一行是水果的——种类;第二行是水果的——数量。板书:种类、数量,完成统计表。

[意图:教材的例题1并没有出现统计表,这里之所以提前引入简单的统计表,是为了在比较中渗透统计图和统计表各自的优点。同时也为给例题2减轻分量,为练习十七的第1题扫除障碍的。]

教师小结:我们从这样的统计表或统计图中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每种数量的多少和它们的关系。学会统计能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下面我们试一试。

三、应用拓展

1.师:这是老师根据大家的学籍卡整理的每位同学出生的月份,从表中找到你的名字,看看你出生的月份有没有写错的。请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课本

p95——1题。

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原始数据,要把本班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用涂方格的方式画在图里,数清各月的人数填在相应的表格内,根据图或表回答图表下面的三个问题。

[意图:教师提供的每位学生的出生月份是原始数据,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名字核对正误,实际上是检验学生能否读懂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原始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则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回答下面的问题又是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再次感受。]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96——2题。

[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思维活跃,方法多样。]

集体订正统计结果,分析错因。

[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要从轮船、火箭和小鱼的图片上分类去数每种图形的数量,也许有个别同学会寻捷径,直接从“√”或“正”字中获得数据,这时就会出现统计结果不一致。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统计的,当学生说到从符号中获取数据时,教师追问:为什么想到了直接从符号中获取数据?在肯定这种方法后大家一起分析错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

比例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写出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通过研究图形像不像的问题,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知识。 首先,请大家回想一下什么是比? 很好,知道了什么是比,那么什么是比值?你能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吗? 4:0.5 = 1.5:0.6= 真棒,大家还记得怎样化简比吗?请看下一题,化简下面各比。 8:22= 0.6:1.3=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图形像不像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你觉得哪张图片与图片A像呢? 2、结合比的知识,你认为判断两张图片像不像关键看什么?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写出你找出的两张图片的两个比,根据自己写出的比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比较两张图片的? 4、全班汇报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看两张图片长和长的比与宽和宽的比是否相等。 (2)看一个图片长和宽的比和另一个图片长和宽的比是否相等。 5、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比连接起来,写成一个等式。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认识(板书) 6、为什么说图片C和图片E与图片A不像呢? (二)比例各部分名称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概念,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6页“认一认”。 2、汇报:谁来说说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比例有四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叫比例的外项) 能举例说说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吗?(学生举例说) 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比例的内项?谁是比例的外项吗? 3、我们学习比的时候,学过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比,请大家回想一下 6:4可以写成什么?12:8可以写成什么? 那么6:4=12:8可以写成什么?这就是比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不过,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互相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如6/4=12/8里,谁是比例的内项?谁是比例的外项?你是怎样判断的? 4、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比例,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比”和“比 例”有什么区别? (三)比例的应用 1、在生活中比例有广泛的应用,如配糖水、农药、蜂蜜水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调制蜂蜜水中的比例知识(出示情境图)请大家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并判断你所写出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与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3、师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_教学反思(全)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孩子们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一)》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看一看(二)》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生活中的数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

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轻重(比轻重) 知识点: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加减法(一) 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知识点: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2、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摘果子(减法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经典、值得收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形式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解比例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比例的实际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方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1、复习 ①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③想一想,运用比例的知识,括号里该填几? 3 : 9 = ( ) : 15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所以未知项是5) 2、引入解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项的项,叫做解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你知道淘气能换几本小人书吗? 在进行“物物交换”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并说说想法。 学生展示: ①画图的方法 每4个玩具汽车可换10本小人书,所以3个4可以换30本小人书,余下2个玩具汽车还可以换5本小人书,一共可以换35本。 ②倍数关系 14÷4=3.5 3.5×10=35(本)

【精编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1、口诀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9+1=108+2=107+3=106+4=105+5=104+6=103+7=102+8=101+9=10 9+2=118+3=117+4=116+5=115+6=114+7=113+8=112+9=11 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2 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9+5=148+6=147+7=146+8=145+9=14 9+6=158+7=157+8=156+9=15 9+7=168+8=167+9=16 9+8=178+9=17 9+9=18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10-1=911-2=912-3=913-4=914-5=915-6=916-7=917-8=918-9=9 10-2=811-3=812-4=813-5=814-6=815-7=816-8=817-9=8 10-3=711-4=712-5=713-6=714-7=715-8=716-9=7 10-4=611-5=612-6=613-7=614-8=615-9=6 10-5=511-6=512-7=513-8=514-9=5 10-6=411-7=412-8=413-9=4 10-7=311-8=312-9=3 10-8=211-9=2 10-9=1 2、“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方法: 第一种方法:

2015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试卷

2018年新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26分) 1、(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6,其中一个外项是2/3,另一个外项是( )。 3、把3.6×1.5=1.8×3改写成比例是( )。 4、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 5、如果2.4x=8y ,那么x ∶y=( )∶( ) 6、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7、小华身高1.6米,在照片上她的身高是5厘米。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 ) 8、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实际距离( )千米,改 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9、在比例尺是1:100的建筑图纸上,量得教室的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教室的实际长是( )米,宽是( )米。。 10、3、4、9、12可以组成比例。如果确定3是比例的第一项,那么这个比例是( )。 11、一个零件长10毫米,画在图纸上长5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12、在14,1 6,4中配上个数,并组成比例( )。 13、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二、判断题:(5分) 1比例尺是一个比,所以它没有单位。 ( ) 2、根据12×2=4×6写成比例是12∶2=4∶6。 ( ) 3、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 ) 4、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要大。 ( ) 5、当x ∶y =21 2时,那么2x =5y ( ) 三、选择题:(5分) 1、不能与3,6,9组成比例的数是( ) (1) 2 (2) 12 (3) 18 2、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12 (2)21 (3)120 (4)201 40 0 80 160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 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1、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 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高矮”“轻重”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高矮”一课的主

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需要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几枝铅笔” (第22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1、熟记2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 2、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 + 另一部分数 = 总数 (2)总数 - 部分数 = 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 - 借出 = 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 3、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实物,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连线时,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1、数数的方法有: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 …或者 2,4,6,8,10,12,14,16,18,20 … 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 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 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左边的数),个位(右边的数)

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比例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 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 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孩子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有不少 的收获,快来数学乐园看看吧!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一、 知识根据地。(每空一分,共30分) 1、看图写数。 2、按顺序填数。( ) 11 ( ) 13 ( ) ( ) 3. 在6、15、8、9中选出三个数填写算式: + = - = + = - = 2、 13和16两个数,( )接近10,( )接近20。 3、 找规律填数: 14 16 20 18 13 17 3、 1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这个数在( )和( ) 9 3 6 12 4 17 7 6

的中间。 4、我会看时间。 ()时()时()时半()时半5、比5大比9小的数有()、()、()。 3、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十位是2,这个数是(),它在()的后面。 4、按规律填数:()8()()11()() 15 7、写出两道得数是10的算式□○□=□□○□=□ 8、在里填上“+”或“-”. 14 4=10 16 4=20 8 7<912>6 5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11()-()=57+4=()+()5+6=()+3=()+()6、☆☆☆☆☆☆☆△△△△△ ____ 比 ____ 多,多____ 个。 7、在()填上合适的数。 8+()=10 6+()=18 4+()=7 5+()=16 8、

图中一共有()种水果。是左数第()个。的右边有()种水果。 1、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8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 是()。 2、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是1的数是() 与17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3、 7 + 9 =( ) 5 + 8 = ( ) ( )( ) ()( ) 10 10 4、减数是3,被减数是15,差是()。 5、在19、 6、10、15、1、8、0中,最小的一个数是(),最 大的 6、为了安全,交通规则中规定在路上行走要靠() 7、○△□○△□、、、、、。 8、在□填合适的数。 9-□<8 10-□>5 □+6>12-2

2018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

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16-18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 比例。 2.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 含着什么共同点呢?师生交流。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 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 的式子叫比例。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表格式)

北师大2011课标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版 请查看下面的课程目录截图,确认是你需要的教案 本册教案特点:课程脉络清晰,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后教学反思,单元测试等经本人整理充实后一应俱全,本人首发,是目前为止网络上最全面的教案,可以直接进行教学参考和修改使用。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一、数与代数 1、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花生”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好玩(分扣子和填数游戏)的实践活动,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时安排 一、加与减(一)---------------------- 9课时 二、观察物体---------------------------2课时 三、生活中的数-------------------------7课时 四、有趣的图形-------------------------4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加与减(二)-----------------------8课时 数学好玩-------------------------- 2课时 六、加与减(三)-----------------------11课时 总复习------------------------------5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比例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比例的 应用》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 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 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 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 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 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 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14÷4=,×10=35。 方法二10÷2=5,14÷2=7,5×7=35。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 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30+5=35。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是:(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取消了统计学习单元。(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任教年级基本情况:本年级共有学生97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较扎实,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兴趣较大。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仍有畏难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还不错,但是成绩并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的是保持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数与代数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学会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会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用题。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试卷

2002—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小学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试卷 学校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考场_____ 一、填空 (20分) 1、1元=( )角 1角=( )分 26角=( ) 元( )角 2、56里面有( )个十和( )一。60里面有( )个十。 3、你班有( )名学生,男生有 ( )人,女生有( )人。 4、一个两位数,个位是6,十位是3,这个数是( )。 5、1米=( )厘米 4m =( )cm 120cm =( )m( )cm 6、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大8,这个数是( )。 7、40+7=( ) 66-3=( ) 98-80=( ) 65+15=( ) 二、左边的两堆方块拼起来,是右边哪一堆?在( )里画“√” (3分) 三、在○里填上“>”、“<’或“=” (9分) 34+29○29+34 53-36○54-36 49-37○49-36 59+38○59+34 87+10○78+10 90-50○ 6+50 86-40○86-4 34+23○41+16 73+20○70+23

四、用竖式计算(16分) 66-48-12 98-89+17 58+37-25 64+28+7 五、数一数,写一写(8分)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六、买东西(10分) 各买一瓶,一共要用多少钱 ? 七、填正确的单位cm 或m(10分) 房子高5( ), 门高2( ), 门宽90( )。 卡车长4( ),书厚1( )。 八、列式计算(12分) (1)大树和小树一共多少米? □○□=□(米) (2)小树比大树矮多少米? □○□=□(米) (3)大树比小树高多少米? □ ○□=□(米)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1、熟记2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退位减法) 2、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 + 另一部分数 = 总数 (2)总数 - 部分数 = 另一个部分数 (3)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 (4)原有 - 借出 = 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 3、应用题解题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1)、总分关系(加、减法) 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①、问题中出现“一共、共、全长、原来等” 表示总数时,列加法。 ②、问题中出现“还剩、剩下、余下、第一次、第二次、用去、吃了等”表示部分数时,列减法。 (2)、大小关系(加、减法)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①、“多”字或“少”字后面的数是差数。 ②、“比”字左、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小数。 求大数列加法,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实物,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连线时,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1、数数的方法有: 一个一个的数,1,2,3,4,5,6,7,8,9,10,…… 两个两个的数,1,3,5,7,9,,11,13,15,17,19 …或者 2,4,6,8,10,12,14,16,18,20 … 五个五个的数,5,10,15,20,25,30,35,40…… 十个十个的数,10,20,30,40,50,60,70,…… 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左边的数),个位(右边的数) 2、两位数的计数单位是十位 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如95的十位是9,表示9个十,个位是5,表示5个一。 10个十是一百。100有10个十,100有100个一。 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3、比大小 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先看十位,十位大的数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及期中期末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写一写。(每格,每空2分,共54分) 1. 2.看数继续画。 7 9 8 3.按顺序写数。 4. ↑ ↑ ↑ ↑ ↑ 第( ) 第( ) 第( ) 第( ) 第( ) 二、按要求画△。(12分) 1.画3个△。 2.再画几个△,就是5个了? △△△ 3.再画几个△,就是8个了? △△△△

三、数一数。(12分) △( )个 ○( )个 ☆( )个 □( )个 四、按要求涂色。(12分) ( 1)把4个○涂上红色。 (2)涂上黄色的○要比涂上红色的多1个。 (3)涂上绿色的○要比涂上红色的少1个。 (4)涂上蓝色的○要最多,你涂了( )个。 第二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第1—4小题每空2分,第5小题8分,共46分) 1、找出最大的数,填在□内 2、找出最小的数,填在□内

① 7、5、9、4、3、① 6、5、2、8、7 ② 1、4、2、9、② 3、2、9、4、0 3、在○内填上“>”“<”或“=”。 7○5 4○8 1○7 3○3 1○0 10○7 3○4 10○9 4○10 5○5 4、 5、分类,填数。 1、4、9、5、0、7、6、8、10 ①比5小的数有: ②比5大的数有: 二、比一比,(□内填数,○内填“”>“<”“=”)(每空3分,每个式子6 分) 1.男孩有()人,女孩有()人,男孩比女孩少()人。

2. 三、按要求画 或 (24分) 1、最多的画 2、最长的画 2 第三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又快。(19分) 9+1 = 4+2 = 10-3 = 5-5 = 10-5 = 7-4 = 5+5 = 3+5 = 4+4 = 7-7 = 6+2 = 1+7 = 8+0 = 9-0 = 0+7 = 4+3+2 = 7-3+2 = 5+3-2 = 10-0-3 =

(完整word)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练习题

练习一 比例的认识 一、填空。 姓名 成绩 (1)( )叫做比例。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个数叫做 比例的( ),两端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 )。 (3)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12和8,两个比的比值是 4 3 ,写出这个比例( ). (4)从24的因数中选出四个因数,组成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的 比例式是( ). (5)在12 、8 、16 这三个数中添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 数可以是( )、( )或( )。 (6) 把1.6、6.4、2和0.5四个数组成比例( )。 (7) 9:3=( ):2 (8) 在3:15、9:45、4:3三个比中,选择其中两个比组成比例 是( ) (9) 把1.6、6.4、2和0.5四个数组成比例( ) (10)在2∶5、12∶0.2、310∶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 比例的一个比是( )。 二、选择题。 1.比例5∶3=15∶9的内项3增加6,要使比例成立,外项9应 该增加( )。 A. 6 B. 18 C. 27 2.把2千克盐加入15千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 )。 A. 2∶15 B. 15∶17 C. 2∶17 3.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 A. 3.5∶6 B. 1.5∶4 C. 6∶1.5 4.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 )。 A. 7 B. 5.4 C. 1.5 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写出判断过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按要求写比例。 一个比例,组成比例的比的比值是 4 1 ,两个外项分别是17和5 3 ,写出这个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