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2.09 KB
- 文档页数:9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详细内容:2. 词汇学习: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汇有:斑斓、优雅、妥善、竟然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词汇和句子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梦想、现实等。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a. 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b.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c. 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造句巩固。
4. 句子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2. 内容:a. 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b. 重点词汇:斑斓、优雅、妥善、竟然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类似主题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如:《童年》、《夏洛的网》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学过程中的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而教学重点则是指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1. 教学难点解析: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本文中涉及到的抽象概念有梦想、现实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较难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人物关系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从而理解人物关系。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以及“习作:有你,真好”和“语文园地”。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一个“好的故事”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梦境,更是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写作手法独特。
鲁迅在文中运用了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深刻、富有感染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受其精神世界”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语言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学习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语言魅力。
(3)通过拓展阅读、写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鲁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 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 的“美丽,幽雅,有趣”。
部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于雪元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2、在品读中,感受梦境的美好。
3、借助资料,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走近好的故事1、在浙江绍兴,有一处风景如画的山阴道。
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
1913年6月24日,鲁迅先生在长住北京后第一次返乡省亲。
6月26日,他在山阴道上: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2、1925年正月初五的夜晚,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鲁迅先生在昏暗的油灯下,读着《初学记》,思绪翻涌,恍惚间梦见坐船经过山阴道,梦到山阴道上那些好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他的诗集《野草》。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走进好的故事出示课后练习一: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1、你跳过了哪些词语?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云头虹霓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云朵彩虹2、再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澄碧萍藻荡漾泼辣奔迸……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辣奔迸的红锦带。
三、品读,感悟好的故事出示课后练习二:“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1、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个梦境?(首尾呼应)◎我在蒙眬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入梦)◎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梦醒)2、鲁迅先生两次提到这个梦美丽,幽雅,有趣。
(圆形结构)◎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5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好的故事重庆市巫溪县珠海实验小学校张杰菽【教材分析】基于教材编排,《好的故事》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
以臧克家的现代诗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揭示了单元阅读主题。
本单元的教学训练重点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写作训练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课后练习一共有三道习题,第一题“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意思。
”这是读懂课文的基础。
第二题““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这是读懂本篇课文的关键,因此也是教学重点。
第三题“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其教学价值也直指单元语文要素,必将列为教学重点。
本篇课文的训练重点就是要“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在哪里”“ 借助资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
本篇课文创作于 1925 年,其语言表达与现在语言表达有差异,阅读起来有难度,所以除了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价,还要适当补充时代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基于学生在四年级学过“根据需要收集资料”“从人物的语言、动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学过“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等。
所以语文要素的落实是在有序的推进。
【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 13 个生字,会写“预告、烟雾”等 15 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正确认读“搁、综”等 13 个生字,会认“膝髁、错综”等 13 个词语。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案设计年级:六年级(上册)单元:第八单元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好的故事》。
- 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意境。
- 引导学生理解并追求美好的生活信念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梦境中的美好景象。
2. 分析课文的结构,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背景、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话题:谈论学生做过的美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揭示课题:《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和停顿。
3. 学习生字新词,强调“澄、削”等多音字的发音和用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概括。
2. 分段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3.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四、深入探究,品词析句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梦境美好的词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2. 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和课文主要内容。
2. 导入新课: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读句子,写词语。
(1)我向河里tóu zhì( )了一颗小石子,shùn jiān( ),波纹dànɡ yànɡ( )开去。
(2)在hūn chén( )的夜里,他shòu xuē( )的脸上,显露出沉着与冷静。
2.选择词意。
(1)下列词语中“凝”字的意思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凝视B.凝思C.凝神D.凝固(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预告:下周定期发作的计算机病毒没有大影响。
B.假期的一幕幕时常在我眼前浮动。
C.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做法是错误的。
D.他还没有走多远,一声清脆的玻璃破碎声在身后陡然响起。
3.课文回顾。
(1) 根据课文内容,把“好的故事”重新排序。
①“好的故事”的破灭。
②总写“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③具体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④回忆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好的故事”的内容。
鲁迅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萧军说过这样一句话:“《野草》技术是不坏的,但心情有些颓唐。
”技术就是技巧,其实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密码就是这个技巧——对比。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去体会“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好的故事”多次受到的迫害,同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环节三: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1.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
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课后反思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
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一难点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