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填空题

1.各色交错的纹理;改易、生成、造化;人化或人类化。

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4.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5.民族性、国度性。

6.中华民族。

7.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理伦理。

8.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9.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其中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为文化,即广义文化;只包括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属于狭义文化。

2. 物态文化: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既“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3.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4.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演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

答:(1)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文化有以文教化的含义。(2)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者“人类化”,是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3)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今留存者仍是浩瀚如烟海。经过考古工作者,文物工作者以及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文化的精粹已吸引了数不胜数的世界人民,被称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殷墟三千年前的妇好墓、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湖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向全世界证实了中国古代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我们的沉重包袱,如宗族观念既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又使得各家族间的矛盾冲冲,有些得势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缺乏竟争和冒险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它文明中心,周边又多有难于逾越的地理屏障,因而很少可能与其他文化相接触或获得有关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大体上是在与其他文化区少有联系的情况下度过的。中国文化在未受到或很少受到其它文化影响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文化发生与创建的过程,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基本风格和定势,在此以后才渐次与其他文化相接触,交汇和碰撞。虽然这种接触和交流对双方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系统和态势已经确立了。

其次,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延续最长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由于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独立性,使其具有无以伦比的延续力,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其他原生型文化,如埃及文化,美洲的玛雅文化,早已后继无人,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经过多次异族入侵,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唯有中国文化没有出现这样的中绝现象,经历数千年而持续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历史上,一部“二十四史”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以及各代历史人物的事迹,连续不断地记载下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文明中心的作用。从文化初期时期,中国文化就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级。在近代以前,在世界史的中世纪时代,中国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而上高于其他文化圈,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居于领先水平。特别在唐代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居于中心地位。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唐朝是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重心所在。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才显得落后了,由以前的主要是西方向东方学习,变为主要是东方向西方学习。

第四,中国是第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

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2.月氏族。

3.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分封制;郡县制。

5.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6.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7.黄河中下游一带。

8.蒙古、满族。

9.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名词解释

1.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三、简答题

1.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

答: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4. 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答: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四、论述题:

1.联系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答: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2.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认真理解马克思这段话对于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适合于农业生产,因

此,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就是农业文化。(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多样性。(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第三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填空题:

1.农耕自然经济。

2.长江中下游;“东南财赋”;“西北甲兵”。

3.农耕与游牧。

4.内向型文化;内敛型经济。

5.循环往复,长期延续;多元成份结构;既早熟又不成熟。

6.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7.延续力;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8.守旧性。

9.兼收并蓄。

10.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二、名词解释

1.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高级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2.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师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剩劳动。

3.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各民族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相互交融,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4.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简单讲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

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三、简答题: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

2.宋明以来,为何我国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答:政治上,自宋明以来,政治上逐渐高度集权,内部缺乏活力,内部腐败。自然科学方面,这时的自然科学真处于一个总结归纳的时期,没有太大的新的理论成就。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有先前的开放政策逐步的走向闭关锁国。

3.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难以产生?

答: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牵制和制约。

4.简述中国海洋贸易出现内敛性的原因。

答:第一.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2分)

第二.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的理念中,在他们看来,中国与海外的经济交往,应当建立在“宾服贡献”的基础上;(2分)

第三.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主要目的一是夸示海外,二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对于海外珍宝的需求,其政治上的意义超过经济上的意义;(2分)

第四.中国古代对于私人海商集团采取扼杀和严格控制的政策,限制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2分)

四、论述题:

1. 论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各种学说的兼容并蓄,不同区域文化的兼容并蓄,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域文化的兼容并蓄。(3)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

(1)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从早熟的一面讲,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出现在秦汉之际、农民较早地拥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等。从不成熟的一面讲,过于早熟的经济形态及时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作用被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及时化解或吸收。

(2)中国农耕社会经历多次王朝的盛衰交替,经历了多次的稳定与战乱交替,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4)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第四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填空题:

1.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2.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3.周公。

4.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5.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7.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严密。

8.原始宗教原始艺术。

9.自然崇拜;生殖- 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10.自然经济;重农抑商。

二、名词解释:

1.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国家结构打上了家庭结构的印记,其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皆严格遵从父家长制。

2.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3.嫡长子继承制:周朝所创制的王位继承制度,按照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继承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是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4.礼乐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全部社会行为规范

的总和,西周时周公所确立,它是周朝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其目的是,确立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三、简答题:

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答: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答: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宗法制度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影响?

答:(1)就其正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炎黄子孙无论是何种信仰、来自何地何界别,但“反台独”、“反藏独”、“反疆独”,维护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与这一制度的影响息息相关。

(2)其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

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3)上述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世所未有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要消除这些影响,唯一的方法是变革,全方位的变革。首先是经济上的变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彻底铲除聚族而居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一宗法家族思想赖以生存的土壤。其次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代替礼教,建设法治社会。再次是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通过上述工作,将其影响限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逐渐并最终消除其负面影响。当然,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

2. 论述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填空:

1.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元谋猿人”;蒙古人种。

2.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原始宗教;原始艺术;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4.华夏、东夷、苗蛮。

5.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

6.“贞人”;神本文化。

7.宗法制度;“制礼作乐”。

8.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

9.“轴心时代”。

10.“仁”;“礼”;“中庸”;“知、行、学、思”。

11.《道德经》;《庄子》。

12.子产;韩非子;“法、势、术”。

13.墨翟;兼爱、非攻。

14.宏阁的追求。

15.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16.玄学;道教;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17.老庄哲学;“贵无”。

18.东汉;魏晋,南北朝。

19.兼容并包;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20.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21.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22.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

23.瓦舍勾栏。

24.忧患文化意识;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25.程朱理学。

26.盛行文字狱;程朱理学。

2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程朱理学。

28.童心说;公安派。

29.《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

二、名词解释

1.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2.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百家分别归属于奴隶主、新兴地主、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知识分子,竞相登台,就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道德、历史、文学诸方面,精心探求,立意发,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礼乐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全部社会行为规范

的总和,西周时周公所确立,它是周朝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其目的是,确立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4.唐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5.经学:封建时代的官方哲学,是指解释.阐述和研习儒家典籍的学术。

6.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文化传入东方(中国)浸染了东方(中国)文化。

7.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8.理学:又称道学,是北宋以后出现的特殊形态的儒家哲学。其主要观点是以理为核心范畴,强调理欲,义利之辩,注重心性修养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以维护当时社会的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达到社会稳定。理学的创立者是程颢.程颐他们提出天理的学说并把三纲五常的化身——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至南宋朱熹集大臣,建立了一整套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9.《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于1578年完成的不朽巨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药物学成就,涉及动物、植物等许多科学领域,不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达尔文高度评价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0. 董仲舒:西汉时期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他博通儒家经典,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并在长安创办太学,儒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并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大一统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使儒家学说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11.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学术著作。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五经是指《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四书五经也是我们研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12.三玄”:魏晋玄学的经典著作。魏晋玄学家将《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因而可看出它实际上是一种溶合了某些儒家思想的新道家学说,也可看出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本,以道释儒,把老子的“有生于无”的宇宙本原说,上升为哲学本体论。提倡庄子遁世逍遥的哲学。

三、简答题

1.简述周人的文化维新对中国文化模式转换的意义。

答: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周朝的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其次,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

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再次,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2.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辉煌的原因是什么?

答:(1)“士”的崛起,形成精神性制造的专业文化阶层;(2)兼并战争促进文化传播与重组;(3)学术环境宽松活泼,有利于文化人的独创;(4)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3.简述魏晋时期玄学的主要论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是由何晏.王弼开其端的,所以被称为玄学,是因为他们所谈论者,皆本于虚无,以远离实际事务为玄妙。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的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一股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思辨新风注入中国传统哲学的躯体。其次,玄学虽然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但玄学家所说的达到无限是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其达到对无限的体验,这就是使玄学与美学内在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再次,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

4.举例说明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

答: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5. 简述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1)是元杂剧的成功宣告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杂剧的兴盛意味着文学在作者和读者两方面都进一步走向了民间。

(2)是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精神。如《窦娥冤》里的窦娥、《西厢记》里的白衣秀士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以及崔家婢女红娘。红娘成了主要人物,闪现出了民主思想的光辉。

(3)是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善判若泾渭,这种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如《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和公孙许臼等仁人志士,体现的是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和中国儒家的道德信念。

(4)是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四、论述

1. 应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

答:(1)辨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辨证地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如何站在时代高度,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辟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方向。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是不可能全部抛弃或割裂的文化信息系统。而且,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也没必要要全部抛弃,站在今天来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现其有许多优秀的方面是值得继承的。

一是它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它培育了人们强烈的自信、自尊与自豪的文化心态。在事业昌盛的时候,能够再接再历,争取更大胜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地奋斗,变失败为成功,始终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

二是它的积极的价值导向。如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造就了一大批民族英雄,在历史上曾经引导培育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与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思想上的血缘关系的。

三是它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统摄性,它可以超越

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将整个民族凝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的时候,人们往往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捐弃前嫌、变分为和,整个民族万众一心抵御外侮。

四是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民族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力

量,它具有地域上种族上的广泛性与普遍性,反映了整个民族奋发有为的共同心理,因而在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今天构筑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就是要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但又必须将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发展的、与现代化产生冲突的那部份去掉。新时代的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持其生命力,必须植根于当代。离开时代精神,优秀文化传统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将时代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富于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2.应用具体事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自明清开始处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停滞不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两大缺陷引起的。一是缺乏实证科学,二是缺乏民主传统。而之所以形成这两大缺陷,原因是也有二方面的。

一、封建的专制主义的经济政策。一是封建国家的重税盘剥,对民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起到了重大的抑制作用。二是明清两朝封建政权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束缚中国人民向外发展的活力与进取精神。

三是中国长期实行的重农抑末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始终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成长,不能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瓦解动摇自然经济。

二、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一是鄙视科学的文化专制统治。在这样的文化专制统治下,科学技术水平徘徊不前自然在情理之中。二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它进一步窒息了真正人才的产生,使广大知识份子耗精费神于无用的虚文,阻碍了思想的开拓与文化的进步。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与破坏自然相当严重,对文化发展形成了阻扰。

第六讲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填空题

1.农耕、游耕、游牧;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农业文化。

2.冲突、战争;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3.刀耕火种;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4.《格萨尔》;《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

5.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州文化。

6.汉唐;明清。

7.西域文化;南亚次大陆文化。

8.佛教文化。

9.宋明理学;佛学。

10.“中国之中国、亚州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二、名词解释

1.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上,所提出的口号。即是把中国封建主义的封建政治制度作为主体,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二者融合于一体。“中体西用”尽管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不仅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推进了当时中国改革思潮的发展。

2.茶马互市古代游牧人与农耕人在游牧—农耕界线的长城各关口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游牧人以畜产品同农耕人交换粮食.茶叶.布帛和铁器。

三、简答题

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答:第一种途径是战争。第二种途径是贸易。第三种途径是迁移。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

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2. 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南方山地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苗族等,南部有壮族、瑶族、土家族等等。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3. 简述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答:在经济生活方面,特别是在饮食方面,,羊肉串、烧饼等食品来自胡人。葡萄酒、烧酒的酿制技术也来自西域。

在衣着服饰方面,汉族的棉花种植和织布技术是从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自清代至今仍然流行的旗袍马褂是汉族人从满族人那学来的。

在日常起居方面,汉以前的中原居民习惯于席地而坐。汉以后西域坐具传入中原,最初出现的坐具是“马扎子”,中原居民不断创新,桌椅板凳相继出现。

在音乐、舞蹈方面,在中国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如果没有了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那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

文学方面,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除回族、满族人使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不少民族还有他们自己的文字。并且他们利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创作了众多的文学作品。

史学方面,蒙古族人用蒙文创作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并称为蒙古三大历史巨著。

四、论述

1.联系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答:主要从秦直至明代修筑长城的目的进行分析。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

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2.简要论述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答: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这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上述三个文化类型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多方面交汇融合,而气象恢宏的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一个相冲突又相融合的过程中整合而成的。(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冲突.战争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文化互补.民族融合。中原农耕人可以学习游牧人的骑射技术,吸取游牧人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并以粗犷强劲的游牧文化充作农耕文化的复壮剂和补强剂。而游牧人则从农耕人那里广为学习先进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乃至改变生活习俗,促使自身的社会形态发生历史性的飞跃。在长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诸多北方民族消融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东省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同样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游耕民族“汉化”程度日益加深,以至某些支系消泯于汉族之中。另一方面,与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汉人,亦出现“夷化”现象。

第七讲中国传统艺术

一、填空题

1. 山顶洞人骨针。

2.是游目法则;“仰观俯察”。

3.饕餮纹;人兽共生。

4.远古到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以后。

5.诗文;绘画和书法;建筑、雕塑。

6. 宗教;参军戏;2人;参军;苍头。

7. 宋初瓦子勾栏元朝昆山生旦净末丑。

8. 《窦娥冤》《西厢记》徐渭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长生殿》《桃花扇》。

9. 甲骨文秦朝魏晋南北朝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张旭怀素。

10. 中国画汉朝魏晋南北朝王羲之吴道子风俗画张择端唐寅郑燮。

11. 宗教祭祀两宋戏曲唐朝胡旋俞伯牙李延年。

12. 宫殿陵墓宗庙园林故宫长陵定陵曲阜

13. 避暑山庄明清拙政院。。

二、名词解释

1. 中国园林

是由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等要素综合构成的综合艺术品,包括私人园林和皇家园林。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是人造景物与自然景物相交替,组成有韵律的景观;二是追求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能满足人们欣赏大自然的情趣。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情趣。

2. 散点透视

就是不受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任何东西。通过这种手法,重在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可以把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出现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完整地表现在一幅画内。而西洋画多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上只能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描写视力以内的景物。

3. 遗貌取神

就是说绘画不仅重视形似,而且更重视神似,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为了取得传神的效果,必要时可将所画对象的形貌进行变异。

4. 气韵生动

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气韵生动要求艺术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带来“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5. 虚实相生

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时,首先必须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实在形象,但艺术不必把客观事物的形象全部表现出来。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思而得之”的效果,虚实相生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于诗歌、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园林等艺术门类。

三、简述题

1.原始彩陶暗含了哪两个艺术法则?青铜纹饰有哪两个明显的现象?

答:(1)原始彩陶暗含了两个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这两个法则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2)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这两个现象体现了两个艺术法则。一是重组变形法则,饕餮纹代表的是重组变形法则。二是人兽共生,人兽共生图案的演变显示出上古观念演变的逻辑阶段。

2.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可分为哪三个时期?

答:中国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远古至春秋,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第二个时期是战国至西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第三个时期是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3.古代建筑艺术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1)宫殿: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古代宫殿的特点是高、大、深、庄。这些特征都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

(2)陵墓: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基本保存完好。历代帝王陵墓的特点是高、大、深、庄,实际上是宫殿建筑风格的延伸。

(3)寺庙:寺庙主要指佛寺与道观。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追求整体对称,力求肃穆效应。

(4)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是由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等要素综合构成的综合艺术品,包括私人园林和皇家园林。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是人造景物与自然景物相交替,组成有韵律的景观;二是追求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能满足人们欣赏大自然的情趣。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情趣。

4.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哪几类?

答: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主要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

5.古代绘画分为哪些门类?各有哪些特色?它们显示出哪些共同的美学原则?

答:(1)古代绘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宫廷绘画,是指出现在宫廷墙壁上的壁画和挂在宫廷中的图画。宫廷绘画主要追求精巧,其最佳载体是彩墨画;文人绘画,文人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最高,其要旨是抒情达意,其最高顶峰是水墨画。文人绘画的共同特征是追求写意传神,以形写神,但又不失掉生活的真实性;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技法上有工笔、写意、钩勒、水墨等;画面上往往与诗文、书法、篆刻相得益彰;所使用的材料为中国特制的毛笔、墨、砚台、宣纸、绢。宗教绘画,宗教绘画出现于寺庙和石窟之壁,多为彩色壁画,宗教绘画的目的是解释宗教内容。宗教绘画的精华是壁画,最著名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市民绘画,主要指小说戏曲读本中的插图。在明清小说和戏曲读本中,有一些表现市情趣的与小说、戏剧故事内容相连的插图,在版画上达到妙境。民间绘画,民间绘画表现平民百姓趋福避害的愿望,在题材上主要反映民间习俗,在表现形式上以年画为主。

(2)中国绘画中共同的美学原则:散点透视。就是不受一个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任何东西。通过这种手法,重在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可以把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出现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完整地表现在一幅画内。而西洋画多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上只能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描写视力以内的景物;以大观小。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以大观小,“神仪在心”,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

的精神仪态上表现出来;遗貌取神。就是说绘画不仅重视形似,而且更重视神似,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为了取得传神的效果,必要时可将所画对象的形貌进行变异;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中国绘画主要是用平面色彩和笔法的浓淡干湿墨线条表示事物的各个方面,不重视描绘物体上的光及物体上的色彩因受光的影响而引起的变化,这与西方绘画注重色调的明暗不同。骨法用笔,是讲究线条轮廓的勾勒要刚健有力。

6.古代音乐按其功能分为几类?有何特色?

答:(1)古代音乐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五类:

仪式音乐:用于祭祀、宗庙、大典,也包括宗教寺庙的仪式音乐。其特点是音域不宽,节奏缓慢,肃穆庄重。宫廷舞乐:又称燕乐,宫中乐。主要用于帝王在宫中饮宴、游乐。如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声乐:声乐指用人的嗓子演唱的音乐,声乐用歌词的内容来规范音乐表现的多样性。独奏器乐。独奏器乐是不需要伴奏就能独立地演奏曲子的器乐。中国古代的许多乐器是可以独奏的。民乐。即民俗庆典中的音乐,多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为主,在民间遇有婚丧嫁娶等活动时往往以民乐来烘托气氛。

(2)中国音乐的特色:旋律为主。所谓旋律,就是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的运动。弦乐最能表现旋律之美。节奏喧泄。人们在演奏打击乐器时,通过敲打有节奏的节拍,使人们的情绪激动,从而宣泄情感。古代的打击乐表现的主要是节奏之美。理性精神。古代歌舞更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情怀。但即使是情怀的表现,也要“发乎情,止乎礼。”古代的音乐强调合乎礼节和规范。

7.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答:中国的戏曲要求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翻等综合艺术手段进行表演,在演出中把音乐、舞蹈、文字、雕塑、绘画等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四、论述题

1. 论述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答: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有:

(1)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气韵生动要求艺术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带来“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2)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所谓虚实相生,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时,首先必须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实在形象,但艺术不必把客观事物的形象全部表现出来。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思而得之”的效果,虚实相生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于诗歌、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园林等艺术门类。

2.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答: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从美学角度来分类,大致可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青铜器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

第八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填空:

1.汜胜之《汜胜之书》徐光启《农政全书》。

2.《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秦九韶《四元玉鉴》。

3.《甘石星经》僧一行郭守敬《古今历法通考》。

4.宋朝宋慈《洗冤集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孙思邈《千金方》朱震亨李时珍《本草纲目》。

5.战国蔡伦毕升曾公亮《武经总要》。

6.李冰郦道元。

7.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天工开物》。

二、名词解释

1.《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且较早的一部数字专著。东汉前期成书。“九章”即分为九大类数学问题,包括面积、比例、开平方、开立方、工程计算、联立方程组、勾股……等。其列举了246道数学题的解法。《九章算术》还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正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则,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字完整体系的形成,对世界的数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2.《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专著。战国时期,齐国甘德作《天文星古》8卷,魏国石申作《天文》8卷。后人将二书合一,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观察记载了五大行星的出没的规律,记载了了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它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早了200多年。

3.《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所著的一部科技著作。北宋初,我国已能大量制造火药,并开始用在军事上。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一书中,就记载了不同比例的火药配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与火药制造工艺的记载。宋元之际蒙古人把火药带到阿拉伯,又带到欧洲,从而对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