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新城规划说明书

广州新城规划说明书

广州新城规划说明书
广州新城规划说明书

1导言

1.1 规划背景

1.1.1广州新城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新世纪、新形势的必然。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吸引国际资本注入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巩固并提升广州市的竞争力,广州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其中南拓成为广州未来城市拓展的重点,广州新城则是南拓战略的核心一环。

(2)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得以迅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性的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城市化发展迅猛,需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和工作居住用地,需要珠江三角洲各城镇打破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进行有序整合,建设协调有机的网络型大都市群。广州作为珠三角重要的发展极核之一,有责任也有能力对珠三角城镇的整合起龙头带动作用,广州新城的规划与建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而提出的。

(3)广州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一,港澳回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使广州传统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广州需要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其二,广州传统中心城区用地紧张,人口密集,但增长势头不减,需要疏导旧城,开辟新区;其三,新兴产业作为广州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需要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番禺、花都撤市建区以后,广州调整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土地资源和产业配置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广州新城作为重要举措,其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项目背景

2000年6月花都、番禺撤市建区,并入广州行政区,拉开了广州新一轮发展的帷幕,2001年8月出台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布局取向;同年10月《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番禺片区是广州市21世纪重点发展地区的宏伟目标,确定了广州新城作为远景控制的重点发展区,是广州城市南拓的核心节点;2002年5月进行了《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咨询,对新城的背景、规模、定位、布局、空间等进行了研究。为整合并深化咨询方案,达到有效导控目前村镇的无序建设、控制新城发展储备用地、保护并改善现有环境、指导道路、市政等重大项目循序建设的目的,2002年12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委托我院编制《广州新城发展规划》。

1.2规划范围

广州新城范围属番禺区辖区,包括五镇一场,即东涌镇、石楼镇、莲花山镇、珠江甘蔗场全部和石基镇、化龙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88平方公里。

1.3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

(3)《广州市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资料》

(4)《广州新城发展规划任务书》穗规编[2002]38号

(5)《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2001.8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6)《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2001.10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7)《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三家咨询方案2002.1 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8)《广州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深化)》2002.4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9)《广州市公交改善实施规划》1999 同济大学

1.4 规划目标

(1)落实、深化《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及《广州市番禺片

区发展规划》对广州新城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具体确定广州新城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政策框架。

(2)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并作为未来广州新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下一阶段的规划工作提供基础与指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规划充分考虑广州新城与广州中心城区、市桥中心镇区、广州大学城、南沙临港新城等城区的关系并与之协调发展。

1.5 规划原则

(1)创新原则。新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广州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地位,广州新城更应强调创新理念,努力做到新空间、新产业、新商务、新科技、新形象。

(2)可持续发展原则。广州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广州都会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新城自身发展建设的要求,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应涵盖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内容,其规划应既适于生产创业又适于生活居住,保持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

(3)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广州新城是广州都会区乃至珠三角城市群上的一个节点,因此规划要有全局观念。具体应体现在规模、职能、布局、交通、生态等各个方面。

(4)生态优先原则。广州新城位置生态敏感度较高,位于广州市四条结构性生态廊道之间,加之新城现状生态良好,有山有水,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因此,新城建设一定以生态城市的理念为指导,追求城乡融合的生态安全格局。

(5)适居原则。“适居城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都市理想,未来新城的建设应遵循适居城市的原则,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营造舒适、安全、方便、卫生、优美的人居环境。

(6)弹性发展原则。广州新城是广州市远景控制的城市发展区,应在用地与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用地构成、城市空间等方面考虑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可调的弹性操作空间。

(7)可操作性原则。新城发展规划应切合实际,符合广州市的市情和新城建设现状的实际,提供新城建设的框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当前建设提供管理依据。

2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1)广州新城位于广州市南部、番禺片区中东部,地理几何中心为北纬22o52,,东径113o24,。

(2)从珠江三角洲来看,广州新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中心,是区域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3)从广州市来看,广州新城位于四条结构性生态廊道之间,地处珠江主航道(狮子洋)、莲花山水道、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的交汇处,东隔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北部边界为广州巨型绿心,距广州大学城约12公里,距珠江新城约22公里,距广州旧城中心区直线距离约30公里;西侧隔绿化隔离带为番禺区政府所在地市桥;南侧距黄阁工业区约10公里,距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约15公里。

(4)交通区位:广州新城对外交通极为发达。规划的京珠高速公路、珠三环、珠二环、东部干线、市莲干线、市中部干线等高、快速路经过广州新城境内,这将使广州新城到珠江三角洲任何地方都可控制在1.5小时的车程以内。广州新城所在的番禺片区已规划了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形成了由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一级、主干道二级组成的四个层次的主骨架路网体系。规划的铁路和地铁(轻轨)将与广州中心城区、番禺、南沙均有直接的联系。同时,新城还紧邻珠江主航道,往南直通大海,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

2.2 自然条件

2.2.1气候

广州新城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夏长冬短。年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均降雨量1635.6mm,年均气温22o C,相对湿度81—84%,年均风速2.4米/秒,台风集中在 7—9月,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即常年主导风向)。

2.2.2地质

广州新城境内地质的发育演变,可追溯到距今 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规划区北部低丘、台地地质发育较早,岩层较老,其基岩属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上面一层为更新世的红色风化壳;规划区南部平原(即沙田、围田区)成陆较晚,第四系地层广泛发育,地质构造以沉积为主,有冲积、海积、海陆混合积等类型,平原下普遍存在腐木层、泥炭层及海相蚝壳层,说明广州新城的地质发育过程中经历过地壳下降运动。

2.2.3地形地貌

广州新城被莲花山水道、沙湾水道和狮子洋分为北片、南片和海鸥岛三个片区,北片与南片之间有观音沙和大刀沙两个岛屿,北片东北侧为莲花山风景旅游区,客边海将莲花山与平原分开,海鸥岛内部有黄泥沥和江鸥沥两条较大的水系。

广州新城东临狮子洋,中北部为低丘、台地,北部和南部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台地一般在20—50(广州高程系,下同)米之间,山体30—124米不等,较高的有莲花山107.2米、浮莲岗116.0米、飞鹅岭117.0米、老虎岗124.0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少低山已推平用作建设用地;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一般在0--2米之间,有连片的耕地,区内水网密布,灌溉方便,土壤肥沃。

图2-1 广州新城范围内的平原

2.2.4水文

广州新城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河道有沙湾水道、市桥水道和莲花山水道,三者均汇入狮子洋,水资源较为丰富。从水质来看,沙湾水道为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现为供水水源;市桥水道为Ⅳ类水质标准,有机质污染严重,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方面,台地有浅层地下淡水,但储量不大,不能作为供水的主要来源。沙围田和低丘台地外缘有深层地下咸水,石基低涌和沿市桥水道一带的地下水为中等咸度,地下咸水虽含量丰富,但不能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

广州新城东有狮子洋,是广州通往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主航道,长约20公里,宽3.0—6.0公里,水深-2—-6米;南有沙湾水道,长约6公里,宽0.2—0.5公里,水深-2—-6米;内有莲花山水道,长约16公里,宽0.5—1.0公里,水深-2—-6米。新城东临狮子洋,有20余公里的岸线,水深条件良好,可建3000至35000吨级的港口。已通航的港口有莲花山港,有2个2000吨级的货运泊位和1个1000吨级的客运泊位,至香港客轮只需2小时的航程。

广州新城境内水系年平均水位为珠基1.7米,历年最高洪水位2.45米,最低水位为0.19米。2.2.5自然资源

广州新城总用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水域约83平方公里,占36.4%,平原约133平方公里,占58.3%,丘陵山地约12平方公里,占5.3%。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耕层深厚,适种水稻、甘蔗、香蕉、果菜等喜温作物。低丘台地地基承载力高,是十分理想的建设用地,莲花山风景区占地愈2平方公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3 历史人文

广州新城所在的番禺区,始建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代,自古就是岭南古镇,鱼米之乡,素有“先番禺,后广州”之说,被列为当时的全国九大都会之一。番禺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倡立的岭南画派独树一帜,抗战时期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番禺的民间民俗文化,反映了南粤的地域特色,硅、灰、陶、石、木的雕塑艺术,凝聚着民间艺人的灵感、技艺和审美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具特色的南国水乡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发达的商贸旅游服务行业,便利的交通,使番禺形成了“群星灿烂”的旅游格局,如香江野生运物世界、莲花山风景区等,广州新城将依托这一区位资源优势,承接历史的文脉,宏扬文化精粹,形成文化品位高、地方特色浓、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人杰地灵之地。

图2-2 著名的莲花山风景区

2.4 行政区划沿革

广州新城内的石楼镇始建于唐朝末年,由坑头村(今属南村镇)部分村民来此建村,因村处于石礪岗(莲花山之原名)西南山麓,而岗上有一巨石,形如狮,遂得名“石狮头”,当地人习惯把“狮头”快读成“楼”音,及至清朝,便顺应习惯改为“石楼”。石楼镇清朝初为乡,属番禺县菱塘司,民国时为石楼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为番禺县东二区,1953年为三区,1956年改为石楼乡,1958年改为石楼公社,1984年改为石楼区,1987年改为石楼镇。1956年区改乡时划出化龙乡(现化龙镇),1959年划出莲花山(现莲花山镇),1987年划出联围村归莲花山镇。

广州新城内的石基镇和东涌镇则是解放后的新建镇。

2.5 社会经济

2002年底,广州新城内户籍人口约25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4万人,农业人口约2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约5万人。

2002年底,区内国内生产总值约40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0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8%、70%、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6万元。

广州新城目前主要的经济门类为农业、工业和房地产业。新城内各镇上报工业园数量较多,但分布广、规模小,主要是自建厂房出租或出租土地给厂商的经营方式,很少发展自有工业,是典型的珠三角村镇办工业的模式,入驻产业多为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广州新城内的房地产项目主要集中在临近市桥的石基镇清河路一线,目前开发状况一般。

2.6 土地利用现状

广州新城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非城市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85.4%,其中以耕地和村镇建设用地为主,村镇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分布在市莲路沿线,已呈连绵发展的态势。城市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4.6%,以工业和居住用地为主,主要分布在市莲路东、西两端及狮子洋沿岸。用地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较广,约占陆域总面积的42%。

表2—1 主要房地产项目征地统计表

表2—2各镇上报工业园情况

表2—3 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

广州新城范围现状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空间特征,需要在规划和建设中加以注意和考虑:

(1)传统岭南水乡地区:广州新城用地处于沙湾水道与珠江主航道交汇处,地域范围内水系发达,传统民居建筑群沿水系自然发展,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地区。水系构成了广州新城地理环境的主导要素,沙湾水道、莲花山水道在规划范围内呈“Y”字形穿越,形成“两江三岸”的自然空间格局。

(2)快速工业化条件下的城乡混合区:近二十年来,在以香港为主体的外来资本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生了一场自下而上的、以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化和相伴的自发城市化浪潮,在地域空间上呈现一种城乡用地混杂的现象。各村镇均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开发,尤其是现状市莲路沿线,工业用地的面广量大,这对未来新城的空间发展、产业布局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城的开发建设同时还兼有改造和调整现有工业用地和居民点的任务。

(3)区域生态敏感地带:广州新城所处的地带是广州四大生态廊道区,即钟村—莲花山廊道、沙湾—海鸥岛廊道、中部廊道和东部廊道的围合区域,生态敏感度较高。同时,规划范围内已有大量的工业开发,并且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生态环境已受影响。因此在规划中要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未来区域交通的要冲:从地理位置来看,广州新城正处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中心,是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构成的三角地带的重心。规划建设中的京珠高速公路、南二环等高速公路从区内穿过,加强了本地域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两岸城市带的联系,交通优势更加突出;在水运方面,广州新城东部与珠江主航道和莲花山水道

相邻,生产与生活性的港口运输条件较为优越,能够便捷地与珠江水运体系相衔接。

2.8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2.8.1供水现状

(1)水厂

区内水厂有3座,其中区属水厂1座(东涌水厂),镇属水厂2座(骝岗水厂、石基水厂)东涌水厂位于沙湾水道中上游的河南,取沙湾水道中游的水。建成规模为20万m3/d,实际供水量10万m3/d,与沙湾水厂联网,向全市供水。

骝岗水厂位于骝岗涌中上游的河东,取骝岗水道中游的水。建成规模为2万m3/d。

石基水厂位于沙湾水道中下游的河南,取沙湾水道、大刀沙中游的水。建成规模为7万m3/d。

石楼、莲花山完全依靠沙湾水厂供水,沙湾水厂位于沙湾水道与紫坭水道交界处,沙湾水道以北,取沙湾水道上游的水。建成规模为36万m3/d,实际供水量为20万m3/d,向市桥、石楼、黄阁、新垦、大岗、南沙、莲花山全镇供水,并向东涌、万顷沙、灵山、石基、沙湾、横沥镇的部分镇区供水。

东涌、石基既由本镇水厂供水,也有部分地区取区属水厂的水。区水厂分配水量:东涌0.15万吨/日、石基0.78万吨/日、石楼1.5万吨/日。

水厂取水水源水质都达到国家标准的。其中骝岗水道、蕉门水道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达Ⅲ类~Ⅳ类标准;只有沙湾水道水质能达Ⅲ类标准以上,水质较好。

(2)管网

区内主要干管有:清河东路DN1000干管输往莲花山,市莲路DN600输往石基、石楼,市南路DN800干管往南沙。

2.8.2排水现状

现状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网不完整,生活污水全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污水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现有东涌东导生活污水厂污水收集范东涌、鱼窝头,规模7万吨/日,占地7公顷,处理厂污水排向沙湾水道下游。另位于石基镇前锋村的番禺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设计规模为20万吨/日,污水收集范围市桥、石基、石楼。2.8.3电力现状

(1)发电厂

区内发电厂有莲花山发电厂,单机容量和台数(台×万Kw) 3×1.13+7×1.05=10.74。

(2)电网

电网为110KV输电网和10KV的配电网,境内及周边过境线500KV、220KV线路有如下几条:

500KV 沙江线(沙角电厂—江门)双回

220KV 黄芳线(广州黄埔电厂—芳村110KV芳村站)双回

220KV 沙番线(沙角电厂—番禺220KV站)单回

220KV 珠番线(珠江电厂—番禺220KV站)双回

220KV 番良线(番禺220KV站—顺德大良站)单回

220KV 沙中线(沙角电厂—中山站)单回

220KV 珠芳线(珠江电厂—芳村站)单回

220KV 珠都线(珠江电厂—都宁站)单回(建成未投产)

(3)变电站

区内变电站110KV站4座(莲花山站、东涌站、石楼站、石基站)从220KV番禺站受电,分布在各条通往镇区的公路边,境内及周边现状站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2—4 广州新城现状变电站汇总表

2.8.4电信现状

(1)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已经并入广州地区网,全区电信局3个,分布于各镇区内,见下表。

表2--5 区内主要镇区电信局、所情况统计表

(2)无线移动通信

自91年开通模拟移动通信后,96年6月又开通了数码移动通信,同年12月还建成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码分多址(CDMA)试验网,通信业也较发达。

(3)微波现状

全区的微波建设主要是石楼站,市桥站至石楼站能力为140兆,石楼站至黄阁站能力为34兆,同时,随着电信业的技术发展,微波对电信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少,目前微波仅仅作为通信业的辅助技术,发展潜力有限。

(4)邮政设施状况、业务处理能力

目前的邮政业务主要是通信(包括邮政快件、特快专递)、函件、包件、汇票和集邮。基本建立了的邮政网络,能够满足通邮需要。

2.8.5燃气现状

现状气源有管道燃气和瓶装液化石油气。现状管道燃气以LNG代天然气管网和小区LPG中央液化气管道组成。液化石油气站有莲花山镇山莲气站,石楼镇宏基液化石油气站。

2.8.6防洪现状

境内的沥窖水道、沙湾水道等都受海潮影响,主要堤围见下表。

表2--6万亩以上江海堤现状表

3相关规划概述

3.1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要求

《纲要》提出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南拓是广州都会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综合性新区。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广州新城是南拓轴上的核心节点,属于沙湾水道城市发展带,在公共中心分级体系中属于地区中心。

3.2《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的要求

番禺片区是广州市21世纪重点发展地区,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新兴产业和区域服务业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将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南国水乡风情的现代化新区。其空间结构是,由两条依托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四条结构性生态隔离带、六个发展区共同构成的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网络型生态城市片区。

广州新城是番禺片区的重点发展区,是南拓轴的核心节点,集以控制、管理、服务等新型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商务办公、现代物流、居住于一体的,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信息化生态型的新城市中心。广州新城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新城建设区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50万。规划分6个组团:海鸥岛组团、东涌组团、化龙组团、莲花山组团、石基组团和石楼组团。海鸥岛规划发展成高品质、低密度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东涌组团是由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组团,化龙组团是临港工业区,莲花山组团发展文化旅游、高尚住宅和保税区,石基组团布置新型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中心、国际化商务中心并安排少量居住,石楼组团规划国际化商务中心和居住区并有少量的无污染产业。新城外围布置战略规划中确定的4条生态廊道。道路系统规划为以高、快速路为依托、区域性主干道为辅助、地区性主干道为基础的三级格网式系统。

3.3 《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咨询方案简述

为提高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的水平,2001年10月31日至2002年1月30日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了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咨询,共邀请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规划设计单位来参加这次咨询。2002年5月25日-26日,组织召开了“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咨询全国专家评审会”,对三家规划设计单位提交的成果进行了评审,并形成了专家评审意见。本次规划就是在对三家单位咨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充分吸取评审会专家意见,对研究的整合深化。

图3-1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方案 图3-3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图3-2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表3-2咨询方案比较一览表

4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4.1 国外新城发展动力机制

新城的建设源于西方,最早的新城起于1946年英国的新城运动。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新城建设遍布世界,成为大城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城通常的概念是一种规划形式,通过重新部署那些远离大城市的人口,组织住宅、医院、企业和文化中心、娱乐中心、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新城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新城只是卧城,只有生活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在母城中解决。这个阶段新城的代表是英国的哈罗(Harlow)新城。

图4-1 第一代新城——哈罗新城

(2)第二个阶段,新城成为半独立的卫星城。除了有居住建筑,还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居民就地就业,一部分居民到母城就业。主要的功能除了疏解母城的人口外,还承担母城除居住以外的部分功能,如工业、科教、贸易等。这个阶段新城的代表是英国的坎伯诺乐德新城和新加坡的新加坡新城。

图4-2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乐德新城

(3)第三个阶段,新城成为相对独立的城市,有多种产业,较为平衡的就业结构,还起到带动周边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阶段新城的代表是英国的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

图4-3 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按照新城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卧城、半独立式新城和独立式新城(详见表4-1)。

表4—1 新城的分类

新城建设的动力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解决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大城市有着特有的社会文化资产、不容置疑的规模经济效益,对人口、就业、资本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大城市无限制的生长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劣、空气和水污染、犯罪频繁等。而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仍然没有停止,每年仍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大城市。因此,在大城市周边建设新城成了解决这个矛盾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之策。

(2)大城市郊区功能的整合。大城市扩张的同时,其边缘区、郊区也在不断增长。这些地区由于缺乏城市的管理和基础设施而往往成为功能混杂的区域,甚至成为贫民窟。这一地区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新城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组织一个新中心,进行整合发展,大大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3)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早期新城的产业主要是从母城疏解出来的,以不适宜在母城发展的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居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城主导产业不再是简单的现有产业的空间扩散,而是充分利用70年代形成的高效的交通和通讯网加强与外界联系,致力于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塑造新的城市功能,使新城产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地区、日本筑波新城等。

4.2 国内新城发展动力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城建设遍布全国。由于我国所处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基本上没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卧城,主要都是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新城,还经常以开发区的面貌出现,其主要代表有上海松江新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等。

国内新城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样,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普遍存在着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也采取了新城建设这一方式。上海的松江新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用地不足、住房不够、环境恶化的问题。我国正处

于高度工业化阶段,许多城市成为工业中心,产业基地。而很多城市原先没有产业相应的基础,需要产业发展的空间,同时为了不破坏母城的环境,很多城市建设了由特定产业带动而形成的新城,如上海金山、南京大厂等。改革开放以后,吸引投资发展产业成为很多城市的重要任务,为了给投资商更好的投资环境,很多城市纷纷在距离母城不远的地方建设新城。这些新城往往以开发区的面貌出现,很多开发区的设施完善,相对独立,例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城市体系一直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培育一个新的增长极。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建设了新城。深圳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级新城,它的建设适应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优化了珠江三角洲空间结构。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可以算是这样的例子。在浦东开发之前,浦东和浦西的发展很不均衡,浦西的发展已经高度集中,而浦东基本上没有开发。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需要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华东的中心城市和龙头,而上海浦西缺乏相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浦东开始了大规模、高水平的开发,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也落户浦东。浦东的开发首先平衡了上海市域的发展,黄浦江两侧都得到了发展;其次,浦东的开发大大提升了上海的辐射能力,从而提升了整个华东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水平。

4.3广州新城发展动力机制

4.3.1广州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的疏解

广州中心城区过度集中已经出现了类似国外大城市那样的城市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广州建成区内,特别是老城区内的行政商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居住仍然会持续增长,工业用地随着前几年的外迁再大量释放出新的城市用地的潜力已经不大。在园林绿地方面,任何扩大绿地的机会成本都高得惊人。目前广州市中心市区内各种功能高度饱和以至任何一种城市功能的扩张都会牺牲其他功能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必须通过新城的建设带动旧城的有机疏散和改造,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广州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将通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疏解,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技术的改造,为自身发展创造动力。

4.3.2广州中心城区部分行政职能的转移

政府在广州的南拓战略中,应发挥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契合,结合南沙和新城的产业定位,政府相关的职能机构应迁移至广州新城,不仅表明政府建设广州新城、南沙的信心和雄心,而且可以贴近市场和企业,实现角色转变。

4.3.3城市南部组团的发展

广州南拓的战略将在南沙地区“再造一个广州”,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且也会体现在人口的集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这就为广州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4.3.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推动

正如东京湾城市群、美国东部城市群、西欧城市群从城市群的分工合作中寻找生长动力一样,广州新城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与城市发展趋势,其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推动,特别是在发展的中后期更将成为其主要发展动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高速交通网络,广州新城到珠江三角洲各主要城市日益便捷。这就为广州新城引入了新的产业开发动力,并带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重新分工与合作创造了可能。

4.3.5来自政府的政策驱动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确定表明市政府有了“南拓”的决心。此后,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已经为“南拓”进行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如番禺行政区划的调整、向南方向地铁的选线以及高速公路、快速路的规划建设等。来自政府的政策驱动将直接促进广州新城规划建设的进度。

5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5.1 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5.1.1广州市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通讯枢纽,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在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5.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21.4%和34.2%。同时,广州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市。广州强大的产业基础将是广州新城发展的坚强后盾。

5.1.2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两头在外”的模式使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珠三角承接来自港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逐渐减少,同时由于珠三角自身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促使了对新的竞争优势的追求。而有着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则成为新的发展重点。1999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带试点工作,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被列为首批试点。如今,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化学工业等3大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工业、建材工业等3大传统产业,扶持医药、汽车、冶金和造纸等有潜力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现在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998年,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4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3%。珠江三角洲程控交换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磁头占世界总量的1/3,彩电占全国总量的30%,个人电脑占全国的22%,电话机占全国总量的67%。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和分工合作将是广州新城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广州新城将努力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节点,促进珠江三角洲的整体发展。5.1.3广州新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广州新城被沙湾水道、莲花山水道及狮子洋等三水所环抱。北部为以莲花山为制高点的山地丘陵;南部为广阔的农田;东部濒临莲花山水道与狮子洋岸线;中部则横贯沙湾水道。整个新城选址用地以村镇、工业和农田为主,有密集的水网和鱼塘,具有理想的人居环境建设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新城范围内的莲花山风景区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岭南一秀”;莲花山峰顶有明代建造的“广东省会华表”之称的莲花塔和世界最高的观音像——莲花山望海观音宝像,山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山石景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将为新城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业提供基础。

5.1.4广州新城拥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广州新城对外交通极为发达,到达珠江三角洲任何地级以上城市都可以控制在1.5小时以内。其所在的番禺片区已规划了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形成了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区域主干道(主干道一级)、地区性主干道(主干道二级)组成的四个层次的主骨架路网体系。同时,该地区还将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以公共交通为支撑的公共交通体系,铁路和地铁(轻轨)与广州中心城区、市桥、南沙均有直接的联系。

5.1.5《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确定

广州市编制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指明了广州今后的发展方向。《纲要》提出了“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南拓具体是指利用南部地区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同时广州新城还位于广州城市发展的南拓轴上。因此,广州新城是未来广州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地区。

5.2产业选择

5.2.1产业选择原则

(1)领先性。在珠三角正成为国外企业的重要市场与重要制造基地的条件下,广州新城应利用与把握机遇,积极发展符合市场潮流与产业转移规律的新兴产业,走特色化、领先型的道路,扩大扩散效益和示范效益,以新的发展极带动整个珠三角的经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2)延续性。近几年来,随着广州中心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原有的一些老工业企业逐渐搬出老市区,广州新城将成为这些老企业易地改造和技术升级换代的承接体。

(3)适宜性。充分利用大学城、科学城的高科技优势,依托南沙临港新城、石化城等产业基础,融合“高技术”与“低技术”,大力发展适宜广州发展的技术产业,为全市工业结构的升级起示范和先导作用。

(4)合作性。广州新城在产业发展时不仅要注意扬长避短、竞争进取,还要重视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一方面要尽量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领先的各种优势,力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起一批在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新兴产业,同时避免与省内外已经较为强大的城市或地区进行过度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其他地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更多新的技术和市场领域,以求得更快的发展。

(5)生态性。广州新城境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广州新城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是良好投资环境的一部分。未来的发展必须保护和延续这样的生态环境。据一些世界性经济组织的研究,21世纪将是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世纪,其中的旅游、环保和文化产业被认为是人类21世纪中发展最快、产值比重最高的支柱产业,发展生态型产业是全球的趋势。

5.2.2产业选择

基于现实并结合《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纲要》和未来的发展势态,广州新城势必将在大型工业项目的带动,发展成为广州21世纪的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其产业选择应利用广州现有优势,重点发展以适宜技术为核心的工业生产、科技研究开发和服务行业,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效益,建成适合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的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特色型高度结构化产业聚集区。

第二产业应强调“先进制造业”概念。先进制造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广州新城要促进中心城转移来此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通过高新技术来武装制造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附加值,成为新型的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未来广州新城将利用广州的科技优势以及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保等产业。

第三产业则应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服务业已经成为许多大都市区巩固新工业空间综合体以及带动收入和总就业增长的主导部门,而其中生产服务业的扩展成为发达国家城市近期增长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成为中国发达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生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批发、广告、情报服务、保密和储藏等方面,中心内容是商务活动和消费市场的结合,主要由保险、银行、金融服务、房地产、法律服务、会计和专业协会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提高广州新城在珠江三角洲的地位,成为珠江三角洲的服务中心之一。同时,广州新城还将利用境内莲花山、海鸥岛和滨江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度假等内容的都市旅游业,而这也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本地的发展。

5.3 产业发展行动建议

5.3.1设置产业准入门槛

科学制订新城产业新高地的准入门槛,实现其对外开放和对内发展的均衡。准入门槛的内容包括:一是必须符合广州新城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指导政策;二是必须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或较强的成长潜力;三是产业技术层次至少为国内领先,并尽可能吸引国际先进技术的进入;四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危害新城的公共利益。

5.3.2 建立适宜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

未来适宜产业是广州新城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适宜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

适宜技术开发和生产中心。首先,通过技术开发,产生适宜产业孵化的机会。其次,通过高水平生产中心的建立,起到新兴产业的科技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搬迁企业逐步自我转型和升级,实现技术增值。

5.3.3力图形成一两个规模合理、技术先进且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

规模合理,指该产业的产出规模(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均可)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达到一定的(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先进,是指在产业的核心或关键技术中要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同时还要具有不断地更新、扩大此种产权的能力;富有竞争力,是指产品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以成本和质量为主要手段,无需依靠低价、低利润的倾销方式,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5.3.4政府应加强服务和宏观调控功能

市场经济不等于政府“无为而治”。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运用市场手段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高效、廉洁的政府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6定位和规模

6.1 定位

广州新城总的来说可以定位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节点,为珠江三角洲提供服务;广州城市南拓轴上的核心节点,番禺片区中心之一;适宜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区;第

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特色型高度结构化产业聚集区。

6.1.1 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节点,为珠江三角洲提供服务

现在珠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是“东强西弱”,即珠江东翼的城镇密度和实力都大于珠江西翼。广州新城的建设将增加珠江西翼的节点,完善珠江西翼的空间结构,因此未来广州新城必将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节点。而广州新城未来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将为整个珠江三角洲提供服务。

6.1.2 广州城市南拓轴上的核心节点,番禺片区中心之一

根据《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广州新城将是广州城市南拓轴上的核心节点,成为城市南拓的据点,由此广州将由一个单中心城市成为多核心的大都市。根据《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广州新城将是番禺片区的三个重点发展区之一,未来将成为番禺片区的中心之一。

6.1.3 适宜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区

广州新城现状的生态环境优美,未来的发展将突出这样的优势,成为吸引人口和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适宜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区也应成为未来广州新城的发展目标之一。

6.1.4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特色型高度结构化产业聚集区

根据广州新城的产业分析,未来的广州新城应该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的选择都应从区域着眼,适合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对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来说,新城要接纳外来的产业,提供产业发展的空间;对于整个珠江三角洲来说,新城的产业要尽量与之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同时新城选择的产业还应具有特色型和高度结构化等特征,保证新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2 规模

根据国内外新城人口规模的经验,人口大于20万人的新城就可相对母城独立。但根据广州新城的定位,它不仅是一座新城,用来疏解母城,而且它还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节点之一,将承担更多更复杂的职能,因此人口规模应该不限于一般新城的规模。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100-200万人左右的城市经济规模最好,城市服务项目投资最为集约。

美国系统工程学家吉布森认为“城市大多数功能能够最有效的发挥,尤以80-120万人最好”。

综上所述,广州新城的适度人口规模为100万左右。

按照《番禺片区规划》的测算,广州新城规划范围内将拥有城市建设用地148平方公里,同时按番禺片区规划的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指标推算,广州新城最多可容纳约120万人。

因此,广州新城的人口规模将在100-120万人之间。本次规划取其适度人口规模100万人。

7广州新城发展规划

7.1 规划结构

在《广州城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和《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广州新城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了广州新城的特征,结合三江五岸的自然地理特征基础,规划形成“两心两轴五廊九组团”的新城空间结构,形成相互分隔又密切联系的组团式新城形态。

7.1.1两心

两心指两处广州新城中心。规划在市桥水道北侧形成广州新城主中心,在沙湾水道南侧形成广州新城副中心。两个中心隔江相望。

7.1.2两轴

两轴指以广州新城主中心为交点的广州新城的南北向景观生态轴和东西向公共服务轴。

南北向景观生态轴以200米宽的开放式绿地为依托,略偏东北—西南方向,纵贯广州新城南北,它将新城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之精华贯通一体,沟通一山(莲花山)、二心(新城主副中心)、三水(沙湾水道、市桥水道、莲花山水道),充分体现了山水城市的规划理念,同时增强了新城的整体感和识别性。

东西向公共服务轴贯穿新城东西大部,以城市主干道为依托,将新城北片和海鸥岛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在一起,是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

7.1.3五廊

五廊指五条生态廊道。广州新城生态区位敏感,规划落实《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中确定的4条生态廊道,即东西向的“钟村—莲花山廊道”、“沙湾—海鸥岛廊道”和南北向的“中部廊道”、“东部廊道”。京珠高速公路自新城中部南北穿越,规划一条沿京珠高速公路的生态廊道,使新城功能组团之间具有更加合理的生态结构。

5大生态廊道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州新城现有的“山、水、田、林”的自然风貌,与新城建设区穿插交织,以维育新城的良好生态环境。

7.1.4九组团

九组团指广州新城的九大功能组团。

(1)中心组团:位于沙湾水道以北、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占地约14.2平方公里,布置新城中心和居住生活用地,将居住约35万人。

(2)工业仓储组团:位于新城西北部,处于新城的下风位,占地约7.3平方公里,是新城的主要工业、仓储基地。

(3)北部居住组团:位于沙湾水道和莲花山水道交汇处的西北半岛。该组团环境优越,重点发展中高档住宅和滨江旅游业,占地约8.1平方公里,将居住约15万人。

(4)北部综合组团:位于新城中北部,依山傍水。北部为传统工业升级整合的基地,南部为居住生活区,组团占地约11.5平方公里,将居住约10万人。

(5)生态旅游组团:位于新城东北,被莲花山水道和客边海所环绕,是莲花山镇区所在地,重点发展旅游业,兼有少量的居住生活用地,占地约7.2平方公里,将居住约5万人。

(6)工业组团:位于新城最北端,东临珠江,是在现状基础上规划的工业区。占地约6.8平方公里。

(7)生态旅游岛组团:海鸥岛用地约34平方公里,环境优越,自然条件良好,规划进行适度的旅游、度假开发,成为以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基地。

(8)南部综合组团:位于新城西南部,西部为工业生产用地,东部为居住生活用地,组团占地约8.4平方公里,规划居住20万人。

(9)南部居住组团:位于新城东南角、沙湾水道和莲花山水道交汇处,规划为居住生活组团,占地约6.4平方公里,居住约5万人。

7.2 土地利用规划

从广州新城的定位出发,结合建设现状实际,因地制宜,以结构规划为指导,对

新城的9大功能组团进行有机的土地利用布局。规划新城建设用地共115.60平方公里,占新城总用地的40.76%,按规划人口100万计,人均建设用地115.60平方米,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中Ⅲ级指标即新建城市指标的下限标准。

7.2.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石基镇、莲花山镇、石楼镇和东涌镇,布局较为零乱、没有形成较有规模的居住用地,远远不能满足广州新城未来发展的需要。

图7-1 现状居住区普遍档次不高

规划居住用地分为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组团、北部综合组团、北部居住组团、南部综合组团和南部居住组团等五大组团内,生态旅游组团、工业组团以及工业仓储组团也有少量的居住用地分布。中心组团主要的功能是居住和公共活动,因此在中心组团布局大规模的居住用地。北部和南部居住组团滨江临水,生态环境优美,在此也有大量居住用地布置。南部综合组团和北部综合组团生产和生活并重,也有不少居住用地布置。为了减少通勤,工业组团和工业仓储组团也有少量居住用地分布。

规划少量的一类居住用地,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北部居住组团南端。

规划居住用地2820.95公顷,占新城城市建设用地的24.40%。

7.2.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文物古迹等6类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形成新城中心、新城副中心、组团中心三个等级共9处公共设施集中区,均位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位置适宜的地段。

规划海鸥岛沿岛中部的两条水系黄泥沥和江鸥沥布置二条带状的商业金融业(度假村)用地。

广州新城毗邻广州大学城,因此规划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模较小,布置在工业仓储组团南部市桥水道沿岸。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共1533.15公顷,占新城城市建设用地的13.26%。

7.2.3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区,内部设施也较为落后。很多镇办工业用地沿公路建设绵延数公里,严重影响景观,也造成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在莲花山附近也有较大污染的工业用地存在,严重影响风景区附近的生态环境。因此,规划在新建新工业区的同时,将现状工业用地进行适当调整和整合。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报告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毕业实习报告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班别11级(1)班 学号31110100xx 学生姓名祝思远 指导教师X X 2016年03月31日

摘要 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金融强市”战略,推进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州国际金融城紧邻珠江新城和琶洲地区,是珠江沿线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华南的金融中心、区域监管中心、金融总部聚集区、金融市场服务平台集聚区、新兴市场交易中心、广州国际财富中心和后金融时代的专业型金融中心,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广州国际金融城与珠江新城、琶洲地区共同组成世界级的中央活力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 本次起步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范围:西至科韵路,东至车陂路,南至珠江岸线,北至黄埔大道,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未包括珠江),进行广州国际金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首先,本文将叙述广州金融城现状情况,从现状环境、用地、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概况总结分析。 其次,本文将对上层次及相关规划作出解读分析。 再其次,本文将根据广州金融城片区的现状特点,找出基地特征相似的案例作分析研究。 最后,本文将简要提出总体定位及设计理念。 关键词:广州,金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目录 1现状分析 (03) 1.1概况 (03) 1.2土地利用现状 (03) 1.3道路交通现状 (04) 1.4公共设施现状 (04) 1.5现状总结 (05) 2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解读 (05) 2.1《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05) 2.2珠江新城规划解读 (05) 3案例分析 (06) 3.1《北京商务中心区东扩规划应征方案》 (06) 4总体定位及设计理念 (08) 4.1总体定位 (08) 4.2设计理念 (08)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南通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南通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南通市港闸区位于南通市城区北翼,是南通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南通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南通站、南通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陈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南通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范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范围 为东至城北大道,南至 通扬运河-城北大道,西 至九圩港,北至沪陕高 速,面积约14.6平方公 里。 三、项目内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

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南通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内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内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内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内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某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市港闸区高铁新城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市港闸区位于市城区北翼,是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站、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围为 东至城北大道,南至通 扬运河-城北大道,西至 九圩港,北至沪陕高速, 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三、项目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 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项目工期: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向采购单位提供规划编制成果。 五、项目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