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增长与调结构之惑:韩国产业政策的衍进历史

保增长与调结构之惑:韩国产业政策的衍进历史

经济转型对比研究系列之二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本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报告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的准则,以合法渠道获得这些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

保增长与调结构之惑:韩国产业政策的衍进历史

核心提示

韩国也有自己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类似于中国,并且从事后看,其计划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60年代至20世纪末,韩国经济经历了从投资驱动到出口拉动再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增长过程;对比韩国的经验,我们认为中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可能呈现“半市场-半政府”特征,同时,中国可能也并未做好全面依靠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来完成整体经济拉动的准备。

报告摘要

王沛

021-********

vwang@https://www.doczj.com/doc/597204223.html,

pei_w@https://www.doczj.com/doc/597204223.html,

z

韩国也有自己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类似于中国,并且从事后看,其计划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z

1962-1971年间,投资是韩国拉动经济的最重要手段,而在1972-1979年,出口则替代投资正式成为韩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同时70年代韩国也开始其重工业化的进程;

z

80年代初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强调了“要继续积极实施出口主导型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该五年计划延续和肯定了从1966年以来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z

1987年的“第六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是韩国经济史上的转折点,其第一次开始正式的调整出口战略,将以出口为主导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逐渐转向经济结构的调整;

z

从90年代初开始的“新经济五年计划”,韩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已经彻底从“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正式转变为“通过改革创造新的发展原动力”,我们也将1992-1998年正式定义为韩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期; z

韩国的产业政策的衍进历史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启示:

1.

在存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同时又由少数大企业作为经济主导的政体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整体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引导作用极强,而中国虽然也存在类似“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但内部地理差异巨大,经济参与者分散,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可能呈现“半市场-半政府”特征;

2.

当前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大致相对于韩国90年代初,但是其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韩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即制造业结构升级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可能并未做好全面依靠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来完成整体经济拉动的准备。

非农部门占比是衡量经济结构的宏观指标

z 非农部门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代表着从农业中解放出的劳动力的多

寡,也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和竞争力。从本质上看看,对于绝大部分经济体(除了部分主要靠农业出口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农业的目标是为了“求生存”,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是为了“求发展”。从非农部门占比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滞后了韩国大致19年的时间。 z 非农部门的比例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决定,但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各自的比例则是由经济体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并不存在“领先”或者“滞后”的关系。比如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工业生产以及基础建设的空间远远大于韩国,因此导致其第二产业的比重天然的大于韩国,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比韩国领先或者更为发达。

图表 1 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例

0%

5%10%15%20%25%30%35%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图表 2 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例

0%

10%20%30%40%50%60%70%70

7580859095000510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图表 3 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例

0%

10%20%30%40%50%60%70

7580859095000510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中韩经济发展历史的复制:从“趋势”上,而非“绝对值”上

z 除了非农部门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外,我们也发现中国和韩国的部分

其他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19年的时间差,亦即佐证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过程大致滞后韩国19年左右的时间。比如净出口、建筑业以及消费等占GDP 的比重,还有城市化率的年变化,对于这些指标,中国和韩国的历史数据在大的上行或者下行拐点以及变化趋势上都高度重合(中国滞后韩国19年的时间)。 z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种经济发展历史的复制更多是体现在“趋势上”的重合,而不是指标绝对值的重合。比如就城市化进程而言,韩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始于1960年,当时城市化率仅为28%,1990基本完成城市化,当年城市化率达到74%,从快速城市化到基本完成用时仅30~40年,高峰时期每年城市化率增长超过3%。而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后城市化率接近50%则逐渐开始进入减速阶段,并且中国城市化顶峰时期其速度也远慢于韩国,最快速度大致在每年增加 1.3-1.5%的城市化率。即使当前中国统计处的城市化率仍显著低于韩国,但是从其变化趋势上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逐渐进入开始逐渐放缓的阶段。

图表 4 中国和韩国净出口占GDP 比重

图表 5 中国和韩国建筑业占GDP 比重

-16%

-12%-8%-4%0%4%8%12%5964697479848994990409

-4%

-2%0%

2%4%6%8%10%

3%

5%7%

9%

11%74

79848994990409

2%

3%

4%5%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图表 6 中国和韩国的消费率

图表 7 中国和韩国城市化率的年度变化

46%

50%54%58%62%66%7073767982858891949700030609

58%

63%68%73%78%83%中国(滞后19年)

韩国国民消费率(右轴)

-1%

0%1%2%3%4%64697479848994990409

0.0%

0.2%0.4%

0.6%

0.8%1.0%1.2%1.4%1.6%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z 韩国也有自己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类似于中国,并且从事后看,

其计划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z 韩国于1962年1月发表的“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年-1966年),在序文中有“调整被扭曲的产业结构”这样一句话。同

时,第五章第二节也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为标题。作为韩国颁布的首个经济开发计划,第一次将发展的价值观注入了韩国政坛,初步强调了增产、出口、建设等与经济开发相关的国政目标。引导和启发了政府体系对发展方向的认识。 z 1966年7月发表的“第二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7年-1971年)

第五章以“产业政策与投资分配”为标题,在“政策背景”一节中指出“第二次计划的产业政策具体化为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的投资计划”;在“投资分配”一节中指出“第二次计划的产业政策的基本方向为构筑自立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工业基础”。与此同时,不仅在整个计划中多次使用“产业计划”、“投资计划”等词,还制定了各产业的详细的投资计划。因此,从对产业计划和投资计划的倾斜中,大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产业投资分配与依靠投资对经济进行拉动。 z 在“第二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第一章的“经济长期展望”中,

还将“通过实现产业结构的近代化进一步确立自立经济”作为目标,并指出,今后15年要保持长期发展战略的一贯性。尤其是在以“长期发展战略”为标题的第八节中具体指出,为了今后长期发展,需要通过三个中期计划分阶段予以实施,同时要力求使各阶段的中期计划具有一贯性,以达到长期开发的目的。为此而采取的战略可大体归纳如下:1、建立在出口扩大基础上的自立;2、资本利用极大化;3、充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4、坚持稳定的基调,并强调“与出口第一主义保持一致”。 z 从实际结果上看,1962-1971年也成为韩国第二个投资高峰期(第一个投资增长高峰期是战后重建),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

图表 8 韩国固定资本形成同比增速

-40%

-20%0%20%40%60%80%100%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z 1971年7月发表的“第三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2年-1976年)

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将“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阐述;而第八章第八节以“促进产业间均衡强化产业竞争力”为标题。同时,将构筑自立经济结构、稳定增长与调整均衡、促进地域的均衡开发等作为计划的基调,把重化学工业建设、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出口取得突破性增长作为重点。因此,从中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以重化学工业建设为主的工业结构高度化。 z 1976年12月发表的“第四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7年-1981

年),在第一章的“产业结构”中明确指出,“为了克服韩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所造成的产业结构落后性,提高生活水平,必须将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政策转变为以工业化为核心”。 z 朴正熙总统上任伊始,就把出口作为发展韩国经济的重要目标和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从1962年到1979年(整个朴正熙执政时代),韩国出口增速都非常快,但1972年之前,韩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其低基数(出口对整体经济的额外拉动作用并没有增长),而从1972年之后,出口正式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

图表 9 韩国总出口同比增速

-80%

-40%0%40%80%120%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图表 10韩国净出口占GDP 比重

-16%

-12%-8%-4%0%4%8%12%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续)

z “第四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7年-1981年)第四章以“强化竞

争力的产业政策”为标题,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工业结构高度化,继续促进重化学工业化政策,其中尤以扶持前后向关联效果大的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的机械、电子、造船等部门为重点。 z 1973年韩国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确定了十大战略产业。在

韩国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政府把包括化工、造船、钢铁、有色金属等在内的产业作为特定产业进行培育,重点扶持。1971年,包括造船工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从专业化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政策基金获得的贷款份额占40%,1978年上升到69%。例如,造船工业凭借巨额政府投资和资金补贴,得以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并低价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z 在韩国的70年代,整体经济既开始了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也开始其重工业化的进程。

图表 11 韩国制造业占GDP 比重

15%

18%21%24%27%30%70

737679828588919497000306

09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图表 12 韩国制造业占GDP 比重

0%

1%2%3%4%5%70

737679828588919497000306

09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图表 13 韩国重化工业占GDP 比重

2%

3%4%5%70

737679828588919497000306

09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z 1981年12月发表的“第五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82年-1986

年),序文中明确将稳定物价作为最优先的计划和政策。第四章以“向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转变”为标题,在分析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同时,重新确立新形势下的比较优势产业。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推进新形势下向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转变,成为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要继续积极实施出口主导型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该五年计划延续和肯定了从1966年以来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z 1987年1月发表了“第六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87年-1991

年),在“以扩大就业机会为核心,保持适度增长”的第一节标题下,阐述了1、选择适当增长途径;2、扩大国内储蓄,提高投资效率;3、改善就业结构;4、降低增长对出口的依存度等政策课题。在第三节“构筑国际收支顺差基础,减少外债负担”中阐述了出口战略的转换与进口需求的管理等课题。 z 在“第六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中,尤其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与实现技术立国”为标题的第四节,阐述了1、韩国产业的发展方向;2、开放体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3、通过扶持核心企业,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4、技术革新与促进对新技术的投资;5、能源政策方向等。从上述内容来看,可以说在加强技术革新和对新技术投资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开放体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为技术立国打下坚实基础成为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政策的核心。 z 1987年的“第六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是韩国经济史上的转折点,

其第一次开始正式的调整出口战略,将以出口为主导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逐渐转向经济结构的调整。 z 由于韩国政府的“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以及以近似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大企业为经济主要参与者,因此其对整体经济的调控非常有效。事实上,我们看到韩国出口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在1988年即应声而降,结束了之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图表 14 中国和韩国净出口占GDP 比重

-16%

-12%-8%-4%0%4%8%12%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z 1992年3月发表的“第七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92年-1996

年),其第一部分以“加强产业竞争力”为标题,阐述了1、改善教育及人才培养制度以振兴产业社会;2、促进技术革新与信息化;3、扩充社会基础设施,促进运输体系的效率化;4、提高企业经营及产业组织的效率,加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等政策课题。以“提高社会平等与均衡发展”为标题的第二部分,阐述了包括改善农村结构与地域均衡发展、积极促进海洋开发等政策课题。另外,以“总量政策方向与主要经济展望”为标题的第六章第三节则重点阐述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课题。由此,可以说,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强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政策的重点。 z 首次由民选产生的韩国政府于1993年9月发表了“新经济五年计

划”(1993-1997年),在以“促进经济改革”为标题的第三章中,分别以财政改革、金融改革、行政规制改革、经济意识改革为标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尤其是以“经济政策措施的重点课题”为标题的第四章,在第一节“加强增长潜力”的标题下,具体阐述了包括产业政策方面的众多内容。主要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开发、扩充社会基础设施、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稳定劳资关系、有效促进物流组织发展、确立公正交易秩序、加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开发农村社会、促进地域均衡发展等。因此,可以说,以经济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这一时期韩国产业政策的核心。 z 在“新经济五年计划”中,韩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已经彻底从

“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正式转变为“通过改革创造新的发展原动力”。 z 我们将1992-1998年正式定义为韩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期,对于该时期的详细描述与分析,我们将在后期的报告中逐一呈现。

图 15 电子电气设备占整体GDP 的比重 图 16 信息与通讯业占整体GDP 的比重

1%

2%3%4%5%6%7%808386899295980104

07

1.5%

2.0%2.5%

3.0%3.5%

4.0%4.5%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数据来源:CEIC ,莫尼塔公司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对中国的启示

z在存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同时又由少数大企业作为经济主导的政体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整体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引导作用

极强,而中国虽然也存在类似“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但内部地理

差异巨大,经济参与者分散,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可能呈现

“半市场-半政府”特征:由于韩国政府的“强国家-弱社会”格

局,以及以近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企业为经济主要参与者,产

业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引导包括金融、财税等政策发挥相应的结构调

整作用,政策博弈也相对简单,因此我们看到每一次“经济开发五

年计划”的调整往往都对实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立竿见影

的效果。而中国整体也呈现“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但是客观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政策多头博弈”,同时内部

地理差异和经济分散程度也远甚于韩国,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

呈现“半市场-半政府”特征,即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被

动变化为主,政策主动调整为辅”的经济增长模式。

z当前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大致相对于韩国90年代初,但是其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韩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即

制造业结构升级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可能并未做好全面

依靠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来完成整体经济拉动的准备:从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包括投资/消费增长趋势,城市化速度,非

农部门比重,房地产市场发展等指标,中国大致相当于韩国90年代

初的水平。但是从制造业内部结构上看,中国当前只相当于韩国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说未来中国一种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依

靠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来完成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但我

们更倾向于中国当前还没有为此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微观准备,或者

这种全面转型可能相当之漫长甚至曲折。

图表 17韩国不同时期主导增长的五大行业(制造业范围内)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第一位 纤维 纤维 汽车 半导体及电子零件 第二位 食品 金属制品 钢铁 电子和通讯设备

第三位 服装 食品 半导体及电子零件 汽车

第四位 钢铁 钢铁 工业用化合物 特殊机械设备

第五位 金属制品 汽车 煤炭石油制品 工业用化合物

五大行业贡献度 12.7% 10.8% 12.3% 32.2%

数据来源:韩国产业研究院(2005),莫尼塔公司

图表 18中国不同时期主导增长的五大行业(制造业范围内)

1994-1997年1998-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9年

第一位 纤维 纤维 纤维 黑色金属采矿

第二位 有色金属采矿黑色金属采矿 煤炭开采 煤炭开采

第三位 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 纺织 有色金属采矿

第四位 纺织 烟草制品 有色金属采矿 农副食品加工

第五位 黑色金属采矿 煤炭开采 黑色金属采矿 纤维

数据来源:CEIC,莫尼塔公司

To Be Continued ……

敬请关注我们后期要发布的

《经济转型专题研究系列之三》:

“韩国地产市场演义:主动调控与被动去地产化”

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报告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的准则,以合法渠道获得这些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无论是否已经明示或者暗示。

上海

北京

深圳

香港

纽约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66号东亚银行金融大厦39层 邮编:200120

电话:(8621)3852 1000 传真:(8621)3852 109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新西环广场T1座11层 邮编:100044

电话:(8610)5979 9911 传真:(8610)5979 2177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四路一号嘉里建设广场2座15楼1501室 邮编: 518048

电话:(86755)3304 3094 传真:(86755)3304 3322

地址:香港中环都爹利街6号印刷行1103室

电话:(852)2841 8800 传真:(852)2841 8866

地址:纽约市曼哈顿区麦迪逊大街509号1914 室

邮编:10022

电话:(001)212 809 8800 传真:(001)212 809 8801

https://www.doczj.com/doc/597204223.html,

Email:cebmservice@https://www.doczj.com/doc/597204223.html,

近期报告

?2011年7月26日 ?2011年5月30日

韩国的“马基雅维利瞬间”:国家主导型“名市场经济”

日韩经济转型启示录:战略新兴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最为受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