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恒合土家族乡

恒合土家族乡

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滕新才陈兴贵主编

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

恒合土家族乡

本卷主编陈永碧田晓波

《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编委会

主任:谭建祥许亚非孙芳城

副主任:向远道王云生周晓波喻柏炎陈振崔广平杨季冬

委员:任华孔刚夏龙江吴涛杨胜华何松涛蒋明曾留全李波韩龙张立新黄宗武

黄勇胡枫谭建容谭连军宋安全赵荣

康和宝王海浪陈群根唐春浪万奎彭永国

聂志刚李广兵贾先富王见付伍先和陈勇

王文培邓红代乾波邓国胜雷波李忠季

安朝树刘加海文静汪胜明滕新才韩红宇

赵翔宇陈兴贵李霞李虎谭晓静袁瑛

王蓉周永健董素云陈永碧杜毅田晓波

赵亮亮赵滟毛伟曾毅叶礼群孙晓锦

傅国群

主编:滕新才陈兴贵

本卷主编:陈永碧田晓波

参与本卷调研和初稿撰写:(以姓氏笔画为序)

师育杰严毅陈奉兰赵晶袁路兮黄国靖

黄春红雷春香谭凤娟

目录

总序..........................................................................................向远道(6)前言 (9)

第一章乡情概述 (11)

一、民族渊源 (11)

二、民族乡的历史沿革 (15)

三、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17)

四、自然资源 (20)

五、社会经济与文化 (25)

第二章经济生活 (31)

一、经济发展概况 (31)

二、种植业 (32)

三、养殖业 (41)

四、商业贸易 (43)

五、旅游业 (44)

六、林业 (48)

七、传统手工业 (49)

八、交通运输业 (52)

九、劳务经济 (52)

第三章社会发展 (54)

一、现今的社会组织 (54)

二、主要的社会问题 (57)

三、社会保障 (59)

四、社会关系(民族关系) (72)

五、新农村建设 (73)

第四章政治 (78)

一、民族乡成立前的政治状况 (78)

二、民族乡成立后的政治状况 (81)

三、2010年的政治情况 (84)

四、政治参与状况 (91)

五、村民村规 (95)

第五章风俗习惯 (96)

一、服饰、饮食和建筑 (96)

二、人生礼仪 (107)

三、节庆习俗 (108)

四、婚姻习俗 (109)

五、生育文化 (109)

六、家庭与家族 (109)

七、丧葬习俗 (133)

第六章文化与艺术 (137)

一、民间文学 (137)

二、民间歌舞 (143)

三、文物古迹 (149)

四、群众文化生活 (153)

第七章科教文卫 (155)

一、教育 (155)

二、科学技术 (158)

三、医疗卫生 (174)

第八章宗教信仰 (181)

一、原始信仰 (181)

二、佛教 (184)

三、天主教 (186)

四、民间信仰 (187)

第九章民族乡科学发展对策 (193)

一、经济发展对策 (193)

二、社会发展对策 (209)

三、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210)

后记 (213)

总序

向远道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西南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55个少数民族,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93710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2%。辖秀山、酉阳、彭水、石柱4个自治县和1个按民族自治地方对待的黔江区及14个民族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重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在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和散居区14个民族乡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独具特色。

根据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开展民族乡科学发展专题调研的通知》的精神,重庆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先后组织编撰出版《重庆民族文化研究》、《重庆少数民族文化丛书》、《重庆世居少数民族?土家族卷》、《重庆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卷》等重点文化书籍的基础上,把对重庆民族乡现状进行调查的工作委托给重庆三峡学院,学院组织专家学者们参酌国家民委出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经典著作,经多方论证准备、缜密组织实施和三易寒暑,不辱使命地撰成《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们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重庆民族乡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科教卫生、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就民族乡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实事求

是的对策建议,其中的真知灼见可助推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为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和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就没有新出路。摸清历史与现状、总结成就与经验、探索道路与未来成为当下解决重庆民族乡发展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进步的必然要求。《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是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重庆三峡学院共同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实践,是政府部门和地方高校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十二五”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作为先睹为快者,我对推出此类成果甚为高兴。作为民族宗教工作者,我对专家学者进行这样的调查研究十分支持,因为这与重庆市民宗委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同归而殊途”。我们相信:《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能重倡理论联系实际、经世务须实用的学风和作风,能为政府机关的政策制定和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能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重庆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宗教工作。重庆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只是系统工程的一小步,我们吁请民族工作者和研究者能更多关注社会和民生,积极投身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大发展、民族大团结、民族文化大繁荣的事业中来,共同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于此识之,是为序。

2012年8月20日

前言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政治形式。重庆有14个民族乡,为了更好地了解各民族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各方面的情况,在重庆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开始了对重庆所属民族乡的全面调查。

恒合土家族民族乡是万州最早的民族乡,是万州两个民族乡之一,是我们首批的调查对象。2010年7月13—25日,我们3位老师带着9名学生,乘坐3个小时的汽车,来到恒合土家族乡。说到恒合土家族乡,感觉很亲切。从2004年开始,当时还是民族学系,系主任东人达教授就提出来要我们立足库区的民族地区,重点是万州的民族乡。在东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和恒合土家族乡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在该乡进行了多次的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对该乡经济文化发展进行研讨、论证。

2004年时,在和该乡结对时,和系上老师曾一起去过恒合,那时凤仪乡还没有并入,乡政府还在三元场,那次对恒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土家族的热情与好客。这次和陈兴贵、田晓波老师带着2008级、2009级民族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9名同学再次来到恒合,恒合土家族乡政府已经搬迁到了凤仪场,整个集镇的变化很大。更重要的是,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很兴奋,能再次到恒合,体会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民风民俗;另一方面,这次调查具有概况调查的性质,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有些资料作为乡一级单位不一定健全,调查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这次调查受万州区民宗办的委托,对该乡五星村的民族团结示范村规划做一些可行的深入调查,因为这个规划必须因地制宜,所以我们计划以该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从7月13日到恒合伊始,我们的调查就着手了。在安排好食宿之后,同学们稍作休息,便分成小组拿着问卷在凤仪场上进行调查。之后,14日至18日,白天在五星村村长、支书和其他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一行12人徒步走遍了五星村各村民小组,所到之处都进行了地毯式的入户调查;晚上开会总结,各自汇报调查情况,三位老师对大家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现场解答,并就调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深入解析。会后,大家整理调查日志,调查内容多时,往往工作都要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才能休息。结束对五星村的重点调查后,19日到23日,我们对其他村开展有选择的重点调查,如对凤仪场上的商业贸易、工厂、退休乡干部,箱子村苗圃园、养鸡场、道罗坝大院,八一村的连萧、山歌,七星村的端公、八角庙,国兴村的非物质文化(土家族山歌)传承人等进行了调查。最后两天,我们在乡上一边帮乡政府整理输入一些资料,一边补充调查和核对统计数据。调查的13

天,可谓是充实的13天,有成就感的13天。

这次调查,虽然历时不长,但调查中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动着,留念着。首先是一起同行的老师。我们恒合组的指导老师有三个,作为同事,在学校时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和科研的事情,也经常在一起谈论家长理短,这次我们肩负着同样重要的责任——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自然也包括健康);既要安排好调查的行程,又要随机应变临时调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协助,相互体谅。其次,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参加调查的9名同学(3个男同学,6个女同学),我为他们感到自豪。调查正值酷热的夏季,虽然恒合属高海拔地区,一早一晚比较凉快,但白天的太阳依旧很毒辣,尤其调查五星村的那几天,由于公路路况差,也为了节约调查成本,我们每天都是顶着烈日徒步进行调查,最远的调查点就走了接近两个小时。他们很多人尤其是女生晒黑了,脚肿了,身体不适了,依然坚持调查,没有说一声苦和累,在路上,大家还相互打趣,为调查增添了很多欢乐。白天调查结束后,晚上还要开会,写日志,还常常因为调查中出现的小问题而挨我们指导老师的批评。而且为了节约调查成本,食宿一天就二三十块钱的标准,调查全是徒步进行。即使这样,他们每天依然充满激情……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同学们,他们大多是第一次走入田野,第一次体验调查的艰辛,但他们很努力很认真,很好地完成了这次调查工作。另外,这次调查得到了恒合土家族乡政府各位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吴涛委员不仅帮我们联系各村的调查事宜,还为我们介绍了很多乡里的情况,收集了很多官方数据和资料;还有文化站谯乾术站长,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恒合的文物古迹和土家族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资料,没有他的帮助我们很难完成此次调查。

在此,也要特别感谢五星村的曾清山村主任、姜铭书记、会计和各村民小组组长,在五星村调查的五天时间里面,他们每天陪同我们一起进行调查,介绍了当地的情况。五天的接触和交谈,让我们每个老师和同学都深深地被这样一群最基层的干部们感动着。他们每月只有几百元所谓的工资(村民小组长还是义工),但却兢兢业业,他们不仅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而且对五星村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未能参与五星村民族团结示范村规划的编制工作,深感遗憾。但我们相信,五星村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这次调查,留给我们的除了无语的图片和文字外,更多的是那些永久留在记忆里的人和事……

这次调查和报告初稿撰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一章:谭凤娟、黄国靖、严毅;第二章:黄春红;第三章:陈奉兰;第四章:严毅;第五章:雷春香、袁路兮;第六章:袁路兮;第七章:赵晶;第八章:师育杰;第九章:田晓波。全书由陈永碧统稿、审阅、修改,并完成最终定稿。

第一章乡情概述

恒合土家族乡位于万州区的东南部,东临普子乡,南毗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西靠龙驹镇,北濒白土镇,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直线距离万州主城(百安坝)73公里,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重庆市级贫困乡,也是重庆地区第一个土家族乡,也是万州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之一。恒合土家族乡现辖13个村、1个社区、79个村(居)民小组,截止到2010年全乡共有7200户,27792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3952人,占总人口的50.2%。

一、民族渊源

恒合土家族乡以土家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少数苗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一)土家族的历史来源。

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二千多年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了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宜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长阳等县;重庆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贵州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一种独立的语言,现在绝大多数的土家族使用汉语,在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县,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有20万土家人至今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没有确定的族称,在不同的时期因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称谓。如因其为廪君后裔的缘故,被称为“廪君种”、“廪君蛮”;因其信仰白虎图腾,被称为“白虎夷”、“白虎复夷”;因其所居住在江左,被称为“蛮左”;因其居住地,被称为“巴郡南郡蛮”、“建平蛮”、“武陵蛮”、“五溪蛮”;因其所属的土司政治制度,被称为“土蛮”、“土民”等。直至明末清初,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有别于汉人和其他外迁而来的民族,“土家”作为“本地人”的含义方才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1956年10月,国务院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黄柏权在《土家族族源综论》中提到了“综观土家族族源研究,主要有巴人说、氐羌说、土著先民说、江西迁来说、乌蛮说、濮人说、蛮蜒说、东夷说、毕方和兹方说、僰人说、多元说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土家族的族源进行了探讨。如氐羌说,它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土家语的渊源,认为土家人是古代氐族的一支;江西迁入说,从史料追溯了湘西土家族土司始祖彭氏来源,并结合现在土家族几大姓氏由来的传说,认为土家族是在唐末五代前后彭咸从江西带来的百艺工匠的后裔;乌蛮说,考察了土家族和彝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的相似性,认为土家族和彝族有渊源关系,应该同为乌蛮后裔;土著说,则考察了当地的土家语地名,结合考古学遗迹和文物资料,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的土著先民,并与进入湘西的巴人、汉人等融合而成。这些观点和学说,虽然都有自己依据,但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认可巴人说,认为土家族与古代巴人在族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巴人是现代土家族的主要来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巴人是这样解释的:巴人为中国西南古代民族,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传说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线长阳县境内),最初称王的酋长名叫廪君,所以又称廪君蛮。巴人居住的地域大致先后在今重庆东部、陕西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一带。商以后,巴人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征服了周围的一些部落。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巴国。春秋至战国中期,占据了渝东之地,与楚、邓、庸、属等国交往频繁文化上互相影响,也与这些国家不断兼并争战。巴人对鄂西、渝东一带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巴以后,置巴郡,对巴人颇优待,“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汉代,巴人术语“巴郡南郡蛮”,分化很快,一部分与汉族融合;一部分可能与濮人融合,在魏晋时构成了僚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于反抗汉朝的统治而被强制迁至湖北江夏,称为沔中蛮或江夏蛮,至6世纪时与号称盘瓠之后的蛮族混合而难以分辨。之后,史籍不载。

在古代典籍中,把繁衍生息在武陵山区的各个民族统称为“巴”,土家族作为这一带的土著居民应该也是巴人的后裔,其先祖为廪君。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有关于巴人及廪君的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潘光旦先生在1955年发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首先提出“土家”族群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他可谓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研究的开创者。潘先生用十几万字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从建制沿革、历史发展、图腾崇拜、风俗习惯、民间文学、考古发现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证,还从与苗、瑶、獠等民族的不同区别中肯定了土家族是一个有别于他民族的少数民族,同时还根据土家族聚居地的情况,推论出自古以来湘鄂川黔地区就是古巴人聚居地和活动频繁地区。他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并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北部靠三峡一带属于廪君蛮,南部则属于板楯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聚居于此地的巴人融合了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土家族。

后来,又有很多学者,从文献考据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的不同角度对巴人说进行了充实,提出了土著主体说和巴人主体说。前者,认为土家族是湘鄂渝黔边境的土著先民,融合了古代巴人而形成的;后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定居在湘鄂渝黔边地的巴人,融合了其他的一些族类而形成的。不管是哪一种学说,都认为土家族与古代巴人,关系密切,认为土家族和很多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是多源一体的。谢选华等人著的《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同地区的土家族在遗传基因上有差别,他们与周围的一些民族有着较为密切的遗传关系。

(二)恒合土家族的历史渊源

1、恒合土家族的历史渊源

关于恒合土家族的来源,很多当地人都自认为是外迁而来,在他们流传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家族的族谱上都有从外地搬迁而来的说法,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湖广填四川时迁来的,甚至认为自己并非土家族而是汉族。

(1)传说中的开拓者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一个名为刘家湾的地方,当地人流传着“扎草为地(当地语言的意译)”的说法,说他们的祖先从湖北过来的时候,这里很荒芜,没有耕地良田,他们就把自己认定的土地上的草扎起来,别人看到就知道这块地已经有主人了。然后,烧掉土地上的杂草,开荒种地,从此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这种圈地的传说在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个传说,说明了他们外迁而来的历史,也说明了他们是这块土地的开拓者,当然这种口头记忆未必真实的,但是却对族群认同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2)族谱记录的移民史

在我们调查中收集到的卿氏、曾氏、蒲氏、黄氏等家谱中,都有祖先从外地迁入本地的说法,比如在五星村收集卿氏族谱中,在《源流小引》中提到:“……今我卿氏自楚入××”(图1-1),

说明其先民是从楚地(主要在今湖北境内)迁徙而来。在蒲氏族谱中,记载:“予先祖伟原籍吴西,移居楚北,观察川东,宦籍岩渠。”(图1-2)

(3)湖广填四川

在很多当地人的口中和族谱中,他们移民大多跟湖广填四川有关。在五星村调查时了解到,在解放以前,石寨村(现属恒合五星村)、水口村是属于湖北利川县的管辖。而在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再问从何处迁来?往往也会有同样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的30年间,四川境内战争频频,加之瘟疫和自然灾害严重,人口急剧减少。《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清政府在统一全国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所以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也留在了四川。

应该说,恒合湖北利川接壤,有移民的条件,一部分人从麻城孝感县迁移过来可能是真的。但是,也正因为湖广填四川事件重大,很多川人都认为自己的先辈是湖广填四川时入川的,客观地讲,虽然当时人烟稀少,但本土的川人依然有,只是经过历史的洗涤和沉淀,一些本地人也已经烙下了“移民”的历史记忆,真真假假很难辨别。

(4)利川移民

除了湖广填四川说外,还有利川说。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人都说到凤仪曾经隶属湖北利川,他们就是从利川迁来的。一些土家族人认为,真正的土家族是从利川迁来的,本地原来主要是汉族。应该说,利川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利川本来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之一,一部分土家族由利川迁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民族认同

恒合的土家族尽管人数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但是在调查中,很多土家族并不承认自己是土家族,民族认同感并不高,很多人都自认为是汉族,尤其是认为自己先辈是湖广填四川而来的人。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民族认同感不高有很多原因:

第一,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民族歧视,导致缺乏民族的自觉认同。这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历史问题。这也不仅仅存在于恒合,存在于土家族中,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由于历史上受到的长期歧视,很多少数民族并不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甚至在他们的族谱中都有描述自己是哪里哪里的汉族,是因为什么原因到了这个地方的,但当你去细查这些记述时就会发现漏洞百出,这种“错误”大多是故意为之,究其原因就是民族歧视的存在,一些少数民族为了摆脱这种歧视,会编造一些所谓的历史混淆视听。

第二,土家族文化逐渐消逝,特色不够鲜明,影响了民族认同。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人会说土家语,甚至没有人知道“毕兹卡”是什么意思。在日常风俗习惯和生活中,也缺乏土家族的民族特色。民族典型文化特征不突出,难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和心理特征,自然难以形成所谓的民族认同,这是缺乏民族认同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民族成分更改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因素,更没有慎重对待民族身份的特殊性,随意性较大。民族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在我国,民族成分更是公民自身的一种属性,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政治意味。国家为了实现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目标,考虑到历史和现实原因,对少数民族公民和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实行优惠政策。一些个人为了享受优惠政策,利用成立民族乡的机会,谎报民族成分,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人说自己是汉族,只是在民族乡成立后,按照相关规定改成了土家族。正是这种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大家对民族身份缺乏应有的重视感和严肃感,这也会影响到民族认同。学者吕俊彪认为,在流动性不断加强的现代生活中,文化逻辑的趋同性倾向使族群之间的许多客观文化差异逐渐减少,为获取资源竞争上的优势而产生的工具性的民族认同正大量出现。①

①吕俊彪:《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64-65页。

二、历史沿革

所谓历史沿革就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延续与变迁。恒合土家族乡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新中国成立后,原凤仪的一部分属湖北省,1956年划规四川管辖。1992年撤销万县地区,属五桥区管辖。重庆直辖后,1998年撤销万县市和三区,设立万州区,属重庆管辖。2001年成立恒合土家族乡。

(一)原恒合土家族乡的历史沿革

恒合土家族乡:1943年置恒合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将曾家乡与原恒合乡合并成恒合乡。1997年,面积52.7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恒一、八一、石坪、石桷、里坪、先锋、前进、花盘、安心、应丰、恒心、联丰、新堂、国兴、静安、长槽16个行政村。2000年由重庆市政府〔2000〕242号文件批复撤销恒合乡成立恒合土家族乡,于2001年4月正式挂牌,乡政府驻地三元场。2004年,将长槽村划归白土镇管辖,区划调整后,恒合土家族乡辖15个村,面积51平方千米,总人口13743人。龙(驹)白(土)公路过境。2005年3月,因为三元场磨子岩危岩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命生产安全,万州区政府对三元场进行了整体搬迁,乡政府驻地临时搬迁到狮子坝办公。9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凤仪乡整体并入恒合土家族乡。两乡合并后,恒合土家族乡幅员面积83.4平方千米,辖凤安社区以及八一、石坪、玉都、恒心、国兴、七星、里坪、前进、箱子、鸿凤、五星、水口、枫木13个行政村,1个社区、79个村(居)民小组。乡政府驻地由三元场迁至凤仪场。

(二)原凤仪乡的历史沿革

原来的凤仪乡,在清代至民国初属市郭里七甲,1935年置凤仪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位于五桥区东南部,与湖北省利川市长平、谋道两乡接壤,距区政府39千米,面积32.5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凤鹿、凤鸣、解家、五星、洪凤、飞马、鹿鸣、石寨、水口、箱子、寨包、枫木、竹园13个行政村。公路与区道龙(驹)白(土)公路连接。

图1-3 恒合土家族乡地图

三、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地理环境

恒合土家族乡地处万州区东南边缘,位于东经107°55?22—108°53?25 ,北纬30°24?25—31°14?58 。位于万州区的东南部。全乡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0.63%,乡内山丘起伏,最高点鹿鸣垭,海拔1470 米,平均海拔1000余米。最低点普子乡交界处,海拔486 米,境内相对高差为984米,垂直的非地带性气候鲜明。四面环山,唯有西北、东南处地势稍低,因而常年盛行西北、东南风。乡境内地貌属W形,台阶式分布。

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具有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无霜期长的特点。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7.7 ° C ,最高气温30.0 ℃;8月份为每年气温最高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5℃。年最低极端气温0度以下,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1484.4 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1713 小时,最小年日照时数924 小时。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1243 毫米,最多年降水量为1549.6 毫米(1982 年)。最低年降水量为981.9 毫米(1976年),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为620毫米。

境内河流主要有龙驹河的上游黑洞河和恒合,泥溪河支流小龙河,河流纵横,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高低悬殊,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属高山地带,山多,丘陵多,境内最有名的山属鸿凤山,海拔1400米,山势奇特,平地突兀,远望如凤凰展翅。

(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恒合土家族乡总面积为81.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924.5亩,田18451.5亩,地10473亩,园地636亩。2006年全乡退耕还林面积已达6789.9亩,其杨树种植面积为6316.5亩。

全乡土壤主要以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其中肥沃的紫色土主要集中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缓坡地带,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酸性较强的红壤主要集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适合马尾松和茶树生长。

2、森林资源

截止到2008年,全乡森林森林面积6970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90.7亩,森林覆盖率为57%。比较有名的原始森林,鹿鸣垭林场距恒合土家族乡政府所在地3500米,总面积4627亩。主要以针叶林和较少的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为主。园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漫步在林间石梯中,秋风送爽,枫栌如火,柿闹枝头;冬季,瑞雪素裹,青松点翠。

恒合土家族乡十分重视对森林的保护和培育,不断加强荒山造林和幼林抚育。到2008年,五星、水口、恒心、箱子、鸿凤、枫木等六村幼林面积达14500亩,生长茂盛,并全部在30—40以上坡度。为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该乡五星等六个村幼林自愿申请列入国家公益林建设保护。

3、动植物资源

境内有木本植物627种,分81科,199属,其中属“珍稀濒危”国家规定保护的树种主要有:一级保护树银杉、水杉、珙桐;二级保护树云杉、黄杉;三级保护树冷杉、红椿等。经济林木有板栗、花椒、核桃、苹果、梨、桂花、枫树、茶花等。境内有多株古树。在五星村走访中,就发现胸径大于70公分的古树3棵(两棵松树,一棵不知名树种),一棵冠幅约为5米的桂花树。在枫木村也有

一颗胸径约为70公分,冠幅约为8米的古柏树。恒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村民有自觉保护古树的行为,也有一定约束力的村规,加上自然崇拜的神秘力量,很多古树得以保存下来,这都是十分珍贵的林木资源。

草本植物200余种,松、柏、桦等树种四季常青,其中药用植物达百余种,还有山葡萄、蕨菜、猴头蘑、牛肝菇、黄花等名贵山珍和山核桃、山杏、山枣、山梨等野果。山区生长多种可供利用的野生中药材,全乡药材年产量达62吨,如天麻、大黄、杜仲、获菩、当归、黄连等。野生食用菌如蘑菇、鸡宗、美味牛肝菌(大脚菇)、刷把菌等的产量也很丰富。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204种,野生动物有锦鸡、山鸡、黄莺、山鹰、大鸨、山鸽、喜鹊、画眉、大雕、老鹳等珍贵鸟类。野猪、豹、狼、狐狸、山兔、狍子、獾、刺猬等出没山林。园内水塘密布,野鱼奇多。其中珍稀动物20余种,主要有香獐、麂、大獭、果子狸、红嘴相思、红腹锦鸡等。

4、珍贵的硅化木群

硅化木是距今1.5亿年前的产物,是一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当植物被沉寂后,由于处于缺水的干旱环境,木质不易腐朽,而在漫长的过程中,被二氧化碳或者碳酸钙、硫化铁等矿物质交替了木质的纤维结构,并保存了枝干的外型,随着气候的演变,又经千万年的风雨剥蚀,硅化森林逐步露出地表,形成了今日之森林——硅化木。树化石常被称为“硅木化石”、“硅化木”等。

2011年在恒合五星村发现了大规模的硅化木群,分布在龙门垭、红墙(地名)等地,方圆10公里左右,储量丰富,保存完好。硅化木在我国比较稀少,在恒合能发现如此多的硅化木十分难得。

5、水资源

境内共有大小溪流近10条,其中有两条较大的河流,它发源于鄂西洲谋道(12公里)和白土乡人头寨(6公里)汇集于红卫桥(谋道乡长坪村与恒合土家族乡里坪村交界处)而形成主干河(大河坪河段6公里)流入龙驹。河流峭壁夹峙,水势汹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

全乡有小Ⅰ型水库一座(关田坝),小Ⅱ型水库6座(凤仪、箱子、星火、李家沟、烂湾、国兴)。关田坝水库和凤仪水库如同鸿凤山上两颗璀璨的明珠,集灌溉、防洪、养殖和旅游为一体,总库容258万立方米,地处鸿凤山脚,原始森林的深处。

四、自然灾害

人们通常把因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恒合土家族乡地处高海拔地带,山高丘陵多,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该乡在雨季,雨量大、时间集中,极易发生洪

涝灾害,并因此引发诸多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此外,干旱、雪灾、危岩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自然灾害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切实保障受灾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促进受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该乡实际情况,制定《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恒合土家族乡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恒合土家族乡自然灾害灾民生活救济保障应急预案的通知》。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该乡山洪灾害的情况以及相应的防范举措。

(一)山洪灾害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

1、气候、地质条件特殊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

恒合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5.1毫米,最多年份为1752.6毫米,最少年份为785.8毫米。春季(3—5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8%,夏季(6—8月)占41%,秋季(9—11月)占26%,冬季(12—2月)仅占4%。由于雨量较大,时间集中,极易暴发洪涝、山洪、跨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恒合属典型山地地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褶皱带。紫色土是主要土壤资源,其母岩是浅海相沉积物,极易发生风化,加之岩层倾角大,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山洪灾害类型及成因

辖区山洪灾害类型有:局部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冲毁淹没低洼地的冲淹型、长时间降雨或短时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型和降雨造成的岩崩型。

三个暴雨区的客观存在,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较多的低洼和陡坡地势地形条件,是造成冲淹型山洪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客观成因。

泥石流是雨季最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其成因也是复杂的:陡峭的山坡、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历次地质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的影响下,产生新的断裂,致使岩层受到强烈破坏,岩石破碎,容易发生垮塌,而且境内的泥质岩、煤系层、页岩、泥页岩广布等抗风化力很弱,经剥蚀浸蚀后不断解体,形成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在暴雨之后,极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灾害。

辖区地质构造强烈,岩石裂隙发展迅速,岩体破碎,硬岩石多为陡峭岩壁,加之人类活动日益广泛频繁;修路、建厂、开矿大开挖、放大炮、乱取石,取土破坏山坡边缘稳定,在大暴雨的诱发下极易形成岩崩。

3、山洪灾害特点

第一,暴雨时空分布不均,降水过分集中;地形地貌差异大,河床落差大,洪水陡涨陡落情况突出,一大形成洪水和山洪水流迅速,来势凶猛。

第二,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全乡由于山区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堆积物多,降雨极易发生滑坡、岩崩、泥石流等灾害,且多数规模大、移动路线长,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比较严重。

第三,山洪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冲淹型洪灾主要集中在沿河的低洼处和平缓弯曲河段。泥石流主要集中在陡坡水洼地段。岩崩主要分布在悬岩陡峭的断裂和边沿地带。恒合土家族乡主要以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主。

第四,人为的生产生活行为,如毁林采矿、挖沙取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山洪灾害的规模和危害程度日益加剧,

第五,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4—8月。

4、典型山洪灾害隐患点

以下是2006年,该乡检测的山洪灾害主要隐患点:

石坪村五组小地名袁吾岩地处于半山腰,在调查时发现整体山脉有滑动的裂隙,目前发现的一条长250米、宽10厘米的整体大滑坡,一旦垮塌,将直接胁8户24人,土地面积51亩房屋38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一村一组小地名老屋地处于半山腰,在调查时发现整体山脉有滑动的裂隙。日前发现的是一条长100米、宽200米的整体大滑坡,一旦垮塌、将直接威胁5户28人,土地面积27亩房屋18间的生命财产安全。

枫木村一组陈家湾地处于半山腰,在调查时发现整体山脉有滑动的裂隙。在检测时发现,一条长280米,宽20厘米的整体大滑坡,一旦垮塌,将直接威胁3户9人,土地面积20亩房屋10间的生命财产安全,乡政府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监控。2009年5月,由于长时间降雨,造成该地质点再次滑坡,土地整体下滑,滑坡容量达15000方,最大裂口20厘米,造成2户4间房屋垮塌,造成危房8间,无人员伤亡。

里坪村郑家沟因连降大雨引发山体滑坡,危及村民11户、52人,房屋41间、1140平方米。

七星七组(小地名苦草堂)地处于半山腰,在调查时发现整体山脉有滑动的裂隙,目前发现的上一条长300米、宽30厘米的整体大滑坡,现在已经有几家的房屋已倒塌,一旦垮塌,将直接威胁七星七组29户11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6月5日和6日的暴雨,使该隐患点大面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该地属重庆市政府挂牌督办的重特大地灾隐患点之一,为了保证当地群众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在2010年已基本搬迁完毕。

鸿凤村五组李家屯地处于半山腰在调查时发现整体山脉有滑动的裂隙。目前发现的是一条长200米,宽50厘米的整体大滑坡,现在已经有几家的房屋已倒塌,一旦垮塌,将直接威胁花七星七组4户15人,土地面积20亩,资产32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

石寨村(后合并于五星村)三组小地名欠坡地处于半山腰,再调查时发现整体山脉有滑动的裂隙。目前发现的是一条长100米,宽1厘米的整体大滑坡,一旦垮塌,将直接威胁4户17人,土地面积23亩房屋900平方米的生命财产安全。

5、山洪灾害防范举措

第一,建立、健全防汛指挥机构、完善办公设施、加强预警、预报工作。乡、村二级及较大工矿企业在主汛期必须建立防汛指挥机构或领导小组,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

第二,制定防汛抢险预案

每年汛前都要对所有水利工程和重要江河河段以及滑坡、泥石流易发区进行安全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工程度讯、防汛抢险预案,做好抗御各种山洪灾害的组织、物资储备工作。

第三,加强新建、改建沿河、跨河、山洪灾害易发区建筑物的管理。

对凡在河岸或跨河、山洪灾害易发区新修或改建的所有构、建筑物,必须经主管行政部门审批,在审批时,所建构筑物不得影响防洪安全,凡未经批准的,一律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建设单位在限期内撤除。

第四,强化水利工程管理

加强对辖区内水库、山坪塘的监测,对病险塘库进行整治,对暂时无法整治的,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2005年3月,该乡组织2名技术人员对本乡的小二型水库进行了全面的汛前检查时发现,烂湾水库大坝左肩内6米以下及涵卧管交接处渗漏;星火水库正规大坝右肩5米处已形成管涌涵卧管渗漏;李家沟续建水库无溢洪道,加之集雨面积较大,连年被洪水漫坝冲缺坝体,现以发生倒滤层砌石体向外位移0.3—0.5米。这四处水利工程都在该乡上游,直接危及下游的狮子坝中学、三元场、苏马村小学、龙驹场镇等沿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失事,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得知险情后,该乡立刻制定了小二型水库安全度汛的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将各水库责任落实到个人;采取了控制蓄水位举措,将星火水库排洪空库渡汛,烂湾水库控制蓄水位至相对高程6米以下渡汛,国兴水库控制蓄水位至相对高程4米以下渡汛,李家沟续建水库排洪引洪空库渡汛;提前组建抢险队伍和相关物资。正是这些有效的举措,有效降低了水库垮坝的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