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一氧化碳、氨中毒、氰化物、有机磷、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氨中毒、氰化物、有机磷、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氨中毒、氰化物、有机磷、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氨中毒、氰化物、有机磷、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氧化碳(CO)是一种窒息性气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较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吸入较大量一氧化碳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气体,比空气稍轻。成人急性吸入中毒剂量约为600mg/(m3·10min),或240mg/(m3·3h);吸入最低致死剂量约为5726mg/(m3·5min)。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接触一氧化碳的常见机会有: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煤气生产;煤矿瓦斯爆炸;氨、丙酮、光气、甲醇等的化学合成;使用煤炉、土炕、火墙、炭火盆等;煤气灶或煤气管道泄漏;使用燃气热水器;汽车尾气;使用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2.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内(例如煤气泄漏未得到控制的事故现场核心区域,或者现场快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高于1500mg/m3),须采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并佩戴一氧化碳报警器,防护服无特殊要求;进入煤气泄漏事故现场周边区域,未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尾气等中毒事件现场,须使用可防护一氧化碳和至少P2级别的颗粒物的全面罩呼吸防护器,并佩戴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废气等现场时,对个体防护装备无特殊要求。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救援和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

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生产工艺流程,通风措施,煤炉、煤气灶、燃气热水器及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以及煤气管道等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一氧化碳浓度测定。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火源和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人员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中毒事件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及中毒人数,中毒病人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病人姓名、性别、中毒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等情况。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事件发生过程、抢救过程、临床救治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应作好记录,可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现场空气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

一氧化碳的现场空气样品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置,争取采集中毒环境未开放前的空气样品,必要时可模拟事件过程,采集相应的空气样品。检测方法可使用CO检气管定性或半定量测定(附件1),或使用不分光红外CO分析仪定量测定。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一氧化碳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中毒现场空气采样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和/或中毒病人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大于10%。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

与急性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甲烷和氰化氢中毒事件相鉴别,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混合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

2.5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保暖。有条件应尽早给予吸氧。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进行检伤分类, 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呼吸节律改变(叹气样呼吸、潮式呼吸);休克;持续抽搐。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搐。

c) 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昏、头痛、恶心、心悸、呕吐、乏力等表现。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 现场医疗救援

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病人转运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尽可能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

3 中毒血液样品的采集和检验

3.1 采集样品的选择

最好采集病人中毒8h内的血液;死亡病人可采集心腔内血液,可不受时间限制。

3.2 样品的采集方法

3.2.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测定法

采集1ml静脉血放入肝素抗凝试管中密封保存。

3.2.2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法

用采血吸管取末梢血约10μl直接注入小玻璃瓶中(小玻璃瓶事先加入5g/L肝素溶液40μl),立即加帽,旋转混匀,密封保存。对死亡病人,用注射器抽取心腔血液5ml 直接注入肝素抗凝的试管中,立即混匀,密封保存。

注意:采集容器大小以放入血液样品后只保留少量空间为宜,以防止留置过多空气干扰检测结果。

3.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血液样品置于冷藏环境中保存和运输,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测,最好在24h内完成。

3.4 推荐的实验室方法

3.4.1碳氧血红蛋白的定性测定

3.4.2碳氧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4 医院内救治

4.1 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收医院的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2诊断和诊断分级

救治医生对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进行病史询问,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

a) 观察对象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可消失。

b) 轻度中毒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

i 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

ii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c) 中度中毒

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者。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

d) 重度中毒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i 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

ii 病人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

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

4.3治疗

接收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观察对象可予以留观,轻、中度中毒病人收住院治疗,重度中毒病人立即给予监护抢救治疗。

4.3.1 改善脑组织供氧

a) 氧疗: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条件允许时,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

b) 亚低温疗法:对中、重度中毒病人可采用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并可根据病情,结合采用人工冬眠疗法。

4.3.2 脑水肿治疗

a) 脱水剂:可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可静脉滴注甘油果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b) 利尿剂:一般给予呋塞米(速尿),根据病情确定使用剂量和疗程。

c)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宜早期、适量、短程应用。

4.3.3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脑细胞代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出现肺水肿、休克、反复抽搐、呼吸衰竭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迟发性脑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高压氧疗法及应用改善脑微循环和促进神经细胞恢复的药物。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并进行康复锻炼。

5 应急反应的终止

中毒事件的危险源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消除或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是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后,引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三类症状。

1 概述

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多为易挥发的油状液体,多数有蒜臭,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多不溶于或微溶于水,遇碱性物质易分解破坏。常见本类杀虫剂的理化性质和毒性见附件1。

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和胃肠道吸收。常见接触机会有:生产、包装、贮存、搬运、供销等环节;配制、喷洒、涂茎、施药工具修理等使用环节;误服、误用或投毒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2.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调查和处理经呼吸道和皮肤、黏膜途径中毒的事件时,如为密闭或半密闭中毒现场,并且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或者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泄漏未得到控制,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B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化学防护靴;进入已经开放通风的中毒现场,须选用可防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

器(参见GB 2890-2009),C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调查和处理经口途径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采集可疑中毒食品样品时,须选用可防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佩戴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防护服无特殊要求。现场救援人员给皮肤污染的中毒病人洗消时,应选用可防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佩戴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防护服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进行中毒事件相关场所、人员等调查工作,并及时向中毒事件指挥部提出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中毒食品以及其他可能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物品,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方面的建议。

2.2.1 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经呼吸道和皮肤、黏膜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内容包括中毒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防护条件、接触人员情况等。经口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对象为中毒事件涉及的食品生产、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的各个场所,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加工过程(包括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使用的工具),食品的分装、储存的条件等。

2.2.2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中毒人员的接触时间、地点、途径以及物质种类,中毒人数、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件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同时,还应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现场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中毒事件现场采集的可疑中毒食物及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以及血液等样品可在现场进行定性检测。如怀疑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时,可使用酶化学纸片法快速检测蔬菜等食品和呕吐物中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残留量(附件2)。有条件可使用速测卡法(纸片法)和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等食品中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残留(附件3和4);可使用硫代乙酰碘代胆碱-二硫双一硝基苯甲酸法测定中毒病人全血胆碱酯酶的活性(GBZ 52-2002附录B)。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出现以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

c)中毒现场采样样品中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含量增高,实验室检查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2.4.2中毒事件的鉴别

应注意与急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中暑等事件进行鉴别。

2.5 现场医疗救援

经呼吸道和皮肤、黏膜途径的中毒病人应立即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脱去被污染衣服,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包括皱褶部位)、毛发。经口途径中毒意识清晰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催吐。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 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意识障碍;咯大量泡沫样痰。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者:肌颤。

c) 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物模糊、无力等症状。

d)黑标,同时具备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2.5.2 现场医疗救援

红标病人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静脉注射5mg~10mg的阿托品,10min~15min可根据病情重复给药。有条件可肌肉注射0.5g~1.0g的氯解磷定。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呼吸节律明显不规律、窒息或严重缺氧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绿标病人可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 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3 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3.1 采集样品的选择

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和血液是首选样品。另外,可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确定还应采集的其它样品种类。

3.2 样品的采集方法

固体食品和半流质食品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密闭盛放,采样量50g~100g;液体样品(血液除外)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盛放,采样量300ml~500ml;采集血液样品前必须注意清洗皮肤表面,防止污染,使用具塞的肝素抗凝试管盛放,采样量5ml~10ml。

3.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样品采集后最好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冷藏保存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h内进行实验室检测。所有实验室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一周,以准备实验室复核。

3.4 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a)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法——硫代乙酰碘代胆碱-二硫双一硝基苯甲酸法(GBZ 52-2002附录B)。

b)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GB/T5009.145-2003)

c) 食品、毒饵、饮水、呕吐物等样品中的有机磷农药可采用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附件5)。

d) 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的测定GC-MS法(GB/T 19648-2006)。

e) 粮谷中372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0770-2006)。

f) 蜂蜜、果汁和果酒中42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

谱法(GB/T 20771-2006)。

g) 动物肌肉中461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0772-2008)。

4 医院内救治

4.1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2诊断和诊断分级

救治医生对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进行病史询问,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4.2.1诊断分级

a)观察对象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i 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在70%以下,尚无明显中毒的临床表现;

ii 有轻度的毒蕈碱样自主神经症状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在70%以上。

b)轻度中毒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有机磷杀虫剂后,在24h内出现较明显的毒蕈碱

样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物模糊、瞳孔缩小等。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50%-70%。

c)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肌束震颤等烟碱样表现。全血或红细胞胆碱

酯酶活性一般在30%-50%。

d)重度中毒除上述胆碱能兴奋或危象的表现外,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诊断为

重度中毒:

i 肺水肿; ii 昏迷; iii 呼吸衰竭; iv 脑水肿。

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

4.2.2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

在急性中毒后1~4天左右,胆碱能危象基本消失且意识清晰,出现肌无力为主的临床表现者。

a)轻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具有下列肌无力表现之一者:

i 屈颈肌和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腱反射可减弱;

ii 部分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

b)重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

在轻型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基础上或直接出现下列表现之一者:

i 呼吸肌麻痹;

ii 双侧第IX对及第X对脑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造成上气道通气障碍者。

高频重复刺激周围神经的肌电图检查,可引出肌诱发电位波幅呈进行性递减。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多在30%以下。

4.3 治疗

接收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观察对象可在观察室留观,轻、中度中毒病人送入普通病房住院治疗,重度中毒病人立即送至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4.3.1 清除毒物

脱去中毒病人污染的衣物,可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和指甲。眼部污染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经口中毒不足24h的病人均要进行洗胃,中毒24h以上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是否洗胃。应反复洗胃,直至洗胃液清亮、无味为止。重度中毒病人可保留洗胃管12h~24h,以便病情需要时再次进行洗胃。洗胃后可给予导泻治疗。

4.3.2 特效解毒剂

a) 阿托品:为短效抗胆碱药物,对缓解毒蕈碱样症状和对抗呼吸中枢抑制有效,但对烟碱样症状和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无效。轻度中毒首次剂量1mg~2mg肌内注射,1h~2h 后可重复一次,以后酌情减量并延长间隔时间。中度中毒首次剂量2mg~4mg,肌内或静脉注射,0.5h后可重复一次,“阿托品化”后酌情减量并延长间隔时间。重度中毒首次剂量一般为5mg~10mg静脉注射,如5min未起作用,立即重复5mg静脉注射,以后每隔10min~30min给药一次,每次2mg~5mg,达到“阿托品化”后减量维持“阿托品化”24h以上,逐渐减量停药。

阿托品化是指临床出现瞳孔扩大、口干、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皮肤干燥以及心率加快等表现。“阿托品化”应综合判断,不能仅靠一两项指征判定。

b)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为中长效抗胆碱药物,可拮抗中枢中毒症状和外周的毒蕈碱样中毒症状,但对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无效。用药方法为肌内注射,首次使用剂量:轻度中毒为1mg~2mg,中度中毒为2mg~4mg,重度中毒为4mg~6mg。以后,根据病情确定给药剂量和使用时间。盐酸戊乙奎醚对心率影响较小,使用本药物时不能以心率变化来确认是否用药充足。

c) 胆碱酯酶复能剂:对缓解烟碱样症状有效,常用药物有氯解磷定和碘解磷定。氯解磷定的用量和用法如下:轻度中毒首次剂量0.5 g肌内注射,2h~3h后可重复一次;中度中毒首次剂量0.5g~0.75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1h~2h后重复注射一次,以后酌情减量应用;重度中毒1.0g~1.5g缓慢静脉注射,0.5h后可重复一次,以后每1h~2h给药0.5g,但24h用量一般不超过10g,病情好转后酌情减量并延长间隔时间。如无氯解磷定,可选用碘解磷定,两种药物的剂量换算为:1g氯解磷定约相当于碘解磷定1.5g。

4.3.3 对症支持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营养、合理膳食,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密切监护心、脑、肺、肝、胰等重要脏器功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出现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后,应在治疗急性中毒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出现呼吸肌麻痹时,及时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功能,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

5 应急反应的终止

中毒食品和其他可疑毒物已经完全收缴和销毁,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凡能在空气中或人体组织内释出氰离子(CN—)的氰化物均可引起急性中毒。急性氰化物中毒是指短时间内接触较大量氰化物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氰化物可分为无机氰化物(统称为氰类)和有机氰化物(统称为腈类)。无机氰化物多为白色、略带苦杏仁味的晶体或粉末,多易溶于水;有机氰化物多为无色液体。氰化物多为高毒或中等毒性化合物(附件1)。

氰化物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黏膜吸收进入体内。接触氰化物的常见机会有:化工生产过程中生产氰化物或用氰化物作为原料制造药物、染料、合成有机树脂等;电镀行业如镀铜、镀铬等;采矿业(提取金、银、锌等);塑料、尼龙等高分子聚合物燃烧产物。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2.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调查和处理经呼吸道和皮肤途径中毒的事件现场时,如现场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或者现场快速检测空气中氰化氢浓度高于50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和A级防护服,并佩戴氰化氢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现场快速检测空气中氰化氢浓度低于50mg/m3,须选用可防含B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2009),C级以上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并佩戴氰化氢气体报警器。

调查和处理经口途径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采集可疑中毒食品样品时,须穿戴工作服、防颗粒物口罩、乳胶或化学防护手套。

现场救援人员给皮肤污染氰化物中毒病人洗消时,应选用可防含B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C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进行中毒事件相关场所、人员等调查工作,并及时向中毒事件指挥部提出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中毒食品以及

其他可能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物品,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方面的建议。

2.2.1 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经呼吸道和皮肤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内容包括中毒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防护条件、接触人员情况等。经口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对象为中毒事件涉及的食品生产、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的各个场所,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使用的工具),食品的分装、储存条件等。

2.2.2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中毒人员的接触时间、地点、途径以及物质种类,中毒人数、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件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同时,还应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 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现场空气中氰化氢的测定,推荐使用便携式氰化氢检测仪的方法(附件2)。当疑似氰化物中毒时,可使用对-邻试纸法现场快速定性检测食物、呕吐物、胃内容物中的氰化物(附件3)。有条件可使用茚三酮比色法现场定量测定白酒、粮食和水中的氰化物(附件4)。

2.4 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氰化物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病人常出现猝死。

c)中毒现场空气采样氰化物浓度增高,中毒现场食物、病人呕吐物样品检出氰化物,病人尿硫氰酸盐显著增高。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

应注意与急性硫化氢、一氧化碳、有机溶剂、单纯窒息性气体、致痉挛性杀鼠剂中毒事件鉴别。

2.5现场医疗救援

经呼吸道和皮肤途径的中毒病人应立即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皮肤及黏膜污染者迅速脱去污染的衣物,以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或眼睛。经口途径中毒意识清晰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催吐。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现场检伤分类

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叹气样呼吸、潮式呼吸);休克。

b) 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等。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 现场医疗救援中毒病人保持安静休息,可间断给予亚硝酸异戊酯吸入,有

条件时可给予吸氧治疗。红标病人立即用3%亚硝酸钠溶液10ml~15ml(6mg/kg~12mg/kg)缓慢静脉注射(2ml/min),随后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ml~50ml,必要时1h后重复注射半量。如无亚硝酸钠也可用亚甲蓝替代,按5mg/kg-10mg/kg稀释后静注,随后立即给予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剂量同上)。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 中毒病人的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3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3.1 采集样品的选择

在中毒突发事件现场,空气样品及可疑中毒的食物、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是首选样品。另外,可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确定还应采集的其它样品种类。

3.2 样品的采集方法

3.2.1 空气样品的采集

a) 乙腈、丙烯腈空气样品的采集

以5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于活性炭管上。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5天。

b) 丙酮氰醇空气样品的采集

在采样点,串联两只装有5.0ml吸收液(4g/L氢氧化钠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2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采样后,立即封闭吸收管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可保存7天。

3.2.2 其它样品的采集

呕吐物、胃内容物、固体食品和半流质食品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密闭盛放,采样量50g~100g,加少量100g/L氢氧化钠将氰化物加以固定。液体样品(血液除外) 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盛放,采样量300ml~500ml,用100g/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 >12。尿液样品使用具塞或加盖的塑料瓶,采样量≥50ml。

3.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样品采集后最好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冷藏保存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h内进行实验室检测。所有实验室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一周,以备实验室复核。

3.4 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a) 氰化氢和氰化物的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GBZ/T160.29.5-2004)。

b) 吡啶—巴比妥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硫氰酸盐(WS/T 39-1996)。

c)工作场所空气中腈类化合物的测定(GBZ/T 160.68-2007)。

4 医院内救治

4.1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2诊断和诊断分级

救治医生向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询问病史,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

a) 观察对象

短期接触氰化物后出现轻度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可伴有眼刺痛、流泪、咽干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等表现,一般在脱离接触后短时间内恢复。

b) 轻度中毒

明显的头痛、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呕吐、乏力,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i 明显呼吸困难;

ii 轻至中度意识障碍:意识模糊,嗜睡,谵妄状态;

iii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c) 重度中毒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i 昏迷;

ii 癫痫大发作样抽搐;

iii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iv 猝死。

4.3 治疗

接收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

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观察对象留观24h,轻度中毒病人住院治疗,重

度中毒病人立即监护抢救治疗。

4.3.1 清除毒物

脱去中毒病人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和指甲。眼部污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0min。经口中毒者立即用清水彻底洗胃,洗胃后可给予20%甘露醇导泻。

4.3.2 特效解毒剂

凡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给予解毒药物治疗,常用的解毒治疗方法有亚硝酸钠-硫代硫

酸钠疗法,如无亚硝酸钠,可选用亚甲蓝-硫代硫酸钠疗法。

a)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首先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溶液10ml~15ml,或

按6mg/kg~12mg/kg给药。然后,再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ml~50ml,必

要时可重复给药。

b)亚甲蓝-硫代硫酸钠疗法:亚甲蓝溶液按5mg/kg~10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随后立即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ml~50ml,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c)4-二甲氨基苯酚(4-DMAP):立即肌内注射10%4-DMAP2ml后,缓慢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ml~50ml,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4.3.3 氧疗

可采用高流量吸氧治疗,重度中毒病人可考虑给予高压氧治疗。

4.3.4 对症支持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密切监护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5 应急反应的终止

中毒事件的危险源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消除或有效控制,中毒食品和其他可疑

毒物已经完全收缴和销毁,未出现新的中毒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急性氨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氨(NH

)是一种刺激性气体。急性氨中毒是指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氨气引起的以

3

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灼伤。

1 概述

氨在常温常压下是具有辛辣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气体,易液化成无色液体,易溶于

水和乙醇,其水溶液为氨水。人接触氨气浓度达到140mg/m3~210mg/m3时可明显感到不适,553mg/m3时可立即出现强烈的刺激症状,3500mg/m3~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氨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氨水也可经胃肠道吸收。接触氨的常见机会有:输

氨管道、储氨钢瓶或储槽意外破损爆裂,检修过程中液氨外逸;硫铵、碳酸氢铵、尿素、

氨水等多种化肥制造;制碱、制药、鞣皮、塑料、树脂、染料、炸药、合成纤维等各种

有机化学工业;用作冷冻剂、防冻剂和石油精炼、炼钢等工业;偶见于喷洒氨水。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

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并应携带通讯工具。

进入氨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内(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氨气泄漏核心区域,

或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高于360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和A级

防护服,并佩戴氨气气体报警器;进入氨气泄漏周边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在

30mg/m3~360mg/m3之间,选用可防含K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2009),并佩戴氨气气体报警器,穿戴C级防护服、化学橡胶手套和化

学防护靴。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低于30mg/m3的环境,一般不

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现场洗消人员在给液氨/高浓度氨气灼伤病人洗消时,应使用可防含K类气体和至

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C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可戴乳胶或化学防护手套和防护眼罩。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

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氨气浓

度测定。同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数量、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现场空气中氨气浓度的检测

现场空气中氨气快速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置,要尽早对现场的空气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推荐使用检气管法或便携式氨气检测仪法(附件1和附件2)。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氨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氨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常伴有眼、皮肤黏膜

的灼伤;

c)中毒现场空气采样氨气浓度增高,或有明确的氨暴露证据。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

应注意与氯气、二氧化硫、一甲胺等其他刺激性气体所导致的中毒事件鉴别。

2.5 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中毒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有条件时,协助消防部门对危重病人进行洗消。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 现场检伤分类

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咯大量泡沫样痰;严重呼吸困难;昏迷;窒息。

b)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眼灼伤;皮肤灼伤。

c)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呛咳等。

d)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 现场医疗救援

红标病人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可使用地塞米松10mg~20m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窒息者,立即予以开放气道;皮肤和眼灼伤者,立即以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灼伤部位15min以上。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可给予吸氧,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绿标病人在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 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3 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3.1 采集样品的选择

在中毒突发事件现场,空气样品是首选采集的样品。此外,可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确定应采集的其它样品种类。

3.2 现场检测样品的采集方法

使用检气管法或便携式氨气检测仪,采样方法见仪器说明书。

3.3 实验室检测

3.3.1 样品的采集方法

在现场选择的采样点,将两只装有5.0ml吸收液(硫酸溶液,0.005mol/L)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串联,以0.5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3.2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采样后,封闭吸收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应在48h内测定。

3.3.3 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氨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参见GBZ/T160.29-2004)。

4 医院内救治

4.1 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交接,并签字确认。

4.2 诊断和诊断分级

救治医生向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询问病史,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

a)观察对象

对接触氨气后仅有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或偶有散在性干啰音,胸部X线无异常表现者,

b)轻度中毒具有下列之一者:

i 临床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表现;

ii 一至二度喉水肿。

c)中度中毒具有下列之一者:

i 临床符合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表现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常呈现轻度至中

度低氧血症;

ii三度喉水肿。

d)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之一者: i临床符合肺泡性肺水肿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呈现

重度低氧血症;

i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iii 四度喉水肿;

iv 并发较重气胸或纵隔气肿;

v 窒息。

e)眼或皮肤灼伤轻、中、重度急性中毒均可伴有眼或皮肤灼伤,其诊断分级参照

GBZ54-2002或GBZ51-2009。

4.3 治疗

接收医院急诊科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观察对象留观至少24h~48h,轻、中度中毒病人住院治疗,重度中毒病人立即给予监护抢救治疗。

4.3.1 一般治疗

中毒病人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出现眼部刺激症状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交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可的松眼药水滴眼。

4.3.2 合理氧疗

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4.3.3 防治肺水肿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原则是早期、适量、短程。可选用甲泼尼龙,一般使用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4mg,起效后迅速减量,使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周。或使用等效剂量的其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b)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喉水肿及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有支气管黏膜脱落,应及时吸出,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c)控制液体出入量:病程早期应适当控制液体出入量。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速尿)等脱水剂和利尿剂。

4.3.4 防治并发症

急性氨中毒易发生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及自发性气胸,除避免剧咳及屏气动作外,纵隔气肿可取坐位将气体引至颈部皮下慢慢吸收,气胸轻时可自行吸收,重者可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

4.3.5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注意口腔、咽部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等。

5 应急反应的终止

中毒事件的危险源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消除或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OH)又称木醇或木酒精。急性甲醇中毒是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甲醇后引起甲醇(CH

3

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和视神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甲醇为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可与水、乙醇、苯、酮、醚和卤代烃类等溶剂混溶。一般成人口服纯甲醇5ml~10ml可致严重中毒;一次口服15ml,或 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124ml~164ml,可致失明;一次口服30ml可致死亡。吸入甲醇浓度达

32.75g/m3时可危及生命。

甲醇主要是经口摄入进入人体,绝大多数为食源性中毒,也可经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吸收。接触甲醇的常见机会有:摄入含有甲醇的假酒和饮料,或甲醇汽油;生产“固体酒精”火锅燃料;甲醇的生产和运输;生产甲醛、甲胺、摄影胶片、塑料、杀菌剂、油漆稀料、染料、甲醇汽油、橡胶、树脂等作业场所。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2.1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甲醇生产、储存等事故现场时,如现场有中毒死亡病人或空气甲醇浓度超过33000 mg/m3,则必须穿戴A级防护服和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如空气甲醇浓度在50mg/m3~33000mg/m3,须选用可防沸点低于65℃有机蒸气和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并穿戴C级防护服、乳胶或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中毒事件现场已经开放通风,且空气甲醇浓度在50mg/m3以下,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调查和处理经口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现场救援人员清洗大面积皮肤污染的甲醇中毒病人时,应选用可防沸点低于65℃有机蒸气和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并穿戴C级以上防护服、乳胶或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治点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对事件相关场所和人员进行调查,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中毒食品、关闭生产场所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等向事件指挥部提出建议。

2.2.1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针对生产性甲醇中毒事件,调查内容包括涉及生产工艺流程、环境状况、通风措施、防护条件、人员接触情况等,并尽早采集相关场所的空气样品,有条件可进行现场快速检测。针对生活性甲醇中毒事件,调查内容包括中毒事件涉及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采集中毒相关食品样品,有条件可现场快速检测可疑食品中甲醇含量。

2.2.2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应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如生产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餐饮业服务员以及医疗救援人员等)。调查内容包括接触时间、接触物质、接触人数、中毒人数、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故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2.2.3其他调查

如某一地域内短期内接连出现多例甲醇中毒病例,调查内容还应包括该地区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当地近期是否存在来源相同的可疑食品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最好进行现场拍照、录音、录像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 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白酒样品中的甲醇可使用变色酸比色法半定量和定量检测(附件1)。

2.4 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甲醇中毒事件:

a) 中毒病人有甲醇接触机会;

b) 中毒病人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临床表现;

c) 中毒现场采样样品中甲醇含量增高。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

与急性乙醇、异丙醇、乙二醇等中毒事件相鉴别。

2.5 现场医疗救援

口服中毒意识清晰者,早期可进行催吐;经呼吸道吸入中毒者,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皮肤污染者,立即除去污染衣物,用清水彻底冲洗。中毒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必要时以无菌纱布敷料或眼罩覆盖双眼,予以避光保护。当短期内出现大批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 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休克;kussmaul呼吸。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谵妄状态;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搐。

c) 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表现。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 现场治疗

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建立静脉通道,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 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有血液净化条件的医院继续观察和治疗。

3 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3.1 采集样品的选择

作业现场空气样品、可能导致中毒的饮料以及酒类是首选采集样品。血液和尿液中甲醇浓度可供急性甲醇中毒病人的诊治参考。另外,可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确定现场还应采集的其它样品种类。

3.2样品的采集方法

a) 气体样品:硅胶管采样,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

b) 液体样品(酒类或饮料):使用具塞或加盖的塑料瓶,采样量≥200ml。

c) 血液样品:使用具塞的抗凝试管盛放,采血量≥10ml。

d) 尿液样品:使用具塞或加盖的塑料瓶,采样量≥50ml。

3.3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样品采集后最好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冷藏保存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h内进行实验室检测。所有实验室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3个月,备用于实验室复核。

3.4 推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a) 气相色谱法测定蒸馏酒及配制酒中甲醇(GB/T5009.48.4.2-2003)。

b) 顶空气相色谱法定性及定量分析血、尿中甲醇(GA/T105-1995)。

c) 气相色谱法(热解析)测定空气中甲醇(GB/T 160.48.4-2007)。

d) 品红-亚硫酸比色法检测酒类产品中甲醇(GB/T5009.48.4.3-2003)。

4 医院内救治

4.1 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诊医院的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2 诊断和诊断分级

救治医生向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询问病史,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

a) 观察对象

接触甲醇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和眼、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并于脱离接触后短时间内恢复者。

b) 轻度中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i 轻至中度意识障碍;

ii 视乳头充血、视乳头视网膜水肿或视野检查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

iii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c) 重度中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i 重度意识障碍;

ii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或视神经萎缩;

iii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4.3 治疗

接诊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观察对象可留观,轻度中毒病人住院治疗,重度中毒病人立即监护抢救治疗。

4.3.1 清除毒物

a) 洗胃:经口中毒的病人,病程早期应尽快进行洗胃。

b) 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甲醇和毒性代谢产物甲酸,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应当尽早实施。出现以下指征之一者可考虑进行血液透析:口服纯甲醇量>30ml;血液甲醇浓度>15.6mmol/L(500mg/L),或血液甲酸浓度>4.34mmol/L (200mg/L);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出现视神经障碍;出现意识障碍。

4.3.2 解毒药物

a) 乙醇:可使用10%乙醇溶液100ml~2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用3天,严重者可延长治疗时间。其间应当经常测定血液乙醇浓度,宜维持在21.7mmol/L~32.6mmol/L(1000mg/L~1500mg/L)。当血液甲醇浓度低于6.24mmol/L(200mg/L)时,可以停止乙醇疗法。

b) 叶酸:可以考虑使用叶酸,每日30mg~45mg,分2~3次肌内注射。

4.3.3 眼部处理

a) 以无菌纱布敷料或眼罩覆盖双眼,以避免光线直接刺激。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出现视神经损害者,可口服泼尼松5mg~ 10mg,每日3次,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调整;也可用地塞米松、654-2、普鲁卡因进行双侧球后注射。

c) 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

1、维生素B

6

)以及应用血管扩张剂。

4.3.4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予以纠正,并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碳酸氢钠溶液用量。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应首选血液透析治疗。

4.3.5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5 应急反应的终止

中毒事件的危险源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消除或有效控制,中毒食品和其他可疑毒物已经完全收缴和销毁,未出现新的中毒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 案例分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氰酸属于剧毒类。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

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措施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措施(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25458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措施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handling measures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 (一)发现人的职责 1、报告总机,讲明自己的身份、所在地点食物中毒人员国籍、人数、中毒程度及症状等。 2、看护中毒者,不要将病人单独留下,不挪动任何物品,保护好现场。 (二)总机值班员任务 1、接到食物中毒通知后,要问清时间、地点、中毒人员、中毒程度、症状并记录。 2、按下列顺序简明扼要通知有关部门人员到达现场。 (1)医务室。 (2)总经理、驻店经理、大堂经理、保安部。 (3)值班经理、餐饮部。

(4)公关部、行李房、车务部。 (三)食物中毒发生后,下列人员携带设备和物品赶到现场。 1、医务室人员:急救设备、药品、氧气。 2、保安部人员:勘查箱、照相机、报话机、笔录纸、手电。 3、行李房人员:根据路线人数,携带担架。 4、食品检验人员:食品取样器材。 (四)食物中毒发生后有关人员的职责 1、医务室人员 (1)携带急救器材,氧气等赶到现场,对中毒者及时诊断,采取急救抢救措施,并按现场指挥员要求,负责与急救中心联系,如中毒者需送医院时,医务室应派专人前往。 (2)公安机关来店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时,医务室人员要主动提供中毒者病理情况。 (3)卫生防疫部门接到通知来店时,医务室人员负责向防疫部门介绍有关情况。 2、保安部人员

(1)立即赶到现场,划定警戒线,控制无关人员的进入和围观。 (2)协助医务室人员抢救中毒者,做好对发现人和现场知情人的访问记录。 (3)情况严重时随中毒者前往医院,适时做好中毒者访问记录,同时查明中毒者的身份、国籍。 (4)酒店领导决定通知公安局时,保安部负责与公安局联系并作好接待工作。 (5)如中毒者死亡,应派专职警卫保护好现场,初步调查,如系投毒,应立即控制嫌疑人,开展调查侦破工作。 3、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 (1)听取各部门情况报告,对各部门工作予以协调、统一下达指令。 (2)对应急措施予以决策,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4、值班经理、大堂副理 (1)执行店领导对中毒现场及抢救工作的一切指令,向客人做解释,稳定客人情绪。 (2)必要时立即通知中毒者旅游团或家属。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等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等 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为了切实提高我单位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制定我单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成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小组成员职责: 组长: 负责总体协调,组织、指挥、做出相应的应急工作安排。 副组长: 协助现场整体工作安排,收集记录相关情况,形成文字材料。 组员: 负责现场救治,与卫生、药监、医疗等相关部门联系。 组员: 提供一线的情况,查明事因,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并向 相关方面和部门做好事件解释工作。 三、应急组织联系电话: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电话: 区卫生局电话: 公安雁塔分局电话:

四、应急处理程序 1.对发生食物中毒者或疑似食物中毒者采取紧急处理 (1)停止疑似食用中毒食品; (2)采集病人排泄物和可疑食品等标本,以备检验; (3)组织好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4)及时将病人送医院进行治疗; (5)对疑似食物中毒食物及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2.对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的控制处理 (1)保护现场,封存剩余的食物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品安全事件扩散,责令商家和生产经营者回收已出售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3)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 3.对相关用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1)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及工具,并进行清洗消毒。 (2)对微生物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洗、消毒,接触过引起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冰箱、设备,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对餐具,用具、抹布最简单的办法是采取煮沸办法,煮沸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对不能进行热力消毒的物品,可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擦拭或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3)对化学性食物中毒要用热碱水彻底清洁接触过的容器、餐具、用具等,并对剩余的食物彻底清理,杜绝中毒隐患。 4.食物中毒紧急报告制度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一般将其 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 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 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氰酸属于剧毒类。其主要应用于 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离子在 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

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 应急预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事件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为了能够在发生食物中毒时,及时有效地采取果断措施,协助卫生部门查明中毒原因,抢救病人,迅速控制中毒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学校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以下称应急小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 1、组织机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年级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2、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开展对食物中毒事件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情况,抢救中毒人员,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与保全病人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当餐所用原料、辅料等等,收集与保全中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封存厨房及有关原料仓库,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协助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学调查。 二、紧急报告制度 1、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时,接到食物中毒报告的从业人员,应当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应急处理小组必须在收到该信息起一小时内以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内容

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应急处理小组应当掌握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电话。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当立即启动本预案。 1、发生食物中毒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①停止食用疑似有毒食品。 ②对病人进行临时紧急救助,通知120前往救护或组织人员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③及时提取采取病人有关样本,如呕吐物、排泄物,供有关部门作检测。 3、对可疑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迅速采取控制处理措施。 ①保护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②追回已售出的有毒食品或疑似有毒食品。 ③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用具。 四、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卫生学调查。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 1.目的 建立健全本公司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机制,科学有效地调度救援力量,正确采用各种有效的救援措施,及时正确处理食物中毒事故,有效防止食物中毒对人造成的损害,特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发生食物中毒时,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救援和处置的重大安全事故。 3.组织机构 食物中毒指挥领导小组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X 现场救援组 组长:XXX 成员:XXX 引导疏散组 组长:XXX 成员:XXX 现场警卫组 组长:XXX 成员:XXX 后勤保障组 组长:XXX 成员:XXX 4.职责

4.1各部门员工一旦发生或发现食物中毒,应立即通报公司办公室,公司办公室立即安排车辆将中毒者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救治,并办理有关治疗或住院手续,同时向指挥领导小组汇报。 4.2指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要详尽说明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如果可疑食品还没有吃完,请立即包装起来,标上“危险”字样,并冷藏保存,特别是要保存好污染食物的包装材料和标签,如罐头盒等。同时立即封闭厨房各加工间,待卫生部门调查取证后方可进行消毒处理。 4.3办公室进行事故调查,责任分析并形成调查报告上报领导小组。 5.监测预防 5.1事故监测 任何人发现人员食物中毒时,都应当立即汇报办公室和值班领导。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5.2事故预防 餐厅的消毒设施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应当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餐厅的消毒能力。 6.应急响应 6.1先期处置 6.1.1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 ①在单位食堂用餐的员工短时间内出现多例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应立即向

“氰化物”中毒如何急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氰化物”中毒如何急救 导语:天津的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在这事件中氰化物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那么,氰化物为什么具有毒性呢?氰化物中毒又该如何急救呢? 最近的天津大爆炸现场找出700吨氰化物,其威力可以毒死70亿人。人们不禁要问:氰化物是何物?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令人闻“氰”色变? 氰化物是一类快速剧毒物,以氰化氢、氰化钠和氰化钾为主要代表,是引起中毒发展最快的毒物。当人短时间内接触氰化物时,轻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严重时由于缺氧的加重,出现气急、胸部压迫感、无力、心跳加快、心律失常、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重度中毒者立即出现意识丧失、极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迅速死亡。我国70年代反特电影常常见到这样的一幕:敌方特务被我军抓获,在审讯过程中企图负隅顽抗、拒不坦白交代时,常常以低头猛咬衣领一角猝然倒地自毙而告终,这即是氰化物中毒的典型表现。这种在吸入或服用后几秒钟内突然昏倒、呼吸骤停而死亡的现象,俗称“电击型死亡”或“瞬间死亡”。 氰化氢是一种苦杏仁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极易蒸发变成气体,所以生活中以吸入中毒多见。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立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造成猝死。氰化钠和氰化钾经口进入人体,也极易吸收,在胃酸作用下水解成氢氰酸进入血液,产生同样的毒作用。 为什么氰化物有剧烈的毒性?这是由于它在体内迅速分解出氰基(-cn),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中断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造成细胞窒息死亡,即机体内有氧,但不能被利用,形成“内窒息性缺氧”。一般来说,人体对氰化物有较强的解毒能力,少量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可

食物中毒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目录 1事故风险分析 (1) 1.1事故类型 (1)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1) 1.3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1) 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1) 1.5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 (2) 2应急工作职责 (2) 2.1工程项目负责人 (2) 2.2施工班长 (2) 2.3技术员 (3) 2.4安全员 (3) 2.5司钻和泵工 (3) 2.6司机 (4) 3应急处置 (4)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4)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4) 3.3事故上报及联系方式 (5) 4注意事项 (5) 4.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5)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6) 4.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6) 4.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6) 4.5现场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6) 4.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7) 4.7其它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7)

1事故风险分析 1.1事故类型 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有毒有害物质我们称之为病原体或致病因素,根据病原体的不同性质,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四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化学性食物中毒; (3)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4)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食物中毒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主要有:项目部食堂、施工队食堂。 1.3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事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项目部、各工区及施工队食堂均属于集体食堂,就餐人员众多,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1)食物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 (2)食物与有毒化学品接触而受污染; (3)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害成分的物质,如毒蘑菇; (4)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食物去除的食物,如河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一一是指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 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一些天然植物果实中(像苦杏仁、白果)也含有氰化物。 氰化物——用途很广泛,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 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 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本文探讨在出现氰化物中毒、泄漏时应如何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的问题。 氰化物中毒 1. 接触途径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 所 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 2. 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 3. 应急处理 (1 )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病人救护 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呼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氰酸属于剧毒类。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

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实例2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酮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现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赶到四层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氢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氢氰酸中毒伴脑外伤死亡。现场氰化氢浓度测定结果5.2mg/m3、60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6.3倍、59倍。 原因分析: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川卫发[2004]5号 各市、州卫生局,省疾病控制中心,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我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物中毒事故的管理,规范报告程序,及时有效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报告程序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互相通报,并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立即分别向上一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 第五条中毒人数不足30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

食堂食物中毒现场处置方案

食堂食物中毒现场处置 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3.食堂食物中毒现场处置方案 .事故风险分析 事故类型主要为中毒事故。 事故发生的区域主要在餐厅。 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的事故是中毒死亡或传染病。 .应急工作职责 基层工队应急自救组织以班组为单位,由全班组人员组成。 工队值班负责人。 .应急处置 发现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或中毒病人时都应及时向公司值班领导报告,根据事态情况,经领导同意后报告地方和上级卫生防疫部门。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急救电话,且密切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查、取样、控制工作。 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续发。控制范围包括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毒品及其原料,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必要时由卫生部门及时通知中毒食品的来源地和流淌地的卫生部门。 接触细菌性、真菌性中毒食物的餐具、工(用)具、容器设备等物品,用1%-2%碱水沸煮或用有效氯含为250ppm的氯制剂溶液浸泡、擦拭消毒,对接触化学性食物的工(用)具、容器设备等物品,要用碱液进行彻底消毒,消除污染或销毁。 公司食物中毒事件领导小组批准,可以结束应急响应。 .注意事项 稳定人员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事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组织人员做好食物中毒人员的思想工作。

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同意,未经同意,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 发现员工有类似食物疑似中毒症状时,应迅速送医院诊治。 迅速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 做好所食用食物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若是餐厅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人员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氰化物中毒的症状

氰化物中毒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氰化物中毒的症状*二、氰化物中毒的并发症*三、氰化物中毒的饮食注意事项1. 氰化物中毒吃什么好2. 氰化物中毒不能吃什么 氰化物中毒的症状一般急性氰化物中毒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期: 1、前驱期: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视力模糊;口服中毒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呼吸困难期:胸部紧缩感、呼吸困难,并有头痛、心悸、心率增快,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3、惊厥期:随即出现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大小便失禁。 4、麻痹期:若不及时抢救,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反射消失,昏迷、血压骤降、呼吸浅而不规律、很快呼吸先于心跳停止而死亡。 氰化物中毒的并发症1、大小便失禁 氰化物中毒会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 2、脑水肿 氰化物中毒常伴发脑水肿。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又可加重脑水肿,发展至一定程度,即可使脑组织发生功能与

结构上的损害。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脑水肿加重,或由局限性发展为弥漫性,将对脑产生严重危害,形成不可逆性的继发性 病理改变,发生脑死亡。这种结局,是脑组织普遍性受损害及脑疝继发脑干严重损害所致。 3、呼吸衰竭 氰化物中毒也会伴随呼吸衰竭。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4、皮疹 皮肤长期接触氰化物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氰化物中毒的饮食注意事项 1、氰化物中毒吃什么好 1.1、宜吃低脂低糖饮食。如海蜇皮,海参,淡菜,各种有鳞的海鱼,蛇肉,龟,鳖,鲍鱼,去皮的禽畜肉, 黑木耳,白木耳,黑芝麻,番石榴,西红柿等。 1.2、宜吃含有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蔬菜,水果,如荞麦,燕麦(两种麦类均可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小米,薯类,苦瓜, 冬瓜,菠菜,胡萝卜,茼蒿菜,芹菜,香菜,空心菜,荠菜,蕨儿菜,苋菜,油菜,马齿苋,荸荠,茭白,竹笋,茄子,枸杞,玉竹,黄精,紫菜。 1.3、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红豆,薏米,冬瓜,西红柿。

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一、目的和依据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司集体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司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用范围本预案适用本公司集体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 二、组织管理 公司食品卫生联防联控工作由公司负总责,办公室牵头,切实加强领导。各车间主任和办公室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食品卫生联防联控工作。公司食品卫生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本公司食品卫生联防联控工作;迅速贯彻落实省、市、桃源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精神;掌握公司集体食物中毒的态势以及防治情况;协调防治本公司集体食物中毒应急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成员:生产部部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全体成员及各车间带班员。 三、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 (一)办公室负责散发性食物中毒病例的调查登记工作,协助县卫生防疫站做好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工作,内容包括:

(1)收到食物中毒病人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急救治疗; (2)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和简要情况(如吃过什么食物,喝过什么水,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了解中毒的发展趋势以及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 (3)询问发生中毒的地址、单位和时间,中毒人数等; (4)搜集、保留可疑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洗胃液等送卫生防疫站进行检验。 (二)食物中毒病例调查 1、公司要及时向县卫生防疫站提供集体食物中毒报告,要求防疫站在最短时间内派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每个病例的调查原则上要由两人共同完成。同时,上报卫生局,由卫生局通知派消毒专业人员到现场和病人的其他滞留地点对可疑食物中毒的剩余食物、病人呕吐物、排泄物进行终末消毒。 2、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病人的相关诊疗资料。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同事或其他知情者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3、调查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对诊疗活动的干扰。 四、抢救和治疗措施 1、联系和协调各医疗卫生单位,为病患者准备床位、人员、设备药品和隔离措施,做好一切准备,尽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条件。对急危症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疗机构组织会诊和抢救,提高救治质量,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中毒 文章目录*一、氰化物中毒的概述*二、氰化物中毒的原因*三、氰化物中毒的主症*四、氰化物中毒的急救措施*五、氰化物中毒的护理知识*六、如何预防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中毒的概述氰化物为含有氰基(CN)的化合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分为无机氰化物(氰类)和有机氰化物(腈类)两类, 前者主要有氢氰酸、氰酸盐(氰化钾、氰化钠、氢化胺、亚铁氰化钾等)、以及卤素氰化物(氯化氰、溴化氰、碘化氰)等,后者主要有丙腈、丙烯腈、乙腈等。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氰化物可引起急性氰化物中毒;而在非职业活动中接触氰化物或进食含氰甙的植物果实和根部(如苦杏仁、枇杷仁、桃仁、木薯、白果等都含有氰化物)亦可引起急性氰化物中毒。口服致死量氢氰酸为0.06g,氰酸盐0.1~0.3g。 氰化物中毒的原因职业性氰化物中毒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和 皮肤吸收引起的,生活性中毒以口服为主,口腔黏膜和胃肠道均 能充分吸收。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在体内解离出的CN-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为主的多系统中毒症状。CN-与呼吸链的终端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a3)中的Fe3+结合使酶丧失活性,导致细胞内呼吸中断,阻断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从根本上抑制 三磷腺苷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细胞内氧的利用;虽然线粒体的氧

供应充足,但由于氧的摄取和利用障碍,使需氧代谢紊乱,无氧代谢增强,糖酵解发生,最终使乳酸生成增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异氰酸酯类、硫氰酸酯类物在体内不释放CN-,但具有直接抑制中枢和强烈的呼吸道刺激作用以及致敏作用。 氰化物中毒的主症急性氰化物中毒后的潜伏期与接触氰化 物的浓度及时间有直接关系,吸入高浓度氰化物(300mg/m)或吞 服致死剂量的氰化钠(钾)可于接触后数秒至5分钟内死亡;低浓度氰化氢(40mg/m)暴露患者可在接触后几小时出现症状,该型中毒患者呼出气和经口中毒患者呕吐物中可有苦杏仁气味。皮肤接触后会有皮肤刺激、红斑及溃烂。 一般急性氰化物中毒表现可分为四期:前驱期:吸入者有眼 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视力模糊;口服中毒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呼吸困难期:胸部紧缩感、呼吸困难,并有头痛、心悸、心率增快,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惊厥期:随即出现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大小便失禁。麻痹期:若不及时抢救,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反射消失,昏迷、血压骤降、呼吸浅而不规律、很快呼吸先于心跳停止而死亡。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 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氰酸属于剧毒类。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

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1 食物中毒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食物中毒常见有化学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一些有毒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者会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 2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为原则,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发病率,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护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参见《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总体应急预案》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参见《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总体应急预案》4预防与预警 4.1污染源监控 1)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 2)提高警惕,克服麻痹是思想,做好食品卫生工作; 3)掌握如下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重要环节: (1)禁止销、购有毒或变质食品; (2)防止食品变质或污染; (3)食品的采购、加工要有计划性,防止积压变质; (4)加强食品的制、贮、用过程中的卫生管理,防止变质或污染; (5)从事炊事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凡患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饮食工作; (6)消灭蝇、鼠、蟑螂等传染媒介,建立必要的卫生设施和食品卫生防护设备。 4)食前消灭病原体 (1)检查食品质量,腐败、变质、污染的食物做到不买、不做、不吃; (2)饭菜要煮熟、烧透,剩饭菜一定要回锅烧煮后方可食用;

氰化物的毒性及危害讲解

氰化物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 某种物质毒性的大小常常用温血动物的半致死剂量来表示和划分。能使试验的动物达到50%数量死亡时动物每公斤体重所承受的最低药剂量,称半致死剂量,其符号LD50,单位mg/kg体重,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毒性划分剧毒高毒中等毒性低毒实际毒 无毒 半致死剂量LD50(mg/kg体重)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大多数无机氰化物属剧毒,高毒物质,极少量的氰化物(每千克体重数毫克就会使人、畜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含氰化物浓度很低的水(<0.05mg/L)也会使鱼等水生物中毒死亡,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氰化物污染水体引起鱼类、家畜及至人群急性中毒的事例,国内外都有报导。这些事件是因短期内将大量氰化物排入水体造成的。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排放量。尤其要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氰化物的外排量。 不但简单氰化物会污染环境,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即使象铁氰酸盐和亚铁氰酸盐那样的低毒性氰化物复盐,如果大量排入地面水中,经过阳光照射和其它条件的配合也可分解释放出相当数量的游离氰化物,导致水生物的中毒死亡。

通常所说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含氰废水外排所造成的河流(地面水)、饮用水(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氰化物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故一般不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含氰废渣由于必须处理后,才能堆积存放,因而产生的污染仍是对水的污染。 2.1氰化物对人的毒性及防治措施 氰化物对温血动物与人的危害较大,其特点是毒性大、作用快。氰化氢的作用极为迅速,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005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在氰化物为中等浓度时,人在2~3分钟内就会出现初期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死亡,有时也有在24小时后才出现死亡的,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见表2-1、表2-2、表2-3。 刺激皮肤和通过皮肤吸收,亦有生命危险。在高温下,特别是和刺激性气体混合而使皮肤血管扩张时,由于容易吸收HCN,所以更危险。 表2—1氰化氢对人的吸入毒性(mg/L) 暴露时间伤害浓度半致死浓度致死浓度 3秒—— 15 15秒 1.5~2.0 2.5~2.75 3.0~3.5 30秒 0.5 1.0~1.5 2.5~2.5

急危重症护理案例库试题1~2题共用题干患者男性28岁1小时

急危重症护理案例库试题 (1~2题共用题干)患者,男性,28岁,1小时前午餐后打篮球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腹胀,呕吐宿食,含少量血性液体,口渴,烦躁不安,中腹部可扪及压痛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发病以来未排便排气。 1.根据病情,急诊室接诊护士首先考虑患者的诊断为(E) A.急性单纯水肿性胰腺炎 B.输尿管结石 C.胆囊结石 D.肠结核 E.肠扭转 2. 在急诊室治疗期间减轻疼痛的护理措施不包括(D) A.卧床休息 B.胃肠减压 C.禁食禁饮 D.注射吗啡 E.转移注意力,精神支持 (3~6题共用题干)患者,男性,38岁,有胃溃疡史10年,因饱餐后突发腹痛2小时来急诊。 3.采集病史时应特别注意询问(D) A.近期饮酒情况 B.近期胃镜检查情况 C.胃溃疡病史 D.腹痛部位、性质和伴随症状 E.近期工作情况 4.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应采取下列哪项护理措施?(D) A.流质饮食 B.适当镇痛 C.腹部热敷 D.胃肠减压 E.适当解痉 5.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下列哪种情况要立即报告医生?(B) A.患者情绪激动,要求家属陪伴。 B.患者面色苍白、四肢皮肤湿冷、烦躁不安。 C.患者安静入睡。

D.患者自诉腹痛减轻,要求进食。 E.患者要求下床活动 6.若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护士要做好急诊术前准备,以下哪项不是术前准备内容(C) A.皮肤准备 B.药物过敏试验 C.肠道准备 D.更换手术衣裤 E.术前备血 (7~8题共用题干)患者女性,18岁,因外出春游去植物园,自觉吸气费力,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在吸气时明显下陷,伴高调的候鸣音,精神紧张。 7.根据患者的表现,该患者呼吸困难的类型属于(C) A.呼气性呼吸困难 B.混合型呼吸困难 C.吸气性呼吸困难 D.劳力性呼吸困难 E.中毒性呼吸困难 8.该患者发病最可能的诱因为(A) A.花粉 B.尘螨 C.动物毛屑 D.病毒感染 E.精神因素 (9~12题共用题干)患者女性,25岁。因春游赏花,出现咳嗽、咳痰伴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入院查体:喘息,口唇发绀,在肺部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9.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护士应采取下列哪项护理措施?(A) A.改善通气,缓解呼吸困难 B.避免接触感染原 C.饮食指导,增加营养 D.消除恐惧 E.预防哮喘复发 10.经过一般治疗和护理后,患者表现为发绀明显、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经一般解痉、平喘治疗后24小时症状无缓解,判断患者为(C) A.混合性哮喘 B.内源性哮喘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有效控制与消除食物中毒事件得危害,保障职工、病人得身体健康与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得通知》精神,结合实际、为应对可能发生得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制定本预案。 一食物中毒得定义及情形 食物中毒就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得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得食品出现得急性、亚急性疾病。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通常进食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共同进餐得人常常出现相同得症状。 二组织协调与职责 (一)组织原则: 成立职工食堂、营养餐厅群体性食物中毒时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统一领导、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得原则,在"事件"发生时,由分管院领导根据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得实际情况召集小组成员到位,争取时间,积极救治患者,统一协调,实施得处理。 (二)小组名称: 中山一院职工食堂、营养餐厅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 (三)工作小组成员: (1)总指挥:主管后勤副院长

(2)副总指挥:后勤处处长 (3)小组成员:医务科、急诊科、护理部、院感科、保卫科、总务科、食堂主管经理、食堂监管员、食堂安全员、行政总值、后勤总值、等 (四)工作职责: 1、总指挥:负责对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得统一领导指挥。 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处理好相关事务,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中毒人员得救治与事故得调查处理及善后工作。 3、部门职责及分工: 医务科:负责组建应急救援医疗队,组织对食物中毒人员进行现场医疗救助及转运。 急诊科:负责参与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救治,按中毒人员得中毒情况,急重轻缓进行处理。 护理部:协助医务人员现场开展救治观察护理工作。 院感科:按规定向越秀区卫生局、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报告,并协助开展事故调查。 食堂、餐厅安全员:对事发现场得疑似中毒食物及有关设备、工具与现场进行有效监控。 食堂、餐厅主管:收集可疑食物并及时送有关部门检验以确定中毒原因。协助做好就餐人员得工作,确保食堂各项工作稳定有序。 保卫科:负责封锁与保护事故现场,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及公安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取证。 食堂、餐厅监管员:及时掌握中毒病人动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