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 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说课稿 辽师大版(三起)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VB—For循环语句》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Visual Basic编程基础》教材的第四章,主要讲述VB中的For循环语句。
For循环语句是VB中常用的控制结构之一,用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重复执行一段代码。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For循环的基本语法、执行过程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执行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For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VB编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For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执行过程。
难点:For循环语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2. 学具:学生用书、《Visual Basic编程基础》教材、练习本、编程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和的程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这个功能。
2. 知识讲解:介绍For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包括For循环的三个部分: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并通过示例讲解For循环的执行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个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和的程序,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使用For循环语句实现这个功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和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拓展讲解:介绍For循环语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统计字符串中某个字符出现的次数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和的任务。
(2)编写一个程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For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七、作业设计1. 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和的程序:Sub 计算和()Dim 和 As IntegerDim i As Integer和 = 0For i = 1 To 100和 = 和 + iNext iMsgBox "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的和为:" & 和End Sub答案:1到100之间所有整数的和为5050。
《多姿多彩的窗花—for循环的计次应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多姿多彩的窗花——for循环的计次应用》。
首先,我先说课前的学情分析。
本节课基于孩子已经掌握了什么是Python,并且初步了解和认知了Python使用turtle库进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语句含义,例如“pencolor()”、“pensize()”、“forward()”、“right()”等。
这次上课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孩子,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到Python。
考虑到三年级的画图、四年级wps插入形状以及五年级的Scratch学习中孩子一直有接触图形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也通过Scratch初步感知认知了什么是编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选择六年级的孩子来进行Python的学习,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来说会更好一些。
接着,我说本课的设计思路。
本课以窗花设计为主线,主要让孩子掌握正多边形构建过程以及图形旋转创新设计中for循环的计次应用。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正多边形我来画”是通过步步分析让孩子能够按照画图的先后顺序直接实现正多边形的效果,如果孩子对Scratch印象深刻,也可以结合之前的相关知识进行新知识的迁移;第二部分“计次循环我能行”则是在第一部分孩子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找规律发现重复找到简化操作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重点“for i in range():”;第三部分“窗花设计我最棒”,该部分目的是通过观察窗花构造的步骤,让孩子先自己尝试使用已经学会的语句进行窗花的编写,编程本身就是不断实操、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再次发现重复内容又一次应用新知识点。
通过逻辑梳理,把握程序中整体性、进行模块化处理,梳理清晰嵌套内容,再通过设计不同的位置、画笔颜色、背景、粗细等进一步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窗花效果。
下面,我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试行纲要》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循环语句 FOR今日我讲课的课题是《用 for 语句实现循环》。
下边我对本课题进行剖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课过程和说教课展望成效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讲课。
一、说教材第一进入说教材环节,那么我们先认识一下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与作用《用 for 语句实现循环》是选自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 c 程序设计》第 6单元第5个课题。
For循环语句在其余领域中还有着十分宽泛的实质应用。
在此以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次序程序设计,选择程序设计,它为过分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此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老师,不单要教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依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本教材的构造和内容剖析,联合着学生的认知构造及其心理特色,我拟订了以下的教课目的:2、说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娴熟掌握for 循环语句的组成,及其履行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演示法和解说法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而后部署小练习让学生自己着手实践获得循环语句的简单和方便性。
3).感情与价值观目标经过练习让同学们对计算机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产生更多的兴趣,经过小组学习,增添团队意识和技术。
依照以上教课目的,本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课要点和难点。
3、说教课的重难点教课要点: for 循环语句易于操作,简单掌握,有益于学生们产生兴趣,学会了 for 循环语句,关于全部的循环程序能够说是水到渠成了。
教课难点: for 循环语句中表达式1, 2, 3的省略。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课目的,我再从教法学法上和学生说说。
对教材有了必定的认识以后,我们来说一放学生二、说学生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用for语句实现循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预测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进入说教材环节,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与作用《用for语句实现循环》是选自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c 程序设计》第6单元第5个课题。
For循环语句在其他领域中还有着十分广泛的实际应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程序设计,它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构成,及其执行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布置小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到循环语句的简单和方便性。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练习让同学们对计算机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产生更多的兴趣,通过小组学习,增加团队意识和技能。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本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for循环语句易于操作,容易掌握,有利于学生们产生兴趣,学会了for循环语句,对于所有的循环程序可以说是迎刃而解了。
教学难点:for循环语句中表达式1,2,3的省略。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和学生谈谈。
二、说学生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小学信息技术for循环教案1. 引言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循环是信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帮助学生在编程和问题解决中掌握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循环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循环的概念。
2. 循环的概念与应用2.1 循环的定义与作用循环是一种在计算机编程中常用的控制结构,它能够重复执行一段代码,只要满足特定条件。
通过循环,我们可以简化重复操作的任务,并增强代码的效率和灵活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循环的概念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一步。
2.2 循环的类型在信息技术中,最常见的循环类型有for循环、while循环和do-while循环。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通常会以for循环作为入门,因为它结构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掌握。
2.3 for循环的语法与用法for循环的基本语法如下:```pythonfor 变量 in 序列:代码块```其中,变量是用于迭代的计数器,可以是任何合法的变量名;序列是一组有限的值,如列表、元组等。
在循环中,变量会依次取序列中的每个值,并执行循环体中的代码块。
通过循环体中的逻辑判断和操作,我们可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3. 循环教案设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for循环,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案:3.1 教学目标- 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掌握for循环的语法和用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for循环。
3.2 教学准备- 一台计算机和投影仪;- 编程软件,如Scratch、Python等;- 相关的教学素材,如示例代码、问题案例等。
3.3 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循环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刷牙刷多少次、数数练习等。
通过这些例子,向学生解释循环的概念和作用,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步骤2:介绍for循环(10分钟)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示for循环的语法和用途,解释每个部分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一个简单的for循环代码示例。
循环语句FOR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用for语句实现循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预测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进入说教材环节,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与作用
《用for语句实现循环》是选自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 c程序设计》第6 单元第5 个课题。
For循环语句在其他领域中还有着十分广泛的实际应
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程序设计,它为过度到本课
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信息技术课程
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老师,不仅
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构成,及其执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布置小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到循环语句的简单和方便性。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练习让同学们对计算机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产生更多的兴趣,通过小组学习,增加团队意识和技能。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本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for循环语句易于操作,容易掌握,有利于学生们产生兴趣,学会了for循环语句,对于所有的循环程序可以说是迎刃而解了。
教学难点:for循环语句中表达式1,2,3的省略。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和学生谈谈。
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说一下学生
二、说学生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
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
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从提出学习目标
出发,通过“任务”、“任务分析”、“学习与探索”、“实践与交流”等环节,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完成课堂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例相结合,将“授之以渔”的思想贯穿始终。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并产生去实现操作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
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
1. 引导法:先让同学们输出10以内的奇数,在输出一百以内的奇数,当
然一百以内的奇数比较多,就提出能不能有一种方法来实现不用这么麻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
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 集体讨论法: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使一大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到
电脑,对电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书本外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例举计算机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际的操作,使学生对章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2、板书设计:
循序结构设计—>结构程序设计—> 循环程序设计—>for循环语句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五、说教学预测效果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循环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
种体验的深入思考。
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
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
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
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
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
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
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
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果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