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结构框图完整版(ppt)

孙子兵法结构框图完整版(ppt)

兵法框图演示测试Testing…作者:曹文贤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Thank The End

You

作者:曹文贤

智慧树2018孙子兵法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军志》当中“止则为营”的下一句是(行则为阵)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第一章 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人民群众) 下面不是《孙子兵法》常用三大版本的是(孙子通典)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参战多国部队共多少个国家组成(39 )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生前是哪国国家领导人(巴勒斯坦) 计篇当中对“将”的选拔标准排在第五位的是(严)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计篇当中“七计”的内容(智谋孰强) 春秋时代宋襄公战于泓水的“君子之战”是与哪个国家进行的(楚) 第二章 《作战篇》当中一辆革车由几匹牲畜来拉动( 2 )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是(物资耗用量极为巨大) “巢车”在攻城战中的作用是(观察敌情) 在古代攻城战中,相比于守城方,攻城方一般而言相对需要兵力(较多) 《作战篇》当中孙子提出的“智将”判断标准是(务食于敌) 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是让谁愤怒(己方士兵) 作战篇中“取敌之利者,货也”中的“货”是什么意思(奖赏) 对于《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速战速决”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理论所产生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两种理论都正确) 第三章 按照《司马法》记载“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中的一“旅”为多少人(500 ) 兵学巨著《战争论》的作者是哪国人(德国)

下面不是美国“孙子核战略”主要手段的是(战争威慑) 现代电子产品相对较昂贵的价格主要来自于(科技含量) 《谋攻篇》认为若与敌人兵力相当则采用的战法是(战之) “百战不殆”的上一句是(知彼知己) 第四章 《形篇》认为,“败兵”的表现是(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不可胜者”是通过(防守)来实现的。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数)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称”可以推导出(胜) 《形篇》认为,“胜兵”的表现就好像(以镒称铢) 第五章 《势篇》认为,要达到“斗众如斗寡”的效果,则需运用(形名) 《势篇》提出的“奇正”概念,其中的“奇”是指(特殊战争规律) 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五色”当中的是( purple ) 对于“奇正”作用表述正确的是(“奇正”都可以获得胜利) 《势篇》认为“认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而(圆石置于斜坡)造的“势”最强东汉末年至三国年代发生的合肥之战,交战军队属于哪两个方面(曹操与孙权) 第六章 虚实篇讲究“(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篇讲究“(寡)之而知死生之地”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做出最终作战方案)“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中“错”的含义是(措施)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第七章 “军争篇”两军相争的重点是(先发制人)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 从《孙子兵法·作战篇》中的“作战”两字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以军事历史角度来写的。本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认为作战时要速战速决,不要打持久战,因为持久战对一个国家的国力、民力的消耗太大,即使一个强大、富饶的国家也有可能被持久战拖垮,导致国弊民穷。 作战篇的开头,写道,“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孙子那个年代,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之前,要动员轻重战车千百辆和全副武装的十万大军,还要不远千里去远送粮草。这样,里里外外的开支,包括接待诸侯客使所需花销,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器材,以及供应补给车甲装备的费用,每天耗资都会有千金之巨。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由此可见,战争对物力、人力和财力消耗巨大。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例如,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耗时3年,共消耗作战物资7500余万吨、弹药330万吨、开支200亿美元。在越南战争中,美国耗时8年,共支出1100亿美元。在历时7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耗费军费7630亿美元,超过朝鲜、越南战争的费用。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对国力的消耗和损害,古今莫不如此。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若靠旷日持久去取得胜利,那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强攻城邑,又必致兵力大量损耗。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匮乏。是以要尽量避免持久战,因为持久战对军队士气、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消耗和损害太大了。正所谓“商场如战场”,持久的价格战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伤害。例如,在2000年以前,奥克斯集团就开始建立零配件企业,90%以上的零配件都是自己加工,自制零件减少了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而且自制零配件成本外购成本较少了很多。奥克斯集团努力开发新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从国外引进新设备,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低成本优势为奥克斯集团发动价格战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正是凭借成本优势奥克斯才实现了空调生产行业第三的目标。但这种低成本优势随着企业价格战在2003年进入“白热化”阶

《孙子兵法》与领导谋略(下)

《孙子兵法》与领导谋略(下) 第二篇讲的作战篇,它是战略评估已定,已经做出来了。评估得不错,不管有没有不确定性,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评估大致是可以的,就可以进行战争了,那么接下来对战略行动总筹划。因为进行战争是非常浪费资源的事情,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资源投入的问题。我们在战略筹划的时候,在每一件事情进行筹划的时候,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速胜和节约。战略谋划不能讲不惜一般代价赢得这一场战争,过去那是为了政权。今后打仗我们就讲代价了,代价不合算就不要打了。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的,你不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这件任务,你要想代价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节约问题,节约是我们战略筹划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速胜。因为拖的时间越长,越浪费资源,所以要坚持速胜的原则。 第三篇谋攻篇,它是讲筹划确定,接下来就是战略目标选择,孙子又给我们提供一个方法,就是不要一开始确定一个目标,我们要选择优化目标,从最理想的目标出发,落实到最可行的目标。要理想目标和可行性目标,所以孙子兵法在谋攻篇当中讲到全胜,就是全国为上,在对方保全的情况下,实现我的利益目标。用现在的话来讲军事就是双方都是零伤亡情况下赢得这场战争,这是最高目标。但是孙子讲这是一个理想状态的目标,我追求是一个理想目标,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理想目标能够达到的。理想和实际是不一样的,于是他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一步一步来选择,最高目标理想目标是伐谋,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个,这种方式不一定能够实现,在外交上进行斡旋,进行一些联合结盟了能不能使对方屈服,我们进行外交经济谈判也是这样的,我怎么样用谈判方式使得对方屈服,不一定用硬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是用谈判联盟的方式也难以使对方屈服的情况下,我只好进行兵战。兵站首先考虑要野战,最有利就是进行野战。其下攻城,攻城是下策,不得以情况再攻城。那如何攻城进行详细的准备。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城内的敌人引出来在野战条件来打。最好的方式十则围之,这种方式从战略不能起到不战而胜,战役战斗上来不能不战而胜,十则围之可能围起来自然就不战而胜,可能就迫使他投降。这目标有一个理想目标和可执行目标,逐步来评价有优选,我们有一个优先和优化的过程。 第四篇军行篇,行动目标一定,我们必须进行充分准备。进行准备的时候最重要就是要先胜而后求战。非常值得重视就是孙子用兵思想的一种境界,就是一种霸权争霸的境界,先胜而后求战,就叫先胜篇,就是要做好充分胜利准备的时候再打仗,而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打起来再进行准备,有一些条件是来不及的。我们应该在筹划的时候做充分准备而后再进行。但是先胜也好,全胜也好,要树立一种境界,叫善战者无智名无用功。

分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作战”篇紧接于“计篇”之后,做好计算权衡之后,如果胜算大,就开始备战。“作战”的“作”字,是“启动”的意思,整篇还是处于一个宏观性观点的阐述,篇中提出了“用兵神速”、“因粮于敌”的观点。然而孙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的使用计谋,而是要让每一个准备举行战争的人知道,战争的前提是什么?战争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孙子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并在最后得出:“故兵贵胜,不贵久。”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行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是作战篇中的第一句,总体概述了战争的规模与费用,其中的“千乘”、“十万”、“千金”等应该都是概举,只是言战争的规模之大,费用之高,没有实际数量的概念。春秋大国用兵,车不过数百乘,如果过于注重每车之人数及千驷千乘的兵力总数,是没什么意义的。这几句话和下文中的一些语句,如“近于师者贵矣”、“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等,论述了军队、战争与国家金融财政的关系,即战争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关系,进而论及军械、装备、粮食等军需物资及其潜力对于战争的影响,“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由此可看出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经济(国力)的强弱。 紧接着,作战篇的第二段又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取用于国于敌,取用因粮于国于敌,如果不这么理解就变成了取用只能在国,因粮只能在敌,这大大降低了战争的灵活性。(难道从自己国家带走的粮食就不是粮食,从别国缴获的武器装备就不是武器装备?)“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既概括了从国内取得军需物资的方式,与上下文论述战争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关系想照应,又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军事思想,以敌军、敌国的物资支持战争。“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一钟”、“二十钟”当然也不是实指,只是为了表明“因粮于敌”的优势,“取敌之货者,利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运输的不便和其他运输使得风险极易使国家贫困不堪,要解决这个,“因粮于敌”就成了绝佳的选择。这里的“用”与“粮”是指一切可用的物资,在战争时期就是一切军需物、民用物资等等,国内和占领地的一切物资都可以算在“用”之列。“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则百姓贫”,取用于敌,以战养战可以很好的减少甚至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战争时间越长越好,相反,速战速决是千古不变的作战基本原则,“其用战也贵速,久之则钝兵挫锐”,一旦战争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力屈于斯,则若于彼”的情况。对进攻方或者侵略者来说,用兵如玩火,若不懂得适时收收,便会自取灭亡。“爱欲之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话的意思是说:不明爱欲真谛而乱爱的人,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而行,必然存在烧手的隐患。其实两者大抵上的意思还是相通的。在秦国攻打邯郸时,想用白起,但他说:“邯郸不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患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虚,远绝山河而争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孙武速战速决的观点都是针对进攻方提出的,是进攻方要想取得胜利且减少自身损失的好方法,而作为被攻击的国家,若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使用持久战的策略,使对方无法实现速战速决,耗尽其实力与潜力,等待时机返攻,取得最后的胜利,这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15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1500字: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四部分,据为己用,告诉我们“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为胜敌而益强。”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五部分,激励团队士气。 一、兵法解析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意思就是:要使士兵能拼死杀敌,就必须激励他们的士气;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杀敌者,怒也”,精辟地阐述了士兵英勇杀敌,靠的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约米尼《战争艺术》云:“当军队士气不振的时候,任何战术上的规律都不能够使其获得胜利。”因此,善于带兵的将帅,都十分精通“杀敌以怒”的方法,去点燃士兵心头正义之火。 其实,“杀敌以怒”就是运用和调动人们心理的激将之计。它与“怒而挠之”有相似之处。但是,“怒而挠之”主要是刺激敌人,“杀敌以怒”则主要针对己方而言。运用“杀敌以怒”谋略,要注意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正激(正面鼓励)或反激(反面刺激)。 《三国演义》中,孔明在赤壁大战前,游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时,

采用的是“反激法”。公元前208年,孔明只身赴东吴,先是舌战群儒,继是说动吴主孙权联合抗曹。然后他在鲁肃陪同下,去见东吴主将周瑜。一见面,周瑜摆出一副降曹的架势,好让诸葛亮求自己发兵,以确立“以我为主”的地位。 鲁肃不知是计,与周瑜争辩起来。孔明看破周瑜用心,“只袖手冷笑”。 在旁观察孔明的周瑜,问孔明为何发笑。孔明道:“笑子敬不识时务耳。”接着便劝其主战的鲁肃:“曹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过去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于曹操为敌,现在这些人都被曹操消灭了,天下已没敌人了,只有刘备还不识时务,硬要与之争雄。但现在孤身在江夏,存亡还难说。若将军决定投向曹操,可以保证妻子与儿女平安,可以保证荣华富贵。孔明的这番话都是反语,意在刺激周瑜。但周瑜非等闲之辈,不为所动。于是孔明再次激他,说只要送两个人给曹操,曹操就会退兵。周瑜问是哪两个人。 孔明见周瑜上钩,乃不紧不慢地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曹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宣天下美女以适其中。”接着又说,曹操是好色之徒,为了得到江东二乔,兴师动众。将军何不用美人计,将二乔献给曹操。 孔明明知大乔和小乔是孙策与周瑜的妻子,故用此话进一步激他。周瑜果然沉不住气,离座骂道:“老贼欺吾太甚。” 周瑜终于被孔明用计激怒了,决心与曹操决战到底。 孔明巧激周瑜使用的是反激法。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作战篇第二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十万③,千里馈粮④,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⑥,日费千金⑦,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⑧,久则钝兵挫锐⑨,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⑩。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⑾,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⑿。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粮不三载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⒂,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⒃。力屈、财殚,中原⒄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⒅,甲胄矢弩⒆,戟楯蔽橹⒇,丘牛大车(21),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22),当吾二十钟,■*秆(23)一石(24),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25)。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26),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驰牟千驷:战车千辆。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原指一车套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指四匹马拉的战车。千驷即战车1000辆。每车配备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75人。千驷,共有官兵75000人。 ②革车千乘:重车千辆。革车,是专运粮食、器械等的辅助性兵车。这种车子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因此称为革车,也叫守车、重车、辎车。每车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各5人,炊事员10人,共25人。辆。千乘,即四马革车1000辆,共有官兵25000人。 ③带甲十万:指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共有带甲官兵100000人。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④馈粮:馈(kuì),馈送。指运送粮食。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须的胶和漆。这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需的各种物质。

孙子兵法原文1-6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作战篇读后感

作战篇读后感 导读: 作战篇读后感 我读了《孙子兵法》,一本十分有意义的书,起初开始读作战篇,我就受益匪浅。 《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第二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之所以说其最重要,是从军事历史角度说的。 《作战》篇的本义是说,要速胜,不要持久战,因为对后勤的消耗太大,对人员的消耗太大,对国力的消耗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很容易遭受别人暗算从而面临毁灭的危险。孙武在这篇文章里提炼出核心观点:“兵贵胜,不贵久”。 在实际战争中,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多反其道用之,即强调打击对方后勤保障、消耗对方国力的重要性,取得战略优势,从而赢得战争。 最着名的就是抗战。在抗战初期,日本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咄咄逼人之势、对中国人极端蔑视之情溢于言表。日本人狂妄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虚弱,即日本军力强,却面临资源少、后继乏力的困境,持久作战不利于日本,速决战利于日本。因此,毛泽东因地制宜提出“持久战”战略,在人力上、资源上、士气上不断消耗日本,通过长期战争,积累对日本的作战经验,扩充实力,将战略态势由劣势转为优势,最终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英国的潜艇战也属于消耗战,即德国

击毁英国舰艇的速度快于英国制造舰艇的速度,不断削弱英国海军实力,使得德国海军由弱势转变为优势。这一战略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美国人参战未能成功。当时,盟军除用军舰外,还用航母飞机打击潜艇,沉重打击了德国人的潜艇部队,德国海军的战略进攻态势也得到彻底遏制,此后不断走向衰败,直至最后灭亡。 中国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抗,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采用了打击对方后勤保障的正确战略。当时,蜀军北伐,最大的弱点就是后勤保障困难,纵是一代天才诸葛亮也没法解决。司马懿看准了这一点,在与诸葛亮反复较量中,不断消耗蜀军实力,等蜀军无力支撑作战时,自然撤走。 刘邦和项羽的较量被人称为十战九不胜,最终刘邦胜出。除了刘邦善于用人外,刘邦人力和后勤保障充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与之相比,项羽的后勤保障和人力保障就很差,归附他的人才还不断外流到刘邦处。总有一天,双方的战略态势会发生逆转,那时刘邦自然会战胜项羽,取得胜利。 在中国,强调打击敌方后勤保障,还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坚壁清野”,就是不给进攻的敌人一点物资,让人吃不上喝不上,最终知难而退。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这也反映了打击敌方后勤保障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全面预算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全面预算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全面预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战篇之全面预算——孙子兵法读后感: 上几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始计篇”的八个部分,“始计篇”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 接下来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这一篇文章主要是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一、兵法解析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意思就是: 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若动用轻型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且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的话,那么前方与后方的费用,款待使节、策士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车辆兵甲的维修保养,每天都要耗资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征。 “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在这里提出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进行战争,首先要策划费用、粮草、车马、用具,然后才兴兵出征,这样才会有胜算的可能,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在孙子时代兴兵10万,尚且日费千金,那么到了现代,随着武器的更新,各种现代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军费开支更是创下了天文数字。 据统计,现在军队需用的作战物资已达300多万种,仅油料型号就有100多万种,雷达指挥仪一万多种。军需物资不仅在种类上激增,在数量上也日益膨胀。 1760年,俄军夺取柏林时,炮兵共发射炮弹1200多发,消耗弹药2.5吨。 1945年,苏军攻打柏林时,消耗弹药量为26230吨,即增加一万多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侵越作战中,投入美军50万人,年战争消耗达300亿美元。 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历时仅42天,但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3亿美元,平均一天日耗资达27亿美元,相当于侵越战争一年的开支。 由此可见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孙子的“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论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战争必然要大量耗费物力,所以孙子在《作战篇》中详细预算战费,恳切地提出劝勉:只有物资齐备,方可出兵。 可是古往今来,千里远征却不重视后方供应的战例史不绝书。拿破仑侵俄战争的惨败就是明证。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解读

孙子兵法解读第一篇 计谋第一 原文+旁注(注释略):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句说的是战争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每起战事,国之上下必须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否则难保战争胜利,特别是实力相当的两个国家的战争成败均定于细节情况下。于是乎孙子在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警醒兵家对待战争必须严谨认真的态度,并体察入微,掌握战争全局,始终要站在战略高度审视战争的变化。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该段承接上段之“察”字,主要说的是战争成败的五大关键因素:道、天、地、将、法,并一一做出解释。在这五事中,“道”本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道者,齐心也。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归根结底战争还是人的较量,人始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这里的“人”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门从事战争的军人,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军队只是国家战争对抗的前头兵,军士与人民从来都是相等的,这一意识的建立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战争动员潜力,即军事实力。而军事上的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冲破“天”“地”等客观自然因素的对战争的制约。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此二者对战争进程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少,但绝不是没有,因而我们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尽量克服客观自然因素对战争进程的制约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所还未克服的自然因素,从而大大增强我方自身实力。至于“将”,胆略第一,胆者,勇也;略者,智、信、仁、严也。一个真正的将军,谋略的发挥更难的是在平时,熟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不仅要看战时的正确谋略,更要看平时军队训练的成效及军队装备的更新与维护。这些都离不开将领的“略”,训练时要求将士兵的战争生存力与杀伤力提高到个人的极限水平,这靠的是精神力量的积蓄与身体技能的提高。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训练官兵之间,士兵之间的互信互敬以及互相提高、互相平等的和谐关系。对于军事装备而言,军队需要什么装备就要生产什么装备,列装什么装备,而这信息的提供在和平时期是极其不易的,这就要求军队上下充分发挥军事人员的洞察力和战略前瞻性,而战略前瞻性尤其是对将领的特定要求,而且不仅仅是局限于战斗装备这一单一层面,而是战略战术的研究等等方面,这些要求的实现都是十分困难的。而战时却要简单得多,因为战时到底是现实存在了的,而且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考虑的范围相对于平时要小得多,只要能控制战争的进程就可以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对于“法”我个人是十分看重的,法令不行这对于军队而言是致命的,是严重制约战争实力发挥的一大因素。可想看来孙子将“法”作为兵家五事之一特别指出是何等的明察秋毫啊!不得不令人佩服。该段提出的八字——“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对将领的一大现实要求,即对于战争成败的预判能力。对于战争的预判,一方面有助于比较战争双方实力,互较利弊,以便于趋利避害,更明确战争该怎么打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对将领事先给自己的心理预期,以便于将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容地应对战场危机。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该段主要阐述了七计索情,在原有的五事的基础上另外指出了兵众,士卒,赏罚这三点。

孙子兵法---作战篇-教学设计

1《孙子兵法——作战篇》教学设计 河南省桐柏县城关二小刘可贤 教学内容 《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教学目标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了解句子的意思,能流畅地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了解句子的意思,能流畅地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入:第一篇《始计篇》(即《计篇》),讲的是庙算,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

造”“兴起”的意思。“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 三、合作探究学习句子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2齐读。 3指名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形式。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4、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句子。 作战篇: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译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需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士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兵作战,如果时间拖的太久了,就会使军事行动受阻,使军队的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 【原文】: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译文】如果军事行动受阻,军队士气受挫,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一些诸侯列国就会乘机作乱,那时候即使有再高明的统帅,也无力回天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用笨拙的办法求取速胜,没有见过用精巧的办法将战争拖向持久。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为后世兵法所取法,故被称为兵经。它不仅是中国兵学之祖,孕育了中国兵学,而且对世界兵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现在世界兵学的重要来源,被列入世界兵学之宝库。 《孙子兵法》大约于公元前515年在处于战乱频生的春秋时代面世,孙武这位吴国的军事思想家,凭籍《孙子兵法》这十三篇惊世军事经典巨著,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奠下了千秋百世的基础外,甚至于2500多年来的古今中外,充斥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亦发表下列言论:孙子的思想的惊人之处,就是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言论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一样。中国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就是孙子。他为其国家赢得战争胜利的能力,亦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声望。 《孙子兵法》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用于治军,用于现在战争,而且可以用于治国,用于经济管理,用于商业竞争,用于体育竞赛,等等。因而,它越来越受各有关方面的重视,被应用于各种行业。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产生于我国古代的一次社会重大变革的年代,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出现的社会关系。即:富国强兵,文武并设,以全胜争于天下。统观全书,无处不洋溢着争胜的精神。所谓争胜,不仅是要在战场上克敌制胜,更正要的是在政治力量的对比,军事实力的对比等等;所谓争胜,也不是单车上军事的胜利,而是要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争取不战而胜。

这部兵书流传已久,传抄的版本也特别多,历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短长。但总的就这十三篇次序是:一、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行篇,五、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一共就这十三篇,但其中的意思就不止那么多,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学会和应运的,只是自己理解的一点写下心得记录下来。 第一篇《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计”不仅是计谋,还有计算,比较综合国力,是自己实力的比价,也是对自己的衡量,只有明白了自己和对手才能够取胜,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能光看自己的某一方面,还有看总体还请对的不足和有力的地方,可以提前知道和预测结果,这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经常见到的电视剧中很多就是讲的计谋,所以这一篇还是运用的比较广泛的,具有很大的实际意思,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即使现在战争也是要

孙子兵法理论

孙子兵法理论丨作战利害权衡法则 《孙子兵法·作战篇》里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兵法·九变篇》里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看不懂没关系,接下来我们详细解释。 “利害”思维是孙子在《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中提出的,这里的“作”是“兴起”的意思,并不是指正式交锋打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设进行庙算之后,决策已定——这场战争必须要打,那么随后要考虑的事是什么? 大家都熟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就是要先考虑“后线”的问题,而不是“前线” 的问题。而且孙子认为,尤其要先考虑后线的“害”,而不是前线的“利”。这同样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普通人会急于思考:怎么打?打了有什么好处?孙子反其道而行,根本不提这些问题,,而是要我们先考虑:打不好的坏处是什么? 战争之害是什么?孙子描述得很详细:一是花费太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二是时间长了更麻烦,“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就是士兵没了士气,打仗没了体力,而国家也消耗不起了;三是趁火打劫的来了,“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到了“智者不能善其后”的地步时,那就真的山穷水尽,可能要国破,甚至国亡了。所以孙子说,不了解战争之害的人,也不可能了解战争真正之利。这时候,即使打了胜仗,也可能是坏事。 皮洛斯是古希腊伊庇鲁斯的国王。在与罗马的一场血腥战斗中,皮洛斯获得了胜利,却损失了大半精锐部队。当其他人在为胜利而欢呼雀跃时,皮洛斯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感慨道:再来一场这样的胜利,我就完蛋了!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叫“皮洛斯式胜利”,意思是:代价惨重、得不偿失的胜利。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管理、营销等领域,,我们打过几次这样的胜仗呢? ……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害的,但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失明”,只看到其中“利”的一面,不愿看到“害”的一面。这样片面地看问题,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 …… 在优秀的军队里,战斗开始前,负责制订作战计划的官员至少要制订两套以上的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1.《虚实篇》中指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 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要集中优势兵力,并设法分散对手的兵力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就能战胜对手。在制定企业战略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能够征调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将珍贵的资源用在最需要、最有利的地方,如形成一定的资金优势、人力优势技木优势等,在某一阶段、某一地区与竟争对手相比在这些方面占据定的优势,就能以实击弱占据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2.《军争篇》中:“先知迂直之地者胜。”这也是制定战略过程中的更高标准。迁和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迂与直的关系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表现。瑞士以生产机械手表而闻名 于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制造工艺一流,手表的精确度很高,日本手表公司无论在技术条件、知名度、工艺等方面均不能与瑞士公司竞争,但日本手表公司利用石英技术生产价廉物美的石 英电子表,不但在短时间内占领大部分手表市场,而且以此为契机成为世界钟表行业的新霸主。日本企业运用的就是以迂为直的战略,通过占领石英手表市场,以达到挤垮瑞士机械表的目的, 称雄钟表市场。 9.1.5排除干扰因素,做出战略决策 对于以统一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各种企业战略方案,不可能全部都能釆用,而应根据环境、资源、规模,综合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做出决策。 《孙子兵法》对于战略决策原则在《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后势篇》等篇章中均有描述,下面阐述几条主要原则。 1.《作战篇》“战争利害之计算,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在用兵之利也。”在未采取 措施前就要懂得采取行动的利弊,并进行比较。 2.《谋攻篇》“知胜有五,而患于军者三。”要知道预知胜利的五种方法和危害企业的三种情况,核心是什么情况下可以出击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出击。 3.《军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修复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够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者。战略制定者一定要先考虑创造自身不败的条件。 4.《兵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用兵作战以正兵迎敌以奇兵取胜。在战略制订中, 要以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达到以巧取胜,以奇取胜的目的。 9.2《孙子兵法》对战略实施的要求 9.2.1创造获胜的条件 《谋攻篇》“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领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是预知胜利的五个依据。要创造条件力争达到这五个依据,要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出击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出击,就要仔细分析瞬间即逝的机会,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进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经过运筹分析,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培养,从领导到员工形成共识,做到荣辱与共,上下同心就能具有无往 而不胜的精神力量;在决策前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因而在思想上和物质上要多做几种准备始终把握主动;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适当分权,做到职责分明, 在运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如果出现权限混乱的现象,只能是为对手创造可乘之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