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菲迪克金皮书(一)

解读菲迪克金皮书(一)

解读菲迪克金皮书(一)
解读菲迪克金皮书(一)

解读菲迪克金皮书(一)

金皮书对承包商是利是弊?

——从设计类义务谈起

作者汪英杰翻译敖青

菲迪克黄皮书是设计-施工合同,银皮书是设计-采购-施工合同(EPC 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黄皮书和银皮书的共同点在于由承包商负责设计和施工。正在酝酿中的金皮书是设计-施工-运营合同(DBO Design Bulid Operate),合同涵盖设计、施工以及长期的运营和维护。

那么,金皮书究竟是创建了一种全新的DBO模式,还是仅仅通过在黄皮书中加入运营部分将其变为DBO模式?从承包商的设计类义务来看,尽管有一些与设计有关的改进颇受欢迎,但许多条款只是对黄皮书的简单拷贝,并不适合DBO项目,加重了承包商的义务,限制了承包商的自由。

金皮书对承包商的利好所在

允许承包商分期提交操作和维护手册。金皮书在“分期提交操作和维护手册”方面改进了黄皮书的相关规定,允许承包商分期提交操作和维护手册,首份于投运试验开始前提交,其余的在投运证书签发前提交。分两步提交的方法满足了雇主对临时性手册的需求,也使承包商能在试运营后对手册进行修改。

增加了技术更新的新条款。金皮书第13.7款是一个全新的条款,规定因“技术、新材料或产品的变化”所作的调整。这不同于黄/银皮书中因立法的变化、费用的变化所作的调整。为什么要就技术变更作出规定呢?传统的黄/银皮书的合同期限相对较短,常为18-36个月,在此情况下技术变化不常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了,也不值得进行相应变更。相反,金皮书有20年的运营期,在这么长的期限内就应考虑技术的更新。

金皮书对承包商的不利之处

限制了承包商设计的灵活性。DBO采购模式的核心是在符合雇主规定的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赋予DBO 承包商改进设计的空间。毕竟雇主在乎的是最终结果。但金皮书未对“DBO承包商的设计的审核”之相关条款作出修改以赋予DBO承包商更大灵活性,相反,除拷贝黄皮书为承包商设置的责任外,金皮书加重了承包商的责任,如扩大承包商需要提交审核和批准的文件的范围;增加了黄皮书中没有的“批准标准”,即雇主代表“认为承包商文件与雇主要求一致”。此外,在哪些文件需要检查、审核或批准方面,金皮书的相关规定不够明确,加大了出现争议的可能性。

此外,金皮书在“承包商修改设计重新提交审核”方面拷贝了黄皮书的相关规定,而且增加了约束条件,即应在发出通知时对修改的必要性作出书面解释;如果审核结果是承包商文件需要重新提交审核,其还应赔偿雇主因此产生的额外费用。对于这些规定,笔者的建议是,应强调DBO合同的性质,以争取灵活的设计条件,减少需要审核的文件范围,反对设置任何形式的批准。

加重了承包商的义务。金皮书对“承包商确保其设计人员参加与雇主代表的讨论”的义务的规定并不止于缺陷通知期限期满之时,而是延续到该时间之后。事实上,金皮书中不存在缺陷通知期限的概念。这就加重了承包商的义务,因为这意味着其设计人员不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须与雇主代表进行讨论,且在此后20年的运营期间也要进行此类讨论。笔者建议对此合理限制,如规定讨论仅在某些事先规定的情形出现时方才进行,如运营期间设备不能运行之时。

增加了承包商的风险。黄皮书和金皮书第5.1款都规定,在收到开工通知后,承包商应仔细检查雇主要求。在附录或合同资料规定的期限内,承包商应就雇主要求中发现的任何错误、失误或其他缺陷发出通知,否则可能丧失要求额外工期或费用的权利。上述期限常为42天。与此同时,金皮书第1.10款在承认第5.1款的同时继续规定:“如果承包商发现雇主要求中的错误,其应立即书面通知雇主代表,告之有关错误的性质和详情并要求指示改正。收到上述通知后,在不影响双方其他权利义务的情况下,雇主代表应当立即向承包商确认以下事项:雇主要求中是否存在承包商的通知中载明的错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是否应在检查雇主要求时发现该错误;雇主代表要求承包商采取的改正错误的方法。”

上述条款是否意味着检查和通知义务持续至雇主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或者说,如果承包商在42天的时间外发出通知,其是否有权要求额外工期或费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第5.1款规定的期限意义何在?笔者认为,这个新增的条款并未实质性地改变与雇主要求中的错误相关的风险,反而增加了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对以上问题加以澄清,对设计-施工合同作出实质性的修改以适合DBO 合同。

作者简介汪英杰(Bernard Ang),英国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汪律师专门从事建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法律事务,擅长为建筑合同提供法律意见,起草合同和谈判,经常提供有关工程交付不同取得方式的风险管理的法律咨询,包括交钥匙合同,设计与施工合同和EPC合同。他对FIDIC格式合同尤其熟悉,例如银皮书(EPC)和红皮书(第四版和新的第一版)。

国内工程应用FIDIC施工合同指引

--------FIDIC合同主要条款解读(1)

第1条一般规定

1.1定义

解读:很多人对合同的名词性定义不重视,“不就是我们天天见到的一些项目上的事物吗?”天天见到的事物,未必认识的透彻,把握的精确。

定义,其目的是要清楚地规范事物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要规范其外延。只有清楚地说明了名词的涵盖范围(也即其外延)及与其他相关名词之间的边界,才能够清楚说明哪些事情是与本事物关联的,而哪些事情又是与这本事物无关

的。对名词外延范围及外延边界理解有误,搞不清楚这个边界的精确位置,则必然导致合同理解的错误。

比如国内合同工程款(非FIDIC定义)定义,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把它当作一种合同款项,是一笔费用,一笔钱,所以在处理工程款相关事项时,就按款项事件来处理。实际上呢?这个款项有着严格的限定,它是与工程直接相关的,只有对应于款项的工程相关事项成立,才会有工程款这笔费用成立。忘记工程事项与工程款的对应关系,只说费用,导致超付等事件发生,就是没有清楚理解合同名词定义所致。

第1.1.1.1条合同

解读:本条主要讲明合同组件。与国内合同不同,FIDIC合同要求最好是把合同组件都装订在一起,包括投标人的中标投标书。这个装订过的合同有时会有数千页之厚。这样装订的好处是无论何时要查合同,只需要拿出一本东西就可以了。不象国内合同,到结算时搜集一个个合同组件有时都会成为一种麻烦。在合同装订准备正式签订时,合同组件包含哪些具体文件,应该反复核查,确保准确无误。如果发生本应该是合同组件的文件最终没能进入合同文本,那这个失误就太低级了。

关于“合同”这个名词定义的外延,应该以其组件涵盖范围来理解。合同规定哪些文件算做合同组件,那么这个文件就是合同的一个部分,这个文件涵盖的范围也就是合同涵盖的范围。如果可以有依据地推断出某个文件不是合同组件一个部分,那它就不是合同。它的内容,也就不是合同范围。

合同文件能否成为合同组件,还有个法定生效的问题。在法律意义上,这个规定是很严格的。比如某个文件,图章完备齐全,但文件没有完成送达程序,就仍然不能算是有效合同文件。完成文件送达程序需要法定证据,比如传真记录、签收证明、邮政收据等。一般的快递公司的收件证明是不能作为送达证明的。只有拿到这样的快递公司送达对方的签收复印件,才算法定送达证明。这种名词定义外延边界上的细节把握,才真正体现了对合同名词理解的准确度。一点点的理解出入,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合约工程师千万不要忽略这种细节的研究与把握,包括定义与程序,否则很容易犯错误。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FIDIC施工合同条件》在本条款中有一个词的翻译我觉得不太好,“schedule”翻译成“资料表”虽然涵盖面足够了,但资料表这个说法容易引起岐义。在中国人的感觉中,资料一般都只是做参考用的,通常不认为资料也会具有法定意义而成为合同依据。虽然“schedule”涵盖范围有明确定义,什么样的“资料”才能算得合同“资料表”不大会理解的错误,但毕竟在感觉上有点不理想。“schedule”一般是指先期提供,后期用来执行的表式,所以不如直接翻译成“图表”,或者“工作表”取工作用表之意。这样翻译虽然与图纸定义有重叠,但涵盖面与理解上,感觉要好一些。

第1.1.1.2条合同协议书

解读:合同协议书,简单了理解就是给合同当事人一个签字的地方。设计这样一个文件,将合同主架构搭起来:当事人、标的物、工期、合同价款、合同组件及其解释程序等,然后列明签字人及证明人,让大家来签字。

既然这个文件是签字用的,那出现在它上面的一些参数就显得特别重要。“合同主架构搭起来”意味着一部极大简化的合同,同时这个简化的合同又象目录一样,指向着对应的细节性合同组件。所以这个构架一定要搭得准确:当事人、标的物、工期、合同价款、合同组件及其解释程序,以及其他的特定承诺项目,这些文件的对应指向,一定要写得明白无误,并注意与合同其他部份有无冲突关系。

协议书不要太长。太长,就不是签字的地方,而成了另一份“合同条款”了。那就失去它的作用。

条款合同协议书的推荐格式,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附录里有。不一定要全盘照搬它的格式,但研究一下它的措辞以及构架一个“合同主架”的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1.1.1.3条中标函

解读:中标函,国内叫中标通知书。国内很多法律文件就定义为中标通知书,所以国内使用FIDIC合同就有必要在本条内加一个中标通知书的定义。可以措辞为“中标函即中标通知书……”。

中标函在很多人的理解就是一页纸,似乎就是雇主通知承包商“你可以进场了”那么简单,实际上中标函的法律意义是很重大的。我们国家的工程合同是要约承诺制。投标函是要约,中标函是承诺。中标函发出,即意味着要约承诺的法律过程生效,也即合同已经生效。不论合同协议书有没有签订都不影响中标函承诺已经兑现的法律效力。所以中标函的承诺效应,才是它最重大的功能体现。

中标函承诺功能的准确体现,就体现在与之对应的投标函上。一定要将中标函与投标函之间的关联关系做到严密:“我方接受贵方在xx年xx月xx日提供的投标函及xx年xx月xx日投标澄清函所列条件。我方荣幸地通知贵方,依据上述承诺,你已被接纳为本项目中标人”。

在招投标过程中,有时会操作4~5次甚至更多次的投标澄清,其中的某个过程甚至会极大地改变招标标的物以及招标要求,如果中标函不能明确说明是指向哪个“投标承诺”,不能将这种对应关系列的很准确的话,那就要犯大错误了。

中标函是“那个投标函”的中标函。这就是中标函的外延范围,其他次数的“投标函”,就不一定属于中标函范畴了。

第1.1.1.4条投标函

解读:投标函一般按招标要求都需要密封送达,所以其外延范围比较容易确定,可以简单理解不在“密封文件”内的一般都不能算投标函内容。对于招标澄清进行投标响应的澄清回复文件也是投标函的一种形式。按规定这种响应文件也

得是密封回复,包括双方可能产生的各种洽商纪要,都应该以“密封回复”的方式进行。当然有时也会便宜从事。所以上述以“密封回复”来说明投标函的外延范围虽然有点机械,但一般不会搞错。

实际操作中,双方有时会文件来往很多次,紧急情况下传真及快递方式都会使用。文件只有签署与盖章后,方为有效。而快递只有邮政快递才有送达效应。白文尽量不要以法定文件的方式操作,至少也要有签字。否则会有很多问题。有时操作者喜欢用“盖章的人不在”“领导出去了”等理由来为这样的文件争取回旋余地,千万不要上当。

第1.1.1.5条规范要求

解读:这一条主要是指雇主提供设计中的“工料规范”,前面说过了,这个是设计文件。国内使用FIDIC合同,就要增加“法定规范”的定义了。我们国家的“法定规范”使用范围较广也较细,很多工程的实施与验收过程都得按相应的法定规范进行,带有很大的强制性。所以理清国家强制性规范与合同限定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很重要。特别是现在很多住宅工程雇主会强制要求承包商接受小业主的收房验收,这就直接超越了“验收规范”规定的范畴。如何良好地运作这一块,需合同当事人双方仔细权衡。

第1.1.1.6条图纸

解读:按FIDIC的定义,图纸由雇主提供。这与图纸是由设计院完成的显然矛盾。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这是为了斩断承包商与设计院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于由设计院完成设计交由“雇主提供设计给承包商”这种合同运作形式,设计院与承包商对项目的真实投资都不承担相关责任,所以一旦设计院与承包商联接起来,就极难避免两者串通以变更增加投资来变相牟取私利的可能。国内以前这种现象很严重,现在很多开发商已经严令设计院与施工单位直接沟通,施工单位如果直接拿到设计院的变更,不但不能算做有效合同文件,还有可能被追究违约责任。

对于承包商来说,图纸由雇主提供,则图纸合法性由雇主承担责任。雇主则很容易通过设计合同把这块责任明确给设计院。承包商要求变更,就必须拿出“设计图纸不合理”的依据。有了这样的依据,雇主就可以追究设计院的设计责任。这样设计院与承包商之间串通变更的可能性就没有了。不象以前,由于变更过程形成不了明确责任的文件,业主几乎拿设计院的变更没有办法。设计院也就可以与承包商串通搞“变相变更”。“由雇主提供设计”,就可以很自然地形成设计合同与施工合同之间的相互制约,大大减小了以前被联合操纵的可能。

图纸方面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国内设计规范没有提供“工料规范”的要求。比如材料,只有“黄色大理石”或者“白色防水涂料”等定义。工艺做法方面也有很多模糊的地方,比如“991”防水涂料2度。“黄色大理石”是米黄还是木纹黄?“白色防水涂料”是弹性还是只具防水功能就行?991防水涂料2度是多厚?作为造价工程师,是极难按图纸的这些规定来为材料定价的。这就直接造成了国内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必须留下“施工期材料价格审核”的巨大活口。现在很多房产开发商已经感觉到承包商在这块活口上的要求不正常性地增大,有种越来

越难操作的感觉。这个很正常,既然是有意留下的合同活口,承包商当然要利用,不利用他不是傻了吗?前面说过了,这种“施工期材料价格审核”的巨大合同活口对于单价合同来说有着太大的风险。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得落实到“工料规范”上。必须在招投标时,在图纸与招标要求上明确规定各种材料各种可定价的细部要求及做法,直接让承包商包干这个材料。实施过程中的变更,可以用投标材料价与变更材料价价差来解决单价变更,这样清单单价的调整就比较容易,合同单价超的风险就相对小。就是超了,也比较容易说清楚超的原因。这对于合同操作好处多多。

工料规范的主体是设计文件,希望国家能够调整设计规范,把“工料规范”明确为设计深度要求的一个部分。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工程建设管理,都有好处。

第1.1.1.7条资料表

解读:“资料表”的英文原词是“schedule”。资料表这个定义是99版FIDIC新增的定义。由“schedule”的字面意思,容易想到这是把“进度计划”的重要性提高了。这与大多数项目开发者更关心项目何时投入使用的事实相符合。按FIDIC合同,schedule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条款里有详细定义,这里不展开了。

第1.1.1.8条投标书

解读:投标书的外延范围是招投标过程定义的,这里不展开来讲。只是说一下,作为文件形式的投标书也是一个签字的地方,而且一般都是招标方提供的自定义格式,里面会有许多的要求投标方直接承诺的事项。这份“格式投标书”与后面所有投标文件的关联关系及其承诺的事项一定要吃得透,才能去投标。FIDIC 合同条件下最好是少存侥幸心理。如果有能力在FIDIC合同条件下完成索赔,那一定有能力吃得透招标文件要求;如果没能力吃透招标文件要求,千万不要想着靠“索赔”来实现合同利润。否则一“索”一个跟头。

第1.1.1.9条投标书附录

解读:一份合同,特别是格式合同,在招投标阶段大家真正想要去沟通的事项并不多,而且范围相对都比较明确,比如开竣工时间、付款条件、材差调整方式、保函条件等等。为了把这些必须沟通的事项从巨大的合同体量中“凸现”出来,就搞了这样一个“投标书附录”。它是对投标过程中除投标价款之外、次重要的、合同内必须进行招投标承诺的项目的一个提炼性总括。

投标书附录雇主在招标时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先写进去,这构成招标要求的一个部分。投标方必须接受雇主的这些要求,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走招标答疑澄清程序,但一旦雇主确定了这些要求,那就要按实质性响应进行。如果不能接受,就只有放弃投标。

“投标书附录”要求页页签字。FIDIC合同在这些细节上的要求,体现了其严密性。

第1.1.1.10条工程量清单及计日工作单

解读:FIDIC工程量清单的性质与其定义的外延这里就不讲了,到第二部分《FIDIC施工合同工作原理》会专门讲。计日工作单这里简单谈谈。

计日工作单简单了理解就是对付“清单外”变更的。由于没有相应的综合单价可参考,就只能依靠这个“计日工作单”中的各项单价考虑合理消耗量以单项工程量的形式来核算变更价款。计日工作单中的人工机械价都是综合单价,这与我们国家人工机械信息价只是直接费不同。所以单价乘工程量就是结算工程价,这样一个“清单外变更”就简化成简单的工程量审核。由于项目的复杂性,“清单外变更”的处理当然不可能就这么简单,但有了“计日工作单”及相应的合同规定,处理这类事件至少有了方向。

计日工作单有一个缺点,就是主材消耗量无法反映在“工作单”中,比如临时增加一个设备基础,砼工程是3m3,现实际使用了3.2 m3,这算是用得多了还是用得少了?清单与计日工作单中都难以定义。

国内情况下处理这样的“清单外变更”事项,我倒是建议直接引入定额,可以把主材消耗量同时规范下来。“清单上没有的综合单价按上海93定额确定其分项工程单价,取费标准按二类建筑……,让利……”。毕竟“清单外”变更不会大,定额引入也只引入到单价,主材损耗率在定额中包干,最多按实际调整一下。这样子定一下变更,没什么问题。

FIDIC合同框架下引入国内定额的变更处理原则,也许是我首创,不过我觉得在国内目前造价协会对“计日工作单”支持不够,计日工作单又在主材耗量上很难定义得好这个现实情况下,引入定额处理“清单外变更”可能是一种比较不错的解决办法。定额再怎么不符合现场实际,也是经过科学测定的,其中各种消耗量的测定还是有着很大的科学性,正好拿来利用。虽然会由于措施与定额的不同而与实际会有相当的出入,但这种偏差在处理“清单外”的变更这样的事的时候,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FIDIC合同下我没有操作过这种变更处理,因为要外资的领导接受定额是有难度的。但国内单价合同我一直用这个办法。它至少给“没有单价”的单价合同变更指出了一个处理问题的路子。不象以前,没有了可参照的单价,大家就只能谈起来看了。

第1.1.2. 各方和人员

第1.1.2.1条当事方

解读:这是一个法律定义。按法律要求,合同当事人只包括达成合同协议的签字方。这样合同当事人就只有两方。国内有时候也搞三方四方合同,那当事人就是签字的各方。

第1.1.2.2条雇主

解读:法律意义上,法人与自然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所以不要称某房产公司老板为“雇主”,那要出笑话了。他是雇主人员。

关于雇主概念的另一个错误理解是“我是雇主我怕谁?”。FIDIC合同关于雇主人员在工程项目上的权利义务规定的很严密,并不是雇主人员想怎样就怎样。雇主很大部分的工作实际是依靠工程师进行的。即使工程师是雇主派出人员,那也不意味着雇主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随意越过工程师直接指挥承包商。比如,房产公司老总直接越过自己派出的“工程总监”发了一个文到承包商项目部,要求他们整改某某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这个不但是暴露了雇主工程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给外人看,还违反了合同。房产公司老总尽可关起门来把自己的工程总监骂到臭要死,越级发文,就成了低级玩笑了。

雇主在国内也有一些特称,应该在合同中也定义一下:招标及合同文件内的甲方,“业主”、“发包方”、“建设单位”等名称都是习惯称法,如果觉得有必要不妨在合同中补充定义清楚。

第1.1.2.3条承包商

解读:国内还有“总承包商”、“施工单位”“主包”、“总包”、“总承包”等名称,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写进合同定义。

第1.1.2.4条工程师

解读:工程师由雇主委托。两种可能都成立:雇主直接委派自己的工程师;雇主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担任工程师。99版FIDIC合同下,这两种委托形式已经没了本质区别。

第1.1.2.5条雇主人员

第1.1.2.6条承包商人员

第1.1.2.7条分包商

第1.1.2.8条DAB

第1.1.2.9条菲迪克

除了上面FIDIC定义的各方与人员外,国内情况下也会有一些特定的各方与人员,如有必要也可以在合同中定义。比如:

第1.1.2.10条设计院

第1.1.2.11条监理

第1.1.2.12条顾问工程师/工程师

第1.1.2.13条造价咨询或者投资监理等

第1.1.2.14条专业承包商(国内要求防水幕墙等必须是专业公司)

第1.1.2.15条指定承包商

第1.1.2.16条指定供应商。

等等。

第1.1.3. 日期、试验、期限和竣工

第1.1.3.1条基准日期

解读:基准日期是99版FIDIC引入的新概念。

国内合同,一般是以开工日期为基准的,也即以一个提交批准后的“总进度计划”的第一天作为所有后续日期的基准。但这个规定有问题。提交批准的“总进度计划”一般都是承包商已经进场优化原投标文件后形成的。如果在进场与批准进度计划之间的时间差里有了关于工期的争议,或者对于这样一个“进度计划”本身就没能真正达成一致,那这个时候的工期争议就极难确定与解决。此外,雇主的项目开发计划是包含从立项开始到工程交付使用所有阶段的进度计划,由承包商实施的从招投标开始到工程竣工这段的进度计划,雇主也必然要纳入自己的大进度计划之中。由于上述原因,FIDIC把这个基准日期定的很前,定为投标截止前28天。这样就可以使所有的后续日期都可以与这个基准匹配起来。

笔者感觉,FIDIC定义投标截止前28天为基准日期也有另一层的含义,就是限制雇主招标以太短时间展开,造成投标人投标困难。现在国内只给一周时间

回标的情况实在太常见了。毫不讳言,雇主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让承包商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招标要求并设置相应的投标“陷阱”。如果任何一项雇主提供图纸的工程有28天的投标日期,估计以承包商的经验雇主要仔细分析各投标人回标文件的每一句措辞了。不这样做,估计雇主人员也不会放心。如果只给一周时间,就一个算量就把投标者算晕了,哪里还有时间与精力来设置“投标陷阱”?

基准日期之后的日期,应按日历天计,不考虑法定假日和各种正常情况下可预见的特定气候天等的延误。

(待续)

第1.1.3.2条开工日期

解读:一般习惯于在中标函里直接定义开工日期,如果不具备规定开工日期的条件,也一般都明确为“接甲方书面通知后××天内进场”。尽量在中标通知书中就安排好进场相关事宜。按FIDIC的规定,中标函或其他文件没有说明时开工日期以收到中标通知书后42天起计。如果一个工程的开工日期被简单地默认为42天,估计国内大部分的合约经理要丢饭碗了。

第1.1.3.3条竣工时间

解读:竣工时间以工程通过工程师验收为标准,这与雇主接收时间有一定的冲突。按笔者的经验,FIDIC 合同在竣工验收与雇主接收之间工程师有时很难做人,因为任何项目都不是工程师接收,有时甚至不是雇主来接收。比如住宅工程实际是最终用户物业公司与小业主来接收。现在有一种趋势,雇主会直接安排这种实质接收人参与进接收组里,这意味着承包商要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由于我们国家的验收规范与最终用户验收之间有着标准适用上的冲突,就极易出现工程通过工程师验收,雇主却以质量缺陷为理由迟迟不接收的情况。承包商哇哇叫,工程师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何处理这种事项呢?笔者觉得工程师应该面对市场的必然需求,尽量在合同中设置小业主与物业公司以“雇主接收人员”参与由工程师主持的竣工验收,并以这些雇主接收人员的签字确认作为竣工验收通过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样承包商就可以在合同框架下做许多的工作,对工程物权移交很有利。这种操作方式当然超越了国家验收规范的要求,但作为招标要求向投标人提出正式要求,应该不会成为合约问题。所以可操作性还是有的。

某种程度上说,由工程师主持竣工验收后安排雇主接收,有工程师向雇主交工程的意味。所以工程师应该早安排这样的事情,让这样的事情顺利进行。在早期的工程节点验收中引入雇主接收人员参与验收,最终验收工作就要好做得多。雇主人员未必愿意在早期介入,这就需要工程师与雇主协商一个“接收”的方法,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1.1.3.4条竣工试验

解读:国内规范对具体竣工试验项目有详细的规定。按上条所说的情况,物业公司及小业主也来参加竣工验收的话,就有可能增加许多“额外”的试验内容。早期明确这些新增试验内容,对合约各方都有好处。这也是工程师要求“雇主接收人员”早期介入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在招投标阶段,物业公司就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试验项目”,那对于工程师来说是最好处理了。他只要把这种要求放进招标文件里作为“招标要求”

予以明确,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管理性问题。当然,现实的操作不会这么完美,需要工程师做大量的甲乙双方的协调工作。

第1.1.3.5条接收证书

解读:这个就是物权移交了。从接收证书拿到的那天起,除合同另有规定的外,工程照管权就完全移交雇主。物权移交是极为重要的工程事件。物业公司有时会因为工程问题死活都不接收工程,导致房产公司不敢向承包商发布接收证书,原因就于此。这也从另一外方面说明将物业等部门按最终用户定位引入雇主验收人员的重要性。

一项工程的物权照管权,就是在第10.1条的规定的几个时间内在合同当事人手中转来转去。事项重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1.1.3.6条竣工后试验

解读:这个相当于试生产试运行一类。

第1.1.3.7条缺陷通知期

解读:87版FIDIC叫缺陷责任期。仅从字面上理解,责任期需要首先确认责任,而通知期则不论原因只论时间,所以通知期要比责任期包含的缺陷责任内容广。比如雇主使用不当造成的的工程缺陷,按缺陷通知期说法,承包商应该来维修,至于费用可以再谈。责任期就不同,至少字面上只有承包商原因造成的缺陷,承包商才会有责任来修。缺陷通知期的提法对雇主很有利。如果是雇主原因造成工程损坏而引入第三方修理,则由此产生的所有后果承包商都不会再管了,这个对于雇主来说风险大增。用通知期,保证雇主不论什么原因都可以要求承包商来修理工程,只是修理费用可能存在协商的问题,这可以保护雇主由于使用工程不熟练造成可能的损失最小化。一般来说,缺陷通知期内的修理工作量都不会大,承包商通常都会接受雇主修理工作的要求,所以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此外,通知期比责任期的时效定义要严密一些。比如我们国家规定防水工程是5年保修期,第4年第360天的时候,工程出问题了,雇主发通知给承包商。通知在路上走了6天,在第5年的第一天才到承包商那里。承包商可以说我的保修期过了啊。通知期就可以严格定义应该是以4年第360天发出通知日来计算这个日期,这要比责任期不容易引起时效争议。

国内合同描述缺陷通知期为“质量保修期”,这个定义就相对窄多了。按“质量保修期”定性,国内合同在工程竣工移交雇主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除质量保修之外的所有合同内容“履约完毕”。而实际上呢?除了合同明确规定的结算相关事项外,至少在工程备案及竣工图相关事项方面承包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此外,质量责任的定性是很不明确,比如我们国家的质量验收规范有允许偏差项目,规范意义上,这是明文规定允许“缺陷”,而不能归结为质量问题。这就引起质量保修的巨大争议。常听到承包商说“按规范我一栋楼内出现几个允许缺陷是符合质量要求的”。这话雇主不爱听,可按我们国家规范的规定,不能说承包商是强词夺理。

第1.1.3.8条履约证书

解读:履约证书的作用有两个:

1、证明合同已经被正式履行完毕。竣工验收接收证书等,都不能算作工程师对工程的完全认可。只有拿到了履约证书,才证明承包商完全履行了合同。

2、承包商可凭此证书拿回进场前提交的履约担保。没这个证书,承包商拿不到退还的履约担保。这同时也宣告了合同正式结束。

第1.1.4. 款项与付款

解读:款项与付款是造价工程师比较重要的日常事务。FDIIC合同款项与付款相关章节中论述了单价合同的基本要义。本文会重点论述这些要义。

第1.1.4.1条中标合同金额

解读:一般招投标工作结束以后,很多人都只是写一个中标函就完了。与中标函匹配的“那个投标书”他们自己搞得清楚,就当工作做完了。实际这里面有炸弹的,几次回标的投标文件之间难免有各种关联,关联之间也难免有各种矛盾。有时由于事件与过程过于复杂,这种关联与矛盾谁都没有意识到。比如投标承诺:“考虑到雇主要求,我方愿意在xx年xx月xx日报价基础上,再在xx方面让利xx%”,可是在前次的报价中有一个数字统计错误,这个错误就直接被带进了结算。

笔者一般的习惯是中标函发出后会要求中标单位就最终的承诺全新编制一个商务标。然后以这个商务标进入合同,并承诺此份“澄清”为最终的投标响应,这样就直接将中标与投标对应起来。此前发生的事,只算一个过程,不算承诺依据。这样要约承诺制的两个最重要的文件中标函与对应投标函就非常准确地明确下来。

第1.1.4.2条合同价格

解读:按我们国家的规定,中标价就是合同价,这两者之间出现偏差被定义为“对投标承诺的实质性改变”。“对投标承诺的实质性改变”确实是一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但中标价就是合同价这个说法却是有问题的。比如招标文件规定按外币签合同,考虑汇率影响,中标后一个月要签合同了,汇率变了,合同价格能与中标价一样吗?

按要约承诺式合同的定义,中标就是最终的承诺。到合同签订时所有合理的改变,都应该按照“合同变更”计入合同价款。所以FIDIC合同明确定义“包括按照合同所做的调整”,也即在中标之后合同签订之前发生的符合合同变更条件的价款变化,也应该计入合同价格内。

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可能不是太理解,笔者讲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招标时招标内容被确定为两块,一块是招标项目3栋楼,另一块是“暂定招标项目”3栋楼,招标文件明确说明“暂定招标项目”招标单位有权选择交给或者不交给中标单位,中标单位应对招标单位的此项决定无条件接受。实际上,甲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想用一次招标引进两个单位来完成这两个项目,所以两个标都中的可能是没有的。中标后,发了中标通知书,其中中标价××××元,注明含暂定招标项目×××元。要签合同了,招标方发通知说暂定招标项目取消(实际是交给了另一家单位),这样合同价就只相当于中标价的约一半。

第1.1.4.3条成本(费用)

解读:成本的定义是只针对工程相关价款的,不是什么费用都构成成本,成本名词也不能用到随便什么地方。

FIDIC定义成本这个名词,笔者感觉是与索赔相关。一般来说,索赔的意义在于“合理补偿给合同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失”,这样合理补偿就不应该包括补偿利润。如果连利润都补偿的话,那就是帮人发财,而不是补偿损失了。

FIDIC有一个奇妙现象。大家都知道国内索赔这个名词是从FIDIC学来的,然而FIDIC自己却没有明确定义索赔的概念。所以索赔到底索什么,哪些内容可以索哪些内容不能索,一直争议不断。特别是对于变更与索赔,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往往都会有争议。笔者对此的理解是:清单项目中“量”定义的工作变化,一般都应该算做变更。因为导致清单量变化的工程变化通常都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变化,所以只能算变更。变更费用直接走综合单价,也当然包括了综合单价中的利润。只有超出清单范围的,才有可能说索赔。这里面又分两种:1、直接引起工程实体变化的,比如原贴石材现改贴面砖了。这样就产生了新贴面砖的综合单价。这个新单价里除了正常的变更,就可能含有某种索赔的意义。承包商说新单价里面正常的利润得给我啊,这句话不算错,也与这种变化中变更的性质相符合。但价格比正常市场价高,承包商解释:“我的新价比市场价稍高一点点,是因为我要把原定的石材单位退掉,又要紧急引入面砖供货商,这样两个方面都会问我要高一些的费用,所以没办法单价高了些。钱实际都给别人了,我并没有赚”。这个说法里显然附加了“正常变更价格之外”的希望雇主“补偿某种损失”的意思,这个意思就应该叫索赔了。当然,承包商的高价里到底有没超赚也就只有天知道了。但如果承包商要求补偿的费用也要利润,“钱给别人了,但这个钱的利润率你得给我”,也即退石材商引入面砖商的补偿性费用也要报利润的话,那就显然不合理了。应该毫不犹豫被砍掉。2、为工程实体变化而必须做的一些非清单范围内的措施。比如雇主原因拆除。拆除这类“搞破坏的行为”,应该算做标准的索赔形为。承包商做这样的事,真正体现了“损失”,而雇主承担除利润外的承包商措施相关费用,也即成本,正体现了补偿。所以要说索赔,就应该只能索赔成本,不应该补偿利润。

还是应该把索赔与变更这样区分一下,可以良好定义其他相关费用,解决利润的包含关系。不过,也要说句笑话:FIDIC自己也害怕把索赔定义的很清楚。所以想要索赔的时候,还是千万当心些好。

第1.1.4.4条最终付款证书

解读:这个文件相当于我国最后委托造价咨询公司审计工程结算完毕后签订的“结算审计报告单”,效力是相同的,都确认了最终结算价款,然后再说明未付事项。

FIDIC中,函、单、表、书这几个名词的应用范围不同,法律效力也各不同。应用才会有效,要仔细揣摩。

第1.1.4.5条最终报表

解读:报表由承包商提交,相当于我们施工单位提交的最终结算书+竣工资料。

第1.1.4.6条外币

解读:外币定义的引入,与最终合同价格确定,与付款都有关。外币支付在国家外币制度与汇率上都会有很多的故事。这个问题国内工程碰到的比较少,不展开来论述。

第1.1.4.7条期中付款证书

解读:相当于国内的“工程进度款审核单”。款项支付在任何一个合同中都是大事,可以支付的合同依据一定要充分并精确。FIDIC合同条件下期中付款要精确估价,当然也允许双方合意的方便处理方式。期中

付款证书由工程师颁发,什么样的工程条件才可以工程款项进入期中付款,经过什么样的流程才具备期中付款法定效力,这个在合同第12条中详细论述。

期中付款证书是针对承包商的报表审核的,承包商报表中应包括所有工程相关费用,包括分包及设备相关款项。这与国内合同总包分包通常各申请各的不同。从单纯报表角度说,总承包把所有分包与设备申报纳入一个总表中,也无非是多制作一个汇总表,并计入自己的照管费。但从工程管理角度,这明确了总承包的总承包责任。虽然只是简单费用列入,责任却整块儿地落实到相应的责任方身上了。

第1.1.4.8条当地货币

第1.1.4.9条暂列金额

解读:暂列金额或暂定金额,是雇主为预计发生的工程项目准备的金额,所以承包商千万不要打“索赔暂列金额费用”的念头,那成笑话了。第13.5款中“只应包括工程师已指示的,与暂列金额有关的工作、供货或服务的”的说法明确了暂定金额适用的范围,可不要把另一句“应用于变更”什么地直接套到任意的工程变更上。

第1.1.4.10条保留金

解读:相当于我们的保修金。实际这笔款项的担保意义是大于其实质发生的意义的,所以叫保留金应该更准确些。

第1.1.4.11条报表

解读:相当于我们的付款申请预算书及工程相关报告。

第1.1.5. 工程和货物

解读:FIDIC条件下工程中哪些物件是雇主货物,哪些是承包商货物,有着严格定义。这一点国内合同就定义的相对弱了。

第1.1.5.1条承包商设备

解读:承包商设备所有权属于承包商。与雇主设备最鲜明的区别是雇主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对于承包商使用与不使用此项设备并不进行实质性干涉。这些设备都是承包商为完成工程实体而使用的设备,在工程完工后要撤离工程。撤离时刻,承包商设备与雇主并没有设备所有权争议,只会有专用权争议。

第1.1.5.2条货物

解读:货物定义是中性的,不分货物归属,只与工程和其他不是由“购买”得来的物品相区分。

第1.1.5.3条材料

第1.1.5.4条永久工程

第1.1.5.5条生产设备

第1.1.5.6条单位工程

解读:单位工程的英文原词是“section”,中国译者翻译为“单位工程”,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失误。“section”字面意义上是指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某个部分,这个“部分”到底是“整体”的哪一块,并不确定,所以它根本不是什么单位工程,而就是“部分工程”。在FIDIC条件下,雇主有权就部分工程进行先验收先接收先使用。这种先移交先接收先使用的部分工程的实际状况,与“单位工程”概念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商住楼项目,雇主要求在主体结构施工到三层时,承包商必须把底层工程先行验收先行移交,雇主要先把商业开出来。大家都知道这个状况的底层结构有着大量的各类管线设备及建筑通道等未完工程,要将底层以某种“单位工程”的形式交出去是不可能的。只能把不影响后面施工的能使用的部分先移交给雇主,让雇主以商业开业的要求去配机电及装修等工程。就是这样先移交的工程部分,也可能遗留大量的与将来完工工程的接口问题,也有当前使用的供电供水等问题。这个先移交给雇主的“部分工程”整体情况与“单位工程”这个概念一点点儿边都没有。所以“section”翻译成“单位工程”,笔者认为是译者的一个失误。

FIDIC条件下,有“section”,也有“part”。两者的区别是“section”是招标时就明确要求先移交的部分工程,而“part”通常指合同签订后雇主变更要求先移交的部分工程。在合同意义上,两者区分很严格。

第1.1.5.7条临时工程

第1.1.6. 其他定义

第1.1.6.1条承包商文件

第1.1.6.2条工程所在国

解读:对于跨国工程,这一条就重要了。比如跨国大坝,跨国大桥,这种工程必须要严格区分其从属国的相互关系。

第1.1.6.3条雇主设备

第1.1.6.4条不可抗力

第1.1.6.5条法律

第1.1.6.6条履约担保

解读:履约担保这个概念,国内用得少,这里说一说。

现在国内能够从银行开出比较优惠条件的履约担保的工程公司,比较少。一些地区级的大型工程公司也不一定能从银行开出优惠条件的担保来,这与这些工程公司长期不与银行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有关。一般银行对于临时找上门来的担保开出的条件是“保多少压多少”,即你要我担保100万,那你拿100万的抵压物来。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条件。笔者曾经跟人开玩笑说:“有这100万别抵押给银行了,跟我们甲方搞项目融资得了”。

银行担保函实际是一种信用担保。银行是以你的信用来给你开出对等保函的,并不特别需要什么抵押物。银行以“同值抵压”来开保函,那就不是在谈保函业务,而是谈抵压业务了。

这个方面不展开谈,这是保险业的事,工程界只是拿来用作担保。目前开银行保函,对于一些成熟公司难度已经不大。用银行担保来承诺合同履约能力,这将是一个趋势,在中国将来的工程界适用面必定大增。应该予以关注。

对于没有履约保函担保的项目,中国人也想出了一些自己的办法来提供实际担保效能。常用的办法是垫资、小百分比付款、晚付款等,这些措施里有部分成分就是要求承包商担保。当然,垫资的实质更是雇主变相向承包商进行项目融资,比担保的意义来得更大。但要雇主公开讲垫资的必要性,我估计十个雇主里面有九个要声称是担心承包商无法顺利完成工程而不得不采取担保措施的原因。有这一里一外的资金效应,我国工程界风行垫资形为就不奇怪了。

第1.1.6.7条现场

第1.1.6.8条不可预见

第1.1.6.9条变更

解读:关于变更与索赔的区别,在第1.1.4.3条中已经说过一些了,这里不再重复。

第1.2. 解释

解读:“gender”这个词不同于“sex”,它是“社会性别”,不单指“个体”男女性别。一些语系比如法德语在语法上是相当严格区分词“阴阳性”的,这是“gerder”产生“社会性别”的重要原因。英语在“gender”上的特征不是很明显,但受德法语的影响,一些单词中也有“性”的区别。西方语系中的这种“gender”特性,并不一定是两两相对出现,有阳性词就一定有同等意义的阴性词。所以使用某一个“gender”的词,就可能产生针对整个社会性别的“gender”问题。为避免这种争议,FIDIC合同专门说明单指的“gender”适用于任何“gender”。

“书面”文件的要求,除了文件形成格式“手写、打字、印刷,电子制作”等定义外,应附加以文件有效性。文件有效性是“书面文件”成立的一个不可分隔的定义部分。所以说“书面文件”,不要只看它是不是纸头的,还要看它归属的责权利各方表述的意见及签名是否齐全合法。

书面文件中的“电子制作”是指不可更改的电子制成品,比如一次烧制成的cd或dvd。可多次烧制并可添加或修改内容的那种光盘,是不能被理解为“书面”的,电脑里可随意修改的电子文件就更不能算“书面”了。普通外包装的一次性烧制成的“cd或dvd”也不能算“书面”,因为很难将这种盘的外部标记与内容对应起来。只有那种专业公司专门压制的,外部标志与内容统一,内容不可更改的“cd或dvd”,才能勉强算是“书面文件”。现实操作中,一般比较重要的文件都尽量避免使用这种电子的“书面”,只有在一些简单反映情况的地方,比如提供现场观感的声像资料等时,才使用这种法定性质的文件。

“旁注和其他标题在本条件的解释中不应考虑”这一条体现出FIDIC合同的严密性。FIDIC自己出“官方指南”,但FIDIC规定这些指南并不构成合同实体。不论官方指南如何与合同原文相近,都不能视为合同的一个部分。

第1.3. 通信交流

解读:本条里,有效送达与无理扣压拖延等定义比较重要。

FIDIC的有效送达只有三种,面交有收据、邮寄、信差,其他形式都不能算法定送达。比如市面上常见的快递公司,拿到这样的快递公司的收件收据是不能按法定送达来对待的。只有快递公司把对方签收的签字收据复印给你,才算是有了法定的送达证明,否则直接拿着快递公司的收件单上法庭,文件的送达效应是不会被确认的。邮寄就不同,你只要有发出挂号信的收据,邮局也没有相应的退件证明,就可以被确认为法定送达凭证。

当然,有效送达合同也可以自行约定方式,但这种约定要考虑好“送达”行为的法律有效性。比如,工作中难免用电子文件发送,如何确定“送达”的有效性呢?我的习惯是要求对方传真收到确认。只要有合同约定人的签字,确认收到文件的名称概述,以及发出传真号及传真时间,这个作为收到凭证问题就不大。

送达有效性的问题直接关乎文件能否法定生效。管理严格不严格,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细节决定成败,越是细节,越应该做到完美。

送达有效性经常被有心人利用,因为它还直接与法定时效挂钩。经有心人设置,造成法定时效已过被法庭宣布不再支持诉讼请求的情况实在太多了。一般文件送达都是办公室最小的文员送。可由于文员文件送达签收的简单工作失误,造成公司老总来承担“文件未送达”或“时效已过”的法律后果的情况并不少见。内部管理的小疏忽,导致外部的大损失,那才真是叫一个亏呢。

关于文件无理扣压与拖延,这种事在工程操作中比较常见。但事件严重性相对于送达有效性就差一个档次了。一般无理扣压与拖延都是有效送达之后才产生。送达无效,则事件本身没有发生,怎么会有扣压与拖延事件呢?所以千万不要想“甲方知道这个事了”就算完了,没有送达效应,甲方完全有理由说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或者可以任意按自己的理解解释事件状况。

无理扣压与拖延这种事由于是发生于“有效送达”之后,所以无论如何都是“扣压与拖延”一方理曲。这就是一个放在手上的定时炸弹,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是如此。所以有事情尽快处理,至少有一个说法,不要落个“无理扣压拖延”,没什么意思。

另外,无理扣压与拖延不包括本条最开始说明的“通知和请求”。由于通知与请求的特性,被通知与请求方不一定非得要回复,所以这里面根本没有一个扣压或拖延的问题。为解决这种不明确,需要对方回复的文件一般都应该写上“请贵方于xx日内回复”等一类的用语。更常规的操作是在文件上设置一个标签栏,上面开列几个条目“需回复,需紧急回复,需一周内回复,不需回复”等。发文的时候在上面划勾,这样既达成了要求回复的实质效果,也给人温和的制度措施感觉。不象直接措辞那样突兀,让人感觉不舒服。

在通信与交流这一栏里,雇主有时也会直接限定工程师的权力。比如“所有工程师发出的文件必须经由雇主签字认可后方为有效”。这就是从通信交流文件有效性的层面上直接将工程师的权力收回雇主手里。

第1.4. 法律与语言

解读:国内合同不妨直接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合同为中文,通信也用中文。

第1.5. 文件优先次序

解读:合同文件解释次序的故事挺多。解说一下。

合同协议书是最终合同版本当事人签字的地方,所以它放在文件解释程序首位是必然。

中标函是双方要约与承诺形成的最终承诺文件,从法理角度说放在双方最终的合意---合同协议书----之后的第二位,属正常。

投标函是要约,理应与承诺紧密排列,并按重要性放在承诺之后,所以排第三位。这里说明一下,我国的建设部示范合同在这一定义上使用“投标书及其附件”,由于没有严格定义投标书及其附件的组成及格式,“投标书及其附件”在合同解释次序中就极难分隔清楚。投标清单算不算投标书附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算不算投标附件?如果算,则它们的解释次序在合同条款之前,但合同解释程序又规定工程报价单预算书等在合同条款之后。这就是扯不清的次序关系。

专用条款与通用条款直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是除了承诺要约外次重要的双方合意,所以放在第四五位。

规范多指国家强制性要求,所以在图纸前面。FIDIC合同条件下规范还包括设计提供的工料规范。由于这些文件多是基础技术数据,是图纸设计与投标清单编制的依据,所以放在图纸与清单前面。

工程量清单与其他量表,都是以上述各文件为基础编制的,只有上述文件成立后,才会产生相应的量表,所以放在这些文件的后面。

要说明一下的是,国内关于合同文件优先解释程序的执行惯例是比较机械的。如果合同文件之间有冲突,基本都只是机械地按合同组件次序来决定重要性和有效性,实际更合理的解释方式应该是:1、以时间靠后的为准。任何文件都有一个产生的过程,往往都是后一个文件重新定义了前一个文件的要求,所以用时间靠后的文件来确定有效性更合理。2、以要求严者为准。由于一系列招投标事件发生,有些东西会在巨大体量的合同调整中被无意之间淡化,显然这种无意淡化不能视为一种“有针对性的要求”,而只能被解释为“无意之间的无心之作”,所以直接规定文件重要性为“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以要求严或要求高者为准”,就更为合理。

FIDIC合同组件不包含招标文件。有时会感觉需要把招标文件放进合同,这就需要在合同组件中明确,并给予合理的合同解释顺位。一般招标文件的投标须知放在图纸后面工程量清单前面。也即对于投标须知,只希望它对工程实体的一些影响比如价款进度细部调整等事项被引入,对合同条款及要约承诺的影响则希望尽量控制到最小,以免合同组件前后冲突,引发不必要的过于巨大的争议。

承包商在中标之后,按照中标对应的投标承诺再报一份全新完整的商务标并说明所有投标承诺以最后这个文件为准,可以解决很多合同解释程序中发生的问题。

第1.6. 合同协议书

解读:按我们国家的法律,施工合同是“要约承诺”式。中标通知书有效送达合同即成立,有没有合同协议书并不影响合同有效性。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合同文本,既有国家强制性格式要求,比如报合同备案,不可能拿着中标函去办理相关合同备案手续;也有合同双方有意识通过合同协议书签订的过程,来实现一个“合同条款再确认”的共同需求。招标文件里的合同版本毕竟是比较原始的,是只有发标方单方意愿的合同文本。承包商随着招投标工作的开展,逐步了解了工程情况之后,也会对合同条款有细节上的磋商要求,当然这种磋商并不是要对中标内容进行实质性修改,而是为了工程操作的顺利,对一些合意性的条款进一步明确。

FIDIC要求在中标之后28天内签订合同。实际上一般公司的内部合约审批流程都要远超这个天数限制:雇主内部审核流程跑一个月,承包商内部审核流程再跑一个月,路上再跑几天,二、三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实际上常常是备案要求压逼着合同尽快签订,而不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有意愿在28天内签订合同。但是,拖延合同协议书签订日期,对于合同当事人双方都是风险极大的悬而未决事项。招投标过程不严密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我见过招投标过程居然不放合同文本的。万一中标后有大的合同争议,双方连解决问题的合同基本条款都没有。国内工程到结算的时候居然没有合同文本的荒唐事也不少,所以双方在中标后尽快签订合同协议书,对双方都是好事。

关于印花税及类似费用这一段,应该改为双方各负责各的。国内工程雇主与承包商需要在多种场合下各自去报政府部门的合同备案。施工合同备案是雇主去报然后把备案手册交总承包商去报分包,报总包合同的费用雇主应承担,而报分包合同承包商应承担。承包商异地接工程,地区准入的报备案是承包商自己去报,这个费用也应该是承包商承担。谁报谁承担,比较合理。

FIDIC在第16.2条严格定义了如果28天雇主没有签订合同协议书,承包商有权终止合同。这一条如果在国内被法定确立的话,则可以解决国内相当多的没有合同居然工程也做完了的怪事。

第1.7. 权益转让

解读:合同权益转让直接涉及国内合同操作的两个敏感话题:1、转包;2、工程款专款专用。

1、FIDIC合同条款对转让的限制是禁止承包商非雇主同意的全部或部分合同权益转让。全部转让一般都能理解是一种恶劣的合同行为,但承包商的分包总归是要有的啦。那如何理解承包商分包中的权益转让问题呢?FIDIC对此的规定是这样的:非经雇主同意的承包商的任何分包在FIDIC条件下都没有合同分包的属性,在雇主眼里,这样的分包就是承包商自己,没有任何其他权益人存在。承包商为这样的分包承担全部合同责任。这显然是取消了承包商以自己的专业分包来推卸合同责任的可能。

2、承包商的应得款项基本就是工程款,如果承包商可以随意按自己的意愿处理工程款,则工程款可能会被承包商用到任何商业领域。雇主就可能面临工程款没有用到工程而导致工程进展受阻的风险。FIDIC 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任何款项在银行帐户之间的划拨,都是一种权益转让。现金给付也是一种权益转让。所有这些承包商应得款项的权益转让都必须经业主同意,同时也处于银行担保函约束之下。这对承包商随意使用工程款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就从另一个方面保证了工程款专款专用的合同需要。

第1.8. 文件的照管和提供

解读:FIDIC合同的规范主要是指由雇主及设计师提供的工料规范。国家类规范以其公开性,并不需要雇主保存和照管。合同份数和图纸份数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常规承包商会至少需要4套图纸:现场施工一套,办公室一套,竣工图两套。招投标过程中投标人可能会向招标人要求更多的图纸,具体份数双方约定。图纸不足部分承包商可自费复印。

承包商文件由承包商保管的含义是,如果承包商文件丢失,工程师与雇主,特别是雇主,没有义务为其提供copy。所以承包商的资料保管制度一定要严密。

承包商备份一份“合同指名的出版物及承包商文件”。按本条款的规定,法定规范标准图集等文件,承包商就要备齐并随时提供工程师与雇主查阅。这是承包商义务。

第1.9. 延误的图纸或指示

解读:本条是鲜明的FIDIC合同索赔相关事项。

FIDIC施工合同是“雇主提供设计的工程”,所以图纸没能按期到达首先是雇主责任。但这个责任怎么样才能真正算到雇主头上,那就要看承包商遵守相关程序的执行情况了。

本条第一段对此进行了严格说明:承包商必须做到首先“通知工程师”,通知工程师的文件要说明“图纸细节,时间要求的理由,晚发的后果性质详情”。如果工程师仍然没有提供图纸,给承包商造成了实质损失,此时承包商应该“再”发给工程师文,要求“根据合同条款xx,要求给予工期与费用补偿”。但是,承包商如果由于“承包商文件中的错误或提交拖延造成”图纸提交拖期,那承包商自己吃进。承包商文件的错误,包括表述性错误、未表述清楚的错误、以及未按上述流程准时提交文件的错误。显然,“没说清与没及时说清”,被直接定性为了承包商失误而不得索赔。

承包商只有把文件做到按流程严密执行的程序,才有可能期望依据自己的“文件”,经工程师审核流程之后达成图纸晚到而索赔的目的。这种严密的索赔流程,是索赔成功相当重要的环节。

FIDIC合同下索赔事件是最有名的,如果有心于在FIDIC合同下完成各种索赔,那合同条款在索赔事件的流程及文件细节方面的要求就得仔细研究,并严格遵守。有人说在一个国际项目上看到承包商办公室里10余个工程师整天不干别的,就写索赔文件。以FIDIC合同对索赔程序的严格要求,出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

本条FIDIC同意承包商索赔利润,一般来说,利润是不在索赔之列的。所以可以在专用条款中把这一条删除,以招标条件要求承包商来遵守。

第1.10. 雇主使用承包商文件

解读:承包商文件版权事项。

承包商文件,基本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档案”。工程完工后,不可避免地雇主要将工程的全部或部分权益转让给他人,这种权益转让一般都伴随着“工程资料”的权益转让。比如雇主出租办公楼,铺面承租者就可能要求业主提供相关工程档案资料来了解铺面的工程情况,以便安排装修等事宜。如果承包商主张工程资料版权的话,雇主就会非常麻烦。所以FIDIC合同要求承包商放弃此项版权。

由于项目的单件性,承包商放弃此项版权并不一定要承担非常大的技术性损失,所以承包商一般都能接受此要求。但不排除承包商对自己的技术及文件有版权要求的情况。如果承包商不同意放弃此项版权,那雇主在使用相关文件时,就需要承担相关保护版权以及版权使用费用的责任。

一般来说,雇主作为发包方会主动修改此项条款,以招标要求的形式直接要求承包商放弃相关文件的版权及知识产权。如果承包商对此有疑义,应该走招标答疑程序。如果招标人坚持,那投标人就要考虑实质性响应或放弃投标了。承包商要求工程资料版权的情况偶尔会在智能化高端楼宇设施中出现。

第1.11. 承包商使用雇主文件

解读:承包商使用雇主文件的版权要求很清楚:除合同需要外,承包商不得复制、使用这些文件,或将其传送给第三方。

第1.12. 保密事项

解读:实际应该是不保密事项。经工程师为合同需要,合理要求承包商透露秘密,承包商应执行。

第1.13. 遵守法律

解读:工程证照相关事项。

第1.14. 共同的和各自的责任

解读:承包商联合体相关事项。

第2. 雇主

第2.1. 现场进入权。

解读:这一条是雇主给予承包商进入现场权利的相关事项。

承包商进入现场,意味着现场照管权的移交。移交事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承包商占用场地的雇主书面确认;承包商进入工程现场的道路使用权的确认;施工用水、用电线路照管权移交及表初读数雇主、工程师、承包商的三方书面确认;控制性市政点位书面移交;地下管线及周边环境照管责任的移交等。国内很多承包商在进场的时候甚至会忘记施工水电的表初读数确认等的移交程序,这个就不应该了。

现场进入权须经雇主同意这一条的规定,也意味着现场进入有可能是在雇主安排下以某种部分或批次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桩基施工场地只能分批移交,总承包也只能依此现实安排为逐步进场;总承包逐步交出单体及单体的室内部分工程,装饰施工单位才能逐步接收,开展装修施工。显然,这些“有计划安排”的现场进入会对承包商工程施工安排带来诸多限制,会直接影响中标人的承诺,所以分批接收现场应该作为招标人的投标要求来仔细安排,以避免双方可能在这个方面产生争议。

在本条内出现了利润与费用索赔的条款规定,招标人可以取消这一项作为投标要求。

第2.2. 许可、执照或批准

解读:这一条是雇主应协助承包商完成工程所在地政府部门证照申办事项。国内工程这方面的事要少一些,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情况是承包商协助雇主完成一些证照申办。不过雇主协助承包商完成证照申办事项不能说没有,所以这一条保留有好处。

第2.3. 雇主人员

解读:此一项是雇主人员接受承包商相关制度管理事项。比如,进场人员都必须带安全帽,谁没带安全员逮住50块。这个不分人等,雇主也罢承包商也罢第三方也罢,见到就应该被开罚单。

分包商与总包商之间也有这种接受管理的要求。国内工程总包商一般都会要求指定分承包商签定安全协定一类的文件,就适用于这一条来规定。

第2.4. 雇主的资金安排

菲迪克“金皮书”提高承包商地位可直接与政府签订20年运营合同

菲迪克“金皮书”提高承包商地位可直接与政府签订20年运营合同 被业内奉为国际承包工程“圣经”的“菲迪克彩虹系列”将增添新成员,继银皮书、黄皮书、红皮书和绿皮书后再添一款金皮书——“设计——施工——运营合同条件”,即(DBO)。日前金皮书起草专家组已经拟定通用条件部分并发布讨论版,试用版将于明年面世。 菲迪克DBO起草专家组成员、国际建筑工程律师Bernard Ang告诉记者,DBO合同的文件构成和菲迪克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1版类似,核心文件包括合同协议、通用和专用条件、雇主要求和承包商建议书、以及(技术)资料表。该合同条件鼓励有实力的承包商将设计、施工和运营一肩挑,跳过传统意义上的“代甲方”直接和政府合作,合作的地位更高,风险更小,创新的空间更大,将给有志于在大型公用事业领域获得发展的承包商带来新机遇。相对于“银皮 书”(EPC/交钥匙合同)框架下承包商的地位,DBO合同框架下的承包商地位显然更高,所以DBO相对于“银皮书”被初定为“金皮书”。 据Bernard Ang介绍,DBO指的是承包商设计并建设一个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并且运营该设施,满足在工程使用期间公共部门的运作要求。承包商负责设施的维修保养,以及更换在合同期内已经超过其使用期的资产。该合同期满后,资产所有权移交回给公共部门。与传统的设计——施工方式相比,该工程交付方式的重要特征就是,承包商不仅承担设施的设计施工,在移交给业主之前的20年中,还要负责其所建设设施的运营。DBO和业内熟知的其他交付方式,比如BOT(建设——运营——转让)和DBFO(设计——建设——融资——运营)有着实质性的区别:BOT架构下承包商要承担项目融资,DBFO架构下承包商要承担设备融资,而在DBO架构下,融资是由公

DBO合同研究

FIDIC金皮书-DBO合同研究 (1)DBO是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总承包的简称。建设和运营管理总承包的简称。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工艺设计、设备采购、施工、调试、试运行和后期运营管理等工作。 (2)EPC是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简称。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和试运行管理等工作。 DBO/EPC特点: 充分发挥专业公司的综合技术管理优势,有利于质量、成本、工期、统一协调和控制;有利于实现投资目标。 由一个公司总承包,责任主体明确,便于管理协调; DBO:是指设计(Design)-建造(Build)-运营(Operation)的简称,指的是承包商在业主手中以某一合理总价承包设计并建造一个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并且负责运营该设施,满足在该设施试用期间公共部门的运作要求。承包商负责设计的维修保养以及更换在合同期内已经超过其使用期的资产,在该合同期满后,资产所有权交回业主或公共部门。DBO的特点可概括为“单一责任”和“功能保证”。 DBO合同中的承包商承担设计、建造和运营的责任,对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的技术标准和进度要求负责,由于DBO中的设计-建造部分采用总价包干的方式,他也必须对项目的建造费用控制负责,并通过运营的考验确保将来向业主移交一个符合运营要求的设施。 DBO模式实现了经营主体、建设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分开,投资人注重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建设主体和经营主体合一也提高了建设效率,确保了建设质量。因污水设施的生命周期中,设施的建设只需要数月、数年的时间,而后期运营则要持续数十年,其功能的体现主要取决于污水处理厂的后期运营,DBO模式可以实现产权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分离,投资和建设环节的分离,同时有利于污染责任与治污责任的转移和分离,从而提高建设和运营效率。采用该模式,需注意几个问题: 1、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监管难度较大; 2、招投标过程与国内政策可能出现冲突; DBO商务模式 DBO指的是承包商设计并建设一个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并且运营该设施,满足在工程使用期间公共部门的运作要求。承包商负责设施的维修保养,以及更换在合同期内已经超过其使用期的资产。该合同期满后,资产所有权移交回给公共部门。 与传统的设计施工方式相比,该工程交付方式的重要特征就是,承包商不仅承担设施的设计施工,在移交给业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比如说5年到10年,还

设计—建造—运营合同:公私合作伙伴新模式

设计—建造—运营合同:公私合作伙伴新模式 设计—建造—运营(Design, Build and OperateDBO)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公私伙伴合作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一个可供各方参考的DBO合同范本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继1999年出版了施工合同条件(新红皮书)、生产设备与设计—施工合同条件(新黄皮书)、EPC/交钥匙合同条件(银皮书)和简明合同条件(绿皮书)后拟于20__年为适应建设市场的需求出版设计-建造和运营项目合同条件(简称DBO合同条件或金皮书)。一、DBO模式(一)DBO模式的组织结构和适用条件 DBO模式是指承包商设计和建造一个公共设施或基础设施项目并负责项目运营和维修保养满足在工程使用期间公共部门的运营要求。与其他承包模式相比DBO模式将项目建设阶段与运营阶段归入一份单一的合同(如图1所示)授予一个承包商大大减少了业主对竣工移交和质量保证期的管理工作。DBO模式对承包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承包商很难同时具备设计、建造和运营所需的全部技能因此DBO承包商通常是一个联营体。 DBO模式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其结构形式与FIDIC的银皮书类似包括业主、业主代表和DBO承包商。DBO模式既可以用于新建项目(设计—建造—运营)也可以用于改扩建项目(运营—设计—建造—运营)但这两类项目在合同要求和操作程序方面的差别相当大。FIDIC金皮书是基于新建项目编写

的DBO合同条件。 DBO承包商不仅承担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还须在运营期(通常为5-25年)内负责设施的运营满足在工程使用期间公共部门的运作要求。FIDIC根据其DBO成员的经验确定最有益的运营期是20年因此金皮书只适用于长期运营的情况并不适用于短期运营。但FIDIC仍然给出了在运营期较短的情况下修改DBO合同条件的指南。 DBO模式下公共部门负责项目的融资承包商在建设期获得进度付款而在运营期则获得公共部门的运营费用。这种模式下承包商没有融资风险。(二)DBO模式的优点采用DBO模式的主要优点包括:①承包商可以将设计、施工和运营活动进行合理搭接这样就降低了进度延误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优化整个项目的施工活动。对于业主来说也就拥有了更具有可预测性的进度计划。②DBO模式为总价合同承包商对完成合同工程的全部费用做出了承诺并承担相应风险业主可避免投资超支的风险。而对于承包商设计建造完成后即能获得业主的支付没有融资风险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成本。③将设计、建造和运营归入单一合同承包商是惟一责任主体减少了建设和运营因不同主体所产生的争议减少了业主的协调工作量。④承包商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设计、施工时也会关注长期的运营最大程度地优化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所建造的项目不仅会满足预期的目的而且项目寿命期会更长。二、FIDIC金皮书——DBO合同条件 DBO合同条件鼓励有实力的承包商承担全部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工作直接和政府合作合作的地位更高风险更小创新的空间更大将给有志于在大型公用事业领域获

FIDIC金皮书-DBO合同指南

FIDIC金皮书-DBO合同指南 FIDIC 金皮书1 (一般规定)(GENERALPROVISIONS ) (17) 1.1 (定义)............................................................ 17.... 1.1 (定义)............................................................ 20... 1.2 解释................................................................ 26.... 1.3 (通知和其他通讯交流).............................................. 27. 1.4 (法律和语言)...................................................... 27... 1.5 (文件优先次序)................................................... 28... 1.6 (合同协议书)...................................................... 28... 1.7 (运营许可)........................................................ 28... 1.8 (权益转让)(A SSIGNMENT)........................................... 29. 1.9 (文件的照管和提供)................................................ 29.. 1.10 (业主要求中的错误).............................................. 29. 1.11 (业主使用承包商文件).. (30) 1.12 (承包商使用业主文件) (30) 1.13 (保密事项)....................................................... 31.... 1.14 (遵守法律)....................................................... 31.... 1.15 (连带责任)....................................................... 31.... 2(业主)(THEEMPLOYER) (32) 2.1 (现场进入权)..................................................... 32... 2.2 (许可、执照或批准)................................................ 3 3.. 2.3 (业主人员)........................................................ 3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