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习自卑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自卑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自卑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自卑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自卑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中学生学习自卑群体扩大的现状,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针对本校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自卑现象,分析了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促使学生走出学习自卑的沼泽地,重新树立起勤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自卑成因对策

一、中学生学习自卑的表现及危害

如果问同学:学习便是快乐吗?很多同学回答:“我体会不到快乐”、“我不爱学习”甚至“我讨厌学习”。如果问家长:你觉得子女在中学阶段会有什么样的烦恼?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压力大,学习不上进,学习赶不上而心里自卑。

我曾让某班全体学生找出自己十条以上的学习优点,结果是全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表示可以找到,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优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优点。前不久,笔者还做过一项由128人参加的《你感到学习自卑吗?》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29%的学生充满自信;36.09%的学生总得来说并不自卑,但当学习成绩出现了变化时,也会感到有些难以适应,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56.63%的学生只要一遇挫折,就会感到自己不行,有学习自卑的心理倾向。由此可见,本校学生中有学习自卑的心理倾向的为数极多,而且相当严重。

产生学习自卑感后,其危害突出表现在四方面:①学习动机降低。学生积极学习、努力进步的要求降低,对待学习消极被动,失去兴趣,把它看成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②认知出现障碍。在屡次失败后,对自己失去信心,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心理定势,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如别人,导致本该学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困难,难以掌握。⑧情绪失调。在最初的失败时,感到烦恼、无助,随着接踵而来的挫折和责骂之后,逐渐悲观、颓丧、甚至冷淡或陷入抑郁状态,结果在学习动机、认知过程和情绪上都受到严重影响。

④行为上畏缩不前。一部分学生可能逐渐放弃学习,寻找其它方面的寄托,或者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或者出入于游戏厅、网吧,更有甚者,过早地陷入早恋,不能自拔。

学习自卑感一经产生还会迁移到别的情境中去,并在学习和生活的挫败中得到强化。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滑,对集体活动的漠不关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等。甚至伴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由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

可见学习自卑感是一种妨碍学生努力、上进、幸福的消极心理,很有必要去消除它。

如何来消除呢?先得究其产生的原因。

二、中学生学习自卑感的成因分析

从表面现象上看,导致学生出现学习自卑心理的诱因可谓比比皆是,有学校的、有老师的、有家庭的、也有学生自己的。如学校有意分重点班、快慢班;自上中学以来几乎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老师带着情绪,当众骂学生笨;学生受老师冤枉后,不想听这位老师教的课,使成绩下降;考试成绩不理想,心里难过整天沉浸于自责的痛苦之中;班里制定的奖励制度与成绩差的人搭不上边,甚至没交作业也没关系,像没有我们这些人一样,排座位也搁在最后面;每次开完家长会后,爸妈失望、严厉的表情,以及苛刻的条件,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同学交流少,不敢向同学老师请教;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一上课、看书就想睡觉,想到做作业就头痛;学习很努力,成绩反而下降;受处分,心情不好,学不进去,成绩下降,更加沮丧……等等。学校用一套标准让学生排名竞争,成绩不佳的学生不仅没有学习成就感,就连存在的尊严也几乎被抹煞。因此,对有些学生来说,学校不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与发展志向的地方,而是一个不断制造挫折与失败的场所;对学校来说,这些学生可能被贴上[学习障碍]、[行为偏差]、[适应不良]的标签,而被划归为“另类”。挫败感与“标签”的创伤性作用,让这些学生放弃学习,选择中途辍学,更严重的是面对知识的自卑、厌弃与恐惧。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消极反馈信息的刺激致使学习动机丧失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根据国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应在成就动机上,而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这三种内驱力当中,前者属于内部动机,后两者属于外部动机。

部分学生常常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轻视,这些负面的.消极的反馈信息,很自然地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如此的愚笨.尤其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师的期望会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后,会对自己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若认为学生一无是处,永远学不好,学生就会朝着教师认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热情,选择放弃学习。

在学校经常遭受冷遇的学生,首先遭到破坏的就是附属内驱力,无法得到教师的赞赏,只有批评与指责。在教师的批评与指责下,学生也很难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别说赢得

相应地位了,因而随着附属内驱力的破坏,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随之破坏。也就是说学生的外部动机都丧失了,只剩下内部动机。内部动机虽然很重要,但内部动机的存在必须有外部动机的支持才可以持久。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仅仅凭着认识的需要很难抵消人天性中存在的拖沓懒散情绪。随着学习动机的丧失,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甚至逃避也就不可避免。

2、过低的成绩满意度助长了自卑心理的滋生

父母期望值过高,对学习过程关注较少;对分数要求过高,而对子女的勤奋程度关注较少。经常要求我们的学生要考到前几名,盲目地要求我们的学生要进步更快。处于普高水平的要向重点水平挺进。对我们学生目前取得的成绩常常不满,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极少有满意感。据统计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由此引起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学习负担过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常感到完成好功课十分吃力,需要加班加点,即使如此,也还是成绩平平,从而感到有思想负担,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成绩好一些的孩子如果稍有放松,处理不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掉队,产生心理负担。如初三女生宇,小学时学习较好,升人初中后,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课外作业得加班加点才能勉强对付,身体也虚弱了,经常感到头痛,睡眠不好,夜里常做恶梦。久而久之自己常恨自己不争气,心里很自卑。

3、畏惧失败的恶性循环导致自信的缺失

失败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越是畏惧失败,不敢正视失败,就越是走不出失败的阴影,不断地遭受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心理,害怕再做曾经失败过的类似事情,结果越怕越失败,越失败越怕做。在学生中,有不少人有“强项弱科”的现象,这固然跟个人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有关,但在小学打基础阶段,往往在起初,不少学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弱科”,但因偶尔的一次失败,便对此科“畏而远之”,时间一长,“弱科”也就真的很明显,学不好了。

其次,由于害怕失败的恶性循环,接踵而至的就是不能正视失败,不敢直面失败就不会承认失败,不承认失败就找不出失败的原因,结果又导致更大的失败,这就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调查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这种恶性循环常常表现为缺乏成功的自信。原因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没有承认失败的心理能力;因为不能承受失败,进而逃避失败;因为逃避失败,就根本不去找失败的原因,因而就丧失了成功的可能。从此,失败就像影

子一样跟定了自己,逐渐替代了自信的位置。

4、不良的归因方式导致对努力的放弃

人们通常有一种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产生原因作出推断的倾向,即归因.归因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功的归因,二是对失败的归因.如果学生常常把学习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小或者运气比较好,而不是自己能力强或较有实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智力低或能力差,而不是努力得不够等,这种归因方式就比较消极。因为这种方式,常常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归因会让学生感觉对自己的学习不能控制,因为他们认为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则是必然,即使作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于是干脆放弃。

三、中学生克服学习自卑感的对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

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的能力才干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学生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他不禁望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绝对是不拉不上去了。正在感到为难之际,这时走来了一个热心的过路人,对他说:“我来帮你。”说着,便利索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帮忙,拉车的人心里有了底,自然有了信心。于是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励声中,将车拉到了山顶。当他非常感激热心人鼎力相助时,没想到那人却说:“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这个故事颇耐人寻味。拉车人一开始连想都没有想到自己能单独将车拉上去,并示是因为体力不够,而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是心力不济所致。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助力器。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不断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居里夫人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当“热心的过路人”的角色,使学生这位“拉车人”增加自信,更好地面对现实。

1、更新理念正确地评价学生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站在发展人的教育高度去审视教育工作。首先必须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不要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唯一的标准,而摈弃学生其它的优势。“唯分数”的评价理念,只顾及少数的尖子生,而放弃了大多数需要关注的学生,现在看来,已显偏面。教育的辛勤努力,换来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失落,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教师应提高认识,以另一种心态和眼光去看待学生。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

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从而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实现评价发展性和激励性的功能。其次教师应注重情感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师生互动组织教学。只有教师的学生观、教材观转变,才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对待学生,评价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提高兴趣,更愉快地去学习。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常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爱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聪明。”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原则,才能让学生更自信地面对学习,战胜自卑。

2、建立自信不断地“刷新”自我

有学习自卑的学生认为学习失败是必然的,是自己能力低导致的。他们的内心很孤独,很自卑。要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有一句谚语:假若您想您能够,你就能够;假若你想你不能够,你就不能够。当然这一“想”,是需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胡思乱想是不行的。自信必须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而这种自知必须是正确的清楚的自知。因此,善于彻底地分析自己,正确地找出自己成功与失败的优缺点,这是建立自信的关键。但因学生年龄的限制,常常不能做出正确的归因。比如一次考试的失败,大多数学生就认为自己的智能低下。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扭转其归因的方式。总之,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时,就要让其充分地表现自我,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以增加信心。同时,当学生找到自己的弱点后,就要设法找出其原因,加以补救用恰当的行动和措施正确地补偿自己,变不利为有利,这样才能产生自信。

3、合理设置目标体验成功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说:“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如何巧妙措辞都是无济于事。”因而,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让他们能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首先,设置的目标是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比如,要求学生“这学期要进入全班前20名”,还不如要学生“这一周要学会哪几篇课文”更有效。这是因为,如果短时间内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他们可能就不愿再继续努力下去了,他们会认为再努力也没用。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学科教学,教师在训练和作业当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将训练和作业题分为A、B、C三个档次:A——基要求(适合“苦难生”);B——基础加扩展(适合中等生);C——能力要求(适合优等生),让各类学生都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训练任务。

其次,设置目标后,还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如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提供良好的

学习方法,支持他们坚持努力直到成功,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亲自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才有希望逐渐改变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动力。

4、勇敢面对挫折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如何面对待挫折,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人直面挫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稍遇挫折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对待挫折的积极反应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受挫后,能冷静地分析受挫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变挫折为激励力量。对待挫折的积极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强努力。当个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阻碍时,通过分析,发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那么就不灰心丧气,而是多次采取尝试行为,鼓起勇气,做出加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直至最后达到目标。

(2)改变行为。当采取某种行为达不到目标时,个体通过变换行为方式,通过别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目标,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改变行为方向,就有可能获得成功,达到目标。

(3)调整目标。当一种动机和行为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经过再三尝试仍不能达到目标时,不得不调整目标或降低要求而改变行为方向,以缓解心理上的冲突,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变“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故事,原字未动,仅仅是顺序的改变,却将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告诉自己,我是优秀的、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我的投入必将得到加倍的收获,哪怕遇到失败,我也决不放弃,因为经过磨砺的钢刀会更加锋利。

参考文献:

1、[美]Barry J.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著姚梅林徐守森译

《自我调节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边玉芳著《学习的自我效能》《不想死用功》浙江教育出版社

3、张明霞著《做成功的学生》杭州出版社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

5、许政援沈家鲜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存在比较普遍。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上学的初、高中生分别仅占10.5%和4.2%的比例,充分说明厌学在中学教育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我校现状来看,高二(12级)在高一入学时人数为870人,现在为660人,高一(13级)入学时人数为1140人,现在为1000人。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辍学不是因为家庭供给不起,也不是因为违纪被学校劝退或开除,而是因为他们从内心“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即产生厌学心理。从我们在校学生来看,各班仍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做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产生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这些都是典型的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 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而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要想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然后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学生厌学外在原因分析 第一,学习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众所周知,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十几年的持续学习呢? 第二,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

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负责人:张全霞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自从申报了《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之后,在这两三个月时间中,我和课题组成员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 我和我们同年级语文组成员主要查阅研究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论文和资料,了解小学课堂导入的发展趋势,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寻找值得继续探讨的方向,之后认真撰写了小课题开题报告。后来进行了再次修改并最终通过商定最终确定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发展状况对其毕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往多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代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其中,厌学是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对上学本身不感兴趣,在校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

率低,常常烦躁、多思多虑、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看周围一切都不顺眼,甚至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厌学一般指厌学情绪,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 2、研究意义与价值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因此,我们提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找到学生厌学的真实心理,分析产生厌学的原因,研究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降低学生厌学心理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从而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3、研究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新形势下各年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4)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5)问题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6)问题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初中生偏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偏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偏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效甚微。实际上,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产生偏科的原因各不相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防止和根治。 偏科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务种多样的。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家长、老师、接触的媒体和书籍的影响等,都会使孩子对某一学科产生偏好或厌倦的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偏科现象。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语言能力较强,加上小学时强化的写作训练,对语文情有独钟;有的同学头脑反应迅速,

对理科问题解决起来轻松自如,对需要大量背诵、书写的文科则感到枯燥无味。还有的同学甚至由于对所教学科目的任课教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听课态度,从而反映到学习上的偏科。特别是中考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表现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同学对不感兴趣的科目,用在上边的时间不多,听讲不好,作业糊弄。而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下工夫的功夫更多,进而造成不同科目成绩上的差异。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而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偏科,树立自信心 对孩子的偏科,家长起着和老师同

样或更重要的作用。孩子偏科,家长应正确看待,家长必须针对孩子自身情况,和孩子一起分析生偏科的原因。 很多专家告诫,要从大的方面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才是衡量学生的最佳尺度等等。其实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如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是关键。 首先,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刚上初中的孩子大多处在兴趣大于毅力的阶段。对自己在个别科目上存在的问题,不善于总结,长此以往,越积越多。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再从孩子的卷面分析,就可以判定是不是出现了暂时性偏科。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找出原因,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该科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浅析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困扰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为此,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中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家庭、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粗略的分析,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希望能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放松,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结果很是令人担忧。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中学生厌学心理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注意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二、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百丈高台,始则一石”,西方哲人柏拉图也明确指出:“一切事都在开头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年幼的。”为让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闪光,必须重视中学生厌学现象,卢梭有句名言:“人类有一个暴君,那就是蒙昧!”厌学辍学的结果,就意味者永远匍匐在这个暴君脚下。 中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大好年华,不读书,不上学,又不到能完全承担成人工作的年龄,到了社会上也难以谋生。他们的前途何在?事实告诉我们,几条路都行不通:一是出走,流浪街头,生活无计。二是闲居难耐,寻求刺激,无事生非,自甘堕落。三是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自觉不自觉的走上犯罪道路。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严重的厌学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1)、对社会认知的偏差 受就业难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不想用功读书,认为读书既吃苦又没有什么前途。社会生活就像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新的刺激,强烈的诱惑,让人抵挡不住。“吃有异国风味,“穿”有世界名牌,“用”有高档消费,哪里有精力去读书?“打牌”已成全民活动,“赌博”令人心痒难耐,游戏卡种类翻新,“追星”似为时尚先锋……哪一样也比读书“有劲儿”!于是,读书成了痛苦的事、无聊的事、没味的事,书本成了这些学生最好的催眠工具。 (2)、不良的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处在网络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其中有高尚的、健康的,也有低俗的、消极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不良信息的干扰。社会上营业性舞厅、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给广大中学生带来很大的诱惑,使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又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又缺乏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庸俗的思想文化和行为容易接受和模仿。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家庭生活,或苦于家长由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严苛要求,或不满家庭中冷漠的人际关系,或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或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因而觉得家庭无温暖,自己无责任,或苦恼,或忧虑,或麻木,或敌对。这些情绪及观念一旦移到学习上,就会认为学习无用、无趣、无所谓,不仅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甚至经常逃避学习,导致厌学。

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

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 如皋市白蒲镇勇敢小学赵福云 摘要: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学生厌学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三、学校教育的失误;四、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那如何矫正这些不利因素,帮助孩子们重回正常的学习轨道呢?本文试着从加强家校联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上好学习心理课、指导课余生活、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学习意志、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等几个方面作一番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以致不少人由于生活过于紧张而精神崩溃,还有一些人因为不堪忍受生活和工作压力而自我结束宝贵的生命。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他们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1、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俗的、浅层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它往往成为流行时尚,但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自我成长却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中有高尚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而沉溺于低劣的影视节目及游戏机、网络文化的欣赏之中。据调查发现,厌学症患者一般都崇尚低俗文化。 2、读书无用论的兹生漫延,使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也认为读书无用。另外,“打工热”的兴起也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使一些人更加确信这一点,所以这种“去打工”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的地位,而且这种思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也开始不想读书了。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 2、错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初中生偏科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偏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习偏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效甚微。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产生偏科的原因各不相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防止和根治。 偏科原因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务种多样的。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家长、老师、接触的媒体和书籍的影响等,都会使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偏好或厌倦的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偏科现象。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语言能力较强,加上小学时强化的写作训练,对语文情有独钟;有的同学头脑反应迅速,对理科问题解决起来轻松自如,对需要大量背诵、书写的文科则感到枯燥无味。还有的同学甚至由于对所教学科目的任课教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听课态度,从而反映到学习上的偏科。特别是中考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表现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同学对不感兴趣的科目,用在上边的时间不多,听讲不好,作业糊弄。而在感兴趣的科目上下工夫的功夫更多,进而造成不同科目成绩上的差异。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而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

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偏科,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的偏科,家长起着和老师同样或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偏科,家长应正确看待,家长必须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和学生一起分析生偏科的原因。 很多专家告诫,要从大的方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才是衡量学生的最佳尺度等等。其实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如何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是关键。 首先,不能让学生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刚上初中的学生大多处在兴趣大于毅力的阶段。对自己在个别科目上存在的问题,不善于总结,长此以往,越积越多。家长要注意观察学生,如果出现某科作业较慢,错误较多,马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现。再从学生的卷面分析,就可以判定是不是出现了暂时性偏科。家长首先要帮学生找出原因,要注意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该科的课堂情况,防止出现实质性偏科。 其次,家长可以从学生喜欢的学科入手,让学生知道各门学科的关系,认清偏科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往往是学生最看重的。进而克服不爱学偏科科目的畏难情绪。要让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香河六中马宏强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初中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有些好成绩是父母“看”出来的),父母就理想化地认为中学成绩应该好上加好。而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家长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有些父母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得过且过,不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学习主动性,渐渐厌烦学习。 2.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3.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学生厌学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二、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 三、师生关系不良;四、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矫正这些不利因素,帮助孩子们重回正常的学习轨道呢本文试着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几个方面作一番论述。[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 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他们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是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没有减弱的趋势。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 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 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现在农村大部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一起,还有的将孩子托付亲戚、朋友。这些孩子他们得到的仅仅是生活上的一些帮助,缺乏心灵上的沟通与理解。也有一些家长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家长在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过着饭来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 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调查报告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如今中学生厌学心理较为普遍,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学生厌学心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3月——9月我谈话,问卷调查等有效渠道,对众多在校中学生做了厌学心理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是非观念、爱憎观念是好的,造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客观方面的原因为主导因素。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会因素。主要有: 1、受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上学无用论”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流行,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 2、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使中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 3、受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知识分子就业难的现状等。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有: 1、家长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

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 2、家长要求过于苛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主要有:1、教师素质低下。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更有的教师,公然歧视所谓的“差生”,仅仅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差生做错什么就严加惩罚,大打出手,仿佛遇见仇敌一般。“差生是由老师一手造就的。”低素质的教师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明知自己做得不对还是要做,为的就是“整老师”,“你想办法整我,我就想办法整你!” 2、沉重的学习负担。现在,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提高升学率更是各个学校的第一要务,这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学生身心负担过

高中生偏科现象

高中生偏科现象 ────研究报告 高一〔12〕班 课题成员: 指导老师: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

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其二,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有的学生期末考试10分钟就交了卷,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其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到别的学校擂肥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 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研究分析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综合力的产物。厌学的学生作为“主体”,对问题解决有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最基本的是要有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不能自暴自弃,要鼓起勇气,正确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自己坚强的学习意志,在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勇敢的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主动认真地改正厌学态度。 关键词:自信意志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教学艺术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学校、教师、学生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为此,学校要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基础与保证;教师要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指导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还是厌学,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学校为教与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然而却有许多学生厌学、消极对待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厌学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也十分棘手的教育问题,对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自己学校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这个问

题的解决对策,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厌学的发生率,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厌学原因分析 中学生的学习在个体整个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其学习兴趣浓厚、态度断正,可以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与坚实的基础,否则,若出现厌学等负面现象,则会对以后学习起到消极影响,影响以后学习潜能的发挥。中学生正处于个体学习的黄金阶段,只要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理想,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认真学习,就能在老师的教导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无穷的学习乐趣,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智力,并且可以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对于中学生的厌学原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细致观察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学生自身因素与非学生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同时体现出个体的学习差异。学生自身因素又包括智力性因素与非智力性因素,其中非智力性因素是主要的,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是差不多的,智力极好与极差的都是极少数。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的智力性因素:我们通过细致观察研究,发现在厌学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太高,较普通学生低一些,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歧视这些学生,而是说智力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对于这

重点高中生偏科现象

重点高中生偏科现象

————————————————————————————————作者:————————————————————————————————日期:

高中生偏科现象 ────研究报告 高一〔12〕班 课题成员: 指导老师: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

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分析及对策

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分析 塔铺中学:李香学 摘要: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厌学思想非常严重,我就如何分析学生的思想,及如何制止孩子的厌学提出了几种方法。希望我们的家长及教师都能成为孩子的“雕塑家”。 厌学症是目前大多数中学生中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关于中学生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阻止的话,就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所以说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学校里的老师造成的。需要我们全体老师和家长及社会的关注。 学生的厌学行为是普遍现象。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孩子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的一些不好的做法的一种对抗,一种抵触情绪的反映。下面我就从如何尽力的改变孩子的厌学症的方法以及对策进行分析。 我们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大多数对“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至理名言都深深的熟悉,并且“运用的都很娴熟”结果了不顾孩子的痛苦,不顾孩子的感受,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漫无目的所谓的“目标”开始给孩子灌输一种莫名的思想。结果导致了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对教师的害怕。大部分学生开始了选择逃避上学,有的甚至以结束自己的小小生命来表示对家长的反抗。就这样了家长还是不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错误,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假期,家长们开始乱了,开始慌了,给孩子找,什么钢琴班,武术班,数学补习班,等等。。。。。。家长啊!该醒醒了。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初中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有些好成绩是父母“看”出来的),父母就理想化地认为中学成绩应该好上加好。而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家长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低,当孩子知道家长的要求很低时,并且很轻松的能达到后,就不在去努力了。时间久了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学学生厌学现状研究开题报告 丹凤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本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厌学是指从学生主观的角度产生的对学业和学校生活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并且对学业和身心发展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总称。基于学习心理与教育心理研究,厌学这个概念仍需推敲,应考虑厌学能否涵盖荒学,逃学,辍学,拒学这几个相近概念。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 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倾向或者厌学行为,有40%以上的中小学生严重厌学并且沦落为“差生”,不少教育者一味责怨学生,嫌弃厌学者,缺乏人性理解和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以需要探明问题症结,总结客观规律和寻求有效对策的科学研究,进而开展教育价值观的反思批判。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通过研究,找出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为教师寻找应对学生厌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在校巩固率,使广大农民兄弟能安心生产或外出打工。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的研究发现,逃学的最大原因是厌倦和讨厌学校和教师,专家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的教育,放学后无人监管等与逃学有显著相关。国内的研究中,一般都比较倾向于针对厌学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综合研究。专家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相关,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率随年级上升并且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国不少地区中小学生有四成以上是厌学者,通称为“差生”。初二是厌学学生人数剧增的高危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10%左右。学生厌学实际上是对以学校课堂为传播环境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流文化的消极态度的表现,社会上的官本位文化、大众商业化、严厉的学校制度文化、放任自流的家庭文化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与行为。另有研究则表明,农村学生的不利家境、所处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和文化环境是其厌学的深刻社会根源。农村初中生大面积厌学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教育悲剧。 本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习材料(2011年6月)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特别爱学习,可上了中学后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倾向。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外部因素。 1、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就是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 2、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无奈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伴随着学习时间加长,考试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3、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有的教师对优生和厌学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厌学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对厌学学生只要求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使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4、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向。有的家长忙于挣钱,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只管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却从来不问他们用钱干什么。这些孩子吃喝玩乐,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 有的父母整天打麻将,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得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5、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渐厌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