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歌剧院魅影赏析

歌剧院魅影赏析

歌剧院魅影赏析
歌剧院魅影赏析

音乐剧《歌剧院魅影》赏析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经典音乐剧欣赏”这门公选课。平时生活当中,流行音乐充斥了我们的耳朵,很少有机会去欣赏音乐剧。选这门课,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身边缺少不了现代的流行,同样的,我也想聆听过去曾经的辉煌,这,也正是人们口中所谓的“经典”。老师耐心的讲解多少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经典作品的播放更是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然而在众多经典音乐剧当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这

经典中的经典——《歌剧院魅影》。接着这次论文的机会,

就在此稍稍赏析一下。

《歌剧院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的代表作,

该剧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

和紧张感,完美的布景,足以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

剧中主要描写了在巴黎的一家歌剧院里,怪事频繁地发生,

原来的首席女主角险些被砸死,剧院出现一个令人毛骨耸

然的虚幻男声。这个声音来自住在剧院地下迷宫的幽灵,

他爱上了女演员克丽斯汀,暗中教她唱歌,帮她获得女主

角的位置,而克丽斯汀却爱着剧院经济人拉乌尔,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谋杀等一系列情节。而最终幽灵发现自己对克丽斯汀的爱已经超过了个人的占有欲,于是解脱了克丽斯汀,留下披风和面具,独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宫里。

《歌剧魅影》的故事发生在法国的巴黎歌剧院。这个歌剧院,因为它的复杂结构和长久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气氛。虽然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歌剧魅影》的音乐并不如《猫》的容易接受。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带了些诡异的色彩,而也正是这个,才让它那么的与众不同,成为经典。

首先,这部音乐剧的剧情非常棒,层层递进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其次,音乐完美得无法挑剔,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喉,都给身为观众的我们以强大的听觉盛宴。然而对这部音乐剧,我印象最深的是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歌剧院幽灵”魅影和女主角克莉丝汀。

克莉丝汀对魅影的感情是复杂的,魅影于她是最重要的人,是老师,是父亲,是朋友,是天使……但不是爱情。她爱的人是小时候的玩伴、英俊富有的拉乌尔子爵。魅影对于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她依赖魅影,就像女儿依赖父亲,尊敬父亲,同样,女儿也不会爱上父亲。然而克莉丝汀认为教她的人是音乐天使,天使引领并守护着她。但是天使是神秘而陌生的,一直与她同在却从来不露脸,这使她有所怀疑及害怕。甚至觉得教导她的是来自天上的声音,是父亲派来的天使。

克莉丝汀想知道这个躲藏着的天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当她被引导着来到魅影的地下室后,由于好奇心,想解开一直以来的谜团,掀开了魅影的面具。然而,魅影一直都为这个脸孔而深深的自卑,当丑陋的脸孔暴露在爱人的面前,这种美与丑的反差,使他自惭形秽,于是,他的恐惧转化成狂暴,暴怒中的他把克莉丝汀推倒在地,并口出恶言,这种狂暴与之前的温柔和蔼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克莉丝汀感到震惊,害怕,同情,不解与迷茫……到底这是不是她印象中的天使?后来,她还是去到父亲

的墓地,表达她对魅影的复杂情感。魅影给她的是不真实的感觉,而劳尔更加实实在在。然而,她不可能就此丢弃魅影,所以在劳尔可以除掉魅影的时候,她是不忍心的。

魅影,由于相貌的丑陋,小时候被称为“恶魔之子”“怪胎”,困在笼子里,被虐待,被嘲笑,被观赏,导致了心灵的扭曲,以及对美的强烈向往。歌剧院就是他的游乐场,他的艺术国度,而当他发现了极具天赋的克莉丝汀后,就悉心的教导她。克莉丝汀就是他的面具,他的心灵,他的一切。他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心血,所有的渴望、梦想和追求,都集中寄托在克莉丝汀身上,很理所当然的,就以为美丽温和的克莉丝汀是属于他的。克莉丝汀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因此,他也需要克莉丝汀登上舞台的巅峰。他为了使克莉丝汀尽快得到荣耀,不惜伤害其他人。他是孤独的,也从来没有人教导他:杀人是不对的。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他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更怕克莉丝汀像以前的人那样用怪异的眼光来看他。所以,他一直躲在暗处,偷偷地渴望天堂,偷偷地追求美。他爱克莉丝汀,他把音乐赐给克莉丝汀,让她的歌声振翅飞翔。所以,当他发现克莉丝汀爱的是其他人时,很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背叛,认为本该属于他的东西被夺走了。他在伤心之余,想起克莉丝汀与劳尔的誓言,由于被背叛与不甘心,他要诅咒克莉丝汀。他变得疯狂,在现实中的不到的,他通过作品来《唐璜》来寄托他的渴望。然而,克莉丝汀在这时候掀开了他的面具……他丑陋的面孔再一次暴露在众人面前,于是他又变得疯狂,再次把克莉丝汀带到他的地下室。他以为葬送他爱情的就是这张脸,而实际上葬送他爱情的是他扭曲的心灵。不过,魅影也并非就真的无药可救。他还有良知,还有感情。当他以劳尔的生命威胁克莉丝汀的时候,当克莉丝汀为了爱人的生命主动吻他,表示愿意与他共度一生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并不是单单想得到克莉丝汀的人,如果克莉丝汀的心不在他身上,克莉丝汀不快乐,他也不会快乐。最后,他还是放走了克莉丝汀。放过她,也放过自己。最后对克莉丝汀说的就是“我爱你”所以希望她幸福。当克莉丝汀离开之后,他的音乐就不存在了,他打碎了镜子,离开了梦想的殿堂……

剧中主要刻画了这样两位主人公,也许这是个悲剧,或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当年迈的伯爵来到妻子克莉丝汀墓前的时候,鲜红的玫瑰分外引人注目,表达了一种永恒的爱……

曹操《龟虽寿》翻译赏析

曹操《龟虽寿》翻译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出自] 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该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螣(téng)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jì):良马,千里马。枥(lì):马槽。 伏:趴。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已:停止。 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但:仅,只。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1: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译文2:

【山亭夏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亭夏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及注释】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1、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2、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

广外研究生翻译作业附译文

广外研究生翻译作业附译文

07级研究生翻译作业(汉译英) 尺素寸心(节选) 余光中 回信,固然可畏,不回信,也绝非什么乐事。书架上经常叠着百多封未回之信,“债龄”或长或短,长的甚至一年以上,那样的压力,也绝非一个普通的罪徒所能负担的。一叠未回的信,就像一群不散的阴魂,在我罪深孽重的心底幢幢作祟。理论上说来,这些信当然是要回的。我可以坦然向天发誓,在我清醒的时刻,我绝未存心不回人信。问题出在技术上。给我一整个夏夜的空闲,我该先回一年半前的那封信呢,还是七个月前的这封信?隔了这么久,恐怕连谢罪自谴的有效期也早过了吧。在朋友的心目中,

你早已沦为不值得计较的妄人。“莫名其妙!” 是你在江湖上一致的评语。 其实,即使终于鼓起全部的道德勇气,坐在桌前,准备偿付信债于万一,也不是轻易能如愿的。七零八落的新简旧信,漫无规则地充塞在书架上,抽屉里,有的回过,有的未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找到你决心要回的那一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数倍于回信本身。再想象朋友接信时的表情,不是喜出望外,而是余怒重炽,你那一点决心就整个崩溃了。你的债,永无清偿之日。不回信,绝不等于忘了朋友,正如世上绝无忘了债主的负债人。在你惶恐的深处,恶魇的尽头,隐隐约约,永远潜伏着这位朋友的怒眉和冷眼,不,你永远忘不了他。你真

正忘掉的,而且忘得那么心安理得,是那些已经得到你回信的朋友。 我的译文: An Excerpt from Unanswered Letters vs Unbounded Friendship By Yu Guangzhong Answering letters does make me flinch; however, not answering them allows me no release at all. Dozens of unanswered letters pile up on my bookshelf, like a sum of debt waiting to be paid. Some have been waiting there for over one year, while some have newly arrived. The pressure from paying off that debt is far beyond what a junior debtor can endure. The stack of unanswered letters are, like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唐朝诗人高骈的古诗作品《山亭夏日》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晶帘:又名水精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翻译】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 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 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 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

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1]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回师经过碣石山写的。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

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臵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臵: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

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篇一】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鉴赏及赏析: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

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篇二】关于夏天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及赏析: “绿树阴浓夏日长”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里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诗人看到平静的池塘倒映着远近不同的亭台楼阁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写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诗句来。“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仅写出了明净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翻译作业点评 what I have lived for

翻译作业点评what I have lived for 词的翻译 1.great wind的理解应结合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风2 飓风17 狂风35 巨风9 强风8 疾风1 暴风2 烈风1 大风7 龙卷风1 强烈的风7 强劲的风3 强大的风1 猛烈的(大)风4 巨大的风1 异乎寻常的风1 微风1 轻风1 和煦的春风1 2.数字的写法套路 中文大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阿拉伯数字1. 2. 3. 4. 罗马数字大小写ⅠⅡⅢⅣⅰⅱⅲⅳ 3.词义的选择 3.1.ground 世间世上 人间尘世 现实现实世界 地上地面地球 3.2.this joy (短暂)喜悦 欢喜欢娱欢愉(的魔力)(片刻)欢乐(时光) 愉悦愉快 快乐 乐趣 (万分)狂喜 沉醉沉迷 转瞬即逝的幸福 短暂数小时 3.3.miniature 缩影缩图图像模型模式角度国度蓝图彩画影像画卷(刘洋)画面(张富强等)象征写照憧憬 缩略图小世界复制品小画像微型画/图 缩小模型微型世界/图像画像缩影天堂画卷(贺梦鸽) 微型的心理潜行者的画潜修者的画像微缩/小复制品微小的天堂 句子的翻译 1.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 英教3:直译为原文被动句式9人,意译为主动句这39人。 被动句式:被…所控制3/掌控2/统治1/支配2/占据1 主动句式:三种感情支配12/统治1/贯穿/掌握/掌控7/控制5/经营/主宰2/统治/指引/影响4/

支撑/着(我的一生) 我为三种激情而生 在我的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有三种…情感 2.“的”字结构滥用 就像是一个颤抖的人站在世界的边缘上俯视着一个寒冷的深不可测的却又毫无生机的地狱般可怕。 减缓那在用颤抖的意识从世界的边缘看向寒冷的死寂的无底深渊时产生的那种可怕的孤独感。 那可怕的孤独能让一个人的意识触到冰冷的无底的绝望的深渊的边缘。 孤独——那种让人陷入冷酷的深不可测的无生命的深渊。 这种可怕的孤独感像一个意识在颤抖的人在寒冷的深不可测的且无生气的无底洞中寻找世界的边缘。 圣人和诗人所想象的神秘的微小的预示的天堂的景象。 有着厌恶的负担的无助的年迈的老人给予他们的儿子。 毫无帮助的老人是他们的儿子的沉重的负担。 对他们的儿子来说是一个讨厌/令人反感的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们。 3. “是”字泛滥 最后是因为我所见过的完整的爱,是一个神秘的缩影,那是圣人和诗人们梦想中的天堂里预示的美景。这就是我所追寻的,即使它看起来似乎对人类生活很美好,但是这就是我最后能找到的。 4. 排比句怎么翻译?语序要整齐吗?要调整吗?要凌乱吗?Children…victims…helpless old people… 5. 在一个完整句中,中途随意变换主语,或舍弃不应舍弃、省略不应省略的主语 这就是我明白的哲理,并且认为它似乎对人们的生活很有好处。 6. 标点符号怎么打? 《三种激情》是选自《伯特兰·罗素自传》的一篇优秀散文。它既是作者心灵的抒发,也是生命体验的总结。作者以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目光,分析了人生中的三种激情,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爱的渴望,使人欣喜若狂,既能解除孤独,又能发现美好的未来。对知识的追求,使人理解人心,了解宇宙,掌握科学。爱和知识把人引向天堂般的境界,而对人类的同情之心又使人回到苦难深重的人间。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值得为此再活一次的人生。这篇散文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情文并茂,逻辑性和感染力极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散文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及翻译导读:一、《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

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高骈《山亭夏日》赏析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绿树葱郁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荫才能浓。这“浓”除有树荫稠密之意外,还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荫密而且深。人们所谓“烈日当空,树荫匝地”,就是这个意思。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夏日长”的感觉。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荫浓”含蓄的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它写的是一种情趣。 第二句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这一句可以分两层意思来说。第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彻;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

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的水波下则是随之微微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第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的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诗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观察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爵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的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原先慵懒的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如果没有微风起,芳香就不能送遍全院。 诗写夏日风光,用纯乎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荫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录:《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曹操 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作品名称,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作品别名,观沧海。创作年代,东汉。作品出处,乐府诗集。文学体裁,诗歌。作者,曹操。创作地点,河北秦皇岛。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译文。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2.碣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3.沧:通“苍”。青绿色。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耸立。竦。通耸。高。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 天河。14.幸:庆幸。15.甚:非常。 16.至:极点。17.咏志:即表达心志。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19.咏:歌吟。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曹操观沧海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

立夏最美诗词,与君共欣赏

立夏最美诗词,与君共欣赏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 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 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 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 还当惜徂景。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幵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早夏游平泉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 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平稳, 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 青梅旋摘尝。 一盏冷云浆。 初夏即事宋?杨万里莲叶头巾道样裁,仙桃扇子午时回。扑蝇堕地犹能施,闭合生尘底处来。 初夏睡起宋?杨万里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幵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 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 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 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 高眠正掩扉。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 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 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 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 人间解愠风。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南宋?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2011年经典译文赏析(英汉双语)

2011年经典译文赏析(英汉双语) 第一篇 泰戈尔《生如夏花》 one 一 I heard the echo, from the valleys and the heart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Open to the lonely soul of sickle harvesting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Repeat outrightly, but also repeat the well-being of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Eventually swaying in the desert oasis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I believe I am 我相信自己 Born as the bright summer flowers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Do not withered undefeated fiery demon rule 不凋不败,妖治如火 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to bear the load of the cumbersome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Bored 乐此不疲 Two 二 I heard the music, from the moon and carcass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Auxiliary extreme aestheticism bait to capture misty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Filling the intense life, but also filling the pure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There are always memories throughout the ear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