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此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中国节能标志。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应采取开发新能源、降低能耗的措施。知道常见电池大多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会做锌铜原电池的小实验(不要求作出解释)。知道随意丢弃废弃电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学会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及验纯实验,了解实验设计中固液分离的原理。了解氢能源的主要优点,以及目前面临的推广障碍。知道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合成材料(还有按需设计材料,不考查);又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能分别举一两个例子,或根据所提供的常见材料判定其所属类别。了解材料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常识性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玻璃的生产原料是砂子、石灰石、纯碱;陶瓷的发展等。知道有机合成材料分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常识性了解合成纤维的优缺点:知道动物毛发、植物纤维、化纤布料的简易鉴别方法(灼烧法、腐蚀法)。知道聚乙烯、聚氯乙烯、有机玻璃等都属于塑料:熟悉聚乙烯、聚氯乙烯的使用上的区别和鉴别方法。熟知“白色污染”的含义、危害及解决的方法。常识性了解橡胶分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复合材料的概念,能举一至二个例子。认识中国环境标志。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几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及其主要来源。常识性了解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二氧化碳、甲烷浓度增大)及危害,我国酸雨的类型(硫酸型)及其典型危害。了解硫粉燃烧的实验现象:火焰(区分空气中、氧气中)、生成物状态气味、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酸性及对比研究的实验方法。进而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机理。常识性了解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以及赤潮、水华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污水净化的意义,知道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知道明矾、漂白粉的基本作用。常识性了解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认识物品回收标志,知道分类回收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帮助人类认识物质、利用资源、发展科技等)。学会针对环保、能源、资源等方面问题,能简单地举例,并能就应对措施进行简单的论述。

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的能源,认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2.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认识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了解太阳能的利用。

4.知道电池中的能量转化,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其性质、使用和回收。

5.了解氢能源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

6.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查阅资料,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

2.学会借助实验手段探究一些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周围生活和自然界中的能源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探究欲。

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3.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

1.化石燃料的利用。

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电能是由化学能转化而成,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4.节约能源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增强节能意识。

难点

1.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2.对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的认识。

【学生交流】能源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资源,常见的能源有哪些?

【教师讲述】能源的分类

【学生讨论交流】化石燃料是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为减弱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应尽力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能源利用率和开发利用太阳能、氢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教师讲述】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它们都是上亿年前地球积存的太阳能,它们会越用越少,并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

(1)煤:煤是一种有光泽的黑色固体,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含有C元素,此外含有少量的H、S、O、N等元素,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煤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化石燃料之一,被誉为“工业的粮食”、“黑色的金子”。

(2)石油:石油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黏稠液体,是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含C、H元素,另含有少量的S、O、N等元素,石油也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3)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气体,天然气的形成与石油相同,在有石油的地方,

)。

一般都有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CH

4

【教师讲述】若将石油直接点燃,则石油会因发生不完全燃烧烧而产生大量的浓烟,使燃料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人们一般不直接用石油做燃料,而是将石油进行深加工得到各种用途广泛的油料,这一过程称为石油的分馏。

【教师讲述】石油的分馏主要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给石油加热,让石油中沸点不同的各组分先后蒸发出来,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石油的分馏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石油分馏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石油――→加热蒸馏?????????石油气

溶剂油

汽油

航空煤油煤油柴油

润滑油石蜡沥表

通过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化工产品。利用这些化工产品可以制备许多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并进一步制造许多生活、生产中使用的性能优良的合成材料。

【练习】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油的蕴藏量是无限的

B .石油是“清洁燃料”

C .将石油分馏可以制得多种化工产品

D .石油除了作燃料,不能再开发利用了

【精析】石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石油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越用会越少,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石油除了作燃料外,还可以深加工成多种化工产品。本题只有C 项中的说法正确。

【答案】C

【教师讲述】太阳是个巨大的能源库,在不间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能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到地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能,动物食用植物间接利用太阳能。

【教师讲述】我们今天使用的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的形成来源于太阳能。远古时期,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后来,经过几百万年的沉淀、化学变化、地壳运动,在高压下变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我们开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实际上开采的是上亿年前的太阳能。再如,风能、水能也来源于太阳能。在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下,空气受热不均匀流动而产生风、水被“搬”到高处而具有了能。

【讨论】光合作用是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范例。有人估计,地球上每年通过

光合作用储藏的太阳能,相当于全球能源消耗量的10倍左右。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太阳能的方法?

【小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而且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辐射能主要有两种方式:(1)光—热转换:利用太阳辐射能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2)光—电转换: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如太阳能电池(也称太阳能光伏电池)。

【练习】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化学能B.太阳能C.热能D.机械能

【精析】从太阳能转化的途径知,经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化学能,被动物吞食转化为生物体的能量。所以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答案】B

【讨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化学电源,常见的是电池。

【学生交流】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优点是什么?

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既减少大气污染,又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观察与思考】

观察常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池。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实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交流与讨论】废旧电池如何处理?

【练习】

1.能源的贮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下图是一种贮存太阳能的方法。

(1)请根据图示说明太阳能依次转化成哪些形式的能量?

(2)你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将太阳能贮存起来吗?

【讨论】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形式。利用太阳能得到电池,这是将太阳能转变成了电能;再用电能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将氢气贮存后,可用于发电或燃烧,从而又转

化为电能或热能。当然,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是供暖,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葡萄糖,植物体又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葡萄糖转化为淀粉或纤维素,这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又一途径。

2.“再生能源”是指人类可以再生产的能源,它不因被人类利用而日益减少;“非再生能源”是指随着被人类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为主要能源。2001年我国政府宣布,在一些城市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可用高梁、玉米、薯类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得到,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是________(填“再生能源”或“非再生能源”,下同),乙醇是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考虑,使用“乙醇汽油”的益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考虑,使用“乙醇汽油”的益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抓住“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定义这一信息来解决第(1)题。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历史上古老的化石燃料,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因此属于“非再生能源”;而乙醇可由绿色植物经发酵、蒸馏而得到,属于“再生能源”。从环保角度考虑“乙醇汽油”的益处,要抓住其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的量及可能导致的污染现象来分析,

它可减少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SO

2、NO

2

等有害气体,保护环境;另外,生产乙

醇需要种植农作物,大规模种植绿色植物可吸收CO

2

,防止温室效应。从经济角度考虑,使用”乙醇汽油”可使农民多种粮,多卖粮,提高农民的收入。

解:(1)非再生能源再生能源(2)可减少SO

2、NO

2

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可防止

温室效应(3)使用粮食作物生产乙醇,鼓励农民多种粮,多卖粮。(意思相近即可) 资料:太阳是个巨大的能源,它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由于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因此,它是很有开发价值的能源,现在正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这一无污染且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目前,太阳能可通过四个渠道被人类利用:①通过大气和水分的升腾循环,再通过风、流水、波浪、海流等以风和水能等形式释放出来。②被海洋吸收,成为海洋内能,再以潮汐等形式释放出来。③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和储存起来,再以草木、沼气、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形式释放出来。④通过转化成电能,

被人们直接利用,这种方式目前主要通过太阳能电池来实现。

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晶体硅和非晶体硅为材料制成的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常用的太阳能电池是硅电池。许多国家的太阳能利用日益商品化。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用太阳能供电的无线电、风扇、电冰箱等日用商品琳琅满目。

【教师讲述】人们认为氢能是一种极其理想的新能源。

【回忆】学过哪些制取氢气的方法?

2H 2O=====通电2H 2↑+O 2↑

Zn +H 2SO 4===ZnSO 4+H 2↑(或镁、铁等)

【学生交流】你认为哪一种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讲述】氢气作能源的优缺点。

??

?燃烧放热多生成物无污染 制氢资源丰富 氢能 ???制取成本高,耗能大安全贮运困难

【交流与讨论】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安全贮运困难,氢气作为能源目前还不能广泛使用,你认为有哪些可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长远观点看,若有朝一日大力发展水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电力供应十分充裕时也可利用电解水;使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生成氢气;研究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研究特殊化学物质,开发廉价能源分解水产生氢气。

【练习】

1.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能源,下列(1)~(6)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查阅资料后归纳的工业制取氢气的方法,其中包括正在研究的方案。

(1)电解水法:水――→通电氢气+氧气

(2)甲烷转化法:甲烷+水――→氧化剂氢气+一氧化碳

(3)水煤气法:碳+水――→高温氢气+一氧化碳

(4)碳氢化合物热裂法:甲烷――→高温碳+氢气

(5)用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水――→高温氢气+氧气

(6)寻找高效催化剂分解水:水――→催化剂氢气+氧气

如果人类将来广泛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那么上述六种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有几种?说明理由。

【讨论】从节能、价廉、环保、安全等角度分析和评价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方法(1):耗用了电能,但从长远观点看,若有朝一日大力发展水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电力供应十分充裕时也是可行的。方法(2)和方法(3):产生了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环境,所以这两种方法不可取。方法(4):甲烷在高温条件下分解,耗能大,且甲烷资源不廉价。方法(5):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廉价资源,可充分利用,而且不污染环境。方法(6):催化剂能大大加快水的分解速率,且节约了能源。故较好的、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应该是方法(1)、(5)、(6)。

【解】方法(1):电力供应充足时可行;方法(5):价廉、环保;方法(6):加快反应速率、节能。

2.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加,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回答】

(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写3种):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举一个在使用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________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精析】本题要求对能源的转化进行梳理,并结合所学到的有关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环保、廉价、资源丰富等角度考虑,有开发和利用前景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氢能、潮汐能、可燃冰等。其中氢能不仅热值高,而且其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所以是最清洁的燃料。(2)、(3)小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燃料的燃烧等,因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内能增加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常见的装置就是电池。电池放电时,电池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燃料电池等。

【解】(1)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波浪能等(只要写3种即可) (2)C

+O 2=====点燃CO 2(开放性答案,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3)干电池(开放性答案,只要答案合理

即可) (4)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作业】课后1,2,3,4,

5

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

一、能源的分类

二、化石能源及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太阳能

四、化学电池

五、氢能

氢气作能源的优缺点

?

?

?燃烧放热多生成物无污染 制氢资源丰富 氢能 ???制取成本高,耗能大安全贮运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教师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存在问题进行评价,这将会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神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了解材料开发和应用与化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知道青铜、钢铁等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纤维等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实验掌握几种纤维、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

2.能够初步了解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材料化学的学习,了解各种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1.知道无机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交流讨论】家庭中常见的材料种类、性能、应用。

一、师生对话

【讨论交流】材料的利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远古的旧石器、新石器到古代的陶瓷、青铜器时代,工业革命的铁器时代,20世纪70年代的硅单晶材料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计算机和信息革命。现在纳米材料的出现,也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强调材料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阅读】看书第99~105页,尝试归纳材料的分类。(板书)

材料???

无机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二、师生对话 【讨论交流】无机材料并板书

金属材料???金属:铜→铁→铝合金:铝合金,钛合金,贮氢合金,记忆合金等

从古到今人们对金属材料的运用:介绍几次大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活动探究】1.生活中常见物质中的金属。

(1)温度计________;(2)镜子________;(3)易拉罐________;(4)日光灯泡发亮的金属________;(5)普通干电池的负极材料________等等。

2.根据你的兴趣,收集关于用不同金属材料制造的日用品、工艺品和各种兵器的史料,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有什么优异性能,并与同学们交流。

3.在使用金属材料时,人们需耍防止金属材料腐蚀,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请

你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同学们讨论防止金属材料腐蚀的措施,并指出在使用金属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师生对话

【观察与讨论】看教材彩图9-12,介绍从古到今的非金属材料利用的文明史(如陶瓷、宜兴紫砂、景德镇的瓷器、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玻璃材料以及现代的耐高温、高强度的陶瓷等等)并板书。

【活动探究】形形色色的玻璃材料:

四、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人类在材料的认识、制造、利用经历了从天然到合成,再到设计的发展过程:如古代人们以树叶遮身,到后来的布、麻、动物毛皮、蚕丝等。

天然材料――→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板书)合成橡胶

【活动探究】1.用简单的方法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2.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聚乙烯、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1)市场上用来包装食品的塑料是________,不能用________来包装食品,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组成上最大的差别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叫白色污染: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怎样可以消除白色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增加轮胎的耐磨性可在橡胶中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合成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事物具有二重性,合成材料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认真学习,将来开发出环境友好的合成材料。

五、联想与启示

各种材料的优缺点???金属材料:强度大,不耐腐蚀

非金属材料:耐高温,但脆性大合成材料:强度大,但不耐高温

【讨论交流】

复合材料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复合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中的复合材料各部分分类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练习测试

1.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由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铁→铜→铝

B .铜→铝→铁

C .铜→铁→铝

D .铁→铝→铜

2.下列纤维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

A .棉花

B .羊毛

C .蚕丝

D .涤纶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 .钢筋混凝土

B .玻璃钢

C .高性能陶瓷

D .复合肥

七、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2节 新型材料的研制

材料??????????

?石器↓ ?????

???铜器↓铁器金属材料???金属合金↓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复合材料: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成一体的材料

本节课以社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以材料的演变为主线,引导学生揭示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课堂上注重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和举例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补充相互融合。课堂内溶深入浅出,课堂反馈效果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2.了解大气、土壤、水污染的现况,以及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

3.通过探究,掌握酸雨的成因及危害和污水净化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做出初步的设想来改善及防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的了解,使学生珍爱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

1.实验探究酸雨的成因及危害,知道酸雨的防治措施。

2.水资源在今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水污染原因及净水原理。

3.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区分各种固体废弃物,寻找合适的回收利用、处理垃圾的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净水原理。

【引入新课】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环境标志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学生讨论】空气污染

【教师讲述】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及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但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即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出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超出了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所致,从而对生物的生存、人体健康以及正常的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和影响。在当今十大环境问题中,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教材P108图9-20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做点评。

【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和防治大气污染?

【教师讲述】空气污染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了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保障社会持续发展,防治空气污染十分重要,针对污染源的产生可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1.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2.消除污染源:(1)汽车尾气安装净化装置;(2)禁止使用含铅汽油;(3)禁止农民焚烧秸秆;(4)工厂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3.改进能源结构: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海洋能、风能、水能、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减少煤的直接利用,对原煤进行加工利用。

4.植树造林、种植花草等改善环境。学生阅读教材P108[拓展视野]。

【学生讨论】空气质量报告的用途是什么?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教师讲述】空气质量报告是国家用来监测评价城市的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数可以反映出各地空气的质量。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很多,目前我国大

部分空气中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一氧化碳(CO)和可吸人颗粒物(PM2.5)的含

量偏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学生讨论】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

【教师讲述】由于天然降水会溶解部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大小为

5.6~6,略显酸性。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将pH小于5.6的降水定为酸雨。酸雨的危害很大,它会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会使土壤酸化,导致矿物营养元素流失,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使桥梁、艺术品、建筑物和机器等腐蚀损坏;酸雨更会危害人体的健康。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可形成硫酸型酸雨,我国是世界上的燃煤大国,已成为了世界上三大酸雨区之一。

目前,酸雨已从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复合型转化,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教师讲述】保护水资源。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用水和生活污水。

【交流与讨论】教材第112页

【资料】污染水体的主要物质有六类:

1.有毒物质:包括氰化物、有机农药、酚、砷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类物质(如汞、铅、镉、铬)和致癌物质(如芳香族化合物)。

2.致病微生物:包括各种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等。

3.耗氧污染物:这些物质能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恶化水质,使水发黑变臭,危害水生生物,危害农业,包括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

4.无机污染物:包括酸、碱、无机盐和无机悬浮物等。这些物质使水具有酸性或碱性,降低水质,危害水生生物,危害农业。

5.合成洗涤剂等有机物:包括诸如多氯联苯,它们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影响到人类。

6植物营养物质:包括含氮、磷、钾等元素的物质。这类物质是水体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一旦过剩,会使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和某些藻类迅速繁殖,破坏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最终会导致水体萎缩,这就是全球为之头疼的“水体营养化”。发生在江河、湖泊中的“水华”,近海海域或海口的“赤潮”就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

江、河、湖、海有它们自己的平衡,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流人湖、海,农田肥料也被雨水携带而来,使水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一

些浮游生物和某些藻类迅速生长繁殖。

由于它们生长周期短,增殖与死亡频频交替,疯长则会过多地占据水体及水面,使阳光难以射入水中,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受阻,释放氧气减少,威胁水生动物。同时,这些小的浮游生物还可附在鱼鳃上,使本已缺氧的鱼、贝类呼吸困难,以致大量窒息死亡;而且水华或赤潮生物剧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也消耗大量水中溶解的氧,它们死后在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中还能产生某些生物毒素,也可使鱼、贝等中毒死亡。

【活动与探究】教材第113页

污水净化

污水→调pH至中性→明矾净水→过滤→杀菌消毒→处理后的水

对污水的处理

污水的处理,根据对水质的要求,可分为三级。污水的一级处理也称预处理。污水处理引进的污水,通常先通过铁栅栏过滤,去掉体积较大的杂物,然后再流入污水池中,经沉淀及浮选等过程,把污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沉淀物去掉。然后再根据污水的性质,加入一定量的碱或酸等化学试剂,将污水中的酸碱物质中和。我国20世纪80年代,各城市的污水处理站大多为一级处理。污水的一级处理可理解为一般的物理化学法的初步除污过程。

污水的二级处理,指的是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生化处理。例如采用生物膜法,利用微生物去除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污染物。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大部分有机质被去除,水中只留下一些无机盐类及少量的悬浮物。目前,我国不少新型化工厂可达污水二级处理标准。当然,作为企业污水的处理,根据排放污水的不同性质,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去污的具体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工厂的污水还可以与废料的回收再利用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治理。

污水的三级处理,也称深度处理,是利用较为复杂的物理、化学等方法进一步除去

水中的有害物质。其处理方法有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臭氧氧化、电渗析、反渗透等等。通过深度处理后,污水可以净化到工业用水的标准,故三级处理后的水可以再次在工业上使用。由于深度处理的成本较高,因此目前还没能普遍采用。但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许多城市供水还很紧张,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水的深度处理必定会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海洋——这覆盖了多半地球表面的水体多说几句。海洋以它博大的胸怀,容纳着人类渴求的巨大资源:矿产、航运、发电、海产品,而人类在不断索取的同时,也不断地对海洋进行伤害,大量的污水流入,带着有毒、有害、富营养物质,石油的大量倾泻及燃烧等等,都在日益加重海洋的负担,如此下去,就算有一天,人们研究出“海水淡化”的方法,海中已无“咸水”可取。

【讨论】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阅读教材第113到114页。

【小结】垃圾的处理方法:分类回收、填埋和高温堆肥。

【练习】严聪等同学以“串场河水污染情况调查”为研究性课题,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回答以下(1)~(4)小题。

(1)为较准确地测定河水样品的酸碱度,你建议使用(填序号)________。

A.紫色石蕊试液B.蓝色石蕊试纸

C.无色酚酞试液D.pH试纸

(2)通过上网查询得知,用于测定磷含量的试剂是钼酸铵[化学式为(NH

4)

2

MoO

4

],请问

钼酸铵中钼(Mo)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3)以下几种研究方案中,你认为不恰当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请教专家、老师后,进行氮、磷、钾等元素含量的测定

B.考虑到沿河建有硫酸厂,拟用氯化钡和稀硝酸检验河水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C.只到串场河上游取水样进行研究

D.调查沿河生活污水、工厂废水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

(4)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下设想,你认为不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

A.禁止沿河工厂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向河流中直接排放

B.城市生活污水要经净化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C.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

D.在河流中投放化学试剂使氮、磷、钾转化为不溶物沉降

【精析】(1)抓住“酸碱度”的含义,定量测定溶液酸碱性,应选pH试纸测其pH。石蕊、酚酞仅能测溶液酸碱性。(2)根据钼酸铵的化学式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来确定出Mo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3)本题的研究方案中采取了调查法、实验探究法等,主要针对可能对水质有影响的生产、生活、农业等方面的污染物进行研究。故A、B、D均是可行的。而C选项,仅对上游河水取样研究,忽略了沿途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所以不恰当。(4)针对工厂废水、城市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对水质的影响,提出的A、B、C选项中的设想均是合理的。若使氮、磷、钾转化为不溶物沉降,会使水质变差,浑浊不清,故D不合理。

【解】(1)D (2)+6 (3)C (4)D

【小结】讨论“对环境保护你能做的十件事”。

【布置作业】课后1,2,3,4,5

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电热棒足量 新丝路教育化学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姚波学生: 年级: 日期: 2

3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 电解水 2H 2O ==== 2H 2↑ + O 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 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 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 2 === CO 2 2H 2 + O 2 === 2H 2O S + O 2 === SO 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 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 2 === Fe 3O 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 2 === 2Al 2O 3 2Cu + O 2 === 2CuO (黑色固体) 3.CO 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 2俗称 CO 2化学性质: H 2O + CO 2 === H 2CO 3 (CO 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用石灰水检验CO 2) CO 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 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 2H 2O 2 === 2H 2O + O 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 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 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点燃 加热 MnO 2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 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 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 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 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 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 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 如何保存它? 4、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 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 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 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 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 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 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材料性能特点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备注 学生刚接触化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并且在他人展示过程中学会倾听 这是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体现集思广益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实验的乐趣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2021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章 背记手册+达标测试卷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 一、能源 1.能源的分类 2.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提高能源利用率。(2)使用节能产品。(3)开发新能源。 二、化石燃料 三、太阳能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光-热转换,如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此种方式是太阳能利用中技术最成熟、转换率较高的方式;二是光-电转换,把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四、化学电池

1.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池的优点:既可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随手丢弃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重金属(如汞、铅、镉)离子对环境的污染上,这些物质泄漏出来进入水或土壤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最终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要正确使用电池,并妥善回收,集中处理。 五、氢能 氢气 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 一、无机材料 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金属材料使用的历史过程 青铜(商代)―→铁器(春秋)―→铝(近100多年) 金属的应用以及开发年代的先后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密切关系。 (3)新型金属材料 特种合金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合金材料,如储氢合金、记忆合金。 2.无机非金属材料 (1)常见种类:陶瓷、玻璃、水泥等。 (2)优缺点: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但脆性大。 (3)陶瓷材料包括:古代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用来制造发动机零件、人造骨(关 节、牙)等。

二、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 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1.塑料 (1)常见种类: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有机玻璃(PMMA)、聚苯乙烯(PS)。 (2)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比较与鉴别 ①聚乙烯由C、H元素组成,无毒,可用于包装食品;聚氯乙烯由C、H、Cl元素组成, 使用时会分解出有害物质,不宜用于食品包装。 ②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聚乙烯:易燃烧,燃烧时不冒烟,无臭味; 聚氯乙烯: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臭味。 ③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无 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 (3)“白色污染”:难以被降解的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 ①危害: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 ②解决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回收废旧塑料、生产可降解塑料。 2.合成橡胶 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绝缘性、耐高温性、不易老化,用途广泛。 3.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的优点与缺点 ①优点: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 ②缺点:吸水性和透气性差。 (2)纤维的分类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空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 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 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

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 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 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答题关键:解答此题要熟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物质溶于水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镁等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同时还要注意物质溶于水放热和发生化学变化时放热的区别。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放入水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也就是说,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A。而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生石灰与水混合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NaOH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 溶液组成的表示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 点拨:1.当加入水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时,溶质只是溶解的那一部分,不溶解的不是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题电子版

第一章第二节 1.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 有其他物质生成 B. 有能量变化 C. 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变化 D. 发光发热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弯曲 B. 酒精挥发 C. 冰雪融化 D. 铁片生锈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 4.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调味用的食醋 B. 取暖用的煤炭 C. 温度计中的水银 D. 炒菜用的铁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电池工作时释放电能 B. 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C.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他们是相同的物质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有78%,氧气21%B. 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 C.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气资源 D. 空气被压缩时体积变小是化学变化 7.按照课本第13页图1-20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时: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8.从冰箱中拿出一个杯子,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红磷,用塞子将瓶口塞紧,等红磷燃烧完全并冷却后,这时打开瓶盖比较费力,原因是;登山运动员必须携带氧气瓶,这说明。 第一章第三节 1.根据课本第20页研究“铜绿”的实验,写出下列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1)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2)将粉末状药品放入试管中; (3)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4)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 (5)点燃、熄灭酒精灯; (6)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 2.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同学在实验室完成镁的相关探究后,对铜产生深厚兴趣,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实验,并在实验步骤后的横线上填写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找一段废铜电线,小心剥去外层橡胶,观察铜丝的颜色和状态。 ; (2)尝试弯折铜丝,感受其硬度和韧性。 ; (3)取一段铜丝,用坩埚夹住,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 合物 4、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 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 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学习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问题情境: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 0.0596…(单位mg/L)。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 子、还是…?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师生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 (1)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何还要有氧元素这个总称。投影:常见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阅读:元素周期表。 (2)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他们的名称、化 学符号? (阅读:教材73页、识记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化学符号) (3)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归纳小结: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练习:教材77页第1、4、5题 问题讨论: 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 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 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在纯 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含两种或两种 以上元素的是。含有氧元素的是。 (阅读教材74页) 讨论归纳: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 混合物 练习巩固:教材77页 第二课时 问题讨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 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 现象: △ 现 象 原 因 空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 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 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呼吸 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1、变化 5、性质 6、能量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