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学 个人整理版

工程地质学 个人整理版

工程地质学 个人整理版
工程地质学 个人整理版

1.工程地质学: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事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2.我国工程地质学发展阶段:(a)条件工程地质学阶段;(b)问题工程地质学阶段,促使了工程地质的量化发展; (c) 90年代以后工程地质进入环境与灾害工程地质学新阶段。

3.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在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工程性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4.工程地质问题:即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5.三类普遍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①地基稳定性问题;②边坡稳定性问题;③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

6.工程地质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和制约。①地质环境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②建筑物反馈于地质环境,使自然地质条件变化,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

7.我国东部和西部主要地质条件的差异:①东部:以城市和城市网络为中心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造。②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能源资源开发、水利水电、能源基地、铁路公路交通、矿山建设。

8.我国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域差异性:东部:下降。西部:抬升

①东部:软土、膨胀土残坡积土;深井采矿中软岩巷道变形与处理;海底隧道围岩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城市多层地下空间开发;地面沉降、深基坑。

②西部:复杂构造带,高边坡、桥梁隧道动力稳定性问题,深埋、长大越岭隧道、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压地下水、冻土及突发性地质灾害。

9三大台阶: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东部丘陵与平原

10岩体与土体的共性:①都是矿物集合体;②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的多相体系;③相互转化:土经成岩作用形成岩石,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土。

11岩体与土体的差别:

①结构形式:岩石--存在断层、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土一般是连续;

②连结形式:岩石--结晶连结、胶结连结--硬连结;土--无连结、水连结或水胶连结等;

③力学性质:岩石比土具有强度高、不易变形及整体性和抗水性好,但缺陷是存在断层、节理等构造面;

④地应力:岩体--有较高地应力;土体--只有自重应力存在。

a土体:不是各土层性质的叠加而是相互影响,主要考虑薄弱环节

b岩体:结构起控制作用

12特殊土的分布特征和防治措施:

A.淤泥类软土:

①概念:指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沉积,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含较多有机质,疏松软弱的细粒土。 w >wL且e≥1.5 淤泥; w >wL且1.5>e≥1.0 淤泥质土;有机质含量>5% 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60% 泥炭。

②成分及结构特征:成分:石英、长石、蒙脱石、伊里石。结构:蜂窝状、絮状结构,疏松多孔。

③工程特性:高孔隙比,高含水率(大于液限);透水性低;高压缩性;抗剪强度很低。

④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措施:砂井排水、砂垫层、生石灰桩、强夯法、旋喷注浆法、换填土

B.黄土

①分布:西北、华北等地。

②成分:碎屑矿物:以石英、长石、碳酸盐类矿物为主10—25%粘土矿物,伊利石为主。

③结构:非均质的骨架式架空结构。

④工程特性:密度小,孔隙率大;含水较少;塑性较弱;透水性较强;抗水性弱;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⑤黄土的湿陷性----特有的工程地质性质。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附加沉陷的性能。分为自重湿陷性、非自重湿陷性。湿陷系数,湿陷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密实度、天然含水量、粘粒含量。

⑥黄土地质病害的防治 a.防水措施:排水;b.地基处理:重锤表层夯实、强夯、换填土垫层、土桩挤密、预浸水、硅化处理、碱液加固和桩基等。

⑦湿陷性评价方法:a.直接方法:湿陷性指标: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总湿陷量、湿陷起始压力:b.间接方法:根据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指标。

C.膨胀土

①概念: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膨胀,随含水量的减少而收缩,具有明

显膨胀和收缩特性的细粒土。

②成分:蒙脱石和伊里石为主,

③结构:网状裂隙。

④工程特性:孔隙比小,密度大(天然密度和干密度),含水量低;高塑性;具有膨胀力;抗剪强度高。

⑤评价指标:膨胀率、收缩系数、膨胀力。

⑥膨胀土的防治措施、地基的防治措施

a.防水保湿措施:保持地基土湿度稳定

b.地基土改良措施:换土、压入石灰水法、钙离子与土粒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脱水

D红粘土

①概念:指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强烈风化作用而形成的高塑性粘土。

②分布:云贵高原、四川东部、两湖和两广北部。

③成分:粘土矿物为主,倍半氧化物含量较高。

④结构:蜂窝状和棉絮状结构。

⑤工程特性:高塑性和分散性;高含水率、低密实度;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收缩性明显,膨胀性轻微。

13冻土病害的防治:①排水、排水沟、排水管;②保温保温隔热材料、草皮、泥炭、苔藓、炉渣、粘土;③改善土的性质:换填土、物理化学法(降低土中水的冰点)

14粘土吸水性差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15.岩体、岩体结构、结构面、结构体、风化岩体、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体、软弱夹层

①岩体: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和一定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应力状态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②岩体结构: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与组合形成。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

③结构面: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断层、节理、层理及不整合面等.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④结构体: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可将岩体切割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块体,称结构体.

⑤软弱夹层:指岩体中那些性质软弱、有一定厚度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具有高压缩性和

低强度的特征。

特征:

a.由原岩的超固结胶结式结构,变成了泥质散体结构或泥质定向结构;

b.粘粒含量较原岩增多并达一定含量;

c.含水量接近或超过塑限.密度比原岩小;

d.常具一定的膨胀性

e.力学强度比原岩大为降低.压缩性较大;

f.由于结构松散,因而抗冲刷能力低. 在渗透水流作用下,易产生渗透变形。

⑥岩体风化作用:

a.概念:岩体在各种风化营力,如太阳能、大气、水及动植物有机体等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岩体风化作用。

b.岩体风化的程度、深度、速度及风化壳厚度的影响因素:风化营力的强弱、地区的气候、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

c.岩体风化后的性质:一般岩石的抗水性降低而亲水性增高,透水性增强,压缩性加大。主要表现:岩体风化具有垂直分带性,即岩体风化总是由地表向岩体内部不断深入的,而风化程度也是地表最为强烈,向岩体深部则逐渐轻微直至新鲜岩石。

d.风化作用改变岩体性质实质:

*岩体完整性进一步遭到破坏。风化不仅使岩体原有裂隙扩大。还产生了新的风化裂隙,使岩体逐渐破碎,分裂成碎炔、碎片.进而分解成砂粒、粉粒甚至粘粒。*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在化学风化作用下,岩石中原生矿物经水解、溶解及氧化等反应.形成新的次生矿物。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发生变化。岩体经风化后,岩石的抗水性降低而亲水性增高,其次.透水性增强。以上两方面的变化,使岩体力学强度降低,压缩性加大。

⑦RQD分类:根据金刚石钻进的岩芯采取率,提出用RQD值来评价岩体质量的优劣。RQD值为大于10cm的岩芯累计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16活动断层:

①活断层:现今仍在活动的,近期曾经活动过的,将来可能会活动的断层。

②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a.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b.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c.具有两种活动形式:

*粘滑断层:由突发性滑动完成,滑动迅速;*蠕滑断层:由持续性滑动完成,滑动缓慢。

③活断层研究产状:考虑走向,倾向,倾角:断层长度,断距: M=3.3+2.1LgL

M---断层震级; L---相应的最长地面断裂长度(以km计);

④活断层鉴别

A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特征:

a.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活断层最可靠的地质特征.。一般来说,只要见到第四纪中晚期的沉积物被错断,一般其断裂带由松散的破碎物质组成、滑坡、新断层中的胶结物较少。

b.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之间的差异性,典型的地形是:一边是断陷区,一边是隆起区,两者界线截然分明。

c.水文地质特征: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泉水常呈现状分布,且植被发育。

B资料鉴别: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记录,佐证,考古方法等;

C仪器测定::利用精密仪器进行位移测定.如:利用密集的地震台网能确切的测定小震震中位置,并确定活断层的存在。

⑤活断层的工程地质对策

a.进行区域稳定性研究,区别老断层,活断层和新断层,并找出优势断裂;

b.选址要慎重;避开活动断裂带,主断层,重大建筑物放在下盘为主;

c.采取避让、大角度相交的措施;

d.建筑物采取结构措施,对结构进行抗震,减震方式。

17地震:

①概念: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②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③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a.震级:M=lgA,A---振幅。距离震中100km处地面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的对数值。

b.在我国,使用的是非标准地震仪,

近震--距离< 1000km,采用地方震级:M L=lgAu+R(*);

远震--距离>1000km,采用面波震级:M S=lg(Au/T)max+X(*)+C;

Au--微米表示的实际地动位移; R(*)--起算函数; T--面波周期;X(*)--面波起算函数;C--站台校正值;

c.能量和震级:lgE=4.8+1.5M;则M=2/3*lgE-A

d.震级上限:震级在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实际上是由于岩体强度有限,目前已经记录的最大震级为9.5级。

④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

⑤震源: 地震时,地壳中发出震动的地方。

⑥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铅直投影。

⑦地震波:是弹性波,破坏的原动力,是地震发生时引起建筑物破坏的原动力,由震源发出的弹性波.分有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面波:由体波产生的次生波,经过反射,折射后沿地面传播的波。

⑧发生条件:a介质条件:坚硬岩石。b结构条件:活断层的一些特定部位:端点拐点交汇点等。c构造应力条件:构造运动强烈的部位:板块交接部位近期构造运动是最活跃的。

⑨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距、震源参数、建筑物类型、结构等因素有关。分为:震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和斜坡破坏效应。

⑩地面破坏效应可分为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两种类型。地基效应指的是软土震陷、沙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

○11静力分析法前提:a建筑物是刚体b建筑物加速度和地面加速度是相同的c地震作用在

建筑物上的惯性力是固定不变的,由地面震动的最大加速度决定。

动力分析法前提:a建筑物建构是单质点系的弹性体b作用于建筑物基地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12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

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

期。卓越周期与土层的厚度、土层的性质,尤其是剪切波在土层中的传播速度有关。

○1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a岩土类型及性质:软土﹥硬土土体﹥基岩;松散沉

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软弱土层埋藏越浅厚度越大震害越大。b地质构造:离发震断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重于下盘。c地形地貌: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大。d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14震区抗震原则及措施:(一)场地选择原则 1、避开活断层 2、尽可能避开具有强烈振动

效应和地面效应的地段 3、避开不稳定斜坡地段 4、尽可能避开孤立地区、地下水埋深浅的地区。(二)抗震措施(持力层和基础方案的选择)1、基础砌置在坚硬土层上 2、砌置深度应大一些,以防发震时倾斜3、不宜使建筑物跨越性质不明的土层上 4、建筑物结构设计要加强整体强度,提高抗震性能。

○15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对特定的地质环境施加影响而导致无震区地震活动或有震

区地震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成因(类型):a水库地震b向地下深部注浆或抽液引起的地震c采矿诱发地震d地下爆炸诱发地震e岩溶气冒型地震。

特征:空间范围小,影响仅局限于局部范围;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等有关;序列特征:存在主地震和余地震;掌握地震发生的机制,可以防范。

18.沙土液化

①概念: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和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沙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②影响因素:

A土的类型及性质

a粒度粉、细砂土最易液化b密实度松砂极易液化密砂不易液化c成因及年代多为冲积成因的粉细砂土沉积年代较新。

B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

a砂土上覆非液化土层越厚液化可能性越小b地下水位埋深越大越不易液化

C地震活动的强度及历时地震越强历时越长则越引起砂土液化而且范围越广。

19边坡:

①概念:边坡是指地壳表层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②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可以分为自然边坡:如:山坡,海岸,河湖岸等;人工边坡:如:路堑,矿坑,人工开挖基坑等。

③应力分布特征(了解):a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b在临空面附近造成应力集中,但在坡脚区和坡顶及坡肩附近情况有所不同。c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破体内最大剪切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形,弧的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d坡面处由于侧向应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二向受力状态,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④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岩体初始应力、坡形、岩土体性质和结构。

⑤斜坡变形形式:

A拉裂(回弹)a斜坡形成过程中,在坡面和坡顶形成的张力带中拉应力集中形成拉张裂缝b卸荷回弹或初始应力释放时产生拉裂面。

B蠕滑: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为主的坡体应力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形。a.表层蠕滑:斜坡浅层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缓慢变形构成一个

剪变带,其位移由坡面向坡内逐渐降低直至消失。b.深层蠕滑:主要发育在斜坡下部或坡体内部。按其形成机制特点可分为两种:1软弱基座蠕滑 2坡体蠕滑(受软弱结构面控制)两种深层蠕滑的区别:1不是沿一个统一的滑动面,受软弱基座控制2有统一滑动面,受软弱结构面控制。

C弯曲倾倒:有陡坡或直立板状岩体组成的斜坡,当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大致相同时,在自重的长期作用下由前沿开始向临空方向弯曲、拉裂,并逐渐向坡内发展的变形。

⑥斜坡的破坏:

a.崩塌:陡坡上的岩土体所产生的以下落运动为主(移动、滚动、跳跃)的破坏现象。(土崩、岩崩)。

b.滑坡:斜坡岩土体依附于内在的或潜在的软弱结构面,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产生了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动现象。

⑦崩塌的形成条件:a地层岩性条件厚层状硬脆性岩体 b岩体结构条件节理裂隙发育c 地形条件地形切割强烈高差大d外力作用风化作用静水压力震动。

⑧滑坡的形态要素:a滑坡体b滑坡床c滑坡面d滑坡裂隙e滑坡后壁f滑坡台阶g滑坡侧壁h滑坡舌。

⑨滑坡识别标志、方法、监测:方法一:航片解释;

方法二:地面调查。标志A地形地貌:双沟同源(圈形椅)标识B水文地质方面:泉眼、洼地、湿地等标识C: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标识四:地质构造方面:滑体上产生的褶皱、断裂等现。方法三:钻探。

○10影响斜坡稳定性因素:?岩体的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坡体中有一组结

构面时:顺向破逆向坡横向破斜交坡。坡体中有多组结构面时:两组或以上。?地形地貌条件: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地下水的活动:软化、冲刷、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浮托力。(5)地震水平地震力使法向压力削减和下滑力增强,促使边坡易于滑动。

○11稳定性评价:

A.定性: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B.定量:力学计算法、图解法

○12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a.支挡工程:挡墙、抗滑桩、锚杆、支撑工程;b.排水。c.减荷

反压。d.护坡/改善岩土体性质、防御绕避等。

20岩溶:

①概念: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

②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a、饱和溶液的混合溶蚀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已失去溶蚀能力的饱和水溶液,在碳酸盐岩体内相遇,混合后的溶液由原来的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继续溶解碳酸盐岩。凡是有利于水混合的地带,岩溶均较其它地带发育。

b、不同温度溶液的混合溶蚀效应:如果有两种温度不同的饱和度相同的水相混合,或一种水水溶液由高温变为低温,都可以加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从而加强溶液的溶蚀能力,继续溶蚀作用。

③岩溶发育的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2岩石是透水的3水必须具有侵蚀性4水在岩石中处于运动状态。

④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岩性2气候3地形地貌4地质构造5新构造运动。

⑤岩溶渗漏的防治:a.灌。灌浆;b.铺。铺盖;c.堵。堵洞;d.截。截渗;e.导。疏导。

⑥稳定性评价:覆盖型岩溶区极限状态时Hk=h+z+D 式中:Hk为极限状态时上覆土层的厚度;h为土洞高度;D为基础砌置深度;Z为基础底板以下建筑物荷载的有效影响深度。当土层厚度H大于Hk时,地基是稳定的;H小于Hk时,地基是不稳定的,是建筑物荷载和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H小于h时,仅土洞的发展就可导致地表塌陷。

21泥石流:

①概念:由于降水(暴雨、冰川、融雪)而在山区形成的携带大量泥沙、土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a.集中的水流;b.丰富的地表破碎物质;c.山高陡坡,另外尾矿坝、堆石场也可以发生泥石流。

③分类:

A按泥石流流域形态: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

B按泥石流物质组成:水石流型、泥石流型、泥水流型。

C按泥石流流体性质: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④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A形成区:植树造林和护坡草被:

B流通区:修筑拦挡工程:

C堆积区:排导措施:泄洪道和导流堤。

22渗透变形

①概念:岩土体在地下水渗透力(动水压力)的作用下,部分颗粒或整体发生移动,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的作用和现象。

②类型:1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单个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又称潜蚀。分垂直管涌和水平管涌。接触管涌:当粗细粒土层相互叠置时在接触面上发生的管涌。分垂直接触管涌和水平接触管涌。2流土:在渗透作用下一定体积的土体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常发生在均质砂土层和亚砂土层中。

③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流的动水压力及临界水力梯度、土的抗渗强度——结构特性。

④渗透变形的防治:改变渗流的动水条件;保护渗流出口;改善土石性质。

23地下建筑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A坚硬块状土体:岩爆、脆性开裂和块体滑移。

岩爆:是在高地应力地区,由于开挖后围岩中高应力集中,使围岩产生突发性破坏的现象。随着岩爆的产生,常伴随有岩块弹射、声响及气浪产生,对地下开挖及建筑物造成危害。B层状块体:沿层面张裂、折断塌落、弯曲内鼓。

C碎裂岩体:崩塌和滑动。

D松散岩体:拱形冒落。

24围岩压力:地下建筑围岩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和破坏,进而引起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可以分为:形成围岩压力、松动围岩压力及冲击围岩压力。

25围岩稳定性因素的分析:岩石性质、岩体结构、天然应力状态、地下水、工程因素。

26.硐室开挖问题包括:

①围岩稳定性问题:冒顶、底鼓、岩爆

②地下水作用:突水、陷落柱、软化、膨胀、静水压和动水压力、渗流变形、水文地质环境改变

③地下有害气体:瓦斯、CO、H2S

④地下温度问题:埋深广、温度高

27.地震破坏的来源波速越快,破坏越强(×)地震破坏强度与波速无直接联系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工程地质学复习(论述题)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 3.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 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 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2.第四纪地表流水沉积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坡积层松散、富水,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易出现滑坡; 洪积层上部以砾石、卵石为主要成分,强度高、压缩性小,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地基,但其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中部以砂土为主,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也是较好的地基,特别需注意泥石流; 冲积层作为地基,砂、卵石的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建筑材料,粘性土承载力较低。 三、岩石工程性质 1.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 碎屑岩:按硅质、钙质、铁质、石膏质、泥质依次降低;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胶结紧密,强度较高,受胶结物成分控制;接触式胶结岩石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 粘土岩:工程性质最差,强度低,抗水性差,亲水性强,若节理裂隙很少时是很好的隔水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般情况下工程性质良好,具足够高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定韧性,是较好的建筑材料,需特别注意是否被溶蚀 2.岩石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是如何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 (1)岩石的成因反映了它生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岩石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与目前地表接近,则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相反就容易风化。如岩浆岩中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抗风化能力依次减弱,一般情况下沉积岩比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强。(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不同,其结晶格架和化学活泼性也不同。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从矿物颜色来看,深色矿物风化快,浅色矿物风化慢。对碎屑岩和粘土岩来说,抗风化能力主要还取决于胶结物,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的抗风

证据法学简答题

证据法学简答题 1.简述证据法的功能 答:①证据法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诉讼主体地位。②证据法约束法官的恣意,确保法官公正对待当事人,并依法行使审判权。③证据法为裁判提供正当的根据和内容。 2.简述证据法与宪法的关系 答:①宪法是证据立法和运行的根本法律依据,证据法受宪法指导。②证据法把宪法中关于证据和证明的内容具体化为证据法中的具体规则。 3.证据法与诉讼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证据法的具体运作环境是诉讼,在宗旨和内容方面受制于诉讼法或诉讼机理。②诉讼离不开证据法。 4.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③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④比较的方法。⑤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5.如何发展我国的证据法学 答:①要处理好“怎样在我国实现诉讼证明和证据制度现代化”这个问题。②在看待和研究证据法律的价值理性或价值取向时,应当认识到脱离我们所处的社会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法律价值是毫无意义的。③加强证据理论研究的学术规范性。④提升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6.简述英美法系证据学的主要特色 答:①不甚追求体系的完整性,注重具体问题。②主要从当事人的角度研究诉讼证明和证据法律制度。③特别注重建构完善的证据法律制度。 8.简述大陆法系证据法学的主要特色 答:①注重证据法学完整体系的建构。②主要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研究证据法。③不太重视证据规则的研究。 9.简述证据法学的体系结构 答:(①第一编“绪论”;②第二编“证据论”;③第三编“证明论”。)第一编“绪论”。第一章证据法概述,第二章证据法学。第二编“证据论”。第三章证据概述,第四章证据的种类,第五章证据的分类,第六章证据的一般规则。第三编“证明论”。第七章诉讼证明概述,第八章证明对象,第九章证明标准,第十章证明责任。 10.为什么说证据法的基本性质是程序性 答:①证据法主要是涉及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规范,即从审判上确认法律事实的规则;②证据法作为程序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诉讼程序所固有和既成的程序和规则,如果失去了证据法则,那么诉讼程序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形式。 11.试述诉讼中设立证据制度的必要性 答:(1)有举证责任的司法机关和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的需要。(2)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 12.简述书证与物证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主要在于书证的外形是一种客观物质材料,并以此作为其内容的必要载体。 区别:①书证是以客观物质材料为必要载体,借助文字、符号或图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

中医筋伤学详版(优选借鉴)

中医筋伤学 单选+多选=20 总论+各论的总述部分 填空=20-30 总论部分 名解5题=25 简答2题(鉴别)梨状肌与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与胸口出口综合征(较少见),颈肩部与肩周炎特殊检查的方法 案例2题=20 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01.“筋”,综合古代中医文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深浅筋 膜、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 02. 因各种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人体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 伤”,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 03.《内经》--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医学典籍,也是筋伤学的理论渊源.对筋的概念有了 描述, 有“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其中“筋” “筋膜” “肌肉”等名词延用至现在. ★《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填空)《素问》: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04.《金匮要略》导引、吐纳、膏摩;即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筋伤疾病。 华佗—五禽戏与摇脊疗法,这是软组织损伤的功能疗法和按摩疗法(模仿虎、鹿、熊、猿、鹤--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 05.葛洪是中国创伤骨科的创始人;代表作《肘后救卒方》,对筋伤的肿胀、疼痛用活血化瘀 的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或加酒或加醋或用药熨患处),沿用至今。 06.刘涓子著《刘涓子鬼遗方》后由龚庆宣整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对创口感 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提出消、托、补等治法。 07.隋·巢元方等《诸病源侯论》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与骨伤和脱臼的诊断名称。还记载了 开放伤口的正确缝合方法。 0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了按摩手法,手法治疗筋伤从此有了记载,以及筋伤 的内外用药(天竺国按摩法说明当时的医学对外交流)。 09.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骨伤科专著,该书强调的动 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整体治疗思想,逐渐成为筋伤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0.李仲南《永类钤方》总结了损伤后的三期用药原则(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培元固肾)。 奠定了筋伤外用药的给药方法(按摩手法外还结合辛香、辛热、开窍的洗药、熨药、贴药、敷药)和用药原则基础(麝香、冰片、苏合香、冰片、麝香现代药理:透皮吸收)。 11.明代-正体科和跌伤科;清代-正骨科(伤科)。 12.薛己《正体类要》: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阐 明和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13.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直旨》提出了以摸法诊断筋伤,以按摩推拿法治 之,具体到推拿按摩的手法定义、适应证及手法的作用和机理。该书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工程地质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 1、岩土体的各种与建筑有关的性质称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是指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粒径:土颗粒的直径,单位是mm。 粒组:土颗粒按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合成的组叫粒组(粒级) 3、斜坡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4、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引起的,对建筑物本身顺理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5、不同结构类型,不同自振周期,不同阻尼比的建筑物在某一给定的地震过程作用下发生的最大地震反应称为地震反应谱。 6、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也称为稠度界限。 7、附加应力是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产生的应力。 8、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侵蚀作用、堆积作用等形成的山坡、海岸、河岸等。 9、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传播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0、在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和变形的条件下,允许地基变形的最大值。 二、简答题 1、土颗粒一般都带有正电荷,孔隙水中离子一般具有正负两级,因此就被土颗粒吸附,就形成颗粒表明结合水,相邻的两个土颗粒同时吸附一个离子,这样就有部分结合水称为两个颗粒的公共结合水,就将两个颗粒连结起来。 2、地震的发生是地应力的释放过程,地壳岩体的强度是确定,当地下应力集中到能使岩体破裂使就会产生地震,因此释放的应力最大也不会超过岩土的强度。震级就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因此也是有限的。 3、岩土体之所以能够被压缩,是因为其中有孔隙,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会越来越小,就越难以变小,因此压缩曲线就变缓。 4、有效粒径(d1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10%对应粒径。平均粒径(d5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50%对应粒径。限制粒径(d60)或称限定粒径(d6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60%对应粒径。 确定任意一组粒组的百分含量 任意粒组的上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上限任意粒组的下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下限则该粒组的百分含量 S= S上限- S下限 5、因为基岩密度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幅度小,且速度快,能量很快就传播开了,实际烈度较小,破坏程度低。而松散沉积物密度小,地震传播速度慢,导致能量集中,地震影响范围不大,而破坏很强,实际烈度就高,破坏就严重。 三、1、由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较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对于比例界限荷载值与极限荷载很接近的土,当极限荷载PU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Pcr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两款确定时,且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载量的一半。 (4)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实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工程地质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证据法简答题(很全面的)

证据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系。 答:(1)控诉式诉讼制度与神示证据制度的关系;(2)纠问式诉讼与法定证据制度关系;(3)混合式诉讼与自由心证的关系。 2.简述我国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 答:我国证据制度所坚持的客观真实的原则,是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这种客观真实的证据制度,要求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要求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以便正确地据实处理。我国的证据制度为充分确实的证据制度,案件对证据的具体要求,在质上就是要求确实可靠,在量上就是要求全面细致、充分,达到了两个方面的统一,案件的真实性就可以保证。 3.简述证据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答:1)借鉴和创新的研究方法;2)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3)系统、全面研究的方法;4)比较研究方法;5)实证研究的方法。 4.简述证据内容与证据形式的关系。 答:司法公正是核心,证据的内容和形式应为之服务。因此,在证据的内容与关系上应有的观点是:(1)坚持有真实内容的证据,原则上应使其有合法的证据形式,这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直相,从而保证案件正确处理。(2)重视对人权的保护,对于证据收集采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严处;坚持按程序办案,坚持惩治违法行为,以实现诉讼程序公正。(3)对严重违法收集的证据,基于可靠性程序差,必须限制采用。 5.简述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法定证据制度是对神示证据制度的否定,是历史上一大进步。它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对司法经验总结的结果;同时又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为了结束地方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封建君主实行这项法律制度,有利于把司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打击封建割据势力。 6.简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自由心证制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为了与诉讼制度的变革相适应,1791年法国宪法会议正式废除法定证据制度,建立了自由心证制度。首先,资产阶级思想家崇尚人的理性的良心,指出“人生而自由”的观点。 7.简述自由心证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自由心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法官的理论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两根支柱,一是抽象的理性;一是抽象的良心。其中心则是“自由”,即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自由地判断,在内心达到真诚确信的程度。自由心证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各种证据的真伪、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并不作具体规定,完全听凭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的指示,自由地判断。 8.我国奴隶制度时期证据制度的特点。 答:奴隶制度的证据制度特点是:1)法官认定案件主要依据审判时间经验的总结;2)神示证据制度消失的较早。我国古代奴隶制各个王朝的证据制度,主要是根据审判实践经验形成的,比较重视与案情有拳客观材料,要求法官据证推断;3)除重视采用当事人的证词外,还重视其他证据的作用。 9.我国封建制度时期证据制度的特点。 答:封建制度时期证据特点是:1)坚持口供至上的原则,定罪必须取得被告人认罪的供词。2)审讯是可以依法刑讯。刑讯的程度,违法刑讯应否负刑事责任和负什么刑事责任,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则有不同的规定。3)诬告者反坐,伪证者罚。4)疑罪惟轻兼从赎,实行有罪推定。5)重视勘验检查。6)据众证定罪的制度。7)集成和发展了“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主观臆断的审判方法。 10.简述新中国证据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至1949年的创建期,属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的法律中,已经建立起了先进的证据原则和制度。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至1966年的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在废除国民党伪法统和总结革命根据地司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

第五章 髋及大腿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五章髋及大腿部筋伤 髋关节是全身最大的关节,能作屈曲、伸直、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等活动。髋臼窝内富有移动性脂肪组织,随着关节内的压力改变而时出时入,以维持关节内压力的平衡。 髋关节囊由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所组成,其前部和上部较厚,最为坚韧;后部和下部较薄。近端附着于髋臼边缘及髋臼横韧带;远端前方附着于粗隆间线,后方附着点为股骨颈中、下1/3交界处。 髋关节韧带关节囊的前方、下方及后方分别由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和坐骨韧带所加强。髂股韧带是全身最坚强的韧带,人体直立时,人的重心位于髋关节后方,此韧带能维持伸直而不需要肌肉的主动收缩,并有防止关节过伸和内收的作用。此外,股骨头韧带为一关节囊内滑膜外的三角形纤维束带。 肌肉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很丰富,能产生很大的活动幅度。屈曲动作主要是由髂腰肌、股直肌和缝匠肌所控制,伸直动作主要由臀大肌控制,外展动作主要由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控制,内收动作则由内收肌群控制,旋外则由梨状肌、上孖肌、下孖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控制。 神经髋关节的神经支配是来自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前支,后者又有一分支支配膝关节,故髋部疾患往往会引起膝部疼痛。 大腿肌肉及筋膜大腿的许多肌肉伸越过髋、膝两个关节。大腿深筋膜像一个紧身袜,包裹整个大腿肌肉,其远端与小腿深筋膜相延伸,近端附着于髂嵴和腹股沟韧带以及坐骨、耻骨支、骶结节韧带。大腿的肌肉可分为三组:前组,是缝匠肌、股四头肌和阔筋膜张肌,有屈髋和伸膝功能。内侧组,浅层是股薄肌、长收肌,深层是短收肌、大收肌、内收小肌和闭孔外肌,使大腿具有内收、屈曲和旋转功能。后组,是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有伸髋和屈膝功能。前组的肌肉由股神经支配,内侧组由闭孔神经支配,而后组由坐骨神经支配。 综上所述,尽管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坚实牢固,但在髋部骨折、脱位损伤中常并发损伤。此外,由于人体中某些部位存在解剖弱点,局部超负荷的劳累亦是髋、大腿筋伤的原因。《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说明髋部损伤后再感受外邪,则会加重损伤后出现的症状。 第一节股四头肌损伤 股四头肌覆盖在股骨前方,分为四部分。股直肌呈梭形,是股四头肌群中最前面的一条。它起于髂前下棘,而腱的弓状部起于髋臼上方的髂骨,是股四头肌群中唯一越过髋关节及具有屈髋功能的肌肉。其他三个头起点均始于股骨上端,以后与股直肌一起附着于髌骨上缘。股四头肌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具有伸膝功能,其损伤多为扭挫伤或肌纤维撕裂,严重时可致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近代史论述题重点整理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资本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一.《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内容: 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 ①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②规定了农副产业品的生产和分配 2.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吸取外国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性质: 1.《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性质 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2.《资政新篇》主要性质 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对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评。 ④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证据法学 论述题

证据法学论述题 1.论现代科技对证据法的影响? 答:证据法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证据法顺应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对证据法实实在在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①证明对象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具体的证明对象发生变化,计算机犯罪日益严重。②证据种类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促成新的证据种类的产生,同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证据的收集、审查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了收集和审查证据的技术和方法,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收集、审查。④证据规则方面。在证据规则方面现代科技与英美对抗制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反传闻规则和最佳传闻规则成为采用现代科技所作成的证据的主要障碍。 2.试论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答:①诉讼证明和证据的原则制度;②诉讼证明的实践和经验;③诉讼证明的基本理论;④诉讼证明的立法和运行环境;⑤有关证据法和证据法学边缘交叉问题。 研究对象:①诉讼证明和证据的原则制度。②诉讼证明的实践和经验。③诉讼证明的基本理论。④诉讼证明的立法和运行环境。⑤有关证据法和证据法学边缘交叉问题。 3.论证据的基本属性? 答:⑴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主观猜测和虚假的东西。客观性的根据:①由于案件本身的客观决定的。②对证据的认识,必须坚持物质存在第一,认识第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路线和方法。⑵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诉讼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客观的联系。关联性根据:①证据是随着案件的发生过程形成的,它和案件事实之间应当具有必然的客观联系。②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在证据属性上的体现。⑶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合法泩两方面的涵义:①诉讼证据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②诉讼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 4.论书证的特征? 答:①书证是以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这是书证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书证区别于物证的根本所在;②书证由于其所再现的实体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因此容易被常人所理解;③书证具有稳定性;④书证的存在形式是书面文件或其他物体,而不是存储音像的磁性材料;⑤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与案件相互关联。 5.论书证的提供与收集? 答:由于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性质和调整对象、范围的差异,书证的提供与收集在法律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①民事诉讼中书证的提供与收集。根据“谁主张谁举证”提供。 ②行政诉讼中书证的提供与收集。由被告来提供,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③刑事诉讼中书证的提供与收集。由控方来举证。 6.论视听资料的特征? 答: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电脑和其他科学技术设备储存的电子音像信息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特征:①具有综合性。视听资料不宜也不能将其纳入任何一种旧的证据种类中,而应当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对待。②具有动态直观性。它是其他证据形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③具有

第十章 腰骶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十章腰骶部筋伤 腰骶部筋伤又称为脊柱性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引起腰骶部筋伤的原因很多,如腰骶局部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各种病理性损伤、先天及后天结构异常等。 腰骶部是指躯干背部的下部,是由5个腰椎、1个融合的骶骨和1块尾骨及两侧的髂骨形成的骨性支架。腰椎位于活动度很小的胸椎和固定于骨盆中的骶骨之间,承担着上半身的重量,而且还是躯干部最重要的运动枢纽,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个方向的运动。这种承载和复杂的运动,极易导致局部的损伤。 腰椎是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和1个棘突构成的(见图10-1)。腰椎的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型,横径大于前后径,前缘长于后缘。椎孔较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内,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外。横突粗大,朝向后外方。上关节突的背面有一大而不规则的突起,称为乳突,为肌肉的附着处。棘突呈垂直的板状,几乎呈水平突向后方。 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腰椎体的软骨盘。盘中央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为髓核。盘周围部分是按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层构成的纤维环,它能牢固地连接上、下椎体,并限制髓核向外突出(见图10-2)。椎间盘在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能立刻复原,具有“弹簧垫”样的缓冲作用(见图10-3)。椎间盘还允许脊柱作一定范围的各方向运动,当脊柱前屈时,椎间盘前部被挤压变薄,后部增厚,伸直时立刻恢复原状。 此外,在椎间盘的上、下各有1块附于椎体的透明软骨,称为软骨板。其与椎体和纤维环紧密相连,可防止纵向受力时髓核突入椎体内。

腰椎的关节突关节由胶原组织和黄色的弹性组织构成的关节囊包绕。因腰椎为躯干的运动枢纽,活动范围较大,故关节囊较松弛,当腰部扭伤时易造成关节囊滑膜嵌顿。第5腰椎与骶椎构成的关节称为腰骶关节,此关节负重最大,较容易发生局部损伤。沿骶骨底上面作一直线,其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称为腰骶角,正常为34度(见图10-4)。骶骨与髂骨之间形成骶髂关节,骶骨在内,髂骨在外,关节面扁平呈“耳状”。此关节活动范围微小,仅女性在妊娠期时,骶髂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腰椎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的韧带。椎体前缘有前纵韧带,非常坚韧,紧贴于椎体前面,与椎间盘及椎体牢固相连,前纵韧带可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突出。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其较前纵韧带细而薄弱,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和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相邻的椎弓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起于上个椎板前面,止于下个椎板后面,连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参与围成椎管,能限制脊柱过分前屈。此外,还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的稳定具有一定作用。(见图10-5) 下背部及腰部的主要肌肉,按其解剖位置和作用可分为背侧组、前侧组和外侧组。背侧组有三层:浅层为背阔肌的下部,中层为竖脊肌,深层为多裂肌、回旋肌。竖脊肌位于棘突和横突间,具有伸直腰部的作用,当一侧竖脊肌收缩时可使脊柱侧屈或旋转。前侧组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具有伸腰作用。外侧组有腰大肌和腰方肌,主要作用为侧屈脊柱。 胸腰筋膜由前、中、后三层组成。前层覆盖于腰方肌的前面,亦称为腰方肌筋膜,起于腰椎横突前面和椎体的基底部。中层附于腰椎横突,向上附于第12肋,向下附于髂嵴。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的深筋膜相连,内侧附于棘突和棘上韧带,在竖脊肌的外侧缘前、中、

近代史刚要论述题整理

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发展开辟了道路。(2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2分)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2分)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生新的积极变化。(2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分) 2、为什么说中共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5分)28年后,中共成为执政党,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5分) 3、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分)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分)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历史性贡献。(2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案1: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两大历史任务。建国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一历史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5分) 答案2:①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根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家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3分) ②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3分) ③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国内外条件(4分) 5.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①社会制度腐败。1840年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昏庸愚昧。他们大都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压迫、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3分) ②经济技术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以鸦片战争为例,清朝军队在武器装备及军队素质和战斗力方面均落后于英军。这是中日军队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3分)教训:结合“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原理展开。(4分) 6.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为:中共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共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中共党人以行动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5分) 基本经验:①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5分) 7. 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一、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共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粒径: 有机质: 毛细水: 结合水: 重力水: 土的结构: 工程地质问题: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土的构造: 土的物理性质: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土粒密度: 工程地质条件: 土的密度: 干密度: 饱和密度: 含水率: 饱和度:。 土的毛细性: 土的力学性质: 正常固结土: 超固结土: 活断层: 地震: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效应:

二、简答题 1.我国主要通用的粒组划分方案是怎么样的? 2.目前常采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哪些?细粒土、粗粒土各用什么方法? 3.什么是累计曲线,如何在累积曲线上确定有效粒径、平均粒径、限制粒径? 4.不均匀系数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5.土中的矿物主要有哪几类?各类矿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6.土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7.土中水按存在形式、状态、活动性及其与土粒的相互作用分哪些类? 8.为什么说结合水对细粒土的性质影响最大? 9.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结构连结有哪几种形式? 10.结合水、毛细水是怎么样把土粒连结起来的?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特点?不同结构特征对土的性质有何影响?12.什么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主要性质? 13. 反映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那些?其中那些是实测指标? 14.根据饱和度大小,可将含水砂土分成哪些含水状态? 15.为什么说土的孔隙性指标是决定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最重要指标? 16.什么是稠度界限?稠度界限中最有意义的两个指标是什么? 17.细粒土随含水量变化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8.什么是塑态、塑性、塑限和塑性指数?他们有什么不同? 19.塑性指数大小说明什么?他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20. 细粒土具有涨缩性及崩解性的原因是什么? 21.为什么说土的力学性质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2. 什么是土的抗剪强度,粗粒土、细粒土抗剪强度有和区别? 23. 用推力法评价斜坡稳定性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24. 岩石与土相比力学性质有何异同? 25. 滑坡防治的措施 三、论述题 1.简述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如何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饱和土的压缩过程? 3. 简述分层总和法的假设条件

证据法简答题1

自考《证据法学》历年真题答案 ——简答、论述题、案例题 2013年1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 36.(本题7分)简述我国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的特点。 答;“客观真实”是我国诉讼法所要求的证明标准。 特点;一、以客观真实为诉讼审判的最终追求 二、最低标准和最高证明要求是竞合的 三、客观真实是最高的证明标准 四、实行统一化的证明标准 37.(本题7分)简述笔录审查判断的内容。 答;一、笔录的制作是否合法 二、笔录的内容是否客观、全面、正确 三、笔录记载的勘验、检查方法是否科学、适当。 38.(本题8分)简述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证明责任含义的理解。 答;一般认为,证明责任具有双重含义;行为责任、结果责任,他们是同一责任的两个方面。 证明责任又包含着两种独立责任的总概念。这两种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交错作用、相互影响。 39.(本题8分)简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在英美法上的例外情形。 答;一、普通法规定的例外;(1)情况证据;(2)死者生前所作的陈述;(3)公共文

件。 二、制定法规定的例外;(1)视听资料;(2)学术论文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0.试述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 答;是指,审判人员审查判断证据的技术性手段。 主要有;(1)甄别法;是对证据逐一进行审查的方法。 (2)同一认定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证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或寻找其共同点,据此作出认定结论的方法。 (3)比较印证法;是指,将若干证据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呼应、协调一致的方法。 (4)辩认法;是指,审判人员组织安排有关人员对有关的物品、人身和场所进行识别的一种专门活动。 (5)质证法;是指,审判人员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和指挥了解该事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特定案件事实或者证据事实进行相互询问、反驳和辩论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1.某地河堤旁发现一具无名尸体,该地侦查机关迅速介入展开调查。由于尸体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侦查机关委托某鉴定机构对尸体的死亡时间、致死原因、致死的凶器种类等问题进行认定。 问: (1)某鉴定机构针对本案作出的认定结果是否属于鉴定结论?为什么? (2)鉴定人员并没有看见死者的致死过程,其出具的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为什么? (3)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有何区别? 答;1、鉴定机构所作出的认定结果属于鉴定结论。

近代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有答案)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近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