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 -

【内容提要】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因缺乏事实说话,公众意见性信息传播自由而泛散;网络媒体的舆论对传统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其无法自主形成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功能显得欠缺。强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互动,发挥网络媒体不同一般的议程设置功能,并利用好网络媒体开放的互动,可望规范完善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

【关键词】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更是细微化、普遍化。网络媒介传播为当下学者、业界人士所密切关注,其舆论传播也成为重点研究的新范畴。

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分析

1、用事实说话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舆论形成的来源是事实,舆论传播的基础是新闻事实的存在。在传统媒体领域,因其把关人的存在,新闻传播的选择性很强。在网络媒介中,因其开放和自由性,新闻传播具有随意性。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随意性,很多新闻的传播是转载控制体系较为完善的传统媒体,网上缺乏自己的、权威的新闻事实传播。因为缺乏独立的、权威的事实基础,所以,网络媒体充斥的是众说纷纭的意见性信息传播,由于可以不负责任,自由发表,造成了一种网上新闻组和其他论坛上常见的情景:“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误解、错误的信息、假情报、天花乱坠的谎言。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的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①可说缺乏事实传播基础,同时又没有权威的言论传播是网络媒体舆论传播的一大硬伤。

2、传统媒体失语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造成抗“非典”初期网上谣言四起,舆论失控的一个因素是传统媒体的失语,集体沉默。传统媒体是网络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之一,在缺乏主流传统媒体的声音的情况下,在自由泛散的网民之间容易形成缺少事实基础的主观性意见传播,同时借助网络媒介形成大众传播,形成一部分对社会不利的舆论传播。

媒介,在我国话语体系中的理解就是代表国家、党和人民的利益,公众知情权的维护必须服从于整个社会价值尺度。所以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传统媒体的新闻把关、新闻控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缺乏权威信息传播的情况下也容易造成公众对信息的模糊,给一些谣言和一些恐慌性的言论提供传播空间。

3、“意见领袖”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按传播学的相互作用理论分析,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参与者通过使用符号给自己的和他人的行动赋予意义,并通过媒介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②而在网络媒体这个虚拟的网络中,因其匿名性和自由性,大众的相互作用更是有别于传统的作为方式,表现为个人言论的传播更泛散、公众的舆论传播更自由,并呈现出互动的交互式发展。同时由于网民的更大众化、社会专业分工的更细致化,“在后大众传播时代,人们仍然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③不仅需要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的解释,也需要对生活中稍微复杂一些、需要一些专业背景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问题的分析和指引。而且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媒介的改变没有完全改变传者和受者的心理活

动规律。

在社会分工细致化和媒介日益发达普及化的过程中,“意见领袖”不仅是高素质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在去年抗“非典”时期,传统媒体上大量传播医学专家学者们的言论,以及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等专家学者关于公共危机处理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为平息谣言、流言传播,形成主流社会正常舆论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网络媒体上,尤其是网站的BBS(电子公告牌或电子公告栏)上的舆论传播显然缺乏权威性的声音。这也许与“意见领袖”缺乏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其意见的主动性有关,但同时也与网络媒体本身缺乏主动性有关。虽说,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没有成型固有的“评论”和“社论”,但主动转播传统主流媒体上的意见性信息,或者请专家学者来网络直播室为受众解疑释惑(更广泛更大众地直接互动),都不失为引导舆论的办法。 4、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我国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公众意志和公众利益的一种表现,是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最大功能体现,它与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不相违背。但在新兴网络的媒体上,因其开放性、自由性和匿名性,其错误信息传播缺乏控制、舆论传播缺乏监督,比如通过BBS、电子邮箱传播一些惑众言论等,长此下去会让人对网络媒体的新闻真实性产生怀疑,舆论传播缺乏可信性,从而使其舆论传播无法达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功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媒体的自身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媒体提供给更多公众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与传统的“舆论一律”的实现有本质的不同,“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④所以,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政策应该进行引导、疏导。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的对策分析

1、强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舆论互动当电视媒体出现的时候,人们惊呼“纸质媒体”的消亡,而事实是两者交融竞争并取得发展,比如在电视上有读报的栏目,报纸更多的采用新闻照片,讲究深度报道等。而在网络媒介的出现之后,许多传统媒体都主办有网站,而网站传播信息和给公众的言论空间都要比“母体”大,自由度也更大。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更具广泛性,也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有必要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以便更好发挥社会的“守望者”和“监测器”功能。

在网络媒体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互动时,不仅在新闻事实的转载方面需要密切互动,而且需要在网络上成立评论论坛,放大传统媒体声音、主流公众言论。而当传统媒体意见性信息缺乏时,网络媒体可以发挥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设置新议题。

2、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舆论引导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的议程有可能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有可能来自网友帖子,也有可能来自身边的日常事件。在比较大的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或是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出现的时候,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对热门视点自主设置议程,既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看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谈事件。针对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很难知晓是在什么地方、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在发表意见,对着模糊的受众,可以组织特约嘉宾进行“主题发言”,也可以采取编辑手法灵活处理,比如设立独立的事件性专栏,把分散的信息以网络特有的手段集中起来(比较隐性、客观的方式),给予特定事件以突出的强调处理,以达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引导好受众的舆论走向。

3、“意见领袖”之说与社会舆论互动传播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和政府了解

民情或“监听”民意提供了技术的方便,同时也为掌控社会舆论提供了渠道。在规范或是引导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的过程中,有效地疏导并且让意见领袖之说与社会公众舆论互动,同时通过网络媒介的处理传播开来。网络媒体的处理可以强化公众中正确的“意见领袖”意见,或是请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来就某一问题与受众网络互动,从一定的高度和不同的角度来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意见领袖”的范围不仅包括专家学者或是在某一群体中有权威等意见型人,同时也包括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掌握大量权威信息的政府部门等。而且“意见领袖之说”必须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事实基础上,必须是平衡的、实事求是的和通情达理的评说。这样“意见领袖之说”与社会舆论的互动传播,不仅需要网络媒介的巧妙嫁接,同时还需要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需要自由透明的信息环境。

4、加强网络媒体管理的法制和自律建设法律规范和自律建设对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在我国有关互联网的法规已有不少,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以及《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但现在比较欠缺的是对公众使用网络媒体发布言论的法律规范以及网络媒体和网民所应该具有的自律规范,对此有待加强。

网络媒体舆论传播发展分析

1、网络媒体将成公众舆论传播的必选媒介网络媒体的交互式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反馈滞后的模式,而且网络媒体的电子论坛(BBS)等附属媒介也已经改变了我国新闻信息流动的基本方式。公众在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首先选择上网,而且非常重视网络媒体上大众自由的言论交流。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随着网络法制和自律建设的加强,网络管理的日趋完善,必将大大推动大众对网络媒体的支持,使之成为公众舆论传播的必选媒介。

2、网络媒体将成舆论传播的某种意见领袖媒介有人这样定义网络时代的“舆论”——“舆论是一种事实或意见通过公共论坛传播与流动并被广泛接受的状态”,并认为“公共论坛是各种形式的开放的言论管道或集散地”,可以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体,也可以是新兴的网络媒体。⑤随着大众对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公众舆论在网络媒体上的大众传播,网络媒体上的一些舆论也必将成为某种“意见领袖”,这种舆论的传播载体也将成为“意见领袖”媒介。网络媒体在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下,成为某种意见领袖媒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3、网络媒体将成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来源媒介“现代科技在传播领域的不断应用,改变了传媒格局和运行方式”、“多种信息来源在努力成为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群的…主要信息提供者?,”、“信息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⑥信息来源的多元性,舆论传播的多元性已成为社会的现实,媒介之间的议程设置因网络的发达也已经发生变化,比如关于“赵薇日本军旗服装的风波”和关于新浪网“王志东事件”的舆论传播,其议题的流向就是从网上到传统媒体。⑦这说明网络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来源媒介。

4、网络媒体将成跨媒体、跨地区的舆论传播之媒介在“孙志刚事件”的舆论监督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担负起了跨媒体、跨地区、跨层次媒体的舆论传播媒介,它不仅有力地传播了各媒体间的舆论,而且更贴近社会地传播了公众的口头舆论。从这件舆论监督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大众性,其社会公众的舆论传播更具普遍性,其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广度具不可比拟性。

网络媒体的技术基础、传媒本质决定了网络媒体具有舆论传播功能,同时也只有反映舆论及维护受众的利益的媒体才具有权威和市场。网络媒体成为跨媒体、跨地区的舆论传播媒介既是社会大众的推动,也是其自身发展满足受众和市场索求的自我壮大之路。

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要服从于各种规则、惯例,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媒介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技术条件,但不能决定什么信息是应该被传播的”。⑧网络的舆论传播也服从于这样一个规则,同时受技术和社会体系的制约。制度安排上的新闻采访权的空缺和对传统媒体新闻的极大依赖都使得网络媒体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纯粹的新闻媒体,而更多扮演着一个信息的中介角色。在我国新闻体系中生存的媒体都得讲究政治生存和市场生存,这样,反映到网络媒体上便是主动于市场竞争,而被动于政治适应,在引导公众舆论方面缺乏活力和积极性,其应有的意见领袖作用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还没有完全到位。但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真正回归网络媒体的传媒本性,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挥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优势,主动推动“意见领袖之说”与社会大众舆论的互动,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管理的法制和自律建设,网络媒体终将成为大众舆论传播的必选媒介,并影响到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成为某种意见领袖媒介,成为跨媒体、跨地区的舆论传播媒介。

作者单位:林如鹏、朱文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辉中国税务报社

邮编:510632

注释:

①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P334。

②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1999年,P286。

③苏克军:《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现代传播》1998年第3期,P78—79。

④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转引自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P335。

⑤⑦陈彤旭、邓理峰:《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⑥《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每月评论》,P1。

⑧陈卫星:《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

网络舆情 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对不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及相关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服务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突破了4亿大关,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一批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整合、研判服务的专业机构应时而生。 1.1 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可分四类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归纳、梳理,总结一般规律。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后三类机构都和政府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这和中国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兴起背景有重要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也就成为了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发展之初就承担着反映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的责任。 1.2 网络舆情服务≠“监测”+“删帖” 一般大众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和机构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网络舆情服务,重在“监测”。其实,网络舆情服务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更重要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网络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摘要:现如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而网络舆论也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生活中影响越来越来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大加深,在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应冷静思考,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和正确处理相关网络舆论事件。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舆论正确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变得很普遍,甚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网络,他们经过网络可以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学习自己不懂得知识和了解时事,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它扩大了人们的视眼,让人们不再只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小区域里面。而网络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加强,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面对网络舆论的现状,逐步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 当代学生应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使用网络,或者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那将造成我们对社会的误解及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 网络舆论就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而简单的说,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网络的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事情。通过网络,就可能变成一件众人所知的大事,引起众人的关注,成为每个人口中的话题。而网民的语言和舆论也将引起对当事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事人要么变成大家的偶像,那么就变成大家的“敌人”。 不久之前,在网上发表的《DHA借势口碑传播》,这份策划方案是意在抹黑伊利集团的儿童奶产品QQ星,目的即是制造民意,打击QQ星的市场份额,操纵利用非主流媒体,攻击深海鱼油,引发社会公众对深海鱼油产生关注,进而产生恐慌。这份策划案的执行堪称到位,一周时间内,问答类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地密集出现了关于深海鱼油的帖子,然后再引出伊利QQ星。《抵制伊利集结号用我们的行动救救孩子》一帖甚至获得了超过20万的点击量。而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利用网络引起大众舆论,对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造成的伤害,误导了人们,使网民们妄加猜测,进而舆论越演越烈,使得人们活在恐慌之中。然而后来经过警方证实调查,并无此事,是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一个产品经理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胡乱编测的。 由此可知,有些人借用网络舆论来进行炒作,来谋取自己利益或进行商业竞争。而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一个人说有老虎,人们不会相信;三个人说有老虎,人们就会相信。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而妄加推断。要了解事情原由及通过多方证实后,我们才能下结论。 然而网络舆论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起到了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例如,有一个人做了好事,被其他人发现了。就把这件事传在网上,而得到网民们的赞扬。最主要的是提高了网民的意识,使人们像这位好心人学习,使世界到处充满爱。 曾经一个贪官,他每天做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发在网上。里面是记录他每天和哪些人吃饭、喝酒及怎样贪污受贿的事情。而这时有关于这个的网络舆论一片哗然,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贪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让这个贪官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同时也捍卫了我们的法律,保护了人们的财产。由此可知,网络舆论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通过网络舆论,我们可以揭露他们的丑行,批评他们的错事及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进行改正。 以上说明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及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民意表达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成为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时也能够加强我国人民的团结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舆论又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

网络舆情分析概述

舆情分析也称倾向性分析(Orientation Analysis)、观点分析(Opinion Analysis)或者统计调查,是借助于技术手段对大众就某一个(些)事物或者某一个(些)事务的看法进行了解。 传统的舆情分析,通常采用采样调查方式,也称为民意调查或者市场调查,被广泛地应用于选举预测、产品市场预研、市场评估等领域,更有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提供这样的调查服务。采样调查的渠道包括电话采访、面对面采访、邮寄问答表格等。但这些做法都存在人力消耗大、采样数量偏少的问题,还有答卷及答题的可选项设计可能存在偏差,被调查者也由于各种原则隐匿个人真实想法等问题。所以,传统舆情分析的研究点在于如何设计问卷、如何确定样本量和样本选择方法等。 随着互联网各类应用中对用户生成内容功能的支持,尤其是互联网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的兴盛,个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日益畅通,手段日益便捷。更可贵的是,信息的流动不再是单方向的。报纸的信息流动是从报纸到读者,而在互联网应用中,可以方便地通过“评论”、“回复”等技术手段,使信息流动变成双向的,甚至评论和回复成为信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地丰富原有信息的内容。例如,在淘宝应用中,人们通常会将评论的内容作为对商品描述的一个补充。 因此,从互联网上主动地收集信息,用数据挖掘方法或者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来分析信息中用户的观点,成为当前舆情分析的一种非常重要和直接的手段,也就是“网络舆情分析”。 1、网络舆情分析简介 网络舆情分析用数据说话,跟踪网络舆情的起源和演变,最终是为了给出建议性结果,它渐渐成为政府、企业乃至个人都需要的舆情应对基础。网络舆情分析有2个工作重点:一是还原舆情发展过程,找到舆情产生的根源;二是预测,分析出网络舆情的未来走向,再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应对方案。 网络舆情分析的主体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对此,各界有多层次的解读。 网络舆情分析面临着与传统舆情分析完全不同的问题和研究难点。传统舆情的样本存在内容有效性较高但样本数量少的问题;在网络舆情分析中,则存在信息数量巨大但信息有效性差的问题。信息有效性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难以确定信息来源,其次信息中的观点大都是附带的,很多并非有意为之。但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分析具备传统舆情分析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无答卷设计问题,信息中反映的观点较为真实;二是数据多,成本低廉,采样广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息来源不确定的问题,宏观上能更好地反映真实舆情。网络舆情分析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在于能长时间重复地进行舆情分析,对舆情趋势及其变化的把握更为及时。 由于网络舆情分析具备传统舆情分析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因此,网络舆情系统理论上可以有更全面和细致的分析成果。但由于网络舆情系统的分析是基于在互联网中收集到的文本等信息,而同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现阶段存在很大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前沿报告【网络舆论再认识】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 单学刚 近 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出跌宕起 伏的特点。众多的天灾人祸、社会矛盾,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加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频频发声。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 据CNNIC 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调和鼎鼐的新平台。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8年正式组建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互联网舆论的发展特点、传播规律、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舆论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和作业流程。根据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 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 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 2007年6月5日,“大河论坛”出现网友“中原老皮”的帖子《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他们的孩子被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帖子发出后,特别是在6月7日被转贴到“天涯杂谈”后,全国各地媒体相继对山西黑砖窑进行了报道,高层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了一场整治非法用工的专项运动。可是,从此前的5月19日开始,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就已经开始播出他们从河南到山西砖窑寻找亲人的报道,但报道在引发关注的范围和程度上都无法与后来的网络传播相比。 此后,在一次次的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积极呼应,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选材的重要来源。 2008年11月,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帖子《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带图)》在天涯社区迅速走红,发帖网友称他在乘坐上海地铁二号线时无意中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十多页署名“美洲集团”的文件,内容是一些城市公务员出国考察的清单,清单内容让他感到“愤怒”。这一事件迅速在网 络上传播开并引来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最终被曝光者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权威性强,但强调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不太重视体察真实的舆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观点虽来自最基层的民间“草根”,但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新老媒体需要互动互补,两者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 二、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 Web2.0时代的微博客、QQ 群影响力日增 以BBS 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形式为代表的“网络互动空间”,一直是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但是,这种格局今年以来受到一定冲击,发布信息和讨论更加快捷、灵活、简易的微博客、QQ 群在网络舆论场中迅速崛起。 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中,以Twitter、饭否、做啥、叽歪、

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统计与定量分析

分析研判篇 第十章网络舆情传播态势统计与定量分析 第一节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概述 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统治信息传播时代的舆情。与传统媒体时代比,网络舆情规模大、形成和变化速度快、互动性强、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也强。跟踪、统计、分析网络舆情对于掌控社会舆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面对浩瀚的网络内容,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找出舆情传播规律,是网络舆情分析师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些分析难题,各种网络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内容分析法因其与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高度吻合而使用较为广泛。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传播学领域,主要奠基人为美国传播学家H·D·拉斯维尔和伯纳德·贝雷尔森。贝雷尔森对内容分析法做出被学界广泛认同的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他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网络舆情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和可测量的特征。针对某一舆情事件,分析要素包括热点的新闻和微博、话题的热度、事件发展的时间轴和重要节点、文本倾向分析和媒体观点摘录等。其中,热点新闻可以使用百度指数的数据、各门户网站热点排行数据等;热点微博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微指数”和腾讯微博的相关数据;话题热度可以根据新闻页面、论坛页面或者微博页面的参与数、转发数、评论数、阅读量等指标进行统计;时间轴和发展节点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专题,或者以时间作为排序依据对百度新闻的搜索结果进行排序。还可以根据微博参与数、微博总数、评论合计、转发合计、转评总数等指标综合判定意见领袖的活跃度。此外,利用一些舆情系统,可自动对相关数据进行抓取,并将相关数据以图表等方式清楚直观地进行展示,从而为得出相关结论提供有力支撑。 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态势,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的主题或假设。网络舆情传播态势研究的主题都是确定的,要么是针对单一的舆情事件,要么是针对具有一定共性的舆情现象等。 2.确定研究样本的范围。网络舆情传播态势研究都需要确定样本选取范围,可以是单一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也可以是全部新闻来源,还可以是某类型的新闻来源等。另外,网络舆情的产生都具有特定的时间范围,进行网络舆情研究必然会对时间范围进行限定。 3.从总体中选择合适的样本。对于浩瀚的网络信息,必须对内容进行抽样,其参考指标包括信息来源、时间段等。 4.选择和限定分析单元。分析单元是实际需要统计的东西,它是内容分析的最小单位。在网络舆情分析中,分析的单元包括网民、观点、时间、报道数量、网络参与、评论数量等。 5.建立量化系统。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网络舆情研究,包括报道、参与数量、媒体、网民各类观点比例及倾向性分析等,都需要进行定量分析。 6.分析数据。 7.解释结论。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网络舆论的影响

2007 年12 月 第6 期( 总第69 期)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Journal of A dultEducat ion of Gansu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Dec. 2007 No. 6(General No. 69) 收稿日期: 2007- 10- 11 作者简介: 文欢( 1981- ) , 女, 甘肃嘉峪关人, 甘肃政法学院助教, 传播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舆论学。 基金项目: 课题得到甘肃政法学院青年项目资助。 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魏文欢 (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很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来, 进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网络舆论, 但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 其影响力既有正面积极的因素, 也有负面的因素, 大量的网络舆论也充斥着非理性的声音, 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的判断, 本文试图从正面和负面效应这两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正面影响; 负面效应

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它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这其中, 网络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外重大事件, 大多能通过网络引起大众对这些事件广泛的参与和讨论, 使网络成了一个 见的公开的自由市场。 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如在人民网的 国论坛、新华网的 华论坛、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 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 互动性的特征, 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 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很多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 也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 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 甚至外国媒体将中国的网民冠之于 络暴民, 这也不能不让我们正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表现 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说, 今天, 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 还是国际重大事件, 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达到任何部门、

社会舆论热点事件传播分析报告

社会舆论热点事件传播分析报告之“梅姨”事件 社会舆论热点事件,往往是一些能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事件。如近期的“梅姨”事件。自11月14日起,“梅姨”这一名词开始成为网络舆论重点讨论对象,全世界都想找到她。2003年至今,9起拐卖儿童案均通过神秘人贩“梅姨”完成交易,目前仅找回2名被拐儿童,然而梅姨尚未落网。话题因涉及儿童拐卖,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上对此案的讨论群情汹涌,伴随着谣言滋生。“梅姨案”网络舆论焦点分布在多个维度,儿童拐卖罪行、梅姨画像等均成为热点议题。对近一周的网络热度来看,从梅姨案最新进展引发热议,到网民关注被拐家庭,斥责人贩子买卖行为;从梅姨画像公诸网络传播,梅姨落网为不实消息,到公安部辟谣梅姨彩色画像;网络热度随事件发展产生波动,舆情传播形成3次峰值,体现公众对事件的关切。 随着案件的进一步推进,舆情传播期间产生了多个话题标签,“梅姨案进展”、“梅姨画像”等提高了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其中#神秘人贩子梅姨案最新进展#、#梅姨案找回儿童父亲已自杀#引发网友的高度关注,社交网络上话题阅读量均超过4亿。 以@头条新闻发布的新进展来看,“找回儿童父亲自杀”成为舆情激化的导火索,“人贩子”破坏原有的幸福家庭,给亲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成为网民义愤填膺的谴责对象,网络声音难以诉诸理性。而出于同理心,一方面网友同情被拐家庭遭遇,对人贩子行为表示愤慨不已。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通过网络传播力量,加深网友对梅姨面部特征记忆,帮助警方早日抓获嫌犯。

在网络上热传的新画像由我国著名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绘制,而据被拐儿童父亲透露,网上发的彩色照也是画像专家林宇辉提供的。与此前的黑白照片没有差别,为了让大众更直观地辨认,请人用电脑合成,经某基金会组织发布,随后经广大网民刷屏传播。 11月18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对在朋友圈及社交网络上热传的梅姨彩色画像进行辟谣,并非官方信息发布,不信谣,不传谣。通过蚁坊软件的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研判,在该则声明发布前后,网民情绪出现了明显的缓和: 辟谣前:负面情绪突出,占比达到61%。“记住梅姨长相”、如何惩处人贩子、谴责其道德缺失等负面言论充斥网络。 辟谣后:较突出的负面情绪由61%下降至31.5%,与此同时,正面及中立情绪比例有一定的上升,对非官方验证的消息,抨击发泄情绪逐渐回归理性,主动转发辟谣博文形成合力,在信息未经权威发布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静候佳音。 “梅姨”画像刷屏社交圈的背后,是阵线统一的网民对悲剧家庭的共情,急切将梅姨绳之以法的心理,借助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警醒自身及周边人提高防拐意识,为早日侦破梅姨案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一社交网络广泛传播下,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去伪存真同样重要,期待梅姨早日落网!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根据乐思高级舆情监测分析师雷先生的论文介绍,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MEDIA OBSERVER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十佳期刊 □燕志华 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举世瞩目。在广袤的城乡之间,绵延着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最急遽的城市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 的大事件。但随之而来的, 是城市拆迁、城中村等负面效应逐渐显露。与此同时, 工业化浪潮始终伴随着城市化的步踵,环境污染、食品事件等社会危机接连爆发。两者齐头并进,使得中国在社会转型、 国民转性的关键时期,矛盾凸显。在中国的经济问题向社会领域快速渗透之际,网络化浪潮又扑面而来。中国的网民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增长到3亿多人,在虚拟世界依然人口第一。网络是个迥异于现实的新社会空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暂付阙如,网络舆情呈现出极端多元化和复杂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网络化合流,使得眼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局势,世所罕见。 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彼此叠加,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传播空间。网络也使得社会事件传播的途径和影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新闻事件,是网络炒热之后,传统媒体才跟进。传播议程设置的权杖,前所未有地落到了网络的手里。频发的社会事件,经网络的放大,已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研究网络舆论传播,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让我们试以杭州“七十码”事件为例,寻找网络舆论传播的某些规律,为我们进行网络时代的社会危机公关处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5月初,杭州街头发生了一起赛车者撞死一名大学生事件。由于网民的深度介入,最终发展成举国皆知、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 事发不久,现场图片即上传到网络。在一张图片上,肇事司机胡斌的年轻朋友在现场叼着烟、勾肩搭背,表情轻松而漠然,引发了网友愤怒,针对胡斌的“人肉搜 索”就此展开:有钱子弟!多次超速,但驾照一直未吊销……胡斌背景的曝光,堪称 是这起网络传播事件的转折点———“富二代”这个带有强烈标签色彩和社会分层意味的词汇就此出炉。网络关注从此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继续“就事论事”,二就是围绕“富二代”话题展开。而对后者讨论之热烈,远远超过了对车祸本身的关注。有网民建立了专门网站,汇集各种相关话题,所有人用搜索引擎稍一检索,即可直接切入话题。 事态已经从原先的一条主干发展成了枝桠众多的“话题之树”。不久,当地交警部门宣布,该车速度绝非外界猜测的80码甚至90多码,实际只有“70码”。这个结果立刻引来无数网友强烈 质疑。此前警方还声称,事故现场没有监控录像,但5月9日,浙江卫视却播放了一段现场监控录像。针对杭州警方的网络恶搞随后展开。根据警方的“70码”说法,网友们讽喻性地创造了“欺实马”一词,一时成为热门新词。此案中,对“仇富”等现象的探讨,也都是热点。 到今年8月份,在该案宣判之际,一个“杭州七十码事件肉出疑似替身张礼礤”的帖子在网上现身了。虽然当地法院再三驳斥“替身”之说,却几乎无人相信。直到新华社刊发记者专访,并且拍摄了一张胡斌本人的近照之后,事态才最终平息。 胡斌案至此并未划上句号。有网友自省:“替身”说给社会和网络带来了一场地震,是否需要道歉?南方都市报就发表了言论:《网民不必为一个真胡斌而道歉》,理由是,质疑精神是网络和公民社会的固有属性,推动着追求真相和社会进步。此次的“误算”,并不影响其价值。所以,当有关方面宣布已将“谣言散布者”逮捕归案的时候,又引发了网络的一番争论。 无论如何,发生于2009年5月份的“胡斌案”,注定将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发 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网络天地 38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移动网民大规模增长的同时,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舆论的主要阵地也逐渐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而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路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在热门话题形成舆情后,其伴随的巨大舆论力量,已经达到了让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必要的监测,可以对这股力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社会民情及对其舆论的总和,而互联网舆情即是在互联网世界里,通过常用的互联网交流渠道,如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方式对日常社会民情发表观点及态度的一种网络形式。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博士曾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新时期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特点:“二易”和“三难”: 1、容易突发 网络舆情发生之前通常毫无征兆。一个很普通的网络事件,一旦被用户关注,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升级为网络热点事件。

2、容易产生互动 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最后形成一个较大的交流圈,这个交流圈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引发共鸣,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意”和“民声”。 3、难预测 在未实行实名制前,网民发表的言论很难受到控制。而且网民初始发表的各种观点以及言论,很难准确预测后期舆情发展的方向。 4、难控制 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和评论,表达快捷、信息多元化。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所以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很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 5、难确认 我国网民人数众多,为世界第一,而且人数仍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首要的意义就是提前发现舆情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公关。 1、对于有些网络舆论,有些舆情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影响,进行舆情监测,可以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动态,对这些错误、失实的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政府实施舆情监测还可以掌握社会民意,通过了解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情绪、态度、看法以及意见和行为倾向,然后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决定。 2、对企业来说,有效地监测,第一时间了解,及时地处理企业在网络上的相关负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企业舆情监测,第一时间最快速预警负面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的负面信息,保持企业的健康良好形象。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抓取和搜集,将信息分为正面、中性、负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企业产品动态、用户需求,然后企业做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总结: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舆情监测工作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对网络上的敏感话题,舆情动态等信息及时掌握,同时对恶性行为加以有效控制,对网民加以理性引导,从而促使网络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特征是由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决定的,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将一台台孤立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实现全球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连续性、信息更新的快捷性、信息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等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陈力丹教授把舆论分为八个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⑤。结合网络的特点和网络舆论空间的要素以及网络舆论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网络舆论的特点。 主体的隐蔽性 与传统媒体有明确的传播主体不同,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既可以明确,也可以不明确。主体的隐蔽性是网络舆论的鲜明特点。在传统媒体和社会组织中,个人的话语权是十分有限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空间,发言人一般用昵称、代号或匿名方式出现,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可以更少地顾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大胆地畅所欲言。匿名传播能使网民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压力,让精神得到一种相对自由的释放,不仅得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保护了自身,因而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支持。网络传播的主体本身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则给网络舆情本身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因子,使其发展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客体的丰富性和争议性 媒体发布、传播的信息是潜在的舆论客体,与传统舆论相比较,网络舆论客体要复杂、丰富很多,而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话题,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成为舆论的内容,同时,这些公众关心的公共性话题往往又带有一定的争议性。 丰富性 舆论客体的丰富性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所造的。网络舆论的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传统媒介中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而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不受版面和时段控制,而且超链接的独特功能,使得网络能够便捷地汇总、整合信息。 争议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群体的分化,多种价值观并存,各个群体出于自身情况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公共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意见分歧。尤其是对焦

网络舆论传播的数学模型

网络舆论传播问题 一、摘要 本文讨论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网络舆论形成及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与引导问题。 问题一,由调查问卷(见附录一),将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归类为主体、客体和外界,建立三层结构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AHP)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网络舆论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隶属度原则,构造模糊一致矩阵,根据其性质求解出影响网络舆论主要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舆情指向,管理力度,事件本身的舆论价值,互联网发展的普及程度,及其对总目标的权重依次为:0.245,0.2025,0.105,0.1425。 问题二,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分析。根据网络舆论生成的“蝴蝶效应”机制,将该舆论的形成分为五个时期:产生期、成长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首先,根据跟帖量散点图用最小二乘法通过Matlab拟合出各个时期的函数模型并检验其拟合程度。其次,通过对舆论形成的全过程建立的模型,判断其所处阶段,然后利用所建立的各个阶段的子模型作进一步的预测。 问题三,根据问题二中建立的模型,预测网络舆论的走势,判断网络舆论是否处于爆发期的潜伏阶段,并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及时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蝴蝶效应分段曲线拟合 二、问题重述 2.1问题背景 持有、接受、表达某种相同、相似的观点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阀值,此时的观点就上升为舆论。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舆论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能够左右社会大众和政府的行为。 现如今,互联网又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四媒体”。显然,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在形成、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开放的网络平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民声集散地。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