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简析“明矾”现象产生的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33.41 KB
- 文档页数:14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明矾的制备方法。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操作。
3. 了解明矾的性质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
本实验采用硫酸铝钾与硫酸反应制备明矾。
反应方程式如下:2KAl(SO4)2 + 3H2SO4 → 2K2SO4 + Al2(SO4)3 + 6H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滤纸、漏斗、锥形瓶等。
2. 试剂:硫酸铝钾、硫酸、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硫酸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称取适量的硫酸铝钾固体,置于烧杯中。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硫酸溶液,加入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铝钾充分溶解。
2. 反应(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7。
(2)继续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当溶液颜色变为淡蓝色时,停止搅拌。
3. 结晶(1)将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2)将滤液转移至烧杯中,置于室温下静置。
(3)待溶液逐渐结晶,取出结晶。
4. 干燥(1)将结晶置于干燥器中,晾干。
(2)取出干燥后的明矾,称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制备的明矾呈淡蓝色结晶。
(2)干燥后的明矾质量为0.5g。
2. 结果分析(1)本实验制备的明矾结晶质量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明显,表明反应顺利进行。
(3)通过调节pH值,控制反应条件,有利于提高明矾的制备质量。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明矾,掌握了明矾的制备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
3. 明矾作为一种重要的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5. 进一步研究明矾的性质及其应用,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000字导读:《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
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
以下是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前明月,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作家,曾说: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
所以,他就这样做了,将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3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秸┑弁跣氖踝拍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这本书溶入了现代的话语,溶入了现代的风趣,也溶入了人们的眼中。
它不像记录片看得让我直打瞌睡,不像历史学家讲得让人毫无兴趣可言,也不像小丑让人捧腹大笑,而吸取不了知识。
它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进至明末的27年历史。
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
有两位名人评价着它:1、《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
这样的奇书,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几乎十全十美。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诉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骛,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2、《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
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相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
实验名称:硫酸铝钾(明矾)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11月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明矾的制备方法。
2. 探究明矾的溶解性、颜色变化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
3. 分析明矾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明矾是一种硫酸铝钾的结晶水合物,化学式为KAl(SO₄)₂·12H₂O。
在实验室中,明矾通常通过硫酸铝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的复分解反应制备。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KAl(SO₄)₂ + 2KOH \rightarrow 2K₂SO₄ + Al(OH)₃↓ + 12H₂O \]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在加热条件下会脱水形成明矾。
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2. 玻璃棒3. 电子天平4. 烧瓶(500mL)5. 滴定管(10mL)6. 硫酸铝溶液(0.1mol/L)7. 氢氧化钾溶液(0.1mol/L)8. 蒸馏水9. 酒精灯10. 滤纸11. 滤斗12. 玻璃片实验步骤:1. 称取2.5g硫酸铝晶体,溶解于25mL蒸馏水中。
2. 用滴定管滴加0.1mol/L氢氧化钾溶液至硫酸铝溶液中,边滴边搅拌,直至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3. 继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
4. 将混合溶液静置,待沉淀沉降后,用滤纸过滤。
5. 将滤液加热蒸发至干,得到明矾晶体。
实验现象:1. 滴加氢氧化钾溶液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2. 静置后,上层清液为无色,底层沉淀为白色。
3. 加热蒸发滤液后,得到明矾晶体。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硫酸铝溶液的初始质量为2.5g。
2. 生成的明矾晶体质量为1.8g。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硫酸铝与氢氧化钾的反应符合化学方程式,生成了明矾晶体。
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铝与氢氧化钾的反应是可逆的,且生成物的量与反应物的量成正比。
实验问题: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沉淀?2. 为什么在加热蒸发滤液后,可以得到明矾晶体?讨论与改进:1. 实验中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是硫酸铝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铝沉淀。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明矾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2. 学习明矾的制备方法。
3. 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明矾是一种双盐,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在实验室中,明矾可以通过铝盐和硫酸钾的复分解反应制备。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K2SO4 + AlCl3 + 3H2O → 2KCl + Al(OH)3↓ + H2SO4Al(OH)3 + H2SO4 → Al2(SO4)3 + 6H2OK2SO4 + Al2(SO4)3 → 2Al(SO4)3 + K2SO4Al(SO4)3 + 12H2O → Al2(SO4)3·12H2O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硫酸钾(K2SO4)- 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OH)- 硫酸(H2SO4)- 蒸馏水- 滤纸- 烧杯- 玻璃棒-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锅2. 实验仪器:- 烧杯(100mL)- 玻璃棒- 滤纸- 烧瓶- 烧杯-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硫酸钾、氯化铝、氢氧化钠、硫酸等试剂分别称量,准确记录质量。
- 将蒸馏水加热至60℃。
2. 制备明矾:-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加热至60℃。
- 将称量好的硫酸钾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
- 将称量好的氯化铝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
- 将溶解好的氯化铝溶液缓慢倒入硫酸钾溶液中,同时不断搅拌。
- 继续加热至60℃,保持搅拌,观察溶液变化。
- 当溶液中出现白色絮状沉淀时,停止加热。
-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静置沉淀。
3. 沉淀分离:- 使用滤纸将沉淀过滤,收集滤液。
- 将收集到的滤液转移至烧瓶中。
4. 结晶:- 将烧瓶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80℃,保持搅拌。
- 观察溶液变化,当溶液中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
-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静置结晶。
5. 收集明矾:- 使用滤纸将晶体过滤,收集明矾。
- 将收集到的明矾置于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
之草根写史对传统历史阅读地颠覆彭恋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吹面不寒“明史风”.这个时候再来看当年明月创作地通俗历史畅销书系列《明朝那些事儿》,便多少感觉似有一股另辟蹊径地创新,标新立异地另类和素衣飘雪、凌波微步般地酷帅之风扑面而来.自二六年以来,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地横空出世,一股强劲地“明矾热”如悟空台风般迅速席卷全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千古英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一个时代即将落幕之际,无视这一时期曾有过地辉煌和局限,而换之以一种全新地眼光和视角重新审视和打量这个时代中曾经地新史学地创作和倡导者,似乎很有必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成长并不是上帝许诺给每个人一生地礼物,谁都有停住脚步地那件事、那一天.不必伤感、不必犹疑、不必顾虑,不必彷徨,暂且评述下去,从古到今,后一代人说前一代人,不管如何残酷与刻薄,人类就是如此成长,且生生不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勇闯“天涯”、热销市场:《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有多火爆?这本书最初是作者当年明月在“天涯社区”地“煮酒论史”论坛上连载地,作者当年明月以全新地写史方式演绎历史文化经典,掀起了大明王朝热,并迅速创下了数百万地点击率神话,成为自年月该书出版至今销量一直排在最前列地一本历史小说.据不完全统计,已创下畅销万册之多地惊人销量(盗版除外不计).并多次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还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多个荣誉和奖项.也正因为此书在互联网上地超火爆人气和在图书市场洛阳纸贵般地热买,使作者拥有了数以千百万计地超级“明矾”粉丝和忠实地拥趸.更重要地是此书地热销,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地财富收入,使当年明月迅速蹿升至最富中国作家排行榜地前三甲之列!其博客点击量也火箭般地达到了两亿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毫无疑问,当年明月和他地《明朝那些事儿》成为当今中国互联网媒体策划炒作和市场经济联合作战地最大赢家!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有多幽默?如果说易中天地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地话,那么《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地“草根”作品,它地走红使得对历史地评说回到了“草根”自己地手中.《明朝那些事儿》所叙述地是明朝年间地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没有什么特别,没有“恶搞”或“戏说”,赢得大家喜爱地“法宝”主要在于其鲜活地写法.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加入了小说地笔法和对人物地非常精辟地心理分析,吸纳和融入了众多流行元素.如,网络游戏中地等等.作者力求符合现代人地阅读口味,还穿插了很多类似冯小刚电影中地“冯式幽默”,很有噱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就拿它地开篇来说吧,文章地开篇就以工作简历地形式介绍朱元璋.很新颖,也非常地风趣幽默.让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地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最喜欢地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地名字)座右铭:你地就是我地,我地还是我地主要经历:年——年放牛年——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嘛...)年——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年——年造反(这个猛)年——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看完这个你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发出笑声,作者地幽默很难让人不会心一笑,这种幽默无疑是通俗历史小说所罕有地,无形之中就会让我们放下那种硬着头皮看历史地思想包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读历史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了解真实地历史,但不是干巴巴地让人头疼地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是好看地历史小说,是真实地历史小说,是能引发我们共鸣地历史小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类似这样地软幽默在这部小说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有、比比皆是.当年明月地文本叙述不严谨却生动,不严肃却幽默,他地推测揣摩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明朝地温度,明朝地那些人变成了活生生地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意地人,他们地个人生活、他们地小聪明大智慧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地叙述角度,让读者站在了一个颇有心理优势地高度,对剧中地人物肆意品评、嘲笑、欣赏抑或同情,嚼舌头地快感酣畅淋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记忆中地郑和就是那个昂然站在船头,目光坚毅凝视远方地伟人,我们知道他七次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交流,也大大传扬了大明国威.对于我们而言,郑和就是那个在画中屹立地伟人.但当年明月告诉了我们郑和许多不为人知地故事,告诉了我们郑和地坚毅、隐忍、多谋以及晚年地失意,于是,郑和就从画中走下来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年明月告诉我们家境殷实一心梦想去麦加朝圣地少年郑和一夜之间沦为被阉割地儿童战俘,“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地痛苦,无数地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地开端,往往也是荣耀地起点.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地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地风雪、大漠地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地痕迹,以他地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地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地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惟一可以照顾他地就是他自己.”这种说书人一样极煽情地叙述可以打动每一个读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读者就这样跟着当年明月挨个品评那些风流人物,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于谦、阿鲁台、马哈木,我们掌握了那么多第一手资料,我们洞悉所有人地心思,我们便很自然地开始跟着当年明月议论这些人地是是非非.读这本书,就像看娱乐节目,既轻松又投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指点江山、褒贬春秋:《明朝那些事儿》到底多有思想?《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主要讲述地是从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地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地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地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地演义.也许正是因为书中平实地语言,以及不经意间微妙地情感流露打动了我们.也许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无论如何,这部书聪明地迎合了一般大众地口味,并以简短地段落,平实地语言,幽默地口气讲述故事,给人以轻松地阅读地快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书虽然是以人物和年代为主线,但中心却集中在一个“斗”字上.围绕着“斗”字,全书系列又从“朝庭内争”和“边疆外患”两个方面演义了当时地史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让我们暂且先把关于此书“史料存在失实”地争议丢到一边,能用全白话文地形式写完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地事,本身就算一种体制外地奇迹,加之作者擅长地非官方草根式语言,就更容易让人深入到在那些语言高筑地障碍后,历史事件地现场,去体验那种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地真实由来.于是诸如这样诙谐有趣地现代场面,放到多年前地历史天空下,也不算突兀,皇帝大仙,乱臣贼子都是人,谁都有各自地精彩和蹩脚,形同又一出“加油!好男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令人印象深刻地有一段是论述封建社会,农民不满地主统治阶级地剥削压榨统治,纷纷起义夺权,新统治秩序建立后,起义功臣们分封为爵,也继续成为更大地地主阶级去统治压榨农民阶层,如此循环,亘古不灭.当然作者在里面是讽刺了时下地地产开发商一把,会心一笑过后让你明白不满归不满,若是你为王者,估计也是人心使然,可怜了更暴露了物质社会里人们内心增长起来地诸多欲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影响你把朱元璋和元末农民起义,以及朱棣夺位这样地集团事件看成是一家偌大公司地经营哲学,在小说式史实地包围下,这本书也算集成了心理学、行动成功学、公关学、黑厚学、经济学、斗争学、战争学、策划学、传播学、管理学、人际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刑事犯罪学、玄学等等学科广泛充裕地知识,加上有让你源源不断地好奇心和求知欲,何愁不好读呢?自然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也算做现代职场地“维生素”,读史如鉴,只是在书本之中找到当下自己地那个角色时,一定不要被吓一跳,也不要像得了臆症一样地就轻信或怀疑自己地命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顺带值得夸奖地是作者当年明月,这厮真身原本乃是羊城广州一月薪多元地小公务员,朝九晚五地生活却在小时之外书着力书写着浩荡明史,十足地“狠角色”,让人感慨自己地无知无能之后也想起海明威那句“在我梦里看见狮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明朝哪些事儿》地作者当年明月,曾在书中自问:有人质问我,读遍史书,有何意义?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答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明朝哪些事儿》,一部有独立思想地通俗历史读本.自我娱乐、众声喧哗:《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有多浮躁?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本来可以写地很精彩,而《明朝那些事儿》正是凭借其独到地写史手法,将枯燥和无奈地历史叙述得绘声绘色,赢得赞誉,据说销量可闯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畅销书籍地前十五名,闯王本色也!分册而言,之前地开篇几本非常不错,后面地似乎受到商业利益和运作地影响,出版速度上去了,内容质量下来了,连续换了几家出版社似乎应证了这一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据不可靠消息,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地朝代,由此造就了诸如《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地壮举,且“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对关键性地历史人物地刻画可圈可点,并前后呼应、多有伏笔,比如朱元璋、朱棣、姚广孝、郑和、解缙、于谦、戚继光、张居正、魏忠贤、袁崇焕、甚至包括徐霞客等.《明朝那些事儿》将人物主线大致分为:促进历史发展地人物、延缓历史发展地人物和试图阻碍历史发展地人物(当然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地观点,其结果必定是粉身碎骨.)另外,还有几位带头大哥不得不说,在以其年号命名地年代里,他们扮演地确是跑龙套地角色,并被令人扼腕地遗忘在历史地滚滚洪流中,比如有严重恋母情结地那位、比如贪玩无术地那位、再比如木匠专业研究生地那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吸引人之处是在史学基础上,辅之适可而止地评论,说主观也客观,说客观也主观,总而言之,点到为止,后果自负.在历代盛世中,诸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唐开元盛世、明仁宣之治、清康乾盛世中,似乎仁宣之治最不起眼,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似乎也不知盛在何处,却始终躲藏在祖辈地影子里.对明朝那些文臣武将铮铮铁骨地塑造中,将武将死战和文臣死谏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了,也不乏另外两种人,比如混蛋和王八蛋,或者说是王八蛋和王八羔子.《明朝那些事儿》在书表现人物也各有不同,有和稀泥地、有搅烂泥地、还有烂泥扶不上墙地如此种种.勾心斗角,权力争斗,只能说水太深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法西来,大江东去,明朝终于在风雨飘摇中寿终正寝.《明朝那些事儿》在大结局部分对这一块似乎表现地不太够,急于收笔,难道是留个念想由后人评述?或天灾人祸,抑或内忧外患,亦或决策层地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得而知.而我所知道地是,看到这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终于(或应该)结束了,或许在不远地将来,还会有“当年秦月”、“当年汉关”等等冒出来激扬文字、啸傲江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综上所述,当年明月可以说是那个勇敢地撞开了那扇尘封已久地沉重历史大门地人,《明朝那些事儿》是那本颠覆了几千年来传统中国历史创作观和阅读观地书.在中国历史地转折点上,屡屡出现这样地事儿,这样地书和这样地人,他们往往敏感、激进、胆识过人,每每拼力发出惊天一呼,急剧变化、波澜壮阔地历史大幕由此开启.此等时代人物,往往有强大地影响力,聪明地智慧,超人地吃苦精神,锲而不舍地恒心和毅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随着时代地进步和大众鉴赏能力地不断提升,他们(人或事或书)就逐渐显露出其思想地肤浅、语言地贫乏、创作地功利和批判力地短暂孱弱.当然,这种现象不独为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儿》一个人或一本书所独有.我们回过头去看,好像他们(人-事-书)成就于时势,也局限于时势,古人所谓时势造英雄,天占七成,个人之力也只落得三分而已.而完美语言文字能力地缺乏,显而易见,就跟《明朝那些事儿》地突出地优势一样,同样也是他地明显地软肋和瑕疵,在这方面,当年明月地造化实在不高.但毕竟瑕不掩瑜,这些并不能掩盖《明朝那些事儿》地成功和光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明朝那些事儿》学生读后感(10篇)《明朝那些事儿》学生读后感篇1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
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
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
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树。
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
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
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
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
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
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
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
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思考题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思考题引言铝箔废弃物是一种常见的废弃物,它通常被认为是垃圾,被丢弃在垃圾桶中。
然而,铝箔废弃物实际上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例如明矾。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并分析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环境影响。
一、什么是明矾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又称硫酸钾铝,是一种无机盐类化合物。
它具有白色结晶体的形态,在水中能溶解并形成溶液。
明矾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纸浆漂白和皮革制造等领域。
二、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的步骤1. 收集铝箔废弃物:首先需要收集足够数量的铝箔废弃物,可以从家庭垃圾桶或其他途径获取。
2. 清洗和处理:收集到的铝箔废弃物可能带有油污或其他杂质,因此需要进行清洗和处理。
可以使用温水和洗涤剂来清洗铝箔废弃物,去除表面的污垢。
3. 制备明矾溶液:将清洗后的铝箔废弃物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加热至沸腾。
在加热过程中,铝箔废弃物会与水反应,释放出硫酸根离子和铝离子。
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将溶液冷却并过滤掉固体残渣。
4. 结晶和分离:将过滤得到的溶液放置在容器中静置一段时间,让明矾结晶出来。
结晶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和搅拌速度来促进结晶。
待结晶完成后,将明矾晶体分离出来,并用冷水洗净以去除杂质。
5. 干燥和存储:将洗净的明矾晶体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干燥。
干燥后的明矾可以储存在密封容器中,以防止吸湿和氧化。
三、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的可行性分析1. 原料易得:铝箔废弃物是一种常见的废弃物,易于获取。
大部分家庭都会使用铝箔纸,因此收集铝箔废弃物并不困难。
2. 低成本:制取明矾所需的原料主要是水和铝箔废弃物,这些原料成本较低。
相比于传统的明矾生产方法,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3. 环境友好:利用铝箔废弃物制取明矾可以有效地回收利用资源,减少垃圾填埋量。
与传统的明矾生产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对环境影响更小。
明朝那些事儿的基本介绍《明朝那些事儿》,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1344年-1644年)历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介绍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
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
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当时的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的问题。
农民朱五四的工作有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要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地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
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以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明矾》学历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明矾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2、掌握明矾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原理。
3、理解明矾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课程重难点1、重点(1)明矾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2)明矾的制备实验操作和原理。
2、难点(1)理解明矾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2)分析明矾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原理。
三、知识讲解1、明矾的定义和化学组成明矾,化学名称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化学式为KAl(SO₄)₂·12H₂O。
它是一种含有结晶水的复盐,由钾离子(K⁺)、铝离子(Al³⁺)、硫酸根离子(SO₄²⁻)和水分子组成。
2、明矾的物理性质明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具有玻璃光泽。
它易溶于水,在水中溶解时会吸热,溶液呈酸性。
明矾的密度较大,硬度较小。
3、明矾的制备方法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明矾:(1)将一定量的铝片加入到稀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
(2)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钾溶液,搅拌均匀。
(3)将混合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得到明矾晶体。
其反应原理为:2Al + 3H₂SO₄= Al₂(SO₄)₃+ 3H₂↑Al₂(SO₄)₃+ K₂SO₄+ 24H₂O = 2KAl(SO₄)₂·12H₂O4、明矾的化学性质(1)明矾在水中可以发生电离:KAl(SO₄)₂·12H₂O = K⁺+ Al³⁺+ 2SO₄²⁻+ 12H₂O(2)铝离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Al³⁺+ 3H₂O ⇌ Al(OH)₃(胶体)+ 3H⁺5、明矾的应用(1)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使水变得澄清。
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能够中和水中带负电荷的杂质颗粒,从而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
(2)食品添加剂在一些食品加工中,明矾可以作为膨松剂使用。
实验报告:明矾的制备及组成测定1. 选题背景明矾,无色透明块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而酸涩。
在干燥空气中风化失去 结晶水,在潮湿空气中溶化淌水,加热至92·5℃失去9个结晶水,2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成为白色粉末。
易溶于水,缓慢溶于甘油,不溶于乙醇,丙酮。
其水溶液呈酸性,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状沉淀。
明矾净水是过去民间经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铝离子,二氯离子容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因此是一种较好的净水剂。
2. 实验原理2.1 制备明矾的原理碱法:(实验中使用)酸法:2.2 铝离子含量测定原理Al 3+与EDTA 配位反应,加入过量的EDTA ,并加热煮沸反应完全;AI 3+对二甲酚橙指示剂有封闭作用,酸度不够时容易水解,在pH 值为3~4时Al 3+与过量的EDTA 在煮沸时配位完全。
+-+-+→+H AlY Al Y H 2322+-+-+→+H ZnY Zn Y H 2)(2222过量再调节pH 值为5-6,以二甲酚橙指示剂,用锌盐标准溶液返滴定剩余EDTA ,加入过量的F NH 4加热煮沸,置换出与+3Al 配位的EDTA ,再用锌盐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EDTA ,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紫红为终点。
--+--+→++223626Y H ALF H F AlY+-+-+→+H ZnY Zn Y H 2)(2222置换反应2.3 净水试验原理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 -++++=243242)(SO Al K SO KAl而Al3+很容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Al(OH)3胶体:()+++⇔+H OH Al O H Al 33323()()()()()()()224242424324242332424242322262322223624212Al KOH H O K Al OH H K Al OH H SO Al OH K SO H O Al OH H SO Al SO H O Al SO K SO H O KAl SO H O⎡⎤++=+↑⎣⎦⎡⎤+=↓++⎣⎦+=+++=•()()()24242324242423223624212Al H SO Al SO H Al SO K SO H O KAl SO H O+=+↑++=•3.实验步骤和内容3.1明矾的制备磨去易拉罐表面的涂料层并剪碎,称取。
简析“明矾”现象产生的因素——《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内容摘要:一本讲述在普通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历史的书,在网上最初连载时即有百万网络点击量,千万拥泵——“明矾”,这种现象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从该书作者“当年明月”独特而理性的解读方式、现代化包装和运作方式以及受众需求变化等方面解读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种种因素,从而更好地解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给读者更好地认知政治与文人带来更多启示。
关键词:“明矾”现象“现代化手段”受众需求正文部分一、解读方式介绍作者采取的解读方式与以往解读历史的方法有相似处,也具有以往说史类书籍所不具备的现代化风格。
当年明月采用的现代化语言解读方式,并非其首创,柏杨、李敖都有过尝试,但融合了其它说史因素的《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成就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解读方式。
市面上讲述明朝三百年间历史的书籍多种多样,如汤纲、南炳文的《明史》、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的《明史新编》等。
和《明朝那些事儿》相比,这些书无疑僵硬了许多。
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能力,想要搞懂作者所想讲的并非简单的明朝历史,不花费大的功夫显然不可能,这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难免会觉得枯燥。
而一些如《窃明》之类的历史架空小说虽然精彩了许多,但有失严谨,只能作为消遣的读物,对读者发现和研究当时的历史并没有太大帮助。
此外,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虽和《窃明》一样采用了现代化的语言,并且正式了许多,可以作为一部史料,但对普通读者来说,细枝末节的介绍依旧枯燥。
如果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它倒可能是读者的首选。
(一)主流思想定位我们读一本写历史的书时,会思考希望透过厚重的历史能学到什么,领悟到什么,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这本书究竟怎么样,值不值得读……,这就需要探究这本书到底宣扬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宣扬忠君爱国,还是个人英雄主义抑或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理念。
从完结本即第七本书来看,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明朝短短的三百年间的历史。
“是的,从技术角度讲,这篇文章已经结束,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它不仅仅是历史。
我所述说的,除了历史,还有很多东西,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做:权力、希望、痛苦、愤怒、忧郁、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1。
我们都知道要以史为鉴,但现实却是很少有人有耐心去认认真真地读懂每一本有关历史的书籍。
是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还是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晦涩?虽然现在兴起了“国学热”,但事实是我们依然不能静下心来好好读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简单的古文变白话,因为如果你的古文知识过硬,也1可以编写那样的书,但那样的书太生硬,给人冰冷的感觉,而《明朝那些事儿》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主流思想贯穿七本书的始终,使读者沉浸于厚重历史的同时,对其产生奇妙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就是主流思想的共鸣,也是牵引读者读下去的脉络。
“我们希望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不能绝望;拥有权力的时候不会迷失;痛苦的时候不会丧失冷静;愤怒的时候能够看清真相;孤独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对于诱惑能够坚持;面临残暴可以依旧忠诚……”这些也都是《明朝那些事儿》教给我们的。
这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时候,经历多少沧桑,都会是人们所坚守的。
这就是主流的思想。
历史虽然是成王败寇的游戏模式,但这种模式不能妨碍读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判断谁是胜利者。
在严嵩、徐阶的斗争中,徐阶是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结局。
“我没有忘,徐阶用一种极为冷酷的语气回复了她的训斥,一刻也没有忘记过,等待只因值得,隐忍只为爆发,要坚信,属于我们的机会终会到来“2这就是坚持的胜利。
而在孤独中默默等待胜利的李东阳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李东阳终于解脱了,他挨了太多的骂,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所有人都指责他的动摇,没有理会他的痛苦。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3就这样孤独的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胜利。
还有在昏暗的灯光下用碎碗片一点点割去自己腿上的腐肉截去附在骨头上的筋膜的杨继盛,在我们看来难以忍受的折磨中坚守着自己的忠诚,一句“不要动,我看不清了……”4其中的勇气谁又能体会到。
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中成王败寇模式也不能抹杀的胜利者比比皆是:杨善、徐阶、王东阳、杨继盛、孙承宗、王守仁……这些人虽2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4): 2863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4): 1574然并非完人,但其中闪烁的主流思想的光辉,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理由,也是众多“明矾”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关键人物的选择与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是明朝三百年厚重历史的外在表现,这种厚重是通过三百年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表现出来的,而这些事件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政客,商人,农民、学者演绎的。
这三百年间的历史,作者不可能尽数详尽地叙述每个人物,且不说工程量的巨大,就是读者也是没有耐心完全看完的。
因此关键人物的选择就很重要。
对这些关键人物选择的背后包含着整套书的主题,而对关键人物谢幕时的点点评价,虽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但也会引起大众的共鸣,不会用一个好坏就把一个人定性——这一点当年明月把握得很好,这一点也让众多“明矾”尤为欣赏。
《明朝那些事儿》中关键人物的选择是作者有意为之,毕竟这本书不是完全的概述明朝三百年间的详细种种,而是要叙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部分、作者最擅长的部分,当年明月有充足的理由这样选择,因为这也是读者所喜欢看的。
普通读者对明朝,对明朝的经济、社会阶层、用什么钱币……不会有太多的好奇心,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内容稍微拓展一下就够了,不会涉及到专业。
这种心理多了一点八卦,少了一点学术。
而当年明月所选择的关键人物所做出的也正是符合读者的认知需求的:权谋争斗、铁血战争……这是《明朝那些事儿》选择人物的关键。
事实证明,当年明月的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在第一部中,当年明月选择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四个关键人物,构成了朱元璋成就明朝帝国霸业的铁血战争史;其次是胡惟庸、李善长、刘基和老朱家的斗争——也可以说是员工和老板之间的摩擦;再接着就是朱棣和朱允炆间的互相掐架,当然也是少不了战争和权谋争斗。
第一部就就这样洋洋洒洒结束了,虽然简单但合人胃口,有市场,所以才会有天涯论坛的百万点击量,也才会有“明矾”的诞生。
紧接着第二部各路神仙纷繁登场,先有朱棣摆平自己的员工,然后率领各路人马五征蒙古,为自己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之后又怀揣着不可细说的秘密派遣了郑和七下大西洋,接着南下讨平安南,整一个朱棣的努力奋斗史。
再之后就是宦官王振的个人表演时间,其后又有于谦的力挽狂澜。
一切平静之后又来了一场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俩不对称的争斗。
整体来看,依旧是权谋争斗和铁血战争。
紧接着的几部,无外乎皇帝的胡闹和昏庸,如朱厚照、嘉靖帝;大臣的恪尽职守,如王守仁;奸臣的败坏朝纲,如严嵩;外患战争不断,倭寇的闪亮登场和蒙古的死灰复燃;也就有了各路武将奇才的呈现,如戚继光……当然了这仅仅是一部分人。
三百年间的历史多少人物纷繁登场,要是一一赘述,恐怕没人能写下去。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大部分篇幅是描写金戈铁马的铁血战争、杀人不见血的权术诡诈以及忠贞之士的不屈斗争和力挽狂澜。
虽然简单,但有效,因为读者认可。
众多“明矾”证实着这一点。
(三)史料的真实性作者在讲述明朝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
对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都保持了客观的态度,虽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评判,但这些评判都是建立在客观历史和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的。
作为讲述历史的书籍,如果不够真实,也就相应少了很多读者。
读者想了解的是历史,而非作者的胡编乱造。
历史作为一个严肃的话题,不能缺乏真实性的铺垫。
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定义为正说明朝历史,所以更加注重其真实性。
在完结本中,他大大小小列举了六十余种参考书目,数目众多是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籍多是明朝当代作者所著。
如《酌中志》是明朝的刘若愚所编写,《赐闲堂集》为明朝的申时行所作,此外如《万历三大征考》《明会典》等书籍也都为前人所作,这也就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明朝那些事儿》选材的真实性。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明朝那些事儿》是集百家之言,这就使作者不会成为一个人、一个团体的代言人,立场才得以保持中立,使书籍保持更多的真实性。
此外就是当年明月独有的一种的方式:对于自己要讲述的、有关的明朝遗迹,只要是现存的,他进行了实地考察。
这一点比较狠,让书籍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这是一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解了”,5这样的文字在书中并不少见。
在第七部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但军情紧急,在家养着,估计是没辙了,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流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住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6这一段话看起来很无厘头,但查过历史资料之后,发现居然是真的,史载:“上行急,鼻衄(nǜ)不止,承以椀(碗)”。
虽然我没有对所有的事件进行查证,但这样的细节来看,我选择相信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确实融入了作者许多主观臆断,但不容虚构的历史本身就有太多的疑点,见仁见智、分享他人的历史观也是一种收获。
况且,对于历史的疑惑每个人都有去解析的权利。
我们读者是认真的,经得起考证的书籍,无疑是受读者欢迎的,众多“明矾”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5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4): 3206二、现代化的包装和运作方式一本书要想火要想畅销,就不仅仅只需要内容写得好,内在外在的包装、运作方式的选择都对书籍的销售有着重要作用。
到了现代,顾客是上帝,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前提下,怎么去吸引读者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沉闷的语言在我看来对于说史类的书籍来说就是一个灾难,而厚重的书籍对于读者来说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负担。
我们现在都倡导轻阅读,只有新颖的现代化的包装和运作方式才能吸引众多读者的眼球,而采取了诙谐的语言风格和连载分册形式的《明朝那些事儿》,再加上网络推手的作用,《明朝那些事儿》拥有众多拥泵——“明矾”也就很自然了。
(一)诙谐的语言风格网络阅读的飘忽无定,鼠标移动的急躁程度绝不亚于遥控器按键。
网文,尤其是讲述历史的网文,要抓住读者的眼球殊属不易。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现代”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对于大多数讲述历史的书籍,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就是其代名词,白话的改革把人们从文言文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使我们和古代的书籍有了隔阂,有了因陌生而带来的不理解,引用大量古文史料讲述历史的书籍因此变得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