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高考作文专题学案“复制”(2014年高考猜题精华卷)

2014年高考作文专题学案“复制”(2014年高考猜题精华卷)

2014年高考猜题作文精华学案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这个时代,“复制”似乎无处不在: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可以复制一座城市;传唱一首歌,可以复制一样情感;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思想……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试题分析】

一、读材料

材料与要求

这则材料陈述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评判现象)。

1.材料:(1)核心词——复制,含义界定:仿照原件制作/制定

演绎(转换):克隆、山寨、抄袭、录制、复印

(2)复制现象判断:从罗列的各种现象看,既有正面的,有价值的复制,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复制。

A.正面的、有价值的,如复制产品,提高效率,省时、节约成本

B.负面的,如复制思想、情感

(3)文章的立足点

针对性、普通性(我们这个时代复制的无所不在)

(4)省略点

暗示不完全列举/可以引申为一成不变的生活

2.要求:

(1)“你的”、“自己的”,要求学生从本人的、自己的视角(看到、听到、体会到、感悟到……)

(2)写作的重点或思考点

a.内涵分析

b.分析影响(积极的:省时、省力、省成本……;消极的或曰危害性:自身功能丧失、物种危机、克隆人、伦理混乱、创新能力丧失……)

c.归因分析:急功近利等

d.对策分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氛围、条件的营造……

二、具体操作

1.不偏题:写点、写面均可,与上述现象相关的认识有一定支撑即可。起点分42分

2.有内容:思考点有两点以上即可进入二类卷

3.有深度:同一层面,如复制对学习、生活、工作……影响

层次感(深度):复制对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影响

4.有联系:文章出现两个核心词,比如,复制与创新;揭示关系:①危害性;②对策等。

5.其他

(1)少题目,扣2分;

(2)错别字、卷面不干净扣1-2分;

(3)“不少于800字”,如果少于800字不能上40分;

求同存异

这是最好的时代,“复制”无处不在,轻点鼠标就能复制我们想要的东西,生产力不断提高,一批批产品运出流水线;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复制出一样的面容、一样的情感,连思想都没有区别,社会何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这样一个时代下,面容同样姣好却缺乏生气的明星被复制出来;举着前人著作却毫无建树的专家学者被复制出来。倒也并非都是消极的一面,现代化进程下,复制大大推进生产速度,于是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时代中该如何自处?不妨求同也存异。在复制的潮流中常保持自身的理解和判断,才不致迷失方向,最终也被送入复制工厂。

不仅是产品,社会从众效应和其旁观者属性令人们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英雄”。路边孤单逝去的生命刺痛国民深处的柔软的内心。媒体在报端高声宣扬“最美教师”

“最美司机”,我们身边的英雄太少,冷漠太多,所以极需复制出这样的国民偶像,而且多多益善。

却也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直接拿来就复制。也许我们获得了书中的思想,却永远无法触及其中的了灵魂所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经历不可复制,没有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就只是一具注满不同思想的空壳。

如今许多国外学者的中国文化并非本国的论调令人失笑。若真是外邦传入,何来千年的恢宏灿烂。百家争鸣的余音还未散尽。要是老庄、韩非全去尊孔,复制出一个个以礼至上的圣人,也许吾辈还在紧闭的国门中研究八股文呢!

文化之不可复制性更可由我国目前制度改革窥见。总有许多“专家”愤愤地将现行制度大批特批,再搬来国外的那一套一阵吹捧。孰知这样的复制才会造成自身的损害。国外的繁荣与发展自然是值得借鉴,却不可一味效法,他国之物未必就适用于情况全然不同的本国,就如外商在清末滞销的睡帽一样,中国人似乎用不着这个东西的,反过来,文化亦是如此,复制过来是绝没有如此良好的适应性的。

当今年轻人追求时尚,本是与众不同谓之时尚,却变为人人穿得一模一样,我也未从其中看到美的影子。

在充斥复制的时代,为自己留下一片空余,填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成就自己的独特之美。【点评】

本文的最大亮点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周密的思考。作者认为,在这个复制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应该求同也存异。哪些方面要“求同”?作者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产品复制只是一语带过,而是巧妙化用龚自珍的诗句,热切呼唤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复制更多的类似“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的“英雄”,人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美”的内涵,让复制“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哪些方面“存异”?思想、文化乃至社会制度是无法复制的,因为它们都是极具个性化的产物。

作者以先秦诸子百家的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恢弘灿烂、我国当今社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为例,纵横捭阖,鞭辟入里,引人入胜。尤其是第五、六两段,寓庄于谐,破中有立,颇有见地。无论求同也好,存异也罢,作者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客观现实和个体的主观感受,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类卷:56分

复制再创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剖析复制,一首歌,一部电影观后的情感可以复制,甚至阅读完一本书籍,连思想也可以复制书中所述。我们身处一个正在逐渐被同化的世界中,当某一天我抬起头看见另一个自己正在朝自己打招呼,是不是恐怖畏惧之感油然而生?

在现在这个放眼望去充满了“复制”的时代,我们不禁大呼,创新精神在哪里?我们自己的想法在哪里?抵制“复制”这种疯狂的疾病的蔓延并非绝对地排斥复制,而是排斥一味地,盲目地复制,理性地复制,再创新是值得提倡的。

中国从前苏联购来的旧航母,被改造成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显然在中国自己并未掌握制造航母技术前,有借鉴性地,理智地剖析前苏联航母的构造,进行模仿和复制是必要的,因为这能够大大减少中国在航母基础建造上研究制造的时间。其次,在模仿复制了基础设施之后,中国人并不是一甩衣袖认为研发航母的工作就此结束,而是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模型中再“添砖加瓦”,比如研究如何将传统燃料动力转为核动力驱动,如何依据中国的国情再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的航母。

这种复制方式是值得鼓励的,但疯狂的“拷贝”只为成为一种病态的现象,对国人荼毒之深可想而知。

近期热映的电影《泰囧》,人们在观看完电影之后都充满了一阵愉悦之情,但究竟哪儿好看,却无法表达,只是一味地在微博上刷屏一般地推荐它。一瞬时内,各大网站、报刊,新闻媒体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其在物质和情感上复制蔓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但是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不站出一个人来“呐喊”一下其实《泰囧》真是挺“三俗”的?它不过是有些比较无聊的剧情、笑话来作为卖点去搏一下现今精神孱弱的当代人们的一笑。可这些大众倒也真的就这么一笑,不去探寻这种现象背后的可悲:我们的传统情怀哪儿去了?我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哪儿了?复制成疯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无论是航母的建造需要接受复制和再创新还是思想情感的抵制同化性的复制,身边仍有许多复制粘贴的故事在发生,或大或小。我们阻止不了它们的发生,我们能做的只有复制之后的自我创新,多一分思想,无论是科技层面还是情感层面。复制再创新是永不落俗套的真理。【点评】

本文的最大亮点是其清晰而又严密的层进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段,在认同材料复制无处不在这一现象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中心论点:理性地复制,再创新;第三至五段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分析论证。先以“辽宁舰”为例,正面阐述要理性地复制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接下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下一段对《泰囧》这一反面例子的论述,指出其盲目复制的危害性。结尾一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我们能做的只有复制之后的自我创新”,强调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

二类卷:52分

复制与突破

随着我们当下时代科技与通讯的越来越发达,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似乎开始重复出现,甚至变得屡见不鲜。娱乐圈中相同的面孔,文艺界中雷同的文章,科技界中山寨的机器……这一切代表着思维停滞,已然被我们厌倦。若想从中搏出一条生路,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突破。

就拿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娱乐圈来说吧,前几年闹的风风雨雨,大有取而代之之势的“小张柏芝”“小张学友”,因为酷似的容貌而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他们却也只止步于容貌。到如今呢?你大概早已不记得他们的本名了吧。倒是亚洲小姐张梓珊,凭借自身独特的优雅和大气的谈吐,终于摆脱了“小章子怡”的称号,在时尚界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由此可见,凭白复制只能在新陈代谢中灭亡,只有仔细思考自身的独特优势并从中突破,才能换来长久的生机。

韩国在鸦片战争之前曾向中国全面吸收中国文化,把当时的新罗王朝打造成了中国的影子。但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他认识到文化的时代性、进步性和自身的不足,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但韩并未借此全盘西化,而是在保留儒学的尊敬中顺利完成了现代化。这使得国家在经历痛苦而深刻的转型时依旧保持着“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调动了人民上下一致的积极性,并为韩国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盲目复制只能使自己成为不伦不类的附庸,只有突破与融合,才能迎来新的辉煌。

因此,我们并不是要倡导:从现在起开始不可以再“复制”啦,需要自己完全的独立创新。而是主张小段复制、修改、保存,把前人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思考,使之成为自己的论据;把当红的歌曲唱出别样的语调,诉诸自己的情感;把他人的经历结合现实加以分析,变成自己的告诫。借鉴他人,于己身中加以整合,进而突破,达到自身的创新。

中国现在正面临最重要的变革转型阶段,复制与突破的运用更应谨慎。在刚召开的十八大中,刚当选的习近平主席强调了中国“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接中国的伟大复兴”。这无疑是对中国过去历史的一种总结与宣誓,也给中国国民一剂强心针,在意识到复制与突破这个问题后,中国无疑会越来越稳健。

不要盲目复制,不要胡乱革新。于吸收中突破,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闪闪发亮,越来越完美。(878字)

【点评】

“文章合为时而著”。本文的最大特色是接地气,紧密联系实际,阐发有意义的道理,富有说

服力。作者列举娱乐圈盲目复制的不良现象,再以亚洲小姐张梓珊为例阐述应该如何先复制再突破。接下来,作者宕开一笔,以韩国为例阐述作为一个国家该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先复制再突破。结尾处,作者联系“十八大”指引的美好前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复制与突破的关系,并预见到一个美好的未来。最是考场作文,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历史与现实这本大“书”的涉猎之广、思考之深。

此外,本文的开头从娱乐圈、文艺界、科技界等三个方面列举复制带来的危害,自然引出中心论点,要言不烦,值得借鉴。只是下文没能紧扣这三个方面来谈,有点遗憾。

二类卷中:48分

复制终究不过是复制

我们这个时代,复制早已成为自然,复制,即是重复制造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只需重复,便能制造,受到很多人追捧。很多东西,有形的,无形的,都能被复制,然而复制,只是不断的重复,不过是将他人的东西,不假思索,毫不费力第抄过来,自己成为一台工具,而那些所复制下来的,也仅能称为复制品而已,我们所缺少的,恰是与之相对的:创新。

我们这个时代,复制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科技产品,原因则是,科技发明创造是极难的过程,而拷贝不过是体力活,中国很早就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然成了泡影。现在,山寨则成了当红的名词,那些“借鉴”的产品,虽也有人为小利而购买,却始终成不了气候。反观那些成功的例子,乔布斯独创的苹果系统,即便在他离世后,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因为那些原创的产品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独到之处,有他人复制不来的精髓所在;而那些复制品可以靠低廉的价格得一时之利,却因其没有自身的灵魂,所能复制的不过是躯壳,一旦没有复制的源头,再无法抬头,因为复制终究不过是复制,复制了形,而神却不似。

当然也有些人所追求复制的便是神。自认为读一本书就能复制书中的思想,就能拥有作者的精神世界,然而这种思想,和精神世界是要有自身的底蕴作为支持的,不断地积淀进行累积,才能到达的境界,更何况,每一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怎能复制成为另一个人的灵魂?自然,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这并非是一种复制,而是自己的感悟,他人的思想只是一个辅助,能更好地为自己所用,还需有自己的思想,因为复制终究不过是复制,复制了思想只能使自己成为傀儡而已。

所以,无论是有形的,亦或是无形的,若只是一味的复制,那么,形神皆不由自己拥有,复制终究不过是复制而已;但若加入了自己的思想,那么,你所拥有的便是闪着光辉的灵魂。(748字)

【点评】

文章的观点比较明确。作者针对复制成为自然的这个时代,提出“复制下来的仅是复制品而已,形神皆不由自己拥有;只有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你才能拥有闪着光辉的灵魂。”围绕文章的观点,作者先是采用对比论证,如“复制科技产品”、“山寨产品”等反例和“乔布斯独创的苹果系统”正例进行对照,说明只有原创的产品才有自己的灵魂,有独到之处,有精髓所在;而复制不过是躯壳,只复制了“形”而缺少“神”。对比中利害凸显。在此基础上,作者以读书为例,进一步说明“复制了书中思想只能使自己成为傀儡而已”,只有在自身底蕴的支撑下,有所感悟,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有理有据,说理到位。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题目蕴含着思辨,简洁明了中观点自见。

当然,引用论据“复制科技产品”的危害性分析与观点之间关系尚有推敲之处。另外,第一段和第二段中还有“第”、“现”等错别字。

二类卷下:44分

复制的泛滥性

在如今的21世纪,复制已成为缺乏不了的习惯,只要你想到的东西都复制,甚至是“克隆人”。但却让我感到了将来的危机感。

的确,复制也很容易,能展现出一模一样的东西。但是,它还赋予那种独一性吗?

苹果公司刚推出ipod时,想法是让音乐无处不在,人们能随心所欲的复制歌、下载歌。但最后他们发现了问题。由于用户改变了对音乐的概念,认为已经不用在购买那些CD、唱片了。以至于唱片行业大受挫折,接连好几家大公司倒闭停业。而苹果公司自己也承担不起高昂的版权费用。最后不得不限制下载曲目数,以及实行付费方式。

当初那个,让音乐无处不在的概念,为何如今再也没有人敢推出?因为复制的泛滥性必将最终使自己灭亡。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复制,就像每个人的DNA。一个人只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DNA。通过它,我们能识别身份,配对骨髓,还可以抓捕犯人。但如果换种角度思考,DNA能复制,那我们每个人和一个人还有什么差别呢?父子可以冒认,小偷可以为所欲为的利用假身份犯罪,这世界就好像只存在一个人似的。

所以,当独一性转变成泛滥性时,每件事物的意义就好似已经被改变,甚至被摧毁。

大自然千年的规律岂能容许我们改变?是,许多东西我们都能复制,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复制必将改变自然规律。复制鱼种,,生物链被改变;复制货币,通货膨胀;复制思想,文化被改变。为何我们国家禁止研究“克隆人”技术?难道是我们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吗?不,是因为一旦“克隆人”出现,世界秩序必将混乱,那将不再是我们人类所能控制的世界了。

如今的人类,应该重视“复制”的问题。不是禁止它,而是想告诫我们:不要过度依赖“复制”。有一些事物被复制,的确对我们的影响很小,但是也有一些事物被泛滥的复制,必将打破自然规律和人类生存规律,最后的结果很清楚——只有灭亡唯一一条路。(733字)

【点评】

文章的观点清楚明白。作者在复制已成为习惯的当下,提出“复制很容易,但缺少独一性,因此我们不要过度依赖复制”。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多角度进行说理。围绕复制的泛滥性造成的危机感,作者着重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以ipad为例,说明“复制的泛滥性必将最终使自己灭亡”;二是以人类基因DNA为例,说明“当独一性转变成泛滥性时,每件事物的意义就发生改变,甚至被摧毁”;三是以大自然和文化发展规律为例,说明“复制的泛滥性,世界秩序必将混乱”。作者由物件的使用写到人类的生存,再写到自然和文化的发展规律,逐层递进,分析说理水到渠成。

当然,论证分析过程中的第三个角度例举的“克隆人”复制技术与第二个角度“人类基因DNA”复制有重复之嫌。之外,第四段“因为复制的泛滥性必将最终使自己灭亡”中的“自己”指代不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