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

一、填空

1、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对性别差异看法停留在生理层面上

2、根据人类生理性别变量把人类分为五种——染色体性别、荷尔蒙性别、内生殖化分、外生殖化分、脑性别化分

3、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4、胎儿的生殖器在妊娠初期是双性的,直到6到8周才会分化,男孩是皮质退化,髓鞘变为睾丸,女孩是髓鞘退化,皮质发育为卵巢。

5、从性别角度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心理学被成为无女性心理学研究时期。

6、1883年高尔顿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他汇总了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高尔顿被称为个体差异心理学之父。

7、性别差异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测量、个案和元分析

8、荣格提出男性身上女性特质叫阿尼玛,女性身上男性特质叫阿尼姆斯

9、荣格提出个体身上纯在某些异性特质。

二、简述

1、高尔顿从哪些方面开始个体差异的研究

○1测量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拉力和握力、扣击的速率、视觉广度、对声和光的反应时间、颜色的匹配、动觉感受性、嗅觉的辨别力等内容,以研究个体差异。

○2又用回答问题法研究意向的个体差异,要求被试先确定一件事,如早餐情境,然后被试会议心目中出现在餐桌上食物的意象,即食物的鲜明度、确定度等。

结论:对答案整理后,他发现被试的意象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以肌肉运动觉意象为主,有的人以听觉意象为主,有的人以视觉意象为主。

2、简述精神分析中男孩性别形成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口唇期和肛门期,男女儿童的发展是相同的,都依恋母亲,到了3到6岁左右的性器欲期才是性别差异发展阶段。在性器欲期,儿童最重要的发展是Oedipus Complex的形成和摆脱。他用Oedipus Complex说明男孩恋母仇父。

男孩:对男女解剖差异的意识╲▁阉割▁放弃俄狄▁超我▁与父亲性别

俄狄浦斯情节╱▔恐惧▔浦斯情节▔形成▔认同

3、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性别存在那些方面的差异

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言能力;男性在空间视觉能力上占优势;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数学能力;男性更具有攻击性

4、为什么有些研究提出女性是生物性的基本形式

成熟速度:女孩先于男孩,青春期男女相隔两年

激素:①激素分泌男孩十岁左右②女性的性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

③男性激素分泌是持续的,女性是周期性的

耐受性:女性高于男性

生理易感性:男性死胎情况比较多

基础代谢:女性基础代谢较低一些,在25岁到更年期要低于男性,能保持有些生理能量,但是更年期后与男性有不显著差异

5、简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男性女性性别形成观点

米歇尔认为性别的形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同性模式的学习过程,这些学习可以没有强化的参与,但特定的强化作用使其习得的方式得以巩固、定型

女孩╲强化作用↗与母亲认同→女性性别认同

男孩╱观察模仿学习↘与父亲认同→男性性别认同

6、比较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这三种理论对性别角色形成假设的不同观点

精神分析:强调生理结构对性别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认知发展:看中认知概念(性别恒定)的获得对性别心理定型作用

社会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和强化的作用及儿童社会学习过程

7、比较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这三种理论对性别角色形成发展模式不同观点精神分析:男孩:对男女解剖差异的意识╲▁阉割▁放弃俄狄▁超我▁与父亲性别▁男性性

俄狄浦斯情节╱▔恐惧▔浦斯情节▔形成▔认同▔别形成女孩:对男女解剖差异的意识╲厄勒克特拉▁不完全▁与母亲▁女性性别

阴茎羡慕(内在情绪)╱情节▔超我▔认同▔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女孩╲依存强化作用↗与母亲认同→女性性别认同

男孩╱母亲观察模仿学习↘与父亲认同→男性性别认同

认知发展:女孩╲性别恒常性↗女性性别认同→女性行为选择

男孩╱概念的获得↘男性性别认同→男性行为选择

8、科尔伯格把人格性别角色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1基本的性别认同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正确地确认自己的性别(大约在2~3岁的时候),但还不能具有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2性别确认稳定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性别恒常性形成。此阶段大约发生在4~6岁。

○3性别确认的坚定阶段:即儿童知道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随着外貌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这大约在7岁时普遍形成。

9、简述影响儿童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①家庭:性别期望、性别认同、模仿,还有父母教养方式

②同伴游戏

③学校,主要是教师和教材

④大众传媒

10、两性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差异

18岁确定,男性:事业取向

女性:事业-----家庭不相容的状况○1事业性○2家庭性○3事业——家庭兼顾

三、论述

1、为什么在每个发展阶段男性都比女性更容易感染疾病,出现生理障碍,甚至死亡?

生理方面:①女性生理周期的存在

②染色体,免疫基因在X染色体上

③激素,雄性激素具有攻击性

④基础代谢,女性在25岁到更年期较男性低,可以保存更多生理能量

社会文化方面:①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吸烟喝酒损害健康

②职业,高强度和高危工作

③感觉寻求倾向感觉寻求是一种寻求变化的、奇异的和复杂的感觉或体验的人格特质寻求激动和惊险、寻求体验、放纵欲望、厌恶单调4个方面,男性分数高于女性,前3个方面两性差别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④态度,男女对健康疾病的态度不同

⑤人们对男女期望不同,男性得心肌梗塞高于女性7到10倍

⑥女性可以哭泣,男性不可以

2、结合有关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结果和生活实际,谈谈研究性别差异的意义何在?

案例一

瑞典无性别幼儿园引争议

埃加利亚幼儿园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瑟德马尔姆区。与一般幼儿园不同,这里的教师刻意模糊性别界限,让孩子们“自由”成长。这一教育方式引发不小争议。

为模糊性别界限,埃加利亚幼儿园煞费苦心,从房间配色、玩具摆放到书籍选择都经过仔细考虑,防止孩子对性别产生思维定势,力图推动两性平等。

“社会希望女孩女性化,温柔又漂亮,希望男孩有男子气概,坚强外向,”美联社26日引述幼儿园教师珍妮?约翰松的话报道,“埃加利亚给孩子们提供好机会,让他们决定要长成什么样的人。”

幼儿园里,男孩和女孩一起玩“过家家”游戏,摆弄塑料小盆假装做饭。教师们特意在玩具厨房边上摆放乐高积木,帮孩子们形成一种思想:玩做饭游戏和玩“建筑”游戏没有不同。

书柜里没有其他幼儿园常见的《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等童话故事,而是以单亲家庭和收养儿童为内容的书籍。

注重细节

幼儿园教师说话时尽量避免性别特征,回避“他”和“她”之类字眼,而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

园长洛塔?拉亚林说,当有医生、警察、电工或水管工来幼儿园时,教师会使用第三人称中性代词来指代这些人,没见到真人前,“孩子们可以把这些人想象成男性或者女性,这能令他们视野开阔”。

幼儿园现阶段有33名孩子,年龄1岁至6岁。

幼儿园自去年开业至今只有1名孩子在家长要求下退学,等待入园者名单上有多人排队。现年44岁的家长尤卡?科皮说,他和妻子选择埃加利亚,是想要让孩子根据天性而不是性别成长。

引发争议

拉亚林说,幼儿园不否认男孩、女孩有生理差别,只是想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些差别“不

意味着男孩和女孩之间兴趣和能力不同”。

埃加利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引发不小争议。一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动机是促进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但方法有点“过”。这种刻意模糊性别概念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面对幼儿园以外的世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儿童心理学家杰伊?贝尔斯基质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他担心所谓“中性环境”会让小男孩变得“女气”。

“只要平等对待,性别不同不是问题,”知名博客作者塔尼娅?贝里奎斯特说,那些刻意模糊性别界限的人认为,人们觉得男孩做的一切更有价值,“我疑惑,谁给有价值下的定义,为什么玩玩具汽车更有价值”。

案例二

性别教育,中性化还是双性化?

一方面,女性为了增加其社会生存的砝码而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还在起作用,一些男孩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习气。从长远看,这会导致社会性别结构的不平衡,也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主持人:本报记者杨波

●嘉宾:

李晓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闻背景:近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长作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包括鼓励孩子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领导他人,在职业选择上也能够从事一些传统观念看来女性不适合的工作。同时,不少人也注意到,不仅在校园,社会很多其他领域“阴盛阳衰”的现象也已是由来已久。

主持人:与女孩男性化现象相对应的是,男孩女性化的倾向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那么,男女性别趋同化、两性边界模糊,究竟是不是不可遏止的世界趋势?

杨雄:早在三十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现在确实出现了这些现象,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

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职场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教育中性化问题,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女孩男养”的情况?这与我国大城市99%以上的家庭是独生子女有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把所有的时间、心血和资力倾注于一人身上(青少年研究中所谓的“智力汇合”现象),不会因为性别差异而有所改变。最近我们做的2005年“上海市家庭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家长对女孩的教育期待与男孩几乎一样。过去多子女家庭模式下,家长的观念可能要求“女孩追求幸福,男孩追求成功”。但在高度工业化、市场化的现代社会,这一传统的性别定位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凡是男孩可以做的事女孩一样可以做。

女孩被教育要独立上进,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女性的独立意识表面上被人为、过分地拔高,而潜意识里整个社会仍然是用男性文化来看取女性。结果,一方面,女性为了增加其社会生存的砝码而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还在起作用,一些男孩受到整个家庭尤其是女性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如果这种“阴盛阳衰”现象长期存在的话,我认为从长远看会导致社会性别结构的不平衡,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主持人:事实上,现在很多家长、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矫治措施,比如将男孩送入“男子汉训练营”;又如开展“淑女学堂”活动等。这些举措在多大程度上能起效用呢?

李晓文: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女孩男养”上,而在于我国目前的性别教育太薄弱。时代发展至今,女性在各方面的独立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强,而女孩男性化,更多时候是指独立性而言。相比较之下,男孩女性化的问题似乎更大。这首先与男孩从小被过分保护有关。我们在性教育方面,往往局限于性生理(Sex)教育,而忽视了特别重要的性别角色(Gender)教育。所谓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任务,不同性别的人应该与社会关于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比如男性应该是独立、坚强的,女性更多则表现为温和、善解人意等。国外对于性别角色方面的教育相当重视,比如学校开设的公民课,很早就谈到家庭,谈到不同家庭角色所应具备的不同责任和风格要求等。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缺位的。杨雄:国外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特别是男性容易出现同性恋和“娘娘腔”等问题,因为学前男孩接受过多的阴性化教育。我们最近研究发现:0-6岁这一阶段的男孩,母亲承担的养育功能占到60%以上,其次是祖父母辈,最后才是父亲占15%左右。还有一个根本原

因是教育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女性优势发挥的,而男孩优势相对容易被抑制。如果一切评价都围绕提高考试成绩,与此无关的一些课程就容易被忽略了。在不少中小学,男孩子甚至被要求不能跑、不能跳、要像小姑娘一样乖乖听话……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出问题呢?其实,尽管女孩在进入大学以前相较于男孩的优势更为明显,但在进入职场后受到歧视的情况也非常多。这是一个悖论,将会增加社会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从源头抓起,加强性别角色的教育。

主持人:加强男女性别意识的教育确实很有必要。可是,也有人主张要打破传统的性别差异,不仅实现两性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且实现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果等方面的公平。怎么理解?

杨雄:就“女孩男养”的教育倾向而言,这看似是一种性别平等教育,实际是被有意“塑造”出来的。即表面上追求女性中性、独立,但骨子里仍然是依附男性来设立标准。如果性别平等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这一层次的话,其所谓的进步意义是值得质疑的。

李晓文:性别平等教育并不意味着拒绝多元化、多样性,而是要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性别平等教育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形式和程度的等同,而是人格的平等。不能以为性别无差异就是平等,而是要与性别自然属性相吻合的个性化发展。自然界有一个生态平衡问题,社会领域也一样,不能破坏自然规律。而且,越是社会化的发展越要求个性丰富,这里的个性发展必须是基于自然基础之上的潜能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心理学研究中,性别平等发展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性化”不同,而是指“双性化”发展。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中性化”可能导向抹杀性别差异的发展,“双性化”则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特征基础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研究认为,双性化发展是一种优秀的人格发展,双性化教育本质上是在保留本性别特征基础上的人格平等教育,这一研究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层次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层次 摘要语文教育专家朱一贯曾说过:“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当然不可能只满足于读通课文,而应有所发展。本文将阅读教学分成四个层次,逐级递进,阐述笔者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内容感情字词修养 阅读可谓是小学语文的中流砥柱,并且对字词、作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按照学生的领悟程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领悟主要内容、领会思想感情、体会字词韵味、提升修养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对文章由整体轮廓到部分细节再到整体,以下依次对这四个层次加以阐述。 一、领悟主要内容 领悟主要内容这个层次应该在初读中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往往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在初读时要求圈出生字生词、画出不懂的词等。当然不是说字词不重要,我想教师们都明白学字词也是为了能够用词,而用词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或词语意思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将词语放在特定语境中让学生去体会,然后才能够更准确地应用。而在初读中,学生对文中意境还不能深刻体会,这时去关注生词必然忽视文章整体的脉络,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

握就有些松散了,这对于学生对字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是不利的。所以,初读可以让学生暂时跳过不太懂的字词,而把握住文章整体内容,简单的说就是读懂文章大致写了些什么。 那么怎么知道学生是否读懂了呢?我想提问是最好的方式,可以提问不同的同学来讲述,教师加以点评,提出优缺点。所谓“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如果学生在初读中能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解答那么文章内容将更加明了。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读,文章脉络会更加明显。这些都是使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一些有效的途径。 二、领会思想感情 读懂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之后便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只有这样,那些情节才不至于成为简单的堆砌,读到的书才是活的。而要体会其中的感情,就需要学生用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要使学生领会其中感情,可以有很多途径。譬如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亦或是学生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并在其中穿插一些问题――说白了,就是对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去体悟文中所蕴含的信息,最终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感情,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理解和深化文章感情。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也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

阅读教学的实质与文本分析的层次(马豫星)

阅读教学的实质与文本分析的层次 ——基于语文教育资料独特性的认识 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马豫星 提要: 本文以“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为基点,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主张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在言语形式。在评价他人言语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指导学生从言语文本的整体出发,掌握言语形式同言语内容之间的互动密合,以此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此明确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体现其学科价值。 关键词: 语文教育言语文本言语内容言语形式 一、语文教育资料的独特性——“言语形式” 语文教育是人类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普遍认识出发,由此揭示语文教育的显著特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教育活动包含的必备要素吧。 在众多关于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析里,笔者选取了陈桂生先生的论述,因为他的剖析汲取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分析,推演出简约务实的见解,教育活动“……其简单要素当包括: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育资料'(相当于'劳动资料',不相当于'生产资料')”【1】在一般的教育活动里,此中三个要素全属变量,然具体至体制化的学校教育系统之班级授课制,情况却有些不同。因为,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经常以学期为最小单位),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固定化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教育活动经常面对着相同的受教育对象。因此,如果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分辨各门学科教育的独特性,就存在较大的局限。 从教育资料角度出发就可避免上述缺陷。 因为,在各门学科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料以迥异的质料存在着,或者是图象,或者是符号,或者是动作行为,或者是观念形态,具备着区分和凸显各类教育独

阅读的三个层次

我们精神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需求就是设置各种类型,将人类按照这些类型加以划分。从泰奥弗拉斯托斯描写的“性格”和我们祖先的四种气质直到近代心理学,这种对于类型级别的需求都能够被人感受到。每个人都无意识地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在他童年时就看重的性格分了类。无论这些分类多么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无论它们是纯粹以个人经验作为出发点还是追求科学的类型构成——有时相当理想和富有成效的事情是,有所不同地设置穿过经验王国的横断面并且断定,每个人都具备了各种类型的特点,而各种各样的性格和气质作为彼此交替的状况也能够在一个个体的人格中找到。 如果我在下文中将读书分成了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的话,那么,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读者被分成了这样三种级别,以至于这个读者属于这个级别,那个读者属于另一个级别。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每个人有时属于这个群体,有时又属于那个群体。 首先是那种单纯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当中的每个人偶尔都会显得比较单纯。这类读者阅读一本书就如同一个食客吃掉一种食物,他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无论是男孩阅读印第安人的故事,还是女仆阅读女伯爵的小说,还是大学生阅读叔本华的著作,这类读者都能吃饱喝足。他与书籍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像马匹与马槽,或者像马匹与马车夫——书籍在前面引导,读者在后面跟随。素材会被客观地接受,会被认可为事实的情况。但是不仅仅是素材!

还有一些非常有教养的、精细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喜爱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完全属于单纯的读者的类型。这些读者虽然并不会停留在那些素材上,他们评价一部长篇小说并不会依据其中出现的丧事或者婚事,相反,他们会接受作家本身,他们完全客观地接受作品的美感,他们共同欣赏着作家的激越震荡,他们完全设身处地地感受他对于世界的看法,毫无保留地吸收作家自己赋予其创作的解释。对于淳朴的心灵来说成为素材、环境和情节的东西对于这些优雅的读者来讲就是艺术、就是语言、就是作家的教养、就是他的智慧——他们把这些当做客观的东西、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最后的、最高的价值来接受,就像年轻的读者将卡尔·迈笔下老铁手的事迹当作真实的价值、当作事实来接受一样。在与读物的关系中,这类单纯的读者完全不是有个性的个体,也不是他自身。他评价一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是看它们是否扣人心弦,是否有冒险、香艳、辉煌或者困苦的内容,而对于作家,他评价的依据是以一种最终千篇一律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他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毫不犹豫地接受,一部作品的目的是并且只是被人如实地、细致地阅读,在其内容或者形式方面获得赞赏。就像一块面包被用来食用、一张床被用来睡觉一样。 但是,人们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书籍也可以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旦人顺从了他的本性,而不是他所受的教育,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孩子,开始和事物游戏起来,面包就变成了可以钻通隧道的山岭,床就变成了洞穴、变成了花园、变成了积雪。第二类读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4756103.html,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作者:王莉梅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年第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教育家布卢姆对目标的分类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依据这三个层面,我把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中心,分为“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 一、读通 “读通”是指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只有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才可能把课文中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只有通读全篇,得其大意,才能够抓住重点,为精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读通”这个层次,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绘画面,或提示实物,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主动地去读全篇。同时,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音、查阅工具书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扫清阅读障碍,逐步把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读懂 “读懂”就是指能准确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所读的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懂课文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给学生时间,讓学生静下心去读书,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自读,教师“导”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师也要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例如,教《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文时,我只提了一个问题:“生锈的鱼钩上为什么会闪着金色的光芒?”在整个一堂课中,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书、思考、议论,收获颇丰。 三、读好 “读好”是指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将课文读出情趣、读出境界。语文教材中有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在《小马过河》一文中,朗读小马和松鼠的对话,要用吃惊的语气读小马的问话,用恐惧语气读松鼠竭力阻止小马过河的话。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文/重庆市武隆县职业教育中心李小琴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的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1][2]。 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地激发学生思考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呢? 首先,让学生学会画思维导图。(1)找到一张足够大的纸和颜色尽量多的笔。(2)在纸的中央画出(或写出)你所要记忆的内容的核心部分,如思维导图模板一“解读文本”。然后,从中心部分分出很多曲线,再在线上写下你要记忆的内容。(3)认真看图,你会不会联想到以下的事物:大树的枝干,人的神经,或是飞鸟的轮廓……(4)在某些内容的旁边画上可表示其内容的图 画。总之,“写”与“画”双管齐下,使你的画既美观又实用。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绘制思维导图[3]。 力求用思维导图将阅读思考的过程反映出来,笔者认为应从四个不同层面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中。 第一层面:解读文本 即跨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全面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要咬文嚼字,读出字里行间所含的深意。通过重点句段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思维过程见思维导图模板一。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解读文本时的知识 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主要知识框架,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 的资源整合[4]。学生整体掌握解读文本的知识框架后,让他们选择 “思维导图模板一”中的一两个方面来作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将思 维的过程用思维导图表现出来。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更好 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 第二层面:理解作者 即对作者旨意的反思阅读[ 5 ]。对作品的解读要考察作者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接近文本的真谛,了解 文中主人公,把握作者的主旨,才能让学生(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生发联想,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思维过程见思维导 图模板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三个层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三个层次 作者:张青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就需要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入手,再辅以阅读指导技巧,然后加上合理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阅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层次;阅读教学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最基本的是了解孩子对知识的认知;其次,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再者,是对理解内容的探究和评价;最后,是对阅读的活化,通过深究后更深层次地理解阅读,并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一、认知与理解阅读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应先带入感情,之后理解阅读内容。阅读的文章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很重要的,学生阅读前酝酿的情感基础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篇文章有了感知,才能继续阅读,随后才能理解内容,如果学生看到的第一个字或第一句话就不认识或不理解,那么阅读就难以继续了,所以应从字句方面来推动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1.掌握生字生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三步骤:先阅读文章,之后发现文章生字生词,最后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全文。教师应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可以根据生字的读音或者生字的形状来认识它们,例如:“伞”“雨”“火”这些象形字。也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知,例如:“饺”,可以说:“今天的早餐是妈妈做的饺子,可好吃了。”“奶”,可以说:“周末,我要去奶奶家吃饭。” 2.借语言的力量理解句意 字是组成文章的个体,句是组成文章的群体,段落是组成文章的主体。认识完单独的字后,就要开始整合字,形成句,句的范围小于段落,因此可以用段落来分析句子,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情感。例如: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句意时,根据真实描写桂林山水的段落,根据每个段落的中心大意来理解桂林风景的优美。 3.把握中心,理解作者的情感

英语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英语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 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能直接地、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 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或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目标。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 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 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 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 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 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

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 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 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 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其中表层理解是深 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教学 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课文的表层理解,对后两 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他们误把表层理解看成是阅读理解的全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 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 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唱主角, 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又常常局限在对课文的表层理解,设计一些 正误题、多项选择题和回忆性问题。教科书也没有对学生的理解作 全面的要求与训练。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根据理解课文的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这里就JEFC第70课Standing Room Only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 层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方法

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课改所大力倡导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了。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备受青睐,不是因为它时尚新潮,而是因为它实用有效。我们知道,未知领域的谜底,对于任何一个求知者来说都是一块魅力无穷的磁石。因此,我们如果善用“问题”这块磁石引导学生去探究语文和自然、社会、人生方面的奥秘,我想必能点燃他们心中探索求知的激情,使他们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把个人的潜能和集体的智慧发挥到极至。不必担忧学生太幼稚,不会探究。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也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仅具有成人的喜怒哀乐,也具备成人的认知潜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化财富,他们都具有理解、继承和创新的潜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有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法呢?我们认为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方式更为有效,因为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为例,来谈谈我们是如何实施分层探究阅读教学的吧。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与他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单元教学要求,我们拟定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体会亲切生动的语言,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在审美阅读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围绕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探究。 第一个层次主要安排对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探究,这是属于初级层次的探究。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道悬测题:课文标题是“山中访友”,按照以往的阅读经验,请你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寻访的可能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学生悬测一番后,教师略作归纳,然后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百鸟欢歌的曼妙音乐中,一边听读课文,一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听读完后,再让学生说出谜底:原来作者所谓的“山中访友”指的是进山看风景,“山中的众朋友”指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自然界的景物。在学生明确了课文内容之后,我们紧接着再追问一句:作者为什么要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略加思考,便脱口而出:因为大自然的美景给他带来无穷的快乐,这正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样一道悬测题,再加上一道追问题,仅仅两个问题,一遍听读,就轻松解决了第一层次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对课文语言特点和写作特色的探究,这是属于中级层次的探究。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两道互相关联的思考题:一是“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为什么喜欢?”二是“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借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祝新华 祝新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博士,专从中文课程、教学、评估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当前主要研究中文课程、水平等级标准、能力导向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校本评估等问题。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大型的评估研究,并于香港、新加坡等地多个教育政府机构兼任中文课程论证专家、课程检讨委员会委员、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评估组成员、课程与教学法推行指导委员会顾问、课程评审委员等职。 发展性阅读,以理解及掌握阅读方法为核心。小学教学中的精读就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阅读。在教学与评估领域!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很多教师并不清楚阅读能力包括哪些细项。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到位。编制阅读试卷时多是仿照已有试题,不会特别考虑该评估哪些具体的

阅读能力,而出现了很多试卷只能评核低层级阅读能力的现象。为此,我们从2003年开始着力发展一个简明的、教师易于操作的阅读能力系统,主要是提出阅读能力元素、能力层次、能力关系、评估方法等。该系统已在新加坡、香港的课程、评估、教学领域得到运用。 一、发展依据 在信息、创意时代,社会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的获取及合理运用能力,评价、创意等能力。世界各地的新课程都十分强调高层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我国内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发潜能,发展思维、鉴赏等能力。香港地区新修订的小学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探究和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新加坡的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意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以前评估所忽视的,特别是被经典评估所排斥的,而根据未来人才的需要,它们必须被纳入到阅读能力评估体系内。 设计该系统还要依据阅读理论,并考虑当前人们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主题阅读等理念,除了提出客观、准确的理解能力要求外,还得体现学生的深层理解、评价观点及语言、提出新观点的创意等能力。

阅读教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阅读教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阅读教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

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

阅读的五个层次

从阅读心理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4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 处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大概算是网络上被嘲笑的最厉害的文学青年。文学青年是讲究腔调的,这跟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的“史”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个矫情,就是个装模做样,就是年纪轻轻却酸腐气息冲天。长吁短叹老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也是在这个起步阶段。只是因为读书量少,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会有此抱怨心态。如果他们不加大阅读量,迅速形成新阅读敏感点,进入第二阶段的话,他们有可能成为老文青。而他们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广度上的思考也没有,是完全自我的,但这时他们人格相当脆弱,所谓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 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基度山伯爵》、《九三年》、《飘》、《傲慢与偏见》、《简爱》、《1984》等书就会被翻出来。 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开始阅读传统经典小说,由于这类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这让此一阶段的阅读者们,获得了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这时候,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而是能够兼顾周边——也就是鸡汤文大谈特谈的,体会他人心情,学会换位思考什么的。到了这一步,阅读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阅读者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他们在生活中会是个好丈夫,听话的好员工,但这个丈夫是窝囊的,这个员工是没有创意的。总之,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宝宝们心里苦,但是他们不说。 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然后是下一步:

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的层次解读-精品文档

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的层次解读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想把阅读教学教好、教活,让学生爱上阅读,体味到阅读的愉悦和美好,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有层次地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而经典文本都是超越时空的优秀的作品,承载着人类文明普遍而共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有层次的阅读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时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读者阅历和心境的不同,经典文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常教常新”,而对学生来说也必须做到“常读常新”。本文试以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孔乙己》为例,就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层次进行一番探讨,希望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层次化的解读能够找到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一、透过文字表面,读出深刻意蕴 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张大文说:“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体会到语言精炼的好处,从而掌握这个工具。”

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但要认识它的表现形式,还要透过形式认识其内涵,重视其意蕴的探究,在了解其字面意思的同时,弄清其字里行间的意思。[1]“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审美思考”,“多个层面,一步步春风化雨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2] 对于经典文本的教学,教师应该透过文字的表层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表象之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在不断触碰中让学生走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与内心世界,拉近读者和作者的时空距离。 小说《孔乙己》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几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距我们所处的年代已经很远,学生不懂得作者为何在此要花三个段落来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此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通过对比“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也从“我”职务的变换窥见掌柜的冷酷势利――“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从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在领会到环境描写作用后,学生便能体会作者冷峻、幽默的笔调下的各色人物所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中再出现的孔乙己肯定不会是社会的幸运儿。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首先立足于透过表层文字读出深刻意蕴,这样可以消除读者与文本、作者间的隔膜,让读者走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精彩世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