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纺织品检测实验指导书

2016年-纺织品检测实验指导书

2016年-纺织品检测实验指导书
2016年-纺织品检测实验指导书

纺织品检验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适用专业:纺织工程

编者:吴薇

编写日期:2012.05

“纺织品检验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纺织品风格测试”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试验,理解织物风格的概念、评定指标,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操作规程,了解织物风格评定的方法。

1.织物的悬垂性可以用悬垂程度和悬垂形态两类指标表示,在实际测试时常采用悬垂程度这一指标。悬垂程度指织物在自重作用下,其自由边界的下垂程度。用悬垂系数F 表示,即试样下垂部分的投影面积与其原面积之比的百分率。悬垂系数越小说明悬垂性越好,反之,悬垂系数越大,悬垂性越差。

2.织物的弯曲长度是一端握持、另一端悬空的矩形织物试样在自重作用下弯曲至规定角度时的长度。表征了材料抵抗弯曲变形的特性指标之一,反映了织物的硬挺程度。弯曲长度数值越大,表示织物越硬挺而不易弯曲;弯曲刚度是单位宽度的织物所具有的抗弯刚度,弯曲刚度越大,表示织物越刚硬。

3.织物厚度主要与纱线细度、织物组织和织物中纱线弯曲程度有关,一般以毫米表示。织物厚度对织物服用性能影响很大,如织物的坚牢度、保暖性、透气性、防风性、刚度和悬垂等性能,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织物厚度有关。

二、实验内容

1.利用织物静态悬垂性风格仪测定纺织品的悬垂系数;

2.利用织物硬挺度实验仪测定纺织品的弯曲长度;

3.利用织物厚度仪测定不同纺织品厚度,分析对其风格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

1.织物悬垂系数的测定测试原理:将圆形试样水平置于圆形夹持盘之间,用与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光线照射,得到试样投影图,利用描图法(圆盘法)测定织物的悬垂性。

测试指标:悬垂系数

2.织物弯曲长度的测定测试原理:一矩形试样放在水平平台上,试样长轴与平台长轴平行。沿平台长轴方向推进试样,使其伸出平台并在自重下弯曲。伸出部分端悬空,由尺子压住仍在平台上的试样另一端。利用斜面法即当试样的头端通过平台的前缘达到与水平线呈41.5 °(或45°、43°)倾角

的斜面上时,伸出长度等于试样弯曲长度的两倍,由此可计算弯曲长度。

测试指标:弯曲长度、抗弯刚度

3.织物厚度的测定测试原理:试样放置在参考板上,平行于该板的压脚,将规定压力施加

于试样规定面积上,规定时间后测定并记录两板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试样厚度测定值。

测试指标:织物厚度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一)织物悬垂性的测定

1.试样准备

(1)试样夹持盘直径为120mm ;

(2)在一个样品上选区不同部位剪取圆形试样 3 块,直径为240mm ,试样平整无折痕;

(3)在每个圆形试样的圆心上剪一个直径为4mm 的定位孔;

(4)在每块试样上标出经向、纬向以及与经纬向成45°角的4 个点A、B、C、D,分别

与圆心O 连成半径线图,如图1 所示;

图1 半径线图

(5)样品在标准大气中调湿。

2.试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根据国家标准GB/T 23329—2009《纺织品织物悬垂性的测定》,采用描图称重法。

(1)裁取与试样大小相同的制图纸(可选用硫酸纸),在天平上称重,记为G1,在试样两面分别标记A 、B 面;

(2)把仪器调整到描图法状态;

(3)在圆盘架下,放入制图纸1,将试样1 的A 面放在小圆盘架上,并使试样中心与小圆盘架中心同心,OA 线对着操作者;

(4)盖好上盖,轻轻向下压三次,静止30s;

(5)试样因自重沿小圆盘架边下垂,构成伞形,用铅笔在制图纸上将投影的图形绘下来,沿投影曲线剪下图形称重,记为G2,再剪下支持面小圆称重,记为G3,按照悬垂系数计算公式算出悬垂系数。

F G 2

G

3

100% G1 G3

F—悬垂系数;

G 1—与试样大小相同的纸样的重量mg ;

G2 —与试样投影图相同大小的纸重mg;

G3 —与小圆盘相同大小的纸重mg。

(6)再按照上述(3)-(5)的步骤内容测试试样1的B面,计算悬垂系数;

(7)别计算试样A 面和B 面悬垂系数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计算三个样品悬垂系数的总体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

表1 悬垂系数的测定

(二)织物弯曲长度的测定

1.试样准备

(1)试样规格25×250mm ;

(2)随机剪取6 块试样,其中3块试样的长边平行于织物的纵向,3 块试样的长边平行于织物的横向,试样至少取至离布边100mm,并尽可能少用手摸。

注:有卷边或扭转趋势的织物应当在剪取试样前调湿。如果试样的卷曲或扭转现象明显,可将试样放在平面间轻压几个小时。对于特别柔软、卷曲或扭转现象严重的织物,不宜用此法。

2. 试验方法与操作步骤

根据国家标准GB/T 18318- 2001 《纺织品织物弯曲长度的测定》,采用斜面法测定。

(1)设定单位质量、角度、方法等参数。

(2)检查并调整角度调节旋钮,使检测线指示器指示在需用的位置,并与设定值一致。

(3)将试样正面向上平放在硬挺度仪工作平台上,使试样端与托板前端对齐,试样投影于翻板重叠。

(4)将翻板落下压在试样上,按下工作键仪器开始测试,翻板已设定的速度带动试样同步向健侧斜面方向运动,当试样下垂端刚接触侧面检测线时,仪器自动停止测试。

(5)对同一试样的另一面进行试验。再次重复对试样的另一端的两面进行试验。即每个

试样记录四个伸出长度,以此计算每个试样的平均伸出长度。取伸出长度一半作为弯曲长度。

表2 织物的弯曲长度的测定(单位:cm )

三)织物厚度的测定

1. 清洁仪器外露部分,特别是基准板、压脚、测量杆等,不得占有任何灰尘和纤维。

2. 根据被测织物的要求,选定压脚面积、压重时间及压重砝码,更换上选定的压脚和压

重砝码。常规试验推荐压脚面积(2000±20)mm2,相应于圆形眼角的直径(50.5±0.2)mm。

表3 主要技术参数表

3.按测试需要,选取“连续”或“单次”及“ 10s或”“ 30s按”钮位置,接通电源,按起动

按钮,使仪器工作。

4.电子百分表的调零: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此时电源指示灯亮。根据被测织物的要求,选

取压脚面积及压重砝码,并把按钮处在“单次”位置,按起动键使仪器工作。当压脚同基准板接触,读书指示灯亮,并且蜂鸣器响起,再按清零键,即可使电子百分表置零位。

5.当压脚升起时,把被测织物或试样在不受张力的情况下放置在基准板上。

6.单“次”测试:实验在压脚压住被测织物10s 时,读数指示灯自动点亮,并且蜂鸣器响起,

在读数指示灯点亮期间应尽快读取电子百分表上所显示厚度数值,并作还好记录,读数指示灯不亮,电子百分表的显示数值无效。

7.连“续”测试:即读数指示灯熄灭后,压脚即自动上升,自动上下工作循环。利用压脚上升

和下降的空隙时间内,即可移动被测织物至新的测量部位,并逐一记录其厚度值。(读数

指示灯亮,记录数值有效,反之数值无效。)

8.测试工作完毕,使压脚回至初始位置(即与基准板贴合),关掉电源,取下压重砝码,并用罩

布盖好仪器,严防灰尘侵入。

9. 按照测试次数,计算被测织物的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表4 织物厚度测试

四、所用仪器设备

织物静态悬垂性风格仪、YG(B)002D 型自动硬挺度实验仪、YG(B)141D 型数字式织物厚度仪。

五、结果分析

悬垂系数、抗弯刚度、织物厚度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必须手写,不接收打印版;

(2)实验步骤中需注明参数设定的具体情况;

(3)实验结果用表格表示;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需画出曲线图。

实验二“纺织品透气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使用织物透气量仪测定织物在一定压力差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织物的空气量,通过实验掌握测定织物透气性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利用织物透气量仪测定织物的透气量,分析不同织物的透气性能。

三、实验原理在规定的压差条件下,测定一定时间内垂直通过试样给定面积的气流流量,计算出透

气率. 气流速率可直接测出.也可通过测定流量孔径两面的压差换算而得。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根据国家标准GB/T 5453 一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4.1测试准备

4.1.1试样准备

(1)在测试前,将待测试样进行预调湿,即在测试前,将样品在温度为20±2℃,相对

湿度为65±2%的标准大气压环境下达到平衡。

(2)试样尺寸:至少为25cm× 25cm

4.1.2设定测试面积

测试面积:将试样自然的放在已选好的定值圈上(20cm2),对于柔软织物,应该再套

试样绷直压环。压下试样压紧手柄。

一般来说,由于一起的测量范围很大,所有测量都可选用相同的测试面积,即没有必要更换

定值圈,除非下列情况:

(1)如果需要进行测试的标准需使用一个不同的测试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标准要求的测试面积;

(2)如果测试一个特别密的样品,它的透气性地域仪器的下限,在这种情况下,则需使用大一些的测试面积;

(3)如果测试一个特别疏松的样品,它的透气性高于仪器量程的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小一些的测试面积。

更换定值圈或测试面积的正确操作步骤如下:

(1)松开压杆上的手柄,把铝合金压紧圈从压头上取下;

(2)从仪器的旋转抽屉里取出所需要的铝合金严禁全套在压头的下部,通过压紧圈的磁钢把它紧固在正确的位置上;

(3)取出跟压紧圈相配套的相同面积的定值圈放在测试台上,放定值圈前,必须先放置O 型

密封圈防止漏气。

(4)如设置透气率,则测试面积显示屏会显示5(5cm2),或20(20cm2), 50(50cm2),

100(100cm2),但选择的面积必须和定值圈一致,同样如设定透气量,则显示屏会显示50.0 (Φ50),70.0(Φ70);选定的尺寸必须和定值圈直径一致。

4.1.3设定测试压力

服用织物:100pa 产品用织物:200pa

4.1.3设定测试次数同一样品的不同部位至少测量5 次。

4.1.4测量点的位置

将测量点均匀地对角地分布在样品上,这样测量点包括不同的经纬线,测量点距样品布端至少3 米以上,距布边不得小于10cm,对于某些特定的材料,对整个宽度的透气均匀性有严格的要求(降落伞布),其布边也必须进行测试。

4.2测试步骤

(1)接通电源,按下电源键,显示板显示各项参数的初始状态

(2)透气率/透气量的设定,按下设定键,进入设置状态,“试样压差”数字字段显示闪烁,这时按透气率/透气量,切换键选择透气率(透气率指示灯亮)或者透气量(透气量指示灯亮)。

(3)测试压差设定,透气率/透气量设定后,按“△▽”键进行测试压差的设置,按“△” 键使测试压差加1,按“▽”键,测试压差减10.在测试透气率时显示压差单位为帕斯卡(pa)(4)测试面积的设定,压差设定完成后,按设定键,显示测试面积的数码管闪烁(透气率/透气量下面的字段按“△ ▽ ”键进行测试面积的选定,如果前面选定的是透气率,则分别对应

5cm220cm2, 50cm2, 100cm2),如果前面选择是透气量,则分别对应50.0(Φ50),70.0(Φ 70)。

(5)喷嘴直径的设定:测试面积设置后,按设定键,显示“喷嘴号”直径的数码管闪烁,

按“△▽”键进行喷嘴直径的选定,不管是透气量还是透气率,均有11种选择,分别为Φ0.8、Φ 1.2、Φ2、Φ3、Φ4、Φ6、Φ8、Φ 10、Φ 12、Φ 16、Φ 20(单位均为mm)喷嘴直径设置完后,按设定键,进入初始状态,所有的数码管都变成常亮,设置操作完成。

对于不同的织物,应选用口径不同的喷嘴,织物的透气性越好,所选用的喷嘴口径也越大,测试者可按织物的透气性的历史资料或经验估算来选用喷嘴。

(6)装试样:把试样自然地放在已选好的定值圈上,对于柔软的织物应再套的试样棚直压环以使试样自然平直。试样放好后,压下试样压紧手柄,使压紧圈压紧试样。

(7)测试结果:先按“工作”键仪器进入校零,校零完毕发出蜂鸣器发短声“嘟”,仪器自动进入测试状态,根据设定值进行透气率/透气量的测定;

A.持续发出的短声“嘟”,表示测试失败,透气率/透气量下面字段显示“ ER??.D 表” 示测试口径要换小,显示“ER?..U ”表示测试口径要换大;

B.在工作状态下,按“工作”键退出测试状态;

C.在初始状态下按“△ ▽”键,根据所显示的测量次数,可以查询已经测试出的数据,次数

显示为零的透气率/透气量显示为平均值。

四、所用仪器设备

YG461E/ Ⅱ型数字式透气量仪

五、结果分析

测试指标:透气率

表织物透气性测试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必须手写,不接收打印版;

(2)实验步骤中需注明参数设定的具体情况;

(3)实验结果用表格表示;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需画出曲线图。

实验三“纺织品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在织物强力机上,测定织物力学性能,通过实验,掌握织物拉伸断裂强力、舌形撕破、定伸长等的实验方法,并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二、实验内容

利用织物强力仪,分别测定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织物舌形撕破强力以及织物定伸长、定负荷的弹性恢复率。

三、实验原理

织物经定伸长或定力的拉伸,产生形变,经规定时间后释去拉伸力,使其在规定时间回复后测量其残留伸长,据此计算弹性回复率和塑性变形率,以表征织物拉伸弹性。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根据国家标准GB/T 3923.1 一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 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4.1试样准备

(1)在测试前,将待测试样进行预调湿,即在测试前,将样品在温度为20±2℃,相对

湿度为65±2%的标准大气压环境下达到平衡;

(2)试样尺寸:每块试样的有效宽度应为40mm (不包括毛边),其长度应能满足隔距

长度200mm 即200mm× 40mm (拆纱条样: 用于一般机织物试样,剪取试样的长度方向应平行于织物的经向或纬向,其宽度应根据留有毛边的宽度而定。剪取条样长度方向的两侧拆去数量大致相等的纱线,直至其试样的宽度为40mm );

(3)测试数量:从每一个实验样品剪取两组试样,一组为经向或纵向试样,另一组为纬向或横向试样。每组试样至少应包括 3 块试样,另加预备试样若干。如有更高精度要求,

应增加试样数最。试样应具有代表性,应避开折皱、疵点,试样距布边至少150mm ,保证试样均匀分布于样品上。例如对于机织物,两块试样不应包括有相同的经纱或纬纱;

(4)试样称重

4.2参数设定

(1)设定隔距长度

对断裂伸长率小于或等于75% 的织物,隔距长度为200mm 士lm m ; 对断裂伸长率大于75% 的织物,隔距长度为l00mm 士lmm ;

(2)设定拉伸速度

根据织物的断裂伸长或伸长率,按表1 设定拉伸速度。

表1 拉伸速度

4.3操作调整

4.3.1夹持距离调整仪器拉伸实验前须将上下夹持器之间的夹持距离与设定值调整为一致,按控制面板上的上升键使行车上升,到一定距离按停止键;根据试样要求长度,将下限位块移至限位杆上相应孔并予以紧固,限位杆上钻有下限位定位止定孔,用于下限位撞块的定位,各孔分别指示标示测试的夹持器的夹持距离;按下降键,使行车下降至下限位置自动停止,用钢板尺测量上下夹持器的间距,如与夹距要求有微小得差异,课通过调节上限撞击螺母的高度,最终使上下夹持器的距离与夹距要求相符。

4.3.2预张力夹的选用

在铗钳中心位置夹持试样,以保证拉力中心线通过铗钳的中点。试样可在预张力下夹持或松式夹持。当采用预张力夹持试样时,产生的伸长率不大于2% 。如果不能保证,则采用松式夹持,即无张力夹持。

(1)采用预张力夹持

a)根据试样的单位面积质量采用如下的预张力:

≤ 200g/m2:2N;

>200 g/m 2,≤500 g/m2:5N;

2

> 500g/m 2:10N

b)断裂强力低于20N 时,按概率断裂强力的(1+0.25)% 确定预张力。

(2)松式夹持计算断裂伸长率所需的初始长度应为隔距长度与试样达到预张力的伸长量之和,该伸长量可从强力-伸长曲线图上对应于(1)中预张力处测得。

注:同一样品的两方向的试样采用相同的隔距长度、拉伸速度和夹持状态,以断裂伸长率大的一方为准。

4.3.3试验参数设定根据标准要求,按液晶屏提示输入所需参数。

4.3.4装夹试样

(1)旋动夹钳手柄或踩动脚踏踏板使波纹夹板送开。(本实验应注意安全,切勿将手伸

入夹钳夹口中)

(2)将试样条样的一端由上夹钳下方插入夹口,关闭上夹口。

(3)开启下夹口,将试样另一端从下夹口上端伸入下夹口,并用择定好的预张力夹在下夹口下方夹住试样,关闭下夹口,取下张力夹。

4.4拉伸测试

(1)按底座上的启动键,行车下降,对试样进行拉伸,断裂后行车自动返回原位,仪器自动记录并显示结果。也可以在与设备连接的主机上进行相应参数设置,在页面上点击启动,可以存储相应的参数表格和拉伸曲线,可导出数据和拉伸曲线图。

(2)测试结果检查与处理检查试样断裂位置,如端口距上下夹持器钳口距离≤ 5mm,飞出盖茨试验值,重新进行

试验,即按删除键;如断裂位置正常,测试有效,此时可导出数据和拉伸曲线。四、所用仪器设备YG (B)026H 型织物强力机

五、结果分析分别测定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断裂伸长率、断裂时间、断裂功和断裂强度。同时分析拉伸曲线。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必须手写;

(2)实验报告中,在实验结果粘贴打印好的检测报告;

(3)实验步骤中需写明具体的参数设置情况;

(4)并在分析中对拉伸曲线进行分析。

实验四“纺织品保温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掌握纺织品保温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原理,了解影响纺织品保温性能的各种因素。

二、实验内容

利用平板式保温仪测定纺织品的保暖率,比较各种纺织品保暖性能。

三、实验原理

以人体温(36 ℃)为标准,测定普通织物的保温性能。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4.1 试样准备

(1)在测试前,将待测试样进行预调湿,即在测试前,将样品在温度为20±2℃,相对

湿度为65±2%的标准大气压环境下达到平衡;

(2)试样尺寸:至少为300mm× 300mm ;

(3)试样数量:每份样品取试样3 块。

4.2操作键及功能

(1)“空/样”键:空白实验和有样实验选择键。按一次“空/样”键是“空白”试验,再按一

次“空/样”键,是“有样”试验,如此循环。

(2)“启动键”:启动空白试验或有样试样。

(3)“设定”键:进入或退出参数“设定”状态键。第一次按此键,光标出现,进入时间、虚幻次数、温度等参数“设定”状态,在参数设定状态下,利用移动、指数键可对上述参数进行修改。第二次按此键,光标消失,将退出参数设定状态,显示初始界面。

(4)“移动”键:在设定状态下,移动光标,选择修改参数。在设定状态下按移动键后,光标的位置从左到右移动,每按一次光标移动一位,当光标移动到每一行要修改的参数最右边时,会自动跳到下一行的修改参数处,当光标移动到尾行要修改参数处的最右边时,自动回到首行的修改参数处。在复位的状态下,每按一次移动键,查询一组试验数据,直到空白实验结束。

(5)“置数”键:在设定状态下,修改光标处的参数值。在设定状态下,按此键,可对试验参数进行修改,当光标移动到某一位置,按此键,光标闪烁处数值加1,当数字加到9

后,返回到0,如此循环。在复位状态下,置数键也有工作方式选择功能:但不工作方式和连续工作方式。

上限温度~下限温度:0.2~0.3℃

上限温度:36.5 ±0.5℃

预热时间:30 ~60min

加热周期:≥5次

试验次数:3 次

(6)“统计”键:打印或显示几次实验的总平均值。

(7)“停止”键:删除某次试验或某次试验的数据,还可以停止本次试验。在试验中按

此键,将退出该次试验,该次试验数据将被删除,在有样试验阶段,按移动键后,再按此键,将删除该次试验结果,液晶屏上显示上一次试验结构。每按一次就删除一次试验结果。

(8)“复位”键:按此键后,仪器将退出试验状态,进入初始状态。

4.3试验步骤

4.3.1 空白试验

(1)将控制箱后面的电源按下,打开电源,面板上部的电源指示灯亮。按设定键1 次,进入参数设定界面,同时光标打开,液晶屏上显示如下:

日期

时间

温度上限:36℃

温度下限:35.7℃

预热时间:

30 分钟

加热周期:5

实验块数:3块

(2)按移动键,将光标移动到需要修改参数的位置处,同时按设定键后再按移动键还会出现温度显示界面,具体为:

温度标定

试验板温度:5.0℃

保护板温度:5.0℃

底板温

度:5.0℃

罩内温

度:5.0℃

温度设置

保护板温度:36.0℃

底板温度:36.0℃

(3)按置数键,每按一次,需要修改的数值加1,同时置数键还有工作方式选择的功

能:单步工作方式和连续工作方式,显示如下:

开始

连续工作方式??..

重复上述操作完成参数设置。

(4)再按一次设定键,退出参数设定状态,显示初始界面,按“空/样”键,开始空白试验。显示如下:

开始空白试验

请按“启动”键??

5)按启动键,进入空白试验的预热阶段,液晶屏显示如下:【预热】空白试验

试验板温度:36.1℃

保护板温度:36.2℃

底板温度:36.3

罩内温度:20.7

预热时间:30 分

1520(显示预热时间,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注意:空白实验一般每天只做一次,空白试验至少测定5 个加热周期(加热周期:验板加热终止到下一次加热终止的时间间隔)(6)到了设定的预热时间,蜂鸣器响几声后自动进入空白试验,显示如下:

【试验】空白试验

试验板温度:

36.1℃

保护板温度:

36.2℃

底板温度:

36.3℃

罩内温度:

20.7℃

加热时间:50 秒

试验时间:60 秒

加热周期:3次

7)当仪器完成空白试验,蜂鸣器响起,液晶屏显示空白试验结果如下:

空白试验结果

试验时间:269 秒

加热时间:146 秒

试验板温度:36.1℃

罩内温度:20.5℃

至此,空白试验完毕。

8)有样试验:试样正面向上,将试验板全部覆盖。按“空/样”键,页面提示如下:开始有样试验请按启动键??..

9)按置数键,选择工作方式,显示如下:

开始单步工作方式

10)按启动键,开始有样试验,界面显示如下:

预热】有样试验

试验板温度:36.1℃

保护板温度:36.2

从试

底板温度:36.3

罩内温度:20.7

预热时间:30 分

1520

(11)当到了设定的预热时间后,蜂鸣器响几声,提醒测试者预热时间已到,然后仪器自动开始有样试样,液晶屏显示如下:

【试验】有样试验第1 块

试验板温度:

36.1℃

保护板温度:

36.2℃

底板温度:

36.3℃

罩内温度:

20.7℃

加热时间:50 秒

试验时间:60 秒

加热周期:3 周期

在该界面中,加热时间、试验时间、加热周期显示的数值为已加热时间、试验时间、加热周期的值。同时在该界面的右上角显示出试验次数。有样试样完成后,蜂鸣器响几声后自动显示该次试验结果的界面。如下:

试验结果

试验时间:300 秒加热时间:60 秒试验板温度:36.1℃

罩内温度:20.5℃ 传热系数:6.780E+0

克罗值:

9.518E-1 CLO

保温

率:

5.911+1%

如忘记放入试样或试验数值超出试验范围,实验结果中得传热系数、克罗值和保温率将

没有具体的数值显示,表示数值无效。

(12)再次按启动键,重复上述有样试样的操作,就可完成第2次、第3次的有样试样,,直至完成了设定次数的有样试样。显示屏会出现几次有样试验的总平均值。

连续工作方式,当第一块试样完成后,蜂鸣器响几声后,放上试样系统自动重复有样试样,就可以完成第2次、第3 次的有样试样。按统计键可显示总平均值。

四、所用仪器设备

YG606L 型平板保温仪。

五、结果分析

记录试验结果: 传热系数、克罗值、保温率。比较各参数指标之间的关系,理解如何表述织物的保暖性。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必须手写,不接收打印版;

(2)实验步骤中需注明参数设定的具体情况;

(3)实验结果用表格表示;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需画出曲线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