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一、黄芪的归经

黄芪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中药材,它归属于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根据中医理论,黄芪的属性属于温和,味道为甘,主要归属于以下几个经脉:

1.归经:肺经,脾经,脾肺经。

二、黄芪的功能主治

黄芪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补中益气

黄芪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肺

黄芪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双归药物,既可以归于脾经,也可以归于肺经。因此,黄芪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气不足、气喘咳嗽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疗效。

3. 利水消肿

黄芪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积水,减轻水肿症状。对于水肿、体重增加、尿量减少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 抗病毒抗菌

黄芪对于一些病毒和细菌有一定的抗击能力,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抑制病毒和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镇定安神

黄芪具有一定的镇定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三、黄芪的用法用量

黄芪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常用的用法用量有以下几种:

1.煎服:将黄芪适量加水煎煮,取汤液服用。

2.炖煮:将黄芪与其他药材一起炖煮,制成药膳或汤剂。

3.研末:将黄芪研磨成粉末,可以制成丸剂或者直接服用。

4.饮片:可以使用黄芪的饮片,冲泡成药茶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黄芪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使

用的剂量和用法。

四、黄芪的禁忌与副作用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虽然具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禁忌和可能的副作用。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点:

1.对于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人群,慎用黄芪。

2.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芪。

3.长期大量使用黄芪可能会导致胸闷、口干、失眠等副作用。

4.对于个别患有过敏症状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食欲不振等

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

一些脾胃虚弱、气短乏力、水肿、感冒咳嗽等症状,黄芪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在使用黄芪之前,还是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来确定使用的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黄芪

黄芪 黄芪 上师如意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汇集 【别名】东北黄芪,内蒙黄芪,绵黄芪,黄蓍,西黄芪,库伦黄芪,红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炒黄芪: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补气润肺功效增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气虚内伤,劳倦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概说】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益气、补肺益卫、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养心通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散邪行痹之功效。常用于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

垂、胃下垂等),胎漏、胎动、滑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血脱、脾虚泄泻;痈疽不溃,溃不收敛;血虚萎黄,肢体麻木;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证。临床上也多用于治疗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减少症等血虚诸证,与冠心病、动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脑梗塞等多种血脉瘀滞者。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退肿,补血活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便血崩漏,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药配伍】 黄芪配丹参:黄芪补益元气,丹参养血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 活血之功。 黄芪配蒲公英:一温一寒、一补一攻,临证以此药对为君,遣药组方,擅治内科杂病。 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二药合用则汗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

黄芪

黄芪 概述: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别名:箭芪,百本,王孙,锦芪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 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 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与用量:9~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临床应用: 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治气虚卫表不固,风湿 外客,一身尽重,关节烦痛,或腿足浮肿,汗出恶风,脉 浮者。防己12g、黄芪15g、白术9g、炙甘草6g、加生姜 四片、大枣1枚,水煎,去渣温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 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愈。 本方中黄芪补气健脾补肺,尤能固表行水。与防己相配, 去风不伤表,固表不留邪,利水之功增强而不伤正气。共 为君药。 2.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治虚劳病,阴阳气血 俱虚。现用于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小建中汤加 黄芪12g.水煎去渣,后入饴糖微火熔化,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本方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黄芪配饴糖,则甘温益气之力更佳;与桂枝相合,则温阳以益气;与芍药合用,又有益气和营之效。 3.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9g, 芍药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水煎,温服。一日3次。方中黄芪为君,大补脾肺之气,固表实卫,则外可御邪,而内可护营。

中药黄芪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黄芪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黄芪功效分类 补气类中药 中药黄芪说明 中药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膜荚黄芪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中药黄芪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黄芪功效: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黄芪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中药黄芪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抗衰老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镇静作用 5、促进机体代谢 6、抗肿瘤作用 7、改善心功能 8、保肝作用 中药黄芪功效的应用(仅供参考) 1、中药黄芪补气且有良好的托毒生肌之功。用于气血亏虚的疮疡日久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同用,如透脓散。若用于疮形平塌,久不起发,或溃后久不收口,常与人参、当归等同用,有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之功。 2、中药黄芪长于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能升举阳气。用于病后气虚体弱,乏力神疲,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之功。用于脾气

虚弱,食少便溏或泄泻,与白术、党参等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用于气虚血亏,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与补血的当归同用,能补气生血。用于气虚阳衰,畏寒多汗,与助阳的附子同用,能补气温阳。用于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与人参、升麻等同用,能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如属气虚不摄血而致的便血、崩漏,与人参龙眼肉等同用,能补气摄血,如归脾汤。 3、中药黄芪既能补气,又可利水消肿。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防己等药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4、中药黄芪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常与桂枝、芍药配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肩臂风湿痹痛,与羌活,片姜黄配用,如蠲痹汤。用于中风后,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与川芎、红花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用于气津亏虚的消渴证,常与山药、天花粉同用,如黄芪汤。 5、中药黄芪有益卫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卫气失固的自汗,常与牡蛎、麻黄根同用,如牡蛎散;若自汗兼见恶风脉虚者,当与益气固表的白术和散风发表的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用于阳虚汗出不止兼见肢体倦怠者,则与附子、生姜同用;用于阴虚所致的盗汗,须与 黄芪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它宜生用。10-30克。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黄芪的归经与功能主治 一、黄芪的归经 黄芪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中药材,它归属于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根据中医理论,黄芪的属性属于温和,味道为甘,主要归属于以下几个经脉: 1.归经:肺经,脾经,脾肺经。 二、黄芪的功能主治 黄芪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补中益气 黄芪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健脾益肺 黄芪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双归药物,既可以归于脾经,也可以归于肺经。因此,黄芪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气不足、气喘咳嗽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疗效。 3. 利水消肿 黄芪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积水,减轻水肿症状。对于水肿、体重增加、尿量减少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 抗病毒抗菌 黄芪对于一些病毒和细菌有一定的抗击能力,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抑制病毒和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镇定安神 黄芪具有一定的镇定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三、黄芪的用法用量 黄芪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常用的用法用量有以下几种: 1.煎服:将黄芪适量加水煎煮,取汤液服用。

2.炖煮:将黄芪与其他药材一起炖煮,制成药膳或汤剂。 3.研末:将黄芪研磨成粉末,可以制成丸剂或者直接服用。 4.饮片:可以使用黄芪的饮片,冲泡成药茶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黄芪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使 用的剂量和用法。 四、黄芪的禁忌与副作用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虽然具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禁忌和可能的副作用。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点: 1.对于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人群,慎用黄芪。 2.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芪。 3.长期大量使用黄芪可能会导致胸闷、口干、失眠等副作用。 4.对于个别患有过敏症状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食欲不振等 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 一些脾胃虚弱、气短乏力、水肿、感冒咳嗽等症状,黄芪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在使用黄芪之前,还是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来确定使用的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_0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的功效: 黄芪又名北芪,中药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别名:绵芪、绵黄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温。 归经:肺经、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大量可用至1~2两。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一、补中益气 1、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

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2、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二、固表敛汗 1、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2、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三、利水消肿 1、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2、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四、托疮排脓 1、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2、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黄芪的作用: 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

黄芪

黄芪 【药名】:黄芪 【拼音】:HUANGQI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功效】: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 【主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性味归经】:甘,微温。①《本经》:“味甘,微温。”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入肺、脾经。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大阴。”③《本草经疏》:“手阳阴、太阴经。”④《本草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入丸、散,或熬膏。 【用药忌宜】: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②《药对》:“茯苓为之使。”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别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锦(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生芪、北芪、北黄芪、生西芪、生黄芪、生北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填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黄芪《中国药典》

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化学成份】 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 (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药理作用】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性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补齐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附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黄芪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

黄芪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 一、性味归经 1. 性味 •味甘 •性微温 2. 归经 •归脾、肺经 二、功能主治 1. 补气养血 黄芪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对气虚血瘀、气血不足所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对慢性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黄芪还可以调节血液循环,促进造血功能,对贫血、心悸、头晕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强壮脾胃 黄芪具有健脾胃、补中益气的效果,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和食欲,改善脾胃虚弱 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黄芪对消化不良、脾胃功能低下、食欲减退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3. 抗菌消炎 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对某些细菌、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 芪对呼吸道感染、皮肤炎症、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能够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疾病康复。 4. 抗肿瘤 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 的凋亡。黄芪对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以用于辅助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

5. 调节免疫功能 黄芪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黄芪可以增加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易感冒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6. 抗氧化 黄芪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黄芪可以延缓衰老过程,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对中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7. 其他功能主治 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肾虚、遗精、尿频、尿急等症状。此外,黄芪对骨质疏松、关节炎、心绞痛等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总结:黄芪,性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主要功能主治有补气养血、强壮脾胃、抗菌消炎、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此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肾虚、遗精、尿频、尿急、骨质疏松、关节炎、心绞痛等症状。

黄芪的功能主治性味归经

黄芪的功能主治性味归经 功能 •补气养血 •提高免疫力 •抗疲劳 •抗肿瘤作用 主治 •脾虚乏力 •久病体虚 •气虚血瘀 •气血两虚 •失血后的虚弱 •脾胃气虚 •肺脾气虚 •脾胃虚弱 •抗肿瘤 性味 •性温 •味甘 归经 •归脾肺经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使用于中医药领域。本文将介绍黄芪的功能 主治以及性味归经等相关知识。 功能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成分,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黄芪还具有抗疲劳的作用,能够增加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延缓疲劳的出现。一些研究还发现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主治 黄芪主要用于治疗脾虚乏力、久病体虚等症状。对于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等病 症也有一定的疗效。黄芪还可以用于失血后的虚弱患者,可以迅速补充体力,增强抵抗力。在脾胃气虚、肺脾气虚以及脾胃虚弱等症状中,黄芪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一些研究发现黄芪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对肿瘤患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性味 黄芪的性味为温甘。温性的药物具有温中补气的作用,能够温暖脾胃,提高其 功能。而甘味则具有滋补的作用,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归经 黄芪归属于脾肺经。脾肺经是人体的两条主要经络,与脾胃、肺脏等器官相关联。黄芪的归经为脾肺经,意味着黄芪对于脾肺相关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综上所述,黄芪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抗疲劳 和抗肿瘤作用等多种功能主治。性味为温甘,归属于脾肺经。在使用黄芪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用量和用法,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的干燥根,入药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对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等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吧! 黄芪的药用价值 【性味】味甘,性微温。 【归经】肺、脾、肝、肾经。 【功效】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补气升阳:黄芪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多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因其长于升阳举陷,常被用于治疗脾虚所致中气下陷引起的脱肛、内脏下垂等症。 2、固表止汗:黄芪能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收敛止汗的药物同用,来治疗脾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的表虚自汗。 3、利水消肿:脾脏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则运化不力,黄芪既能补脾益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是治疗气血水肿的重要药物之一。

4、生津养血:黄芪本身具有养血的功效,而且通过补气的作用又有助于生血,因此黄芪也常被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及气血两虚证。 5、行滞通痹:黄芪机能补气以行血,补气以通痹,对于痹症、中风后遗症、因气虚血滞、肌肤、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的人群,常用黄芪进行治疗。 6、托毒排脓:黄芪以其补气养血的功效,能使正气旺盛,对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等,可收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效。 7、防癌抗癌:黄芪中有效成分黄芪多糖与抗肿瘤药物合用有增效减毒之功,即增强抗癌效果,减轻副作用。 黄芪的药用禁忌 1、新生儿婴幼儿禁用,有过敏使者禁用,胃湿热者禁用,严禁配伍相反中药。 2、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地黄、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3、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 4、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的食用方法 1、黄芪乳鸽汤 【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做法】乳鸽宰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

黄芪营养价值与功效(精)

黄芪营养价值与功效 黄芪营养价值与功效黄芪是一味很常见的中草药,它有很多保健功效,最有意思的还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皱纹。听说很多古方养颜的药材中,多有黄芪出现,可见所说非假。黄芪营养价值: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 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黄芪食疗作用: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功能主治:黄芪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糖尿病等。黄芪保健作用:1、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2、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3、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黄芪适宜人群:黄芪适宜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还适宜长期患有溃疡的人;像患有肾病、银屑病的人也很适合。黄芪:强心益智抗衰老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主要产于我国山西、甘肃、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北方地区,故有“北芪”之称,而以产于山西绵上地区的黄芪质量最优,柔软如绵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黄芪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两种,生黄芪即是将采集的药材洗净、晒干、切片而成;炙黄芪是将生黄芪加蜜拌炒晒干而成。两者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生黄芪益卫固表和利水退肿作用较好。所谓益卫固表,是指黄芪具有增强人体肌表的防御功能,提高预防外感性疾病能力的作用。所以,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经常用黄芪煎水代茶饮,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黄芪还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用于因体虚出汗过多的各种自汗证。生黄芪的利水退肿作用,对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利尿,消退水肿,减少尿蛋白。炙黄芪补气升阳的功效较强。所谓补气升阳,是指黄芪具有增强人体体质和促进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体虚多汗、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的中老年人,与人参同用效果更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胆碱类、糖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黄芪提取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延长细胞寿命,抗氧化。它对正常心脏能增强收缩功能,对衰竭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扩张心脏冠状动脉,保护心脏器官。黄芪能够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并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黄芪还具有保肝、造血、抗肿瘤和减轻放化疗反应等作用。黄芪药性平和,治疗用量为每日15%~ 0克,养生保健用量为每日5~10 克。使用方法: 1.体虚多汗,易感冒者:用生黄芪10%~ 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30分钟,不拘时代茶饮。 2.身体虚弱,面色苍白的贫血者:用炙黄芪30克,大枣10枚,牛肉(或猪、羊肉)250克,加水适量,炖1小时,吃肉喝汤。 3.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炙黄芪30克,党参(或人参)10克,猪肚250克,加水适量,炖1%~%2小时,吃猪肚喝汤。 4.营养不良及慢性肾炎水肿者:用生黄芪30克,鲫鱼1条(200%~00克),加水适量,炖1小时,吃鱼喝汤。注意事项: 1.黄芪主要用

中药黄芪的20种妙用

中药黄芪的20种妙用 黄芪为补气圣药,补血独效,“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 “黄芪味甘,敛汗固脱,益气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出自《本草纲目》 【性味归经】黄芪性温,味甘,无毒,归脾、肺经。 【用法与剂量】煎服10-15克,大剂量30-60克。气虚血少,中气下陷症,黄芪用量可增加至100-120克。 【功效主治】益气固表,敛汗固脱,脱疮生肌,利水消肿。 速记黄芪中药的功效:“汗、水、生、气”。 1、汗:止汗,敛汗。治疗气虚出汗,如玉屏风散就是黄芪为君药。 2、水:利水消肿,如芪苓散:黄芪,猪苓,茯苓。 3、生:托疮生肌,治疮疡疽等,“透脓散”方剂。 4、气:补气补虚,如补中益气汤和十全大补汤,均是黄芪为主药。 【妙用一】治水肿、蛋白尿

黄芪50克,石韦30克,党参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二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二】治疗气阴两虚,心悸,心率不齐 黄芪15克,麦门冬15克,莲子心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三】治疗胃胀,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慢性胃炎 黄芪15克,蒲公英10克,当归6克,甘草6克。出自国医大师周平安老师的经验方 【妙用四】治脑梗,脑血栓,气虚血瘀导致的偏瘫者 黄芪30克,水蛭10克,地龙30克,丹参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二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五】治疗老年性痴呆症 黄芪30克,石菖蒲15克,锁阳15克,麦门冬15克,川芎15克,葛根30克,制胆南星10克,水煎服。出自《上海张云鹏献方》【妙用六】治疗手术后,伤口愈合缓慢,气虚不足者 黄芪30克,党参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二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七】治疗血痹症,肢体微循环障碍 黄芪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二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八】治疗水肿者 黄芪30克,党参15克,淮山药30克,菟丝子2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二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九】治疗严重贫血 黄芪60克,当归12克,熟地黄15克,制何首乌15克。出自《伤寒论》张仲景 【妙用十】治疗慢性鼻炎 黄芪15克,辛夷6克(包煎),苍耳子6克,白术15克,防风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二次。作者经验方 【妙用十一】治疗体虚,反复感冒,易感风邪者

黄芪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黄芪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1. 黄芪的性味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及根茎。其性味归经如下: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脾,肺经。 2. 黄芪的功能主治 黄芪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 2.1 补气扶正 黄芪能够补气扶正,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它能够提高机体的气血运行,增加气血的营养供应,从而起到滋补作用。常用于气虚血弱、久病体虚、疲劳乏力等症状的治疗。 2.2 益肺定喘 黄芪有益肺定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肺气的升降功能,从而改善呼吸系统 的功能。因此,黄芪常被用于治疗慢性咳嗽、气喘、肺虚等症状。 2.3 安胎固精 黄芪对于胎儿的发育和固精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可以补充女性体内的气血,增强子宫的营养供应,从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黄芪也能够提高男性的精子质量,改善精子的活力。 2.4 护肝明目 黄芪具有护肝的作用,可以帮助肝脏排毒,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此外,黄芪 还可以明目,对于眼睛干涩、视力衰退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5 提振精神 黄芪可以提振精神,改善人体疲劳和虚弱的状况。它可以增加机体对外界刺激 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 3. 主要应用 根据黄芪的性味和功能主治,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久病虚弱者。 •气虚血弱,面色苍白,乏力倦怠者。 •慢性咳嗽,气喘症状明显者。 •孕妇调养,胎儿生长发育较慢者。 •肝脏功能受损,需要排毒保肝者。 •眼睛疲劳,干涩,视力衰退者。 •虚弱疲劳,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下者。 总之,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扶正、益肺、固精、护肝、明目、提振精神等功能主治。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用量进行使用。然而,使用黄芪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剂量控制和禁忌症等问题。

2023年最新的黄芪的功效与作用15篇

2023年最新的黄芪的功效与作用15篇 【导读】 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 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以下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黄芪的功效】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的作用】 1.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 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2.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3.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和改善心功能。 4.有降压的作用,调节血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用药,黄芪同时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5.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 6.具有氧化性。黄芪的化学成分有:膜荚黄芪含黄酮、皂甙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羟基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7,2"- 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羟基-4",5"- 二甲氧基异黄烷、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7.病弱体虚的人服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抵抗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食用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

黄芪的药理(补药之长)

黄芪 - 药用价值 黄芪 药材基源:中药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4]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别名:绵芪、绵黄芪。 性味:甘,温。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意为“耆”指的是稳重而有威望的老人,黄芪为补药之长,因之称其为“黄芪”。[2]黄芪的药用历史至21世纪初已有2000多年,最早的应用记录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用药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 - 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

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食用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2、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4、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5、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6、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归经论》论黄芪之归经

《归经论》论黄芪之归经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黄芪主治湿病、中风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水气病、黄汗病等。 《神农本草经》中黄芪主治: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心经,肾经,肺经。 归心经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归肾经 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熟地、川芎、芍药、川断、黄芩、砂仁、糯米组成。主治:妇女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患,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无力,或沉弱。 保元汤(《博爱心鉴》):由黄芪、人参、肉桂、甘草、生姜等组成。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者。 举元煎(《景岳全书》) : 由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组成。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如兼阴气虚寒者,桂、附、干姜随宜伍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二个。或文蛤七、八分。 归脾经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 由黄芪、饴糖、桂枝、炙甘草、芍药、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橘皮、升麻、柴胡。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

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胱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归脾汤(《济生方》):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茯神、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组成。煎服时可加姜枣。主治:心脾两虚,思虚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缓,脾不统血。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当归组成。本方重用黄苠,其与当归的比例不应小于5:1。主治: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归肺经补气要药 人参养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肉桂、人参、白术、甘草、茯苓、当归、熟地、白芍、陈皮、五味子远志等组成。主治:劳积虚损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等,遗精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甚妙。 防已黄芪汤(《金匮要略》)由防已、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煎服时加姜三片。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本方又是老年人常用的补气固表方剂,对人体免疫机能具有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能力,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透脓散(<外科正宗》):由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组成。服时加入酒一杯可。主治:痈疡肿瘤,正虚不能托毒,肉已成脓,外不勿溃,漫肿无头,或肿胀发热疼痛。

黄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黄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黄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2010-01-21 13:39:57|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 黄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黄芪柳叶片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证治验方】 1、小便不通。 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 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 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 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 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 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 每服二钱,一天两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 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 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 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 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 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 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病治验方】 (1)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

黄芪--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中药疗效.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临床应用. 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银屑病,糖尿病,慢性鼻炎,骨质疏松。 一、说说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用法用量9~30g。 黄芪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子宫脱垂,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无素。黄芪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但黄芪最主要的仍是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黄芪磨成粉末服,有阻抑肾炎的作用。 黄芪堪称养肾高手,和“它”搭配,滋补功效翻倍,男人要常喝。我国从两千多年前起就有人开始使用黄芪了,中医称它是养肾高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