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解

1、它既遵循了学前教育规律,又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2、教育法规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行政法的范畴,主要适用于国家对教育的行政管理;

3、政策与法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总体而言,前者体现一种导向性,而后者则多具有强制性;

4、学习时不仅要了解政策法规的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规定背后的用意与精神。

在课程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课程实际上分为政策法规解读和有关法律问题两大板块,在教学中我们更为偏重后者,因为前者更多涉及幼儿教育科学与规律,大家将在学前教育学等课程中再次接触。

2、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外更多地补习有关法律知识。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而且也有助于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甚至避免不必要地麻烦。

参考书目

1、张乐天主编.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相荣等编著.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新时代出版社, 2008。

3、庞丽娟编. 政府主导创新体制我国地方学前教育改革探索与政策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庞丽娟主编. 国际学前教育法律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李生兰等. 学前教育法规政策的理解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周兢. 国际学前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一章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概述

一、教育法律

(一)教育法律的含义

广义的“法律”与“法”通用,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的通行涵义)。狭义的法律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法律一般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领域的规范性文件。

思考:教育为什么要立法?教育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一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教育,省域也是同样:湖南建设“教育强省”。

理解教育法律

1、教育法律是调整和规范教育活动和关系的一种规范(其中权利义务是法的核心范畴);

2、教育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规范(教育活动规范可出自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及社会团体,而教育法律只能出自国家);

3、教育法律是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规范(不同于依靠信仰和自律的宗教、道德和习俗)

4、教育法律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客观规律与主观意志的统一,三个代表)。

(二)教育法律的特点

法的一般特点:

1、国家意志性:

2、强制性:

3、规范性:

4、普遍性:

教育法律的特殊性:

1、权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受教育权的特征

2、对象的确定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指教育关系

3、形式的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统一:以前者为主

4、内容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恒定与发展

5、人文性:更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

二、教育法规

(一)教育法规的含义

教育法规是指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

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教育法规不同于教育法律,它是由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部)而非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从属性上看它更倾向于政策,因此往往成为从法律向政策转化的过渡形式。

(二)教育法规的特点

1、遵循教育自身特有的规律与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结合:后者是前者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2、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先有单行法后有母法

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轻重缓急、利益协调

4、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专业法规,易变性

5、立法自主与择优借鉴相结合:移植与本土化

三、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教育政策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教育在现代是一个公共性的问题,某些教育政策甚至还具有社会政策的属性,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等。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1、目的性与可行性:主观思维产物,从实际出发

2、稳定性与可变性:相对法律而言更倾向后者

3、权威性与实用性:以具体行为准则、规范出现

4、系统性与多功能性:教育行动牵涉着方方面面

四、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一)联系

1、目的一致性:共同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都都反映人民对教育的要求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2、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前者是制定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前者确定后又对后者产生影响和制约,后者的位阶高于前者,因此前者必须服从于后者。

(二)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前者由政党或国家机关制定,后者由立法机关制定,后者的制定严于前者

2、执行方式不同:前者执行方式多样,强调规范;后者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执行,强调灵活

3、效力等级不同:后者的位阶高于前者,后者没有规定时方可运用前者,且不能和前者相抵触

五、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一)联系

1、都是调整教育关系和规范教育秩序的规范

2、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后者更多是制定的

3、都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4、都是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作为其调整的机制(“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二)区别

1、制定机关不同:前者是立法机关而后者是行政机关,这也决定了其效力位阶的不同;

2、效力层次不同:后者要以前者为基础,不同与前者相抵触;

3、适用的范围不同:前者全国有效,后者多半是地方性的。

第二节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体系

一、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渊源

一般来说,法律的渊源指效力渊源,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划分法律的不同形式。

教育法源主要是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研究教育法律、法规渊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在其教育权益被侵害时寻找法律上的依据,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宪法

宪法是一国之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最高表现形式,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教育立法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2、宪法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宪法具有最高规范性,自然也包括对教育的规范)。

(二)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是指狭义上的作为某一种教育法律、法规渊源的教育法律,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基本法律是指由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全面性关系的法律;基本法之外的法律,又称非教育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除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某一方面具体问题和关系的法律。

现行的教育法律主要有:

1、基本法:《教育法》;

2、单行法:《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学前教育法》的缺位)。

(三)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是由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教育行政法规在内容上是针对某一类教育事务作出的规范,而不是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制定、审定、发布须经过法定的程序。其主要形式有“规定”、“条例”和“办法”等。

(四)教育地方性教育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地方性法规只在本地区有效(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性学前教育立法的发展快于全国性学前教育立法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地区更是走在了前面)

(五)自治性教育法规

自治性教育法规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自治条例和单项条例。

(民族地方完全可以通过制定自治性学前教育法规,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这也是保留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从娃娃抓起)

(六)教育行政规章

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规章。前者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的教育法律文件;后者是指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为保证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行政区的地方性法规的遵守和执行而制定的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

(七)教育法律解释

教育法律解释是特定的人或组织对教育规律或法规的解释。它是对抽象的、概括的法律规范在适用于具体情况时所作的理解。

(包括教育法律在内的法律是需要解释的,只有通过解释法律才能更接近其要表达的原意,同时它也是取得共识的途径;法律解释可以分为官方解释和学理解释、广大解释与缩小解释等。)

(八)国际教育条约

它是由联合国及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一些国际机构为了发展全球性的教育,而在教育国际立法方面所制定或发布的一系列以条约、劝告、宪章、宣言等为主的规章和规则。它对各国主要是一种共识而并不具有强制效力。其在学前教育方面主要有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条约》等。它在整体上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一)教育政策体系

1、教育质量政策:解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问题

2、教育体制政策: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问题。

3、教师政策:最重要是教师的资格与待遇问题。

4、教育经费政策:解决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最根本的,教育不能是“巧妇”无法做的“无米之炊”。

(二)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纵向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育法: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

第二个层次:教育部门法:调整教育部门内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教育行政法规:解决教育法实施问题

第四个层次:地方性教育法规:

第五个层次:教育规章:视实际工作需要决定内容

2、横向层次

第一个层次:义务教育法:目前最基础的教育立法

第二个层次:职业教育法:“教育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满足职业需要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个层次:高等教育法:整个教育立法的“塔尖”

第四个层次:教师法:为有特定职业身份者而立法

第五个层次:成人教育法:范围宽,终生教育法?

第六个层次:民办教育促进法: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

(一)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由于法律保护的权利遭到侵害或者法律要求的义务未能切实履行,根据法律规定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教育法律责任

所谓教育法律责任,即指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一)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1、行政责任基于违反行政法律义务而产生

(1)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管理与保障人权比重

(2)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个人

(3)行政受托人的行政责任:在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越权要承担责任

(4)相对人行政责任:相对人应服从行政机关的命令和决定,否则要承担责任

2、行政责任应由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相关行政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予以追究。

3、追究行政责任,除了适用诉讼程序外,还可适用行政程序。

现行教育法律多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为一方来调整教育活动中的行政关系,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属性,行政法律责任是违反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种法律责任。

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1)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教育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惩戒、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它主要包括警告、通报批评、消除不良影响、罚款、没收、责令停止营业、吊销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取消资格、责令限期清退或修复、责令赔偿、拘留等。

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2)行政处分:是指根据法律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给予犯有违法失职行为或违反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的一种制裁。它主要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等。

案例:(略)

说明:与孔子时代“兴私学”不同,办学在今天的中国是需得到政府批准的行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公民个人无权私自办学(家教并非办学)。不同性质、级别学校的批办权不同,本、专科院校批办权在教育部,高职学院批办权在省级政府,中学批办权在市教育局,幼儿园批办权在县教育局。劳动部门可批办技校和职业学校,各级党委还可举办党校……

(二)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了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

民事责任是各种责任形式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责任多为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特点

(1)基于民事违法行为而产生:违约、侵权

(2)主要是财产责任:即使人身关系也与此有关

(3)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刑责?

(4)既有个人责任,也有连带责任或由相关人负替代责任。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做、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11)训诫;(12)责令具结悔过;(13)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产和非法所得;(14)罚款;(15)拘留(民事而非刑事)。

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民事责任

(1)侵占、破坏幼儿园的场地、房屋和设备——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条款;

(2)侮辱、殴打教师、幼儿——教师职业的人身保障条款;

(3)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条款;

(4)将幼儿园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条款。

案例:(略)

解析:本案中,王萌作为肇事者,致使韩非视力下降,但他年龄小,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而王萌的家长作为他的监护人,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幼儿园对其控制范围内活动的幼儿,负有临时的监管责任,幼儿园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应当照看幼儿,在幼儿发生争吵时,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他们,幼儿园有明显的过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4月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执行)》

第160条之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何为民事行为能力、何为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可以责令这些单位给予赔偿。”因此幼儿园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决幼儿园一方承担60%的医疗费,王荫的父母承担40%的医疗费(体现按责任大小分担的原则,幼儿园负主要责任)。思考:如果在本案中,幼儿园老师进行了劝阻,幼儿园是否可以免责呢?

(三)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构成了犯罪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这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多与犯罪相联系,无犯罪也就无刑责。何为犯罪?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马克思说是“孤立的人反对社会的斗争”。

刑事责任的特点

(1)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大;

(2)由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刑事诉讼程序决定——审判权的国家法定裁判性;

(3)具有可变性:依犯罪及其情节轻重判断。

义务教育法规定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1)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掘命根子

(2)扰乱实施教育学校教学秩序情节严重的;

(3)侵占或破坏学校校舍场地设备情节严重的;

(4)侮辱、殴打教师、学生情节严重的;

(5)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

(6)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情节严重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教育的脆弱性……

理解“义务教育”中“义务”一词的含义

(1)“义务”意味着免费,它是免费的(free);

(2)“义务”意味着义务,受教育是公民的义务;

(3)“义务”意味受强制,由国家依法强制推行;

(4)“义务”意味着政府责任,也是政府的义务。

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未向前延伸到学前阶段,这是造成我国学前教育

领域很多重大问题的主要原因。

案例:(略)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1、有损害事实:一是造成实际损害,二是存在这种可能性;其损害后果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2、必须违反法律:一是指行为的违法性;二是必须是一种行为而非思想(中国古代“腹诽”);

3、行为人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

过错:故意与过失

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前者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后者是指行为人在本应避免危害结果发生时,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四、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1、责任法定:法律责任由法律规定;

2、责任自负:个人独立承担责任,不株连,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连带责任的否定;

3、罪(行)刑(责)相当;

4、责任平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5、惩教结合:惩罚不是目的,法律同样有着教育的功能。

专题1:当前我国本领域中的缺失和对策

80?s后,政策法规建设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其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确立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其已被纳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中(以往是游离在外的);

2、提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方针,即“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民办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3、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4、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动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从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5、制定了幼儿园分类评估制度;

6、改革了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颁布《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7、制定了幼儿园的设置标准和登记注册制度:从法律的角度讲是规范化和准入制度;

8、推动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其他人员的编制、基本条件、资格、职责及奖惩都有具体规定。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政策法规已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办园形式的多样化,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现行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对早教领域缺乏有效规制,从而使其成为真空地带);

2、对幼儿教育的宏观管理严重不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看待其缺乏宏观的战略眼光,突出表现在其内设机构——学前教育处的撤销);

专题1:当前我国本领域中的缺失和对策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存在的问题

3、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缺乏基本保障(我国幼儿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缺乏最低保障);

4、公办幼教机构发展空间萎缩(学前教育领域中出现了罕见的“国退民进”甚至私有化现象,是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和教师大量流失,导致了教师素质下降和教育质量滑坡的根本原因)。

专题1:当前我国本领域中的缺失和对策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构想

1、制定专门立法以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该领域是我国现行教育立法中的空白,现有的条例、工作规程等层次较低,保障力度不够);

2、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进行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

展负有重要责任,要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力发展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建立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

3、制定政策,保障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尤其是教师的职后进修培训(要提高其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素质,教师教育培训更显重要,“国培”计划)

4、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将学前教育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乡特别是农村大量兴建和恢复公办园,让国有的力量更多进入该领域。

专题2:我省本领域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一、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公办为主导,民办为主体”的办园格局,但发展不平衡,管理欠规范。

1、数量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09年共6453所)

2、在园人数增加,普及率提高(09年共120.8万)

3、园所建筑、设施设备较规范、齐全(物质保障)

4、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导、民办园为主体的格局

5、民办园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多未登记注册)

6、发展不均衡(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

(二)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有所提高,但教师待遇低,整体素质也偏低。

1、教师总数增长(热门行业),生师却在比下降

2、教师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的对象低龄化并不意味着其低层次性)

3、教师地位无保障,经济收入低,队伍不稳定

4、教师队伍结构有待改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三)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办园特色鲜明,但保教质量有待提升。

1、课程改革逐步展开,幼儿园品牌意识、特色兴园(如富孝国学园)意识、服务意识普遍增强;

2、保教内容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培养目标:

(1)部分幼儿园师资不够,师生比过高(保教比)

(2)各类特色课程及兴趣班影响了正常教育活动

(3)教材选用混乱

(4)“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位阶的错乱

二、影响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意识薄弱

学前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理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科学认识,二是缺乏责任意识。

(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规划难以落实

(三)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严重不到位

1、教育行政部门未设置专职学前教育管理人员

2、幼教专干多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背景

3、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管理缺乏统筹、协调

4、多个部门对幼儿园进行多头管理

(四)政府对学前师资的管理与培训严重不到位

三、促进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整体规划与布局:关注弱势者与农村

(二)加强学前教育事业管理

1、设置专职、专业的学前教育管理人员

2、继续完善机构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

3、完善各级各类幼儿园建设和评估标准、质量监控体系

4、继续推进先进县市区创建工作:示范作用

(三)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财政预算拨款比例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1、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加强培养与培训

2、明确其人事管理,落实其工资和福利待遇

(五)不断提升保教质量:建设示范、加强教研、政府督导

第二章学前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概述

一、学前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

(一)学前教育方针

方针是引领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等,其中以教育目的最为重要。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根本途径及要求所作出的规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方针,不仅关系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它是基础)。

学前教育方针是教育方针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及实现该培养目标的途径、条件或要求等各方面所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兼具前瞻性的规定。最好应通过权威部门在具有相当效力的文件中加以公布,以保证其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例如《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二)学前教育政策

学前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和要求是通过学前教育政策体现出来的。学前教育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任务,实现学前教育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而对相关部门或个人行为(包括可为和不可为)准则及教育的内外关系所作的战略性兼具现实针对性、操作性的相关规定。

学前教育政策是政府为实施和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实施学前教育行动的出发点以及行动的过程和归宿。它对学前教育发展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既直接影响其宏观也间接影响其微观,既规定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促进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学前教育政策来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三)学前教育法规

制定和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学前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学前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法规是由一定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旨在调整相关国家行政部门在行使其学前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利的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

学前教育法规以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活动、幼儿园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所从事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活动中发生的社会行为主要的规范内容。

二、学前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目的性: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总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达到某种目的而设立的。

(二)系统性:它与其他公共政策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自身也是一个结构严谨的体系。

(三)灵活性: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以自身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和改革。

三、学前教育法规的特点及作用

(一)特点

1、规范性: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备法律效力,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其权威性和规范性。

2、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这种强制力又具有普遍性,无论谁违反都要受到制裁。

3、稳定性:它是比较成熟化、定型化的政策。

4、独特性:与学前教育相关,专业性法规。

(二)作用学校教育及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保障作用:保障儿童学习权和被尊重权,保障和促进依法治教目的的实现,提高工作的效率。

2、指引作用:指引人们按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反映其价值取向和政策指引。

3、教育作用:教育和规范人们学习遵守其规定,教育其他团体或个人重视学前教育和学前儿童。

4、评价作用:作为国家的一种普遍的强制性教育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人们教育行为的作用。它对办园、管理和评估等评价具有客观性,也是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关系

(一)联系:后者集中地反映党和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意志和主张,规定学前教育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前者的定型化和规范化;前者不仅指导着后者的制定过程,而且指导着其运行和实施,是后者的灵魂;前者是制定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得到实施的保证。成熟的、稳定的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前者。要在前者的指导下实施后者,后者要为前者服务。

(二)区别

1、制定机关不同:前者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后者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部)

2、约束力不同:前者本身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后者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也意味着违法必究)。

3、表现形式不同:前者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后者主要是以条文形式出现。

4、实施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后者主要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稳定性不同:前者随社会发展形势任务变化而变化,后者比较成熟和定型化,不宜随意变动。

6、调整范围不同:前者调整范围广泛,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后者就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加以约束和规范,调整范围较窄。

第二节我国主要的学前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

历史的变迁(略,通过自己阅读了解)

延伸阅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变迁研究》,李非,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1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1、大力开展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

2、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3、农村幼儿教育和师资培养仍是关注重点

4、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新重点

专题3: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简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1904年—1949年)

(二)民国(1912年一1949年)

1、在自主创造和本土化实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1932年10月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我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标准)

2、学习欧美经验,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其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上明显地打上了杜威的“实用主义”烙印

3、相关的规定开始趋于细致化和系统化

(三)解放区(1927年一1949年)

1、“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指导思想:保育儿童,服务于革命战争和经济市场,及培养革命的接班人

2、注重对妇女及儿童的保护,体现出倾向社会福利的趋势:一系列相关文件中的有关规定

3、政策缺乏一致性和系统性:多见于政府文件或报告,专门性政策比较少;强调保护多于教育

二、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1949年—1965年)

(一)强调以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多为解放区政策的归纳和总结

(二)全面学习苏联:以苏联学前教育理论为基础

(三)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

(四)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基本成型:制度、幼儿保护和发展、幼儿教师、幼儿园课程以及针对具体问题出台的政策等五大组成要素基本具备

三、改革开放初至今(1978年至今)

(一)政策范围进一步拓展:多方面的拓展

(二)政策制定更具敏感性和针对性:农村、学前班

(三)开始走向法制: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一部法规

(四)加关注儿童发展及自我保护:生命安全第一位

(五)发展规划性的政策明显增多:纲要、规划频出

(六)时代和国际接轨: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一致

第三章《幼儿园工作规程》解读

第一节《幼儿园工作规程》概述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外对儿童认识的提高和学前教育的重视:有关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环境促成了其出台;

(二)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

1、对学前教育理解逐渐加深:以创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为目标

2、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力量办园增长显著,迫切地需要国家法规、规章以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二、结构和意义

(一)结构:包括总则,幼儿入园和编班,幼儿园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园舍、设备,幼儿园工作人员,幼儿园经费,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幼儿园管理,附则等十部分。

(二)意义:标志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

1、具体规定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范畴、目标及基本实践规范和要求,推动了其发展;

2、诠释了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教育规律

第二节《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涵实质

一、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社会化任务,超越年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反而对其有碍。保教结合的原则反映了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园工作的规律,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和当前世界教育革新发展的趋势。它也是幼儿园的办园指导思想、开展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也是管理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时代的演进,“保护身体发育”的传统保育观正在向“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现代保育观转变,并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要重视“保”与“育”的相互作用过程,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这也是针对我国独生子女特点所提出来的。

二、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

1、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3)依据学前教育的启蒙性质

2、学前教育目标结构体系

(1)学前教育总目标

(2)教育领域分类目标

(3)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

(4)学段目标

3、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质要求

(1)要求幼儿园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2)要求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与“因材施教”统一

(4)幼儿整体发展与培养完整儿童

三、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

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与教育目标一致、适宜性、幼儿参与、开放性、经济性等原则。具体:

1、创设必备的活动区: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也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

2、加大幼儿园绿化程度:室外环境的突出特色。

3、充分开发幼儿园空间潜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让幼儿主动活动、有充分的探索操作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儿童在环境中活动对信息的接收取决于其知觉和将有关的信息加以联系、组织。必须使幼儿园每一项活动都是幼儿的主动活动,即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必须保证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要注重通过幼儿自身的感知和

思维水平上的操作、观察、探索,以及行为上的操练和反复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任职条件和幼儿教师素质

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保健员应当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幼儿保健培训;保育员应当具有初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其他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条件。

(一)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对其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特殊要求则是深层次的。

(二)幼儿园保育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妥善保管幼儿衣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

(三)幼儿园医务人员的主要职责:(略)

六、幼儿游戏

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从教师构筑的“课堂”转移到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这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规程》明确了游戏的重要意义其实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七、幼儿园管理

1、对幼儿园的建筑面积、生活用房的面积和设置、防火、安全疏散通道的设计都作了具体规定

(保障儿童活动空间与安全的需要)

2、对办园规模和班额作了规定:体现教育规律

3、规定了园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

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工作,其职责为: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领导教育、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工作,并给予奖惩;负责工作人员思想工作,组织文化、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必要条件;关心和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组织管理园舍、设备和经费;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负责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园长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对幼儿园实施有效管理,例如安全检查、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幼儿园生活、卫生保健、幼儿园管理、班主任教师工作、幼儿园财政管理、奖惩等各种制度。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每位同学都要树立当园长的最高职业理想。它不仅是一个职位,同时也是你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八、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

幼儿园应建立家长联系的制度,并成立家长委员会;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教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从中国传统来看往往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社区是幼儿自幼儿园之后接触的第二度社会空间,对幼儿的成长尤其是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我国城市社区幼儿园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钟新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九、附则

适用范围:城乡各类幼儿园

各地可以根据规程制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做高于但不能低于规程要求的规定。

《规程》对我国幼儿园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基本规定,是我国幼儿园工作的基本操作指南,也是国家对幼儿园工作的最低要求。

专题4:聚焦我国本领域中的公平问题

一、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属性

(一)不公平是一种历史性现象:这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代精神以及大众的文化觉醒程度相联系的,因此不应苛求。

(二)不公平具有地域差异性与分化性: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地方投入的不均衡有关。

(三)不公平是一种复杂性现象:主要与受教育者(主要是其父母)所处的社会经济阶层有关。

二、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

(一)表层——“量”(数据)的不平等:

1、地方政府投入经费的不平等:表现为地域差别很大,有地方政府认为其最好归宿就是市场化。

2、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地方政府较多地将有限的经费都投入到城市幼儿园的发展。

3、教师身份工资的不平等:因身份编制不同,同工不同酬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其积极性。

(二)深层——“质”(内在)的不公平: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就读园所的水平,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早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已开始。幼儿教育中的不公平最终是以幼儿的发展为代价的,这种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教育的筛选功能,这种筛选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开始,它会长远地影响孩子一生。

三、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机制

(一)制度与政策层面

1、政策设计中的城市偏向:剥夺农村教育资源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选择:先富后富

3、低重心的分权制投资体制:中央的放权弃责

(二)观念层面

1、政府对幼儿教育由来已久的忽视

2、研究者的缺陷:精英的场与精英化思维模式

四、走向学前教育公平的可能途径

(一)政府可以作为的方面

1、建构横纵联通的管理体系与财政投资体系

2、区分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不能偏废前者

3、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两者不能混同

(二)学前教育界可以作为的方面

面对诸多不公平现象,研究者们需要的不是沉默或集体无意识,而应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

第四章《幼儿园管理条例》解读

第一节《幼儿园管理条例》概述

《条例》是对全国幼儿园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单行法规文件,新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一、《幼儿园管理条例》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学前教育机构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幼儿园数量和入园人数的迅速增长在促进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不经批准私自办园、园舍环境及其设备不和标准、乱收费和克扣挪用专项经费……因此亟待规范。

二、《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基本结构

1、总则(1一6条)

2、举办幼儿园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7-12条)

3、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13-21条)

4、幼儿园的行政事务(22-25条)

5、奖励和处罚(26-29条)

6、附则(30-32条)

第二节《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内涵实质

一、总则

第1条阐明《条例》的制定目的是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表明国家试图将幼儿园纳入国家管理的范畴,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但如前所述,实际上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相当缺位,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的根源。

(详见本章后的专题5:从企业/社区服务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

第2条说明《条例》适用的范围是招收三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并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幼儿园。阐明两点:一是幼儿教育的范围,即三周岁以上至学龄前,从而划清了其与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界限;二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工作,即保育与教育工作。其中前者是学校教育所不具有,而后者也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条看作是阐明与学校教育之不同的一条。

第3条说明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为今后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这体现了以儿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追求。其中体、智、德、美也是检验和评估幼儿园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幼儿园管理水平高低评判的重要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这4项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评判,作为总则能给具体条款留下了空间,也体现了立法的技术性。

第4条说明幼儿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幼儿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幼儿园的发展规划,不发达地区除发展正规幼儿园外,还可以尝试和发展非正规化的幼儿教育形式,如游戏小组、幼儿活动站、巡回辅导站、流动幼儿园等。内蒙就有“马背上的幼儿园”,这是根据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性创制的,体现了地方的智慧性。

第5条明确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国家教育部门办园与社会多方面力量办园(包括单位部门办园、集体与个体民众办园),国办与民办两条途径并行。需要注意的是,多元化的办园体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导致了诸如民办园质量低下、管理混乱甚至安全问题频出的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退民进”现象也表现在了幼儿教育领域。

第6条确立了幼儿园管理中“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首先,实施地方化的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其次,实现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前者管宏观而后者管微观,教育部门发挥了主管、主导作用;最后,分工负责,推进管理的社会化。除教育部门管理之外,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但这种体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7、8条从场所、设施等角度强调了幼儿园举办的安全性,这些都是办园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也是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幼儿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善办园条件。幼儿园这类单位不同于一般性组织,基于其特殊的业务性质,即从事身心较为脆弱的幼儿保育与教育工作,故对其场所和设施有着严于其他普通单位的特殊要求。

第9条规定了各类对从事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条件。他们都应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或经过了有关行政部门的考核,获得资格方可上岗。他们应当品行高尚、爱岗敬业、不断学习、身体健康。从事管理、保育、教育工作者还应懂得与幼儿教育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从事这类职业者理应提出特殊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二、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

第10条要求举办幼儿园的必须有经费来源。国办园与民办园的经费来源虽然不同,但都必须保证其来源,不得挪作他用。现实生活中曾出现过地方政府挪用公办园经费,民办园举办者卷款潜逃等事件,对此《条例》才做出了这样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这就意味着它们的非营利性,因此需要得到经费上的保障。

第11、12条规定了幼儿园的设置和审批手续。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城市园由所在区、不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农村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登记注册,并报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要严格审批。如前所述,幼儿园是特殊行业,国家实行严格的注册准入制度,以确保该行业发展的有序性。

第13条规定在幼儿园工作中应贯彻保教结合原则,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首先,保教结合既是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还是促进幼儿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合作与学习的基本途径。其次,有利于促进幼儿体、智、德全面和谐发展,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两者间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只有实现了前者才能保障后者的实现。

第14条是对幼儿园招生、编班规定。前者涉及幼儿园的招生对象、学制和入学时间,后者是对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单位即“班”的规模的限定。后者的总体规律是人数随年级增长可逐渐增加,但每级都不能超过规定的人数。需要注意的是,《条例》中对于班级人数只规定了上限而未规定下限,从立法意图推断我们认为它应是在有意推崇小班教学。

第16条规定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应是游戏,从而突出了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重要性。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形式,《条例》突出地将其提出来,甚至认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对幼儿游戏权和发展权的保障。现实中有些园办园水平低下,经常将小学教育内容前置到幼儿教育中。这不仅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同时也是违反了国家法规的行为。

第17条规定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权利,严禁体罚幼儿和变相体罚幼儿。前者表明幼儿再小他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最基本的人权。幼儿教师应尊重其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后者是禁止性条款。用简单、粗暴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方式“教育”幼儿,其实并非一种教育也不能体现教育的艺术性,且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严重者还将构成犯罪。

三、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第18-21条是对幼儿园的安全卫生保健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应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流行;应建立安全防护制度,严禁在园内设置威胁幼儿安全的危险建筑物和设施,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时,办园单位或个人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或卫生行政部门;园舍和设施有可能发生危险时,办园单位或个人应采取措施,排除险情,防止事故发生。

第22条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职责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是综合管理、社会协调和业务指导。前者包括贯彻中央、国务院有关幼儿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指示,拟定行政法规和重要的规章制度;研究拟定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方针,综合编制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领导,建立领导和评估制度;组织培养和训练各类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办好示范性幼儿园;指导幼儿教育科研工作。

第23条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并指出了幼儿园园长、教职员工的聘任方式。园长负责制是指幼儿园在上级的宏观领导下,以园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同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为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领导职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园长可以为所欲为、独断专行,而应有相应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加以制约,如教代会和园务委员会等。

四、幼儿园的行政事务

第24条规定了幼儿园收费及财务管理。幼儿教育在我国不属于免费义务教育,所以家长应缴纳教育费和保育费。但幼儿园不应乱收费,即收取教育费和保育费之外的其他费用,例如赞助费。幼儿园还必须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严格管理幼儿园的经费。幼儿园经费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合理开支,坚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挪用幼儿园经费,即使是民办园也不行。

第25条规定了对幼儿园园舍环境的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幼儿园园舍和设施,不得在幼儿园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或影响幼儿园采光的建筑和设施,不得干扰幼儿园正常的工作秩序。幼儿园对于园舍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幼儿园的园舍一经确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对其进行侵占和破坏。在社会上,幼儿园如同幼儿一样也是弱势群体,侵占或破坏园舍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奖励和处罚

第26条是奖励性的规定。符合奖励的条件有三:一是改善办园条件成绩显著,二是保育、教育工作成绩显著,三是幼儿园管理工作成绩显著。这些问题在前面都有涉及,但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条件是“成绩显著”,一是要有成绩,二是要成绩显著。中国人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这里只强调功劳,不承认苦劳。这也启示着我们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大胆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成绩。

第27、28条是处罚性规定,主要是对违反前述内容中的禁止性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追求刑事责任。这使《条例》更具有强制约束力。

第29条是对行政处罚的救济性规定,也是对行政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六、附则

第30条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给各地区提供了一个大的纲领,让其再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施办法。

第30条规定该条例的解释机构。

第31条规定该条例的施行时间。

专题5:学前教育中的政府责任

学前教育对社会来说是回报率可观的投入,它有助于特殊教育服务需求和犯罪率的降低,对公共福利费用的节省,毕业率和就业率的提升等。正是这种高正外部性效应强化了世界各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和投入。

改革开放后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制度也从企业/社区福利服务为主的体系转变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政府责任,标志着学前教育可能将向整合型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转型。

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其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中长期人力资本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概述

一、《纲要》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纲要》是对全国幼儿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单行法规文件,前述的《规程》强调的是“工作”,《条例》强调的是“管理”,而本《纲要》强调的是“教育”,三个文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幼儿教育在不断探索与革新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些是教育之外的或与教育相关的,这些主要由前述两个规范性文件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但其中也有一些是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要单独予以规范。

《纲要》是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它揭示出幼儿教育应有的核心价值追求,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

从性质上看,《纲要》更多是幼儿教育基本规律法制化的体现,它更注重从法规的角度诠释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纲要》的结构

(一)总则

1、《纲要》制定的依据、原因和目的;

2、说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3、规定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

4、指出了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内容与要求

分成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均包含“目标”、“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三个部分。前者主要表明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中者说明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与此同时,将该领域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后者则主要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和特别应当注意的普遍性的问题。

(三)组织与实施

包含11个条目,其中贯穿着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等等理念与观点。

(四)教育评价

提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合作性、标准的多元性以及多角度、多主体、多方法、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重视质性研究等原则。

三、《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使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为每个受教育者奠定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纲要》的组织和实施、评价都将可持续发展放在了核心位置,强调教育活动要要利于其长远发展,明显着眼于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重要素质。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儿童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幼儿教育要全面促进儿童发展,就必须考虑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另外还应因人而异地实施有所侧重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这都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此外,《纲要》还表现出对教师、对家长、对教育中所有人的因素的尊重和关注。

(三)学科融合与生态教育

《纲要》意在推进整合的学习,力图营造一个与幼儿生活一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形态。这不仅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调一致,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学科融合;它对教育评价的要求还体现出生态教育理论在教育的“文化生态”、“学科生态”、“评价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它还特别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全方位动态评估

《纲要》吸收当代教育评估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以一种全新的全方位动态评估理念来指导幼儿园的教育评价。

《纲要》所提倡的过程性、动态性评估思想与当今世界教育评估发展潮流是一致的,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内涵实质

一、健康

(一)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四个总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全、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具有健康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承载者。

目标内涵的价值取向:

(1)身心和谐: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

(2)保护与锻炼并重:既注重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以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身体的素质;

(3)注重健康行为的养成:这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内容与要求:

1、结合幼儿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

2、建立科学的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注重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争取家庭和社区的积极配合;

4、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规律;

5、保护幼儿的生命,这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6、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

二、语言语言对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的意义

(一)目标: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匿和会说普通话。

整个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应围绕叔叔目标展开。

《纲要》非常重视交流活动和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强调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成为幼儿平等的交流者,让幼儿通过聆听来理解语言,积极地加入交流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教师的要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教师和其他的成人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三、社会社会对人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强调潜移默性与社会学习。

(二)实施社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正面教育: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它具体包括:(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直接告诉幼儿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非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

(2)积极的环境:要求教师通过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3)行动和言语相互强化:教师将自己放在和幼儿平等的位置,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出的倡议。

2、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大量生活细节中,在不改变生活原有特质的前提下,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性教育的目标结合进去。

四、科学

(一)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

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这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二)内容与要求:

(1)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2)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这是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教师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并把其作为了解他思维和认识水平的线索。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生活化,学习身边的科学,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五、艺术

(一)目标:(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二)内容与要求:

强调教师应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激发情趣、激活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使艺术活动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要尊重幼儿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维护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幼儿艺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

六、《纲要》的实施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一)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发展能力):

1、正确地认识儿童与儿童发展:(1)个体独立、积极主动,有自主、独立、充分活动的能力和权利;(2)个体完整,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充分、巨大的发展潜能;(4)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发展;(5)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如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和优缺点。

2、掌握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儿童学习和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只有全面了解、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3、平视儿童,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要站在和幼儿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待儿童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的经历及其对他们身心发展的意义。

(二)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

这种能力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首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中,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忽视了决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即适宜性(包括对象和地区两个方面)。这不仅使教育因此失去了针对性,而且也制约了教育的效果和儿童发展的质量,甚至直接限制和妨碍了教师灵活、创造性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的生成与提高。

四方面的要求

1、强化目标意识,理解儿童发展各方面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自己工作的指导;

2、明确教育内容是活的、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适宜性,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确定。

3、教育内容要结合并来自于儿童发展和生活经验。

4、充分运用社会、文化、本土自然和人文等资源。

(三)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

1、为幼儿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及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环境。

2、有效组织适合于幼儿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注意重点在支持幼儿自主活动、探索、操作和充分体验上,并创设“问题情境”和“开放性问题” 。

3、

3、促进儿童间积极的互动与交往,形成一种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合作性学习氛围;

4、教师自身要成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以关怀、尊重、接纳每个幼儿。

5、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其充分了解,理解、支持、配合幼儿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6、积极地评价儿童。重视对幼儿进行动态的、形成性的评价,注重积极调整他人对幼儿的评价。

七、《纲要》中有关教育评价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评价应具有促进每个幼儿发展,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促进课程本身发展等功能。

随着新评价观的逐步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及方法出现了如下变化:

1、评价过程由静态变为动态,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与成长历程;

2、评价情境由人为的变为真实的,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评价;

3、评价内容与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

4、由评价者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到有关人员都是评价的参与者。

专题6:我国本领域价值取向的演变

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中具有核心地位。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发生重要变化,它经历了从偏重社会需要到注重儿童全面发展,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推行个性化教育、关注儿童特殊需要的价值取向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体制变革、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建国至“文革”前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偏重社会需要: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它可将广大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与妇女解放有着密切关系)

(二)强调整齐划一:延续苏联传统,非常强调集体主义教育。虽然便于教师对幼儿的管理,但比较机械、僵化,缺少灵活性。(与中国教育因材施教的传统不符)

二、改革开放至今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以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相对以往,现代学前教育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尊重差异,倡导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在《纲要》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都有体现;

(三)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对他们特殊需要的关注同样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影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体制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学前教育体制也做出了相应变革。

(三)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世界竞争的加剧促使学前教育观、儿童观的变化,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第一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概述

一、《意见》颁布的时代背景

《意见》是继《纲要》之后,我国为推进新时期幼儿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而颁发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已颁发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前述文件如《规程》、《条例》等皆为幼儿园工作的操作指南,而本文件侧重于改革、发展与指导。如果从法的角度看,前者属于微观规制,而后者则属于宏观调控,这也标志着我国对幼儿教育事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意见》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强调继续坚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对新形势下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落实加强管理的责任,以及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高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加强领导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等提出了要求。

(一)全世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介于其对人们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及我国都非常重视该领域;

(二)我国社会形势与政策环境:教育改革及本领域社区化,单位转制、家长需要多元化等因素影响。

(三)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稳步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亟需指导。

从性质上看,《意见》和《纲要》更偏向于政策,而《规程》和《条例》更偏向于法规。

二、《意见》的基本结构

(一)缘起:明确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总结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

(二)意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强管理,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加强领导,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解读

一、缘起

(一)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教育是民族的希望,那么其中的学前教育就是希望中的希望。学前教育是构筑整个教育大厦的地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保障幼儿生存、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权利:由于其常常无法自己实现,只能靠成人和社会来保护;

2、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巩固、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4、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与计划生育相关;

5、有利于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其他功用。

(二)指出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

一组数字说明形势大好,但背后也存在问题:

1、政府投入不足:定位不明导致责任不清,直接造成财政投入不足,过分强调了其非义务教育性。

2、管理混乱:各种社会力量办园不规范,原企业办园管理无序,应试教育导致其教学与管理混乱。

3、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城乡及示范园和普通园间差距显著,且民办园两极分化。

4、管理力量薄弱: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的职能缺位,市县级幼教管理力量更为薄弱,兼数者多。

5、教师队伍不稳定:待遇普遍偏低、身份非公非民、相关问题长期未决,企业改制中丧失优质师资。

6、收费严重失控:公办园收赞助费、民办园搞连锁经营收加盟费,非法办园收费更是无章可循。

二、关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六大意见

(一)明确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形成多层次的供给体系,满足多层次社会需要。多渠道:官办与民办,多形式:正规与非正规。

2、加快发展:提出发展的总目标。

3、拓展学前教育功能:推进低龄化发展(向3岁以前延伸),并重视为家长提供教育服务指导。

4、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家庭教育被重视后,又出现社区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我国的体制:“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分区规划,整体推进。” (通过政策和立法逐级推进的)

作用: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可以使事业发展既有规范性的要求,又能发挥地方的灵活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 末复习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 一、简答题 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教育法规:是指狭义上的作为某一种教育法律,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所指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低于宪法。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教育法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所以,我认为教育法律、法规往往是把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规范化,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依据。】 【联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依据。教育法律、法规是将教育政策具体化。 区别:教育法律、法规是任何政党或集团组织无论执政与否,都可制定的,而教育法律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制定。实施的手段不同,政策是通过学习,教育实施的,而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的。】 2、我国的教育法律有哪些。 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儿童权利公约》 百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3、我国学前教育的行政法规有哪些 《幼儿园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 4、《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意义。 (1)《规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国幼儿园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里程碑。 (2)《规程》向全社会宣传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是真正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5、《纲要》中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完整版)学前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教育法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教育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3)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2、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当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2)行政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是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一些特殊情况。 (3)可以对行政法律责任的机关众多。 (4)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需要依据行政程序。 3、幼儿为本 幼儿为本即幼儿本位之意,本可以解释为基础、主体、根本、本原、本质、出发点、目的等。幼儿为本一般是相对于设计本位或成人本位而言的,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毫不考虑教育对象的极端的社会为本的教育,不仅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根本不能被称之为教育;同样,完全脱离所处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所谓遗世独立的幼儿为本的教育也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倡导的幼儿为本,绝不是反对幼儿教育为社会的需要服务,而是通过培养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幼儿,在既体现幼儿教育的人本取向的同时,又体现幼儿教育自身的社会价值。 4、教育法律规范 每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由若干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教育法律规范。也就是说,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5、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正式解释又分为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答:(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3)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该条新增“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 2、教育法的适用。 答:教育法的适用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 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 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其中包 括38 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 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 和人才定位的描述。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 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 4 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 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 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 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 3 个二级指标。 1.1[ 目标定位 ]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学前教 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 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 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 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 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学前教育法规

昆明学院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 (共三十六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论》课程系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开设本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构建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内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明晰我国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原则、基本规定和主要内容,具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领域内涉及法律实务的基本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价值。(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立法原则、基本法律规定和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注重学生法律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涉法教学案例和解决法律实务的初步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领域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领域中依法治园、依法治教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增强学生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本精神,较系统地掌握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立法原则、基本法律规定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涉法教学案例和解决法律实务的初步能力,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领域中依法治园、依法治教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学生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 (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习题课,课内实验等组成) 本课程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对法律学科的兴趣和内驱力为出发点,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策略探析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策略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资源投入在逐渐增大,幼?旱慕逃?问题也越来越受家长们的重视,因此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师资水平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研究表明男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师极其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总体表现为自我认同感较低。因此,立足班级建设,培养班级认同感;借助舆论引导,提高社会认同感;结合职业规划,增强专业认同感,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意义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同程度的标志,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建立自尊和自信。而学前教育的专业中出现的过度关注、性别比例的不协调等问题使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甚至出现孤独、迷茫、焦虑等消极情绪,对自我表现出怀疑与否定,甚至出现消沉的现象。众所周知,幼儿园非常欢迎具有

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男教师,所以,提升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感是十分有必要的。[1]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自我认同感较低的成因及表现 1.个人方面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多数在16岁左右,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情感上,他们强烈地渴望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渴望在班级和系科中确立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同学的接纳、认可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安全感、归属感产生的重要基础。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较少,长期处于女生居多的环境中,会使男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男生和女生看待问题会产生较大的差异,男生为了不使自己的行为与班级大多数人格格不入,会选择迁就、顺从女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拒绝参加女生的交流讨论,从而导致部分男生被班级女生孤立。人际交往的封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男生产生焦虑心理,他们对班级的荣誉感、归属感都会逐渐降低,主要表现为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不接纳和认可自己在班级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男生还会对异性格外关注,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早恋现象,在困扰他人和自己的同时,心理的不成熟会导致情绪上的冲动与不稳定,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相关政策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第5条) 时间:95年9月1日实施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97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基础教育的范围 动态的概念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了: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以及直接关联的课程、信息技术等)。 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发〔2001〕21号 .确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 ?“十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占全国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重点抓好“两基”巩固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D B B A B D C D C A D D C C D 二、√××√×√√√×× 三、1:P55 答:特点:第一,幼儿认识的内容应是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初步培养幼儿关于数量、时空等概念,发展其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等 第二,对幼儿认知的要求虽是粗略、浅易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唯物的、辨证的。 第三,学前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要求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集合,综合运用,创设立体、开放的教育环境。 第四,强调学前教育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在发展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能和创造性,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 2:P56 答:(1)要求幼儿园毫不例外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2)要求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与“因材施教”统一 (4)幼儿整体发展与培养完整儿童 四、P41-49 答:1。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体系提供路线方针保证 2.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幼教体系的规律 3.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师资水平 4.21世纪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作业二 一、C C A D C D D B D D C D C B D 二、√√√√√√√√√√ 三、1:P73 (1)游戏是以幼儿为主导的、基本的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2)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或者说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3)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不能把它和学习、劳动等活动对立起来,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 (4)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良好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反应的途径。2:P85 答:(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三)学科融合与生态教育 (四)全方位动态评估 四、P94 答:(一)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 (二)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 (三)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

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9.29

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学前本科阶段各方面认可度的一个调查,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 善本专业各方面的设置。希望您能如实填写。您的反馈将给我们莫大的帮助,也能为你 们解决专业各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个反馈途径。我们承诺将不会外泄您的任何资料。谢谢 您的合作。 姓名叶碧文性别___男_ 年级___大四_ 以下内容请在相应的选项中打√ 1.你来自哪个地区?口a.农村口b.乡镇口c.县级城市√口d.市级城市 2.你父母的收入情况如何? 口a.100万以上口b.20万以上口c.10万以上√口d.5万以上口e. 1万以上3.在高考志愿中,你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 口a.调剂√口b.专业选择非第一志愿口c.专业选择第一志愿口d.提前批录取4.你会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是(可多选) 口a.很想当老师,什么老师都可以口b.奉献精神口c.看院校对于专业的介绍很符合自己口d.这个专业有发展前景√口e.喜欢孩子口f.其他 5.你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吗?口a.不了解口b.不太了解√口c.一般口d.了解口e.非常了解 6.你觉得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是什么? 口a.从事学前教育相关行业的人√口b.学前教育科研人员口c.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d.学前教育研究生口e.幼儿园一线教师 7. 在本科以前,对专业技能有无基础? 课程没有没多少一般有非常有美术√ 声乐√ 钢琴√ 舞蹈√ 8.你觉得上课人数安排合理吗? 口a.不合理口b.不太合理√口c.一般口d.比较合理口e.非常合理 9.你觉得本科生有必要学习专业技能课吗? 口a.没有必要口b.不太必要口c.一般口d.较有必要√口e.非常必要 10.你觉得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合理吗?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评价

对现有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分析与评价 一、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巩固与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1 据美国一项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上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17.07美元的回报,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学前教育如此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面临许多的问题。可是现有的政策法规并不能解决,需要学前教育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解决相关问题。而且,无论是作为人大代表的一些高校教授,还是普通平民,对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多。笔者从个人的角度研究了现有的法规中已有的规定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能给将来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一些建议或启示。 二、学前教育法规的历史沿革 1.建国前。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公布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蒙养院,从此,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制度上得以确立。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有<蒙养院章程家庭教育法章程>部分,这是我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 2.建国后。1949年至2008年有关的幼儿教育的重要文献有108项,其中相关法律5部,包括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政策性文件和法规83项,如幼儿园指导纲要和规程;有关领导人讲话、报告和题词11项及其他相关文件9项。这里限于篇幅,仅列几部相对重要的法规。 1951年,颁布<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实施幼儿园的组织为幼儿园”,明确了幼儿园教育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环节,把幼儿教育纳入学制系统。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试行<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定>。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育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对托儿所、幼儿园的领导管理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966年~1976年,十年的动乱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学前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发展。1988年1O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几个问题的通知》和<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我国分别在1989年、1991年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1991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2月,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12月卫生部、国教委颁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99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1997年又颁布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就“九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措施保障等提出了基本要求。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从以上学前教育法规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但在现实中,学前教育的“地位”却并不高,幼儿教师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照顾孩子的“阿姨”而已。它并不与中小学“同起同坐”。而法国早在1886年颁布的《机构法》中,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法国学制系统,即将幼儿学校纳入法国“实行初等教育的小学”范围之中。法国的学前教育不仅在法律条款中予以规定,在现实中也具有同等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已有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2017年10月自考12344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试卷 (课程代码l2344)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发展 A.农村学前教育 B.乡镇学前教育 C.城乡学前教育 D.城市学前教育

2.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和 A.检查作用 B.管理作用 C.监督作用 D.保障作用 3.我国于l99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哪项规章制度,推动了幼儿园的全面改革,使幼儿园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幼儿园管理条例》 D.《关于加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见》 4.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题、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纲领是 A.《儿童权利公约》 B.《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C.《儿童发展教育指导纲要》 D.《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5.《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大型幼儿园大班幼儿数量以多少人为宜? A.25 B.30 C.35 D.40 6.为了规范对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989年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制定并颁布了 A.《幼儿园管理条例》 B.《幼儿园工作规程》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和。 3.幼儿园教学活动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和个别教学。 4.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和。 5.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行踪的材料为。 6.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前教育效益

2.认同 3.有规则游戏 4.反思日记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 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分为() A.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B.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 C.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 D.表现性教学和体验体验性教学 4.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配合性原则 5.教历研究的主要流程是()。 A.一般项目课前计划过程描述课后反思 B.课前计划一般项目过程描述课后反思 C.课前计划课后反思一般项目过程描述 D.一般项目过程描述课前计划课后反思 6.社区教育起源于()。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丹麦 四、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我国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2.简述幼儿园游戏的意义。

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整理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三)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 (二)行为目标取向——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而然的生成。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纲要》:第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第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目的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 (二)适宜性原则

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 (四)兴趣性原则 (五)基础性原则 (六)逻辑性原则 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方法 1、逻辑组织法 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2、心理组织法 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以先后顺序排列内容,是螺旋递进式的。 2、横向组织法 使课程内容和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 七、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 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二)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和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附件3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 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 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 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 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 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 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2.4 [保教能力]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习题一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习题一 ()1.幼儿园实施以院长为主的领导成员集体负责制。 ()2.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都具有国家意志和普遍的约束力。 ()3.某幼儿园重视幼儿的早期阅读,并积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4.吴佳在一家民办幼儿园任教两年,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她与幼儿园之间只有雇佣关系而不存在劳动关系。 ()5.来自幼儿园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幼儿伤害的,幼儿园免除法律责任。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机构法律地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法定性; B、公共性; C、公益性; D、层次性; E、地位多重性; 2、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从(A、B、C)方面对婴幼儿的饮食作出了规定。 A、饮食管理; B、科学喂养; C、饮食卫生; D、保健制度; E、膳食习惯。 3.示范性幼儿园或乡镇中心幼儿园院长应具备的任职资格是()。 A、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以上学历; B、三年以上教育工作经历; C、五年以上教育工作经历; D、具有小学或幼儿园一级教师职务; E 、具有小学或幼儿园高级教师职务。 4.下列关于学前教育机构法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人身伤害,幼儿园就必须承担责任; B、幼儿园年检不合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C、殴打教师,造成

轻微伤害的,除承担赔偿责任外,还要追究刑事责任;D、户外活动时,因教师安全措施保障不力,或因语言行为不当,造成幼儿身心伤害的事故,该教师是承担责任主体;E、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由幼儿自身原因引起的伤害,学前教育机构也会承担相应责任。 5.根据《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规定,举办幼儿园,必须具备()条件。 A、有符合规定的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符合规定的幼儿教师、保育、卫生保健、保安等人员; C、有符合规定标准的保育教育场所以及设施、设备等; D、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E、保育教育场所应当设置在安全区域内,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要求。 四、简答题 1.简述改革开放初至今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特点。 2.简答政府学前教育职责的基本内容。 3.取得幼儿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简答《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颁布的主要意义及内容。 五、材料分析题 1.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如一些幼儿园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等等。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做法。 请结合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分析以上现象。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作业及答案.doc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作业1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教育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规范。P1 2教育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活动规范。P2 3教育法律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P2 4教育政策是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P3 5法律责任是由于法律保护的权力遭到侵害或者法律要求的义务未能切实履行,根据法律规定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P18 二、改错题(要求先判断正误2分,错误的要予以改正3分,共20分)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属于教育法律。(错)P5 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错)P11 非教育基本法 3《幼儿园管理条例》属于教育法律。(错)P12 教育行政法规 4《儿童权利公约》属于国际教育条约。(对)P14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请说出教育政策的特点。P5-6 4点 答:(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2)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4)教育政策的多功能性与系统性。 2.请说出教育法规的特点。P4 5点 答:(1)遵循教育特有自身特有的规律与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结合。(2)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5)立法自主与择优借鉴相结合。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区别有哪些?P7-8 3点 答:(1)制定主体的不同。(2)执行方式不同。(3)效力等级不同。 4.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体系按纵向分有哪几个层次?P15-16 5点 答:(1)第一层次: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教育法。(2)第二层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幼----教育法(教师法)。(3)第三层次: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4)第四层次:由省、市、自治区的权力机关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治、单行条例、政府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5)第五层次: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政府规章—教育规章。 5.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有哪些?P22-23 4点 答:(1)有损害事实。(2)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3)行为人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实践题(每题8分,共24分) 1.《幼儿园管理条例》是我国的教育行政法规还是教育规章?其效力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如何?第12页 答:《幼儿园管理条例》属于我国的教育行政法规,不是教育规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两者的效力层次是不同的,教育法规要以教育法律为准则,并不得与教育法律相抵触。由此可见,教育法律的效力要高于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的效力最低。 2.请在《幼儿园管理条例》(节选)部分分别找出一个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答:(1)义务性规范如:《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三条“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应当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2)授权性规范如:《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本条例举办幼儿园,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或捐资助园。”又如:《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幼儿园管理工作。” 3.请说出一项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并思考与我国学前教育法律的由哪些区别?答案在第47页,6

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L高校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ake school L in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摘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主体,而幼儿教师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是特殊的和不可替代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解读抽象文本,而是从获得感性经验的意义上为幼儿创造条件,提供材料,提供机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和未来就业的选择的方向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专业认同相关著作与期刊文献,搜集相关论文,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所要了解的相关现状,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能力、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四个维度来展开编写了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发放和借助微信,QQ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98.0%,采用SPSS17.0与 Excel 对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处理。通过访谈法对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大四年级学前教育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样本专业认同水平一般,各维度认同水平略有差异;调剂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低于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父母和他人建议选择学生;学生专业认同受学校的学习环境、社会因素、就业预期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学生自身对学前专业的认知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针对学生认同感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素,以及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主客观因素,提出提升学前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对策与建议:增强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性;加大学前教育宣传力度;多种途径满足学生专业发展所需;多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多方面了解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认同;

【幼儿园】“当前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幼儿园】“当前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心得体会 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到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再到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措施,解读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一系列政策。 一、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发展中,物的条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人的因素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学前教育能否发展,学校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软实力的师资力量的发展更为重要。 教师素质是幼儿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师资分布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二是

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流失。由于幼儿教师是民办幼儿教育的主体,他们收入低且不稳定,且大多数还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收入和福利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农村流动,这也导致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政府管理乏力,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使农民群众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农村学前教育具有教育和福利双重属性,其重要地位决定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当前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员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管理乏力,没有按照国家相应的政策要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也没有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致使关系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政策上缺少了必要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 3.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执行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偏低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幼儿教师享有应有的地位和合法权益。国家教育部规定幼儿园教师待遇与中小学教师是同等的,幼儿园这个教育机构也归纳到普通中小学里。可是当前幼儿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尤其是学前教育意识淡薄的农村地区,相应的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不够好。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又处于更低的位置。绝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仅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一点。由于绝大多数幼儿园属于私立幼儿园,工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说课材料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精品文档 学前教育的功能: ①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②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解放劳动力,减轻家长教育孩子的负担 ④对环境不利幼儿给予补偿教育 学前教育政府职责的内容: 一,明确政府学前教育职责的提出背景 ①法律规定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职责 ②目前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不力 二,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职责: ①适应各地实际的事业发展规划 ②加大财政收入,扩大普惠性资源 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④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机构监督机制 幼儿园的权利: 一,民事权利 二,教育权利:①招收新生权②组织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权③自主管理权④学籍管理 ⑤人事聘任权⑥设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权⑦排除非法干涉权 ⑧其他合法权益 幼儿教师权利: ①教育权(最重要)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幼儿权④获取报酬待遇权⑤民主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行为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保教计划,履行聘用合同,完成保教任务 3、对幼儿开展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并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教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护幼儿,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指导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活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保教业务水平 幼儿权利: 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名誉权、姓名肖像权、著作权、财产权、宗教信仰权、游戏权 幼儿法律权利的保障遵循以下原则: 1、儿童优先原则 2、公平、平等,儿童不受任何歧视的原则 3、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和发展的原则 4、尊重儿童的原则 幼儿园的义务: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