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要点)

2016年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要点)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第一节中共党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2. 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 中共三大:允许党人一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 1927年8月1日,共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全国广泛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5. 1934年10月10日开始长征,至1936年10结束。期间1935 年1月在遵义召开会议,选举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

6.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1941 年-1943 年间,提出十大政策,中心环节是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7. 1945年4月23日-6月11 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通过以毛思想为党的知道思想,选举产生以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8. 1946 年7 月至1947 年2 月,全面反攻国民党。1947 年6 月30 日,刘邓大军强度黄河,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9. 1948 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0. 1949年3月,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二、中共党建立社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建设道路的探索

1.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

2.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1956 年4 月,毛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4. 1956 年9 月,中共第八次会议,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实际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57年4月,在全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6. 1958 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7. 1961 年1 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大跃进”以来工作和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会后,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8.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77 年8 月,中共第十一届大会,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这次大会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因为没有从根

本上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9. 1978 年5 月11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三、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道路的努力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1. 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

2. 1981 年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还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做出了正确结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3. 1982 年9 月,党十二届大会,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1984 年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阶段,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5. 1987 年10 月,中共十三大,主体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比较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6. 1992 年10 月,中共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该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 1997 年9 月,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这一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后,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 2000 年2 月,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一中全会选出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党党中央

10.2003年,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取消,200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在全党开展了保持中共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党中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11.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大会深刻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写入党章

1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会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大会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新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方面内容,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大会还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节党的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的纲领和路线

1.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四、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一

五、党员和党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干部队伍基本方针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 毛是马列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 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 毛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当时时代特点是战争和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 毛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

3. 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 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5. 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

三、毛的形成与发展

1. 萌芽时期:共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2. 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3. 成熟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 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和中国成立之后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10月)

1. 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指出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无论是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民

3.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4.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中共党自身的建设=三个法宝

主要作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

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 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

3. 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4. 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5. 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6. 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主要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 军队的建设:毛泽东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指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2. 军事战略上: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主要作品: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主要作品: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主要作品: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六、党的建设理论

1.毛党的建设的理论,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强调党的团结和统一,正确开展党内斗争,注重加强执政党建设

2.主要作品: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一、实事求是

1. 第一项基本内容:一切从世界出发

2. 第二项基本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3. 第三项基本内容:坚持马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群众路线

1.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三者之相互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前提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果。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人的特殊品质

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阶段

1.第一阶段(理论奠基):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

2.第二阶段(理论创立和初步形成):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第三阶段(理论发展和深化):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

4.第四阶段(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从十六大到现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1.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背景下形成发展的,2.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力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实践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理论照搬,4.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13届3中全会—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2)第二阶段:十二大—十三大,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第三阶段:十三大—十四大,正式形成阶段

(4)第四阶段:十四大—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二、地位

1.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邓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论的精髓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解放思想:①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②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统一,各有其特殊性,又是不断发展的

江泽民时期强调与时俱进,十六大将党的思想概括为“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胡锦涛时期提出了要坚持求真务实,十八大将党的思想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逐步确立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1986年,概括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1992年春,南巡讲话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1. 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 基本纲领

(1)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步骤:党的十五大对在1987年十三大中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作了进一步部署,①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为基本国策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培育、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分配方式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内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改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3)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九、“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 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1963年,周恩来将共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2.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3.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4. 1984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十、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全面发展对外关系

(3)正确处理党纪关系的四项原则(1982年十二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4)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 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1)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依靠党领导下

的人民军队

2. 领导核心:共党

(1)共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2)共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3)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三个代表的形成

1.历史条件

理论基础:马列、毛、邓历史根据

历史依据: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 形成过程

(1)2000 年2 月,江泽民在广东首次提出三个代表(2)200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系统阐述三个代表

(3)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思想写进党章,2004年3月,十届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二、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

1. 三的深刻含义

(1)三是马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三是对马列、毛和邓的继承和发展

(3)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和历史条件变化的必然产物

(4)三是全党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5)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 三的集中体现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的本质

1.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 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 提出:(1)2003 年8 月28 日至9 月1 日,胡在江西考察,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

(2)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 定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 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3.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 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三编经济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市场和市场经济概述

一. 市场的含义和市场要素

1. 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除了有形市场外,它还包括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只存在交易关系,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市场交易设施,靠广告商、中间商、互联网以及其他交易形式来沟通买卖双方市场。

2.市场要素:1.市场主体。总体上可分为买方和卖方两类。2.市场客体,市场客体是指作为交换对方的各种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如技术、信息、管理才能、服务、专利等),他们共同构成市场交换的基础。

3.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按内容划分为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

4.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保证市场行为规范化的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 涵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成或经济体制

2. 基本特征:①资源配置市场化;②企业行为主体化;

③企业产权商品化;④市场体系完备化;⑤交易过程规范化;

⑥市场管理法制化;⑦宏观调控间接化

三、市场经济的功能及缺陷

1.功能:①优化资源配置;②促进技术创新;③信息传递功能;④利益分配功能;⑤外向开拓功能

2. 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

化性

四、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 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市场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

2. 竞争机制:竞争是构成市场的本质要素,竞争机制一方面保证价格机制的充分展开,另一方面保证市场机制对企业活动的充分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

3.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

4. 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面临着盈利、亏损、破产的可能,都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破产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的条件。

5. 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6. 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框架及主体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

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 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还是为资本家赚取利润

3. 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①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③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 在宏观调控方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1. 企业

(1)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 居民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 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

2.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系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1. 市场的构成要素:①市场主体;②市场客体;③市场行为;④市场秩序

2. 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 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2. 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四、国民收入分配

1.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个人间形成三部分原始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2.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⑴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⑵是政府经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⑶是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⑷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本的需要

3.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①国家预算,②银行信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