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70327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5

学分:2.5

适用对象: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

二、课程简介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通信技术的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缺乏关联性,学生很难由此建立起对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而且通信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所以本课程根据新的通信网络构架和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来编写新的通信技术教材。

As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evelop at very fast speed,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s short of connections. The students can hardly build the concept of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that. And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renovate faster and faster.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come forth. So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of who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和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从全程全网和网络融合的角度讲述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力争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强调工程方法论基本思想的学习和培养,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分层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到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迅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现在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2.了解现代通信网的支撑技术

3.了解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

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包括: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得组成、现代通信网的分层结构、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信的基本含义

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照通信业务分类:单(多)媒体通信系统、实时(非实时)通信系统、单向(交互)传输系统、窄带(宽带)通信系统等;

按照传输媒质分类: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按照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

按照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

及信宿6个部分。

通信网组网结构

–网状型网–星型网–复合型网–环型网–总线型网–树型网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一般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最基本要求)

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资源、可靠性

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

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

电话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接续质量——用户通话被接续的速度和难易程度

传输质量——用户接收到的话音信号的清楚逼真程度

稳定质量——通信网的可靠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现代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及各层的作用

(2)通信网络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1.主要内容

现代通信网采用分层的结构形式,每层都有不同的支撑技术,是网络中的核心技术,并构成了现代通信的技术基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信息应用技术

通信业务:为用户提供的通信服务

模拟与数字视频业务(如普通电话业务、智能网业务、IP

电话业务、广播电视业务等)

数据通信业务(如网络商务、电子邮件)

多媒体通信业务(如分配型业务和交互型业务)

通信终端:用户与通信网的接口设备

功能

信源的功能:信息 信号

变换器的功能:信号与传输链路匹配

信令的产生与接收

终端技术

音频通信终端技术

图形图像通信终端技术

视频通信终端技术

数据通信终端

业务网技术

业务网包括电话网、数据网、智能网、移动网、IP网等,可分别

提供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节点设备组成实现功能。

接入与传送网技术

3.问题与应用

(1)通信网络与通信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1.主要内容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六化”,即数字化、综合化、融合化、

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通信技术数字化、通信业务综合化、网络互通融合化、通信网络宽带

化、网络管理智能化、通信服务个人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课后练习

教材课后习题1,3,4,5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讨论、课堂讨论、建立专业网站等。

第二章通信业务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各种通信业务及其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主要内容

视音频业务的概念、数字化、压缩编码和常见业务。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1.1 视音频信息基本概念

音频信息:

定义,信号特点:随时间变化的连续信号,要求:强的时序性,即较小的时延和时延抖动

视频信息

–定义

听觉特性与音频信号

–人的听觉特性

?人对声音强弱的感觉:与声音声强的对数成正比?人对声音频率的感觉:声调的高低与声音信号频率的对数成正比

?听觉的频响特性:次声——20Hz——可闻声——20KHz——超声,人对3-5kHz频率的声音最敏感?人类听觉的掩蔽效应

–音频信号特性

?声音频带主要在100Hz~5kHz之间,电话通信取300Hz~3.4kHz<歌唱声频域<乐器频域

视频技术基础

视频信号与图像扫描

2.1.2 视音频信息数字化

音频信息时间上的离散化和图像信息空间位置的离散化;

音频信息电平值和图像灰度电平值的离散化

2.1.3 视音频压缩编码

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

Shannon所创立的信息论:信源冗余来自信源本身的相关性和信

源概率分布的不均匀性

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波形编码

原理:采样、量化——人的听觉特性

特点:高码率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适合高保真度

的语音和音乐信号的压缩

参数编码

原理:建立数学模型

特点:编码压缩比很高,但计算量大,而且不适合高保真度

要求的场合

混合编码

前两种编码的综合

视频信息的冗余

空间冗余:图像内部存在冗余信息

时间冗余:视频序列中的图像高度相关

其他冗余

信息熵冗余:像素的信息熵与平均码长

结构冗余:图像区域间存在某种关系

知识冗余:图像信息与先验的知识有关

视觉冗余:可去除人的视觉无法感知的信息

2.1.4 视音频业务种类

普通电话与智能网业务

IP电话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语音压缩技术

–静噪抑制技术:通话过程中的安静时段停止发送语

音包

–回声抵消技术:抵销掉因为电能没有充分转换形成

的回声

–语音抖动处理技术:处理网络时延和网络抖动问题

–语音优先技术:满足语音通话对实时性的要求

– IP包分割技术:防止过长数据包影响话音质量

– VoIP前向纠错技术:防止网络传送中的数据损坏,

减少错码积累

广播电视

数字视频广播

视频点播业务

3. 问题与应用

对模拟和数字视音频业务的了解

第二节

1. 主要内容

数据通信业务的概念和常用业务。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的特点:

?更复杂、严格的通信规程与协议

?比视音频业务实时性要求低,可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工作

?比视音频业务差错率要求高,必须采取更严格的差错控制措施

?进程间通信,自动完成通信过程不需人参与

2.2.2 数据通信业务

?DDN业务:提供永久、半永久性连接

?帧中继: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ISDN业务:综合业务数据

?ATM业务: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传真存储转发业务

?虚拟专用网业务

?电子数据交换业务

3. 问题与应用

了解常见数据通信业务

第三节

1. 主要内容

常见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特点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的关键特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

2.3.1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特点

?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类型

–分配型业务:

?广播业务,从一个中央源向网络各点

–交互型业务

?会话型业务:可视电话等

?消息型业务:存储转发(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邮件等).

?检索型业务:可视图文检索

多媒体通信业务对网络的要求

?具有足够的传输带宽,对信息采取必要的压缩措施

?多媒体通信的实时性要求

?支持点到点、点到多点和广播式通信

?支持对称和不对称连接方式(上行与下行通道)

?在一次呼叫过程中可修改连接的特性

?呼叫过程中可建立和释放一个或多个连接,多个连接间应保持一定的

同步关系

2.3.2多媒体通信技术规范与标准

?MPEG_1标准:视频、音频、系统

?MPEG_2标准:扩充系统层语法

?MPEG_4标准:注重交互性和灵活性

3. 问题与应用

注意多媒体与传统业务的区别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见本章课后习题2,3,4,6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板书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通信终端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各种业务所需终端类型

(二)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通信终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音频通信终端

图形、图像通信终端

视频通信终端

数据通信终端

多媒体通信终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音频终端类型

(三)实践环节

课后思考身边的什么设备属于通信终端,并联系实际情况写出其工作原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

第四章业务网技术基础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业务网的分类

2. 掌握交换在业务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各种节点交换技术

4. 掌握节点交换系统的四个基本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主要内容

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业务网的分类;交换在业务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及分类

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

–网络结构

?概念:网络中终端与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

?分类:网状网、分级网

–编号计划

?概念:对业务网中的终端与节点进行编号进行识别

–计费方式

–其他技术要素:路由选择、流量控制等。

?业务网分类

4.1.2 交换在业务网中的地位与作用

?交换的引入

–全互联方式:所有终端两两相连(网状网)

–市话(本地)交换机

–汇接交换机(长途交换机)

–用户网络接口(UNI)

–网络接口(NNI)

–用户交换机(PBX)

?交换的节点功能

–正确接收和分析来自UNI和NNI的呼叫信令

–正确接收和分析来自UNI和NNI的地址信令

–路由选择

–控制连接的建立

–拆除连接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为什么说交换是业务网的核心?

第二节

1. 主要内容

各种节点交换技术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4.2.1 交换节点中传送的信号

–同步时分复用信号

概念定义

?位置化信道

?对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交换实际是话路所在位置的交换,即时隙的内容在时间轴上的移动。

–统计时分复用信号

?将信息分组,加上标志码,利用不同位置的时隙传送

?标志话信道

?信道中信息与其在时间轴上位置(即时隙)没有必然联系

4.2.2 窄带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过程

–电路交换的特点

–通信对象

?数据通信——计算机与人或计算机之间(协议复杂)

?话音通信——人与人之间(协议简单)

–传输可靠性要求

?数据通信——比特差错率10-8以下

?话音通信——比特差错率低于10-3

–通信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请求响应

?数据通信持续时间短于电话平均通话时间

?数据通信信道建立时间也远低于电话通信

–信息业务量特性

?话音信号:32kbps,信道一般不会空闲

?数据通信:工作状态不同,传输数据速率非常不同

?结论:

–采用合适的交换方式(技术)构造数据通信网,满足高速传输数据的要求

–电路交换(速率低)?报文交换(时延变化大)?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的比较,如图4.7

?分组交换技术特点

–分组传送,加入控制信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有差错控制措施

–基于统计时分复用,可不建立连接

–资源利用率高,共享信道

–有时延,实时性差,不能保证通信质量

–一般用于数据通信,但可用于分组话音业务

–分组交换网的支撑技术

4.2.3 宽带交换技术

?快速电路交换

–核心思想:在有信息传送时快速建立通道,如果用户没有数据传输则释放传输通道

–过程:用户申请?网络计算(寻找通路)?相关信息填入路由交换机?用户传送数据则连接?用户空闲则释放连接

?快速分组交换

–基本思想:尽量简化协议,只具有核心的网络功能

–目的:减少交换节点的处理时延,提高速率

–技术:帧中继和ATM

–产生背景

?光纤系统的应用——可简化或取消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终端系统智能化——在终端进行复杂的控制,网络只提供核心功能

4.2.3 宽带交换技术

?异步转移模式

–综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

–基本原理与特点

?基于统计时分复用

?面向连接——保证传输质量、实时性

?固定长度信元——减少交换缓冲器容量、时延、时延抖动,简化交换控制和缓冲器管理

?信头简化——减少交换节点的处理开销

?构成ATM网和B-ISDN网的技术

?光交换

–目前:电交换机

–发展方向:光交换机+光纤

?减少光电转换损耗

?提高信号交换速度(电交换受电子器件速度限制)4.2.4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节点交换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在OSI中,将通信实体按其完成功能分为7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

?提供物理连接,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物理层下是具体的物理媒体

–数据链路层

?相邻节点间无差错地传送数据帧

?建立、维持、释放数据链路

?数据帧中的控制信息:同步、地址、差错、流量等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网络层

–路由选择(寻址功能)

–防止网络拥塞的任务

?传输层

–弥补低三层的欠缺,保证通信质量

–建立传输连接,透明地传输报文

?会话/表示层

–会话层:管理数据传输

–表示层:信息地语法表示

?应用层

–确定通信性质满足用户需要

–信息地语法表示

–语义匹配

信息传递过程

?对等层

–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授课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时:34 学分:2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适用对象:师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师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师生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专业能力的发展,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改革的重任。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容,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根据“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概念,课程的结构和容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先进性和超前性。

2.以教学活动的优化作为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化和现代化。 3.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媒体的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4.使学生能利用至少一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课件,了解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5.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获取、处理。 三、课程教学容 第一章技术支持下的教育(2学时)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学时) 第三章教学媒体理论(2学时) 第四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6学时) 第五章教学设计理论(6学时) 第六章信息化教学设计(5学时) 第七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5学时) 第八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2学时) 第九章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管理(1学时) 第十章信息化教学系统及应用(2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3.教学设计理论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执本科笔:刘世安适用对象: 审54 学时数: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2、知识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 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 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第二章调制解调 [目的要求] 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1 以无线广播和电视为例,说明图 1-1 模型中的信息源,受信者及信道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无线电广播中,信息源包括的具体内容为从声音转换而成的原始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乘的声音;在电视系统中,信息源的具体内容为从影像转换而成的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的影像;二者信道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载有声音和影像的无线电波 1.2 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数字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可以取连续值。他们的区别在于电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还是离散可数的。 1.3 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3.便于加密处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重要,数字通信的加密处理比模拟通信容易的多,以话音信号为例,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可用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进行加密,解密处理;4.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数字通信的信号形式和计算机所用的信号一致,都是二进制代码,因此便于与计算机联网,也便于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可使通信网的管理,维护实现自动化,智能化;5. 设备便于集成化、微机化。数字通信采用时分多路复用,不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器。设备中大部分电路是数字电路,可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因此体积小,功耗低;6. 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可以通过程控数字交换设备进行数字交换,以实现传输和交换的综合。另外,电话业务和各种非话务业务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缺点: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一路模拟电话的频带为 4KHZ 带宽,一路数字电话约占64KHZ。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数字通行系统的模型见图1-4 所示。其中信源编码与译码功能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进行模数转换;信道编码和译码功能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教师教育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时数 54 学分数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同时是职业师范各专业的特色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重点研究和培养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力,是肩负着培养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重任的课程。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是根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素养、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实用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创新、引领性原则 4.理论实践统一原则 5.全面能力培养原则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多元、立体、发展的评价方法,评价着眼于多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高级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解决浅层次学习的问题,解决简单记忆型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成绩构成包括7个方面: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阶段性测验、综合项目式训练、期末考试、创造分、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基于学习全程的记录,按“大数据”的要求累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发展性评价、增量评价。 最终成绩采用新的评定规则,即愈8累积,延后定绩。即对于子考核,只有所取得分超过该子考核总分的80%,才能置入部分累积体系,以保证相关评价达到良好成绩,保证学生学得较为扎实,改变目前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延后一学期给成绩,以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深化学习,开发成果,让成果产生价值。 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训练,共300分,具体分值规定为:分个视频3分,其中完全观看1分有2次学习情况的检测,答对1次给1分,答对2次给2分。每次问答显示15秒没有操作将自动关闭。答案自动比对。对于具体的视频可免视,但必须经过5道题测验,答对80%给2.3分,答对90%以上给2.8分。免视只出现于技术性内容,不包括1、2、5章。免视测验只出现1次,进行后自动变灰。过客无免视测验,无问题弹出,无笔记,无提问,无分值。 阶段性测验与后三章学习结束相对应,共150分。 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共4次,共120分。 综合训练项目1个,共100分。 期末考试1次,共150分。 创造分范围是0—100分。其中的优秀创新作品必须包括网络、动画、DV、虚拟仿真中的至少两种形式。创造形式包括获奖、论文、专著、专利、项目、推广、服务。 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最大值100分。 最终成绩折算,及格500分,一般600分,良好700分,优秀800分。 (六)教材 陈琳.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编码:5808300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开课学期:3-3 课程学时:总学时: 64学时;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课程学分:4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 并修课程: 课程简介:《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等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是在《电磁学》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使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波动方程、拉氏方程等)的建立过程以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场的问题。其教育目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 1、内容方面,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2、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结果给予物理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 3、方法方面,着重物理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解释和阐述,注意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衔接,以及与后继课程联系,注重解决常见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西交大《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信号与系统B》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信通系应该学的是《信号与系统A》,但是找不到A的大纲。只找到了西交大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信号与系统B》的大纲,因为用的教材是一样的,大家就凑活着用吧) 英文名称:Signals and Systems B 课程编号:INFT3014 学时:68 (讲课60 ,实验8 );学分:4.0 开课时间:秋季学期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工程类)或高等数学、电路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阎鸿森、王新凤、田惠生编《信号与线性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年8 月第一版 2. [ 美] A.V. 奥本海姆等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继“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课 程之后必修的重要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确知信号的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某些重要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分析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对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工程中的某些应用有初步了解。为适应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习题和实验,学生应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提高。 该课程是学习《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后续课程所必备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的描述方法,基本信号的特性,系统的一般性质,系统的互联,增量线性系统的等效方法。 2. 掌握信号分解的基本思想及信号在时域、频域和变换域进行分解的基本理论及描述方法。通过对连续时间傅立叶级数、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离散时间傅立叶级数、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 变换的学习,掌握信号在频域和变换域的描述及信号时域特性与频域和变换域特性的关系。 3. 掌握在时域将信号分解成单位冲激或单位脉冲信号的线性组合的思想与方法;学会在时域利用卷积和与卷积积分解决LTI 系统分析的问题。 4. 在以特征函数为基底分解信号的基础上,掌握在频域和变换域分析LTI 系统的方法,及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变换域的描述方法。了解典型系统的时域特性和频率特性。会用恰当的方法解决LTI 系统分析的问题。 5. 通过学习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滤波及通信领域的某些应用,具备应用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6. 通过对信号在时域抽样和频域抽样,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7.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DFT 及其快速算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是全国高职高专一体化教学通信专业通用教材。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七章,分别是: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系统。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一体化教学通信专业通用教材。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七章,分别是: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系统。 作为高职高专通信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在本书的编写中考虑了以下的原则与特点: 1.充分考虑了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并考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内容上力求通俗易懂,以必需够用为度,并适当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讲述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着重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大大缩减了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 3.本着学用一体的思想,本书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尽可能的体现现代通信系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在大部分章节配有相应的实训内容与要求,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教学内容和思考练习中,着重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系统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 全书内容丰富,编排连贯,系统性强。先介绍基础知识,后介绍

系统知识,每章配有小结和富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和习题,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各类高校通信、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成人高等学校有关专业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信息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陈霞、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杨现德担任主编,曾庆磊、姜维正、秦爱民担任副主编,寇迎辉、张慧香、房曙光、崔雪彦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垒书由陈霞统稿并主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课程编码:14105D 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基础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力求通俗易懂,突出使用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和简明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然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的重任。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2.了解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5.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技术的概念 2、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重点掌握教育技术概念及内涵,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解现代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难点: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章教学媒体(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学媒体概述 (1)教学媒体及其特性 (2)教学媒体的分类 (3)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2、信息化教学环境 (1)校园网 (2)多媒体教室 (3)计算机网络教室 (4)微格教室 (5)电子白板 基本要求: 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其分类,掌握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媒体的选择 信息化教学环境 难点:教学媒体的选择 第三章教学资源(8学时含上机实验) 教学内容: 1、教学资源概述 (1)概念 (2)分类

《通信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通信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去介绍整个通信工程专业,引导新生正确理解专业相关问题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为今后在校学习,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二、课程目标 知道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的性质、重要性和该课程与通信专业其它学科的关系,知道这门课在整个通信专业的地位,知道这门课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范围,知道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和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知道通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通信的应用范围和特点,知道通信发展的方向。 理解各种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重点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构成、特征,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应用条件和范围。 掌握通信的一些基本原理,各种通信系统的通信的能力。 培养出学生学习通信专业的热情,养成专业学习的良好习惯。 养成学生使用所学的通信基础知识从系统的高度去研究、分析和改进现代通信的意识。并为日后从事通信专业工作和通信研究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通信工程导论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110232201 - 通信原理-2017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232201 课程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讲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性能指标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当前广泛应用的通信系统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为背景,在强调信号的数学表达和推导的同时,以各种调制技术的分析作为主线,紧紧围绕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对矛盾进行分析,对各种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熟悉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分析和处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了解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4. 了解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为探测与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打下初步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通信基本知识,具备分析设计简单通信系统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 掌握信息传输原理和技术,主要是各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 3. 掌握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方法。 (三)实施说明 以通信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原理为重点,系统讲述通信系统从信源到信宿的通信系统原理。注重原理的实际应用,尽量减少繁琐理论推导。课程内容可根据现代通信新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先修课为信号与系统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在课堂知识要点讲授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练习进行巩固。 2.根据现代通信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安排课外设计和综合通信系统设计。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使学生了解当前通信状况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掌握现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提高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设计作业及综合设计大作业等成绩的总和。 4.成绩评定 (1)出勤情况按旷课次数扣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分值10,每旷课一次扣3-5分)。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2016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课时 适用对象:师范类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查,形成性评价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与文献: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12 [2] 张建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知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门导入性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养。《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初步具有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

改革。 二、课程教学任务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其一般方法; 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初步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会基本的教学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 5、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初步掌握教学实施的基本技能; 6、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做较深入的探讨。 三、学时分配: 单元一: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6课时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课时) 第二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课时) 第三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课时) 单元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16课时 第四章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方法(2课时) 第五章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方法(12课时)

移动通信工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总学时:70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 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 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方法、基本技术、工作方式及移动通信系统示意框图、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建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移动通信的定义、分类方法、工作方式和基本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及组网技术。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调制方法 本章的主要包括:利用频道间隔、频偏、码率等参数求取带宽和传输效率;调频特性、抗干扰和解调门限值及门限扩展方法;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重点: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 难点: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第三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方式,自由空间传播衰耗的计算;视线传播极限距离,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 重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方式,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难点: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任意场强的地形场强计算。 第四章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与消除 本章主要介绍噪声的来源和分类、等效噪声系数和人为噪声功率的求取;如何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同频干扰与射频防护比的关系及再用距离的求取;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重点: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难点: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 第五章组网技术 本章主要包括: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蜂窝组网的优点;话务量、呼损率和用户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信道选取方式;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移动电话编号的基本规律。 重点: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话务量、呼损率等的计算方法。 难点: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 第六章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大区制移动电话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答案1-8章

第一章 1-1 e 的信息量 ==)(1log 2 e P I e 3.25bit v 的信息量 ==) (1 log 2v P I v 6.96bit 1-2 因为全概率1)1()0(=+P P ,所以P(1)=3/4,其信息量为 ==) 1(1 log 2 P I 0.412(bit) 1-3平均信息量(熵) ∑=-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2.375(bit/符号) 1-4 (1)一个字母对应两个二进制脉冲,属于四进制符号,故一个字母的持续时间为10ms 。传送字母的符号速率为)(10010521 3 B R B =??=- 等概率时的平均信息速率 )/(200log 2s bit M R R B b == (2) 平均信息量为 ∑=-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1.985(bit/符号) 则平均信息量为)/(5.198s b H R R B b =?= 1-5 (1) )/(2400s bit R R B b == (2) )/(96004240016log 2s bit R R B b =?== 1-6 (1) 先求信息源的熵,∑=-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2.23(bit/符号) 则平均信息速率 )/(1023.23 s b H R R B b ?=?= 故传送1小时的信息量)(10028.81023.236006 3bit R T I b ?=??=?= (2)等概率时有最大信息熵,)/(33.25log 2max 符号bit H == 此时平均信息速率最大,故有最大信息量)(10352.86 max bit H R T I B ?=??= 1-7 因为各符号的概率之和等于1,所以第四个符号的概率为1/2,则该符号集的平均信息量为)/(75.12 1 log 2181log 81241log 41222符号bit H =-?-- = 1-8 若信息速率保持不变,则传码率为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网络通信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网络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以后学习网络知识的重点,详细介绍了网络管理员应该掌握的技术和知识。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此书,使得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通信基础知识,了解组建局域网过程方法,了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概念和网络各层的功能特点。 ●掌握局域网基本特点,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以及常见网络的组建方案。 ●掌握Intranet的基本知识。 ●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中体现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标准。 三个层次的涵义如下: “了解”能正确表述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中层次要求。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高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点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特点,本章的重点是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熟悉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和分类。了解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概念。 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掌握以下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工作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分类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 本章从信号传送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如何实现通信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对信号如何在介质中传递有概念上的理解,是对计算机网络组成部分的第二部分通信线路和部分通信设备工作原理与作用的理解。本章重点是熟悉数据传输系统模型,理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理解模拟信道与数字信道的区别,理解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区别。理解不同的数据通信方式,包括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点到点通信与广播通信,能够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的区别。了解模拟数据编码的种类和应用场合,了解数字数据编码的种类和应用场合。理解信道带宽与信道最大传输速率的关系,了解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含义。理解信道利用率、延时、延时抖动、差错率的概念,了解造成延时的因素。熟悉常见的传输介质,重点是双绞线和光纤的分类及适用环境。了解典型数据通信网的特点和种类。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本章重点有两个,一个是网络体系结构,一个是网络协议。对网络体系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