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读者素材整理

朗读者素材整理

《朗读者》素材整理

《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节目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董卿。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第一期朗读者:

濮存昕:不忘初心,感恩遇见。

眼前长胡子、白头发的濮存昕,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濮存昕曾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外号濮瘸子。他说没有宗月大师,就没有老舍;没有荣国威医生的拯救,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他把此篇献给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荣国威医生,献给那次改变命运的遇见。

他积极行善予人帮助,濮存昕遇见了感恩,不忘初心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励:遇见生死,不悔付出。

遇见生死,不悔付出;生命有禁区,救援无国界。励曾是一名无国界医生,也是大学人民医院的主治医生。三年前,他和同事前往阿富汗接生新生的婴儿,三个月达到了几千人,并无一例死亡。他在国外救援最大的触动,是帮助那些在战争中诞生的孩子,《答案在风中飘扬》——献给在战争中出生的孩子。

柳传志:遇见失败,爱意满满。

“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的父亲曾对他说。柳传志,一手缔造了庞大的联想帝国。

柳传志在朗读前讲述了自己遇见的成功和失败,讲述自己十七岁往事,分享生命中的首次失败。他朗读致词《给儿子的信》,“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便是信中最感动的一句话。

殷洁&周小林:遇见爱情,一生太短。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徐志摩之于林徽因,玉环之于唐明皇,绛之于钱钟书,遇见爱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董卿曾幽默的说:没读过情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们年过半百,但依旧一如初见,这是周小林与殷洁夫妇。

妻子殷洁曾愿望一个小花园,婚后26年,丈夫周小林用十年的时间为她编造了一座1200亩的中国最美花园“鲜花山谷”。

这对夫妇写日记读情诗,花前说读情诗是生活的常态;他们朗读的是朱生豪《朱生豪情诗》

梓琳:遇见成长,亦是荣幸。

一段成名经历,一份个人成长,一段心独白。她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超模,更不用说世界小姐冠军了。一场意外,让她越发理解到美丽应该成为一种能力。

许渊冲:遇见文化,赤子情怀。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虽有96岁高龄,但谈及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依旧滔滔不绝。说到动情时,依旧热泪盈眶,眼神里流淌出智慧的光辉。

他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喜欢一个女同学,情到动情处,依旧热泪盈眶,现场他朗诵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

当谈及热爱的翻译事业依旧激情满满,他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

有网友晒出了许老先生翻译的静夜思,先生说,人活着,都是在创造美和发现美。即使他被断言直肠癌,可他仍然投身于文化翻译中,过好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以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节目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第二期朗读者

乔榛:我的命,都是国妹给的

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的声音曾陪伴我们走进许多经典影视作品,《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安娜·卡列尼娜》、《加里森敢死队》、《哈利波特》等影视剧中都有他出色的配音。

但或许您不知道的是,从1985年开始十几年间,乔榛曾三次被确诊癌症。“没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乔榛一直这样说。“我生病那时,她暗自神伤,在我面前却强颜欢笑。我看到她这样,也很心酸。”今晚,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他携妻子来到《朗读者》,讲述彼此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陪伴。

雯丽:我陪伴艾滋病患儿长大

雯丽,中国地优秀女演员。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从2002年开始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

“与他们相处中,我意识到了他们的敏感和脆弱。但是他们似乎又比别人更坚强不屈”,雯丽如是说。

渊洁:“父亲”的涵义,是榜样

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童话大王”渊洁笔下的角色们曾陪伴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但学生时代的他却并非“乖孩子”,还曾被老师开除。此后他的父亲洪升便在家教导他。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渊洁从小对文字和看书产生了向往之心。

乃斌母子:16年的陪读

乃斌八个月大的时候失聪了。但是母亲不想让他去聋哑学校,而是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成长。所以整整16年,乃斌的母亲都带着一个小板凳,坐在儿子的课桌旁陪他上学,将老师的讲授通过唇语再转述给他。乃斌虽然听不见,但他却通过朗读,把对母亲的感激与爱大声说出来。

林兆铭:一个人的动物园

不论是《瓦尔登湖》,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与动物不期而遇、而后又相互陪伴的故事令人神往也似乎遥不可及。现实中,这样的人却真实存在着。

林兆铭,18岁开始就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一个人怎样照顾300多个动物?为什么,他独自陪伴着它们?

《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节目卷首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第三期朗读者

王千源爱跟自己较劲,让他获得影帝的电影《钢的琴》,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了演好《解救吾先生》中的华子,他又做了哪些“跟自己较劲”的事?刚毕业的时候,他在儿艺演太阳、石头和大树。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顿悟了演员的真谛,从此他决定全身心投入。

郭小平是校长,也是父亲,红丝带学校,是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

子一样的教育。这里的孩子,都叫他爸爸。

徐静蕾从被动到主动

为什么徐静蕾要选择当演员?是什么机会使她决定导演一部电影?导演不同类型片子的背后,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这又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

麦家存在合理但不一定合情

麦家的儿子曾经关了3年的房门。3年,1000多天。但是麦家选择坚持陪伴,坚持教育,不放弃开导儿子,不放弃对他的培养。他为儿子读了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话语里是沉甸甸的爱。著有《风声》、《暗算》的作家麦家,怎样看待儿子的独立与父母背后的扶持之间的关系?

他为什么告诉儿子:“少喝鸡汤”呢?

理查德·希尔斯美国汉学家。一个美国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国汉字来源演变,为此常常陷入穷困潦倒,心气却一如少年,他被网友亲切地叫做汉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打给朋友说再见;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无疑问我会电脑化《说文解字》。1994年,汉字叔叔44岁时,一场严重的心脏病让他走到了生命的边缘,让他对毕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断。

玥飞热爱脚下的泥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玥飞的故事就不仅是他自己的故事了。它成为一个独特的大学生村官的故事,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故事。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

【节目卷首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第四期朗读者

朗读者:倪萍

为什么主持1999年的春晚让倪萍非常痛苦?又是什么让倪萍离开了她热爱的主持事业?

主持了几十年的节目,重回舞台又是什么让她打起了退堂鼓?面对质疑,她沉着应对,她坚持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她笑谈,老倪又来了。几十年的主持生涯她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是给观众最好的礼物。

朗读者:单霁翔

他自称是故宫博物院的看门人,5个月,踏破布鞋20多双,他走完了故宫九千多间房间。

600年只有两个人做到了,他就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你绝对想不到,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有多么惊人的数目,他自豪的说故宫里的东西都是干净的,他说故宫不仅仅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的绿洲。

朗读者:蕊蕊

风雨中坚强的玫瑰,她曾抱怨过上帝的不公,又是什么让她拥有了坚持的勇气?训练的伤痛没有将她打倒,奥运梦想是她前进的动力,卸下奥运冠军的光环,是写作让她回归了生活的平静。而那些磨砺心志的经历,何尝不是生命的礼物,她把青春献给了排球,蕊蕊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是女排精神!

朗读者:亚鹏

女儿是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

他曾经是一位青春偶像,现在他是嫣然天使基金会的创始人,女儿在情人节送给了他什么礼物让他倍感幸福?女儿的生日贺卡又写了什么让亚鹏感到不好意思?他告诉女儿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

朗读者:胡玮炜

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单车情结”

做了十年的记者,为什么胡玮炜产生了摩拜单车的创意,她又有怎样的“单车情结”呢?

摩拜单车是胡玮炜送给这个城市的一个礼物,似乎在无形当中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这个城市好像节奏太快,偶尔骑一次自行车,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想想也挺美好的。

朗读者:家和

他是第一位无法来到现场的嘉宾,当他得知自己肺癌晚期的时候,他决定捐出毕生的积蓄,死后又将遗体捐献了出去。清华老教授用什么办法攒下这么多积蓄?又是什么事情让他的女儿觉得父亲很伟大?虽然他无法来到现场,但他的信仰他的仁爱之心影响了在场的所有人

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

【节目卷首语】:

我们这期的主题词是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

就像这次记忆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震云,第一次给《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

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三十年。

王学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今天这一期的节目的主题词是“第一次”。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第五期朗读者

朗读者:王学圻:中国著名演员、导演。

王学圻说,1998年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丽萍请他这个从没有导演经验的演员,去做她的自传体电影《太阳鸟》的导演。

隔行如隔山,没有导演经验的王学圻克服了重重困难,让电影《太阳鸟》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成片,一下子花了5年的时间。坚持到最后的时候,剧组仅剩三人。最终,来源于丽萍真实的生活阅历的影片《太阳鸟》终于在第十五次的剪接后审核通过。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蒙特利尔电影展评委会大奖、第五届大学生电影节艺术创新奖。

时隔近20年,王学圻在舞台上与大家分享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时,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神情凝重,时而滔滔不绝,时而陷入沉思。

“这是自己第一次做导演,在这5年里,我几乎放下了其它所有工作,期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我来说是一段痛并快乐的经历,记得每次送审甚至连出租车都不敢打。”王学圻坦言道。

丽萍之所以选择王学圻,正是看中了他的坚持。而王学圻把第一次导演给了丽萍,也是看中了丽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王学圻给大家朗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选段,并把它献给《太阳鸟》的所有的摄制人员。

“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为梦想奋斗,为人生每个第一次努力!

朗读者: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人。

柯洁六岁开始学棋,1997年出生的他,未满20岁就拿下4个世界冠军。被誉为天才棋手,同时也是在世界第一位之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中国棋手。在他的世界里没有第二名这种说法,如果不是第一,就是失败。

今年1月,谷歌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尔法围棋。对人工智能来说,围棋一直是一个禁区。

柯洁说:人工智能是没有经历过棋手所经历的苦,它不知道从排名倒数第一到世界冠军的感觉,没有积淀,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传承的意义。专业棋手背负的是一种责任,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棋手的原因。

柯洁并不畏惧与阿尔法围棋的对弈,他说:“就算阿法狗打败世石,但它打败不了我。”

2017年4月,柯洁将于乌镇挑战AlphaGo,进行人机大战。

最后,柯洁给大家朗读的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篇的其中一段,用来献给未来更加强大的自己。

朗读者:许镜清,86版的《西游记》总作曲人。

那首百听不厌的《敢问路在何方》就是出自许老之手。这是他第一次为大型电视连续剧作曲,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西游记里上百段配乐也全部是他创作的。

一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对于许镜清先生来说,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过于举办音乐会,2016年12月,这首伴随着无数人成长的曲子在人民大会堂里两度响起,拉开了作曲家许镜清“2016《西游记》主题音乐会”的大幕。这场音乐会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是在网友的众筹下与大家见面的。

为了这场音乐会,许镜清先生三次落泪,第一次是心脏病发住院时,那是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是音乐会当天在台上,那是感动的泪水;第三次是音乐会举办完,回到家嚎啕大哭,那是欣喜的泪水。

虽然他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来的晚一点,是在70岁那年。

但他说:这是我辗转了30年的心愿。只要我活着就不晚。

许镜清先生朗读的是巴金先生的散文《灯》,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所有热爱《西游记》人们。

朗读者:震云,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2016年,震云的两部作品《我不是金莲》和《一句顶一万句》电影版上映,掀起热潮。

《我不是金莲》是震云第一次创作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是震云与女儿雨霖的第一次合作。震云的两个第一次都为他带来了成功。

台上,震云讲了:第一次作品发表在《文学》,70多元的稿费,用在了请女朋友吃饭上。那个女朋友就是现在的太太,两人浓浓的情意,使得现在的家庭十分和睦。震云开玩笑说,现在家庭和谐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啰嗦。

他还讲了和女儿相处的故事,称女儿为雨霖导演,女儿叫他老师,就是在家也是这样。

他说:他和女儿基本上不嘘寒问暖,很喜欢和2分钟能搞定事的人打交道。

从节目舞台上我们还看到了这位中国优秀作家、编剧鲜为人知的睿智又风趣幽默的另一面。

最后,他为大家朗读了自己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选段,送给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和这部电影的观众。

朗读者:王珮瑜,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京剧老生,是京剧余派的第四代传人。

王珮瑜被人们誉为小孟小冬。

她16岁就得到了京剧前辈的赞赏和提携,23岁拿到了全国戏剧梅花奖,25岁出任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在如此完美的履历当中,在众多的第一次当中,她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如今,王珮瑜更多时候是以京剧文化推广者自居。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

王珮瑜朗读了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致献京剧前辈孟小冬。

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王珮瑜的念白更是朗读出这恢弘气魄、豪气意韵。当传统诗词遇见国粹京剧,竟是这样一般绝妙风情。

朗读者:利伟,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的10月,38岁的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前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舞台上,利伟分享了他难忘的“第一次”飞行。他说:“其实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在座的以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炎黄子,它属于我们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

当董卿问到当时是否会担忧风险问题时,利伟坦言道:“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

同时,利伟表示特别想借《朗读者》的舞台,表达对战友、同事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背后的每一个人的敬意。最后,他和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学生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