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战及以前英国轻巡

一战及以前英国轻巡

一战及以前英国轻巡
一战及以前英国轻巡

冒险级:一般列入3级侦察巡洋舰,同级2艘,374×38×12英尺,2640吨,16000马力,25节,10×76MM炮,8×47MM炮,2×18寸鱼雷

冒险号:1904年开工,1920年拆解。

细心号:1904年开工,1920年拆解。

探险者级:同级2艘,一般列入3级侦察巡洋舰,370×38.6×13英尺,2900吨,16500马力,25节,10×76MM炮,8×47MM炮,2×18寸鱼雷

探险者号:1903年开工,1914年9月5日被德国潜艇U21击沉

巡逻兵号:1903年开工,1920年拆解。

哨兵级:同级2艘,一般列入3级侦察巡洋舰,360×40×14英尺,2880吨,17000马力,25节,10×76MM炮,8×47MM炮,2×18寸鱼雷

哨兵号:1903年开工,1923年拆解。

步枪兵号:1903年开工,1920年拆解。

包迪西亚级:一般列入侦察巡洋舰,也叫爱西尼人王后级,同级2艘,385×41×14 英尺,3300/3800吨,18000马力,25节,6×102MM炮,4×47MM炮,2×18寸鱼雷

包迪西亚号:1907年开工,1926年拆解。

女战神号:1908年开工,1921年拆解。

金发人级:一般列入侦察巡洋舰,同级2艘,385×41.6×15.6英尺,3350/3850吨,18000马力,25节,10×102MM炮,4×47MM炮,2×21寸鱼雷

金发人号:1909年开工,1920年拆解

布兰奇号:1909年开工,1921年拆解

积极级: 一般列入侦察巡洋舰,同级3艘,385×41.6×15.7英尺,3440/4000吨,18000马力,25节,10×102MM炮,4×47MM炮,2×18寸鱼雷,该级是英国海军最后一级侦察巡洋舰

积极号:1910年开工,1915年成为本土舰队第二驱逐舰支队旗舰,1916年作为第四驱逐舰支队旗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17年服役于地中海,1920年被出售解体。

安菲翁号:1911年开工,后成为第三驱逐舰支队旗舰,1914年8月6日触雷沉没。

大胆号:1911年开工,后成为第一驱逐舰支队旗舰,1916年成为第12潜艇舰队旗舰,1918年1月31日于K17号潜艇相撞,K17沉没,1921年被出售解体。

韦茅斯级:同级4艘,430×48.6 ×15.6英尺,5250/5800吨,22000马力,25节,8×6寸炮,4×47MM炮,2×533MM鱼雷,475人

韦茅斯号:1910年开工,服役后加入地中海舰队第二轻巡洋舰中队,1914年8月进入印度洋执行搜寻德国埃姆登号轻巡洋舰任务,1915年2月在东非执行搜索德国科尼斯堡号轻巡洋舰任务,1916年编入大舰队第六轻巡洋舰中队,1917年加入第八轻巡洋舰中队服役于地中海,1918年10月2日被奥匈U28号潜艇重创,1928年出售解体。

达特茅斯号:1910年开工,1914年服役于东印度,1914年10月俘获一艘德国远洋辅助拖轮,1915年1月加入大舰队第二轻巡洋舰中队,并赴南大西洋搜索德国轻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1915年加入第八轻巡洋舰中队服役于地中海,1917年5月15日被德国潜艇UC25号重创,1930年出售解体。

法尔茅斯号:1909年开工,服役后加入第五巡洋舰中队,1914年8月击沉4艘德国商船,

1914年8月编入大舰队第一轻巡洋舰中队参加了赫里戈兰湾海战,1915年1月24日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1916年参加日德兰海战,1916年8月19日被德国潜艇U66和U52联合击沉。

雅茅斯号:1910年开工,1914年在远东服役,1914年参与搜索德国埃姆登号轻巡洋舰的行动,1914年10月俘获德国商船科利尔号,1914年12月加入大舰队第二轻巡洋舰中队,1915年2月加入大舰队第三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参加日德兰海战,1926年出售解体。

查塔姆级:同级6艘,430×49×16英尺,5400/6000吨,25000马力,25.5节,8×6寸炮,4×47MM 炮,2×533MM鱼雷,475人,

查塔姆号:1911年开工,服役后加入第二轻巡洋舰中队,1914年11月参与搜索德国科尼斯堡号轻巡洋舰任务,1916年编入大舰队第三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5月26日被水雷重创,1926年出售解体。

都柏林号:1911年开工,服役后加入第二轻巡洋舰中队,1915年6月9日被奥匈潜艇击伤,1916年编入大舰队第二轻巡洋舰中队并参见了日德兰海战,1926年出售解体。

南安普顿号:1911年开工,大舰队第一轻巡洋舰中队旗舰,1914年8月28日参加了赫里戈兰湾海战,1915年1月24日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1915年2月成为大舰队第二轻巡洋舰中队旗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17年编入第八轻巡洋舰中队,1926年出售解体。

悉尼号:1911年开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服役,1914年9月在新几内亚海域服役,1914年加入协约国护航舰队,1914年8月9日击沉德国一战传奇的轻巡洋舰埃姆登号,1916年编入第二巡洋舰中队,1929年退役后并解体。

墨尔本号:1911年开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服役,1916年编入第二巡洋舰中队,1928年出售解体。

布里斯班号:1911年开工。1916年加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服役,1918年为澳大利亚到英国商船护航,1936年出售解体。

伯肯黑德级: 同级2艘,英国为希腊建造,一战爆发后1915年被英国留为己用,430×50×16英尺,5185/5795吨,25000马力,25.5节,10×5.5寸炮,1×3寸炮,2×533MM鱼雷。

伯肯黑德号:1914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三轻巡洋舰中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21年出售解体。

切斯特号:1914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三轻巡洋舰中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21年出售解体。

伯明翰级:同级4艘,430×50×16英尺,5440/6040吨,25000马力,25.5节,9×6寸炮,4×47MM 炮,2×533MM鱼雷。

伯明翰号:1912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一轻巡洋舰中队,1914年8月击沉两艘德国商船,1914年8月9日撞沉德国潜艇U15,参加过赫尔戈兰湾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1915年2月编入第二轻巡洋舰中队参加日德兰海战,1931年出售解体。

洛斯托夫特号:1912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一轻巡洋舰中队,1914年8月击沉1艘德国商船,参加过赫尔戈兰湾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1915年2月编入第二轻巡洋舰中队参加日德兰海战,1916年加入第八轻巡洋舰中队服役于地中海,1931年出售解体。

诺丁汉号:1912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一轻巡洋舰中队,参加过赫尔戈兰湾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1915年2月编入第二轻巡洋舰中队参加日德兰海战,1916年8月16日被德国潜艇U52击沉。

阿德莱德号:1915年开工,1922完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服役,1949年出售解体。

雄辩女神级:也叫史诗女神级,同级2艘,420×41.6×14.9英尺,4228/4695吨,37500吨,29.5节,2×6寸炮,8×4寸炮,1×13磅炮,2×21寸鱼雷

雄辩女神号:1914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4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3月19日发生火灾,后修复参加日德兰海战,1917年9月1日协同友舰击沉四艘德国拖网渔船,1931年出售解体。冠军号:1914年开工,大舰队第13驱逐舰支队旗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34年出售解体。

威尔斯人级:同级4艘,420×41.6×14.9英尺,4320/4799吨,40000马力,29节,2×6寸炮,8×4寸炮,1×13磅炮,2×21寸鱼雷

威尔斯人号:1914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4轻巡洋舰中队,1934年出售解体。

坎特伯里号:1914年开工,1916年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16年编入第五轻巡洋舰中队,1917年6月5日在比利时海岸击沉德国鱼雷艇S20号,1918年在爱琴海执行战斗巡逻任务,1934年出售解体。

海狸号:1914年开工,大舰队第11驱逐舰支队旗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35年出售解体。康斯坦斯号:1915年开工,编入大舰队第4轻巡洋舰中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36年出售解体。

人马怪级:同级2艘,420×42×14.6英尺,4165/4870吨,40000马力,29节,5×6寸炮,2×寸炮,2×21寸鱼雷,437人

人马怪号:1915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18年6月18日被水雷重创,1934年出售解体

和睦号:1915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34年出售解体

卡罗琳级:也称为C级第一批,同级6艘,420×41.6×14.9英尺,4219/4733吨,40000马力,28.5节,2×6寸炮,8×4寸炮,1×6磅炮,4×21寸鱼雷,325人

卡罗琳号:1914年开工,服役后作为第4驱逐舰支队领舰,1915年加入第1轻巡洋舰中队,参与追击德国袭击舰流星号的行动,1916年加入第4轻巡洋舰中队并参加了日德兰海战,二战作为训练舰、巡逻艇供应舰,现停泊在贝尔法斯特,仍未退役,预计2011年改为战舰博物馆。

卡里斯堡号:1914年开工,服役后一度作为第4驱逐舰支队领舰,1916年加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17年加入第7轻巡洋舰中队,1931年出售解体

埃及女王号:1914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3月23日撞沉没德国雷击舰G-194号,舰首受伤,1916年8月4日在比利时海岸触雷受伤,1918年加入第7轻巡洋舰中队,1931年出售解体

司酒神号:1913年开工,编入第4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2月29日击沉一艘德国商船,1916年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34年出售解体

征服号:1914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4月25日被德国战列巡洋舰袭击洛斯托夫特时击伤,1917年6月5日击沉德国雷击舰S20号,1918年7月触雷受伤,1930年出售解体

柯蒂莉亚号:编入第1轻巡洋舰中队,1916年参加了日德兰海战,1917年加入第4轻巡洋舰中队,1923年出售解体

卡利登级:同级4艘,425×4.9×14.9英尺,4180/5150吨,40000马力,29节,5×6寸炮,2×3寸炮,8×21寸鱼雷

卡利登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6轻巡洋舰中队,1917年3月加入第1轻巡洋舰中队,1942年9月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担任舰队护航任务,1948年出售解体。

卡里普索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6轻巡洋舰中队,二战中从事辅助性军事任务,1940年6月12号被意大利潜艇击沉于克里特岛以南水域。

卡拉多克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6轻巡洋舰中队,1917年8月15日意外搁浅受损,二战中从事辅助性军事任务,1944年改为仓库船,1946年出售解体

卡桑德拉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6轻巡洋舰中队,1917年8月15日意外搁浅受损,1918年12月4日在波罗的海芬兰湾触雷沉没。

谷物女神级:也叫色列斯级,同级5艘,425×43.5×14.8英尺,4190/5020吨,40000马力,29节,建造后安装5×6寸炮,2×3寸炮,8×21寸鱼雷,460人。

谷物女神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6轻巡洋舰中队,1944年改为宿舍船,1946年出售解体。加的夫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6轻巡洋舰中队,1918年11月21日见证德国公海舰队投降,二战爆发后担任训练舰,1946年出售解体。

考文垂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35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2年9月14日被意大利飞机击沉于托布鲁克。

柑桂酒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39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2年10月2日在爱尔兰西北水域与玛丽皇后号运兵客轮相撞沉没。

麻鹬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35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0年5月26日在挪威附近水域被德国轰炸机击沉。

开普敦级:也称为开罗级,同级5艘,建成时425×43.6×15.6英尺,4290/5250吨,40000马力,29节,建造后安装5×6寸炮,2×3寸炮,8×21寸鱼雷

开普敦号:1918年建造,1938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6年出售解体。

开罗号:1917年建造,1938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2年8月12日被意大利潜艇击沉在突尼斯海域。

加尔各答号:1917年建造,1938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1年6月1日被德军轰炸机击沉于埃及外海。

科伦坡号:1917年建造,1942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8出售解体。

卡丽斯拉号:1917年建造,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39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3年10月9日在爱琴海被德军轰炸机重创,后作为辅助补给船,1946年出售解体。

达娜厄级:又称为D级,同级8艘,建成时445×46.3×14.6英尺,4850/5800吨,40000马力,29节,建造后安装6×6寸炮,2×3寸炮,12×21寸鱼雷

达娜厄号:1916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44年10月转让给波兰海军,改名康拉德号,二战后归还英国,1948年出售解体。

大胆号:1917年开工,1946年出售解体。

龙号:1917年开工,编入第5轻巡洋舰中队,1943年转让给波兰海军,1944年6月7日在诺曼底作为防波堤自沉。

德里号:由于舰首不同,也有被单独列为德里级,1917年开工,1941年开始改装为防空巡洋舰,1948年出售解体。

狄奥美狄号:由于舰首不同,也有被单独列为德里级,1917年开工,1925年租借给新西兰海军,35年后归还,1936年退役,二战爆发后再次服役,1946年出售解体。

达尼丁号:由于舰首不同,也有被单独列为德里级,1917年开工,1923租借给新西兰海军,

35年归还,1937退役,二战爆发后再次服役,1941年11月24日被德国潜艇U-124击沉于南大西洋。

德班号:由于舰首不同,也有被单独列为德里级,1918年开工,1944年6月9日在诺曼底外海作为防波堤自沉。

戴斯帕茨号:由于舰首不同,也有被单独列为德里级,1918年开工,1943年改作仓库船,1946年出售解体。

阿斯特莱亚级轻巡就是正义女神级二级巡洋舰.

共8艘:

正义女神号HMS Astraea 1893年下水,1920年拆毁.

好运号HMS Bonaventure 1892年下水,1920年拆毁.

威尔士人号HMS Cambrian 1893年下水,1923拆毁.

查里布迪斯号HMS Charybdis 1893年下水, 1922拆毁.

弗洛拉号HMS Flora 1893年下水,1922年拆毁.

福尔特号HMS Forte 1893年下水,1914年拆毁.

福克斯号HMS Fox 1893年下水,1920年拆毁.

赫尔迈厄尼号HMS Hermione 1893年下水,1922年转为训练舰,194

0年拆毁

主要数据:

排水量4360吨

全长320英尺

宽49.6英尺

型深19英尺

航速18 - 19.5节

舰员318人

武备:

6英寸速射炮两门,4.7英寸速射炮8门,6磅速射炮10门,3磅速射炮1门,18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布里斯托尔级轻巡洋舰共5艘,都是1910年左右建造的:

布里斯托号

利物浦号

格拉斯哥号

格拉塞斯特尔号

纽卡斯尔号

排水量4800吨

全长: 138米

舰宽: 14米

吃水: 4.7米

动力: 蒸汽轮机22000马力

航速: 25 节

定员: 411人

武器装备:

6英寸Mk XI 主炮两门

4英寸Mk VII 副炮10门

3英寸炮1门

3磅速射炮4门

机枪毙挺

18英寸鱼雷发射管两具

装甲厚度: 甲板最大厚度2英寸,司令塔6英寸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2016-10-30 世界史论文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 年。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 (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 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 73 亿英镑。战时军费支出 250亿英镑,国债由 1939 年的 72.5 亿英镑增加到 214.7 亿英镑,战债达 27.23 亿英镑。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 42 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这一切

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 1945 年英国工党上台后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 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 1945~1949 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5~1947 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

英国衰落的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

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本专题是根据英国电视四台播出的10集系列节目制作的。在这10集的时间里本专题将尽量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向您述说这段血与泪,罪与罚,生与死交织的悲剧历史。 01武装上阵 本集介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原因.探讨原本看着微不足道的巴尔乾地区的紧张局势如何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02鹰的攻击 随着象鹰一般凶悍的德国向比利时和法国发动了猛烈的全面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野蛮与残酷的战火开始燃烧起来.第一部分讲述西线这边战争的进展,而另一个部分是讲在西线战争进入僵持期时,德国在占领区的暴行。 03全球开战 欧洲大陆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世德国为了让英国和法国从欧洲战场中分散兵力,从而使欧洲战场的压力减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人采取的是在全世界各地对英国和法国殖民地进行打击,以期望能有效的分散英国和法国的兵力的策略。04帝国圣战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同盟国的强悍战士,却成为协约国可怕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加利波利半岛和在中东地区与协约国军队展开了"圣战",以图重振帝国曾经的雄风,可是帝国最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05横尸遍野 随着东方的炮声响起,德国和奥地利联军与俄国的鏖战开始了.东线战场打得异常残酷,它是真正的血肉屠场,无数人的在战火中挣扎煎熬.这时,意大利也走进了这场屠杀. 06打破僵局 号称铰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戮战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受伤死去.但随着战役的结束,西线的战事逐渐明朗起来,僵局终于被打破,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07大洋封锁 在海洋上进行的战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陆地上的战斗逊色.德国和英国的舰队之间的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但到底谁胜谁负,众说纷坛,战斗中德国U艇的威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与此同时,美国也参战了. 08红色革命 在兵临城下的巨大战争压力下,俄国国内危机总爆发,领导红色革命的共产党人夺取了政权,并选择退出了一战的泥潭.但这个新生的红色国家注定要改变未来的世界. 09德国的最后豪博 1918年,德国孤注一掷,发动了最后豪赌"德皇会战",超过100万德国士兵投入了最后一次大攻势.在世界的各个战线,战火依旧在燃烧. 10无尽的战祸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战败,1920年素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但由于遭到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该条约于1923年被《洛桑条约》取代,英国对土耳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英国作为协约国中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和最大获利者,其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在这些原因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的原因,以期使人们能部分地了解这个“土耳其奇迹”的历史原委。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首先介绍了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东方问题”,为本文的具体分析提供背景支持;接着叙述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两个和约的过程及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由将其逐出欧洲并瓜分其广大的领土到使土耳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安纳托利亚本土的嬗变过程,为文章提供了史实依据;第二章为英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分别从英国战后实力下降、国内舆论的分歧和压力及印度和爱尔兰问题的牵制三方面分析英国对土政策嬗变的原因;第三章为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的崛起:土耳其先后获得了军事、外交和舆论上的胜利,实力大增,迫使英国改变政策;第四章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英国与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多方面有矛盾,希腊失败之后,英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之防范苏联的需要,英国被迫对土耳其做出让步。 经过以上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英国的衰落是其对土政策嬗变的根本原因,土耳其的崛起是主要原因,而协约国间的外交斗争是它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对一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协约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在当今社会,各国只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共: 1千6百万 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统计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同盟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 更多…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英文介绍英国的著名景点

1:The River Thames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longest river entirely in England, rising at Thames Head in Gloucestershire[ 格洛斯特郡(英格兰)], and flowing into the North Sea at the Thames Estuary(河口). It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flowing through London, 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although London only touches a short part of its course. The river is tidal in London with a rise and fall of 7 metres (23 ft) and becomes non-tidal at Teddington [特丁顿(英国国立物理研究所所在地)]Lock. The catchment area covers a large part of South Eastern and Western England and the river is fed by over 20 tributaries. The river contains over 80 islands, and having both seawater and freshwater stretches supports a variety of wildlife. the river has supported human activity from its source to its mout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oviding habitation, water power, food and drink. It has also acted as a major highway both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hrough the Port of London, and internally along its length and connecting to the British canal system. The river’s strategic position has seen it at the centre of many events and fashions in British history, earning it a description by John Burns as ―Liquid History‖. It has been a physical and political boundary over the centuries and generated a range of river crossings. In more recent time the river has become a major leisure area supporting tourism and pleasure outings as well as the sports of rowing, sailing, skiffing, kayaking, and punting. The river has had a special appeal to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

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联合国的诞生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以便正式制订《联合国宪章》。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成立。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0多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丘吉尔下野 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其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还主张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铁幕演说也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

英语介绍 英国伦敦大本钟

THE STORY OF BIG BEN At 9'-0" diameter, 7'-6" high, and weighing in at 13 tons 10 cwts 3 qtrs 15lbs (13,760 Kg), the hour bell of the Great Clock of Westminster - known worldwide as 'Big Ben' - is the most famous bell ever cast at Whitechapel. This picture, painted by William T. Kimber, the head moulder responsible for casting the bell, shows George Mears with his wife and daughter inspecting the casting prior to despatch. Big Ben was cast on Saturday 10th April 1858, but its story begins more than two decades earlier.... On 16th October 1834, fire succeeded where Guy Fawkes and his fellow plotters had failed on 5th November 1605, and destroyed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long the seat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hose few bits of the Old Palace that survived the fire - most notably Westminster Hall, which was built between 1097 and 1099 by William Rufus -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buildings we know today, along with many new features. Big Ben remains the largest bell ever cast at Whitechapel. Visitors to the foundry pass through a full size profile of the bell that frames the main entrance as they enter the building. The original moulding gauge employed to form the mould used to cast Big Ben hangs on the end wall of the foundry above the furnaces to this very day. Among the gift items available from Whitechapel Bell Foundry are a finely detailed miniature of the bell itself and an illustrated booklet about Big Ben. These can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复习卷(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那么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战起止时间分别是1914年7月28日和1918年11月11日。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刺杀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也就此正式开始进入战争阶段。四天后,德国对俄国宣战;六天后,德国对法国宣战;七天后,英国对德国宣战;九天后,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这一次战争的爆发其实就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爆发。英法由于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各方面的实力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统治权力的拥有者。但是有一些比英法稍微晚一些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却不愿意让英法一直站在世界权力的顶峰。比如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起步晚,但是成效快。德国没有多久之后国家的总体实力就几乎可以与英法相当了,于是就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个要求英法等国家自然不会答应,就这样一战爆发了。一战爆发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军队一直在战场上保持着优势地位,直到凡尔登

战役的出现,扭转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形势。 德国的同盟国最终不敌人数众多的协约国,战败后于1918年的11月11日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标志着一战最后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是由同盟国挑起的非正义性的战争。一战虽然是1914年正式爆发的,但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却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合约,同盟国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这段时间,俄国、法国、英国先后签订了协约,渐渐形成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炫耀武力,于萨拉热窝被刺杀。这件事就是一战的导火线,战争一触即发,很快的就从欧洲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个别非洲地区。除了这些陆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发生过战争。 一开始战争只在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协约国之间发生。随着战争的扩大化,许多亚洲、欧洲、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对德奥宣战。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的起始成员,但是后来在英、法、俄承诺给予他一些好处之后,就转而加入了协约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一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西线是英法对抗德国;南线又被成为巴尔干战线,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之间的战争。在这三条战线中,西线是最为惨烈的,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最佳答案英联邦是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组织,目前有54个成员,共17亿人口。它由英帝国演变而成,所走过的历程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英帝国的衰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极盛时期的英帝国,被人称为“庞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咤风云,左右世局”。英国本土的面积并不大,但它在从非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广阔范围内拥有众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领,构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国”的大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民族独立呼声的不断高涨,这座大厦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裂缝。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以英联邦的形式替代原来的英帝国。 在1926年10月27日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自治领强烈要求享有与英国完全平等的主权地位,并为此进行了顽强抗争。会议最后通过了由以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贝尔福报告》。报告规定,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变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以上原则,英联邦遂正式形成。 二战结束后,世界非殖民化进程迅猛发展,大批英国殖民地和保护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英帝国成员多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联邦。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统治的烙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袭了英国的模式。然而,衰败的英国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联邦。虽然英联邦各成员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并没有约束力。所以有人说,英联邦内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组织。目前,英联邦多数成员由本国人担任国家元首。在其他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其职能由她任命的总督行使)的成员国中,要求废除君主立宪而改共和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联邦的成员中,贫富悬殊极为明显。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发达世界,而其余的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还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穷国需要富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富国则需要穷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过去的英联邦特惠制,实际就是英联邦内的“最惠国待遇”。现在这一制度虽被取消,但经济上互求和互惠的关系依然在英联邦内部优先发展。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国很需要英联邦作为它重展大国雄风的一个舞台,而别的成员也希望借助这个舞台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可以说,尽管英联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个组织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有若干迹象表明,英国正着意对英联邦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图在英联邦内重新发挥其主导作用。布莱尔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英联邦贫穷落后成员国的经济援助,同时用英国的价值观重整英联邦内部秩序。最近,英国以“践踏人权”作为借口,鼓动欧盟和美国对英联邦成员津巴布韦实行制裁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联邦重新凝聚起来,恐怕还得坚持“地位平等”的原则。 1.英国人不像美国佬那样实用主义,有很多伦理和宗教的约束,虽然美国白人是它们的后裔,人种上是一样的,但是经过二战后的发展,如结束后对人才的吸引啊之类的力度不够,使得英联邦没有太强的实力。

英国名胜介绍(英文版)

London introduction London,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Europe's largest city, one of the world's two major(主要)center city,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繁荣的)global city. London is the center of economic(经济的)financial(财务的)and trade (贸易)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New York, tied for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center. The Big Ben, Tower Bridge Big Ben is Elizabeth Tower. London's famous ancient(报时)bell,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clock. The British Parliament (英国国会)meeting hall clock tower, built in 1859. Tower bridge is the Tower Bridge of London. Tower Bridge of London is the first bridge the river Thames from where it begins, is a symbol (象征)of London, "London front gate", was built in 1886. The London Eye The London Eye, The London Eye, British Airways, also known as the Millennium(千禧)Wheel, is located(位于)the banks of the river Thames in London, is the world's fourth largest Ferris wheel, is one of the landmarks(标志)of London,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具有吸引力的)tourist attractions(旅游景点)in London. Thames River Thames River is a famous British mother river, rising in southwest Coates Ward Hills(科茨沃特丘陵)of England, 338 kilometers in length. Buckingham Palace Buckingham Palace is the Royal Palace(王宫), built in 1703 and named for the Duke of Buckingham(以白金汉公爵命名). Westminster Cathedral Westminster Cathedral(威斯敏斯特大教堂)is located in the North Bank of the Thames River, was a Benedictine monastery(修道院), founded(成立)in the year 960 ad(公元960年), was expanded(扩建)in 1045, built in 1065. Tat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Tat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泰特现代美术馆)is located in the South Bank of Thames River, face each other across the river and the St.Paul's Cathedral, connecting(连接)them is the Millennium Bridge across Thames River. St.Paul's Cathedral St.Paul's Cathedral located in London, a representative(代表)of Baroque style architecture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i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dome(圆顶)of the church, it imitated(模仿的)Papal Basilica(教皇的教堂)of Saint Peter in Rome(整体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ritish classic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s a public university located in the city of Oxford, founded in 1167, is the oldest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Stratford Evan upon Avon Ford (埃文的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 is located on the banks of the Evan River, a beautiful city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剧作家)of England, the hometown of Shakespeare(莎士比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